等差与等比数列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等差与等比数列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等差与等比数列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

一、知识结构与要点: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推广

定义n n n n n n a a a a d a a -=-→=-++++1121 N n ∈ 通项d n a a t n )1(1-= —等差中项 abc 成等差2

c

a b +=

? 基本概念 推广 d m n a a m n )(-+=

前n 项和nd n n a n a a S n )1(2

1

2)(121-+=+=

等差数列

当d>0(<0) 时{}n a 为递增(减)数列 当d=0时}{n a 为常数

基本性质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项之和均相等

1121......+--+==+=+i n i n n a a c a a a a N i ∈

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n a 中共k n n n .......21成等差则nk n n a a a ......,,21也成等

定义:

n

n n n n n a a

a a q a a 1121+++-=→= N n ∈ 通项 →?=-11n n q a a 等比中项:a

b

c 成等比数列ac b =?2

基本概念 推广m n q -?

前n 项和=n S )1(11)1()

1(11

1≠--=

--=q q

q

a a q

q a q n a n n 等比数列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相等

1121......+--?===i n i n n a a a a a a

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n a 成等比,若k n n n ,...,21 成等差 则nk n a a a ,...,21 成等比

基本性质 当

1

01>>q a 或

1001<<

1

01>

1

001<<>q a 时 {}n a 为递减数列

当 q<0时 {}n a 为摆动数列 当 q=1时 {}n a 为常数数列

二、典型例题

例1.在等差数列中20151296=+++a a a a 求20S 解法一 d n a a n )1(1-+=Θ

20

)192(2)14()11()8()5(11111151296=+=+++++++=+++∴d a d a d a d a d a a a a a

∴101921=+d a 那么100)192(102

)

(20120120=+=+=

d a a a S

解法二:由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20)(2)(2201156151296=+=+=+++a a a a a a a a Θ

点评:在等差数列中,由条件不能具体求出1a 和d ,但可以求出 1a 与d 的组合式,而所求的量往往可以用这个组合式表示,那么用“整体代值”的方法将值求出

(2)利用: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将所求量化为已知量也是“整体代值”的思想,它比用1a 和 d 表示更简捷。

例2.等差数列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和为 解法一 用方程的思想,由条件知

100

2

2)(30

2)(211=+=+m a a m

a a m m ? 100)(60)(211=+=+m a a m a a m m

m a Θ m a 2 m a 3也成等数列

)2(2

3

)(2321313m m m m a a a m a a m S -+=+=

∴ 由②Χ2-①得 140)(21=-+m m a a a m 代入2101402

3

3=?=

m S 解:在等差数列中由性质知m S m m S S -2 m m S S 23-成等差数列

m m m m m S S S S S --=-∴)(2223 210)(323=-=∴m m m S S S

解法三 等差数列}{n a 中d n n n a S n )1(211-+

=Θ 2

)1(d

n a n S n -+=∴ 即}{n

S n 为以1a 为首项公差为2

d

的等差数列 依题意条件知

m S m m S m 22 m S m 33成等差 m S m S m S m m m +=?∴32223

210)(323=-=∴m m m S S S

点评:三种解法从不同角度反映等差数列所具有的特性,运用方程的方法、性质或构造新的等

差数列都是数列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且有价值,对解决某些问题极为方便。 例3 在等比数列中 935=S 18665432=++++a a a a a 求8a

分析:在等比数列中对于1a q n n a n S 五个量一般“知三求二”其中首项5元比是关键,

因此

解法一18665432=++++a a a a a Θ 186165+=+∴a a S

3169+=∴a a 31519+=?∴a q a

又9315

115=--=q

q a a S 2931931

1=?=-+-∴q q a a 31=a 则384718=?=q a a

解法二: 935=S Θ 而 186)(5432165432=++++=++++q a a a a a a a a a a

2=∴q 代入931)

1(51=--q

q a 中得31=a

故384718=?=q a a

点评:根据等比数列定义运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数列问题常用解法二更为简捷。 例4.在等差数列 }{n a 中369-=S 10413-=S 等比数列}{n b 中 55a b = 77a b =则 =6b

解:3699)2

(59

19-=?=?+=a a a S 45-=∴a

10413132

713

113-=?=?+=

a a a S 87-=∴a 327575=?=?a a

b b 322

2=∴b 346±=b

点评:此题也可以把1a 和d 看成两个未知数,通过369-=S 10413-=S 列方程,联立解

之d=2- 41=a 。再求出75a a 但计算较繁,运用n n a a a =+-2

1

21

计算较为方便。 例5.设等差数列}{n a 前n 项和为n S 已知123=a 012>S 013

2

)113(131302)

112(1212113

112<-?+=>-?+

=d a S d a S ? 060

11211<+>+d a d a

解:(1)由题义有

由 123=a ? d a 2121-= 则代入上式有

30724<+>+d d 3724

-<<-∴d

(2221)]24

5(21[2)]245(21[2)1(21)212(2)1(d

d d n d d n n d n d n n n a S n ----=-+-=-+

=Θd<0 所以2)]245(21[d n --

最小时n S 最大 当37

24-<<-d 时 5.6)245(216<-<

d 所以 当n=6 时2)]24

5(21[d

n --最小 故 6S 最大 点评:本题解法体现了函数思想在处理数列问题中的运用,判断数列随N 增大而变化规律的方法与判断函数增减性的方法相同。

例6 已知a>0 1≠a 数列}{n a 是首项5元比都为a 的等比数列,n n n a a b lg =(n )N ∈如果数列}{n b 中每一项总小于它后面的项,求a 的取值范围。

解:由已知有 n n n a a a a =?=-1所以a na a a a a b n n n n n n lg lg lg ==?= 因此由题意 对任意N n ∈ 1+-+n a n a a n 对任N n ∈总成立,由0>a 知0>n

a 那么 由 a>0 1≠a 知

)

1(0lg >+>-n

a a n 或

)1(0lg <+-

即(Ⅰ)

11

+>>n n a a 或 (Ⅱ) 1

1

0+<

<1 中Ⅱ

1

+n n

为递增的函数 所以21)1(

min =+n n 210<<∴a 故a 的取值范围为2

1

0<

1 点评:这是道数列与不等式综合的题目,既含有字母分类讨论又要运用极限的思想和函数最值

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判断函数2

+=

x x

y 的单调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高考专题——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和数学竞赛试题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11)1()1(111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3、)1(21

1

+==

∑=n n k S n

k n 4、)12)(1(6

1

1

2

++==

∑=n n n k

S n

k n 5、21

3

)]1(21[+==

∑=n n k S n

k n [例1] 已知3

log 1log 23-=

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解:由2

1

2log log 3log 1log 3323=?-=?-=

x x x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n n x x x x S +???+++=32(利用常用公式)=x x x n --1)1(=

2

11)211(21--n =1-n 21 [例2] 设S n =1+2+3+…+n,n ∈N *,求1

)32()(++=

n n

S n S n f 的最大值.

解: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

n n S n , )2)(1(2

1

++=n n S n (利用常用公式) ∴ 1)32()(++=

n n S n S n f =64

342++n n n

n

n 64341+

+=

50

)8(12+-

n

n 50

1≤

∴当8

8-

n ,即n =8时,501)(max =n f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

这种方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 a n }、{ b 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例3] 求和:132)12(7531--+???++++=n n x n x x x S ………………①

解:由题可知,{1

)12(--n x

n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 -1}的通项与等比数列{1

-n x

}的通项之积

设n

n x n x x x x xS )12(7531432-+???++++=……. ②(设制错位)

①-②得 n

n n x n x x x x x S x )12(222221)1(1432--+???+++++=--(错位相减)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n n n x n x

x x S x )12(1121)1(1

----?

+=-- ∴ 2

1)

1()

1()12()12(x x x n x n S n n n -+++--=+ [例4] 求数列??????,22,,26,24,

2232n

n

前n 项的和. 解:由题可知,{

n n 22}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的通项与等比数列{n 2

1

}的通项之积

设n n n

S 2

226242232+???+++=

………………① 14322

226242221++???+++=n n n

S ………………②(设制错位) ①-②得1432222222222222)21

1(+-+???++++=

-n n n n

S (错位相减)1122212+---=n n n ∴1

2

2

4-+-

=n n n S 三、反序相加法求和

这是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反序),再把它与原数列相加,就可以得到n 个)(1n a a +.

[例5] 求证:n n

n n n n

n C n C C C 2)1()12(53210+=++???+++ 证明: 设n

n n n n n C n C C C S )12(53210++???+++=………①

把①式右边倒转过来得

113)12()12(n n n n n n n C C C n C n S ++???+-++=-(反序)

又由m n n m n C C -=可得 n

n n n n n n C C C n C n S ++???+-++=-1103)12()12(……..②

①+②得 n

n n n n n n n n C C C C n S 2)1(2))(22(2110?+=++???+++=-(反序相加)∴

n n n S 2)1(?+=

[例6] 求οοοοο89sin 88sin 3sin 2sin 1sin 22222++???+++的值

解:设ο

ο

ο

ο

ο

89sin 88sin 3sin 2sin 1sin 2

2

2

2

2

++???+++=S …① 将①式右边反序得

οοοοο1sin 2sin 3sin 88sin 89sin 22222+++???++=S …②(反序)

又因为 1cos sin ),90cos(sin 2

2

=+-=x x x x ο

①+②得(反序相加)

)89cos 89(sin )2cos 2(sin )1cos 1(sin 2222222οοοοοο++???++++=S =89 ∴ S =44.5

四、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

[例7] 求数列的前n 项和:231

,,71,41,

1112-+???+++-n a

a a n ,… 解:设)231

()71()41()11(12-++???++++++=-n a

a a S n n 将其每一项拆开再重新组合得

)23741()1

111(12-+???+++++???+++

=-n a

a a S n n (分组) 当a =1时,2)13(n n n S n -+

==2

)13(n

n +(分组求和) 当1≠a 时,2)13(1111n n a

a S n n -+--

==2)13(11n n a a a n -+--- [例8] 求数列{n(n+1)(2n+1)}的前n 项和.

:设

k

k k k k k a k ++=++=2

332)12)(1( ∴

∑=++=n

k n k k k S 1

)

12)(1(=

)32(23

1

k k k

n

k ++∑=

将其每一项拆开再重新组合得 S n

k

k k n

k n k n k ∑∑∑===++1

2

1

3

1

32(分组)=)

21()21(3)21(2222333n n n +???++++???++++???++=

2)1(2)12)(1(2)1(22++++++n n n n n n n (分组求和)=2

)

2()1(2++n n n 五、裂项法求和

这是分解与组合思想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 裂项法的实质是将数列中的每项(通项)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使之能消去一些项,最终达到求和的目的. 通项分解(裂项)如:

(1))()1(n f n f a n -+= (2)οοο

οο

n n n n tan )1tan()1cos(cos 1sin -+=+ (3)1

1

1)1(1+-=+=n n n n a n (4))121121(211)12)(12()2(2+--+=+-=

n n n n n a n (5)])

2)(1(1

)1(1[21)2)(1(1++-+=+-=

n n n n n n n a n

(6) n

n

n n n n n n S n n n n n n n n n a 2)1(1

1,2)1(12121)1()1(221)1(21+-=+-?=?+-+=?++=

-则 [例9] 求数列

???++???++,1

1,

,3

21,

211n n 的前n 项和.

解:设n n n n a n -+=++=

111

(裂项)

则 1

13

21

211

+++???+++

+=

n n S n (裂项求和)

=)1()23()12(n n -++???+-+-=11-+n

[例10] 在数列{a n }中,1

1211++

???++++=

n n

n n a n ,又12+?=n n n a a b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的和. 解:∵ 211211n n n n n a n =++???++++=

∴)11

1(82

122+-=+?=n n n n b n (裂项)

∴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

)]111()4131()3121()211[(8+-+???+-+-+-=n n S n (裂项求和)=)111(8+-n = 18+n n

[例11] 求证:ο

ο

οοοοοο1

sin 1cos 89cos 88cos 12cos 1cos 11cos 0cos 12=+???++ 解:设ο

οοοοο89

cos 88cos 1

2cos 1cos 11cos 0cos 1+???++=

S

由οοο

οο

n n n n tan )1tan()

1cos(cos 1sin -+=+ (裂项) ∴ο

οοοοο89

cos 88cos 1

2cos 1cos 11cos 0cos 1+???++=

S (裂项求和) =

]}88tan 89[tan )2tan 3(tan )1tan 2(tan )0tan 1{(tan 1

sin 1

οοοοοοοοο

-+-+-+- =)0tan 89(tan 1sin 1οοο-=ο

ο

1cot 1

sin 1?=οο1sin 1cos 2 ∴原等式成立 六、合并法求和

针对一些特殊的数列,将某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因此,在求数列的和时,可将这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然后再求S n .

[例12] 求cos1°+ cos2°+ cos3°+···+ cos178°+ cos179°的值.

解:设S n = cos1°+ cos2°+ cos3°+···+ cos178°+ cos179° ∵)180cos(cos ο

ο

ο

n n --=(找特殊性质项)

∴S n =(cos1°+cos179°)+(cos2°+cos178°)+(cos3°+cos177°)+···+(cos89°+cos91°)

+cos90°(合并求和)=0

[例13] 数列{a n }:n n n a a a a a a -====++12321,2,3,1,求S 2002.

解:设S 2002=2002321a a a a +???+++

由n n n a a a a a a -====++12321,2,3,1可得

,2,3,1654-=-=-=a a a ,2,3,1,2,3,1121110987-=-=-====a a a a a a

…… 2,3,1,2,3,1665646362616-=-=-====++++++k k k k k k a a a a a a ∵0665646362616=+++++++++++k k k k k k a a a a a a (找特殊性质项) ∴S 2002=2002321a a a a +???+++ (合并求和)

=)()()(66261612876321++++???+++???+???+++???+++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2002200120001999199819941993)(a a a a a a a +++++???+++???+

=2002200120001999a a a a +++

=46362616+++++++k k k k a a a a =5

[例14] 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103231365log log log ,9a a a a a +???++=求的值.

解:设1032313log log log a a a S n +???++=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 q p n m a a a a q p n m =?+=+(找特殊性质项) 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得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6353932310313a a a a a a S n ++???++++= (合并求和)

=)(log )(log )(log 6539231013a a a a a a ?+???+?+? =9log 9log 9log 333+???++ =10

七、利用数列的通项求和

先根据数列的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数列的通项及其特征,然后再利用数列的通项揭示的规律来求数列的前n 项和,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例15] 求3

211

1111111111个n ???+???+++之和. 解:由于)110(9199999111111

1

-=????=

???k

k k 43421321个个 (找通项及特征) ∴ 3

211

1111111111个n ???+???+++ =

)110(9

1

)110(91)110(91)110(91321-+???+-+-+-n (分组求和) =

)1111(91

)10101010(911

3214434421个n n +???+++-+???+++=

9

110)110(1091n

n ---?=

)91010(81

1

1n n --+ [例16]已知数列{a n }:∑∞

=+-+++=

1

1))(1(,)3)(1(8

n n n n a a n n n a 求的值.

解:∵ ])

4)(2(1

)3)(1(1)[

1(8))(1(1++-+++=-++n n n n n a a n n n (找通项及特征)

=])

4)(3(1

)4)(2(1[

8+++++?n n n n (设制分组)

=)4

1

31(8)4121(

4+-+++-+?n n n n (裂项)

∴ ∑∑∑∞

=∞

=∞

=++-+++-+=-+1

111)41

31(8)4121(4))(1(n n n n n n n n n a a n (分组、裂项求和) =418)4131(4?++?=3

13

高考专题复习练习——等差与等比数列

1(北京)已知数列}{n a 中,2

1

1=

a ,n S 为数列的前n 项和,且n S 与n a 1的一个等比中项为

`)(N n n ∈,则n n S ∞

→lim 的值为( )

(A )

43 (B )23 (C )3

2

(D )1 2(黄冈)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 + a 2 + … + a 50 = 200,a 51 + a 52 + … + a 100 = 2700,则a 1等于( ) (A )-1221 (B )-21.5 (C )-20.5 (D )-20

3(合肥)数列{}n a 满足???

????

<≤-<≤=+)

121(12)2

10(21n n n n n a a a a a 若761=a ,则=8a ( )

(A)

76 (B)75 (C)73 (D)7

1

4(北京)在数列}{n a 中,1,12

11-==+n n a a a , 则此数列前4项之和为( )

(A) 0 (B) 1 (C) 2 (D) -2

5(天津)在等差数列}{n a 中, 2≥n ,公差d<0,前n 项和是n S ,则有( ) (A )1na S na n n << (B )n n na S na <<1 (C )1na S n ≥ (D )n n na S ≤ 6(北京)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11

3

a =,a 2+a 5=4,a n =33,则n 为( )

A 、48

B 、49

C 、50

D 、51

7、如果数列满足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

比数列,则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数

,则

的值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若数列满足

,且

,则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10、(天津)设数列}1{

n a 是等差数列,且a 2a 4+a 4a 6+a 6a 2=1,6

1

642=a a a ,则a 10 =____________.

11、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25

1

,第10项开始比1大,则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2、(本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f (x )=-3x +3,x ∈2

[,1]3

(1)求f (x )的反函数y =g (x );

(2)在数列{a n }中,a 1=1,a 2=g (a 1),a 3=g (a 2) ,…a n =g (a n -1)

求证:数列3

{}4

n a -是等比数列. (3)解关于n 的不等式:79

n a ≥

13、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a a =1(a 是常数),2422

1+-+=-n n a a n n (2,≥∈n N n ).

(Ⅰ){}n a 是否可能是等差数列.若可能,求出{}n a 的通项公式;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Ⅱ)设b b =1,2

n a b n n +=(2,≥∈n N n ),n S 为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且{}n S 是等比

数列,求实数a 、b 满足的条件.

高考专题复习练习三——等差与等比数列答案

1.D

2.C

3.B

4.A

5.A

6.C

7.

8.

1 9.10

2 10.

5

1 11.

75

8

12、(1)解:因为函数f (x )=-3x +3,2

[,1]3

x ∈的值域是[0,1]

所以f (x )的反函数为g (x )=13

x

-,[0,1]x ∈ …………………………… 3分

(2)解:依题意得 111

()()13

n n n a g a a --==-+

所以1131113

()()()43434n n n a a a ---=-+=--

13

14334

n n a a --

=-- (2,)n n N ≥∈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得:数列3{}4n a -是公式为1

3

-的等比数列…………………… 7分

所以11133111

()()()44343n n n a a ---=--=- ()n N ∈

所以1311

()443

n n a -=+- ()n N ∈ …………………………………………………… 9分

所以13113

lim lim[()]4434

n n n n a -→∞→∞=+-= ……………………………………………… 11分

(3)解:731711

[1()]()9439327

n n n a ≥?--≥?-≤-

显然当n 是偶数时,此不等式不成立;

当n 是奇数时,111111

()()()3327327327

n n n n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为n =1或n =3 …………………………………………………… 14分

13.解:(Ⅰ)∵),3,2(242,2

11Λ=+-+==-n n n a a a a n n 依

∴2228422-=+-+=a a a 542129223-=+-+=a a a 882234-=+=a a a

34,32,222342312-=--=--=--=-a a a a a a a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则1,2312=-=-a a a a a 得 但由3423a a a a -=-,得a=0,矛盾. ∴}{n a 不可能是等差数列………………………………………5分

(Ⅱ)∵2

n a b n n +=∴22211)1(2)1(4)1(2)1(++++-++=++=++n n n a n a b n n n

n n b n a 2222=+=(n ≥2)

∴22422+=+=a a b ………………………………………………7分 当a ≠-1时, }{0n n b b ≠从第2项起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2)(22(1

2)

12)(22(111-++=--++

=--n n n a b a b S ………………8分 n ≥2时,2

22)1(2

22222)1(222)1(111--++---

=--++--++=---a b a a b a b a a b a S S n n n n n ∴}{n S 是等比数列, ∴

1

-n n

S S (n ≥2)是常数 ∵a ≠-1时, ∴b-2a-2=0……………………………………………………10分 当a=-1时,122,0-==n n b b b 由(n ≥3),得0=n b (n ≥2) ∴b b b b S n n =+++=ΛΛ21 ∵}{n S 是等比数列 ∴b ≠0

综上, }{n S 是等比数列,实数a 、b 所满足的条件为??

?≠-=??

?+=-≠0

1

221b a a b a 或…12分

数列求和7种方法(方法全,例子多)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配以相应的练习) 一、总论:数列求和7种方法: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错位相减法求和 反序相加法求和 分组相加法求和 裂项消去法求和 分段求和法(合并法求和) 利用数列通项法求和 二、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是逆序相加法,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是错位相减法, 三、逆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是数列求和的二个基本方法。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和数学竞赛试题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1(11)1()1(111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3、 )1(211+==∑=n n k S n k n 4、)12)(1(611 2 ++==∑=n n n k S n k n 5、 21 3 )]1(21[+== ∑=n n k S n k n [例1] 已知3 log 1 log 23-= 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解:由2 1 2log log 3log 1log 3323=?-=?-= x x x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n n x x x x S +???+++=32 (利用常用公式) =x x x n --1)1(=2 11) 21 1(2 1--n =1-n 21 [例2] 设S n =1+2+3+…+n ,n ∈N *,求1 )32()(++= n n S n S n f 的最大值. 解: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 n n S n , )2)(1(2 1 ++=n n S n (利用常用公式) ∴ 1)32()(++= n n S n S n f =64 342++n n n

等差、等比数列公式总结

一、等差数列 1.定义:)(1常数d a a n n =-+ 2.通项公式:d n a )1(a 1n -+= 3.变式:d m n a m n )(a -+= m n a a d m n --= 4.前n 项和:2 )(1n a a S n n += 或 d n n n a S n 2)1(1-+= 5.几何意义: ①d dn a d n a a n -+=-+=11)1(即q pn a n += 类似 q px y += ②n d a n d S n )2 (212-+= 即 Bn An S n +=2 类似 Bx Ax y +=2 6.}{n a 等差d a a a a a Bn An S q pn a n n n n n n n =-?+= ?+=?+=?++-11122 7.性质 ① q p n m +=+则 q p n m a a a a +=+ ② p n m 2=+ 则 p n m a a a 2=+ ③ =+=+=+--23121n n n a a a a a a ④ m S 、m -m 2S 、2m -m 3S 等差 ⑤ }{n a 等差,有12+n 项,则 n S S 1n +=偶奇 ⑥ 1212-= -n S a n n 二、等比数列 1.定义:常数)(a 1q a n n =+ 2.通项公式:11a -=n n q a 3.变式: m n m n q a -=a m n m n q a a -= 4. ?????≠--==)1( 1)1()1( 11q q q a q na S n n

前n 项和:n a S n 1= )1(=q 或 q q a S n n --=11() 1 )1(≠q 5.变式:m n m n q q S S --=11 )1(≠q 6.性质: ① r p n m +=+则 r p n m a a a a ?=? ② p n m 2=+ 则 2 p n m a a a =? ③ =?=?=?--23121n n n a a a a a a ④ m S 、m -m 2S 、2m -m 3S 等比 ⑤ }{n a 等比,有12+n 项 偶奇qS a a a a q a a a a S n n +=++++=++++=+1242112531)(a 三、等差与等比的类比 {}n a 等差 {}n b 等差 和 积 差 商 系数 指数 “0” “1” 四、数列求和 1.分组求和 本数列的和公式求和.进行拆分,分别利用基,则可或等比数列的和的形式数列,但通项是由等差通项虽不是等差或等比 项的和: 前如求n n n )}1({+ )2)(1(3 1 )1(21)12)(1(61 )321()321( ) ()22()11(] )1(22222222++=++++=++++++++=++++++=∴+=+n n n n n n n n n n n n S n n n n n 2.裂项相消法. ).11(11}{1 1 11+++-=??n n n n n n n a a d a a a n a a 为等差数列,项和,其中的前项为用于通 从而计算和的方法,适别裂开后,消去一部分把数列和式中的各项分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

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等差、等比数列以及数列求和专题(汇编)

§6.2 等差数列 一.课程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1.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数学语言表达式:a n +1-a n =d (n ∈N *,d 为常数),或a n -a n -1=d (n ≥2,d 为常数). 2.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差是d ,则其通项公式为a n =a 1+(n -1)d . 3.前n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 2111)() (n n a a n d n n na S +=-+=其中n ∈N *,a 1为首项,d 为公差,a n 为第n 项). 3.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S n 是{a n }的前n 项和.

(1)通项公式的推广:*),()(N m n d m n a a m n ∈-+= (2)若m +n =p +q (m ,n ,p ,q ∈N *),则有q p n m a a a a +=+。特别的,当p n m 2=+时,p n m a a a 2=+ (3)等差数列{a n }的单调性:当d >0时,{a n }是递增数列;当d <0时,{a n }是递减数列;当d =0时,{a n }是常数列. (4)若{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a k ,a k +m ,a k +2m ,…(k ,m ∈N *)是公差为md 的等差数列. (5)若}{},{n n b a 是等差数列,则}{n n qb pa +仍是等差数列. 4.与等差数列各项和相关的性质 (1)若}{n a 是等差数列,则}{n S n 也是等差数列, 其首项与}{n a 的首项相同,公差为}{n a 的公差的 2 1。 (2)数列m m m m m S S S S S 232--,,…也是等差数列. (3)关于非零等差数列奇数项与偶数项的性质。 a .若项数为n 2,则1 +==-n n a a S S nd S S 偶奇奇偶, 。 b .若项数为12-n ,则n a n n S )(1-=偶,n na S =奇,1 += =-n n S S a S S n 偶奇奇偶, 。 (4)若两个等差数列}{},{n n b a 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n T S ,,则 1 21 2--=n n n n T S b a 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 (1)n d a n d S )(2 212-+= ,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 S n =An 2+Bn (A ,B 为常数). (2)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则S n 存在最大值;若a 1<0,d >0,则S n 存在最小值.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一、 基本概念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q q a n --1)1(1 (1≠q ) q q a a n --11(1≠q ) n S = 或 n S = 1na (q = 1) 即如果q 是否等于1不确定则需 要对q=1或1≠q 推导性质:如果等差数列由奇数项,则S 奇-S 偶=a 中 ;如果等差数列由奇数项,则S 偶-S 奇= d n 2 。 二、 例题精选: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43,911=+=+n n a a a ,求该数列的通项n a 。 例2:在等比数列{n a }中,36,463==S S ,则公比q = 。 - 例3:(1)等比数列{n a }中,91,762==S S ,则4S = ; (2)若126,128,66121===+-n n n S a a a a ,则n= 。

例4:正项的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80,其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前2n 项的和为6560,求数列的首项1a 和公比q 。 例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n a ,(a 是不为0的常数),那么数列{n a }是? 例6: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9632S S S =+,求数列的公比q 。 例7:求和:)()3()2()1(32n a a a a n ----+-+-+-。 例8:在 n 1和n+1之间插入n 个正数,使这n+2个数成等比数列,求插入的n 个数的积。 例9:对于数列{n a },若----------,,,,,123121n n a a a a a a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1的等比数列,求:(1) n a ;(2) n a a a a +---+++32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1+2+3+…+n ,又有= + + +…+1 = + + +…+ ,得= 问题3:等差数列=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 ] =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题5:= =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163311)毕明黎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 )(11-+ =+= ,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 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 )(2 )(111-+ =+= += +-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 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 n S n -=,那么( ).(1992年三南高考试 题)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 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 1(2 1n d n n na S n -=-+ = 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 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 1S 与 44 1S 的等比中项为 55 1S , 33 1S 与 44 1S 的等 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1997年全国高考文科)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 3 1)51(4131432 54 3S S S S S ,

等差、等比数列与数列求和

高考专题突破三 高考中的数列问题 第1课时 等差、等比数列与数列求和 题型一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交汇 例1 记S n 为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2=2,S 3=-6.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求S n ,并判断S n +1,S n ,S n +2是否成等差数列. 解 (1)设{a n }的公比为q . 由题设可得????? a 1(1+q )=2, a 1(1+q +q 2)=-6. 解得q =-2,a 1=-2. 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 (2)由(1)可得 S n =a 1(1-q n )1-q =-23+(-1)n 2n + 13. 由于S n +2+S n +1=-43+(-1)n 2n + 3-2n + 23 =2????-23+(-1)n 2n + 13=2S n , 故S n +1,S n ,S n +2成等差数列. 思维升华 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方程思想和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求解.求解时,应“瞄准目标”,灵活应用数列的有关性质,简化运算过程. 跟踪训练1 (2019·鞍山模拟)已知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1+1,S 3,S 4成等差数列,且a 1,a 2,a 5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若S 4,S 6,S n 成等比数列,求n 及此等比数列的公比. 解 (1)设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由题意可知???? ? 2S 3=S 1+1+S 4,a 22=a 1a 5, d ≠0, 整理得????? a 1=1,d =2a 1 ,即???? ? a 1=1,d =2, ∴a n =2n -1.

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公式

等比数列:是一种特殊数列。它的特点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一个常数。称为公比,符号为q。 公比公式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 通项公式 我们可以任意定义一个等比数列 这个等比数列从第一项起分别是,公比为q,则有: a2 = a1q, a3 = a2q = a1q2, a4 = a3q = a1q3, , 以此类推可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 n = a n ? 1q = a1q n ? 1, 求和公式 对于上面我们所定义的等比数列,即数列。我们将所有项进行累加。 于是把称为等比数列的和。记为: 如果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则有: (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1) 先将两边同乘以公比q,有: (1)式减去该式,有: (q ? 1)S n = a1? a1q n (2) 然后进行一定的讨论 当时,

而当q = 1时,由(2)式无法解得通项公式。 但我们可以发现,此时: = na1 ?综上所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 ?经过推导,可以得到另一个求和公式:当q≠1时 (更正:分母为1-q) 当时, 等比数列无限项之和 由于当及n 的值不断增加时,q n的值便会不断减少而且趋于0,因此无限项之和: (更正:分母为1-q)性质 如果数列是等比数列,那么有以下几个性质: ? 证明:当时, ?对于,若,则 证明: ∵ ∴

?等比中项:在等比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是与它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比中项。即等比数列中有三项,,,其中,则有 ?在原等比数列中,每隔k项取出一项,按原来顺序排列,所得的新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也成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例如数列 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在这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项与其前一项之差都等于2,即公差为2。 通项公式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标为,公差标为,那么该等差数列第项的表达式为: . 等差数列的任意两项之间存在关系: 等差中项 给定任一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前一项加后一项的和的値为该项的两倍。例: 证明: 设, 则 ∵(矛盾) ∴ 证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必修5,教材安排1课时。 数列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一节,更是体现了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分期付款、储蓄等有关计算都用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因此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2)数学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本节课可谓本章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讲解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3、通过对解题步骤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公式 Sn=(a1+an)n/2 (首项+末项)X项数2 Sn=na1+n(n-1)d/2; (d为公差) Sn=An2+Bn; A=d/2,B=a1-(d/2) Sn=[2a1+(n-1)d] n/2 和为 Sn 首项 a1 末项 an 公差d 项数n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前n项和公式为:Sn=(a1+an)n/2=na1+n(n-1)d/2 假设m+n=p+q那么:存在am+an=ap+aq 假设m+n=2p那么: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末项项数(项数-1)公差/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通项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a1+(n-1)d 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n=(an-a1)/d+1 公差= d=(an-a1)/(n-1) 如:1+3+5+7+99 公差就是3-1 将a1推广到am,那么为: d=(an-am)/(n-m) 性质: 假设 m、n、p、qN ①假设m+n=p+q,那么am+an=ap+aq ②假设m+n=2q,那么am+an=2aq(等差中项)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本文就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的几种方法

数列求和的几种情形 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n m n d =-m a a 一、分组法 例1 求11357(1)(21)n n S n -=-+-++--L . 变式练习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50n S n n =-,试求: (1)n a 的通项公式; (2)记n n b a =,求{}n b 的前n 项和n T 二、倒序相加

()1112()()n n n n n S a a a a a a =++++++644444474444448 L 个 1()n n a a =+ 1()2 n n n a a S += 例2 求2222o o o o sin 1+sin 2+sin 3+.......sin 89 三、错位相减 11n n a a q -= 11(1)(01)n n n a a q a q S q q --==≠≠且1-q 1-q 例3 21123(0)n n S x x nx x -=++++≠L 变式练习3(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2n n a n =,求其n 项和n S

(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121.3n n a n ??=- ??? ,求其n 项和n S 四、裂项相消 例4 已知数列1{},n n a a =的通项公式为求前n 项和.n (n+1) 变式练习4:(1) 1111132435(2) n n ++++????+L .

(2)求数列 , (1) 1,...,321,321,211+++++n n 的前n 项和n S }{() ()()()}{1111,,21152. n n n n a a a a n n n a -==+≥-在数列中,写出数列的前项;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1n n a a n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

自选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为现行人教A版《必修5》的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它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被纳入“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函数主题之中. 数列作为一类特殊的函数,既是高中函数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又是用来刻画现实世界中一类具有递推规律的数学模型.在现行教材的编排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处于等比数列的单元内容之中,是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的后继学习内容,它在完善数列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感受数列与函数的共性与差异,体会数学的整体性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在提升学生探究、应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课标要求:学生经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探索过程,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知识内容之所以被列为掌握层次,主要是因为它与函数、等差数列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它在数学史上的历史印迹,以及探索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如特殊到一般、类比、基本量、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等),所需要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素养,都能充分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导出及其应用。 2.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一年级实验班,夷陵中学是湖北省重点中学、省级示范高中,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学科基础.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发现、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可因势利导.然而,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运用公式计算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学对象刚进入高一不久,虽然逻辑思维能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及其推导。 3. 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查阅数学史料,课堂演绎历史短剧,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感受前人严谨的治学精神,体验数学的魅力和数学文化的熏陶。 (2)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不同推导方法,领悟公式的本质,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3)学生在经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发生、发展、推导和证明的过程中,感悟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方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方法 有很多喜欢学习数学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 方法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西瓦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怎幺推导的一。从通项公式可以看出,a(n)是n 的一 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前n 项和公式知,S(n)是n 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二。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 =a(2)+a(n-1)=a(3)+a(n-2)=… =a(k)+a(n-k+1),(类似:p(1)+p(n)=p(2)+p(n-1)=p(3)+p(n-2)=。。。=p(k)+p(n- k+1)),k∈{1,2,…,n} 三。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S(2n-1) =(2n-1)*a(n),S(2n+1)= (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数列,等等。 若m+n=2p,则a(m)+a(n)=2*a(p) (对3 的证明:p(m)+p(n)=b(0)+b(1)*m+b(0)+b(1)*n=2*b(0)+b(1)*(m+n) p(p)+p(q)=b(0)+b(1)*p+b(0)+b(1)*q=2*b(0)+b(1)*(p+q);因为m+n=p+q,所以p(m)+p(n)=p(p)+p (q)) 其他推论 ①和=(首项+末项)×项数÷2 (证明:s(n)=[n,n ]*[1,1/2;0,1/2]*[b(0);b(1)]=n*b0+1/2*b1*n+1/2*b1*n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归纳

二轮专题复习: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澄海实验高级中学 曦怀 一、教材分析: 数列知识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容,是必考的热点。数列考查的重点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几项和公式、等差(比)中项及等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的灵活运用。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考查思维能力是支柱,运算能力是主体,应用是归宿.在选择题、填空题中突出了“小、巧、活”的三大特点,在解答题中以中等难度以上的综合题为主,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重要容,试题中往往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复习目的: 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等差(比)中项及等差(比)数列的相关性质. 2. 灵活运用等差(比)数列的相关性质解决相应问题.在解决数列综合性问题时,灌输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几项和公式、等差(比)中项及等差(比) 数列的相关性质. 难点:灵活运用差(比)数列的相关性质结合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探求解题思路,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复习容: 四、复习过程: (一)知识要点回顾: 1、重要公式: (1)数列通项公式n a 与前n 项和公式n S 之间的关系:1n 1 n 1 S n 2 n n S a S -=?=?-≥?. (2)等差数列: ①定义:1{}(n n n a a a d +? -=为等差数列常数). ②通项公式:1(1)n a a n d =+- , ()n m a a n m d =+- . ③前n 项和公式:11()(1) 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 . ④等差中项:112n n n a a a -+=+ .

等差与等比数列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 一、知识结构与要点: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推广 定义n n n n n n a a a a d a a -=-→=-++++1121 N n ∈ 通项d n a a t n )1(1-= —等差中项 abc 成等差2 c a b += ? 基本概念 推广 d m n a a m n )(-+= 前n 项和nd n n a n a a S n )1(2 1 2)(121-+=+= 等差数列 当d>0(<0) 时{}n a 为递增(减)数列 当d=0时}{n a 为常数 基本性质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项之和均相等 1121......+--+==+=+i n i n n a a c a a a a N i ∈ 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n a 中共k n n n .......21成等差则nk n n a a a ......,,21也成等

定义: n n n n n n a a a a q a a 1121+++-=→= N n ∈ 通项 →?=-11n n q a a 等比中项:a b c 成等比数列ac b =?2 基本概念 推广m n q -? 前n 项和=n S )1(11)1() 1(11 1≠--= --=q q q a a q q a q n a n n 等比数列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相等 1121......+--?===i n i n n a a a a a a 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n a 成等比,若k n n n ,...,21 成等差 则nk n a a a ,...,21 成等比 基本性质 当 1 01>>q a 或 1001<<q a 时 {}n a 为递减数列 当 q<0时 {}n a 为摆动数列 当 q=1时 {}n a 为常数数列 二、典型例题 例1.在等差数列中20151296=+++a a a a 求20S 解法一 d n a a n )1(1-+=Θ 20 )192(2)14()11()8()5(11111151296=+=+++++++=+++∴d a d a d a d a d a a a a a ∴101921=+d a 那么100)192(102 ) (20120120=+=+= d a a a S 解法二:由q p n m a a a a q p n m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一、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分析: 数列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课堂系统部分: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呈现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 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让 他们借助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 设计说明: ?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2.探究发现: 问题3: 由前面的例子,不难用逆序相加法推出 3.公式应用 例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已初步建成,其中有一块地的方砖成扇形铺开,有人数了第一排的方砖个数为10个,最后一排的方砖个数为2008个,而且一共有36排,问这一块地的方砖有多少块? 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例题2: 2003年医护人员积极致力于研究人体内的非典病毒,已知一个患病初期的人人体内的病毒数排列成等差数列,且已知第一排的病毒数是2个,后面每一排比前一排多3个,一共有78排,问这个人体内的病毒数有多少个? 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 便不难知道应选公式。 例题3: 甲从A地出发骑车去B地,前1分钟他骑了了400米,后来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骑5米,当他到达B地时的那一分钟内骑了500米,问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2)(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n S n -=,那么( ).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1(21n d n n na S n -=-+=Θ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 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1S 与441S 的等比中项为551S ,331S 与44 1S 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3 1)51(4131432543S S S S S , 即?????=?++?+?+=?+??+ 2)2344(41)2233(3 1)2455(251)2344(41)2233(31112111d a d a d a d a d a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精选.)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学生已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等差数列已有一定的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等差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新课引入: 问题一: 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相传高斯在10岁那年他的算术老师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结果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么很快的算出结果的吗? 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进行首尾配对求和: 123...100n S =++++=(1100)(299)...(5051)+++++=10011002 +?()=5050.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和数学家高斯一样聪明!这里高斯的配对法就是采用的“首尾配对法”。师:这里1,2,3,…,100这是一个什么数列?生:等差数列。师:这里123...100++++就是在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引出课题:7.2.2等差数列求和。 一、数列的前n 项和意义

一般地,设有数列123,,,,,n a a a a …,我们把123n a a a a ++++叫做数列{}n a 的 前n 项和,记作n S .即123n n S a a a a =++++. 问题二: (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介绍传说中的泰姬陵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21层。你知道镶饰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学生回答:即求2112321S =++++。师:怎么求? 生:仿照上面的方法,首尾配对(1+21)+(2+20)+…+(10+12)。师:这里一共配成了几对呢?生:10对,再加上中间一个数11,得到结果231。师:很好。我们用高斯的首尾配对法也能求出结果来。那么,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配对方法呢? 课件演示,在三角形红宝石图案旁添一个相同倒置三角形蓝宝石图案,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则 原三角形红宝石图案:2112321S =++++, 后添的三角形蓝宝石图案:212120191S =++++, 平行四边形图案所有宝石数:212(121)21S =+?, 所以,21(121)212312 S +?==。 这种求和方法叫倒序相加法,与高斯的首尾相配法原理如出一辙。 师:上面我们求了10021,S S ,在这两个问题中,最后,这个和都可以写成首项与末项的和乘以项数的一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等差数列都有1()2n n a a n S += 这个求和公式呢?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公式。 二.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设有等差数列{}n a :123,,, ,,n a a a a 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则 1111()(2)[(1)]n S a a d a d a n d =+++++ ++-; ()(2)[(1)]n n n n n S a a d a d a n d =+-+-++--. 将两式分别相加,得:12()n n S n a a =+,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