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常识

现当代文学常识
一、现代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早期的话剧团体: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第一个话剧团体)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形式和现代精神的小说。
13、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复古派有:学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6、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
17、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
18、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

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19、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20、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 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21、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22、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
23、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4、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
25、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新诗要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
26、语丝社,现代文学流派,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等。
27、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2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
29、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30、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
3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32、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33、钱钟书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
34、张爱玲主要作品有《传奇》(小说集)、《流言》(散文集),小说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
35、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36、曹禺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37、1918年5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年7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38、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创作走向

成熟。

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文学研究会:1921年月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沈雁冰等人,出版刊物《小说月报》,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创作过程中都明显表现出为人生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倾向。
3、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伍、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于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讲神会、崇天才、主情。
4、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诗集》。
5、学衡派:1922年1月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人物有梅光迪、胡先肃等,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主义运动,他们的观念也有合理之处,但文化观念的保守性又导致复古主义的产生。
6、左联: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屯、鲁迅等7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出版刊物《北斗》《前哨》等,左联以鲁迅为主要战斗旗帜,积极倡导文艺大众化,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1936年为建立更广泛的文艺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
8、现代派

:30年代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现代》里的诗是纯然的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9、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为孤岛文学。成就是出版了《鲁迅全集》创办刊物《大家谈》《世纪风》。
10、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出现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出版《九叶集》而得名,主要有辛笛,陈敬容等九人,刊物是《诗创造》《中国新诗》,该派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的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11、《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初版收入与于1918——1922年的15篇作品,反封建是呐喊的主题。作品深刻提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对人民群众的毒害深广,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12、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等人,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姻爱情、教育、就业、家庭、儿童、妇女贞节、社会习俗等问题,表现出作家关心社会,注目现实,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社会功利的倾泄使问题小说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陋病。
15、社会剖析派:左联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人物有茅盾、沙汀等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用阶级斗争的眼光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了精微。准确有力的剖析和再现,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首倡者茅盾,《子夜》的成功对该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6、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作家流亡到关内,带着对故土的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描绘了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反抗,作品以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作者也成为新的创作群体,这些作者都是东北籍的,故称东北作家群,他们创作的文学被称为“流亡文学”,主要作家是萧军、萧红,代表作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等。
17、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19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20、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京派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分支、发展的结果。京派小说源来于五四小说,同时又不同于五四小说。五四小说的主体构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京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21、解放区文学:“中国解放区文学”是指自1931年我党在瑞金中央苏区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到1949年建国前这个时期的文学。

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的现代文学根据政治的领属关系,形成了三种形态:一是“解放区文学”,一是“国统区文学”,一是“沦陷区文学”。“沦陷区文学”随着日寇败降而结束,“国统区文学”的一部分因国民党遁居台湾而溶入台湾文学之中,另一部分则同“解放区文学”汇合发展为建国后的当代文学。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丁玲、赵树理、周立波、艾青、田间、柳青、孙犁、贺敬之、郭小川等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后来的解放区,不仅是政治上实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特殊政治区域,而且是文学上向“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开掘并取得突出创作成就的文学新天地。在解放区这个“新的世界”里,小说创作在表现“新的人物”上取得了两大创作实绩: 其一,以新的主题表现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就战争小说而言,沦陷区和国统区的抗战小说主题多是表现农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被迫起来反抗的觉醒过程,或是表现国民党爱国将士在当局消极抗战政策的挤压下艰难抗日的情形。而在解放区的战争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具有饱满的革命热情,洋溢着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其二,以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实践文学与民众的真正结合。解放区作家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兵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中国民族文学传统和民间文艺形式,熟悉人民的语言,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战争小说创作中。
22、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23、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

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24、《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二、当代
1、十七年文学:1949年到1965年的文学通常被称为“十七年”的文学。新中国的成立,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家们纷纷拿起笔来为新的社会现实服务。小说是“十七年”文学中成就显著的重要门类,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诗歌创作的成就虽不及小说,但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爱情诗创作等方面。散文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以崭新的思想和面貌得到了可喜的发展。戏剧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戏剧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也获得了佳绩。这一时期,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思想斗争,出现过严重的“左”的失误。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十七年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创作等方面。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
2、“双百”方针:在1965年5月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促进我国科学、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整个文艺界带来了蓬勃生机,文艺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理论批评也日趋活跃。“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完全符合文艺和科学的特点和规律,这为以后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3、新时期文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文代会精神指导和鼓舞下,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党中央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思想的讨论异常活跃,积极探索文艺的新观观念。新时期文学发展中先后交错或并行出现了多种文学潮流,表现出文学多元发展多向分流的可喜局面。新时期文学中以小说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尤以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显著。刘心武、张洁、谌容、蒋子龙、高晓声、汪曾祺、陆文夫、王蒙、张贤亮、古华、贾平凹等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本时期重要的小说作家。话剧在新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敏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又有题材开拓上的成就,也有形式创新上的尝试。苏叔阳、沙叶新、高行健等是新时期话剧界引人瞩目的作家。
4、伤痕文学:当代文学潮流。1977年至1979年,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作“伤痕文学”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方面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宗璞的《我是谁》、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张弦的《记忆》、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话剧方面有苏叔阳暄《丹廃谱》、宗福先与贺国甫的《于无声处》;散文方面有?金的《怀念萧珊》、陶斯?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黄秋耘的《雾失楼台》等。主要内容是?“文革”十年浩劫的揭露和控诉,是一种浸透着泪水和苦楚的文?。“伤痕文奦”作品继承了被极“左”路线中断了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5、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刻,帢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作家作品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谌容《人到中年》、史铁生《∑的遥远瘄清幣?》?张贤亮《绿化村》、《灵与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王蒙《布礼》、《蝴蝶》等。
6、寻根斆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1985幤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斃《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

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韩少功、阿城等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派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进行城市文化探索的作家不在少数,如刘心武在《钟鼓楼》中描述了北京当代平凡却多姿多彩的市井民情;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则再现了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把玩。在这类作家中邓友梅和陆文夫表现犹为突出,堪称"南北两大家"。乡野文化寻根倾向于表现乡野粗朴甚至鄙陋状态的作品更多,表现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其它如贾平凹表现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表现吴越文化葛川江系列小说、郑万隆表现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娃表现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小说等等。其中《黑骏马》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这部中篇小说以深沉优美的语言和浓烈的感情色彩,赞颂了草原女性的博大胸襟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母亲"、"土地"的深深热爱。另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因展现了广阔的城乡地域和社会现实、生动地描绘了青年人顽强的生活历程,而受到广大的读者的欢迎。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在寻根作家中,青年作家阿城应该说是最具独特个性与高超艺术功力一位。他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汉学家们极大的热情关注。他作品中对道家境界和儒家风骨的表现,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争议与探讨。
7、朦胧诗:当代诗歌潮流。代表诗人有舒婷、江河、杨炼、顾城、北岛等。朦胧诗在1980年前后才得到社会承认,然而朦胧诗的主要诗人在70年代前期即开始创作。朦胧诗获得社会承认及其影响的扩大是伴随着对这个新诗潮的激烈争论而来的。它起源于十年动乱后一代人的经历、思想和情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诗人们有机会阅读到外国现代派诗歌,受到了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的影响。朦胧诗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诗歌的内涵上,追求自我的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往往具有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表现出冷色调。
(2)由传统的直接写实转向写意

,其方式是以间接的暗示达到某种象征的效果。
(3)注重思想感情的意象化和意象的新奇性。



艺中人影视传媒工作室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