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学概论》

课程总结

论文题目:海洋地质学知识总结

学生学号:201211621407

学生姓名:何琪林

所在学院:信息学院

所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所在班级:计科1124

指导教师:蒲晓强

论文日期:2013—2014第一学年度

海洋地质学知识总结

一、1.海洋地质学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学科结构:1)海洋地貌学 2)海洋地球物理学 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 5)海洋地层学 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海底探测技术:1)海洋调查平台:调查船、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2)海上定位 GPS定位无线电导航定位海底声学脉冲及海洋雷达浮标定位3)海底水深地形声学探测方法回声测深旁侧扫描声纳多波束测深 4)地球物理调查方法(重、磁、电、震、声、热)(1)浅地层剖面测量(2)多道数字地震系统(3)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测量(4)地磁测量(5)海底电磁测深(6)海底热流调查5)海底地质取样(1)表层取样(2)柱状岩心取样(3)钻探取样 6)海底观测系统欧洲:地中海观测网计划。美国:2007年东太平洋海底(至地壳深部)-水层的“海王星”观测网。日本:西太平洋海底地震观测网。韩国:“21世纪海洋韩国计划”;济州岛东南,建成全球最大海上观测平台。

二、1.海底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2.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其在海底的展布一般居于大洋中部,也有的称为中央海岭,简称海岭。

3.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4.转换断层: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里,错距可达数百至千余公里。这种断裂带是海底扩张所引起的特殊断层,称之为转换断层。

5.岛链: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这些海山链或岛链远离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

6.环礁: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7.大陆边缘—从海岸线到大洋盆地底部,陆地与大洋底之间过渡带。

8.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陆架坡折带(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坡度很小。(1)沉溺河谷和冰川谷(2)陆架平坦面(3)海底沙波沙脊(4)陆架边缘堤

9.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较大的坡度是陆坡的最大特点,平均3-6o

10.大陆隆(大陆裾):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11.海沟: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

大洋)边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12.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13.简述大洋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断裂带;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山与平顶海山,岛链,环礁。

14.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路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活动型:大陆架,岛弧,海沟,边缘海盆。

15.稳定性大陆边缘和活动性大陆边缘区别

稳定型:特点:大陆架十分平坦而宽阔,最宽可达1000多千米,而且没有岛弧与海沟等高差悬殊的地形存在,在大陆坡的基部是沉积物堆积很厚的大陆隆。它既不受到挤压,也不受到拉张,因此这里十分稳定,没有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活动型:特点:其大陆架和大陆坡都比较狭窄,缺乏大陆隆,但有海沟存在。海沟经常与岛弧(西太平洋)或海岸山脉(东太平洋)伴生。此类大陆边缘具有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等现象,是地球上强烈的活动地带。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称之为沟-弧-盆体系(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系统)。它们构成了特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贝尼奥夫带)16.划界原则:两个或几个国家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界限发生重叠时,一般采取的划界原则:中间线法(平分法、等分法);公平原则(岸线长度比例、人口比例);自然延伸原则(仅大陆架使用);参考已有条约或历史性权利。

三、1.板块: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称为“板块”。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2.大陆漂移的观点:1 )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泛大洋;2 )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4)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5)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证据: 1)大陆边缘的形态2)造山带与地层学3)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4)古生物的证据5)地磁学证据

3.海底扩张的观点:①大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新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依次向两侧推开,洋壳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②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洋底在不断的形成、运动、潜没和更新,运动速度为数cm/年,周期不超过200Ma③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④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对流。

证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2)深海钻探验证;(3)转换断层的发现;

4.海沟附近是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地震震源深度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故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5.板块学说的主要思想: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和下伏的软流圈。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具活动性的构造带。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移剪切型。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5).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板块边界类型:根据板块间相互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离散型(洋中脊、大陆裂谷)、汇聚型(消减带、碰撞带)和平错型(转换断层)等三种基本类型。从力学性质来说,分别代表着拉张、挤压和剪切三种基本方式。

7.威尔逊旋回的演化: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演化过程归纳为萌芽、幼年、成熟、收缩、结束及大陆碰撞造山等六个阶段。其中,前三阶段显示大洋的开张和生成,后三个阶段代表大洋的收缩和关闭。1)胚胎期:东非大裂谷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 5)终了期:地中海 6)遗痕期: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

四、1、试述海洋沉积物的来源:陆源、内源、生物源、火山物质和深部热液、宇宙源

2、简述海洋沉积环境要素有:1)沉积动力环境(波浪、潮汐、海流、河流);2)海洋生物环境(珊瑚礁、生物构造等);3)海洋水文化学环境(盐度,ph值)

3.海岸带的概念:特大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4.潮坪定义: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极缓,通常由细碎屑物质组成的宽阔而平坦的滨海坪地。

5.潮坪分带:高潮坪、中潮坪、低潮坪

6.潮坪沉积的构造类型:波痕,羽状交错层理,潮汐韵律层理,再作用面

7.海滩: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狭义上,海蚀崖或沙丘到平均低潮线,广义上,延伸到波浪作用微弱处(10-20m),近岸带下界。

8.海滩表面的划分、界线:后滨,平均高潮线到特大高潮线之间;前滨,平均高低潮线之间;内滨,平均低潮线到破浪线之间;滨面,破浪带和内陆架之间海底较平坦的浅海区。

9.动力分带:破浪带、激浪带、冲洗带

10. 沙坝—潟湖概念

沙坝: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

潟湖:被沙坝从毗邻海域中隔离出的沿岸咸水或半咸水区,与海洋通过潮道连通或半连通。

11.河口的定义及其分段:河口: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者汇入河流的下游地带,与所注入的水体发生作用,形成河口。

河口分段:1)潮流界:上溯的潮流流速恰好与河水流速抵消处。2)潮区界: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受潮流顶托出现水位波动的最远点,也就是震动幅度为零的地方。3)口门:河流入海口,一般指拦门沙坝、浅滩的外缘。由此向海方向,海洋动力逐渐占优势。1)近口段:至潮区界和潮流界之间的河段2)河口段:从潮流界到口门3)口外海滨段:口门以外到滨海浅滩的前缘坡折处。

12、从盐度结构上对河口进行分类:高度分层型、轻度混合型、高度混合型

13.三角洲定义:三角洲:指的是河口区形成的巨大的堆积体系。三角洲是指入海河流所携带的陆源沉积物在入海河口附近堆积所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14.三角洲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河口-〉拦门沙-〉河流分叉-〉分支河道-〉决口扇-〉横向扩大-〉三角洲;本质是分支河道不断分叉和向海方向不断推进的过程;类型:扇形、鸟足形、尖头形、岛屿形、过渡形

15.沉积相的概念,以及理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沉积相:一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能够反映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沉积特征:1)平面特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由陆地向海方向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分支河流和沼泽为主)→三角洲前缘(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河口沙坝和远沙坝为主)→前三角洲(厚层泥质沉积)。它们在平面上大致呈环带状分布。2)垂向特征:从下至上由细变粗再变细。3)旋回性16.简述控制陆架沉积的因素1)海平面变化2)沉积物的补给3)气候4)陆架水动力环境5)生物作用6)化学作用

17.东海陆架沉积物类型:近岸浅海(内陆架)细粒沉积带、中陆架细粒沉积带、中外陆架粗粒沉积带、陆坡和冲绳海槽生物源细粒沉积带、台湾海峡粗粒沉积带

18.简述陆坡陆隆沉积的因素:1)地质构造环境2)海面变动3)物源4)生物活动

19.简述大洋沉积物来源:1)陆源2)海源(生物沉积、海底风化产物、滋生沉积)3)深部源(火山物质、深部热液)4)宇宙源

20.解释“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碳酸盐补偿深度是指海洋中碳酸钙(生物钙质壳的主要组分)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深度。它是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化学界面。海水表层碳酸钙是饱和的。随着水深增大,由于温度降低,CO2含量增加,碳酸钙溶解度增大,至某一临界深度,溶解量与补给量相抵平衡,这一临界深度就是碳酸钙补偿深度。

21.大洋沉积作用类型:1)底层流沉积(现代深部洋流、底层流的侵蚀、搬运、沉积)2)生物沉积3)自生化学沉积4)热液沉积

22.大洋沉积物分布的地带性:1)气候地带性2)环陆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4)构造地带性

五、1.海洋矿产资源的分类和概况:分类: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空间资源。

海底资源:分布在海洋底部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总称

2、海洋远景资源及其基本概况:多金属结核(太平洋及CC区)、富钴结壳(三大洋)、海底热液矿床(热液烟囱)、天然气水合物。

3、极端环境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意义:极端环境生物资源:热泉生物群、冷泉生物群、深部生物圈

地质学意义:a、深海“烟囱生物系统”是地质过程的产物,同板块运动、海底扩张、水幔交换、海底热液系统、海底块状硫化物成矿作用均有密切的关系;b、嗜高温细菌在硫化物金属成矿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金属矿床成矿理论中,生物的作用并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c、热泉和冷泉生物群的发现,说明地球上存在能以其他方式实现生命物质的化学合成,而不一定依赖于太阳的光合作用,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4、海洋矿产开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古海洋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1. 将今论古、比较转化的思想方法。

2. 全球变化思想方法。

3. 强调动态古地理时空研究的思路。

4. 强调事件地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古海洋学建立在大洋地层学的基础上,地层的分辨率决定着研究的精度。大洋地层存在许多优点:

(1)大洋沉积速率低,但是连续,可以以较短的岩芯提供较长时期的连续沉积记录;

(2)大洋相互沟通,侧向相变不大,岩芯横向代表性好;

(3)洋底地层保存较好,便于用同位素等方法进行高分辨率研究。

2、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与海侵海退事件

海平面升降的实质是海侵与海退,地质时期的海平面一直处于升降变化之中,就目前所知,海面升降的最大幅度达300m以上.

引起海面升降的因素有:1)海洋水量变化;2)构造使洋盆容积变形引起海面变化;3)沉积物填于洋盆,使洋面上升;4)冰川、水和沉积物的均衡作用;5)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引起海面升降

3、古海洋学对白垩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研究方法、证据及解释

4、解释地中海盐度危机事件

5、古气候旋回及其理论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海洋地质地貌

1、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和地位 (1)性质:海洋地质学根源于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仍属于地质学的范畴。由于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陆古老岩石圈不同,大洋岩石圈是年轻的地质体,一般不超过2亿年。 因此,海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年轻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地质结构和构造,发展演化及相关效应等的科学。 (2)特点:学科年轻、多学科交叉、依赖于高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3)任务:主要是研究解决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发的军事和国家权益方面的需求中的科学问题。 (4)学科地位:海洋地质学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和发展前沿,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支柱性学科之一。 2、大洋中脊体系——在大洋中所存在的两翼宽缓、倾斜对称的海底山脊,高约1—3km,宽度为1500km左右,连绵延伸在各大洋中,纵向延伸长度大于60000公里,称为大洋中脊体系。洋中脊在形成,但不一定位于大洋的中部。洋中脊是离散型板块边缘,是新洋壳生成的地方,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新的洋壳随着洋中脊两侧的离散运动和冷却而下沉,从而形成洋中脊。 3、转换断层——J.T.威尔逊(1965)提出:洋中脊为许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断裂的断层所错开,水平相对错动仅发生在两段洋中脊之间,在洋中脊的外侧,断层两侧地块不产生相对运动。这种由于海底扩张致使转换了性质的断层,特称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规模很大,错动距离可达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带”。 4、大洋地壳 层I为沉积层——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厚度为0~2km,平均厚度约0.4km;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km/s。沉积物主要是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的分布通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km。 层II为基底层——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已固结的沉积岩,层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之间,平均约1.4 km;Vp为3.4~6.2 km/s。上部多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岩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多为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 层III为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相对变化不大,平均厚约5.0km。 5、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质岩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岩为主。 (2)厚度——洋壳平均厚度仅7km左右,而大陆型地壳厚度一般在35~40 km之间。陆壳厚度变化较大,通常地势越高厚度越大,如青藏高原(>70 km),而裂谷下可能只有几公里。在海底,洋壳厚度总体相对稳定在7km左右。但是,大洋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也有复杂的情况,如贯穿四大洋的洋中脊体系,虽是洋底最突出的隆起地形,其洋壳厚度比正常洋盆还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古海洋学概述 古海洋学研究方法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 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 1.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 3.热带辐合带 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 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 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 (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 (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有孔虫),其中由3组成的,成为(钙质软泥);由2组成的,成为(硅质软泥)

() (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 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 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3补偿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 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 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 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2与值沉积通量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1.生物替代指标( ) 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 放射虫与硅鞭藻( ) 海洋硅藻( ) 颗石藻() 生物标志物()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 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1,钙质壳,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热能工程专业海洋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介绍了海洋地质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调查研究方法及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全球海面变化、海岸带的现代过程、河口与三角洲、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深海沉积、海洋矿产资源。同时,还需结合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古海洋学等新理论,较深入地探讨了地球与海洋的发展演化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博士研究生入学《海洋地质学》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和重大科学进展 了解海洋地质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掌握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DSDP、ODP、IODP、InterRidge等)、重大科学进展和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环境分区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现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境分区的具体特征;了解海岩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三)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物理、海底构造、海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具体圈层特征和海洋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掌握海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大陆边缘构造(沟-弧-盆体系)、洋中脊、地幔对流和地幔柱等特征;了解海底热液和海底变质作用概念和特征。 (四)海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学 掌握现代海洋不同沉积背景(陆架、陆坡、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掌握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掌握古海洋学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科学进展。 (五)海洋矿产资源 掌握海洋矿产概念、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砂矿、海洋铁锰结核、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概念、成因和主要特征等。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围,级别与技术要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 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 有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 泥石流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有哪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 性如何评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 .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 复习资料 字体自行放大

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结构从内到外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划分界面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划分依据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的传播速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 大洋暖池又称大洋热库,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东北的一片海域(海面表层水温平均值>28℃) 暖池形成有哪些原因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及赤道区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作用,使大量温暖的海水逐渐积蓄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北部,致使该海区表层水温比邻区海域高出3 ℃ -9℃ 水的聚集事件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宇宙物质通过涡流和凝集作用聚集起来,水的密度为1,小于岩石圈物质密度,这样水势必集中在地壳之上,凝 集作用对水圈形成意义更大。 波浪的分类形成动力分类有:风浪,地震波,潮波,涌波,内波。按波形分类有:正弦波,摆线波,进行波,驻波。按波长与水深关系有:深水波和浅水波。 什么是海流是海水因风、天体作用,或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和冷热等因素引起海水密度和盐庋差异而造成的大规模海水定向流动,大洋区一般称洋流,浅海区便称海流。 海流有哪些分类A.按海流成因1风海流大洋区由大气环流,浅海区由季风等引起海流。2由于盐度和温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引起的密度流3补偿流某处海水形成质量亏损,他处海水来补充形成上升流4潮汐作用形成潮流B. 按海流温度属性1冷流海流的水温低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称为冷流2暖流3中 性流海流的水温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基本一致,称为中性流C. 按海流方 向与海岸的相对关系①向岸流②离岸流③沿岸流 海洋生物生产力指海洋中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之一。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年或天)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生产的有机物的重量来计算 海洋沉积生物有哪些类型凡具有坚硬介壳或骨骼的生物都能构成海洋沉积 生物,他们是坚定海相地层的可靠性,其类型有大型个体沉积生物,钙质微 体沉积生物,硅质沉积生物等 大洋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哪3 层层1:沉积层,厚度0~2km, 平均厚度约0.5km,主要有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生物碎屑及一些自生矿物等层2:基底层,又 称火山岩层,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固结的沉积岩混合层层3: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层,该层的物质很可能是由辉长岩、闪长岩为主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在古生代末期以前,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等六个大陆块在泛大洋中漂移。 支持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哪些①大陆轮廓的对应性,特别是大西洋两岸非洲与南美洲的岸线十分吻合②地层和褶皱山系的延续性,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构造可以彼此相联③生物的亲缘性④古冰川存在的广泛性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的 球面块体板块内部具刚性,板块的边界为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 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板块边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什么是转换断层?它和平移断层有什么区别?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其轴 线的断层切割,使洋中脊被水平错开,这些断层看似平移断层,其实它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它是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断层区别:1转换断层的错动仅发生在脊轴之间或脊弧之间2换转断层与平移断层错动方向 恰好相反3平移断层持续活动使断层两侧的脊轴距离越来越大,转换断层不 能4地震活动仅局限在转换断层段 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汇聚型两板块相向而行 2离散型 两大板块相背运动发生洋中脊扩张,迫使中脊两侧洋壳相背离散向外扩张3平移型以转换断层为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两侧大洋板块相对滑动 如何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深海沟和山系的形成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使得东非大裂谷形成这个裂谷。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这就是喜马拉雅山系形成机制。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1波浪、潮汐、海流2河流与冰的作用3地壳运动4生物作用5风 海岸带的分类有哪些1)按海岸物质组成A. 基岩海岸B.砂(砾)质海岸C. 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2)按海岸构造运动的方向A.上升海岸B.下沉海岸C.中性海岸D. 复式海岸3)按板块构造理论划分A.板块前缘碰撞海岸:位于大陆和岛弧的碰撞和俯冲带的边缘。B.板块后缘拖曳海岸:位于随扩张而离开洋中脊的大陆和岛屿的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新板块后缘拖曳海岸、非洲式板块后缘拖曳海岸、美洲式板块后缘拖曳海岸。C.陆缘海海岸位于受岛屿保护的一侧。4)按形成海岸的主导因素及该因素的主要作用过程A.原生海 岸B.生海岸 中立线的概念,影响中立线位置的因素有哪些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被称为中立点, 把岸坡上的中立点连接起来,便称为中立线。影响因素:沉积物颗粒大小–颗粒增大,中立线向海移动;颗粒减小,中立线向岸移动;岸坡坡度–坡度增大,中立线向岸移动;坡度减小,中立线向海移动;波浪强弱–波能增强,中立线向海移动;波能减弱,中立线向岸移动; 什么是泥沙的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1)在水下岸坡上,每一泥沙颗粒的运动均受两种力的作用,即波力和重力分力,若波向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作用力和重力同处于岸线的法线方向,这时若海岸带泥沙发生运动,仅仅在垂直于海岸方向上进行,称为泥沙横向运动。 当波浪从外海进入浅水区到达海岸时,它的传播方向和海岸线往往是斜交,则波浪作用力与重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形成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的两个分力,当通过一个波后,泥沙颗粒在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方向上都有了位移,这种运动称为泥沙纵向移动。 海洋地球化学的概念研究海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存在状态,转移和通量的学科称为海洋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存在形式有哪三类溶解态、胶态、悬浮态 什么是三角洲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 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和扇形地 三角洲形成有哪3 个基本条件A. 河流一要携带足够量的泥沙;B. 河口位于浅水区域,坡度平缓,便于泥沙的沉积;C. 海洋动力作用较弱,仅能对其进行改造而不能把沉积在河口的泥沙全部搬运走。 控制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气候、径流量与输沙量、河口水流的特征、潮汐作用、波浪作用、海流作用 大陆边缘陆地与深海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隆的基本特征位于大陆坡和深海平原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向深海减缓,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边缘和南极洲周围。 碳酸盐补偿深度指海洋中碳酸钙(生物钙质壳的主要组分)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深度。 珊瑚礁的定义和分类珊瑚礁是现代碳酸盐沉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珊瑚的骨骼为主骨架,辅以其他造礁生物、伴礁生物和粘结生物,构成一个能抵御风浪侵袭的生物堆积体。A. 达尔文的分类①岸礁②堡礁③环礁B. Hezkel的分类:①生物骨架礁②非生物联结骨架礁③叠层石礁④灰泥格架礁 大洋沉积物的组分有哪几种大洋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大洋沉积作用有哪几种a.垂直沉降作用:大洋中浮游生物死亡后,有机体被分解,钙质壳体将垂直 下沉至洋底b.远浊流作用:浊流在陆架和陆坡上沉积后,其悬移细组分继续向深海平原运移并堆积下来c.底层流效应:主要是南极四周底层水向北流动,可能引起最强劲的底层流。d.等深流与等积岩作用: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沿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e.雾浊层效应:大洋底部,由于各种水流(包括底层流、等深流和远浊流等)和水团的活动,使洋底一部分沉积物悬浮起来,在洋底上方呈雾浊状,称为雾浊层。 f深海暴流:是深海强大的涡动水流,它由大洋表层高涡动动能向下传递产生垂向的涡动效应。它是短暂的脉动强涡动水流.

普通地质学试卷1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100题,17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2小题,共64.0分) (2分)[1]硅华 (2分)[2]硬度 (2分)[3]钙华 (2分)[4]火山弹 (2分)[5]喷出作用 (2分)[6]玄武岩 (2分)[7]摩氏硬度计 (2分)[8]溢流玄武岩 (2分)[9]条痕 (2分)[10]透明度 (2分)[11]矿物集合体 (2分)[12]类质同像 (2分)[13]晶面 (2分)[14]矿物 (2分)[15]放射性同位素 (2分)[16]斑状结构 (2分)[17]缝合线 (2分)[18]泥裂 (2分)[19]新矿物生长作用 (2分)[20]胶结作用 (2分)[21]水圈 (2分)[22]破火山口 (2分)[23]气孔构造 (2分)[24]生物碎屑 (2分)[25]非晶质结构 (2分)[26]岩基 (2分)[27]岩盆 (2分)[28]鲍温反应序列 (2分)[29]同化-混染作用 (2分)[30]浅成侵入 (2分)[31]侵入岩 (2分)[32]常温层 二、问答题(10小题,共50.0分) (5分)[1]何谓碎屑灰岩?其碎屑成因有那些? (5分)[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那些? (5分)[3]地质作用何谓科里奥利效应?它在外力作用中有何意义?(5分)[4]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5分)[5]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那些,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5分)[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 (5分)[7]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举例? (5分)[8]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5分)[9]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那些:什么叫克拉克值?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

授予学位学科门类与学科代码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 010105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 哲学(自然辩证法)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20206国际贸

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020208统计学020209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学 0301法学 030101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诉讼法学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030110军事法学 0302政治学 030201政治学理论030202中外政治制度030203科学社会主义 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国际政治学030207国际关系学030208外交学

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 (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民俗学 030401民族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中国 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01教育学 040101教育学原理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0103教育史040104比较教育学 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特殊教育学040110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心理学(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1基础心理学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应用心理 学 0403体育学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注:可授予教育学、

科学七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考试 科学试卷 第Ⅰ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全卷共五道大题,49道小题,共8页,总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第一、二、三大题,即1—44小题)的答案填在第Ⅱ卷指定位置,写在其它地方不能得分。 3.考试完毕只交第Ⅱ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5分) 1.你见过香蕉的种子吗?当你切开香蕉时,里面的黑点就是香蕉种子,不过这些种子已经退化。因此人们常用香蕉地下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孢子繁殖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地球 B、金星 C、月亮 D、太阳 时期d时期c时期b时期a 4.据右图可知,人在一生中快速生长体 死亡 的时期分别是()。重 和ba时期和、时期A03181365年龄cb时期B、时期和人类的生长曲线图dc、C 时期时期和ca时期和D、时期1 / 13 5.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 A、超声波 B、水面波 C、可见光 D、次声波 6.小明很喜欢吃绿豆芽。可是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呢?他特意向菜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咨询。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又长又白的豆芽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盖一层布。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在水中。不浇水时可将桶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豆芽。由此看来,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A、水分 B、空气 C、阳光 D、适宜温度 7.教室里的电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8.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乘船远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他深有感触,写下了动人的词句:“满眼风

舟山南沙实习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13级南沙认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邵伟增等 学生姓名:张锋 学号:130105109 班级:A13海科1班 学院名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日期:2015年5月9号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摘要】2015年5月9日,星期六,我们在学院邵伟增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沙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9日上午8:00,A13海科1班、A 13海科2班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与带队的各位老师一起乘坐学校的大巴前往南沙,抵达南沙后,邵伟增老师召集所有同学,对本次实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同学们在胡佳臣,梁娟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南沙的实际情况,对海浪海流,海岸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地物光谱实验仪,对南沙进行了一组测绘。并加以分析,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海洋探测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另外通过实地近距离接触海洋和梁娟老师的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象加以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近海的一些海洋地质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践实习,给同学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的机会,走出课本,走近海洋。培养同学我们积极主动实践的意识,学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5年5月9日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29°52′40N 122°24′1E

29°52′37N 122°24′1E 三、实习内容 1.使用地物光谱辐射仪 SI921VF系列连续谱野外光谱辐射计为地物波谱仪,具有便携,低廉,软件功能强等特点. 可应用于遥感测量,矿物勘察测量,测量地表植被、农作物、土壤、岩石、水体等地物光谱的光电仪器, 农作物监测,水体海洋光谱测量。地物波谱仪是,一般为四通道,也可装配更多通道。体型小巧轻便,野外工作可装在三角架上,也可手持进行测量。量测的物理内容有亮度、照度反射率、分光反射率、光谱分布等项目。ISI921VF 型野外地物光谱辐射仪作为野外光谱采集仪器,对各种地物,如植被、建筑物表面、水体、岩石等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光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原数据等。其光谱仪波长范围为383~1058nm,波长精度为0.1nm。它且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 在胡佳臣老师的指导下,在南沙沙滩上选则了6个测量点测了一组数据,6个点测量的物体分别为白板,沙子,水泥地,绿叶,灰板和海水。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在6个点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下了时间、地点、光谱序号。

普通地质学 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12*2.5) 地层层序律地质构造硬度块体运动稳定大陆边缘 洋流同化作用深断裂 二、简述题 1、写出下列三对地质概念的区别(6)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断层与节理沉积物与沉积岩 2、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8) 3、为什么“季候泥(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4、简述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9) 6判断沉积地层层序是否正常的证据是什么?(9) 三、详述或论述题(70) 1、变质岩的特征如何?10 2、详述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 3、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5 4、海水大规模进退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如何?15 5、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状分布现象?20 一、名词解释(12*2.5) 变质矿物科里奥利效应火成岩震级逆掩断层差异风化纹泥 地下水潮汐沙漠化块体运动 二、间答题(10*5) 1、全球主要地震带、火山带各有哪些??它们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和异同点? 4、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其地质意义如何?

5、在喀斯特地区,多层溶洞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三、详答或论述题 1、现今地表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哪些地质作用的杰作?为什么?(20) 2、如何识别断层?(12) 4、论述沉积岩的研究意义(10) 5、试述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0) 窗体顶端 1.陆地表面形态可划分为、、、和五个地貌单元。 3.河流搬运方式有:、、。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和。 5.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和。 二、单项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斑岩 B 板岩 C 页岩 2.河流侧蚀作用产生地质现象是()。 A 峡谷 B 急流瀑布 C 曲流 3.滨海沉积砾石的长轴与海岸()。 A 平行 B 垂直 C 斜交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 —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0.1 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3.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太阴日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24.8412 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 的视觉运动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12.9 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372.19 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 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 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 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 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 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 997 年建立湛江海洋大学) . 7.最小风时在定常风的作用下,对应于风区内某点,风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段时间称为最小风时。或者说,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称为最小风时。其实从讨论开始的假设条件知,这段时间就是风区上沿所产生的波浪传播至某点经历的时间,因此不同风区,对应于不同的最小风时,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波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8.最小风区 当实际风时一定时,当然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 为最小风区。最小风区的定义为,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二、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