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的来源与防护措施

辐射的来源与防护措施

核辐射防护1

核辐射防护 1、什么是核辐射?它包括几种类型? 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是以波、粒子或光子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核辐射并不仅仅存在于特定的矿石和材料中,它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身体里循环的水、空气其实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自宇宙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大。所以辐射安全其实不是要讨论一件东西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γ射线则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前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弱,影响距离比较短,只要其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穿透力很强,需要周密的防护措施。 2、人类生活中的辐射源及其水平。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源有两类,即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在地球上生命体的形成和人类诞生及生命整个历史的各个阶段中,每时每刻都受到宇宙射线和地球原始环境中原始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发射出射线的照射,这种天然放射性是客观存在的,通常称之为天然本体照射。天然本体照射是迄今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最主要来源。而天然辐射源按其起因可以分为三类:○1宇宙射线,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其中有质子、α粒子、其他粒子、中子、电子、光子、介子等;○2宇声核素,它们主要来自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3原生核素,即存在于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另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核试验、核动力生产、医疗照射及核能和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不少新的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照射。这类照射称之为人工源辐射照射。3、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与人体相互作用会导致某些特有生物效应。效用的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体组织吸收的辐射能量。从生物体吸收辐射能量到生物效应的发生,乃至机体损伤或者死亡,要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变化,以及机体组织、器官、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 人体接受辐射照射后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原子电离与激发的结果。核辐射对人的伤害,最初是使肌体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使肌体失去正常机能。其中,直接作用,系指射线直接作用于组成肌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酵素,使之产生电离和激发,并引起人体生命过程的改变;而间接作用,系指射线与肌体内的水分子(占人体重量的70% )起作用。产生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破坏肌体的正常物质代谢。后者的破坏比前者更大。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取决于射线的性质(α或γ)、照射量的大小、射线的作用方式(全身或局部),以及是内照射,还是外照射等。大剂量照射可引起急性放射病,而小剂量长期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病,再小的剂量照射都会引起不适,后两者一般是隐性的。一般的局部慢性病特征是:皮肤损伤(干燥、粗糙、弹性减退、指纹变浅或消失)、指甲脆裂或脱发等,全身慢性病特征是:白血球减少。另外,长期吸入氡可能会导致肺癌、白血病等的发生(应强调说明:有这些症状,也并非都是放射性所致)。 特别强调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一般不会致病、致癌,但要特别注意,因为核辐射是无色不着和看不到的,如果不警惕、无所谓,那也可能致病、致癌、无味、摸不着和看

辐射、射线安全防护专项措施

辐射、射线安全防护专项措施 1.适用范围 本安全措施适用于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项目现场射线检测过程中安全作业要求,射线安全防护的方法、要求及检测时应注意事项。 2.检测前准备 2.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2.2.进入检测现场前应对检测人员进行现场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规定。 2.3.设备需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合格证书、鉴定书等,无需经过部门鉴定的设备必须提供设备自校检验记录表。 2.4.对从事射线操作和射线安全监督人员,必须配备完好的个人计量仪、报警器及作业现场备好辐射仪等安全防护品。 2.5.每次的探伤作业应提前开具相应的射线作业票,并根据射线源的能量强度大小计算出安全区域包括控制区、监督管理区,通过业主或施工单位把作业时间、地点以及警戒范围告知给相关单位。 3.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安全管理

3.1.检测现场不设立临时的储源库,源应存放在公司的储源库或租用检测现场附近的专业储源库,X射线装置由现场的指定点存放。 3.2.放射源的使用,每次领用人必须填写《放射性同位素装置领用登记表》。 3.3.设备领用登记表中的经办人必须由安全员签字有效,表中的工程名称(地点)、领用人、领用日期及时间必须写明。 3.4.归还时,安全员用监测仪器检测无泄漏方可起运入库,在设备领用登记表上签字并填写好归还日期、时间。 3.5.放射源的运输,应用专用的机动车辆(设置放射性标志、固定源罐装置或保险箱)运输,由专人运送。 3.6.运送放射源的人员应携带防护用品、监测仪器。严禁未携带监测仪器和防护用品运送放射源。 3.7.起运前、运输途中及到达目的地后,必须用监测仪器分别测量有无泄露超标情况,确定无泄露超标才准装卸、起运。 4.现场射线检测安全规定 4.1.检测前须进行清场把无关人员撤出监督管理区域边界线之外,并按划分好的控制区和监督管理区域进行警戒。控制区边界应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放射性工作场所标牌,未经许可人员不得进入该范围。监督管理区域允许相关人员在此区活动,培训人员或探访者也可进入该区域,边界线应有当心,电离辐射!标牌,公众不得进入该区域。并在不同区域边界拉好警戒绳,放置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 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 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 1 焦耳为1 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 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 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 1 986年切尔诺贝

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 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 ——如果接受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 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 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编号:SM-ZD-76971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 及其职责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 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 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切实加强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监督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辐射危害,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结合我院辐射工作实际,成立康达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陈德邦 副组长:康凯汪修文 成员:魏明才汪春玲梁文辉王建国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汪修文同志兼任,成员由魏明才、汪春玲、梁文辉、王建国等同志组成,负责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督查与指导。 (1)负责拟定辐射防护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日本核辐射的现状及预防.

日本9级强震导致的核辐射现状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在福岛核电站释放出11930微希/小时的辐射后,220公里外的东京只测出了0.774微希/小时的增长,也就是说,辐射能量已经衰减了15000倍。这0.774微希/小时,也即774纳希/小时的辐射增加值,和使用老式显示器的电脑效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目前正在阅读我们专题的不少读者,您现在所处的辐射环境就和当时的东京差不多。 隔着大海1000公里外的中国即使处于下风处,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呢?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6日16时继续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16日宣布,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21公里处的福岛县浪江町附近检测到每小时330微西弗的辐射量,这相当于是正常情况下的约6600倍。而这一地区属于政府要求躲在室内的区域。检测工作于当地时间15日下午8点40分至50分在该核电站中心区域西北20公里处附近进行。监测车用2种检测仪器对3处进行检测后发现,车外与车内辐射量分别为每小时330~240微西弗与300~195微西弗。 16日上午8点,他们对福岛市内自来水管内的水进行了检测,发现了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其中放射性物质铀为每千克水177贝克勒尔(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放射性物质铯为每千克水58贝克勒尔。日本对在发生核辐射的情况下,食物中放射性物质的国家标准为铀300贝克勒尔以下,铯200贝克勒尔以下。

辐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

医用X线射线辐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 1、医用X线诊断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X射线防护知识,认真配合临床医生做好X 射线检查的正当化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额外检查,合理使用X射线诊断。 2、选择使用合适的检查设备以及相应的防护用品(包括受检者的防护),认真选择各种操作参数,力求受检者所受到的照射是达到预期诊断所需的最低剂量;搞好质量控制,避免重复照射。 3、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采用普通荧光屏透视的工作人员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与之相适应的照射野,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应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操作。 5、进行X射线的检查时,只要可行,就应对受检者的辐射敏感器官(例如性腺、眼晶体、乳腺和甲状腺等)采取适当的屏蔽保护。 6、施行X射线的检查时应注意候诊者的防护。摄影中除正在接受检查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透视时拟同时进入机房候诊的受检者要适当安置,并有相应屏蔽防护措施。 7、只有在把受检者送到固定设备进行检查不现实或医学上不可接受的情况下,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包括距离和屏蔽防护等)后,才可使用移动或携带式X 射线机施行检查。携带式X射线机不宜用于常规透视。 8、在X射线检查时,对儿童等特殊检查者可采取相应固定的体位。对有正当理由需要检查的孕妇应注意尽可能保护胚胎或胎儿。当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9、在放射诊断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核辐射防护与安全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29 科目名称:核辐射防护与安全 一. 考试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对辐射防护与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辐射剂量、辐射探测、辐射防护、辐射安全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有关辐射防护与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电离辐射 掌握电离辐射和放射性衰变,放射性的量和单位,电离辐射的类型,衰变常数、活度和半衰期,半衰期的测量,了解其他辐射源的电离辐射;掌握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解γ和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电子对生成,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辐射探测方法与辐射探测仪器的使用 掌握辐射探测的机理,电离辐射探测器,充气探测器,固体导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中子探测器。了解辐射探测仪器的使用,表面污染测量,空气污染测量,个人剂量测量。 3.辐射防护基本原理 了解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理解基本安全标准,剂量限值和剂量约束,辐射防护体系,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掌握外照射危害的防护,辐射类型对外照射危害的影响,外照射危害的控制,屏蔽计算;掌握内照射危害的防护,内照射危害的测量,工作场所的污染限值,内照射危害的控制。 4.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掌握放射性废物,废物最小化,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原则(液体废物分类、固体废物分类、液态气态排放),了解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步骤,放射性废物活度的监测。了解核子仪的安全使用,了解放射性示踪剂的安全使用,了解放射治疗、核医学的防护与安全。 三、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题型包括:填空题、辨析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四、参考书目 1.《辐射防护基础教程》.王建龙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第一版

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的规定,辐射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操作规程 1、每天上岗前做好摄片机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4、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杜绝一切非法操作 5、随时观察照片质量,出现异常应检查摄片机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人员 6、工作结束后应关闭摄片机并将电源关闭 第二章岗位职责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要正确使用使用射线装置,作到专人专管专用 3、工作时,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笔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4、从事射线装置岗位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5、发生辐射事故,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第三章辐射防护制度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应该配备个人剂量笔,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射线装置应设有专门工作室,工作室设立专人管理,非相关人员不得入内 4作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设立辐射标志、声光报警等防止无关人员意外照射 5严格检查玻璃破损情况,使门窗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第四章台帐管理制度 1、建立射线装置台帐管理制度,设有仪器名称、型号、管电压、输出电流、用途等 2、严格射线装置进出管理,坚决杜绝外借现象发生 3、对退役的射线装置应该选择有资质单位或厂家回收,杜绝私自销毁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第五章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安全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具体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检查一次射线装置,加强卫生清洁和管理,使射线装置处于良

2021新版核辐射的安全防护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核辐射的安全防护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2021新版核辐射的安全防护 核事故的类型:核事故有三类:核辐射事故、核反应堆事故、核武器事故。 1.核辐射事故是放射性物质的非正常散播,会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受到辐射,这类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2.核反应堆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社会危害就很大,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3.核武器事故是核武器在研制、生产、储存、运输、准备使用、拆卸销毁过程中发生的丢失、损坏、爆炸或燃烧。 核事故的预防 1.平时我们要增强防灾意识,不要随便保存不明金属物,特别是在保存某些银灰色金属时,必须非常谨慎。 2.到医院放射科就医,或在其他场合发现警告标志,要赶快避

让。 3.如果很多人在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同时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发烧、四肢无力等现象,要考虑是否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可能。 4.离反应堆比较近的话,要注意异常的前兆,如耀眼的闪光、明亮的火球、震耳的巨响、蘑菇状烟云、尘柱状落灰等。 核反应堆事故发生时的应对 发生核反应堆事故时,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1.隐蔽。躲在屋里,把门窗都关上,可以用土坯、沙袋或砖把窗户封起来,用手帕捂住口鼻。砖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防护效果好,木质房屋防护效果差,房子越大防护效果越好,在高大的建筑物里,可以把人都集中在中间。烟云过后及时打开门窗。 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稳定碘。 3.控制食物和水。确定食物和水被沾染后,要停止食用。如果不得不食用被沾染的食物,必须进行除沾染处理,达到允许食用的标准再食用。

辐射射线安全防护专项措施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辐射射线安全防护专项措 施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0435辐射射线安全防护专项措施 Special measure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1.适用范围 本安全措施适用于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项目现场射线检测过程中安全作业要求,射线安全防护的方法、要求及检测时应注意事项。 2.检测前准备 2.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2.2.进入检测现场前应对检测人员进行现场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规定。 2.3.设备需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合格证书、鉴定书等,无需经过部门鉴定的设备必须提供设备自校检验记录表。 2.4.对从事射线操作和射线安全监督人员,必须配备完好的个人计量仪、报警器及作业现场备好γ辐射仪等安全防

护品。 2.5.每次的探伤作业应提前开具相应的射线作业票,并根据射线源的能量强度大小计算出安全区域包括控制区、监督管理区,通过业主或施工单位把作业时间、地点以及警戒范围告知给相关单位。 3.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安全管理 3.1.检测现场不设立临时的储源库,源应存放在公司的储源库或租用检测现场附近的专业储源库,X射线装置由现场的指定点存放。 3.2.放射源的使用,每次领用人必须填写《放射性同位素装置领用登记表》。 3.3.设备领用登记表中的经办人必须由安全员签字有效,表中的工程名称(地点)、领用人、领用日期及时间必须写明。 3.4.归还时,安全员用监测仪器检测无泄漏方可起运入库,在设备领用登记表上签字并填写好归还日期、时间。 3.5.放射源的运输,应用专用的机动车辆(设置放射性标志、固定源罐装置或保险箱)运输,由专人运送。

核辐射防护特别手册

核辐射防护特别手册 北京时间20年3月日,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全球关注。与以往地震所不同的是,此次日本强震还引发了当地核电厂多个核反应堆相继爆炸,放射性物质已经泄漏,日本政府正在组织当地居民紧急撤离。本刊发稿时止,日本核电站泄漏尚未对我国造成影响,但不排除未来可能的危害。
事件发生后,全球舆论高度关注,并引发部分民众恐慌。核阴云笼罩下,普通民众应该如何应对?核危机突然临近,谣言四起,各种传言究竟是否可信?除了核武器、核电站,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值得警惕?

核辐射会漂洋过海吗

人类要想完全隔绝辐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呼吸空气、进食饮水、吸烟、带夜光手表、乘飞机等的同时,您已经被辐射了,但量很微小,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造成伤亡。

核辐射,杀人于无形
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有α、β和γ3种辐射形式,穿透物质的能力各不相同。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换句话说,γ射线能透过皮肤“隔山打牛”。
核辐射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不仅在于它危害极大,还因为它像隐形杀手,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国际核安全和辐射事件等级(INES)按照核泄漏事件的严重性逐级分为7个等级,其中~3级称为“事件”,4~7级则称为“事故”。迄今为止,被列为7级的只有例,即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而此次的日本福岛核爆炸,起初日本将其列为4级事故,而最近,法国核安全局已将其列入仅次于切尔诺贝利的6级,足见此次日本面临的危害有多么巨大。
作为我们,对核辐射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过分恐慌,日本泄漏的核物质能否进入我国还受气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核辐射之害,持续甚久
核辐射堪称隐形杀手,但也是有明显症状的。
.恶心和呕吐这是典型的辐射病的最早症状。辐射量越多,症状出现越早。
2.自发性出血辐射耗尽血小板,可引起鼻、口、牙龈和肛门等出血,甚至出现吐血。
3.出血性腹泻辐射刺激肠壁,严重时引起带血腹泻。
4.皮肤脱落暴露于辐射外的皮肤区域可能会变红,形成水疱。
5.脱发大剂量辐射后,人体毛囊受损,往往会在两三周内持续脱发。有时,这种脱发是不可恢复的。

辐射防护与安全保卫制度

编号:SM-ZD-12369 辐射防护与安全保卫制度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辐射防护与安全保卫制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射线装置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医院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 2、主动、积极配合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3、本医院成立射线装置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设立专、兼职管理人员。每年由相关部门对使用的射线装置进行一次检测。 4、对直接从事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5、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直接从事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6、对本院的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7、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具有防止误操作、

核辐射防护

核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Heungsun.K(02009139) (东南大学,南京 211100) 摘要:核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种,不同的辐射种类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各异。了解核辐射的不同来源以及其对自然和人类的危害有现实和迫切的意义。辐射防护是基于不同核辐射所采取的减少受辐射危害的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防护要遵循以下三原则: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 关键词:核辐射;来源;种类;危害;防护。 2010年3月日本发生了9.0级强烈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泄漏的势态渐趋严峻,核电站反应堆爆炸频频发生,日本多地饮用水、蔬菜等均检测出超标的放射性物质……核事故已对日本乃至我国的国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了解核辐射的来源和防护对维持自身健康有重要意义。 1核辐射的定义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2核辐射的来源 2.1天然辐射 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自然界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 作者简介:Heungsun.K,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E-mail:kwanheungsun@https://www.360docs.net/doc/7e14392689.html,. 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钾-40。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氡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钾-40。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淋漓侵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2.2人工辐射 人类除受到天然本底的照射外,还经常受到各种人工辐射的照射。现今世界上的主要人工辐射源包括: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完整版)

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 辐射(放射)科 安全防护管理 安全防护制度 放射岗位职责 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 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医务科 二0一五年十月

目录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1)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操作规程 (1)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2)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2) 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2) 人员培训制度 (3)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 (3)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辐射监测方案 (4) 学习培训制度及记录 (5) 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6) 辐射(放射)设备操作规程和使用制度 (6)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7)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7) 辐射(放射)科组织管理制度 (8) 登记室管理制度 (8) 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9) 借片管理制度 (9) 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9) 暗室管理制度 (10) CT室管理制度 (10)

DSA室管理制度 (10) 综合读片制度 (11) 疑难读片讨论制度 (11) 放射介入手术随访制度 (11) X线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11) 导管(介入)室消毒隔离制度 (12) 进修,实习医生管理制度 (12) 登记室岗位职责 (13) X线摄影室岗位职责 (13) 暗室岗位职责 (13) CT室岗位职责 (14) DSA室岗位职责 (14) 辐射(放射)科岗位职责和各级人员职责 (15) 放射科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19)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及省环保厅、市环保局相关文件精神的规定,切实加强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监督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辐射危害,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结合我院辐射工作实际,决定调整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杨斌 副组长:周长平程福舟 成员:王延忠王蕾纪振华金星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日常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 3、辐射安全及防护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拟定辐射防护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2)做好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防护设施的供应与管理以及辐射防护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工作。 (3)组织实施本院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4)定期对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进行督查,检查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情况,指导做好个人以及患者的辐射防护,确保不发生辐射安全事故。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要正确使用射线装置,做到专人专管专用。 3、工作时,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笔(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4、从事射线装置岗位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5、发生放射事故,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操作规程 1、每天上岗前做好各类X线机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核事故情况下公众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及应对方法 正确认识核辐射

核事故情况下公众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及应对方法正确认 识核辐射 2011-03-29 18:37:52 来源:新华网前往论坛讨论 什么是辐射,有哪些类型? 辐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太阳发出的由核反应产生的光和热,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天然的放射性物质则广泛地分布于整个环境中,就连我们的身体内也存在着14C、40K以及210Po之类的放射性核素。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在存在着此类辐射的背景下不断进化而来的。 按照辐射作用于物质时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人们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局) 什么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阿尔法(α)辐射 射线是氦原子核流,一张纸或一层皮肤就可以将其完全吸收。如果发射α辐射的核素被吸入或摄入体内,会使肺或胃的内壁之类的临近组织受到较大的照射,危险比较大。 贝塔(β)辐射

β射线是电子流,它们和中子流、宇宙射线统称粒子辐射。β粒子比α粒子小得多,能够在材料或人体组织中穿行一段距离。β辐射能够被塑料板、玻璃或金属板全部吸收,通常不能穿透皮肤的表层。但是,受到高能β发射体的较大照射会导致皮肤灼伤。β发射体被吸入或摄入体内也是较危险的。 伽玛(γ)辐射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电磁辐射,类似的还有X射线辐射等。γ辐射具有非常强的穿透能力,只有相当厚的铁或铅之类的高密度物质才能起到较好的屏蔽作用,当它穿过物质时,会使原子发生电离。因此,γ辐射在未吸入或未摄入体内的情况下,也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明显的剂量。 X射线 X射线与γ辐射一样也是一种高能光子,具有与γ辐射相似的穿透力,在没有高密度物质屏蔽的情况下,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明显的剂量。 中子(n)辐射 中子(n)辐射是指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的中子,特别是在核裂变或核聚变期间。除了宇宙射线中有一些中子外,它们通常是人工生产的。中子穿透力很强,当它们与物质或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时,会引起物质或人体组织发射β和γ辐射。因此,需要较重的屏蔽材料才能降低中子辐射。 电离辐射有哪些来源? 电离辐射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进入我们的生活。有的来自天然的过程,例如地球上的铀的衰变;有的来自人工的操作,如医学中使用的X射线。因此,可以按照辐射的来源将它们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辐射防护措施(完整篇)

编号:AQ-JS-00349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辐射防护措施(完整篇) 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辐射防护措施(完整篇)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为保障公司辐射工作人员和广大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特制定本《辐射防护措施》,公司的辐射工作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遵守本措施。 1、辐射防护原则 1.1坚持实践的正当性原则 1.2坚持计量限制和潜在的照射危险限制原则 1.3坚持防护和安全最优化原则 2、密封管理过程中辐射防护的规定: 2.1安全意识:公司辐射工作人员应培养和保持良好的辐射安全意识,在思想上对防护与安全事宜采取深思、探究和虚心学习的态度,把防护与安全视为高于一切的方针和程序,明确每个人员对防护与安全的责任。 2.2降低事故可能性:辐射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尽可能减小

人为错误导致事故和事件的可能性,具体包括: 2.2.1所有公司辐射工作人员均应通过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辐射工作人员资格,能理解自己的责任,并能正确的判断和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履行职责。 2.2.2按照行之有效的原则制定操作程序,使设备的操作或使用尽可能简单。 2.2.3设置适当的安全系统和控制程序,以尽可能减小人为错误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可能性并提供发现和纠正或弥补人为错误的手段。 3、密封源实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公司辐射工作人员应按照下列要求使密封源始终处于受保护状态,防止被盗和损坏。 3.1确保密封源的实物保护符合相关要求,保证将源的失控、丢失、被盗或失踪的信息立即通知公司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及环保部门。 3.2应对密封源运用设置其潜在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的

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 目录 一、辐射定义 二、辐射单位 三、天然辐射 四、人工辐射 五、辐射防护 六、核辐射效应 七、辐射环境 八、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九、核电站事故一览 十、预防核辐射 一、辐射定义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

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二、辐射单位 常用辐射单位: 核电站 物理量老单位新单位换算关系 活度居里(Ci) 贝可[勒尔](Bq) 1Ci=3.7× 1010Bq 照射量伦琴(R) 库仑/千克(C/kg) 1R=2.58×10-4C/kg 吸收剂量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rad 剂量当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rem 三、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 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宇宙射线0.38 2.0 宇生放射性核素0.01 0.01 天然辐射 陆地辐射:外照射0.46 4.3 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 0.23 0.6 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

放射性防护-核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

放射性防护 由于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当照射剂量低于一定数值时,射线对人体没有伤害,如果人体受到射线的过量照射,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对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放射性物质或射线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人体接受来自内外照射的剂量。 防止放射性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缩短接触时间,增大距离、屏蔽、遥控、机械化操作及个人防护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和侵入人体,减少对人体的照射剂量。对从事放射性作业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场所,作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有关安全卫生防护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建立健全卫生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危险信号、色标和报警设施等。 1.控制辐射源法 一方面降低辐射源自身的辐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封闭型辐射源。使用封闭型辐射源时,建筑物应符合以下特殊要求: (1)地点选择 一个较强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n×1013Bq量级的60Co相当的源,一般必须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内。中等强度的γ辐射源,例如强度与1013Bq以上的60Co相当的源,可设在建筑物一端的底层或地下室。但都应尽量避免建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居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减少正常情况下和事故时受到照射的各类人员的总剂量即集体剂量(man·Sv)。 (2)屏蔽 一个放射性工作场所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工作人员自身所受剂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以外,还必须保证相邻地区人员所受的剂量也不超过相应的规定。特别是上下左右前后均有人工作或居住时,必须满足相应的辐射安全标准。这就是说,在计算各方向所需的屏蔽厚度时,首先要确定屏蔽以后各方向的容许照射量率,这个容许的照射量率就是对在这个方向邻近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员的防护标准。但是,有时这个标准,还要根据很多因素,例如相邻场所的使用情况及人员存在因子等综合考虑确定。有时天顶方向虽然无人居住或工作,但是强的γ射线束和中子辐射束穿过天顶后在空气中也会散射到地面上,造成此地面上辐射剂量超过相应标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空气散射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离1.25米高的墙壁30厘米处的地面上放着3.7×1012Bq的60Co源,其散射辐射使离该墙另一侧的2米处一点地面上,产生的照射量率约为100毫伦/时。一个高约4米的照射室,当顶上的照射量率为1000微伦/秒时,在照射室外离照射室约3米处的地面上,其照射量率可达1微伦/秒左右。这些都是空气散射的结果。 辐照室一般是由样品照射室和操纵室组成的。照射室和操纵室之间由迷宫相连。迷宫是一种旨在减少辐照室入口处照射量率的防护结构。一般迷宫每节有2米长。迷宫拐弯次数和墙厚要根据辐射源大小确定,通常有2~3个拐弯就够了。透射的剂量贡献可按前面所述方法计算。迷宫内散射辐射的剂量贡献,可以粗略地估计为行进方向每改变一次就损失99%(仅指散射)。入口处的照射量率应降至2.5毫伦/时以下。 不工作时的辐射源,一般都存放在地下土井(另加屏蔽容器)或水井中。不会溶解的固体放射性物质,和封装严密的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用水井存放。照射不怕水泡的样品,也可以直接在水中操作,它的优点是易于观察以及在诸如改变几何位置等过程中样品连续受到照射。一般水深3米以上,即能满足中等强度辐射源的屏蔽要求。井壁要能防止渗水,并有较好的去污性质。水应定期更换,换前要测定水中放射性活度,符合排放标准的可作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水中有放射性污染时,从水中拿出的样品或别的工具(如水下照明行灯等),未经去污前都不能随便乱放,以免造成辐照室污染。水的pH值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对建筑材料和源的包装容器的腐蚀。水下照明可用水下白炽灯。

浅谈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与措施

浅谈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与措施 摘要:电磁辐射对人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阐述了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设备和措施。 关键词: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措施 电磁辐射又称电子烟雾,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如头晕、失眠、健忘等,严重者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等,同时,还会影响通讯信号、破坏建筑物和电器设备以及植物的生存等,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护。 电磁辐射防护的出发点就是要减低电磁辐射对人们的正常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其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 屏蔽防护技术 屏蔽防护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指定的空间之内,屏蔽防护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辐射的屏蔽防护技术须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一般认为,铜、铝等金属材料宜用作屏蔽体以隔离磁场和屏蔽电场。专家的研究表明,铝箔纸及铝箔纸加太空棉对高频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之屏蔽效果十分显著。 吸收防护技术 吸收防护技术是将根据匹配原理与谐振原理制造的吸收材料,置于电磁场中,用以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并转化为热能或者其他能量,从而达到防护目的的技术。采用吸收材料对高频段的电磁辐射,特别是微波辐射与泄露抑制,效果良好。 接地防护技术 接地防护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在屏蔽体内由于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射频防护接地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护效果。射频接地的技术要求有:①射频接地电阻要最小;②接地极一般埋设在接地井内;③接地线与接地极以用铜材为好;④接地极的环境条件要适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