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应用题教案

自编应用题教案
自编应用题教案

活动内容:自编应用题

学习意图: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十以内的加法运算和看图列算式,为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我们给孩子设计了一节自编口述应用题的活动。首先运用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再过渡到联想生活实际编应用题,最后每个幼儿一张小图片编题、说题、写题由浅入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了知识。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动作或者画面创编加法应用题。

2、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3、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彩色粉笔、磁性教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阳光快车”

师幼一问一答的形式复习7以内的加减法出示加减算术卡片,如:2+5=?***告诉我,2+5的汽车几点开?*l老师告诉你,我的汽车*点开。

二、设计情境,引导孩子学校创编加法应用题。

教师请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先给他2支粉笔,在给他1支粉笔。

教师请孩子思考如何讲述刚才看到的事情。(老师先给×××2支粉笔,又给他1支粉笔,他一共有3支粉笔了。)

教师请个别孩子说一说。

教师:“老师把刚才的事情编成一道加法应用题,请你们听一听。”教师:“老师先给×××2支粉笔,再给他1支粉笔,老师一共给了×××多少支粉笔?”

教师请孩子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一道应用题中,必须有一件事情(如:给粉笔),还有两个已知的数字(如1和2),最后要提出一个问题(如:请问老师一共给×××多少支粉笔?)。请孩子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三、结合图片,学习创编加法应用题。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画面中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那两个已知的数字?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请你创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请孩子集体交流,说说自己创编的应用题。

教师请个别孩子说一说自己创编的应用题,并进行分析。

以此种方式结合画面创编第二道应用题。

四、进一步巩固练习创编加法应用题。

教师:“请你和你的同桌,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创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比一比,谁编的又对又快。

孩子自由操作,合作、创编应用题。(如一个孩子先拍4下手,再拍3下手。

另一个孩子根据动作,创编加法应用题。)

教师请部分孩子演一演、说一说。

四、请孩子结合儿童用书练习。

五、课堂小结。

应用题教案

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4例5,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0—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4-8 15-9 12-7 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4 (2)指名学生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做?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求总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4)指导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填在书上,指名读算式并回答。

2.教学例5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明叙述题意,说出已经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免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5)将例5改为:学校养白兔和黑兔一共12只,黑兔是5只,白兔是几只?有了例5的基础,可让学生仍采用上面的分析方法,独立列出算式。 12-5=7(只) 3.比较 请同学们看例4和例5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求两个数的和”与“求另一个加数”这两种题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理解。 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2.6+4=□ 7+2=□

简单应用题教案

简单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水平.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准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出四则运算的关系(点课件)。 一个因数=被除数= 除数=一个加数=被减数= 减数=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点课件)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能够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用课件将问题退出)学生答: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 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套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1.知道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口算 8+3= 9-7= 8+5= 10-8= 10+5= 9+4= 10-7= 7+7= 7-4= 10-5=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这道题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8+3=11.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题中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要给予回答.我们求出的共有11只羊,我们就回答:“一共有11只羊.”这叫答话,答话时要

五年级: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套 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 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大班数学《我会编应用题》教案

大班数学《我会编应用题》教案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为了发展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个自编口述应用题的活动。 首先,我用直观的教具,展示出了一个故事情境(农民伯伯的红萝卜),让幼儿接触应用题,知道什么是应用题和怎么编应用题,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结合图片尝试自编口述应用题,再过渡到根据算式编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最后每个幼儿一份算式题卡,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算式编应用题。 我的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难点是,编应用题最后要留一个问题,答案不能说出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已有经验和范例,知道加减法应用题讲一件事情,说2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学习根据图片和算式自编应用题。 3、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喜欢数学。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

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农民伯伯、红萝卜和小白兔;算式题卡若干;"问号"一个;PPT。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T:我来问,你来答, 5可以分成1和几?(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2和3) 5可以分成2+几?(5可以分成2+3) 二、激趋引入:出题考考你 T:嗯,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看我们大七班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哦。仔细看仔细听。 1、故事情境1(T边讲边出示教具): 农民伯伯的菜园里呀,本来有3颗红萝卜,后来又长出了2颗红萝卜,请你帮农民伯伯算一算,现在菜园里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小朋友有没有注意,老师刚刚是怎么提问的?(强调"一共") 一共有几颗红萝卜呢? T提问: 你怎么知道的?怎么算的呀?幼:3+2=5

二年级数学上册 应用题教案 人教版

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学P6、例5、例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 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 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复合覆盖式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 [演示课件1] (1)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导入语: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新授 1. 讲解例5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2)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3)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4)问:第二问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现在指的就是在原来的15只白兔和7只黑兔和的基础上,又生了8只小兔,兔子的总只数。] (5)问:第二问只有一个已知条件,想想看,该怎样解答这道题呢?(小组讨论) (6)小结: 解答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已知条件,如果要解答的问题只有一个条件,就要先想一想,解答这个问题都需要哪些条件,再把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的两个条件找齐,然后,再用这两个条件来解答所求的问题。 2. 讲解例6 (1)出示例6 例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 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你们要先解答哪一问? [生:这道题有两个问题,应该先解答第一问。] (3)问: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解答第一问? [生:第一问求车上还剩多少人,从30人中去掉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4)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因为用车上还剩的23人,和上来的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3.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解答第二问时,因为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我们把这种应用题叫做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1)做第二问时,要用到第一问的结果;(2)做题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练习 1.半独立性练习 (1)完成P7、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第八册p98~99例3、例4及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相关题目。 教学要求:1、使学生学会应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用列方 程的方法解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和求另一速度的应用 题,进一步认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等 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创设情境,解答复习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好吗?看的时候注意他们是怎么走的。 你看懂了吗?用手势演示他们是怎么走的。你能根据这段动画编一道应用题吗?指名回答,并出示应用题: 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55米,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问:这道题目是什么问题?已知什么?求什么?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在自备本上,然后交流解题思路。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小强走的路程+小军走的路程

=总路程 (65+55)×4.565×4.5+55×4.5 2、改编应用题 (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求出的问题,不改变题意,你能把它改编成求时间或者求速度的应用题吗?先自己改编,再说给同桌听听。 (2)指名编题。一一出示3道题目: 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多少米? 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小军每分钟走55米,小强每分钟走多少米? 结合提问每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解题探究 1、我们就先来看求时间的这道吧。 (1)在时间不知道的情况下,你能根据这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吗? (2)学生解答在作业本上。 (3)交流解答过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方程的? 板书: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遇。

整数、小数应用题-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5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实际每天织布多少米? (3)五、六年级一共栽多少棵? (4)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指导分析方法 出示练习十三第8题。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学生可以按不同思路想,老师按教材板书:每天要生产的件数二剩下的件数÷3) 按上面这样的分析方法,接下去可以怎样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检验。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9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题中每一步各求的什么?提问:这三道题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在解题方法上,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板书:先用除法求单一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三道题都要按“8天生产了3200只”来求题目的问题,所以都要先求单一量,也就是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由于问题不同,求问题的方法就不相同。所以解答时还要注意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解答. 2、做练习十三第10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时可以怎样想,同时注意第(1)题的不同分析推理方法。提问:第(2)题有没有解法不同的?(板书不同解法的算式)提问:这两题条件、问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种解法,第(2)题可以有两种解法?第(2)题的两种懈法有什么联系? 3、做练习十三第14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公路全长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指出:这类题的数量关系是每一部分的总千米数相加,就等于总路程,或者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 四、课堂小结 解答应用题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或者可以从问题开始想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确定中间问题,知道解题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1~14题。

(完整)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 3027—940—437 + 10 60 —4038 + 656 + 440 + 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⑴ 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 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⑴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⑴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 (学生 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 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1 一般应用题

第1课时一般应用问题(一)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提示 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已经熟练掌握,因此在本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延伸即两个数的差量占另一个数(单位1的量)的百分之几,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可列式为 甲-1)×100%”。 “(甲-乙)÷乙×100%”或“( 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稍复杂的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问题。 3.感受百分数在描述事物中的作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简单问题。 难点 感受百分数在描述事物中的作用,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 3月份的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列式为817÷860=95%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把3月份用电量看作单位“1”,作除数。 师:回答得很好!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份比3月份的用电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生:减少了。 师:电是重要的能源,我们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注意节约用电。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结合具

体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 (二)新授: 1.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 (1)引出问题。 师:我们知道了4月份的用电量比3月份有所节约,如果把刚才的问题改为“4月份比3月份节约用电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2)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①根据题意,应把谁看作单位“1”,4月份比3月份节约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完成下面线段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线段图,求4月份比3月份节约用电百分之几,就是4月份比3月份节约的用电量占3月份用电量的百分之几。 (3)讨论算法并解决问题。 师:根据以上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应先算出4月份比3月份节约用电多少千瓦时,再算出4月份比3月份节约的电量占3月份用电量的百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并解答。指名学生板演。 (860—817)÷860=5% (4)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①先找出单位“1”的量。 ②求出两个量的差。 ③用两个量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 (1)提出问题。 师:如果把刚才的问题改成“3月份比4月份多用电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2)分析问题。 师:在这个问题中,将哪个量看作是单位“尸?3月份比4月份多用电百分之几又是什么意思?(分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在这个问题中,将4月份用电量看作单位“1”;3月份比4月份多用电百分之几意思是3月份比4月份多用的电量占4月份用电量的百分之几。 (3)解决问题。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自列式并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860—817)÷817=5.3% 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列式, 教师板书:860÷817-100%≈5.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I (三)巩固新知: 师:下面咱们看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这是关于汽车制造厂的几个问题,先看第(1)小题,认真读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我了解到9月份计划生产汽车750辆。

数学精英版教案 三年级-5 一般倍的应用题

《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教案 教材版本:精英版 . 学校: .

第一课时

1.学生读题,收集信息。 师:你能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雄性光睑鲷有45条。 生:雌性数量是雄性数量的3倍。 师: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了一个很关键的字,你认真听了吗?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倍”的呢?那你能用算式表示这里面的数量关系吗? 生:“倍”,(关于倍的含义学生随意说说自己的想法,总的来说是表示乘法关系)。雌性数量=雄性数量×3=45×3. (教师可以适时揭示课题) 师:那你能求出一共参加表演的光睑鲷的数量了吗? 2.学生尝试列算式进行解答。 答案: 45×3=135(条) 135+45=180(条) 答:参加表演的光睑鲷一共有180条。 3.继续探索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用算式表示了雄性鱼和雌性鱼的数量关系,如果我们画一个线段图来表示这个倍数关系,你能画出来吗? 生尝试画线段图,教师巡视。发现线段图画的正确的学生进行板演展示。 教师结合线段图的画法规范学生画图的步骤。 师:结合线段图你能直接求出光睑鲷的总数吗? 生:光睑鲷的总数应该是雄性加上雌性的数量,也就是雄性数量的4倍。可以直接用45×4算出结果。 4.学生独立解答本题。 答案: 45×(1+3)=180(条)

答:参加表演的光睑鲷一共有180条。 5.教师小结 师:在解决已知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求总数的问题时,可以先根据倍数关系求出另一个量具体是多少,然后再求和;也可以先求出总数是一个量的多少倍,然后直接求出总数是多少。 过渡:他们又来到了表演馆,海狮和海豹两位表演大师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绝伦的花式投篮与套圈表演! 例2:海狮表演了23个花式投篮,海豹表演的花式投篮数量是海狮表演数量的4倍少2个。海狮和海豹一共表演了多少个花式投篮? 1.学生读题,收集信息。 师: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有哪些? 生:海狮表演了23个花式投篮;海豹表演的花式投篮数量是海狮表演数量的4倍少2个。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这里面的倍数关系吗? 生:海豹表演的数量=海狮表演数量×4-2。 2.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出倍数关系。 找学生尝试板演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指导,并巡视其他学生的画图情况。 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我们知道海狮表演的数量是1倍数,海豹是4倍还少2个,那么就应该是四个海狮表演数量的长度,少2个就应该是减去2个。 师: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个题目吗? 生:可以先求出海豹表演的数量,然后再求和。 生:也可以直接求总数。因为海狮是1倍数,海豹是4倍数少2个。那么总个数就是海狮的5倍数少2个。 3.学生尝试解答本题。 答案:

“分数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p83例4。教学目标:1、掌握解题思路。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示例4)、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办法呢?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二、教学例41、引出例4。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示例4,后板书课题)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2、出示目标。解答应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3、理解题意。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若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2500吨还剩?吨用去3/54、

查找资源。刚才大家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3)用去3/5→用去?吨4)用去3/5→还剩2/5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下图)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2500吨(用去?吨)还剩?吨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解法一:2500-2500×3/5解法二:2500×(1-3/5)=2500-1500=2500×2/5=1000(吨)=1000(吨)(2)

比和比例应用题-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 (二)通过列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联贯地、有顺序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运算的应用题.难点:在列综合算式中学习正确地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复习 (1)300减去180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 (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师:根据我们刚学过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求的是差,那么要弄清谁是被减数,谁是减数,300是被减数,180除以3的商是减数. 请同学口述列式,老师板书. 300-180÷3 =300-60 =240 师:同学们,我们要把这道题改编成求商是多少?想一想应该怎样叙述,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互相进行启发,发表个人看法.

讨论后,请同学把改编后的题叙述一下,老师把事先写好的题,贴在黑板上. 300减去180,再除以3,商是多少? 请同学口述本题分析过程. (这道题是求商是多少,首先弄清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300减去180是被除数,因为被除数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要加小括号先算.“再除以3”是除数.被除数÷除数=商.)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列综合算式解两步运算的文字叙述题,大家掌握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上) 三年级同学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默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独立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300-180=120(棵) 120÷3=40(棵) 请讲一讲300-140是什么意思?(剩下多少棵) 再说一说120÷3是什么意思?(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师:请同学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第一式的结果是第二式的被除数) 根据题意要求“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应该怎

四年级下册数学培优教案-12.一般常见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全国通用

12、一般常见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问题、单价问题、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运用分析法解答应用题,即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直到最终解决所求问题。 3、学会运用综合法解答应用题,即从条件出发逐步解决题目所求问题。 4、学会运用图示法理解和分析题意。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和所求问题灵活地选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师:在图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在加油站的服务区,停着许多轿车在等待加油,超市门前有售货员在卖饮料。师:大家还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图中有9辆车在等待加油,3瓶饮料27元。 师:如果平均每辆车坐3人,这排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师:同学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并试着解答一下吧!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例1:国庆节,小奥一家开车从武汉出发到上海自驾游,中途停在服务区。爸爸对小奥说:“如果每辆小轿车平均坐3人,这一排共有14辆小轿车,那么小轿车上一共可以坐多少人?”你能帮小奥解答吗? 师:求小轿车一共坐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14×3=42(人)。 师: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平均每辆车坐的人数,小轿车的辆数,求的是总人数。这就是平均数问题,大家还记得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小结: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式:总数量=平均数(每份数)×份数;平均数(每份数)=总数÷份数;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每份数)。

师:根据图中朋朋说的话,你能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一瓶饮料的价钱是27 ÷3=9(元)。 师:买5瓶这样的饮料要多少钱呢? 生:9×5=45(元)。 小结:单价问题:购买物品一共需要的钱叫总价,一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总价=单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 三、思维拓展(知识模型的拓展) 例3:一个加油枪大约2分钟可以加40升油,一辆大卡车的油箱可以装100升油,用加油枪加满这辆大卡车的油箱需要几分钟? 师:从题中可知一分钟可以加几升油? 生:40÷2=20(升)。 师:加满100升油需要几分钟? 生:100÷20=5(分钟)。 例4:李老师带了100元钱到商店买25支圆珠笔,买完后还剩25元,一支圆珠笔多少元? 师:买圆珠笔一共花多少钱? 生:100-25=75(元)。 师:一支圆珠笔多少钱? 生:75÷25=3(元)。

应用题教案-教学教案

课题应用题复习内容P1~2第7~13题教学目标认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理解思路能正确的解答能力: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情感:培养学生勤动脑的好习惯。重点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难点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理解思路能正确的解答理解思路能正确的解答教学方法练习法谈话法教学程序设计电教应用学生活动教师活 动学生听讲先测量,再计算。然后口答读题口答独立练习一、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计算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并重点复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板书)二、复习周长和面积1、问:什么是一个图形的周长?什么叫面积?书本的封面是什么形状?指出它的周长。摸摸它的面积。2、做书上P1页的第7题。三、复习应用题1、做书上P2第8题(1)问(1)要求20小时可以采煤多少吨,可以怎样想?(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3)集体订正 教学程序设计电教应用学生活动教师活 动读题口答独立练习学生听讲读题口答独立练 习学生听讲读题口答独立练习2、做书上P2第8题(2)(1)学生读要求(2)指名口头编题(3)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问:这两题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的,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时候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做书上P2第9题(1)(2)(1)指名看问题找条件(2)列出综合算式(3)这两个问题都是先求什么?(4)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不同?4做书上P2第11题谁能说说这题可以怎样想?问:这题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的?找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时候还可以从条件想起,根据有联系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根据中间问题和另一个条件算出结果。5做书上P2第12题(1)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析方法,想想怎样解答,在练习本上列式(2)你是怎样解答的?(3)问:还可以怎样想?四、课堂小结五、作业1、P29、122、10、 13 教学程序设计电教应用学生活动教师活 动板书设计应用题复习条件综合法问题问题分析 法条件连乘

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应用题(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Word problems (1)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 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 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 11×(12×5) =132×5 =11×60 =660(元) =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