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
自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假定会影响被试心里或行为的因素
因变量:被试的某种行为反应的特征,假定它会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控制变量: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必须使这些因素得到控制,否则不能清晰的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有时称为额外变量。
操作定义: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基线:基线是指被试的因变量不受到自变量和其它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
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之大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
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
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条件以外的情境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的效应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做同一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韦伯定律: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者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

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Φ/Φ=C。
75%差别阈限:①当发现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两条曲线在50%处的相交点只有一处,那么无法将相交点作为比较刺激的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完全能辨认的值在100%处,不能辨认的值在50%处,因此选两者的中点75%处,于两直线相交就能求得上下限。
②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顺序量表: 变量的值只能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没有相等的单位,不能进行算术运算。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否定:当P(s)不等于1时,被试可能的反映类型:
击中:刺激出现并报告“有”的反应。
漏报:刺激出现并报告“无”的反应。
虚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的反应。
正确否定: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的反应。
操作者特征曲线: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所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作操作者特征曲线。这条曲线中,判断的标准时变化的,但是辨别力保持不变,因此又叫等感受性曲线。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辨别反应时:指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那个刺激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应。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
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指标,如果选择其中一个指标,也需要对另一个指标进行交待。
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是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其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同往常十几亿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并对信息的储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其内容需要在脑内不断反复加强的记忆。
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节省量指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内隐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特点是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三高特征。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
1、 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或材料,操纵和控制一些变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实验法优点:①对实验情境和条件控制严格②实验结论较为严谨③能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④测量结果客观准确⑤用于验证某一理论⑥随机取样、安排。
实验法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不适于大规模的探索性研究
问卷法的优点:①易于操作,效率高②可以得到大量有效数据③可以测量出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问卷法的缺点:①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②被试不能存在社会赞许性倾向③选择无偏向的样本难④有效问卷回收率低
访谈法的优点:①可以对个别被试进行深入研究②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访谈法的缺点:①变量控制不严②受研究者主观倾向影响较大③对被

试的错误回忆无法识别④不能对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理
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量编制严格可靠②定量化程度高,数据易于处理③种类多,灵活方便④有常模,可以进行对照研究
测验法的缺点:①难以进行定向分析②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③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
2、试述自变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 刺激变量:由刺激的不同特征引起的不同反应,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的。
② 环境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
③ 被试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
④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3、什么是额外变量?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哪些?(课本67页,定PPT:22-24)
额外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所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消除法、恒定法、匹配法、平衡法(随即化法)、 统计控制法。
消除法:实验者采用某些措施把影响因变量的额外变量消除掉,使它不在出现在实验过程之中。(心理实验在暗室、隔音室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额外变量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
恒定法:研究者采取措施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因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归因为这些已经保持恒定的变量。(实验常常要在同一时间,同一房间里进行,要使用同一型号的实验仪器;房间的温度,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尽量保持一定;主试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指导语的标准化等等。也就是说尽量使被试实验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保持恒定。)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平衡法:很多时候额外变量不能够消除或保持恒定,那么就该使用平衡法。即额外变量的效应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保持总体的平衡或相等。(对于不同的实验安排或设计,额外变量是不同的,所以就有不同的平衡方法。)
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与平衡法意义相通)。
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试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4、简述随机区组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条件,避免了实验条件顺序的影响,有组间设计的优点每个区组接受

了各种实验条件,区组中的被试基本上类似,有组内设计的优点。
区别于完全随机设计:①更敏感,能有效分离出一个额外变量,可以获得更精确的解释②区组数量不限,适合人少的实验设计。
缺点:①处理越多,找到同质的被试就越少②要求额外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
5、试述组间设计及其优缺点。
组间设计:被试分成几个组,每个组接受自变量的一个水平处理。
优点:一个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缺点:分配到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是不等同的,如果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下造成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被试的不同引起的。
克服方法: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如果我们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就可以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这两个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匹配组设计: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一致的,或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的形成组。
记忆与学习
1、艾宾浩斯是怎样研究记忆的?
他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实验过程:学习阶段,他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一个月后,他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及测量。研究发现重新学习所需的时间比原来学习的时间要短,这种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就可以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
在研究过程中,艾宾浩斯所关心的是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与记忆保持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证明了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2、巴特利特是怎样研究记忆的?
巴特利特的实验方法有两种: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
重复再现是指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
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系列再现是指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现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得出一条“记忆链”。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巴特利特的研究实际上涉及了记忆材料的文化背景因素,也表明了拥有不同经验的人在解释、

记忆、回忆相同材料时的方式是不同的。
3、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
是指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那么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这样就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
4、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回忆法:系列回忆、对偶联合回忆和自由回忆。
再认法:是或否再认测验,迫选再认测验。





5、试述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详参课本P445 图8-9
――――――――――――
∣ ↓
外部输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6、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知觉辨认、词干补笔和补笔。
7、举例说明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课本P460)
英国神经心理学家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对于遗忘症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甚至深度遗忘症患者也能长时间地保留完整信息。随后的实验中,发现虽然重度遗忘症患者在完成传统的再认和自由回忆任务是存在明显的障碍,但某测验形式下,如词干补笔测验的成绩却与正常人接近。研究表明,遗忘症患者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出来。
8、简述短时记忆研究的彼得森实验程序。
首先让被试听3个字母(例如ZTD),立即又听一个数目字(例如167),被试马上重复167后必须尽快地心算167减3,并大声报告结果,即尽快报告164、161、158……,一直到某个规定的时间为止。
然后,要求被试再现ZTD。
这样的实验程序重复多遍,每遍使用的字母不同,间隔时间也可以变换。
实验目的在于防止被试背诵字母。这样,彼得森的实验就近似一种理想的实验,有时间因素但没有干扰(被试除了连续减3之外不干别的事,而连续减3不干扰刚才记住的字母)。
实验结果:在间隔时间从3秒到18秒,被试正确再现字母的百分比大大下降。实验结果支持了遗忘是时间造成的观点,因为连续减3以后间隔时间愈长遗忘越多。
9、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行为是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S-R-S’,例如学生将课堂(开始是中性的)与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课堂引发出积极情绪。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行为是有意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R-S-R,例如学生将课堂(开始是中性的)与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课堂引发出积极情绪。
反应时
1、试述影响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
①刺

激变量
刺激的强度:当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较长;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会逐渐缩短,但缩短的速度越来越慢;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间会停留在某一水平上而不再减少,好像反应时渐近于一个极限。
刺激的复杂程度:刺激越相似,选择数目越多,则刺激越复杂,反应时就越长。
刺激的时间特性及空间特性: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保持不变,刺激的时间也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累积的作用,对其反应时间就越短。刺激的空间累积作用还表现在双眼视觉和双耳听觉方面。
物理刺激的强度本身保持不变,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反应时间就越短。当然,反应时间的缩短也有一定的界限。
所刺激的感觉器官: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时间不同。同一感觉器官受到不同刺激物,其反应时间也不同。例如,酸、甜、苦、辣不同的味觉刺激作用于舌尖,其反应时间有所不同。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的不同部位,其反应时间也不同。当利用复合刺激同时作用于不同的感觉道时,其反应时间也不同。复合刺激的反应时比单独刺激的反应时也短一些
②机体变量
反应时间与机体的适应水平:眼睛对明、暗适应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准备状态:从预备信号的发出到刺激的呈现这一时距称为预备时间。在这一时距内,被试要作出最佳准备状态。如果准备时间太短,被试就会来不及做好反应的准备;如果准备时间太长,被试的准备状态则会越过最佳状态而趋向衰退。许多研究表明,最佳的准备时间是1.5s-2s。
反应时间与额外动机: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都希望尽快地作出反应。根据被试的这种心理状态,主试可及时地对被试的反应给予“赏”与“罚”,以此给被试形成反应的额外动机。
“赏”是如实的告诉被试的反应结果。“罚”是当被试反应慢于某一水平时,就给予电击(安全范围内)。这两种条件与不加任何额外动机的条件随机的交替进行,借以抵消练习效应。
反应时间与被试年龄:在人的整个发展阶段之内,25岁以前,其反应时间是逐渐变快;进至成人阶段,其反应时间的变化时很少的;直至60岁之后,反应时间开始缓慢下降。下图为以被试对声音的简单反应时间随年龄变化的实验结果。
反应时间与练习:一般而言,练习越多,反应时间越短。其变化是逐渐的,最后达到反应时间不可再减少的最小限度。应注意的是,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幅度越大;简单反应,反应时间的变化幅度则较小。
个体差异
2、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
荷兰生理

学家Donders受天文学家人差方程式研究及Helmholtz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1868年发表的《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提出了测定心理过程时间的方法,即减法反应时方法。
首先测定三类不同的反应时:
A反应时: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也称为简单反应时。S1→R1
B反应时: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即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时间。也称选择反应时,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S1→R1
S2→R2
… … C反应时: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即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也称辨别反应时,包含简单反应时和辨别时间。S1→R1 S2 S3
如果用C - A,那么所的反应时就是单独辨别过程所需的反应时;如果用B – C,那么所得的反应时就是单独选择所需要的反应时。于是通过对特定不同任务反应时的比较(相减),就可得到某一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反应时间。
Posner的实验
Posner等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来证实,短时记忆的信息除听觉编码之外,是否还存在视觉编码的问题。
他们在实验中安排了两种材料:一种是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如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母如Aa。
并安排了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是继时呈现,时间间隔为0.5s、1s和2s。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是“相同”。
实验结论: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3、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1969年,Sternberg在减法反应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相加因素法。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的所需时间的总和。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会影响到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的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或相加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就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信息加工阶段。
短时记忆再认的加工过程
实验基本程序:
给被试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识记项目),如5、8、7、3这些数字一个一个相继呈现,每个数字呈现的时间为1.2秒。全部数字呈现完毕以

后,过2秒,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被试要判定该测试数字是否刚才识记过的。如果测试数字是8,那么就做出“是”反应,如果是4,就做出“否”反应。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基础上尽快的反应,从测试项目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就是反应时。
全部实验中,测试项目一半是识记项目里的,一半不是;即一半为“是”反应,一半为“否”反应。在全部“是”反应的测试中,测试项目均匀的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上。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操纵的唯一自变量是识记项目的数量,称为记忆集(Memory set)。因变量就是被试对测试项目判断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Sternberg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反应时)的4个独立因素,因而他确定了与这几个因素相对应的4个信息加工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4、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
Hockey(1981)则发明了一种直接测量信息加工阶段时间的方法,用来确定某些认知加工阶段。
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①编码阶段,即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所用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中,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②转换阶段,即转换所用的时间;
③贮存阶段,即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在此阶段中,被试将转换结果贮存于记忆中,并从第二个字母开始还需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归并和复述。
“开窗”实验通过对字母转换作业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它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更明显的优点。
开窗实验存在的问题
1、可能存在后加工阶段出现对前一个阶段的复查。
2、储存阶段有时还包括对前面字幕转换结果的提取和整合,并且它难以与反应组织分开。
心理物理学
1、简述Fechner定律的前提及其意义。
答:(1)Fechner定律的前提是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假设:①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的。②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课本P258)
(2)意义:费希纳定律在其提出后的一百多年里,曾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等领域。虽然他的定律已经被证明并末精确地描述心理量——物理的关系图普,但是他对心理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并末被抹杀,他的价值在于使测量的概念和研究心理事件

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课本P260)
2、信号检测论能否取代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为什么?
答:信号检测论不能取代传统的心理物理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可取之处。信号检测论认为人是否能感知到刺激主要不是因为阈限高低(生理极限),而是因为有干扰,这是和传统心理物理法最大的不同。由该理论发展出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可以说是拓宽了心理实验的眼界吧。
3、试述数量估计法和史蒂文斯定律及其意义。
答:(1)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具体步骤是实验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规定它的出现值为一个数字,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它同类强度不同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课本P269最后一段)
(2)史蒂文斯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斯蒂文斯定律。(课本P260中间一段、公式见课本P262)
(3)意义:①史蒂文斯的幂定律对数量估计方面的研究是一份有效的总结,它说明了感觉传导者的操作特征,或者称为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能以及脑形成感觉的数字描述。不同的感觉通道的指数不同,说明了不同感觉传导者是以能量的不同形式转换的,即具有不同的特征。 ②它的重要性在于其相等的刺激比例产生相等的感觉比例这一含义。(课本P264-265)
4、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
答: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它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课本P242中间一段)
5、简述平均差误法。
答:平均误差法又叫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基本程序是: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当平均误差法用于测定绝对阈限时,没有标准刺激存在,但我们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0,即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0相比较。这样绝对阈限的测量程序和差别阈限的测量程序就完全一致了。(课本P238-239)
6、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各会产生什么样的误差?怎样防止这些误差的出现?
答:(1)恒定刺激法产生时间误

差: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出现,而产生的误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能总是先呈现标准刺激后呈现比较刺激,而要使标准刺激的呈现先后各半,来防止误差的出现。
(2)平均差误法产生动作误差和时间误差。①动作误差是因被试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误差。一般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还可使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方面来进行调整,以便控制动作误差。(课本P240)②时间误差是由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而产生的误差。消除方法同(1)相似。
7、有无法和评价法的实验程序是怎样的?比较二者的优缺点。
答:(1)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2)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3)用评价法的结果,强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度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号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息。由于评价法在一轮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标准,故它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
补充:
感觉道交叉匹配
答: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实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等感觉匹配法见书P264中间一段)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答: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