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概况及研究计划

德国工业4.0概况及研究计划
德国工业4.0概况及研究计划

德国工业4.0概述

大纲

一、工业4.0的背景

1. 历史回顾

2. 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3. 工业

4.0提出的原因

二、工业4.0的概念

三、工业 4.0 的目标任务

1.工业4.0的根本目标

2.工业4.0的任务

四、工业4.0的内涵

1.工业化与互联网

2.工业4.0战略的互联网与工业相融合

3. 工业

4.0的核心基础——信息物理系统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K02:工业4.0是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PS, 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生产信息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K03:工业4.0也可以表述为信息化加上工业化,即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K04: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对智能工厂实行标准化。

K05:工业4.0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价值附加链,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其重要任务是提出整体方案,解决安全、隐私及知识保护等问题。

K06:工业4.0的核心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其实质是物理进程与信息的反馈,即物理对象与互联网融合。

正文

一、工业4.0的背景

1.历史回顾

“工业4.0(Industry 4.0)”一词于2011年首次提出。“工业4.0”的提出者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的CEO和科学总监Wolfgang Wahlster 教授。2013年德国乌尔里希·森德勒编著出版了《工业4.0》一书,正式开启了德国工业4.0时代,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德国政府于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工业4.0的地位是国家级战略,推动者是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工业4.0”战略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并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2013年底,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德国西门子公司已经将工业4.0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2.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究竟什么是“工业4.0”呢?为什么是“4.0”?而不是“3.0”“2.0”“1.0”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始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那时像纺织机这样的机器彻底改变了货物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机”时代。1784年出现了第一台机械织布机标志着工业1.0的诞生;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开始于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工业2.0,将人类带入分工明确、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时代”;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基于半导体技术的硅材料的信息化的运用,即晶体管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引领了至今的信息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入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从而使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几十年过去了,第四波的工业革命浪潮是否来临呢,它的基础和特征又是什么呢?随着德国工业4.0项目的隆重推出,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其特征就是智能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延续时间8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1870年发电机的发明为标志,延续时间99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美国1960年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直到现在并还会延续20

年左右。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德国2013年工业4.0研究项目的推出为标志,预计将延续30到40年。

3.工业

4.0提出的原因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内部原因是,德国本来就是制造业强国,需要保持并提高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水平处在较高的水平,二是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工业4.0计划提出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带来的刺激,二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使得德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工业4.0的提出并不完全是德国制造业领先的体现,也是被竞争对手逼出来的应对计划。

二、工业4.0的概念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也就是,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PS, 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生产信息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 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业4.0也可以表述为信息化加上工业化,即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从而产生工业 4.0的革命性的变化。

图中展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形式,以生产商作为图中的核心要素,那么左边就是客户,作为设计者可以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那么右端客户作为生产者,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介入到产品的制造全过程,最终我们的产品买给客户。

那么生产商和客户直接是怎样的联系方式呢?生产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套的计划、生产、服务流程,与现在的规模化生产的区别是客户全程参与了设计、生产与销售,因此客户得到的产品是个性化的产品,这就是工业4.0的价值观。

三、工业 4.0 的目标任务

1.工业4.0的根本目标

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对智能工厂实行标准化,工厂的标准化主要做到以下四方面: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制定合作机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标准来优化生产流程制;制定工业4.0时代的游戏规则;推广标准化到国际市场,在未来的工业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可见,工厂的标准化完全实现了工业 4.0的目标。

2.工业4.0的任务

工业4.0的首要任务是要提升价值附加链,要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工业4.0的重要任务是提出整体方案,解决安全、隐私及知识保护等问题。为了完成以上任务,需要开展的实施策略即:政府需要支持研究项目;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工人进行再培训;此外,需要信息化融入工业化,因此需要建设良好的信息及通讯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工业4.0提出的任务。

四、工业4.0的内涵

工业4.0最核心的即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三大集成包括: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四大主题是: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工业4.0的八项计划包括:标准化和参考架构、复杂系统管理、工业宽带基础、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与再教育、监督框架、资源利用效率。以下将具体展开工业4.0的内涵。

1.工业化与互联网

工业化的互联网引入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建立了物理对象之间的信息关联。图中显示了物联网的发展与工业化的结合。其中红线代表1个计算机对多个用户,绿线代表1个计算机对1个用户,蓝线代表物联网实现的智能工厂的要求。可见,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对物联网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即嵌入式计算机、中央计算机、PC、智能手机、智能卡……等都需要物联。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能够创造一个包含全部生产过程的网络,将工厂转变成为一个智能环境。从工业角度来看,互联网+可以看做是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一种形式。

如图所示,左边的纵坐标是工业产业链,横坐标是生产制造流程,绿色方块的融合效果显示,颜色越深表明融合效果越好。从生产制造角度看,互联网对工业的融合目前主要在供应链、营销这两个方面。比如营销方面,我们从互联网淘宝上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互联网的提供者来说,就是一个营销的过程。生产商可以从网上买到很多的原材料,因此这两个方面正是互联网发展的高峰,很多互联网企业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图中显示制造部分互联网介入的程度较低,这也是今后整个制造业进行革命性生产的重要领域。互联网正在加快向企业服务和研发环节渗透,包括制造服务化、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众筹融资等模式。此外,互联网还要进一步向企业制造环节渗透,如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等模式初露端倪。最终互联网将打通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融合发展,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范式,这将会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2.工业4.0战略的互联网与工业相融合

工业 4.0战略的互联网与工业相融合的图中显示,上层的网络是服务互联网,底层的互联网称之为物联网,硬件上包含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移动设备,主要建立了物理对象之间的信息互联。那么底层的物联网与上层的服务互联网如何与工业产品的全制造过程相结合呢?两边的大数据流向何处呢?首先智能物料通过应用程序平台把底层物联网的信息以及来自服务互联网的信息流通到智能物料的平台上,进行智能物料的采购和管理。最重要的中间部分就是智能工厂,它通过应用程序平台,把顶层的服务互联网的信息和底层的物理设备之间生产所相关的数据信息收集、采纳、分析、决策,然后实现一个智能化的生产过程。第三部分服务互联网的信息和底层物联网的信息通过另一类应用程序平台转变到智能产品的内涵上,例如包括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设备、组合材料等,对其进行身份标记,在随后的售后服务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知道该类产品的智能属性,其身份信息将会贯穿产品的使用全过程。

那么互联网+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呢?服务业方面主要形式为消费互联网,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工业的相融合,将会产生工业互联网,其所涵盖的产品应用对象和应用信息都来自于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将互联网应用于农业会产生农业互联网,它将会包含每种农产品自身的某种属性。右图中显示了互联网在未来智能化应用中的一些领域,如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家居以及许多我们尚未发现的领域。可以看到,目前来说,智能工业将是目前互联网+的下一轮应用热点。

3.工业

4.0的核心基础——信息物理系统

从工业4.0的角度而言,其最核心最基础的是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其在工业4.0架构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从图中得到一些体会。信息物理系统是最底部的核心层,上面依次是通讯信息平台ICT、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上层的是企业资源计划,该计划简称ERP,包含了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中层的制造执行系统主要包含了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等。这些领域的应用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如局域网、3G网络及其他网络形式接入到我们的信息通信平台,如路由器,底层的信息物理系统就是物理对象之间的信息传输,也需要接入到信息通信平台层,可见这些信息物理系统包含了麦克风、汽车、机床、测试设备等等,它是制造最底层的物理实体,因此它包含的信息合在一起称之为信息物理系统。

那么,信息物理系统有哪些特征呢?首先信息物理系统是下一代的智能系统,此外它也是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的统一体,信息物理系统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与物理进程的交互,是计算、通信与控制的统一体。它可以使用网络化空间以远程、可靠、实时、安全、协作的方式操控一个物理对象。信息物理系统涵盖的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嵌入式计算、网络通信、网络控制等。信息物理系统特征是海量运算。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是实现物理对象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信息物理系统的实质是物理进程与信息的反馈,即物理对象与互联网融合。

信息物理系统涵盖了环境感知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其最大的特征是海量运算,毕竟用于生产制造的物理实体过多,如果对于每一台设备或装置的所有生产信息都加以汇总的话,那么它的数据量是巨大的,其计算量可以称为云计算。那么信息物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有哪些呢?它要实现物理对象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多项功能,即具有智能化。信息物理系统的实质是物理进程与信息的反馈,即物理对象与互联网融合。由此可见,信息物理系统从大的方面而言,是工业化加信息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信息化以工业化作为载体的一个集中体现。

信息物理系统的作用主要分为四类:首先是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物理对象中。其次可以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实现制造中物质生产力与能源、材料和信息的高度融合。第三,有利于采集、分析、控制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数据,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第四,智能工厂可以自主管理、自行调整,最优配置有限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图中显示了信息物理系统工作的类型,左边显示了物理系统,右边是信息系统,那么我们所有的设备、工厂包括制造的方法所提供的大量数据最终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协同交互,最终构成信息物理系统。

信息物理系统触发了工业自动化模式的转变,图中展示出了其相互关联,底层是物理对象,中间是云,上层是服务。CPS指系统中的物理对象和响应的虚拟对象通过泛在信息网络进行通讯。Cyber包括算法和服务,服务的动态集成和服务提供商,跨越边界进行信息交流。Cyber包括3D建模,仿真建模,文档,关

系,工作条件等数据,能够通过可变信息网络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进行搜索。物理对象指在生产关系中的人和自动化模块,具有智能化、自我解释、自我意识、自我诊断、交互评估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种算法,最终完成信息物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德国工业4.0研究计划

大纲

一、工业4.0的关键技术

1.集成

2.智能工厂与智能制造

二、工业4.0的本质与架构体系

1.工业 4.0 的本质

2.工业 4.0 的模式

3.工业

4.0的架构体系

三、工业4.0的新技术和案例

1.工业4.0的新技术

2.工业4.0的解决方案

3.工业

4.0的案例

四、工业4.0的愿景及意义

1.工业 4.0 的愿景

2.工业4.0的意义

3.工业

4.0的总结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集成包括: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是实现工业4.0的重点也是难点。

K02:智能工厂包含三个要素:产品、设施、管理,而信息物理系统是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智能制造的基本流程: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

K03:工业 4.0 的模式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其本质是智能工厂。K04:工业 4.0 的架构体系包括:自动调节、设备提供信息、机器与业务集成、基于统一协议的互连、基于社区的知识经验分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K05:智能企业三大支柱包含: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

K06:工业 4.0 的愿景包括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成本的定制产品生产;高灵活性的制造流程;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决策优化。

正文

一、工业4.0的关键技术

1.集成

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集成是实现工业4.0的重点也是难点。

“纵向集成”发生在工厂内部,即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解决信息网络与物理设备之间的联通问题,这是所有智能化的基础。端到端集成——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涉及到产业链。端对端集成是基于价值链的、不同公司之间的一种整合,这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定制。所谓端到端就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流程从一个端头(点)到另外一个端头(点),中间是连贯的,不会出现局部流程、片段流程,没有断点。“横向集成”是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所

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跨越多条产业链,最大范畴的集成。横向集成主要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售出产品之间(如车联网)的协同,将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向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经销商、用户进行延伸,实现人与人、人与系统、人与设备之间的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智能的虚拟企业网络。

纵向集成是一个垂直化的集成,网络化参与制造,图中上半部分是横向集成的描述,可以看到人与各种设备之间形成了一个集成。图中的下半部分是跨越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的集成,包括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产品以及服务等方面。横向集成很可能会产生在传统的产业边界内无法创造的价值,横向集成的优势也是工业4.0的最大贡献。

2.智能工厂与智能制造

工业4.0最核心的基础是智能工厂(有时也称为“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工业4.0提出的智能制造的概念在图中可以得到体现,即把生产制造、供应链、工程技术、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将很多信息流和数据流结合在一起,通过智能工厂完成产品智能化的生产全过程。在工业 4.0战略中提到的连接万物、感知环境中的人、机器设备、产品、用户、信息,是将生产环境中的一切事物、物体、人的静态信息及动态信息进行融合和感知、传递交换,从而达到协同工作的场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的目标。

智能工厂包含三个要素:产品、设施、管理。产品是指集成有感知能力的传感器、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存储器、有通信能力的发射器,生产信息和身份信息永远保存;设施是指由整个生产的价值链有机集成;智能管理最大的特点是要能够自主决策。目前的工业领域中自主决策是比较弱的一部分。智能工厂是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那么它与智能制造的基础是什么呢?他们主要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构建智能工厂,并采用动态配置的方式实现智能制造。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客户定制产品的工厂称之为智能工厂,其与环境是友好的,实行绿色制造,污染小、资源效益高、可持续发展。智能工厂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友好的,离家近、工作宜人化的现代工厂,交通拥堵的问题也能得到部分改善。那么智能工厂引起的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它必须是符合信息物理高度融合的生产系统,即社会与环境之间通过智能工厂提供的智能产品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友好的。

那么信息物理系统对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的重要影响有哪些呢?图中所示,底层是物联网,上层是服务互联网,中间是智能工厂。智能物料通过数个智能工厂生产处智能产品。在智能工厂中,智能机床之间需要物联网实现通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与外部的服务网——云安全网络连接,完成大数据的存储和云计算。

智能工厂是基于云安全的网络,也就是说其必须通过服务网络将数据传送到整个互联网,在互联网中进行云计算,然后通过云计算的结果下传到智能工厂进行相应的生产。智能工厂是由许多智能装备构成的,包括控制和信息系统,智能制造装备是由许多智能部件和其他相关基本部件构成。智能制造的基本流程包括状态感知,即准确感知企业、车间、设备、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实时分析,即对获取的实时运行状态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加工、识别、处理;自主决策,即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按照制定的规则,自动做出判断和选择;精准执行,即执行决策,对设备状态、车间、生产线的计划做出调整。

智能工厂与智能车间由ERP、MES和智能车间的IMS构成。其中,ERP企业资源计划主要是一种集成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理、计算

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平台。即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是下一代的制造业系统和资源计划软件,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角度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的优点主要有缩短周转的时间,物流与资金流的集成,加强物料和生产计划,模拟不同市场状况对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物料采购计划和储运等工作的影响,增强企业对经营环境改变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管理层对信息的实时和在线查询,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财务报告,及时提供各种管理报告、分析数据等。

MES是一种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适用于整个制造业,制造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管理。MES的问世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成为连接ERP和生产现场的桥梁。MES最重要的特点是实时性,实时反映生产现状,通过网络采集实时数据。并根据ERP的数据会对生产进行指导,对生产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进行预判,保证生产的有序性。MES的优势包括整个制造业都可以应用,准确追踪产品历史,灵活控制产品流程,发生紧急情况快速反应,建立有序,高效的生产,分析产品不良原因,提升品质,即时、准确地收集并反馈制造现场信息,分析并发现现场问题,有助于即时解决。

除此之外,智能车间还需要IMS系统与智能工厂进行连接。IMS-IP是一种多媒体子系统,它能够满足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IMS 的主要特征有接入无关、统一策略控制、安全机制、业务提供能力和归属地控制。IMS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数据的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员,降低成本。IMS的优势包括与ERP无缝对接,数据共享即时、准确的收集并反馈制造现场信息,高级计划排程,优化生产顺序降低制造成本,实现对物料、产品、质量级及4M全面追溯,仓库采用JIT发料模式及信息智能化物料流动,通过MDC技术,实现与制造设备联机,通过JIT、LPM、PVS、ERPC实现快速1分钟转产,设备联机电子看板即时监控生产资料,自动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全面优化生产过程,并实现可追溯性,科学备件管理模式,提升备件利用率、延长使用寿命,自动生产相关报表,实现无纸化作业。

智能工厂的布局主要涉及硬件相关的设备控制--硬件无关的抽象服务,每一个底层的信息物理系统都对应相应的硬件。智能车间的布局主要基于无线、RFID、传感器和服务的架构。不同设备通过传感器感知生产信息、通过RFID感知产品信息,无线通讯将获得的生产和产品数据发送到后台,并由后台提供决策服务。此外,还存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辅助服务系统,其具有以下特征: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故障诊断工具,基于肢体动作的物理辅助,移动式个性化自适应的辅助导航系统,多模式的人机交互,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复杂工作流程辅助管理工具,基于位置的维护和规划辅助工具,面向智能工厂的精确室内定位,这是智能工厂的另外一个特征,如果机器人对于产品无法及时进行定位,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下一道生产工序的实现。

此外,智能工厂的增强现实技术,智能工厂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未来的机器人将不再被固定在安全工作地点,而是与人一起协同工作。智能工厂的智能装配案例构思如下,在机器人头部安装立体相机,在手臂靠近物体的地方安装3D摄像头。机器人将利用左手内部天线从产品内存中读取尺寸、重量和特点,同时机器人能够从信息物理系统中获得产品装配说明书。

图中展示了基于生产线上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数据自动采集,通过专家系统与故障树实现生产设备的故障预警功能。对状态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实现设备运动状态综合判断和预警,避免其故障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

二、工业 4.0 的本质与架构体系

1.工业 4.0 的本质

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具有的特点在于人、机器和资源能够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通信,产品记录生产信息、物流信息、使用信息、寿命信息等。而且用户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厂家可以根据生产流程的每个细节实现动态化、精细化管理,能够生产具有个性化的产品。由此可见,工业4.0的落脚点是制造业本身,是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它将大量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但这些技术仅仅只是工业4.0所借助的技术手段。

2.工业 4.0 的模式

工业4.0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具体是指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相关的生产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更换生产材料,将生产作业调整到最匹配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优势是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设计、生产、物流方案,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

3.工业

4.0的架构体系

工业4.0的架构体系包括自动调节、设备提供信息、机器与业务集成、基于统一协议的互连、基于社区的知识经验分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其对应的技术包括M2M技术、智能世界、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社交媒体、移动与云技术等。智能制造的三大集成关系图具体是指网络化制造纵向集成、业务网络横向集成以及价值链端到端数字化集成这三大集成的关系。价值链端到端数字化集成包含了创意、设计、计划、制造、运行和服务等方面。从框架上看,工业4.0包含了制造流程、生产设备、管理软件和设计研发等四个方面,其中制造流程和管理软件通过工业4.0的架构与生产设备和设计研发实现互联,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智能化特性。

三、工业4.0的新技术和案例

1.工业4.0的新技术

工业4.0最依赖于新技术,它是新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加信息化,具体包含了很多新技术,其中在嵌入式系统方面,包含了智能产品、物联网、传感器及执行器等;信息安全方面,包含了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云计算方面,实时数据、IPv6、Apps、大数据;健壮性网络方面,包含了宽带、移动通信和移动设备;智能工厂方面,包含了社交技巧、接入即生产、低成本自动化、虚拟现实技术和人机接口等。

信息物理系统最重要的环节是传感技术的应用,图中显示了采用无线通讯的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是信息物理系统的另一种提法,其中包括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这里提供了复杂、可靠的物联网技术示意图。此外,也提供了智能工厂的大数据示意图,大数据对于工业4.0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过程和计算分离的云端控制系统示意图中表明,数据量过大,那么它的计算就不能单纯依靠服务器或者服务站来独立完成,因此需要传送到云端控制系统。分别包括云端控制系统、分布式实时执行系统、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和机床内通信。而且给出了关于工业互联网下智能工厂的内部通讯和外部通讯的示意图:

如果刀具安装芯片,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定位,无论在刀具预调仪、刀具柜还是其他地方,都可以通过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对其进行定位。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外部网络系统和服务终端进行数据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外部通讯。

客户端应用软件对智能工厂的管理示意图显示了通过外部的APP软件实现对设备的调控和管理,通过APP商店可以实现设备性能的提高。对智能工厂数据的实施采集与监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智能机器人也能够提高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

2.工业4.0的解决方案

工业4.0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方面,包括工业互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二是硬件方面,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工业控制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就可以解决工业4.0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智能企业三大支柱包含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其中,智能工厂是指在一个智能工厂里,人、技术与信息以最佳的方式结合起来。智能产品的含义是模块化的并且基于流程数据能够自主活动。而智能服务则说明,焦点不在产品上,更在其提供的服务上。图中显示了传统工厂的工业4.0改造方案,简言之,需要对每一个物件进行定位、相互关联、改变信息的获取等方面进行改造,另外也展示了涉及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

3.工业

4.0的案例

这里将分别展示了工业4.0的具体案例,包括智能工厂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奥迪汽车公司提出了一个2035年智能化工厂的构思方案,其根本目标是每一台汽车都由一个制造岛量身定制,其中车灯、座椅、车轮等方面都可以在制造岛上根据客户需要而设计和制造,最终用户得到的是一个完全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中间的物流通过智能物流系统来实现,比如我们的智能物流小车、无人驾驶的物流飞机等不同形式。对于生产人员而言,只需在生产指挥塔这样一个中央办公室进行控制信息即可,一方面来源于客户提供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来自于生产现场

的生产设备信息和制造信息,结合相关信息,生产人员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然后发出指令,由智能工厂来完成智能化的生产。

另一个案例是德国大众汽车的“透明”工厂,这家工厂已经在2012年得以建成投产,这一过程是在工业 4.0刚刚开始萌芽之际,这说明,早在工业 4.0计划推出之前,德国一些企业已经作出了与其目标相一致的相应尝试。透明工厂的生产模式是绿色的,生产全过程受到监督,更多采用了智能生产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工厂,这样一种生产模式正是我们所追求和推崇的生产模式。

从德国企业STAUFEN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三十年前即1980年赛威传动的组装线是非常死板的,没有任何的灵活性,完全是自动化的,有什么问题是不可控的,不可反馈控制的;三十年后,2015年赛威传动的组装线达到了高度的灵活和高效的生产,加入了无处不在的传感技术,得到了物与物信息直接的反馈,实现了柔性制造。货架旁边的设备都是行走的机器人,可以帮助取货,协助工人生产,这期间需要对物料管理和传输设置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智能制造工厂中传感技术无处不在的被应用于生产车间的每一个角落。在工业4.0时代,移动的自主系统实现了人、技术和IT完美融合。自主系统指的是环境改变自主行动的可移动的机器,精益管理和智能化的组装线实现了不同模块和不同系统的无缝连接,其主要的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

四、工业 4.0 的愿景及意义

1.工业 4.0 的愿景

工业4.0的主要愿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其次是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成本的定制产品生产;高灵活性的制造流程;最后,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决策优化。以上都是工业4.0的实际需求及愿景。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是从更高层面上的社会意义上提出的。

2.工业4.0的意义

工业4.0将会深刻改变我们未来的社会和结构,这个影响是全球性的、无处不在的。工业4.0是一个游戏的变革者,从2015年到2025年物联网技术将会得到巨大发展,并迅速成熟。下一代的通信技术主要是云端服务,那么信息物理系统也将会在2025年之前实现,集成系统和虚拟现实系统将会很快实现。3D 打印及客户端应用已经并将很快广泛的铺开。辅助系统、机器人农场和智能自动化已经贯穿了工业3.0和工业4.0的全过程。工业4.0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创新的角度上,将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价值的新方法和商业模式,并且将提供给新创业公司和小企业巨大的发展机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有助于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人口老龄化等全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有助于大幅减小工人的劳

动强度,工作场所更加安全舒适,可以灵活掌握工作时间,也更有机会延长职业生涯。

3.工业

4.0的总结

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制造,其核心是智能工厂,信息物理系统是工业4.0的基石,要求的具体内涵是精益生产。工业4.0的助手是工业机器人,而软件和工业大数据则是它的大脑。虽然工业时代4.0才刚刚开始,但给了我们大概的方向,未来企业会变成数据的企业、创新的企业、集成的企业、不断快速变化的企业。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称之为工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

德国工业标准

看看我这个单子里你需要哪个,给我个列 表。 国外标准\德国工业标准[DIN] (0 folders, 886 files, 452.57 MB, 452.57 MB in total.) CONE.pdf 2.54 MB DIN 2512.2513.2514.2519.2526.2559.pdf 112.19 KB DIN 2565~2569.pdf 153.43 KB DIN-A.PDF 1.80 MB DIN1.pdf 306.89 KB DIN10002.pdf 1.26 MB DIN10029.pdf 1.61 MB DIN1013.pdf 105.01 KB DIN1014.pdf 55.50 KB DIN10163.pdf 734.20 KB DIN1017.pdf 507.53 KB DIN1018.pdf 208.56 KB DIN1019.pdf 246.86 KB DIN1022.pdf 113.39 KB DIN1024.pdf 73.95 KB DIN1025.pdf 1.30 MB DIN1025B.pdf 1.17 MB DIN1026.pdf 232.76 KB DIN1026n.pdf 217.89 KB DIN1027.pdf 244.46 KB DIN1028.pdf 420.52 KB DIN1028B.pdf 730.30 KB DIN1029.pdf 440.03 KB DIN1029B.pdf 332.50 KB DIN103.pdf 725.27 KB DIN1142.pdf 70.87 KB DIN116.pdf 181.58 KB DIN1219.pdf 0.97 MB DIN125.pdf 816.72 KB DIN126.pdf 40.50 KB DIN127.pdf 226.93 KB DIN127B.pdf 171.95 KB DIN128.pdf 119.49 KB DIN1282.pdf 70.77 KB DIN1283.pdf 58.59 KB DIN13.pdf 83.41 KB DIN133.pdf 75.70 KB DIN1353.pdf 196.94 KB DIN137.pdf 201.57 KB DIN138.pdf 467.09 KB DIN13B.pdf 5.77 MB DIN13C.pdf 7.49 MB DIN14.pdf 422.23 KB DIN1410.pdf 151.47 KB DIN1433.pdf 299.97 KB DIN1434.pdf 293.25 KB DIN1435.pdf 313.79 KB DIN1435B.pdf 180.93 KB DIN1436.pdf 304.03 KB DIN1440.pdf 75.97 KB DIN1441.pdf 63.12 KB DIN1441B.pdf 52.18 KB DIN1444.pdf 346.87 KB DIN1445.pdf 174.52 KB DIN1448.pdf 138.78 KB DIN1471.pdf 250.79 KB DIN1473.pdf 86.21 KB DIN1476.pdf 306.71 KB DIN1478.pdf 154.80 KB DIN1479.pdf 107.71 KB DIN1481.pdf 373.50 KB DIN1498.pdf 212.96 KB DIN1499.pdf 282.28 KB

解读德国工业战略2030

2019年2月5日,柏林,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旨在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该战略将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认为这是德国制造的核心。 它强调打造德国及欧洲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德国政府将持续扶持这些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 这份文件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表示,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可以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保证德国的就业岗位以及富裕。 已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回顾了德国经济诸多已经存在的问题。 1970年代,德国就失去了彼时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将领导权拱手让给了日本和韩国。自那时起,这一损失再无回头之路。

随后,它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欧洲无法在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兴领域站稳脚跟。 新型碳纤维材料主要在德国境外生产。 汽车工业的成功对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基地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德国的汽车业也陷入了对未来的忧虑,这些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战来自:要求越来越高的废气排放水平、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全新移动出行的概念所可能造成的颠覆性运行模式。那些代表平台经济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完全在美国和中国发展,而不是在德国和欧盟国家。这种局面,几乎毫无改变的苗头。 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中,尽管德国的基础研究仍然强大,但是商业化却完全没有跟上。德国与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差距目前似乎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在新生物技术的发展上,欧盟企业似乎没有拿到入场券。 全球各种的新型、大型公司几乎出现在所有创新的领域,尤其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助力,远超过了德国DAX指数的任何一家公司。 德国和欧洲成功的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地由美国的风险资本基金提供资金,逐渐也就成为美国公司。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及对其他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态度,和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有耕地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2.1%,农业GDP 占全国GDP的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4347万吨。从1990年开始,该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是小麦、大麦和黑麦,2005年粮食净出口562万吨。 德国粮食政策的基础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德国首先必须遵循欧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联邦及各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欧盟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和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韩国粮食政策旨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稳定安全供应,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结构调整。 德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同时,粮食安全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为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德国储备粮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储备粮,为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一种是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曾经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国粮食总供给量为6400万吨,总消费量为4200万吨。 德国对储备粮采取招标形式进行。对于国家储备粮,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进行确定的;对于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其次,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穗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疫、装卸等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欧盟采用进口限制。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和高粱等,采用的进口关税是干预价格的155%与进口价之间的差价;低质量的小麦、大麦和玉米等,采用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配额290万吨,税率每吨12欧元;大麦30万吨,每吨16欧元;玉米,242万吨,零关税。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转基因饲料喂养;蛋、奶、肉制品必须标明是否是(间接)转基因食品。

课题论文: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部部长艾尔瑟?艾格妮(Ilse Aigner)(BLEMV,20xx年中,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具有环境亲和力。这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影响巨大,但这并非唯一因素。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是通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前提的,因此才使德国农业水平达到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水平。同时,德国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坚实走生态农业的路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形成了农业人才培养一现代农业一生物多样性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一、德国农业整体概况 20xx年农业结构发展继续延续了多年的趋势:农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1999―2007年间,企业数量从大概472 000家减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这374 000家企业中,从事粮农生产、林业和渔业的农业人员接近130万人,相比1999年减少了12.9%。但他们实现的毛利润却达到了200亿欧元左右。德国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睛

况下,机械化程度却在不断提升,机械设施作业范围从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在1950年一个农业工人产出的农产品只能养活10个人,到今天可以养活大约140人。同时,德国农业以家庭化经营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小农场,小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提高了农业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保持和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保持德国一贯的农业传统。同时通过农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合作,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也给德国农业提供大批高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二、德国的畜牧业 畜牧是农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德国农业中大约60%的收益来自出售畜牧业制品。在2009年肉制品总产量达到了525万吨。德国农业部(BLEMV,20xx年产量约为7 000 kg。这些鲜奶及奶制品可以满足21位公民的需求。一头奶牛的Et均产奶量可以制造:4盒黄油或者/2.2 kg奶酪以及/19 kg酸奶。表5可以看出德国牛奶产奶量在过去20多年问发生了质的变化,每头牛平均年产奶量从1985年的不到5 000 kg一下跃升至2008年的7 000 kg左右。这其中不仅有品种选育的进步,更有现代化饲养技术的更新。德国的奶牛场实行放养,部分地区在夏季还将奶牛赶至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牧场放牧。这不仅提高了奶牛的生活福利也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德国概况整理

Schleswig-Holstein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Landeshauptstadt Kiel 基尔 Geographie N?rdlicher Teil der norddeutschen Tiefebene Landschaften (von West nach Ost): Wattenmeer 北海浅滩 →潮汐→防洪提 Nordfriesische Inseln 北弗里西亚群岛 Halligen 沼泽岛(哈利根) Marsch 低湿地 Geest 沿海岸高燥地 Hügelland 丘陵 ●Gr??ter Flu? ist die Eider 埃德河 ●Nord-Ostsee Kanal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 ●Gr??te St?dte: - Kiel 基尔 - Flensburg 弗伦斯堡 - Lübeck 吕贝克 ●Bev?lkerung: Deutsche, D?nen 丹麦人, Friesen 佛里斯兰人 Geographie ●Nur zwei Gro?st?dte: Lübeck und Kiel ●Im Norden Hamburgs: Industrie 工业und Dienstleistungen 劳务 ●An der Westküste: Landwirtschaft 农业und Tourismus 旅游业 ●An der Ostküste: Handel 贸易, Verkehr 交通 (船舶交通), Schiffbau 造船 ●46 H?fen ●Fischerei 渔业 Veranstaltungen ●Schleswig-Holstein Musikfestival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音乐节 ●Kieler Woche “基尔周,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运动会 Pers?nlichkeiten ●Max Planck 马克斯普朗克/ 物理学家 ●Theodor Storm 特奥多·施托姆/ 作者

_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

一、什么是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11年。此后,由德国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来自行业协会、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等产官学专家组成“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工业4.0”的研究。2013年4月,该工作组向德国联邦政府提交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得到联邦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被列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表明“工业4.0”已经成为德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地说,“工业4.0”是基于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迄今工业发展已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可以将其分别对应于“工业1.0”“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而未来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必然推动工业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亦即“工业4.0”时代。智能化阶段的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或称为信息—物理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在传统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入物联网、服务网,使现实世界与信息网络紧密衔接、融为一体。在工业领域,“虚拟—实体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智能工厂”,主要包括智能机器、数据存储系统,以及能够实时传输信息、进行交互控制的生产设施。“智能工厂”的控制系统连接了原料、制造、物流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可以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加以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 着眼于推动“工业4.0”战略的有效实施,上述报告提出了八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在同一价值链(价值网)的不同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制定一套公开的技术标准,而后进行智能化软硬件的建设。 掌握复杂系统的管理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从研发设计一直到客户服务的“全覆盖式”系统,并同时管理大量的产品条线。 建设工业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企业必须拥有传输能力强大、满足各类通信需求的宽带网络,还要能与德国以外的地区高速连通。 确保生产安全与信息安全。需要建立整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防止网络入侵、信息盗用,保证自动化生产设施的安全稳健运行。 重新设计工作岗位与内容。机器替代部分人工劳 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文 _ 吕 铁 李扬帆 Chinese Cadres Tribune DOI:10.14117/https://www.360docs.net/doc/7e1641541.html,11-3331/d.2015.03.010

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356970平方公里。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按其农业收入的

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是 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_中文版(v1.0)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 为德国及欧洲的工业政策确立战略方针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 彼得·阿尔特迈尔 工业4.0研究院翻译 本文件采取了CC开源授权协议,即报告内容可以在署名的情况下转载或改写。 转载请注明引用来源为“工业4.0研究院”。

前言 本草案基于基本的考虑因素,首次制定出一项连贯的德国及欧洲工业战略,以合理地应对当今世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创新进程极大加快、其他国家扩张性和保护主义工业政策日益抬头的背景下,如何可持续地维护及发展德国的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高度繁荣? 自路德维希·艾哈德时代以来,德国始终肩负着创造与维护繁荣的重任。他在《大众的福利》一书中所提出的纲领性方法,已成为对社会各阶层的公民影响深远的政治承诺。 七十多年前,无人能预想到这一承诺能履行得如此出色。今天,德维希·艾哈德对繁荣、自由和安全的承诺,成为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家利益,由产业界、社会伙伴以及整个德国共同保障。 社会市场经济促进了德国的高度繁荣,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模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一模式都优于任何形式的计划经济,就连中国也在四十年前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自冷战结束以来,市场经济已盛行全球。 然而在德国,国家仍然利用其工业政策屡次干预经济部门:从1969年借助个别企业(包括萨尔茨吉特公司(Salzgitter)、霍尔兹曼公司(Holzmann)、欧宝公司(Opel)和万乐公司(Quell e))的“救援计划”成立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到光伏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及半导体、芯片的生产。由于国家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企业家”,一些干预措施因资金不足走向失败。还有一些干预例子不同于上述空中客车的例子,它们着眼于一次性的成效,导致了分配不当且没有起到任何战略作用。 因此,“德国工业战略2030”选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该战略界定了国家干预行为可以视为合理的,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情况,以避免国家经济和全民族繁荣陷入严重的不利之中。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塑造一个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市场经济,并为必要的政治辩论奠定基础。 全球经济力量正在快速发展,世界市场正处在一个快速而深远的变革之中。一方面,全球化和创新进程不断加快,而另一方面,国家干预却在日益增加,放弃多边协定的趋势也日益显现。这场变革同时影响着企业与国家。过去的利益相关者正在消失,而新的利益相关者出现。贸易流动也正在发生改变。有许多赢家从中涌现,也有人满盘皆输。整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而我们仅仅处于这场变革的开始阶段。 德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作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工业大国,德国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这一变革,决不能被动地容忍与忍受,任其发展,毕竟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的对手从未停歇,我们还有很多要做:如果德国失去了关键的技术技能,我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因此严重受损,这

德国经济概况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 1.自然资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较丰富。德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针叶林为主。在西部,私人林占43%,国营林占32%,其余属于社团或地方。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褐煤矿主要分布在莱茵兰勃兰登堡州南部和萨克森州,有开采的储量为560亿吨。由于铀的储量有限,自1981年起,不再开采铀矿。核电站所需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经济概况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国内设备投资趋于活跃,增长2.6%;建筑业投资则出现2.7%的负增长。公共消费增加2.8%,但私人消费仅增长1.4%。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急剧上升,1996 年失业人数397万,失业率10.4%。企业破产严重,达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东部经济重陷困境,1996年经济增幅仅为2%,远低于上年5.3%的增长速度。另外投资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也是困扰德经济的重要问题。 3.经济简史 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40多年来,两个国家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总的来讲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沿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到6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奇迹”。后来虽然经历了席卷西方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仍然高于西方其他的工业国家,成为西方第三大经济强国,民主德国沿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集中计划体制,到7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家,是苏联东欧国家中居苏联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就两个德国相比,战后初期德国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大同小异,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40多年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联邦德国,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联邦德国的50%。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急剧变化,对民主德国产生最深刻的影响。民主德国虽是东欧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其领导人从60年代起放弃民族统一旗帜,在新形势下又拒绝改革,从而引起群众不满、最后导致不得不开放柏林墙和边界。与此同时,联邦德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当时对其有利时机,首先在1990年7月1日实现两个德国的经济和货币统一,然后在1990年10月3日联邦德国正式吞并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自从两个德国货币统一以来,东德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企业倒闭,失业现象严重、西方商品充斥市场,物价飞涨,劳动力大批向西德滑动,资金筹集困难,1990年国内生产

DIN+30670德国工业标准

德国工业标准DIN 30670-1991 钢管和管件的聚乙烯涂敷层 1.适用范围和目的 1.1本标准指明了在符合DIN2448或DIN2458标准的埋地钢管上进行挤出或熔融涂敷 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的目的在于确保涂敷质量。采用普通型涂敷(N)时,符合本标准的管道适于在温度高达50℃的条件下连续使用,采用特殊型涂敷(S)时,管道使用环境温度可高达70℃。在本标准中,“钢管”一词也包括钢制管件。 2.定义 2.1压痕硬度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涂敷层的抗针入指标。 2.2 光老化 是聚乙烯人工老化的一种。方法是:升高温度,使氙试验装置内保持预定湿度,然后以规定量的氙弧辐照,使聚乙烯老化。 2.3 最小涂敷厚度 涂敷层任何位置上都必须保证的最低厚度。 2.4 涂敷连续性 涂敷连续性的定义为涂敷层没有任何缺陷,例如裂纹或漏点。 2.5 断裂伸长率 聚乙烯涂层试样断裂时,两标记间的增长距与两标记原长的比值。 3.6 剥离强度 在指定条件下,从钢管上剥离试件所需的力。 3.7 冲击强度 在指定条件下,涂敷层所能承受的冲击强度。 3.8 涂敷层的电阻率 涂敷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电阻值。 3.9 耐热老化 在指定的温度和时间内,受热空气作用而出现的人工老化。 3.标志

应根据涂敷层属于普通型(N)或加强型(S),以及涂敷层的厚度为正常(n)或加厚(v)给涂敷层做标志,方法如下: 涂敷层 DIN 30670 - N-n 涂敷层 DIN 30670 - N-v 涂敷层 DIN 30670 - S-n 涂敷层 DIN 30670 - S-v 4.要求 4.1对钢管表面的要求 涂敷前,必须除掉钢管表面上的灰尘、油脂、焊渣和水分,并按DIN 55 928第4部分定义的标准等级Sa 2 ?进行喷砂处理。 4.2对涂敷层的要求 4.2.1 最小厚度 最小涂敷厚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如果涂敷层需要承受特别高的机械应力,那么其最小厚度应比上述值高0.7mm (“加强型”(v))。 在每1米长的钢管上,涂敷厚度允许比要求的最小值低10%,但这种厚度较低的区域面积不得超过5cm2。 除非用户另有要求,直径小于500的钢管,管端50mm以内不能有胶粘剂,直径大于500的钢管,管端100mm内不能有胶粘剂。 如果用户无特别要求,管端无涂敷部分的长度不能超过150毫米。 4.2.2 连续性 外涂层应具有连续性(即无漏点)。如果电火花试验(参见条款 5.3.2)证明无漏点,说明涂敷达到要求。 4.2.3剥离强度 按照条款5.3.3的要求,在涂敷后24小时内对涂敷层进行试验,平均剥离强度应当为: a)试验温度为(20±5)℃时,试件宽度上每cm至少为35N;

德国工业4.0(中文版)

把握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 工业4.0工作组 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 2013年9月

【编者按】 为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工业4.0”项目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推出。这一研究项目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本文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的全文翻译版本。如有问题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主编: 供稿: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 刘晓龙、郗振宇、高金金、 陈守双、占松林、王波、 李贞、陈磊 联系人:郗振宇 联系方式:xzy@https://www.360docs.net/doc/7e1641541.html, 59300248

目录 【编者按】..................................................................................................................... I 执行摘要. (1) 1 引言 (5) 2愿景:工业4.0作为智能、网络化世界的一部分 (12) 2.1塑造工业4.0愿景 (13) 2.2在工业4.0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15) 2.3新型的商业机会和模式 (17) 2.4工作场所的全新社会基础设施 (19) 2.5全新的基于服务和实时保障的CPS平台 (20) 2.6工业4.0之路 (22) 3双重战略:成为领先的市场和供应商 (27) 3.1 领先的供应商策略 (27) 3.2 主导市场策略 (28) 3.3 双重战略及其关键特征 (29) 3.3.1 价值网络下的横向集成 (30) 3.3.2 全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 (30) 3.3.3 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31) 4 需求研究 (35) 5 优先行动领域 (39) 5.1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一个参考体系 (39) 5.2管理复杂的系统 (44) 5.3为工业提供一个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 (48) 5.4 安保是工业4.0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49) 5.5 数字化工业时代工作的组织和设计 (58) 5.6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 (62) 5.7规章制度 (67) 5.8资源效率 (73) 6 德国如何与世界其它国家竞争? (80) 7 展望 (91) 背景资料: (92) 工业4.0战略计划 (92) 工业4.0平台 (94)

德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精心整理德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发布时间:2015-04-1711:19:09?作者:shengde?来源:原创?浏览次数:442?收藏 摘要:德国的“三绿农业”——绿色环境农业、绿色原料农业和绿色基因农业是近年来德国农业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领域。本文对德国“三绿农业”的发展进程和关键性措施进行了全面阐述, 德国农业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是高度现代化。整个农业转移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轨道上,科技成为强大的农业生产力。在德国普遍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科学化、耕作机械化、结构合理化、发展持续化。二是功能多样化。德国农业已经不仅仅是提供粮食等食物和饲料的产业,而且早已成为可再生原料的供应部门,提供大量生物能源,还是保护自然环境与从事旅游业的处所。三是产品优质化。各种食品必须符合严格的食品法规,建立高效的食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

以选择不同的质量等级、产品标识、企业优质标志、国家绿色标志等,确保食品安全。四是生产高效化。每个农业经营者约可养活的人数高达140个,平均每个农业劳力贡献的净产值在2万欧元以上。德国农产品的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谷类、马铃薯、食糖和牛肉超过自给,牛奶和猪肉接近自给,禽肉需少量进口,禽蛋的进口量在30%左右。五是服务专业化。为农业服务的组织有多种,包括各类农村合作社、各类涉农科研机构等,可为农业企业提供包括科技、信息、机械和农资供应 源等置于保护的重点;通过补贴,促进农民生态休耕,以及在秋收后迅速种植冬季作物,改善土壤生态;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地区平衡发展。 现代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具有实质意义的突进。从德国普遍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行动和经验中,可得到深刻的启示: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普遍道路和模式。其基本宗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其主要内涵是建立可持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word资料6页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及对华前景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我对德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为其相关企业提供众多商机,也有助于我减少对德贸易顺差。因此,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经济利益。本文在介绍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行业未来对华出口的前景。 一、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 (一)机械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二)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独特结构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是,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专家仍相信,德机械制造业2007年将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甚至会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三)德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和成功因素 1.创新实力。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三分之一。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一倍。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但是,2006年底至2007年初,德国工程师协会调查发现,全德工程师短缺数量达 2.2万名。2007年2月,联邦劳工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来,德国首次出现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工程师空余岗位数多于求职者的现象。工程师的短缺不仅威胁着机械制造业,同时也是德国整个工业基础的致命弱点,它向德国的政治家和商界敲响了警钟。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其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 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16年前即1999年

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 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德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和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一)汽车行业

德国工业4.0概况及研究计划

德国工业4.0概述 大纲 一、工业4.0的背景 1. 历史回顾 2. 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3. 工业 4.0提出的原因 二、工业4.0的概念 三、工业 4.0 的目标任务 1.工业4.0的根本目标 2.工业4.0的任务 四、工业4.0的内涵 1.工业化与互联网 2.工业4.0战略的互联网与工业相融合 3. 工业 4.0的核心基础——信息物理系统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K02:工业4.0是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PS, 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生产信息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K03:工业4.0也可以表述为信息化加上工业化,即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K04: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对智能工厂实行标准化。 K05:工业4.0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价值附加链,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其重要任务是提出整体方案,解决安全、隐私及知识保护等问题。

K06:工业4.0的核心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其实质是物理进程与信息的反馈,即物理对象与互联网融合。 正文 一、工业4.0的背景 1.历史回顾 “工业4.0(Industry 4.0)”一词于2011年首次提出。“工业4.0”的提出者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的CEO和科学总监Wolfgang Wahlster 教授。2013年德国乌尔里希·森德勒编著出版了《工业4.0》一书,正式开启了德国工业4.0时代,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德国政府于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工业4.0的地位是国家级战略,推动者是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工业4.0”战略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并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2013年底,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德国西门子公司已经将工业4.0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2.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究竟什么是“工业4.0”呢?为什么是“4.0”?而不是“3.0”“2.0”“1.0”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始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那时像纺织机这样的机器彻底改变了货物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机”时代。1784年出现了第一台机械织布机标志着工业1.0的诞生;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开始于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工业2.0,将人类带入分工明确、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时代”;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基于半导体技术的硅材料的信息化的运用,即晶体管的发明,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引领了至今的信息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入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从而使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几十年过去了,第四波的工业革命浪潮是否来临呢,它的基础和特征又是什么呢?随着德国工业4.0项目的隆重推出,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其特征就是智能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延续时间8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1870年发电机的发明为标志,延续时间99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美国1960年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直到现在并还会延续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