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3000米与5000米等长跑训练的方法与技巧(拥有强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

(免费下载)3000米与5000米等长跑训练的方法与技巧(拥有强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
(免费下载)3000米与5000米等长跑训练的方法与技巧(拥有强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

3000米与5000米等长跑训练的方法与技巧(拥有强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适用于军校生国防生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和业余健身)

(一)作用

5000米和3000米跑是发展人体耐力的项目,经常参加与练习,可以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耐力素质,培养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准备活动

首先通过慢跑200—400米调动机体内脏的适应能力,调节呼吸节奏,掌握呼吸方法;然后进行长跑的专门性准备活动:①做40-60米的加速跑或变速跑,活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②摆臂练习,活动上肢关节:③深呼吸练习,调节呼吸频率;④体会掌握5000米和3000米不同距离段的体力分配。

(三)动作要领

1、总体要求。动作轻松自然,重心移动平衡,直线性、节奏性强,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能力好,做到动作既有实效性,又能节省能量的消耗。

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起跑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前脚上,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听到枪声或口令后,前腿用力蹬伸,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快速用力向前后摆动,身体向前冲出。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姿势,蹬地前摆以及两臂的摆动都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速度,随着加速段的延长,上体逐渐抬起,跑向自己所需的战术位置后,即转入途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比赛开始时,使身体快速摆脱静止状态,快速跑出,并尽快发挥出正常的跑速水平和占据有利跑进位置的过程。

3、途中跑。头部与脊柱成一直线,下颔微收,两眼平视,颈部肌肉较放松,途中跑要尽量做到放松自然、步幅均匀、蹬摆结合、上体姿势正直或稍前倾,头部自然。两手的摆臂动作,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为轴,前后自然摆动。当摆动腿前摆到最高位置后,应积极下压,膝部放松。途中跑是5000米和3000米跑的主要阶段,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注意着地缓冲,用全脚掌或前脚掌外侧先着地,可减少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尽可能做到着地柔和有缓冲。着地不正确,加上在水泥路上或硬地上进行中长跑训练,很容易产生胫骨骨膜炎或出现踝关节和脚背损伤。

4、终点跑。加快摆臂速度和步频,以顽强意志,冲向终点。终点跑是临近终点的一段加速跑。快到终点还有400米左右距离,要竭尽全力进行冲刺跑,一直跑过终点线。什么时候进行终点跑,要根据训练水平、个人的体力情况来决定。不仅仅是比成绩比水平,更重要一点是比意志,比吃苦精神。

5、呼吸方法。在5000米和3000米跑时,由于身体能量消耗大,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为了供给机体足够的氧气,正确的呼吸方法十分重要。跑时,呼吸的节奏应和跑的步子配合起来。一般采用“二步一呼,二步一吸”或“一步一呼,一步一吸”的呼吸方法。初参加中长跑练习的人,首先感到呼吸急促,或感到胸部胀闷与难受,这是换气效率低缺氧的表现。为了改善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的条件,就要掌握跑步过程中正确的呼吸方法与节奏,可用鼻和嘴同时呼同时吸,呼吸的

节奏应当和跑的节奏相配合,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提供更多的能量。

在跑步过程中,由于氧气的供应满足不了肌肉活动的需要,跑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动作无力,跑速降低,不愿跑下去或难于继续坚持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称“极点”。这是中长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跑的强度大,“极点”出现得早;跑的强度小,“极点”出现就迟。适应过渡的时间也短。耐力强、水平高的,其“极点”出现就较缓和、短暂。为了避免“极点”过早过强出现,一是做好准备活动,二是加强提高训练水平。当“极点”出现时,一定以坚强的意志跑下去,注意呼吸方法,适当调整跑速,很快就可以控制和消失的。

(四)5000米和3000米跑的教学训练法

开始练习中长跑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强度应由弱到强,以匀速跑方式进行,适应后逐渐加量,可采用越野跑、变速跑、反复跑、间歇跑、爬山跑等进行。尽可能安排在松软的沙土地进行。可通过100

米快跑十100米慢跑反复地跑10个,计快跑量。也可以跑(500米十慢跑200米)×4—5次,每周可进行两次,适应以后不断加大运动量和强度。可通过脉搏来测定训练强度,训练即时脉搏每分钟脉跳180次以上为大强度,每分钟150次左右为中等强度。

训练时要讲科学,合理安排好训练运动量。并不是天天跑,跑的距离越长越好,要给练习者有恢复期,根据练习者的素质和接受能力来决定,可以通过游戏方式,穿插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体力恢复更快,效果更明显。

(五)保护帮助

保护者分散站在操场圈内,预防练习者出现途中晕厥和其它突发情况。

(六)注意事项

1、注意跑的节奏与呼吸配合。

2、加强腿、臂的力量,强调用前脚掌内侧着地。

3、多做柔韧练习,增强弱肌肉群的力量,使各部分肌肉力量发展平衡。

4、多练习上体保持正直的慢跑、中速跑、变速跑和跑的专门性练习。

5、患有心脏病、心肌炎者不宜参加长跑。

5000米和3000米跑一段时间后,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的“极点”现象。这时一定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跑下去。要加强呼吸的深度,适当调整跑速,“极点”现象就会缓和,“第二次呼吸”也就出现。只要坚持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机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

7、训练时不宜过量喝水。训练后适当补充一些盐水。

8、不宜在较硬的水泥马路、车辆较多、空气不好的地方练习长跑。

最佳的跑步呼吸方式

1.口鼻同时呼吸

刚刚开始跑步时,速度较慢,处于热身阶段。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大,用鼻子呼吸就可以应付。随着跑步距离越来越长,速度越来越快,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此时,光用鼻子呼吸已经不能满足氧气供给的需要。如果光用鼻子呼吸,还容易引起呼吸肌疲劳。就需要嘴与鼻子协同配合,以此来增加氧气的供应,并缓解呼吸肌的紧张感。

在冬天,如何用嘴呼吸还有讲究。一般来说,应该让嘴微张,舌尖顶住上腭,让冷空气从舌尖两旁绕路吸入口腔,从而对冷空气有个加温的过程,避免直接吸入气管,引发咳嗽、不适。呼气时,舌尖从上

腭松开,让热空气顺利从口腔中吐出。夏天时无此必要。但在马路或其他空气质量不好的地方跑步时,也可使用这一技巧。

2.调整呼吸帮助加速

跑步要想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总少不了加速跑的过程。加速时,人们往往会感到比较吃力,有些人甚至咬牙让大腿使劲,这个方法是不对的。跑步加速应该从调整呼吸开始,平常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加速时,要进行深呼吸,将呼吸时间拉长,同时将步伐频率调快,调整为三步一吸,三步一呼,通过改变频率,把速度提上去。

此外,身体素质不好的人加速时,应先从小碎步开始。跑步加速也是人体这台机器的程序化操作,不是盲目地咬牙蛮干的,通过调节呼吸,能使跑步的时间更持久,锻炼效果更明显。

3.加深呼吸缓解疲劳

跑到10~20分钟时,很多人会出现跑不动的情况,感到胸闷气喘,腿脚无力,非常想停下来,这是出现了极点。但如果就此停步,就得不到好的锻炼效果。其实,极点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体从静止过渡到高速运动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调整过程。主动调整呼吸可以帮助人迅速度过极点,继续维持运动。出现极点时,应该减慢速度,加深呼吸,帮助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泡充分进行交换,增大交换面积,待不适感减轻时,再加快呼吸频率,同时加速。

4.运动大约半小时至40分钟后,人体可能会出现第二极点。对于

运动员来说,这时需要调整运动强度和呼吸频率;对于普通人,建议此时停止运动,稍作休息。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手段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的分类及命名十分繁杂,按照该项工作所影响的主要器官系统来划分,可以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按照所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照耐力素质与专项运动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按照参加主要工作所动员肌群的数量,可分为局部耐力和全身耐力,此外,还有根据工作时所处的环境来划分的,如高温工作的耐力、低温工作的耐力、低气压环境下工作的耐力等等。本节着重从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角度进行讨论。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该工作是靠糖、脂肪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有氧训练是指发展有氧耐力的专门训练。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要能持久地: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而做为直接能源的ATP,只有在糖和脂肪有氧氧化过程中才能持续地大量合成,而体内糖和脂肪是不易枯充足的氧供应,和肺的通气与换气的功能、血液的载氧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骨骼肌从血液中摄取氧,然后在线粒体内氧化糖和脂肪的能力有关(图15—1)。

1.心肺功能心肺功能的强弱是有氧耐力

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长期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可使心脏出现运动性肥大,这种肥大主要表现在左心室内腔的扩张心容积增大,但左心室壁厚度未见明显增厚或仅轻度增厚(图15—2、表15—1),这是耐力项日运动员心脏的适应。在较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心输出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称为容量性应激。此时,静脉回流量增多使大量血液充满心脏引起舒张末期压升高,

心室容量增大(前负荷或容量负荷),心肌纤维被拉长,久之,造成心腔扩大,而致“张力性扩张”,故耐力运动被称为容量负荷运动。同时,耐力训练还可使心肌氧化代谢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增强,如线粒体功能增强和数量增多,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改善心肌有氧代谢条件。

耐力训练使心脏泵血功能增强的另—个特征,是安静时心率减慢(心搏徐缓),每搏输出量增加。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于50次·min-1,运动时有很大的心力贮备能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肺容积大于同性别、同年龄的非运动员,肺的弥散能力也大于一般人。肺功能的改善加上.上述心脏泵血功能的增强,为耐力运动时氧的充分供给提供了保证。

心肺功能强弱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就是最大吸氧量(VO2max),也是衡量有氧耐力优劣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大量研究证明,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大,最大吸氧量的百分利用率也高。例如,一般人在运动中当吸氧量达到本人最大吸氧量的65%体内开始积累乳酸,而优秀耐力运动员要到最大吸氧量80%时才开始积累乳酸,反映耐力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增强。很多学者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作了相关的研究,发现两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如Costill(1973)发现10英里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的相关系数(r)达到‐0.91;Sunteusnio(1980)发现优秀运动员800m游泳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的相关系数是‐0.75。因此,有的学者根据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来预测耐力项目运动成绩,如Margaria(1975)设计下列方程式,可用来预测长跑的成绩:

M=5(V‐6)T+5V

式中M为跑的距离(m),r为最大吸氧量(ml·kg-1·min-1),r为预测运动成绩(min)。

然而,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并非全部决定于最大吸氧量,还有许多因素如神经肌肉功能,心理因素等等,最大吸氧量只能看作是取得耐力项目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条件。

2.骨骼肌特点有氧耐力的强弱和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密切相关,骨骼肌的某些适应性变化也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生理因素。长期耐力训练可以使慢肌纤维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就是依靠肌浆体积占优势的肌纤维肥大,即非收缩成分如糖元,磷酸肌酸、肌红蛋白,线粒体以及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等等。实验证明,优秀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肥大是属于这种

类型。可见,耐力训练可使骨骼肌发生有氧能力增强的适应性变化(图15-3,表15-2)。

Costill等用活检法检查了美国优秀的田径和游泳运动员的肌纤维的组成,他发现长跑运动员的肼肠肌内慢肌纤维占90%。长游项目运动员的三角肌内慢肌纤维占91%。由此可见,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的人其耐力素质好。

3.能量供应特点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应,即是由糖和脂肪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放出大量能量供长时间运动的需要。

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肌糖元,肝糖元逐渐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而逐

渐增加,提高了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表15—3)。

4.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耐力训练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在长时间的传人冲动作用下不容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转换能力,使肌肉活动节律化。

耐力训练还能促使运动动力定剩改善,提高各神经中枢间的协调关系。首先,是运动中枢中

的兴奋和抑制更加协调,节省能量消耗,其次,是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的情

况相适应,使吸氧量与需氧量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能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二)有氧耐力的训练

有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最大吸氧量的数值实际上标志着人体吸进

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因此,凡能增进人体最大吸氧量的有关方法都能提高有氧耐力。总的训练原则是,有氧耐力的训练主要由较长时间持续运动和强度较低的运动组成。

1.训练方法有氧耐力训练方法—+般采用持续性练习和间断性练习两大类(图15—4)

持续性练习可以根据速

度是否变化而划分为变速练习及匀速练习两种,间断性练习也可根据两次练习之间的休息间隔是否让人体工作能力完全恢复而划分为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两种。这些练习方法本身可用于不同目的训练,关键是练习的强度、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安排上的区别,可以对人体务器官系统功能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有氧耐力而采用的方法,—般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性练习以及长段落的间歇训练。对年龄小的少年及训练程度较低者,尤宜以采用匀速低强度的持续性练习为主。

2.运动强度耐力训练中选择适当的强度最为重要,强度过低则不能充分动员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潜力,有效地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强度过大持续时间必然缩短,供能系统就可能向无氧代谢途径改变。

发展有氧耐力的运动强度,一般应采用超过本人最大吸氧量的50%,才能使有氧能力显著提高。不少学者提出各自研究标准。如美国的Cooper提出,只要心率在跑的过程中保持在150次·min-1,并至少维持5min,就可以达到发展心肺功能的目的,西德的克莱斯提出适宜强度公式是,(本人最高心率—安静时心率)÷2+安静时心率,荷兰的Karvonen提出安静时心率+(最高心率—安静的心率)×60%。公式中60%可因人而异,如果训

练水平较高者可以乘70%,如果训练水平较低者则乘50%。

个人准确的最高心率是通过进行5—10min最大强度运动求得,由于这个方法不能普及使用,因此不同年龄的大致最高心率可以由下列公式估算:

最高心率=220—年龄

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所以其健身跑一般可用170减年龄的心率来控制强度。

3.运动时间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训练效果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耐力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限度时间,是呼吸循环功能适应运动的最低限度时间为5min。持续时间取决于运动强度,即较低强度的活动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持续时间较短的活动可以提高强度(表15-4)。

训练总量与训练效果之

间并不呈线性关系。例如,每周2h的训练可使最大吸氧量增长0.4L·min-1,而每周4h的训练的最大吸氧量只增长0.5—0.61·min-1即并非训练量扩大1倍,效果也提高1倍。

4.训练频率训练频率是指每周训练的次(天)数,Mais以双胞胎为实验对象,进行相同训练量而不同训练频率的研究。实验研究了以最大强度的80%每天进行6min运动以及把一周的训练量集中在一天进行(即一天进行6次6min.运动)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图15—5)。

实验证明,每天进行运动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远远超过集中一天进行。

当训练的次数增加

到每周3次以上时最大吸氧量增加的量趋于平缓,而每周训练少于两次时最大吸氧量提高不

明显。因此,一般人至少每周训练3次以上,最大吸氧量才能显著提高。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处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提高无氧耐

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肌肉内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消除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

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1.肌肉中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无氧耐力的主要能源是靠糖无氧酵解供给,因此糖酵解

供能能力的优劣,是无氧耐力强弱的重要因素。Costill等发现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随项目的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和磷酸化酶活性却相反,短跑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表15—5)。

Baldwin等(1977年)用小鼠肌肉所作的实验再次证明,不同肌纤维在进行强度大的运动时(48m·min-1)乳酸浓度的增加并不相同,无氧糖酵解能力强的快肌乳酸浓度增加显著。说明无氧耐力与肌肉无氧糖酵解能力的关系密切。

2.消除乳酸的能力乳酸是一种较强的酸(pH3.5),在肌肉产生后即迅速进入血液。血液对乳酸的缓冲能力强弱,主要表现在碳酸氢钠的多少及碳酸酊酶活性的高低。一些研究证明,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血液中碳酸酐酶(促进碳酸分解的酶)的活性明显提高,显示血液对乳酸的缓冲能力提高。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血液中虽有缓冲物质能将进入血液中的乳酸中和一部分减弱它的强度,但因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还是向酸性发展,加上因氧供应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给脑细胞的工作带来不利条件。脑细胞对缺氧及血液pH变化十分敏感,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是无氧耐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受过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作用的敏感度下降,提示脑细胞耐受能力提高。例如,短跑和短泳运动员脑呼吸中枢对静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耐受性比长跑及长泳运动员为优(表15—6)。

(二)无氧耐力的训练

1.间歇训练在增强无氧耐力的各种训练方法中,间歇训练是最常用的训练方法。作为增强无氧耐力的间歇训练的强度耍大(大于90%的最大吸氧量),同时跑的段落及间歇时间均要以能产生较高乳酸浓度为依据。一般练习时间要长于30s,以1—2min为宜,间歇时间要比运动时间长2—3倍,对提高无氧耐力的效果最好。因为在1—2min运动时肌肉中大量产生乳酸,而在2—4min间歇中肌肉乳酸大量扩散进入血液使血乳酸大大提

高,在尚未消除之前又进行下一次练习,使血乳酸逐渐上升,最后可高达28mmol·L-1(图15-6)。

2.高原训练和缺氧训练在高原环境下训练除了有低气压,低温、低湿度外,其核心是缺氧,人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运动,对心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发展有氧和无氧耐力的能力,使人体缺氧产生适应。目前一般采用中度高原(1500—2400m)训练。

缺氧训练是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的能力。缺氧训练不仅在高原自然环境中,在平原特定环境条件下人工摸拟缺氧仿高

原训练,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训练效果。例如,低压舱(或减压舱)配制低氧混合气和低氧呼吸气体发生器等等。

【教学论文】中长跑训练方法

中长跑训练方法 1.一般耐力:指人体以中小强度、长时间坚持运动的能力,主要是发展人体的有氧能力,它是专项耐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发展一般耐力的主要手段:长时间或较长时间进行中等强度跑或慢跑,包括越野跑、竞走、耐力性变速跑,其他体育项目应用(如球类、游泳、自行车等),耐力性游戏等。 进行一般耐力训练时应注意: a.常用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匀速跑; b.跑中强调正确技术,结合呼吸节奏进行; c.尽可能在野外、山坡、草地上进行; d.处理好负荷与休息关系,加强医务监督。 2.专项耐力:指长时间进行专项活动的能力或人体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大强度剧烈运动的能力。专项耐力是决定中长跑成绩的主要因素,增强专项耐力有助于运动员保持高速跑的时间,减少比赛中运动创伤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加速冲刺能力。 发展专项耐力的主要手段:较长时间的专门练习;短于或略长于专项距离的重复跑;不同距离的变速跑;较长时间的大强度越野跑;各种距离跨栏跑、障碍跑比赛。 进行专项耐力训练时要求: a.多采用重复训练法,选择段落应短于专项距离为主; b.若选用变速跑方法练习,快跑段落一般为400~1000米,一般在5次左右; c.专项耐力课跑的总距离,以专项及其他情况而定,若用重复跑,总距离可达本专项距离或超过数倍;

d.专项耐力安排,在训练的准备期比重一般,在竞赛期则较大。 3.速度和速度耐力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关键 3.1速度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或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段距离的能它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在中长跑项目中,最重要的是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速度是制约中长跑成绩的关键。 发展速度的主要手段: a.跑的专门练习(如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等); b.30~100米加速跑、行进间跑; c.60~200米重复跑、变速跑、接力跑; d.顺风跑、下坡跑、奔引跑及速度性游戏等。 3.2速度耐力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保持快速运动的能力。其特点是强度大,心肺功能在较短时间内无法供应足够的氧气。增强速度耐力有利于运动员把最高速度保持到终点,加速冲刺。后程减速的高低水平反应速度耐力的发展状况,速度耐力与中长跑成绩呈正相关。常用间歇训练法发展速度耐力。 发展速度耐力的主要手段: a.100米*6~8次*3~4组,负荷80%,每次间歇30秒,每组间歇6~8分钟; b.300米*4次*3~4组,负荷80%,每次间歇10分钟; c.400米以上的上坡跑、台阶跑; d.600~700米快跑+200~300米慢变速跑,3~4组; e.1000~1200米反复跑,3~4次; f.长距离的高抬腿跑、后蹬跑等。 4.力量耐力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保证 力量耐力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用力的能力,

排球训练计划

排球训练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教职工实际情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科学训练,着重培养和发展教职工对排球的兴趣,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训练目标: 1.掌握扎实的排球技术,包括垫球、传球、扣球、发球、拦网等。 2.培养二传的基本技术。 3.提高排球队员的整体素质。 三、训练安排: 1.训练时间15:30—17:30 2.训练任务: (1)身体素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速度、爆发力为重点,注重发展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2)技术:全面掌握各项基本技术动作,着重抓好接发球和传球技术,培养技术运用的能力。 (3)战术:掌握基本场上站位,基本攻防战术,注意战术意识的培养。 (4)心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队员个性品质:提高各项心理品质 四、训练内容: 1.身体素质: a.速度训练:反应速度、移动速度训练。 b.力量训练:一般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 c.灵敏及协调能力的训练。 d.耐力训练 2.技术训练: a.准备姿势与移动(准备姿势、并步、滑步、交叉步、跨步) b.发球(正面上手发球、正面上手发飘球、勾球、跳发球) c.垫球:(正面垫球、体测垫球、背面垫球) d.传球:(正面传球、正面传快球、传调整球) e.扣球:(扣一般高度球、快球、平拉开球背飞) f.拦网:(单人拦网、双人拦网) 3.心理训练:感知能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力训练、放松训练 五、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基本技术训练阶段1—2周) 具体做法:利用1—2周的时间来使队员接触和适应一些排球训练的基本方法,如垫球、传球、发球、扣球、拦网等的基本技术和脚步训练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改进各种错误的动作姿态,为后面的比赛做好准备。

800米—1000米)训练方法

中长跑(800米—10000米)训练方法 中长跑运动是一项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一般把800米—10000米统称中长跑项目。需要人体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跑步。 1、中长跑正确动作讲解: ⑴呼吸: 中长跑的距离长,消耗能量大,对氧气的需求量也大。因此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中长跑能量消耗大,机体要产生一定的氧债,为了保证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必须有一定的频率和深度,还必须与跑的节奏相配合,一般采用两步两吸,两步两呼。呼吸时采用口进行呼吸的方法。随着速度的加快和疲劳的出现,呼吸的频率有所增快。 ⑵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 ①站立式起跑: 各就位时,运动员从集合线走到起跑线处,两脚前后开立,将有力的腿放在前面,前脚尖紧靠起跑线后沿,后脚距前脚一脚距离左右,两脚的左右距离自然开立,上体前倾,两膝弯曲,两臂一前一后,身体重心主要落在前脚上,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 ②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上体保持前倾,脚尖着地,腿的蹬地和前摆以及两臂的摆动都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伐和加快速度,随着加速段的延长,上体逐渐抬起,进入到途中跑。加速段距离的长短和速度,应根据个人特点、战术需求和临场情况而定。 (3) 途中跑 ①直道跑技术 跑直道时要求两脚沿平行线跑,抬腿既不靠内也不靠外,正直往前,两脚皆脚前掌去扒地跑。 ②弯道跑技术: 弯道跑时要求左脚前脚掌外侧,右脚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腿膝关节外展和右腿膝关节内扣,身体重心向内倾斜协调用力,速度越快倾斜角度越大,右臂的摆幅稍微大于左臂摆幅。 ⑷冲刺跑:

冲刺跑是临近终点前一段距离的加速跑。。主要任务是运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克服疲劳,力争在最后阶段跑出好成绩。技术特点是加快摆臂速度和加大摆幅的同时配合腿部动作加快频率.冲刺跑的距离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战术要求和临场情况而定。在通过终点时,在接近终点一步前身体躯干前倾,做出撞线动作。 2、分解跑步动作,单个动作讲解 ⑴上体姿势: 上体正直或稍前倾,头部与脊柱成一条直线,胸部正对前方,下颌微收,两眼平视,颈部放松,整个躯干自然而不僵硬。这里要格外注意上身不要过大的左右晃动。 ⑵摆臂姿势: 两臂弯曲约成90度,两手放松或半握拳,肩带放松,以肩为轴,自然地做前后摆动。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摆动幅度随速度变化而变化,速度快时臂的摆幅大。 ⑶腿部动作: ①抬高大腿: 跑步的速度是步幅和步频共同决定的,因此有大的步幅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获得大的步幅最重要的就是抬高大腿,因为只有抬高大腿了才便于前脚迈的更远。 辅助动作练习:原地高抬腿跑和行进中高抬腿跑 ②迈出小腿同时送髋及加强脚步后蹬 要想获得大的步幅,只有抬高大腿是不够的,还要把小腿充分迈出去,而要小腿充分的迈出去,需要送髋及加强支撑脚的后蹬。由于迈小腿对大腿根部韧带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所以可以加一些练习大腿根部的柔韧性练习(如正压腿侧压腿)。 辅助动作练习: 正压腿侧压腿原地做抬大腿迈小腿动作高抬腿跑动中的迈小腿练习 ③前脚掌后扒地 跑步的原理是由于脚步受到的向前的摩擦力使身体向前移动,跑步过程中如何获得更大的向前的摩擦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获得更好的向前的摩擦力就是借助脚步给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自然地面会给脚面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靠前脚掌向后扒地。

中长跑的训练方法[1500米长跑训练技巧]

中长跑的训练方法[1500米长跑训练技巧] 长跑运动是一个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中长跑运动是成绩的好坏其一于队员的先天素质,良好的体型和内脏功能是一个运动员出成绩的基础。今天就教大家1500米长跑如何训练,来看看吧。 发展一般耐力是增强运动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身体负担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和进行大强度训练的基础,因此中长跑运动训练应重视发展一般耐力训练。 发展一般耐力的方法主要采用强度不大和跑速稳定的长时间持续跑,心率控制在150次左右,各项目跑的距离大致如下: 800米跑5——8公里,1500米、3000米跑8——15公里,5000米10000米跑10——25公里。 一般耐力训练在全年训练的准备期安排比重较大,由于长时间的持续跑比较单调乏味,因此,要多采用越野跑、跑、选择复杂的地形进行越野跑,不仅可以发展一般耐力,还有助于提高支撑器官的力量。 1、把握项目的根本属性和特点,现在的中长跑比赛已不再是耐力而且是速度的较量,运动员都是在高速中跑完全程。所以说现在

中长跑已不是耐力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把速度和耐力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高强度的训练,把培养队员保持速度的能力为训练的根本目的,同时配合以行之有效的恢复手段让队员能系统的坚持和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这一阶段的训练应根据间歇训练和超负荷训练进行大运动量的耐力、速度训练。采用预计成绩和平均速度进行各种距离的训练。由短到长分段练习,从而准确的控制每一段落的速度,培养每一段落的速度感,建立阶段性的速度动力定型。例如,不等距离等间歇时间的练习方法。如:200M+400M+800M+1000M 间歇时间分三分钟,预计成绩200米 28秒,400米60秒,800米2分20秒,1000米3分10秒。恢复方法采用放松式小步跑,间歇3分钟后进行下一次快跑。 2、中长跑是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研究中长跑训练方法,首先要把握中长跑的供能特点,如800米跑一般是磷酸原系统供能占30%,糖酵解系统占65%,有氧代谢只占5%;而3000米跑时,有氧化谢供能占40%,糖酵解占40%,磷酸原系统占20%,5000米和10000为跑,有氧代谢达到70%——80%,训练时应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和供能系统相应的训练方法。 3、重视竟技状态的培养和战术训练,有时有些运动员成绩不理想,这与竟技状态不佳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大周期训练的同时应加

排球训练队训练计划

文元中学排球社团训练计划 排球运动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近几年来,学校的排球广泛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喜爱,对排球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通过排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力量、弹跳、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巩固,学生体质不断增强;通过排球活动的训练,并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巧、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下面对如何加强中学生排球基本技术训练,谈一点体。 一、要系统地进行全面身体素质的练习: 目前,随着排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在技术、站术上向着快速多变、灵活多样的打法,所以对排球训练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中学生的训练,是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更为重要,系统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是为更进一步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水平打下基础,排球身体素质练习有准备姿势、移动、速度、灵敏、弹跳、力量、耐久力等多方面教学内容,对各方面的内容应有计划地、系统地加以认真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排球比赛情况错综复杂,来球方向变化不定,因此,队员在场上必须注意力集中、经常保持正确的准备姿势,随时做到面对来球,根据场上来球情况和球的性能迅速起动和移动,取好位置,及时作出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排球教学练习中,准备姿势、快速反应移动、灵敏等练习是接好球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第一传、第二传和后排队员防守,都必须在做好准备姿势情况下,根据来球方向、性质和不同落点作出正确判断和迅速的反应移动来完成传、垫、扣球和拦网等动作。在排球训练中,除了快速移动、灵敏、速度反应条件,对学生的力量、弹跳、耐力等方面的训练也十分重要,如在进行扣球、拦网中就要有一定的弹跳力和起跳高度,要有强有力的手臂力量、身体的协调性和正确及时的判断能力。所以对中学生各个方面的身体素质练习必须认真抓紧抓好。加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技术的练习,是进

中长跑经典训练方法

中长跑经典训练方法 中长跑经典训练方法 中长跑的日常训练都有哪些方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仅供参考! 一、耐力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上依赖运动员自己的天赋,运动员以自我练习为主,量和强度都很小,其特点是训练的距离和时间远远超过比赛的距离和时间,且用速为匀速,地点一般在野外。 1、方法的改进:上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这种训练方法作了改进,主要做法是把度训练和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跑的量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并且对全年的训练时期作了一定的划分。各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有明显区别。准备阶段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比赛时期的速度训练内容有较大增加。“接近或达到比赛距离的强度跑 ”这一训练手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芬兰人为代表。30年代后,以美国教统员米.黑非为代表的美国、英国、芬兰的中长跑界在使用郊外长时间匀速训练的基础上,采用田径场地圳练,主要是一些速度训练。 2、理论依据:训练时间长于30分钟的不间断跑的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对于发展运动员心脏功能和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明显。 3、取得的成绩:芬兰运动员帕.努尔米于1924年第8届奥运会中长跑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其后10年间13次打破5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受益于这种训练方法的还有美国运动员比采恩伦,他在1934年以3分48秒8的成绩创造了1500米的世界纪录。

二、“法特莱克”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是瑞典中长跑被教练员古斯塔.赫迈尔创造发明的,“法特莱克”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其训练方法主要是利 用自然环境如田野、树林、沙地等进行走、慢跑、快跑的练习、运 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这种训练 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及游戏使运动员的心理比较放松,很好。训练的距离一般为10――20公里。加速的距离一般为 600――2000米。 1、理论依据:“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野外变化速度跑的方式.将运动员的心率控制在130――180次/分钟之间,既发展了运 动员的有氧能力,又发展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 心理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2、取得的成绩:在“法特莱克”法的训练下,瑞典运动员黑格 和安德森创造了20年不败的神话。 三、间歇训练法。此方法是德国中长跑教练员波.格施勒和生 理学家莱因德尔,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造的。间歇训练法是对 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训练中将间歇训练分为三种类型: 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A、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 高强性间歇训练时间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钟恢复为 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很不充分。强化性间歇训练A 型训练时间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 次/分钟,强度大,间歇不充分;B型训练时间小于90――180秒, 心率17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较大,间歇不充分。发展性间歇训练时间大于5分钟,心率160次/分钟恢复为120 次/分钟,强度中等,间歇不充分。间歇方式均为走和轻跑。 1、理论依据:通过严格的间歇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 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 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 使糖酵解代谢功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功能能力或糖 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

排球传球训练

排球传球训练 (一)手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1.加强手腕手指弹力的练习: 目的:熟悉球性,提高手腕手指弹力,灵敏性和活动幅度。 要求:传球时,手腕手指要主动去弹击来球,并配合全身的协调动作,力求做到轻松协调和富有弹性。 练习方法: (1)对墙传球:距离3—5米,连续自传,定时或定数。 (2)传高远球:两人一组,相距8—9米,传高传远。 (3)传平球:两人一组,相距7米以上,互传平而快的追胸球。 2.加强控制球能力的练习: 目的:熟悉球性,提高手指手腕的感觉能力和对球的控制能力。 要求:传球是要十指都接触到球体,将球“包住”,并体会各种不同传球的用力动作。 练习方法: (1)对传自传:两人一组,先头上自传一次,再传给对方。 (2)对墙自传:一人先头上自传一次,再对墙连续传出。 (3)连续自传:一人连续在头上自传。 (4)自传背传:两人一组,先头上自传一次,再向左或右转体180度用背传方法传出。 (5)自传侧传:两人一组,头上自传一次后,向左或右传体90度利用侧传方法传给对方。 (6)自传跳传:两人一组,原地自传,再跳传给对方。 (二)脚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1.移动中脚步的练习 目的:提高脚步动作速率和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 要求:变换方向,移动重心。转身时,注意制动和起动时的蹬地、辗地动作以及腰胯的转动。

练习方法: (1)在3米线内从2号位向3、4号位跑动,再从4号位转体向3、2号位跑动,在跑动过程中,要求队员做一般徒手传球动作,弓箭步传球,往返多次。 (2)在3米线外,从2号位向各个方向移动。移动路线,制动、转体、变向移动时,要做一次传球动作。 2.手、脚的基本功综合练习 目的:提高手、脚配合能力的动作速度。 要求:根据对各种来球的判断,采用小碎步,交叉步和滑步方法,及时起动,快速移动,对正面来球,将球准确地传出。 练习方法: (1)在网前沿网移动自传球. (2)两人一组,平行移动互传球。 (3)一低一高传:两人一组,一人定位在网边,另一人根据对方传出的一个前低球和一个后高球进行移动传球。 (4)顺网移动传:教练员后排抛球,运动员两人在网边作快速向前和后退的传球,每人连传两次,轮流进行. (5)拦网转身传:教练员在后排抛球,运动员在网前作徒手拦网后,立即转身移动直传各种来球。 (6)后排插上传:教练员在后排抛球,运动员由后排各位插上到前排向某位传球。 (三)腰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腰的基本功训练除与各种技术动作的训练结合进行外,下面再介绍一些训练方法。 目的:提高腰、胯的灵活性。 练习方法: (1)重心左右移动:两脚平行开立稍同肩宽,屈膝,重心稍下降,两脚不动,向左右大幅度地移动重心。

排球训练方法

传球练习方法: (1)原地做正面双手上手传球的徒手练习。体会正确的传球动作和正确的击球点。 (2)原地向上做抛接球练习。体会正确的传球手型和正确的击球点。 (3)原地自传。每人一球,连续向上自传,传出球的高度由低到高。主要体会传球动作,击球点,手型,提高控制球能力。 (4)一抛一传。二人间隔4米,相对站立,一人抛出带有弧度的球,另一人传球给抛球人。着重体会全身协调用力,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二人互换。 (5)二人对传。二人一组,相距4米站立对传球。要求提高每人控球能力,能连续传球。(6)自传与对传。二人一组相距4米左右对传球,在接到对方传来球时,先自传一次,再将球传给对方。要求提高控球能力,注意传球方向的变化和全身协调用力。 (7)左右跑动传球。二人一组,一人将球抛到另一人的左右两侧,另一人左右跑动到位后传球,然后二人互换。要求移动速度要快,传球时面对抛球人,做到正面迎送来球。(8)隔低网传球。二人一组,分别站在低阿两边3米线以内对传球。要求控制传球弧度,进一步体会全身协调用力。 (9)三角传球。三人一球,成正三角形站立,按不同方向传球。要求面对出球方向,保持正面传球。 四、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易犯错误 ①传球手型不好,影响传球效果。 ②击球点过高或过低。击球点过高是因为传球时两臂近似伸直;击球点过低主要是肘关节过于外展所致。 ③上下肢传球时用力不协调。 (2)纠正方法 ①反复做徒手练习,建立正确动作概念,体会正确动作。 ②反复做原地抛接球练习,逐渐体会正确手型和正确击球点,练习熟练以后,将球抛离身体,通过快速移动,人至球下将球接住。 ③多做简单抛传动作,体会传球正确动作和全身协调用力。 ④传球时固定击球点后,肘关节应自然下垂。 ⑤多观察别人动作,改进自己动作。 垫球技术练习方法 (1)模仿试作。 ①垫球手型的练习,集体原地试作,教师检查纠正。注意垫球动作要合理;小臂要夹紧;手臂要伸直;垫击面要平整。 ②徒手试作,原地徒手模仿完整的垫球动作,要做得正确、协调、用力合理,准确。 (2)垫击固定球。 两人一组,一人持球固定在小腹前高度,另一人从准备姿势开始,做垫击动作,但不将球垫出,只体会击球的动作。击球手型和触球部位要正确,注意全身协调用力。 (3)垫击抛来球。 两人一组一抛一垫。球要抛准,尽量固定抛球的高度、速度及落点,垫球人用原地正面垫球的动作将球垫回。当初步学会垫球动作后,再逐渐加大难度,适当将球抛在练习人的前后、左右,要求练习者移动后仍作正面垫球。 (4)对墙自垫。 一人一球对墙自垫。要求距离1.5米左右,认真体会用力顺序,体会动作要领,注意

体育计划排球训练计划之二传训练

体育计划—排球训练计划之二传训练 (一)手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1.加强手腕手指弹力的练习: 目的:熟悉球性,提高手腕手指弹力,灵敏性和活动幅度。 要求:传球时,手腕手指要主动去弹击来球,并配合全身的协调动作,力求做到轻松协调和富有弹性。 练习方法: (1)对墙传球:距离3—5米,连续自传,定时或定数。 (2)传高远球:两人一组,相距8—9米,传高传远。 (3)传平球:两人一组,相距7米以上,互传平而快的追胸球。 2.加强控制球能力的练习: 目的:熟悉球性,提高手指手腕的感觉能力和对球的控制能力。 要求:传球是要十指都接触到球体,将球“包住”,并体会各种不同传球的用力动作。 练习方法: (1)对传自传:两人一组,先头上自传一次,再传给对方。 (2)对墙自传:一人先头上自传一次,再对墙连续传出。 (3)连续自传:一人连续在头上自传。 (4)自传背传:两人一组,先头上自传一次,再向左或右转体180度用背传方法传出。 (5)自传侧传:两人一组,头上自传一次后,向左或右传体90度利用侧传方法传给对方。 (6)自传跳传:两人一组,原地自传,再跳传给对方。 (二)脚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1.移动中脚步的练习 目的:提高脚步动作速率和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 要求:变换方向,移动重心。转身时,注意制动和起动时的蹬地、辗地动作以及腰胯的

转动。 练习方法: (1)在3米线内从2号位向3、4号位跑动,再从4号位转体向3、2号位跑动,在跑动过程中,要求队员做一般徒手传球动作,弓箭步传球,往返多次。 (2)在3米线外,从2号位向各个方向移动。移动路线,制动、转体、变向移动时,要做一次传球动作。 2.手、脚的基本功综合练习 目的:提高手、脚配合能力的动作速度。 要求:根据对各种来球的判断,采用小碎步,交叉步和滑步方法,及时起动,快速移动,对正面来球,将球准确地传出。 练习方法: (1)在网前沿网移动自传球. (2)两人一组,平行移动互传球。 (3)一低一高传:两人一组,一人定位在网边,另一人根据对方传出的一个前低球和一个后高球进行移动传球。 (4)顺网移动传:教练员后排抛球,运动员两人在网边作快速向前和后退的传球,每人连传两次,轮流进行. (5)拦网转身传:教练员在后排抛球,运动员在网前作徒手拦网后,立即转身移动直传各种来球。 (6)后排插上传:教练员在后排抛球,运动员由后排各位插上到前排向某位传球。 (三)腰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腰的基本功训练除与各种技术动作的训练结合进行外,下面再介绍一些训练方法。 目的:提高腰、胯的灵活性。 练习方法: (1)重心左右移动:两脚平行开立稍同肩宽,屈膝,重心稍下降,两脚不动,向左右大

中长跑的训练方法

中长跑的训练方法 在中长跑项目中,如800米、1500米、3000米障碍、5000米,其耐力有相当程度是由糖酵解供能所决定的。换句话讲,中长跑项目的专项耐力是以糖酵解即通常所讲的速度耐力为特征。专项的距离越短,无氧代谢及混合代谢训练的比重就越大,对运动员耐乳酸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及混合代谢的能力是专项耐力训练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 一、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是中长跑专项耐力的基础 有氧代谢能力又称一般耐力,它在中长跑项目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提高专项耐力和专项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发展有氧代谢能力,首先要提高最大吸氧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持续负荷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员不间断地连续训练较长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可匀速也可变速,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延长到40~120分钟。在训练实践中发现,每位运动员都有一个与其训练水平相适应并随着运动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的负荷范围,其中负荷的强度要时时与每个人的竞技水平相一致,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训练效果。持续负荷的强度,如果以心率来衡量,应控制在140~160次/分以内。心率在这个水平可增加心输出量,最大吸氧量可达80%左右,并产生心脏容积增大的效应。若以跑速来衡量,应以无氧阈左右区域的跑速进行不间断的持续跑。在训练现场直接测定血乳酸是确定运动员无氧阈的最好办法,并以此很容易找到与无氧阈相对应的跑速(简称无氧阈跑速)。在没有生理、生化测试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下面的简易方法粗略推算运动员的无氧阈及无氧阈跑速,具体逼作是把运动员最近测验的10000米成绩换

算成米/秒,其数值就是这名运动员的无氧阈。此方法虽不像血乳酸测试那样精确,但也基本上反映出无氧阈值水平。例如,某运动员的10000米成绩为36分01秒,无氧阈值=10000米/36分01秒=10000米/2161秒=4.627米/秒,由此得出无氧阈跑速为1分27秒/400米(或3分37秒/1000米)。 不同地形的越野跑、场地长时间不间断跑以及长时间的球类活动、游泳、滑雪、爬山、骑自行车等都是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的常用训练手段,它们对改善心肺系统的功能,扩大能量储备、加速乳酸消除及提高专项耐力作用显著。教练员和运动员应重视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切忌以速度耐力训练代替一般耐力训练,即使达到相当高的运动水平,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发展无氧代谢和混合代谢能力是中长跑专项耐力的核心 由于中长跑项目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因此发展无氧代谢和混合代谢能力,提高机体制造乳酸、耐受乳酸的能力就成了中长跑专项耐力训练的核心。现代训练实践表明:随着对中长跑项目本质特征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成绩的不断提高,当今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无氧代谢和混合代谢的训练比重逐步增加,已达到60%~75%,并有继续加大的趋势。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 (一)间歇训练法 实践证明,以次极限强度进行间歇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非常有效,它可以提高运动员制造乳酸的能力,使运动员体内乳酸的堆积量超过比赛时的最高值。间歇训练法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发展,间歇训练法演变种类较多,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普遍采用的间歇训练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田径中长跑训练方法

田径中长跑训练方法 现代代中长跑训练的主要内容、方法、手段(一) 现代中长跑的训练内容很多,凡是能够决定和影响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及专项运动成绩的因素(除先天因素外),都应列为训练的内容。这些主要内容有:专项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恢复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等。 一、专项素质训练 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 中长跑运动员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耐乳酸能力。提高有氧和无氧训练水平是中长跑运动努力的方向。中长跑各个项目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的比重是不同的,跑的距离越长,有氧训练的比例就越大,而无氧训练与些相反(见表5.1)。 表5.1 不同时期各个项目供能系统百分率比年代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 有氧无氧有氧无氧有氧无氧有氧无氧有氧无氧 1932年17% 83% 33% 67% 50% 50% 80% 20% 90% 10% 1985年5% 95% 5% 95% 25% 75% 70% 30% 80% 20% 发展有氧耐力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在4摩尔/左右时的跑速可确定为无氧阈速度。用无氧以下的跑速进行不间断持续跑是发展有氧能力的主要训练手段。无氧阈确定以后,可采用两种训练手段来发展有氧能力:分别取无氧阈速度的70%或80%-90%作为练习手段。例如某长跑运动员的无氧阈速度为5.2米/秒即每公里4'34",这种速度的不间断匀速跑占跑量的30%,心率在20-24次/秒时间不超过120分钟。采用这种跑的目的主要是为有氧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有时在大强度训练或病愈后也采用这种强度的恢复性跑。间歇训练时的间歇慢跑也属于这种类型的跑。 在采用第二种训练手段时,取无氧阈的80%-85%-90%即每公里 3'05"-2'45",这种训练手段占问题的60%是提高有氧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心率为27-28次/10秒。这种训练手段也可应用间歇训练负荷法。在跑每一个快跑段落(200米至1000米)结束时心率为27-28次/10秒,而慢跑段落时心率为24-25 次/10秒,快跑段的时间、长度及其反复的数量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该训练阶段的任务。这种训练手段对提高耐力项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 二、速度训练 速度素质是径赛运动员的最基本素质。800米运动员的速度与耐力素质可视为该项的法定性素质。例如:800米男子世界纪录为1'41"73,全程平均速度为6.75米/秒。由此可知,800米运动员的训练应建立在速度(无氧)训练的基础上。 在各种不同距离的比赛中,速度有三种表现形式种是绝对速度,表现为 10-60米行进跑的成绩。可通过行进间计时取后30米的速度来计算。另一种是基础速度,可采用站立式起跑100米计时来计取。这个速度对运动员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种是相对速度,即短于专项距离的段落速度,如:800米运动员的相对速度就是100米到600米的成绩。各项目计取相对速度的段落如下: 专项计取段落 800米400-600米 1500米800-1200米

排球各项技术的训练方法

第一节阵容配备 阵容配备的目的是合理地把全队的力量搭配好,更有效地发挥每一个队员的特长和作用。组织阵容配备时,应根 据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进行合理搭配。把进攻力量强的和防守技术好的队员搭配开,保证每一轮次都有较强的 进攻力和较好的防守能力。在排球比赛中常用的有“四二”配备和“五一”配备。 一、“四二”配备:即4个进攻队员和2个二传队员。4个进攻队员中有2个是主攻队员,2个是副攻队员。他们都站在 对角位置上。这种配备方法主要在初学和一般水平队中采用较多。 "四二"配备的优点: 1、每一个轮次前后排都能保持有一个二传队员和两个进攻队员,便于组织和发挥本队的进攻力量。 2、如果两名二传队员都具有进攻力量的话,每一个轮次都可以插上,组成三点进攻,大大加强了进攻威力。 缺点: 1、每一个进攻队员必须熟悉两个二传队员的传球特点,配合比较困难。 2、一个队要培养出两名高水平的二传队员比较困难,而且又要求他们具有进攻能力就更不容易。 二、"五一"配备:即5个进攻队员和一个二传队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进攻的拦网的力量。为了弥补在主要二传队员来 不及传球时所出现的被动局面,可以在二传队员的位置上,配备一名有进攻能力的接应二传队员。这种配备方法目前 在水平较高的队中被普遍采用。 "五一"配备的优点:

1、一个二传队员容易培养。 2、当二传队员轮转到后地,前排有三个进攻队员,可以加强进攻和拦网的力量。 3、全队进攻队员只需适应一名二传队员传球的特点、习惯,在相互配合上较容易建立默契。 缺点: 1、当二传队员轮到前排时,有3个轮次只有两点进攻。 2、防反时,二传队员轮到后排要插上传球难度较大。 三、方法: (1) 讲解示范。明确各个位置的作用。 (2) 徒手轮转位置,转6轮。 (3) 根据队员的技术水平排列阵形,进行分组比赛。 第二节进攻阵形与进攻战术 ……进攻战术是指接对方来球后,全队所组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配合。进攻战术是由一传、二传、扣球三个环节所 组成的。主要分为进攻阵形和进攻打法二个方面。 一、"中一二"进攻战术 1、基本打法:3号位队员作二传,将球传给4、2号位队员进攻的组织形式。 2、"中一二"进攻阵形的优、缺点:"中一二"进攻阵形是进攻战术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战术形式。 优点是一传向网中间3号位垫球比较容易,二传向2、4号位传球的距离较短,容易传准,有利于组成进攻,适合初学 者采用。其缺点是战术变化少,只能两点进攻,战术意图容易被对方识破。

中长跑的几种专门性练习方法

中长跑的几种专门性练习方法 专门性练习是中长跑教学中改进技术的辅助性练习,是提高中长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的采用,可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技术和改正错误动作。1 (1)作用:改进落地技术,体会“扒地”动作,发展关节灵活性和动作频率。 (2)练习方法: ①两手扶器械或原地脚尖不离地的交换支撑腿练习。要求体重由一腿移至另一腿。 ②由原地逐渐前移过渡到小步跑20~30米。要求动作由慢逐渐加快。 ③行进间小步跑20~30米。 ④小步跑过渡到正常跑40~60米。要求大腿逐渐抬高,步幅逐渐加大,自然过渡到正常跑。 ⑤小步跑加快步频过渡到加速跑。要求同上。 (3)注意事项:上体正直或稍前倾,重心高抬,骨盆前挺,全身舒展。大腿积极下压,放松膝、踝关节,小腿顺势前摆,用前脚掌着地、完成“扒地”动作,并迅速伸直髋、膝、踝三关节,同时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前后摆动(图10)。 2 (1)作用,增强抬腿肌群力量,发展关节灵活性和动作频率。 (2)练习方法: ①原地或支撑高抬腿跑。 ②行进间高抬腿跑20~30米。要求动作充分,向前移动不要过快。 ③高抬腿跑过渡到正常跑或加速跑40~60米。要求过渡自然。 (3)注意事项:上体正直或稍前倾,重心高抬,骨盆前挺,全身舒展。两腿交替屈膝高抬,大腿与躯干接近直角,然后积极下压,用前脚掌着地,并迅速蹬直髋、膝、踝三关节,同时两臂屈肘配合两腿动作前后摆动(图11)。 3 (1)作用:体会蹬、摆技术,增强跑动中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伸的力量。(2)练习方法: ①原地单脚跳,两腿交换跳。体会蹬地动作。要求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动作有弹性。 ②向前上方小跨步跳,体会蹬地力量和蹬、摆动作的配合。 ③后蹬跑20~30米。要求蹬、摆充分。 ④后蹬跑过渡正常跑40~60米。要求过渡要自然。 (3)注意事项;上体稍前倾,动作舒展。蹬摆积极,全身配合协调(图12)。 4 (1)作用:体会后蹬结束后大小腿边折叠边前摆技术,增强踝关节快速力量,提高协调能力。 (2)练习方法: ①原地后踢小腿跑,体会大小腿的折叠动作。 ②行进间后踢小腿跑20~30米。要求小腿充分向后踢出,向前跑速不要过快。 ③大小腿折叠跑过渡到正常跑40~60米。要求过渡到自然。 (3)注意事项:躯干稍向前倾,在充分后蹬的前提下做大小腿边折叠边前摆的动作。大小腿折叠要充分,大腿前摆的幅度可小些(图13)。 5 (1)作用:使身体迅速摆脱静状态,获得向前最大冲力。

最新中长跑训练计划

中长跑训练计划 星期一:准备活动:3~5km跑;一般发展练习; 5~6次100m加速跑; 85%~90%的速度400~600m间歇跑(一次训练课上间歇跑可以采用不同的距离,例如:10次400m;2次600m;4次400m;5次200m等),总距离1.5~2km,间隔休息时间3~5min;整理活动的慢跑2km。 星期二:匀速林中越野跑2h(男运动员跑14~16km,女运动员跑12~13km)(有氧性质);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三:准备活动;5~6次100m加速跑;85%的速度200~300m间歇跑,总距离1.5~3.6km,间隔休息时间1.5~3min;每一组训练练习之间休息5~6min;2km慢跑。 星期四:休息或者恢复性越野跑10~12km;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五:准备活动;5~6次100m加速跑;95%~100%速度的检查跑(或者800~1,600m的反复跑),总距离2~5km,间隔休息时间5~6min;整理活动的慢跑2km。星期六:与星期二基本相同,只是跑步总距离略长一些。 星期日:休息。 长跑运动员小周期训练计划 星期一:准备活动:3次150m加速跑;200~600m变速跑,总距离5~8km,81%~85%的速度,间歇休息1~3min;整理活动是慢跑2~3km。 星期二:16~18km长距离越野跑~1h(有氧性);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三:以3min10s/km~3min15s/km的速度越野跑10~12km;一般发展练习。星期四:匀速越野跑13~15km(有氧性);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五:准备活动:加速跑5次100 m;1~2km的反复跑,总距离5~8km,85%~90%的速度:训练课快要结束时,1~2次短距离全速跑(练习冲刺):整理活动的慢跑2~4km。 星期六:18~23km的长距离越野跑(有氧性);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日:休息 中长跑1000(800)米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中长跑都是匀速跑成绩最好。除起跑后加速跑和最后冲刺跑外,途中基本上采用较高速度的匀速跑。匀速跑的节奏和呼吸的节奏稳定,能保证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能源物质不断地输入组织,可使机体营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节省体力和推迟疲劳的到来十分有利。在比赛中,好的战术是成功的关键.应根据运动员的自身能力去争取胜利。在中长跑比赛中,跟随跑技术的使用是人们要求更好的比赛成绩的一种措施。比赛时耐力好的运动员可采取领先跑的战术,速度好的运动员可采取跟随跑的战术,这是因为耐力好最后的冲刺很难采用高速度,若采取跟随跑,势必影响成绩、速度好若采取领先跑会消耗大量能量,影响最后冲刺,也会影响成绩。另一方面,跟随跑和领先跑也可交替进行,中长跑运动员应采取这种战术。总之,应根据个人的水平来确定何时跟随、何时领先。 采用跟随跑战术:起跑出发后,始终跟随在领先者或小集团后面(一般跟着第一或者第二名)。如果需要超人,一定要在直道上进行,避免弯道超人多跑冤枉路。力争在最后200米冲刺阶段超过对手,率先通过终点.比赛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最新中长跑训练计划

中长跑训练计划 星期一: 准备活动:3~5km跑;一般发展练习;5~6次100m加速跑; 85%~90%的速度400~600m间歇跑(一次训练课上间歇跑可以采用不同的距离,例如:10次400m;2次600m;4次400m;5次200m等),总距离1.5~2km,间隔休息时间3~5min;整理活动的慢跑2km。 星期二: 匀速林中越野跑2h(男运动员跑14~16km,女运动员跑12~13km)(有氧性质);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三: 准备活动;5~6次100m加速跑;85%的速度200~300m间歇跑,总距离1.5~3.6km,间隔休息时间1.5~3min;每一组训练练习之间休息5~6min;2km慢跑。 星期四: 休息或者恢复性越野跑10~12km;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五: 准备活动;5~6次100m加速跑;95%~100%速度的检查跑(或者800~1,600m 的反复跑),总距离2~5km,间隔休息时间5~6min;整理活动的慢跑2km。 星期六:与星期二基本相同,只是跑步总距离略长一些。 星期日:休息。 长跑运动员小周期训练计划 星期一:准备活动:3次150m加速跑;200~600m变速跑,总距离5~8km,81%~85%的速度,间歇休息1~3min;整理活动是慢跑2~3km。 星期二:16~18km长距离越野跑~1h(有氧性);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三:以3min10s/km~3min15s/km的速度越野跑10~12km;一般发展练习。星期四:匀速越野跑13~15km(有氧性);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五:准备活动:加速跑5次100 m;1~2km的反复跑,总距离5~8km,85%~90%的速度:训练课快要结束时,1~2次短距离全速跑(练习冲刺):整理活动的慢跑2~4km。 星期六:18~23km的长距离越野跑(有氧性);一般发展练习。 星期日:休息。 中长跑1000(800)米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中长跑都是匀速跑成绩最好。除起跑后加速跑和最后冲刺跑外,途中基本上采用较高速度的匀速跑。匀速跑的节奏和呼吸的节奏稳定,能保证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能源物质不断地输入组织,可使机体营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节省体力和推迟疲劳的到来十分有利。在比赛中,好的战术是成功的关键.应根据运动员的自身能力去争取胜利。在中长跑比赛中,跟随跑技术的使用是人们要求更好的比赛成绩的一种措施。比赛时耐力好的运动员可采取领先跑的战术,速度好的运动员可采取跟随跑的战术,这是因为耐力好最后的冲刺很难采用高速度,若采取跟随跑,势必影响成绩、速度好若采取领先跑会消耗大量能量,影响最后冲刺,也会影响成绩。另一方面,跟随跑和领先跑也可交替进行,中长跑运动员应采取这种战术。总之,应根据个人的水平来确定何时跟随、何时领先。 采用跟随跑战术:起跑出发后,始终跟随在领先者或小集团后面(一般跟

排球主要训练方法

主要训练方法 排球基本技术包括:准备姿势与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球、拦网。 对於初学者来说,应首先学习准备姿势与移动,熟练掌握各种移动步法。然后学习传球、垫球技术,再学习发球技术,学习了传、垫、发球技术后,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比赛。在此基础上学习扣球、拦网技术,便可组织简单的攻击与防守战术。 学习排球技术,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准备姿势→移动步法→掌握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的练习方法→学习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注意事项→接球技术的运用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的作用 准备姿势与移动就是排球基本技术之一,就是完成发球、垫球、扣球与封网等各项击球技术的前提与基础。准备姿势的作用就是为及时地移动与完成击球动作做好准备。移动的作用就是为了及时接近球,调整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便於完成击球动作。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的动作方法 1、准备姿势: (1)半蹲准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稍比肩宽,一脚在前,两脚尖稍内收,两膝弯曲成半蹲。脚跟稍提起,身体重心稍前倾,两臂放松,自然弯曲,双手置於腹前。身体适当放松,两眼注视来球,两脚始终保持微动。 (2)稍蹲准备姿势:稍蹲准备姿势比半蹲准备姿势身体重心稍向前移,两膝弯曲程度小於半蹲准备姿势。动作方法与半蹲准备姿势基本相同。 (3)低蹲准备姿势:两脚左右、前后开立的距离比半蹲准备姿势更宽一些,两膝弯曲的程度更大一些,身体重心更低、更靠前,膝部的垂直线超过脚尖,两手臂置於胸腹之间。 2、移动步法: 排球比赛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短距离移动。常用的移动步法有: (1)滑步:当来球距离身体较近、弧线较高时,可采用滑步。其动作方法就是向右滑步时,右脚先向右迈出一步,左脚迅速并上,落在右脚的左面。连续做并步即为滑步。向前滑步时,前脚先向前迈出一步,后脚迅速跟上落在前脚之后,如此连续做。滑步主要用於去完成传球、垫球、拦网等。 (2)交叉步:当来球距身体2米左右时,可采用交叉步移动。其动作方法就是向右移动时,上体稍向右转,左脚从右脚前面向右迈出一步,右脚再迅速向右迈出一步落在左脚的右边,同时身体向来球方向转动,做好击球前的准备姿势。交叉步主要用於去完成防守、一传、拦网等。 (3)跨步:当来球较低且距身体较近时,可采用跨步。首先向移动方向跨出一大步,同时屈膝,上体前倾,身体重心移至跨出腿上。跨步可向前、向侧或向侧前方。 (4)跑步:采用跑步移动时,两臂要配合摆动,应根据来球的方向,边跑边转身。 (5)综合步法:将以上各种步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如跑步之后再滑步。滑步之后再交叉步或跨步等。 (三)掌握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的练习方法 1、在简单的条件下掌握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 (1)原地做模仿练习。 (2)面对或侧对镜子做准备姿势,观察动作就是否正确。 (3)两人一组,一人做准备姿势,另一个纠正动作。 (4)瞧手势做向前、向后、向左或向右的一步与两步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