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磁珠法纯化人外周血CD4^+T细胞

免疫磁珠法纯化人外周血CD4^+T细胞
免疫磁珠法纯化人外周血CD4^+T细胞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题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题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题 5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遵循的原则 A A、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B、沿用传统输血、病人失多少血,补多少的输血原则 C、随时与血站联系,急用急取的原则 D、根据临床需要,随用随取的原则 53、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应负责哪些工作?A A、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B、负责临床输血会诊 C、负责突发事件的抢救 D、负责业务讲座 54、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输血科业务范围:A A、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B、贮血发血 C、常规临床配血 D、参与输血会诊 55、收领、发放血液核查内容A A、血站名称、许可证号、献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 B、外观色泽、有无溶血、脂血 C、收、发工作人员分别签名 56、输血协议,有谁来签署?A

A、医、患双方 B、院方与患者 C、病人亲属代替 D、病人或亲属 57、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核对那些内容?A A、配血单和血袋标签中的各项内容 B、血型 C、配血单有无空项 D、血袋包装 58、医疗机构所需全血及其血液成分,需要那级政府批准的血站负责提供?A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B、由各医院批准 C、医疗机构自采自用 D、血站 59、科研用血也需要审批吗?A A、需要 B、不需要 C、自找血源 D、收集病人血样 60、突发事件时,边远地区,无正式血站或中心血库,当地医疗机构应急采血抢救后几日内报告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D A、当时 B、3日内 C、7日内 D、10日内 61、违反用血管理办法的医疗机构应负什么责任?A A、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B、批评教育 C、办学习班提高认识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背景 1、Carnoy固定液: 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单纯的固定液一般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在实验中使用两种混合的固定液。由于Carnoy首先使用的甲醇和冰乙酸混合液而称其为卡诺氏固定液。Carnoy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每次使用前需临时配制,长时间放置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间15min至24h,冰箱、室温均可。必要时可改变甲醇和冰乙酸的比例,冰乙酸比例增加,利于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但易导致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 2、低渗液(hypotonic solution) 低渗液是指渗透压和离子强度均低于正常细胞生理条件的溶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外周血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甚至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象。常见的低渗液:水、低渗的柠檬酸钠或氯化钠、甘油磷酸钾(0.65mol/L)、氯化钾(0.075mol/L)等。低渗效果取决于低渗液的化学组成、低渗的温度和处理时间。低渗处理是凭借反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实验室中一般选用0.075mol/L KCl为低渗液,其优点有:①染色体轮廓清楚,可染色性强,染色时间短。②用于显带染色时能充分显示带型特点。低渗处理为37℃,25~30min,以预实验条件为准。 2、肝素 N-硫酸和艾杜糖醛酸含量较多的一种糖胺聚糖,由D-β-葡糖醛酸(或L-α-艾杜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形成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2、PHA 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是一种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由于其较难提纯,且成本极高,所以一直以来仅在实验室中作为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试剂。 3、青霉素和链霉素 青霉素: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链霉素对许多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链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及其他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差。链霉素的作用在PH值为7.8时最强,PH值降至6或6以下时则大大减弱。四环素作用机制为药物能特异性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置结合,抑制肽链的增长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秋水仙素 秋水仙能素破坏纺锤体,阻断细胞有丝分裂,使分裂的细胞全部阻止在中期。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培养物中秋水仙素的浓度,不仅保证有效的终止细胞第一次分裂,而且使秋水仙素的细胞毒

综合医院、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设备配置要求

综合医院、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设备配置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不同规模血液中心、中心血站所需配置的献血者健康检查和血液采集相关设备、血液成分制备相关设备、血液检测相关设备、血液储存与血液运输相关设备、质量控制相关设备及其数量、性能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的设备配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154 低温保存箱 GB/T 21278 血液冷藏箱 GB 30099 实验室离心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 35145 冷链温度记录仪 JJG 815 采血电子秤 QC/T 808 采血车技术条件 WS/T 400 血液运输要求 WS/T 401 献血场所配置要求 YY/T 0014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YY/T 0086 药品冷藏箱 YY 0569 Ⅱ级生物安全柜 YY/T 0653 血液分析仪 YY/T 065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YY/T 0655 干式化学分析仪 YY/T 0657 医用离心机 YY/T 0848 血液辐照仪 YY/T 1150 血红蛋白干化学检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YY/T 1173 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 YY/T 1244-2014 体外诊断试剂用纯化水 YY/T 1245 自动血型分析仪 YY/T 1413 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设备 YY/T 1510 医用血浆病毒灭活箱 YY/T 1529 酶联免疫分析仪 国卫医发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 3 术语和定义 3.1 血站设备 blood station equipment 在采供血业务过程中,可满足血站采供血业务要求的,并在反复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功能的劳动资料和物质资料的总称,主要指用于参与采供血过程,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储存与运输、质量控制等过程的仪器、器具。 3.2 关键设备 critical equipment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应用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应用 一、前沿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 是将免疫学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与磁珠特有的磁响应性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学技术;是一种特异性强、灵质纯化敏度高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抗原纯化手段。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新的免疫学技术。 目前该项技术在细胞分离、蛋白、免疫学及微生物学检测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 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介绍 1、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原理 利用人工合成的内含铁成分,可被磁铁磁力所吸引,外有功能基团,可结合活性蛋白质(抗体)的磁珠,作为抗体的载体。当磁珠上的抗体与相应的微生物或特异性抗原物质结合后,则形成抗原-抗体-磁珠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磁响应性,在磁铁磁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使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离,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微生物或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目的。 2、免疫磁珠法分类 ⑴、阳性分离法 磁珠结合的细胞就是所要分离获得的细胞 ⑵、阴性分离法 磁珠结合不需要的细胞,游离于磁场的细胞为所需细胞。一般而言,阴性分离法的磁珠用量比阳性分离法的大,阳性分离法用的更多。磁性微珠是以金属离子为核心,外层均匀包裹高分子聚合体的固相颗粒。磁性微珠上既可标记针对某种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直接法); 也可标记羊抗鼠IgG抗体(间接法),使分离细胞的范围大大扩大。 3、免疫磁性微球的制备 基本技术路线:制成磁性材料的微球,再在微球表面引入活性基团,通过载体表面偶联反应可将抗体结合到载体上,形成免疫磁性微球。 优质微载体的性能:合适且均一的磁响应强度,较小且均一的粒径,稳定均一、特异吸附的表面性能。 4、该技术的主要优点 ⑴、细小而均一的微球为配基与受体的反应提供了较大的接触面积 ⑵、磁珠的磁性使其可以用磁力收集器方便快速地获得分离,且对被分离物无损伤 ⑶、检测复杂的生物样本和食品样本等时受到颗粒性杂质等的影响较小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 析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2010级5班 校区编码:北区 姓名:陈建坤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 一.引言: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之后,有科

血液运输要求

血液运输要求 1、血液运输 指将血液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 2、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条件、血液质量实行的控制、监督、检查和检验等措施。 3、运输方式 本院主要是采用盛装血液的运输箱借助汽车等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 4、血液运输箱 4.1外观和内壁要求如下: 4.1.1箱体在盖合后应整体密闭,能防尘、防雨、防滑; 4.1.2箱体外观和内壁的表面光洁平整无裂痕,能防止液体渗漏;4.1.3箱体在装入血液之前应保持清洁状态,应易于消毒和清洗。4.2箱体材料: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箱体不变形,内部材料不自发产生有害气体。 4.3保温性能如下: 4.3.1装载4℃~20℃物体时运输箱外表面不应出现明显的凝露现象; 4.3.2血液运输箱的保温性能应在血液冷藏运输箱投入使用前进行确认,以确保符合要求。(验证方法参考《血液运输要求》) 4.4运输温度 4.4.1运输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成分(不包括冰冻红细胞):应维持在2-10℃;

4.4.2运输冰冻血浆、冷沉淀:应维持在冰冻状态; 4.4.3运输血小板:尽可能维持在20-24℃; 4.4.4运输冰冻红细胞:应维持在-5℃或以下温度。 4.5质量监控 4.5.1血液运输过程中应有可供追溯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血液的品名、数量、规格; 血液的发放地和运输目的地; 血液发放日期、时间、负责发放人员的签名; 血液接收日期、时间、负责接收人员的签名; 运输设备。 4.5.2运输血液前检查冷藏运输控温设备的性能和运行状态,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运输。 4.5.3运输过程应符合血液运输温度。 4.6采用血液运输箱运输血液应按血液成分运输要求分箱装载,并不得在同一运输箱内混装其他任何物品。 4.7定期对血液运输箱体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30 学分:1.5 理论课学时:24 实验课学时:6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主要讲述输血安全、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基础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血液学检验技术,掌握临床输血治疗的理论,同时能针对不同的临床病例提供输血相关诊断与治疗建议。由于临床输血学是免疫学与输血治疗学相交叉的学科之一,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在以上所提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临床输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一般临床输血检验与治疗工作,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根据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教学培养方案,教材使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临床输血与检验”(高峰主编)。理论课讲授方式应抓住最基本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时数可适当地介绍反应本学科的有关进展,或已被公认并在本学科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学派观点,并给以公正的评价。实验课可根据教学经费和实验条件,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临床输血检验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内容(重点掌握),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重点掌握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知识,同时会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熟悉内容要求学生对其内容清楚明确。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性认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教学环节 在临床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教学活动分为讲课、实验、考试三个环节。 (二)教学方法 1、讲课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授外,可采用自学、组织讨论、。部分内

CD4+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CD4+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佚名 这是由CD4+T细胞激发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它可引起组织的慢性炎症,它是以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 由于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以及其它炎症细胞的聚集需要较长时间,所以炎症反应发生较迟,持续时间也长,故称此种炎症的反应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 persensitiyty,DTH)。诱发这种的反应的T细胞称为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TDTH)。 这种由CD4+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临床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以及一些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有关。 一、CD4+T细胞在DTH反应中的作用 Chase(1942)应用已被抗原致敏的豚鼠的淋巴细胞转移给正常豚鼠,然后用致敏抗原经皮内攻击,可引起皮肤的DTH反应,而用致敏豚鼠血清转移不能引起DTH反应,首先证明了细胞免疫存在的事实。在无丙种球蛋白患者,即体液免疫缺损患者亦可产生DTH反应,在人体内也证明了DTH反应与抗体无关。 其后在小鼠内证明参予这种反应的淋巴细胞是Lyt-1+T细胞(与人CD4+T细胞相当),其表型与辅助性T细胞(TH)相同,并且两者在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上也相同。但两者在功能上完全不同,前者介导细胞免疫,而后者则参予体液免疫。近年的研究证明小鼠CD4+T 细胞根据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分为TH1和TH2两种亚类。TH1介导细胞免疫,TH2参予体液免疫。 二、CD4+T细胞的活化 CD4+T细胞的活化需有抗原呈递细胞参予,主要为巨噬细胞(MФ),其次表皮内的Langerhans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亦可发挥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图12-1)。 实验证明,经亚致死量X射线照射的动物只有当输入淋巴细胞和骨髓干细胞(供给巨噬细胞的来源)时才能引起DTH反应。 巨噬细胞在DTH反应中可发挥两方面作用,首先在诱导期它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在效应期非致敏的巨噬细胞在活化的CD4+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成为DTH中重要的炎症细胞。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或吞饮作用,将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摄取进入胞内,,经加工后产生的抗原肽片段与其自己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运送至细胞表面并呈递给CD4+T细胞,自此开始了CD4+T细胞活化的诱导期。 CD4+T细胞活化需有双信号刺激,即其抗原识别受体(TCRαβ)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肽-MHCⅡ的复合物结合后,可通过CD3复合分子传递第一信号。CD4+T细胞上其它辅助分子如CD2、LFA-1、CD4及CD28等分子可与APC上相应的配体分子如LFA-3、ICAM-1、MHCⅡ及B7分子等结合,不仅增强了CD4+T细胞与APC间的粘附作用,同时可向CD4+T细胞传递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使之活化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它们既能促进CD4+T细胞克隆的扩增又是CTH反应的分子基础。如无辅助信号发生则CD4+T细胞处于不应答(anergy)状态。 三、迟发型超敏性炎症的形成 CD4+T细胞经抗原识别、活化和克隆增殖并合成和分泌大量各种细胞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有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淋巴毒素(LT)和干扰素(IFN-γ)等,它们是产生DTH反应的分子基础。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完整版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 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 析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2010级5班 校区编码:北区 姓名:陈建坤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 一.引言: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之后,有科

血液循环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的途径;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 【教学板书】 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上腔静脉 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 身体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包括时间 进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 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 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 学生讨论 (有的认为是朝着 一个方向运动的, 有的则认为不是; 有的认为总是朝着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让他们对血液的 流动产生自己的 认识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人体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个小淋巴细胞,通常它们都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条件下给予药物刺激时,经过53-72小时可在培养物中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供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分析之用。这种外周血培养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等所建立的。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血细胞中的小淋巴细胞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时给予药物刺激,可转变为淋巴细胞,随后进行有丝分裂。这样经过66-72小时短期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的细胞。这种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类染色体。1923年,报道人类染色体的二倍体为48条。 细胞遗传学、组织培养技术为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技术突破主要在于: (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PHA的应用:PHA 是从菜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如果适合,可刺激细胞转为母细胞,从而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应用:秋水仙素可阻断纺缍体截止于中期,使染色体个体大,结构清晰,缩短适度,细胞质粘度降低。 (3)低渗处理(水或0.075mlKcl)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养人胚胎组织细胞,计数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1960年,Moorhead建立人体外周血培养技术,使染色体的研究跃进一步。1968年,T.U. Casperssan 提出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试剂 RPMI1640培养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秋水仙素,低渗液:0.075Mol/L Kcl,卡诺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等。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 A:Na2HPO4?12H2O 28.8克B:Na2HPO4?7H2O 2.164克 KH2PO4 2.67克NaH2PO4?2H2O 0.3克 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 实验设备 2ml灭菌注射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除菌滤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等。实验材料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护理) 一、血液常规采集与运送规范 (一)、常用真空采血管的种类 1、促凝管/分离胶促凝管(橙色/黄色):用于医学检验中生化学、免疫学、 血清学、各种病毒检测及血库检查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盛装。管壁经特殊处理,防止挂壁及溶血现象。 2、枸橼酸钠1:9(蓝色)管:用于凝血机制等检查,按抗凝剂与血样体积比为 1:9设定的真空采血管,具有准确的血液量与抗凝剂总量,配比精度较高。 3、肝素钠/锂(绿色/墨绿色)管:用于急诊生化、血液流变学、全血铅测定 的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成份干扰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具有血浆分离速度快,与血清标本指标兼容性强等优点。 4、EDTA(紫色)管:抗凝剂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子量292)及其盐, 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验,不适用于凝血试验及血小板功能检查,亦不适用于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铁离子,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测定及PCR试验。 (二)多管采样时采集次序 多管采血时一般按下列顺序:凝血试验→血沉→血常规→其它。以防止凝血因子活化,或者血小板聚集而影响检验结果。 多项检测同时采血时应按下列顺序采血:①血培养;②无添加剂管或促凝管;③凝血管;④有添加剂管的顺序为:a.橼酸盐管;b.肝素管;c.EDTA管;d.草酸盐/氟化钠管。 (三)各种血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1、血常规检验标本 一般用EDTA-2K(EDTA-K2?2H2O) 1.5~2.2mg/ml抗凝(EDTA抗凝管,紫色帽)采血。 采血注意事项: 1)应按抗凝管刻度准确采静脉血至2ml。 2)采血后立即上下颠倒混匀(5~10次,不可用强力震荡,以免造成溶血。);

实验七+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实验五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一、实验原理 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o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二、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 人的外周血。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用具: 2毫升灭菌注射器,离心管,吸管,试管架,量筒,培养瓶,试剂瓶,酒精灯,烧杯,载玻片,切片盒,天平,离心机,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2.器皿的清洗和消毒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均应用肥皂水洗刷,清水冲净,烘干后浸泡在洗液中至少2h,再用流水冲洗,烘干待消毒。 将已洗净、烘干的玻璃器皿装入铝盒或用纸包装,放入干燥消毒箱内;150℃1h。 隔离衣、口罩。橡皮塞,注射用针筒等则用高温高压消毒(15磅15min)。 3.药品 (1) RPMI“1640”培养基:称取“1640”粉末10.5克,用1000ml的双蒸水溶解,如溶液出现混浊或难以溶解时,可用干冰或CO2气体处理,如pH值降至6.0时,则可溶解而透明。每1000ml溶液加NaHCO, 1.0-1.2g,以干冰或CO2气体校正pH至7.0-7.2。立即以5号或6号细菌漏斗过滤灭菌,分装待用。 (2) 肝素:作为抗凝剂使用。称取该粉末160mg(每mg含126U),用40ml的生理盐水溶解,此溶液的浓度为每ml 500U。高压消毒8磅15min。 (3) 秋水仙素:作为有丝分裂的阻止剂,它能改变细胞质的粘度;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中期。称取秋水仙素4mg,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用6号细菌漏斗过滤,然后放入冰箱4℃保存。使用时用1ml注射器吸取该溶液0。05-0.1ml加入5ml的培养物中,其最终浓度为0.4—0.8ug/ml。 (4) 植物凝血素(PHA):是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刺激剂。提取PHA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用四季豆的浸出液;另一种较复杂,最后制品为粉末。如用之得当,二种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盐水浸取法:最好用皮色四季豆,但其它颜色如红斑色、黑色.黄色,白色的四季豆亦可。取豆子20g,用水洗净可能粘附在种子外面的化学药物。先在水中浸过夜(4℃),次日倒去水分,将豆子放入组织搅碎器内,加30ml生理盐水,开动搅碎器使之成为粘糊状,向搅碎器再加70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置冰箱24h。然后以3000转/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5号除菌滤斗过滤,分装小瓶,冰冻保存。

磁珠分离技术

磁珠分离技术 摘要:主要介绍了磁珠分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还有它的特点。磁珠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这里详细说明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结构以及有由它的结构决定的它的一些重要特性,以及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并且详细说明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重要应用,为帮助同学了解记忆,例举了一些该技术的应用实例。 基本概念:磁珠是一种包被有生物活性基团的功能化载体, 可分散于基液中形成磁性液体材料, 它兼有液体的流动性和固体磁性颗粒材料的双重特点, 从而使固一液相的分离变得十分方便快捷。磁珠法的出现和应用,给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式的手段和武器, 也给大、中学生对的直观认识提供了一个简捷、客观的实验途径。其中最常用的事免疫磁珠技术。 原理:利用人工合成的内含铁成分,可被磁铁磁力所吸引,外有功能基团,可结合活性蛋白质(抗体)的磁珠,作为抗体的载体。当磁珠上的抗体与相应的微生物或特异性抗原物质结合后,则形成抗原-抗体-磁珠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磁响应性,在磁铁磁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使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离,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微生物或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目的。 特点:应用于磁分离技术的磁性载体微球应具备以下特点: 粒径比较小, 比表面积较大, 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 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 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使用寿命长; 具有可活化的反应基团, 以用于亲和配基的固定化; 粒径均一, 能形成单分散体系; 悬浮性好, 便于反应的有效进行。载体微球有纳米级、微粒级的, 纳米级的载体微球与微粒级的载体微球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尺寸小, 扩散速度快, 悬浮稳定性好; 比表面积大, 偶联容量大; 超顺磁性, 能快速实现磁性粒子的分散与回收。 免疫磁珠(Immonumagnetic beads,IMB简称磁珠),由载体微球和免疫配基结合而成。载体微球的核心部分为金属小颗粒(Fe304,Fe203),是一种磁性高且较稳定的磁性材料,核心外包裹一层高分子材料(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亚胺),最外层是功能基层,如羟基(.OH),氨基(.NH2),醛基(-CHO),羧基(一COOH)。

DC-T细胞免疫疗法

“DC-T细胞免疫疗法”是暨南大学附属东圃分院肝病中心生物细胞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是根据诺贝尔医学奖转化而来,利用树突状细胞(DC细胞)治疗肝炎及重症乙肝的全新方法。它不仅能有效杀死肝炎病毒,而且还能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微小残留病灶,防止乙肝复发,避免乙肝病毒产生耐药性,是最佳的最前沿的乙肝抗病毒治疗方法。 “DC-T细胞免疫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应用前景的生物细胞治疗技术,它成功解决了病毒耐药变异和自身免疫受损这两大医学难题。此外,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的优点,更是被称为肝病治疗的“绿色生物疗法”。 技术原理 DC-T细胞免疫疗法是利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两种细胞联合杀伤肝炎病毒和病变细胞。是将患者自身血液中的单个核细胞通过高科技的细胞采集设备培养,用特殊方法在患者体外两周将其培养成树突状细胞(DC),并赋予其专杀病毒及病变细胞的抗原信息,再使其数量成千上万倍增多,成为专门攻击杀伤病毒的“细胞导弹”。

这种特殊的“导弹”能精确瞄准病毒及病变细胞进行攻击,却不会伤及正常的肝细胞。然后将这种负载抗原信息的DC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形成大量针对乙肝病毒及病变细胞的免疫杀伤细胞,从而针对血液和肝细胞中的病毒和病变细胞产生主动性和靶向性攻击,迅速准确地杀灭病毒。 适用症状及疗程 ★适应症: “DC-T细胞免疫疗法”适用于多种肝病,包括重症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也用之增强机体免疫力治疗各种慢性肝病。 ★疗程:“DC-T细胞免疫疗法”每周一次,四次一疗程。 DC-T细胞免疫疗法操作流程

流程1、与患者沟通交流。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让医生了解患者的大概病情,从而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DC-T细胞免疫治疗。 流程2、检查并确定治疗方案。为患者做一些常规检查,客观详细分析患者病情,查看患者是否对生物治疗存在禁忌症,如果符合生物治疗的各项客观条件要求,专家会给患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流程3、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方案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便可以进行细胞采集,采血时间大约需要2小时,提取患者80ml的细胞,这个过程患者不会感到任何不适。流程4、细胞实验室培养期。DC-T细胞在GMP培养实验室,足以保证细胞正常,安全生长,培养期约7天。 流程5、细胞安全质检。在近7天的细胞培养后,细胞培养工作完成,但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回输细胞要经过实验室以及医院检验中心的两次严格筛检,以确保细胞的存活率和安全性。 流程6、细胞回输。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综合考虑回输方案,回输4次完毕,一个疗程结束,肝病得到控制,甚至痊愈。

免疫磁珠说明书

Contents 1. Description 1.1 Principle of the MACS? Separation 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3 Applications 1.4 Reagent and instrument requirements试剂和仪器的要求 2. Protocol 2.1 Sample preparation样品制备 2.2 Magnetic labeling磁性标记 2.3 Magnetic separation磁性分离 3. Example of a separation using the CD133 MicroBead Kit 4. References 1. Description Components 2 mL CD133 MicroBeads, human:MicroBeads conjugated to monoclonal antihuman CD133 antibodies (isotype: mouse IgG1,clone AC133).2 mL FcR Blocking Reagent, human Specificity CD133 antigen, epitope (CD133/1)1.Capacity For 2亊10?total cells, up to 100 separations.Product format CD133 MicroBeads are supplied in buffercontaining stabilizer and 0.05% sodium azide.Storage Store protected from light at 2?8 °C. Do not freeze. The expiration date is indicated on the vial label. 1.1 Principle of the MACS? Separation First, the CD133+ cells are magnetically labeled with CD133 MicroBeads. Then, the cell suspension is loaded onto a MACS? Column, which is placed in the magnetic field of a MACS Separator. The magnetically labeled CD133+ cells are retained within the column. The unlabeled cells run through; this cell fraction is thus depleted of CD133+ cells. After removing the column from the magnetic field, the magnetically retained CD133+ cells can be eluted as the positively selected cell fraction. To increase the purity, the positively selected cell fraction containing the CD133+ cells is separated over a second column. 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CD133 MicroBead Kit is a magnetic labeling system designed for the positive selection of CD133+ cells. It allows the single-step isolation of nonhematopoietic and early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and stem cells. The CD133 molecule is a 5-transmembrane cell surface antigen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117 kD.2 The CD133/1 (clone AC133) antibody recognizes epitope 1 of the CD133 antigen.1 In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CD133 expression is restricted to a subset of CD34bright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 fetal liver, bone marrow,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3 Isolated from hematopoietic sources, CD133+ cells can become adherent and are reported to become CD133–during culture?. The CD34+CD133+ cell population, which includes CD34+CD38–cells, was shown to be capable of repopulating NOD/SCID mice.?Recently, CD133 has also been found to be expressed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and fetal neural stem cells?,?as well as on other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s, such as renal1?and prostate11 stem cells. Lately, when isolated from tumor tissue, the CD133+ population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其目的是治病救人。鉴于输血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和传播多种疾病,因此在临床输血前应认真进行评估,权衡输血的利弊,能不输的尽量不输血。如果患者确需进行输血治疗,应选用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全血输注 全血(whole blood,WB)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品。全血输注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有百余年历史,但随着输血观念的转变,全血的直接输注也越来越少,输全血逐步被输成分血所取代。现全血主要作为制备各种血液制品的原料。全血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为红细胞、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等,输注后起到补充红细胞、稳定凝血因子和扩容的作用。 一、输注全血的适应症 (一)急性大量出血 如产后大出血、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时,患者丧失大量血液,红细胞和血容量明显减少,当失血量超过自体血容量的30%,并伴有明显的休克症状时,再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的基础上,可输注全血。 (二)体外循环

心肺手术时,常见体外循环机。过去常见全血作泵的底液,现主要使用晶体液和白蛋白,较少使用全血。 (三)换血 新生儿溶血病患者经换血可去除胆红素、抗体及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当前主要采用换血和白蛋白联合治疗,效果比单纯换血治疗要好。在换血时,一般使用新鲜全血。但何为新鲜全血,当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指保存五天内的全血。选用新鲜血主要是因其钾含量较低及2,3-DPG的水平较高,后者有利于恢复机体氧的供应。 二、输注全血的剂量和方法 (一)剂量 没有固定的标注,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输血的适应症、贫血的轻重及心肺功能来决定。全血作用是补充红细胞的同时扩充血容量。一般来说,给一个体重60kg,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一单位的全血(200ml)可提高血红蛋白(Hb)5g/L。但由于供着的个体差异,所含血红蛋白有所不同;再加上全血采集量的误差,每个患者输注后Hb的改进有所不同。 (二)输注速度 全血输注速度应根据情况而定,如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输血速度宜快,而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速度应适当放慢。一般开始时输血的速度应较慢,约5ml/min,10~15分钟以后应适当放快,1单位全血多控制在30~40分钟输完较合适。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实验原理

人体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个小淋巴细胞,通常它们都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条件下给予药物刺激时,经过53-72小时可在培养物中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供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分析之用。这种外周血培养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 等所建立的。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血细胞中的小淋巴细胞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时给予药物刺激,可转变为淋巴细胞,随后进行有丝分裂。这样经过66-72小时短期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的细胞。这种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类染色体。1923年,报道人类染色体的二倍体为48条。 细胞遗传学、组织培养技术为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技术突破主要在于: (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PHA的应用:PHA 是从菜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如果适合,可刺激细胞转为母细胞,从而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应用:秋水仙素可阻断纺缍体截止于中期,使染色体个体大,结构清晰,缩短适度,细胞质粘度降低。 (3)低渗处理(水或0.075mlKcl)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养人胚胎组织细胞,计数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1960年,Moorhead建立人体外周血培养技术,使染色体的研究跃进一步。1968年,T.U. Casperssan提出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试剂 RPMI1640培养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秋水仙素,低渗液:0.075Mol/L Kcl,卡诺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等。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 A:Na2HPO4?12H2O 28.8克B:Na2HPO4?7H2O 2.164克 KH2PO4 2.67克NaH2PO4?2H2O 0.3克 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 实验设备 2ml灭菌注射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除菌滤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