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现状(精选)

我国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现状

药物警戒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拓展,是对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药物研发到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性监测,可以确保用药风险得到管理,是保证用药安全不可缺少的科学手段,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药害事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加快药物警戒发展的步伐,强化用药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控制,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那么,我国目前的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现状如何?开展药物警戒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我国药物警戒体系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在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评价中心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讨。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上,来自欧盟药物评审委员会、美国FDA 的专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

现状:药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一种新药在经过一系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获得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证据,并进行充分的利益、风险分析后方可被批准上市。但由于受试人群、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药品上市前研究还存在局限性,也就是说药品上市后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家局药品评价中心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金少鸿介绍,药品风险的来源包括固有风险和人为风险两部分。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不良反应,以及不合理用药、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差错、认知局限等。上市药品需要通过临床使用和上市后研究,许多在上市前未观察到的罕见、迟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才有可能充分暴露出来。

本报“药物警戒”版开办近2年来,每期均对国际国内最新发布的药物警戒信息进行跟踪报道,其中,许多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新型药物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变得前景不明朗。除新药外,在本报“药物警戒”版所刊发的文章中,也经常出现众多临床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的常用药物被发现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专家指出,影响药品安全的因素复杂,当前我国药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药品风险存在于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据统计,2008年全国群发、突发药械不良事件28起,其中药品16起、医疗器械12起。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负责人、食品药品稽查专员毛振宾在研讨会上指出,药品审批是药品上市前风险管理的关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前审批经验不足,缺乏科学、规范的药品上市前安全性评价手段,对药品安全性问题的发现识别能力不足,导致上市前药品存在安全隐患。

药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是药品风险管理的核心。毛振宾说,近年来发生的“齐二药”、“欣弗”、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等药品安全性事件,就是由于药品生产管理存在漏洞,或是在药品储存、运输环节管理不完善造成的。同时我国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对企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控制药品风险缺乏技术指导,造成了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专家同时指出,药品使用环节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金少鸿说,目前,药品使用环节普遍存在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超浓度给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遵守操作规程、静脉给药速度过快等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大魁在报告中指出,临床常见风险事件的构成中,给药问题占12.5%,抽血问题占11.1%,压疮占9.7%,设施不安全占8.3%,输液反应占6.9%。

一系列问题显示,当前我国正处于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药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探索:开展药物警戒是有效途径

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提示我们必须开展药物警戒,对药品进行全程安全监测和药品风险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药品安全。

据了解,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完善的药物警戒体系。近两年来,我国也开始在药物警戒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金少鸿指出,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作用或其他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应从发现信号到开展风险评估再到风险控制进行一系列的监测和管理,对药物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性进行判断,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实现“药品安全预警信号”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的目标。

金少鸿举了一个对未上市药品“仙牛健骨颗粒”开展药物警戒的例子。“仙牛健骨颗粒”临床试验揭盲后显示试验组药物及对照组药品均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肝损害。该药立即停止了临床研究,避免了药品上市后带来的安全风险。

对于已上市药品,同样应该进行严密的安全监测。近年来,我国学习和运用药物警戒的理念和方法,并结合上市后药品安全监管实际加以探索和实践,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挖掘药品风险信号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应对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7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每百万人口超过200份的省份有17个,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占11.5%。而2008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每百万人口超过200份的省份达22个,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占13%。同时,通过开展药物警戒,对未上市或已上市药品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有效控制了药品风险。自2008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发布1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17个药品品种。对此,药品监管部门分别采取了修改说明书、责令企业召回产品、暂停使用或撤市等措施。

在药物警戒方面,广东省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据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邢欣介绍,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过省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管理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聚集性药品安全预警信号的收集工作。2008年,该中心收到广东省同一生产厂家、同一药品和同一批号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达5份以上的共652个聚集性

药品安全预警信号,涉及药品130个;收到同一生产厂家、同一药品和同一批号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达3份以上的共1743个聚集性药品安全预警信号,涉及药品232个。对于发现的预警信号,广东省药品监管部门均采取了有效的监管措施。

问题:我国药物警戒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自2008年以来已着手建立药物警戒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药物警戒体系尚不完善,药物警戒工作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毛振宾指出,虽然我国ADR监测机构建设和监测能力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但距建设的目标和标准还有相当差距,对药品风险管理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药品风险管理定义。在药品风险控制方面重视行政监管,缺少风险管理https://www.360docs.net/doc/7e19299588.html,指南等技术文件指导企业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手段不够丰富,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立体网络管理药品风险。药品上市前与上市后的技术监测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药品上市前和上市后工作缺乏衔接,还不能有效应用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药物安全性问题进行研究。对病例报告的分析评价还不够及时有效,药品安全性预警及快速反应体系尚不完善。现行《药品管理法》对药物警戒没有规定,对药品上市后监测与评价的规定还不具体。

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泮海认为,当前我国药物警戒所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认识不到位,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缺少法律法规支持,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药物警戒机构,目前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要承担起药物警戒的职责,从人员数量、人员专业、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运行机制、资金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据了解,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将ADR监测机构直接设在政府部门,我国尚有一些省级ADR监测机构挂靠其他单位,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监测学科发展滞后,报表大多追求数量,质量不高,信息加工方法不够丰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药品生产企业缺少风险意识,风险识别和管理的能力不足,也是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重

要障碍。金少鸿谈到,现在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宁愿花大笔的钱去做产品推广,却不愿意主动做不良反应信息收集工作。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武志昂认为,药品生产企业是产品最全面的把握者,也是风险管理的主体。而有些企业缺少长期规划,认为潜在风险可能永远是潜在的,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投入风险管理成本。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当困难。李泮海提出,目前我国大部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ADR监测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存在顾虑多,不愿主动上报ADR信息。据统计,2008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企业主动上报的信息仅占10%,而美国则占到90%。

在这一点上,一些跨国制药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罗氏药品开发亚太中心药品安全总监王汝静认为,药品生产企业应主动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不能等药品出了问题再去处理,而是要提前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尽可能地消除安全隐患。据介绍,罗氏有专门的药品安全中心,他们会对药品销售人员进行非常严格地培训,由销售人员去医院负责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收入企业数据库进行专业研究。王汝静说:“每一例不良反应病例都是我们的宝贝。”对于预估和已鉴定的风险信息和已汇集的安全知识,专业的技术人员会进行整合,将上市后药物安全研究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早期药物开发的药物安全研究中去,从而使企业的风险管理由对已上市药物的获益风险比的常规再评估模式,发展到在药物上市前鉴定出获益风险比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药物的模式,真正做到警戒药物风险。葛兰素史克公司全球临床安全及药物警戒部门副总裁、首席临床安全医师AndrewRichardRut博士介绍了葛兰素史克对于流感大流行药物的警戒计划。据了解,甲型H1N1流感流行后,葛兰素史克加强了对流感流行药物的监测,利用哨点基地监测药品使用情况,特别是对妊娠妇女、儿童等特定人群用药情况进行重点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性报告。

趋势:建立全程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现状,借鉴国外经验,业内人士提出了我国药物警戒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毛振宾说,要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风险排查,完善药品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和技术指南体系,建立在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承担药品风险管理责任,实施药品风险管理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要修订《药品管理法》,引入药品风险管理理念。明确药品监管部门在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的责任,明确技术监管机构开展药物警戒的责任,明确药品生产企业在实施药品风险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药品监管部门与技术审评、评价机构共同承担药品上市前及上市后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药品风险管理技术指南的编写和发布、以及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风险管理的监督指导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技术规范指南体系。明确我国开展药品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引导企业自主开展风险管理,尽早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监测与流行病学办公室主任GeraldJ.DalPan博士介绍,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修订法案规定,FDA在批准药品上市后可以根据新的安全信息,要求企业进行药品上市后研究和临床试验,评估已知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严重危险,评估与药物使用有关的严重危险的信号,确定未知的严重危险。如果企业不按要求执行,药物可能将不能进行州际贸易,FDA可以对违反法规者进行民事处罚。

EMEA(欧盟药物评审委员会)风险管理专员SahidHocine博士介绍,在欧盟,要求药品在上市许可申请时要提交“风险管理计划”,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更新。

金少鸿提出,药品生产企业应成为药物警戒的主力,药品有关学会、协会应发挥作用,参与药物警戒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物警戒工作。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药品国家评价性抽验应与药物警戒有机结合,提高药物警戒的水平。

李泮海说,药物警戒方法还需进一步丰富,信息收集、信息评价、风险预警等信息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专家队伍要逐步充实和合理使用。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药物警戒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武志昂提出,企业应成为药物警戒的主体,建立相应的机制,要有长远目标,做好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打好技术基础,提前消除药品安全隐患。武志昂建议国家出台相关规定,

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开展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工作。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应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药物警戒体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药物警戒方法学研究,提高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分析利用,提高药物监测、分析和评价的技术水平,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推进和加强信息沟通工作,进一步拓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新思路,建立贯穿生命周期的全程药品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药物警戒水平,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国际药物警戒法规体系

2004年,国际协调会议(ICH)决议通过药物警戒计划三方协调指南E2E。该指南提出了“药物警戒计划”的框架,并制订了包括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在内的观察性研究的设计和实施管理规范。但该指南没有描述降低或管理已知的已定量风险的方法。2005年,美国、欧盟和日本采纳了该指南。

2005年,美国FDA发布了关于药品风险管理的3个指南。即上市前风险评估、药物警戒规范与药物流行病学评估、风险最小化执行方案的制定与应用。2007年3月,FDA又公布了第4个指导原则,即FDA与公众的风险交流。这4个指南从上市前、上市后、企业自身风险控制、FDA和公众风险交流4个方面对药品风险管理提出建议,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有机结合为一体。在上市前后的试验和药物警戒方面增加了一系列用于评价药品安全性危险因素的药物流行病学常用方法。FDA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制定适于其自身的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

2007年9月30日,美国发布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修正法案》。在该法案中,《处方药使用者付费法案》(PDUFA)修正案获得批准,在PDUFA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药物上市后的安全监管”。

欧盟理事会指令2004/27/EC规定:欧盟药品上市申请中应详细描述药物警戒活动和申

请者将采用的风险管理系统。

2005年,EMEA人用药品委(CHMP)出版了《人用药品风险管理指南》,阐明了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2007年该指南成为欧洲法律《欧盟药品管理条例》中的一部分,并更名为《人用药物警戒指南》。欧盟法律要求在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制药公司应自愿或根据要求向CHMP递交风险管理计划,并对该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药品质量管理现状研究及问题分析

药品质量管理现状研究及问题分析 摘要:药品是一种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的质量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搞好药品质量的管理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论述药品质量管理理念及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分析药品质量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质量管理;理念;体系;现状分析 1.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药品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系统。我国在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环节,建立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药品从研制、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从品种看,药品的6个质量管理规范覆盖了包括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加工、原料药、药品制剂的所有药品品种的生产和经营过程。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2010年版GMP 还指出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制剂配制的全过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作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经营药品的专营或兼营企业。 2.药品质量管理理念的发展历程 2.1检验论 在1998年版GMP实施之前,企业管理理念是合格的产品是通过检验来控制的。判断药品质量是否合格,是通过对药品的检验,来判断药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限度要求。 2.2生产论 生产论是在检验论的基础上,从药品质量控制到对生产全过程的关注,强调的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通过综合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对药品质量进行控制,对终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来更好的确保药品质量。 2.3设计论 2010年版GMP,在第二章第二节第九条中提到:质量保证体系应当确保药品的设计和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欧盟和美国FDA称这种理念为“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设计是药品生产的源头,有了好的药品设计方案和工艺,便为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建立能够使药品质量设计很好运用的稳定工艺,为生产产品的优良质量保证提供可能。 2.4风险论 2010版GMP第二章第四节中,单独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新的理念不断更新和出现,为适应国际药品GMP的发展趋势,也为适应药品安全自身的要求,2010年版的GMP与国际要求接轨。新版GMP的制定,就是为了提高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规范我国医药市场,提升行业整体质量。

药物警戒

药物警戒 选修王雁群王耀霞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各种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群长期依赖于药物治疗。消费者自我药疗行为明显增多,药物的滥用、误用及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自行使用处方药,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激素,无指征使用静脉输液增多,中药、民族药与化学药物的联合应用增多,均易引发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而假劣药品的监管漏洞、媒体广告对药品有效性夸大宣传并隐瞒药品可能风险、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药品非法销售和滥用提供了便捷途径。而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新药的发现与应用增多,用药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药物临床应用在获取治疗效应的同时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用药风险逐渐加大。 在防范药源性损害的长期实践中,药物安全性评价从只评价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发展到包括药品不良事件评价等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非适应证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等,由此逐渐形成了药物警戒。 1974年,法国首先创造了“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 ,PV)的概念。尽管法国开展药物安全监测比最早建立药物监测体系的欧美国家晚了10余年,却通过这个概念赋予药物安全以新的内涵。药物警戒可以理解为监视、守卫,时刻准备应付可能来自药物的危害。药物警戒扩展了监测的范围,不仅是药品不良反应(ADR),还包括药物不良事件(ADE),并通过对药品安全性监测,综合评价药物的风险/效益比,进而对风险因素加以控制和干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达到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一、药物警戒 (一)药物警戒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药物警戒的定义是: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根据WHO的指南性文件,药物警戒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到草药、传统药物和辅助用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以及疫苗等。 药物警戒贯穿于药物研发及使用过程的始终,即从药物的研究设计就开始着手。在药物上市前阶段,主要通过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方式,也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毒理等方式发现药物的安全问题。然而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人们在药品上市前的认识和研究总是不完全的,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足以预测人类应用的安全性。临床

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 药品注册管理:是指SFDA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其核心目标:提示药品本质规定性的具体内涵,以此理解风险的范围,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预期范围内。 2 药品生产管理: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审查、许可、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药品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审查、许可乃至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根本目标是要在药品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保障药品质量的内在均一性,从而消除因为生产环节的原因挑战药品质量均一性的风险因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 药品经营管理:除应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还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经营药品。对于经营管理,其实质就是对于药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4 药品使用管理:是药品风险管理中最为复杂的因素。因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最为关键是的表现是消费者并不能判断自己是否使用某药品,这种判断需要由医师和药师来代替完成。药品使用管理的目的是: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从以人(患者)为本的角度,在使用环节把握药品科学赋性,争取患者的最大利益。

5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上市再评价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制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药学、医学和其它技术人员,对新药进行审评,对已经批准生产的药品进行再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上市后再评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上市后再评价管理是对上市前局限性弥补,也是对上市前局限性的认识在现实中的检验。 什么是药品风险控制? 药品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后的风险问题采取措施或策略。 常用的风险处理策略:风险教育:提高相关人员对药品风险的认识水平,增强责任感和防范意识,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教材是常用有效的手段。 风险预防: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风险管理事件,包括: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风险意识,加强有关设备维护等。

我国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现状(精选)

我国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现状 药物警戒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拓展,是对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药物研发到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性监测,可以确保用药风险得到管理,是保证用药安全不可缺少的科学手段,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药害事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加快药物警戒发展的步伐,强化用药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控制,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那么,我国目前的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现状如何?开展药物警戒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我国药物警戒体系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在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评价中心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讨。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上,来自欧盟药物评审委员会、美国FDA 的专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 现状:药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一种新药在经过一系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获得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证据,并进行充分的利益、风险分析后方可被批准上市。但由于受试人群、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药品上市前研究还存在局限性,也就是说药品上市后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国家局药品评价中心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金少鸿介绍,药品风险的来源包括固有风险和人为风险两部分。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不良反应,以及不合理用药、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差错、认知局限等。上市药品需要通过临床使用和上市后研究,许多在上市前未观察到的罕见、迟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才有可能充分暴露出来。 本报“药物警戒”版开办近2年来,每期均对国际国内最新发布的药物警戒信息进行跟踪报道,其中,许多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新型药物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变得前景不明朗。除新药外,在本报“药物警戒”版所刊发的文章中,也经常出现众多临床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的常用药物被发现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警戒与临床用药风险分析

药物警戒与临床用药风险分析 为降低临床用药风险,保证临床用药安全。通过分析临床用药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控制临床用药风险。提高药物警戒,可控制或避免临床用药风险。药品可发挥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标签:药物警戒;临床用药风险;分析;不良反应 药品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治疗作用,一是不良反应。人类在用药品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在承担着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各种风险。所以,提高药物警戒、降低临床用药风险,至关重要。 1 相关概念 1.1 药物警戒 药物警戒是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专注研究上市药物在大范围人群中的安全问题,及药物不良反应(ADR)或药物不良事件(ADE)相关问题。药物警戒是药物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良好的药物警戒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危害患者的因素,使用药风险最小化,使药物应用更加合理、循证、风险更小。作为实施药品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对保证民众用药安全意义重大。 1.2 药物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2]。任何药品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只不过反应发生的程度和发生的概率不同。 1.3 药品不良事件(ADE) 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不一定与该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生在用药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处方开写失误、调剂失误、给药失误等都会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常见的临床用药风险 当前我国常见的临床用药风险因素如下: 2.1 假劣药品 假劣药品是我国现阶段临床用药风险的重要因素,所致临床伤害后果严重。假劣药品因“药品”不含活性成分或含量不足,会导致疾病治疗无效,贻误病情,

药物警戒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可防治疾病,也可危害机体。中(成)药的使用,也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一、药物警戒概念: 有关不良反应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发现、评估、理解与防范的科学与活动。 药物警戒不等于同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其范围包括药品上市前及上市后全过程的监测,还包括药物滥用和用药错误。最终目的是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中药警戒是在中药安全性日益引起关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概念,是西方药物警戒理念与中医药特色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与中医药传统安全用药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二、国际药物警戒发展概况

(一)反应停事件 沙利度胺(反应停),可消除孕妇常见的恶心、呕吐、乏力和食欲不振等妊娠反应。1956年上市后十分畅销,欧洲各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拉丁美洲与非洲各国、日本等17个国家相继投放市场出售。1956-1963年间全世界共出现了11000多例怪胎。仅在德国就出现了8816例怪胎,日本也有1002例产妇生产了畸胎,这些婴儿出现了海豹性的肢体。世界各国立即停用沙利度胺,9个月后,海豹肢婴儿才停止出现,但后果已无可挽回。约半数儿童已死亡,存活着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深重地负担。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世界性的、最悲惨的药物灾难。1961年反应停事件曝光,1962世界卫生大会开始研究保障用药安全的措施。1968年WHO制订了一项有10个国家参加的药物监测合作计划—收集、交流、规范ADR报表、术语、药品、目录、电子报告系统。1970年世界卫生大会认为1968年的合作计划已取得成功,决定在日内瓦设立永久性的组织—WHO药物监测中心。(二)、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含马兜铃酸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国内主要是龙胆泻肝丸事件,2002年《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重点通报了龙胆泻肝丸,国内期刊文献报道70例,27例肾衰竭,43例轻度肾损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已、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规定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制剂按处方要管理;增补说明书使用注意。马兜铃酸肾病事件国际情况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思考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 措施思考 【关键词】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管理制度 引言 药品经营企业具体指的是药品专营企业或者是药品兼营企业。实际上,患者 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会受到药品质量的严重影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药品 经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管理药品质量风险。有效开展管理药品质量风险这一工作,药品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还能够提升企业的信誉,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现阶段 有大部分药品经营企业销售的药品在质量安全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着,本文将 根据这些问题合理制定解决措施。 1药品营销的质量风险管理现状 1.1企业内部营销存在质量风险 部分药品在营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例如药品购买,验收,存储和维护,药品交付,销售和运输。所涉及的人员和操作很多,例如采购环节松懈,采购人 员行为不规范,验收人员未能仔细检查供应商的合法性和药品质量,以及未能及时 检查药品质量等。药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没严格管理的药品运输和拆卸, 不适当的存放温度等。 1.2营销环节存在经营质量风险 在营销药品过程中,购进药品、验收药品、药品储存及养护、药品销售、药 品出库和运输都会产生一些质量风险,在此过程中,如果存在采购不严谨、相关 人员行为规范性差、购进药品时验收人员未仔细审核供货企业合法性以及药品质量、没有及时送检分析存在疑问的药品、药品发货以及销售没有严格管理等问题,加上药品运输中没有合适的储存温度等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品质量,从 而出现一定风险。 1.3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以往的药品经营当中,很多企业因为没有意识到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管理的 重要性,从而对药品经营的质量安全重视程度不高,使得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 制度严重缺乏。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药品经营缺乏科学性 和指导性,很容易在药品经营中出现问题。比如:因为没有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人员的经营操作就可能存在问题,给服药患者的人身健康埋下隐患,而 且因为没有对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分明的划分,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所负责 的工作不能尽心竭力,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能准确地找到直接的负责人,给 药品经营造成了很大的质量风险。 2针对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改进策略 2.1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与药品经营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药品经营企 业一定要意识到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于高 质量经营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意识到药品高质量经营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患者的身 体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药品经营企业要树立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所负责的工 作是至关重要的,要树立责任意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确保操作流程的规 范性,注意个人卫生问题,在进行药品制造之前要做好充分地消毒工作,确保药 品制造环境的无菌性,使药品的质量得到最大程度地保障。 2.2企业加强风险意识 管理层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国家与药品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企业质 量管理体系,并有效的落实应用;执行人员应该制定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操作章 程和应急预案,确保有顺畅的管理流程,有效配合管理质量部门的检查工作,将 管理措施及责任落实到个人;操作人员需正确、有效应用控制风险措施以及应急 处理措施,根据规章制度以及操作章程开展管理工作。 2.3有效把控采购和销售 在采购方面,应该仔细选择供应商,严格审查出示的资料,并保存相关凭证,引进新药品时需要派遣专家进行实地考察,需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并确保药品质量,不应忽视药品间存在的差异;此外,需要严格制定相关制度以及措施对采购人员

国内外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国内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起步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内开始对药物警戒管理制度进行初步探索。 2. 初期的药物警戒工作主要集中在药品生产环节,着重在质量监管和 安全控制上。 3. 国内药品监管局和相关部门逐步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数 据库。 二、国内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1.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药物警戒管理制度得以逐步完善。 2. 1987年,我国成立了全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开始了对不良反应的全面监测和报告工作。 3. 随后,国内药物警戒管理制度得到了更多部门和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包括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等。 4. 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药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药物警 戒管理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三、国外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1. 欧美国家在药物警戒管理制度方面起步较早,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 测和管理更加成熟。 2. 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并逐步建立了国际合作机制。 3.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立后,加强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4. 随着全球贸易和信息交流的加快,国际药品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成为趋势。 四、国内外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1. 当前,国际上已建立了一系列药物警戒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成为各国共同遵循的准则。 2. 随着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警戒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3. 未来,国内外在药物警戒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互通,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药物安全挑战。 总结:国内外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逐步完善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阶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物警戒管理制度将在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确保药物安全对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五、国内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挑战和改进 1. 随着医疗进步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国内药物警戒管理制度面临着挑战。传统的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药物使用需求,因此需要采取创新性的措施。 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物警戒管理制度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遇。

浅谈药品上市持有人的药物警戒工作

浅谈药品上市持有人的药物警戒工作 摘要:目的依据《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浅谈药品上市持有人的药物警 戒工作内容。方法简要介绍药物警戒体系的历史进程,于我国药品行业的重要性。梳理药品上市持有人开展药物警戒工作体系架构的建立及重点。工作重点主 要包含监测数据收集和数据质量、风险识别与评估、药物警戒计划。结论药品 上市持有人建立药物警戒体系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以切实的行动推进我国药 物警戒的良性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国家药监局2021年新发布的《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第三条规定,药品 上市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和申办者应当建立药物警戒(PV)体系,通 过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维护,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药品不良反应(ADR)及其 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以上规范将于2021年12月1日实施,填补了上市后 药品安全监管的一项空白,可见PV在我国药品行业的举足轻重。1974年,法国 人首先创造了“PV”的概念。1998年3月我国正式加入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成为第68个成员国,并定期向WHO中心报送不良反应报告[1]。2007年11月 在我国北京隆重召开了第一届《中国PV研讨会》,此次会议加强了各界医药工 作者对PV的理解和认知,也正式拉开了我国PV体系逐步完善的序幕。近年来我 国PV法规的相继出台和相应指南的日臻完善,为持有人在完善自我体系上指明 了方向,以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指引着持有人如何高效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使上市后药品逐步做到风险最小化,从长远来看将PV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其产 生的利益不可估量。接下来对持有人针对PV方面工作进行分析、介绍。 1. 组织机构的建立 建立职责明确的、履行警戒监管职能的组织机构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良好沟通,是PV能够顺利执行的先决条件。持有人可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如药品安全委员会。该组织机构最好应包含持有人的法定代表人在内,保证重大事件发生时公司重要领导人能参与其中,并对重大事情发生的决策具有权威性。还应包

我国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思考

我国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思考 摘要:本文对我国药品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提出必须加强药品风险管理的 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强化对企业的指导,促进风险管理的法制化与科 学化,从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质量风险管理 对于药品经营企业来说,其生产经营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质量风险和多方 面有关,并且作用于人员、经营方式,管理制度、流通方式等多个要素。随着药 品管理的逐步深入及对药品风险属性认识的增强,药品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与药品 有效性同等重要的内容。 一、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1.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是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的 重点内容,风险管理作用于药品经营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现在对药品质量进行 风险预测和评估、并采取控制措施。当前,药品经营企业对于药品的质量风险管 理依据最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企业依据《规范》的要求 需要结合药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程序 , 以预防 质量风险事故的发生。药品经营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质量风险的发生,有利于借助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主动控制质量风险 , 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可靠。 2.质量风险管理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药品质量问题发布了质量控制方 面的规范——《质量风险管理指南》,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有了相关的依据和标准。我国针对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依据了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质量风险管理的标准,并 且利用这一指南进行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我国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效果。但是部分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和原有的 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整合,药品经营企业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所以药品经营企业对于需要结合相关的标准主动识别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并对风 险进行评估,以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这也是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 1.企业管理者质量风险管理意识缺失。如果经营企业没有真正健全和有效的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机构缺乏权威地位和有效的职权,企业的质量责任制、 质量否决制、质量方面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文件的制定和执行等诸多关键要素 不完善或缺失,从而使组织内部权责不清晰,执行者无章可循,经营流程出现疏漏。这一层面的风险有时隐藏得很深,不易察觉,一旦发生药品质量事故,对企 业的危害就很大。 2.人员素质与硬件配备不完善。导致这些质量风险的原因既有工作人员的质 量意识欠缺、专业知识薄弱、操作技能不足、操作方法有误等“人”为因素,也有 仓储、验收检验的设施设备陈旧或不完善等“物”的因素。还有处置不当造成的风险,比如对质量查询、投诉、抽查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或采取有效措施,在遇到异常状况时缺乏应急处理对策或处理不当等。 3.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易中缺乏主动防御。供应链的风险传导主要发生在药 品采购、药品运输与配送、入库验收、储存与养护、销售、售后管理环节,如果 药品经营企业在这些环节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没有有效的质量责任约定,或未 对供货企业和客户的资质及质量信誉严格审查把关,将无法有效抑制上下游质量 风险的传导,甚至造成风险的叠加。 三、改进措施思考

关于药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探究

关于药品研发中的风险控制探究 摘要:药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用途,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疗、诊断和预防疾病,还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因此,对药物的生产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不 仅有助于确保患者的安全,更是促进药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各家药物制造企业都有义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提升其质量水平。在药物研发 过程中,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 项目的成功率。因此,本文将深入剖析和探究如何在药物研发中有效地控制风险,从而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药品研发;风险控制;措施 药物的研发过程十分复杂,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试验,投入 巨大,周期漫长,风险极高,而且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因此,对于药品中 的风险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一、药品研发中存在的风险 1.生产风险 在新药研发中,生产风险指的是研发出来的药品无法被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 产中的可能性。为了确保药品的质量,企业必须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先进的制 造设备、精湛的制造技术,并且投入充足的资金,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一种潜在的挑战,它会影响到新药的研发进度。如果不能及时、 有效地进行沟通,就会导致药物的研发进度受到影响。根据专家的研究,良好的 管理可以显著提升药物的研发成功率,同时还能降低研发费用,缩短研发的时间。完善的管理制度、精湛的管理技巧、科学的组织架构,是确保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也是降低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不 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以及不断提高管理水准,以确保研发的高效实施。

药品生产企业药物警戒实践与探讨

药品生产企业药物警戒实践与探讨 摘要:药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意义,但是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控 制药品的研发、制作、生产以及质量安全,那么就必然会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和财 产安全。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加强对药物的警戒。在进 行药物警戒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质量安全和隐性风险进行防控,参与药物生产 过程的研发者和生产者应该承担着药物警戒的责任,而药品生产企业也具有一样 的责任。 关键词:药品生产企业;药物警戒;实践与探讨 引言:为了真正地实现药品生命周期的规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药品检查办法》,该法则重点关注药品的性能稳定、有 效性以及药品生产、研制、技术应用的过程。为了完成全方位地对药品的质量安 全进行管控,就必须建立药物警戒体系。而该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关注药物的不 良反应,而且还要关注药物滥用、误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然后 通过对风险的防控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建立药物警戒体系的迫切性 在我国2017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会中就提出,要加强对我国药品 生产企业药物生命周期的管理,明确责任,根据医院向企业汇报的药物不良反应 来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同时还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持有者能够开展药物警戒工作,建立药物警戒体系。随着我国加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之后,我 国的医药市场实现了与全球医药市场共同运作,这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药品生 产企业的市场竞争,而且还意味着药品生产企业将会遇到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在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内部建立药物警戒体系是非常迫切的[1]。 1. 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如何构建药物警戒体系

药物警戒体系建设

药物警戒体系建设 药物警戒体系建设 药物是人们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但药物使用也可能带来 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药物警戒体系对于保 障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完善 的药物警戒体系。 一、药品监管机构的角色 作为国家对医疗行业进行监管的机构,药品监管部门在建设药物警戒 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药品监管机构需要: 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药品,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 加强对企业生产质量监管 加强对企业生产质量监管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

对企业生产质量和流通环节进行监管,可以有效遏制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等不合格药品的流入市场。 3. 建立药品监测与预警机制 建立药品监测与预警机制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市场上流通的药品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遏制风险扩大。 二、医院的角色 医院是患者用药的主要场所,也是建设药物警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体来说,医院需要: 1. 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前提。在用药管理方面,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病史、过敏史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方式。 2. 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 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可

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各种类型药品特点及副作用等方面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 3. 加强药品使用监测 加强药品使用监测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遏制风险扩大。 三、患者的角色 患者作为用药的直接对象,也需要在建设药物警戒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患者需要: 1.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保障自身用药安全的基础。在用药方面,应认真阅读说明书、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品。 2. 及时告知医生病史和过敏史 及时告知医生病史和过敏史是保障自身用药安全的前提。只有了解自身情况,医生才能更好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方式。

浅谈药物警戒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药物警戒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药物警戒作为药物安全问题中重要的一环,在药品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本文对药物警戒进行了简述,接着分析了药品管理风险,最后对药物警戒 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提高对药物警 戒的认识,重视药物警戒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作用 一.药物警戒 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警戒的定义是,发现、评估、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作用或任 何其他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药物警戒对所有药品安全都适用。药物 警戒重视对上市药品的风险和效益进行评价与信息交换,药物警戒要实现的最终 目标即是合理安全用药,另外,药物警戒鼓励对患者开展使他们了解所用药品情 况的宣传教育,使用药者对于自己所用药物有清晰的认识,获得药品详细信息的 知情权。 近现代社会发展以来,各种药品安全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不合理使用 药品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时间导致很多人收到药物影响,比如出现 四肢不全、发育不良等终身疾病,种种药品安全事件催生了药物警戒概念的诞生,上世纪70年代,法国最先提出了药物警戒,但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欧美国家 对药物警戒便进行了立法处理从而提高药物警戒的重视程度,只是概念还不明晰。随后我国也诞生了药物警戒的概念,并且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中。1999年我国颁布了试行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各省市积极响应,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2007年举行了我国第一届药物警戒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建立了药物警戒制度,对药物警戒进行了制度性的定义,推动药物警戒往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合格药品主要会产生两方面不良反应,药品产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方面是正常用药下人体自身产生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是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 的不良反应。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提出药物警戒,药物警戒对于药品不良 反应具有预防的作用,药物警戒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保障公众用 药安全,防止公众不良用药状况的发生。药物警戒的范围包括从药物研发到上市 再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全面的监测范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更加深入。 药物警戒使得医务工作人员对于药品的不良反应把握更加精准和敏感,从而快速 有效的采取措施防止重大事故发生,药物警戒使得人们对于药物药物安全性的认 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在于将一个药品一定会出现风险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将药品不良 反应的风险降到最低,药品风险管理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在美国药品领域首先 被提出,随后美国药品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系统,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用药安全, 使得药品风险被有效的减小。药品风险管理涉及一系列的活动,包括预警和干预 药品的制造和上市,这一些列过程被用来确认、描述和防止药品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其中也包括风险干预的有效性评估。药品风险管理对药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降低药品风险等级,体现在对药品的监督管理层面, 药品风险管理贯穿药品制造、出售、使用等所有过程。 药品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体现在,第一风险识别,对已知或未知的风险进行判断 和鉴别,第二风险评估,分析药品存在风险的性质、出现频率以及严重程度,评

十(2)药物警戒(学习笔记)

十(2)药物警戒(学习笔记) 第二节药物警戒 近年来,药品不良事件濒发不断,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医药工作者、广大公众、社会与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国内外无数次惨痛的ADE,促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只管好事后监测和善后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ADE都是以血和生命代价为起始,同时又以巨大经济损失和法律制裁而告终!因此,对待ADE应像对待疾病一样,要彻底转变观念——做到预防为主,通过各种警戒措施,尽可能把ADE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引发药物警戒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药物警戒的定义和目的如下: 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 二、药物警戒的目的 药物警戒的目的包括:①评估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以促进其安全、合理及有效地应用;②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③教育、告知患者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增进涉及用药的公众健康与安全。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药品安全性的监测,综合评价药物的风险效益,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药物警戒的重要作用: 1.药品审批上市前风险评估对未上市药品开展药物警戒,如:某

公司申报的中药六类复方制剂“仙牛健骨颗粒”,由于其在Ⅲ期临床试验过程中连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于2008年5月9日及时发文暂停了该临床试验,随后又组织人员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处理,最终临床试验被责令终止。避免了药品上市后带来的安全风险。 近年来,在新药的研发和设计时提倡“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药品从研发开始就要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在配方设计、工艺路线确定、工艺参数选择、物料控制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积累翔实的数据,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把用药风险防范作战略性前移。 2.发现和规避假药流入市场如“齐二药事件”:2006年4月,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过ADR监测和报告系统发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使用“齐二药"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出现急性肾衰竭,经查明原因为:该药处方中丙二醇被化工原料“二甘醇”所替代,而“二甘醇”正是1937年美国磺胺酏剂事件的元凶,该事件曾导致107人死亡的历史悲剧。 3.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如“欣弗事件”:青海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过监测和报告系统发现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经查明原因为:安徽华源公司违反规定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 4.评估药品的风险-效益如“鱼腥草事件”:2003年8月,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了鱼腥草注射液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国家中心在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对该品种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发出后,各地仍有大量的不良反应出现。分析病例报告来源和涉及企业、批号无明显集中现象,说明不良反应可能是该类品种的共性问题。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防止意外用药事故或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国家局依法做出了决定: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 5.发现安全性问题根源修改说明书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及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刘向红 近年来,一系列假药、劣药事件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使用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疗安全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强,而对药品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作为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临床使用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评价、处理,可能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为了使药品风险最小化、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认识和分析医疗机构药品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建立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药品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流通使用的整个周期,涵盖药品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药学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确保药学服务的安全性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必须面临的课题。 第一部分药品风险的有关概念 一、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风险管理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在企业和政府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药品风险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源于保险、金融、航空等行业。药品与生命健康密切关联,但却天生就带有“危害”性。故而任何社会、政府都将对药品的全面监管作为其重要的职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在药品领域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思想。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药品监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并逐步建立了实践这一概念的制度体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1999年5月出台药品风险管理的框架;2002年提出2l世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05年3月发表了三个药品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药物警戒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指导原则”、“药品风险最小化计划制定和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指导原则”。2005年11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ines, EMEA)发表了“欧盟人用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原则”。 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由起步阶段迈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来,修订了国家药品管理法,并先后颁发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 GSP)》、《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表明我国药品管理已步人法制化管理轨道,全国ADR监测技术体系初步形成,ADR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ADR监测工作重点也由病例报告数据的收集转向数据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但是我国药品风险管理J二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药品使用环节的管理尚不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至今仍然空缺,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立体网络管理药品风险,对药品上市前与上市后的技术监测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药品上市前、后工作缺乏衔接。当前我国正处于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医疗机构药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二、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风险 风险指特定情况和特定时期内,某种或某些不利事件所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可将风险理解为不利的、不测的或不确定的事件,

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一篇: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在京隆重开幕 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国药学会与《中国药物警戒》杂志联合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9日上午在北京铁道大厦隆重开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金少鸿主任致开幕辞;中国药学会李少丽秘书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黄秀美女士到会致词,国家计生委、卫生部医政司、科技部生物中心、总后卫生部药材局、国家CDC免疫规划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司室及直属单位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到会祝贺。 开幕式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武志昂主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监司颜敏处长代表司长边振甲先生做了题为“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的实践与趋势”的专题演讲;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金少鸿先生做了题为“开展药物警戒,确保用药安全”的专题演讲。 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国内外药品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邀请了美国FDA官员、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提高广大医药工作者对药物警戒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开展药物警戒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从而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具有积极意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药企业、医疗单位、科研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邀请了各省级中心主任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 第二篇:医疗器械警戒快讯工作程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与评价械〔2013〕36号 《医疗器械警戒快讯》工作程序目的 为规范《医疗器械警戒快讯》发布工作,确保警戒信息的及时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