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第4章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第4章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血液

1.正常含量:成年人约占体重的7~8%,体积为4升左右。

2.血涂片制作及观察:

消毒→________→________→观察(注意推涂片的角度)

红蛋白含量过低——________;血小板过少——皮下易出血。

5.功能:运输________、各种营养及代谢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

6.血细胞代谢:________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A组基础训练

1.(玉林中考)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健康成年公民参加无偿献血,能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多少不会影响健康( )

A.1200-1500ml B.200-300ml

C.800-1000ml D.超过400ml

2.血液的功能不包括( )

A.运输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

B.对身体起防御作用

C.能够调节体温

D.能够制造一些对身体有价值的营养物质

3.人体的血红蛋白存在于( )

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4.红细胞的功能是( )

A.运输氧气和水分B.运输二氧化碳和水

C.运载血细胞和废物D.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5.(无锡中考)有关健康人体内血液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B.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C.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白细胞

D.血小板是最小的无核血细胞

第6题图

6.(临沂中考)如图所示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对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②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①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C.③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①、②、③中只有①没有细胞核

7.(宜昌中考)小王的手指不慎划破出血,血液中与伤口止血和避免发炎有关的成分分别是( )

A.血小板、白细胞B.血小板、血浆

C.红细胞、血浆D.白细胞、血浆

8.如图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9.血细胞有一定寿命,原有的血细胞不断地衰老死亡,又有新的血细胞产生,新的血细胞由( )

A.已有血细胞分裂产生B.红骨髓产生

C.肝脏产生D.心脏产生

10.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从一只经过麻醉的老鼠身上抽去了90%的血液,代之以一种全氟碳乳液,10分钟后,麻醉的老鼠不仅苏醒,而且存活了8个小时。由此可见,全氟碳乳液具有________的功能( )

A.红细胞B.白细胞

C.血小板D.三种血细胞

11.(荆州中考)荆州市某初中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到西藏山南地区参加支教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该教师未患病),则增加的血液成分最可能是( )

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12.(泰州中考)人体有病菌侵入时白细胞数目会大量增加,这是因为白细胞具有( ) A.运输氧气的功能

B.防御和保护功能

C.运输二氧化碳的功能

D.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13.(眉山中考)下列有关人体血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血浆只担负着运输养料的功能

B.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过少会影响伤口的止血

C.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会影响其寿命

D.身体有了炎症时,体内白细胞数量不会变化

14.红细胞的形态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显微镜下最容易找到。________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若某人血液中红细胞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则此人可能患有________。

15.在制作血涂片时,首先需用75%的________对针尖和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在载玻片上把血滴推成一层薄膜时,不能速度过慢,容易使得血涂片变________,速度必须均匀,否则会出现______________,推动方向必须逆着血滴方向,否则容易造成血细胞出现________。

B组自主提高

16.下列关于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都叫贫血

B.一般贫血患者常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容易疲劳、头晕等症状

C.贫血的人由于体内血量很少,血管呈塌陷状态

D.此时应该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7.西藏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上,他们的血液里含有的红细胞数量几乎是我们常人的两倍。下列哪一陈述能准确解释这种现象( )

A.西藏的高气压迫使人具有更高的血液浓度

B.西藏居民劳动很艰苦,因而需要更多的红细胞以保证给身体细胞提供氧气

C.西藏的低气压需要更多的红细胞以维持供给身体细胞所需的氧气

D.西藏的低气压加速血液循环,以致需要更多的红细胞

18.煤气中毒会危及生命的原因:主要由于________,使组织缺氧( )

A.大量红细胞数减少

B.大量血红蛋白减少

C.大量氧与血红蛋白分离

D.大量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19.某公司员工进行体检后,发现有两位男员工血检指标出现异常,下表是他们的血液检测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

(1)。

(2)针对甲的身体状况,你认为他在今后的日常饮食中最好多吃下列哪些食物:______。

A.黄瓜、冬瓜、番茄

B.鸡蛋、鲜鱼、瘦肉

C.苹果、梨、菠萝

(3)乙自述体检时扁桃体发炎,至今“嗓子”还疼。血液检查报告显示____________的数值偏高,说明炎症仍存在,还需继续治疗。

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课堂笔记】

2.采血涂片 3.血细胞养料废物氧气

二氧化碳吞噬病菌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4.急性炎症贫血 5.O2、CO2 6.红骨髓

【课时训练】

1—5.BDBDC6—10.AABBA

11-13.BBB

14.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血红蛋白贫血

15.酒精厚血涂片厚薄不均磨损

16-https://www.360docs.net/doc/7e2731339.html,D

19.(1)贫血(2)B(3)白细胞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过程环节及情境创设中中心镇台县王庙山(东 省鱼盛红梅) https://www.360docs.net/doc/7e2731339.html,/submission/she ngwu/6041911 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新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四个活动来完计了四个环节,成的,敬请指导老师和专家指点。教学过程环节设计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分钟)1.多媒体展示“白求恩大夫为战士输血的图片”,让学生讲述白求恩“由此可见血液对人大夫为八路军战士输血的故事。我接着导入陈述:类有重要意义,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创设情景,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35分钟)参

与活动,探究新知(2. 获取真知观察思考活动一会就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⑴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我在学生畅谈后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⑵接着我开始做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带着三个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问题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⑶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组内互动。讨论后填写《导学案》中的观察报告。 ⑷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情境和意图:结合学生平时对血液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血液的颜色和状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观察、思考、讨论得到答案,这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程。 活动二自己动手分组实验 ⑴按照课本实验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中的探究实验报告中。⑵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最后各组推荐一位发言人以接力的形式明确成果。⑶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状图片。⑷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6页的内容,并观看血液的科教视频,探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在探究红细胞功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红细胞功能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学案(无答案) 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途径》学案 一、目标导学: (一)学前检测: 1.与流入小肠壁的血液相比,从小肠壁流出的血液中() A氧增加 B二氧化碳减少了 C养料增加了 D食物残渣增多了 2.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到达心脏的是哪一个腔()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二)学习目标: 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重点) 2. 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发生了哪些变化?(难点) 二.互动导学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是指血液从( )流入(),流经()、()、 ()经上、下腔静脉,流回()的循环。 2、在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血变成()血。 3、肺动脉里流()血,肺静脉里流()血。 4、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它不停地有节律地(),推动着血液在心脏、血管中往复流动。 能力培养: 1、某人静脉注射某种药物,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推断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该药物。 2、写出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送到肺部的途径。 控究性试题: 1、人每天吸入的氧气是被肺部消耗掉了吗?二氧化碳是哪产生的? 2、为什么人在下蹲时突然站起会感到头晕,两眼发黑?

(二)血压与脉搏 (1)测血压的部位是上臂肱动脉,测脉博的部位是腕部桡动脉。 收缩压的范围是 12~18. 7千帕;舒张压的范围是 8~12千帕。 (2) 高血压指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 三当堂检测(附后) 四.学后反思 1、肝动脉和肝门静脉的作用有何不同? 五.友情提示:血液的变化包括成分变化和性质变化。 《物质运输的途径》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外周阻力 E、心排出量 2、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 A、推动和运送血液保证血液功能的实现 B、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和防御功能 C、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D、以上都是 3、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心脏 4、从人体前臂抽血时,常用橡皮带扎住上臂,发现前臂一些血管隆起,这些血管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有动脉,也有静脉 5、手臂被毒蛇咬伤,为防止蛇毒扩散,你应用止血带扎住他手臂的() A、被毒蛇咬伤 B、近心端 C、远心端 D、上臂处 6、下列哪项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基本相同的() A、循环路程 B、收缩压 C、舒张压 D、心输出量 7、测定脉搏和血压部位是在() A、桡动脉、主动脉 B、肱动脉、肱动脉 C、桡动脉、肱动脉 D、桡动脉、肺静脉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日期周次课时 / 课题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教材解读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 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学情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 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 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 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 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 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和_____,通过______进入_____系统。思考:那么循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讲述:血液 思考:你了解人体血液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吗? 1、血液的量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 ~ 8%体重50Kg的人,体内血量3.5 — 4.0升。 活动:在装有新鲜血液的试管中加入抗凝血剂,并静置 一段时间,血液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 分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白色薄层。 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液体。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它们的密度不一样。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题型一、物质运输方式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填空题 二、典型例题 1.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 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 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 运输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是:细胞内离子浓度超过细胞外离子浓度,因此对两者的吸收都是主动运输的方式,A项不正确;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浓度高于乙曲线,说明甲离子的吸收速度快,主要原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相对较多,B项正确;可从图中直接得出:细胞内浓度无论大于或小于细胞外浓度,细胞均能吸收离子,C项不正确;D项中曲线m~n段和a~b段两种离子应该是处于平衡的状态,是由于载体蛋白数量有限引起的,而不是抑制了细胞的吸收,D项不正确。 2.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方式,B表示________方式,C表示________方式,D表示________方式。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B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 (3)与A方式相比,B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______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上合成的。 (4)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的,该种运输方式也体现出细胞膜 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第三节体内物质地运输

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系统是由、、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即),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即)两部分组成。血细胞有、、三种。(含有的红细胞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血液的作用: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的功能。 二、血浆的成分以及功能 血浆的成分: 血浆的功能: 三、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红 细胞的功能:,在显微镜下最容易找到。

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若某人血液中红细胞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则此人可能患有。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白细胞的功能:在显 微镜下最难找到。若某人血液中白细胞偏多,则此人可能患有。 ●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血小板的功能:。 一、血管(包括、、)。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去的血管。动脉的特点:动脉的管壁、弹性、管内血流的速度。(它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用手指按在手腕部桡骨的内侧会感到搏动,这就是桡动脉在搏动。)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的血管。静脉的特点:管壁、弹性、管腔、管内血流速度,四肢静脉内有。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与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数量大、分布广、管径小,几乎只允许通过、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交换) ●区别:动脉:流向。静脉:流向。毛细血管:通过 二、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下方,在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有本人拳头大小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 心壁:主要是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左心房:与肺静脉连通 1、心脏左心室:与主动脉连通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 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 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 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 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 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 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 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 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 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定位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 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 合作探究的空间。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 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

成知识的前提。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情感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方法阐释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探究学习报告、自制课件等、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2019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含答案】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组成和功能 1.(2019·湖南郴州)血液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的液体是() A.红细胞B.血浆C.白细胞D.血小板2.(2019·聊城)能够准确表达血液、血浆、血细胞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3.(2019·江西)人体血液中起运输作用的是() ①血浆②红细胞③白细胞④血小板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红细胞 4.(2019·山西太原)人体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A.无论氧含量高低,均易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 B.无论氧含量高低,均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 C.在含氧量高处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处易与氧分离 D.在含氧量高处易与氧分离,在含氧量低处易与氧结合 5.(2019·四川乐山)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血液中的一种成分会显著增加,这种成分是() A.血浆B.血小板C.红细胞D.白细胞6.(2019·海南)在人体中能运输氧的血细胞是() A.血小板B.白细胞C.红细胞D.吞噬细胞7.(2019·四川内江)下列关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B.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 C.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D.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8.(2019·广东广州)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1)图中所示为血管,其主要功能是。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系统吸收进入血液,氧通过系统进入血液,除二氧化碳外的废物主要通过系统排出人体。 (3)红细胞里有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具有运输的功能。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我的扁桃体发炎了,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 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输液为切入点,符合生物学新课标“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心脏如同水泵一样,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 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大体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流动的方向,了解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两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与学习 体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右心房。 3.通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体循环 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 利用动态的体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出体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的路径。(板书)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设计意图】通过动态体循环示意图的观察,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体循环的途径,通 过师生共同书写,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点拨: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与营养物质一起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又扩散进入血液,这样交换完了之后血液含氧气少了,颜色变暗红,我们把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称为静脉血。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 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 通过体循环给组织细胞带来了充足的氧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也正是体循环的意义所在。 肺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肺循环的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_。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______→左心房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知识点及答案)

A B C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知识点) 1、血液两大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液属于_________。血液的结构层次是________。 3、新鲜血液在自然状态下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________现象。要想不出现这种现象,需要在新鲜血液中加入________。 4、新鲜血液不加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会凝固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5、血清呈________色。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不含________________。 6、 7、血浆:(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尿素等 (2)血浆中________以上是________。 (3)蛋白质、________和________等由________运输。 (4)血浆所占血液比例:________; (5)血浆颜色:____________; (6)血浆功能: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8、大面积烧伤患者应该输入________。 9、血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___。 (1)观察血涂片时,最容易观察到的血细胞是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2)不容易观察到的血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红细胞: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红细胞形状:_________________; ④红细胞富含___________:①血红蛋白是一种含_____的__________; ②血红蛋白的特点: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⑤红细胞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刚到高原的人,血液中会增多的是__________。 12、(1)贫血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血导致血液___________的能力降低。 (3)贫血应多吃含___________的食物,贫血患者应输入___________。 13、白细胞:①白细胞数量______,体积______; ②白细胞有____________;(血液亲子鉴定需要鉴定_________) ③白细胞能作________,穿过________进入组织,吞噬细菌。 ④能穿透毛细血管壁的血细胞是________。 ⑤白细胞功能:__________________。 ⑥身体有炎症,_____________;白细胞增多,_____________。 14、血小板:①血小板体积______. ②血小板____________; ③血小板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输血与血型:①ABO血型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输血原则:以输_________为原则, 输不同型血容易出现_________现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蔡文春开课级别:县级 开课时间:2017-12-8 开课班级:高一(4)班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图表数据的解读。本节课在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并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提升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节课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这能量来自哪里为后续课程《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和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通过细胞膜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本班学生中等生较多,对生物有钻研的偏少,因此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能力及探究能力偏弱,需要利用本节课加强训练。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本人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①木材(或竹捆)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到下游;②船装白糖(或食盐、化肥)从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开发动机);③船装

第四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检测题

第四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检测题 浙江省新昌县城关中学董明法(312500)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2分,共28分) 1.人体心脏的左、右心室收缩时,便会把血液压入血管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其中右心室中的 血液压入() A.主动脉 B.肺动脉 C.上、下腔静脉 D.肺静脉 2.右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经不同血管(H、I、J)时血 液中氧或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其中H为肺动脉,则图 中曲线和血管I分别表示() A.氧的浓度,肺静脉 B.氧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 C.二氧化碳的浓度,肺静脉 D.二氧化碳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 3.目前医院在体检抽血时普遍采用如图所示的真空采血管。使用时将导 管一端的针头插入被检者的静脉,另一端的针头插入真空试管内,血 液便会自动流入试管,此时的血液是() A.靠自身重力流入试管 B.被真空试管吸入试管 C.由血压压入试管 D.通过吸气把血液压入试管 4.成熟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请问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运载血细胞B.运输氧气 C.吞噬病菌D.止血和凝血 5.下肢骨骼肌运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到肺部不经过 ...的部位是()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下腔静脉 D.右心房 6.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中,看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 A.血浆B.白细胞C.血小板D.红细胞 7.有关健康人体内血液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B.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C.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白细胞 D.血小板是最小的无核血细胞 8.小丽在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注射的葡萄糖到达了舌上味蕾的缘故。葡萄糖从手臂到达味蕾依次经过() A.肺循环和体循环 B.体循环和肺循环 C.体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 D.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9.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许多重伤员需要输血治疗,奉献一分爱心,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是每一位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有关献血和输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B.献血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 C.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D.输血时血型不符能造成血液凝固 10.赵爷爷感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测得血红蛋白含量为100.5克/升(正

冀教版生物七下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一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一、血液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说出人体内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1、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2、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新授: 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上面所说的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2、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3、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出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 1.血液的组成 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 血液????? (55%) (45%)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及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例1 (临沂中考)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是某同学对图中的血细胞所作的描述,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 .在人受伤时,细胞①会释放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形成凝血块而止血 B .细胞②没有细胞核,数量过多时,人体可能患炎症 C .细胞③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因含丰富血红蛋白而使血液呈现红色 D .细胞①能够运输氧气,当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该细胞数目会增

加 心脏和血管 1.心脏 说明从血管与心脏的连接看,动脉与心室相连,静脉与心房相连,可以简单地记忆为“室连动,房连静”;心脏的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可简单地记为“上房下室”。 2.血管 人体中血管的类型及其特点见下表: 例2下列关于人体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中血管a表示的是动脉,流淌的是动脉血 B.血管b管壁薄,流速快,红细胞单行通过 C.动脉血管内有动脉瓣,静脉血管内有静脉瓣 D.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一次完整

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________,因此,血液循环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体循环的路线: 组织细胞 氧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______→各级动脉→全身各器官________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路线: 右心室→肺动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心房 氧气↑↓二氧化碳 肺泡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能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并将组织器官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循环途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组成人体的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经体循环后,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血液经肺循环后,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例3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B.图中实线为体循环路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C.若②为小肠,则血液流经②后,营养物质减少 D.若②为肾脏,则血液流经②后,尿素和氧气明显减少 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例4(菏泽中考)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绘出如图简图。该同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重点、难点)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变化及关系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体循环 要求学生仔细看动画并阅读课本57页“体循环”一段,思考并交流: (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2)尝试写出体循环途径。 (3)血液在何处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的? 让学生尝试归纳: [知识归纳一]:(我参与,我快乐!) 体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_______→_______→右心房 [巩固练习]: 通过体循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_____和_____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_____等代谢废物运走,血液就由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血。 活动二:自学“肺循环” 仔细看动画并阅读课本57页“肺循环”一段,思考并交流: (1)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2)尝试写出肺循环途径。 (3)血液在何处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的? 让学生尝试归纳: [知识归纳二]:(我参与,我快乐!)

1、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网→_______→左心房 2、经肺循环过程中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___血变为____血 经体循环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周围的物质交换:_____血变为______血 [知识归纳三] 请你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的规律。 [巩固练习]:《同步》P 30 1、5、6、7、8 [学以致用]: 假如你就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旅行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你认为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思维提升]: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后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 [点击中考] :(我能行,我成功!) (2010·福建)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标号中结构名称:A :E 。 (2)通过F 处气体交换后, 血液由 血变成 血。 (3)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点滴青霉素, 青霉素随着血液的流动最先到达心脏 的 。(只填字母代号,不能填结构名称) [总结] 让学生谈收获! A B C ↑ N M H ← ← E G ↑ ↓ ← ↓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冀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一、血液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说出人体内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1、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2、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新授: 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上面所说的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2、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3、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出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血液的组成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目标: 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辩证的分析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 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 生:通过血液。 师:(投影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二复习提问 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三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 活动: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教案 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 课时)教案济南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 (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 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 3、情感目标 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法 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板书设计: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红细胞:运输氧气 血细胞白细胞:吞吃侵入人体的病毒 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及三种

3.3.2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3 年4 月J_日,星期一,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 (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 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 3、情感目标 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 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法 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复习提问5分钟1.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2. 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 烟草中对人有害的物质是什么? 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 学生回忆、看 书、讨论等,要给 出准确、规范的答 案。 将复习旧知,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 落实。 大屏幕投影四幅图片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上述图片和什么有关?关于血液同学们 并不陌生,那么,同学们对它知道多 少?它对人体的健康有何重要意义?这 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充 分交流对血液的认 识,了解人体血液 的状态和颜色。患 病时,医生往往通 过血液检查来诊断 疾病;受伤后,失 血过多会导致死 亡,及时输血又能 挽救生命。 从学生已有的活经验 出发。学生的发言 中,可能出现模糊甚 至错误的认识,从而 有针对性的引出相关 科学知识。出示血常 规化验单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只要了解了 本节的知识就能看懂 血常规化验单。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目 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