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毕业论文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毕业论文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毕业论文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影响因素;对策

论文摘要: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有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执行者的因素、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相应的对策: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等等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1]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好坏决定了政策实施的程度和范围。同时,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质量好坏的重要途径和进行再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共政策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但是,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其有效性经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政策付诸实施后,并不尽然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反而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甚至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因而,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1.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

1.1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1.1.1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规范。任何公共政策内容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破坏政策执行的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保证政策本身的合法性“政策合法,就能直接获得合法地位和权威”。事实上,只有合法的公共政策才具有约束力。

1.1.2公共政策科学化程度。政策的科学性即公共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是合理的,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决策对环境的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科学理性的,而非主观武断地进行决策。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能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政策所获得的支持也就越高。否则,政策执行无论如何科学合理,其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同初衷背道而驰,可以说,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策内在的科学性。

1.1.3公共政策目标的弹性程度。政策执行目标的弹性来源于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实际上,即使政策量化目标规定的再科学合理,也总会有超过者和不及者,因而政策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和某些条件下具有可调性和变通性。否则,执行者就可能被限定于原定政策目标框架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执行政策,导致政策执行的低效。然而,公共政策作为社会行动的规范,具有原则性和刚性,所以公共政策的弹性必须有个度,以防止政策目标弹性空间过大和目标模糊多变,避免执行者因不能深刻理解、消化政策而曲解政策所导致的政策执行低效。

1.2政策执行者的因素

1.2.1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性。公共政策最终靠人(主要是官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和实施。“一项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各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3]然而,政府机构及其人员事实上都存在着一种作为“经济人”的自利倾向,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着成本和收益预期,如果在政策执行中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其本人收益与他人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利益受损的心理直接导致执行中政策规避的产生。他们当然不会漠视任何决策对自己的实质损害,特别是当政策执行者身兼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双重身份,自身利益被其执行的政策所调整时,他们就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二难选择之中,这时要让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当官僚的职业(目的)与他们自身目的相矛盾时,官僚自身利益就可能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恶性的膨胀发展起来,出现了官僚的腐败行为”。[4]同样,对于行政机构来说,如果决策与它所期望的东西不相符或在它看来是无法实施时,它将反对这种毫无活力的东西或者试图改变既定措施的内容。当执行者千方百计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偏向自己的利益取向时,就可能使原有的决策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1.2.2执行者的素质高低程度。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最终总是要由一定的执行人员去贯彻实施,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在科技与信息量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系统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迅速增多,公共政策执行的专业和技术化要求朝不断细化深化的方向发展,给公共政策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是低下,必然影响和阻碍公共政策的

执行。公共政策执行的素质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学习不够,领会不准,因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要么凭经验主观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正确的体现政策目标;要么对上级政策作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二是对政策贯彻不及时,行动迟缓,消极待命,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三是业务素质低下,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近视,思维滞后,执行僵化。

1.3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

政策目标群体泛指由于特定的公共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个人或群体,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目标群体对待既定的公共政策在态度和行为上是否服从和接受,是政策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一般而言,目标群体在公共政策实施中,有两种选择:接受政策或不接受政策。目标群体服从和接受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就会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政策效果。反之,该项公共政策执行会遭遇极大的阻力,执行过程困难重重,执行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相应对策

2.1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政策制定的制度程序规范化是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的保证,公共政策只有产生于严密的制度安排下,才能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的确定性和规范性。其次,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开化(不过公开是相对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特殊利益的公共政策不能公开或

只能在一定范围公开)。这是政策制定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公共选择决策模式指出:国家和政府中的决策人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既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都一样会犯错误。所以,必须限制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特权,建立内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透明制定,杜绝“黑箱操作”现象。第三,增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化。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决策民主化,它追求社会平等,强调公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从而避免决策权力滥用和寡头决策,减少公共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风险因素。最后,要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这有利于提高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很大,那么其预期障碍就大。

2.2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方案时,起码要有如下的考虑。首先,要充分利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对其自身有利的政策执行。其次,要尽量避免依靠那些受到政策不利影响的执行者去执行政策。事实上,由于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常常是无法选择的,就特别需要用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两种手段来调整他们的利益倾向,但根本上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原来的复杂利益关系中脱离出来,真正置身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位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管理机制,形成有关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独立完整的管理体制,避免他们受到某些不当利益因素的干扰。

2.3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公共政策合法化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并不能自动得到有效执行,所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首先,增强政

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政策执行活动应依据法律和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于众,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接受监督提供前提条件,防治因权力错位而导致政策执行低效。其次,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当前,要通过健全体制,从制度上保证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不仅形式上有职而且实质上有权,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大有效地履行其监督政府的职能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第三,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为此,必须将监督机构现行的所谓双重领导体制真正变为垂直领导体制,改变作为监督主体的监督机构实际上受制于作为监督客体的同级党政部门的状况,使监督机构真正获得超然地位,从根本上建立独立运行的监督机制,独立行使监督权。第四,落实和完善各项社会监督制度。社会监督是政策执行中最经常使用且容易做到的民主监督形式,必须加强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监督权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充分运用和社会监督行为的规范化。

2.4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广泛的行为,其行为后果即政策效果与公共政策执行水平密切相关,而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所决定的。公共政策执行者是政策实施中的能动因素,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优劣决定着能动性发挥的大小。这就要求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自律精神,规范执行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这就要求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的能力,提高制定执行计划的能力,提高政策执行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处理公共关系的经验,增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

能正确地预测“危机”,随机应变和积极进取地执行公共政策。

2.5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目标群体也是利益群体,也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政策有利于目标群体,就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要想让目标群体接受政策,顺畅执行政策,一方面加大进行适当补偿和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政策宣传、解释,使合法化的、科学化的政策的可接受性高。同时,强化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任何国家都要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渠道使人们完成有利于该社会制度的社会化过程。成功的政治社会化能扩大对公众的政策宣传,增强公众的政治参与性和政策认同感,自动倾向于接受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74.

[2]王福生.政策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P167.

[3]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325.

[4]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P120.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公共政策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影响政策的除决策制度、决策方法外,还有其直接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广阔的如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一般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决策制度 政治制度一般指统治阶级用以统治国家的方式和方法,如政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官吏制度、决策体制与程序等。而决策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法令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涉及到最高决策权是什么,最高决策者是谁、决策需经过什么样的合法程度、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等。它们都对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说,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决策制度对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谁是最高决策者、什么是最高决策权体现出来的。并且,由于决策制度还涉及到决策程序和原则的问题,而决策程序和原则又决定了所采用的决策形式和决策方法,因而政治和决策制度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传递作用影响到所制定政策的质量,即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直接决策者 直接决策者是指依据法律或传统在决策机关中占有决策职位因而直接参与决策的人,一般包括执政党组织、各级政府中有关的立法、行政、司法人员等。正是由于直接决策者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对政策具有最为重要和明显的影响。作为个人,不同的决策者其眼界、主张,以及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必然会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产生很大影响。 三、人民大众 从根本上说,人民大众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在现代民主国家它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人民可以通过选择直接决策者而间接地影响政策。其次,人民大众可以通过对政策的接受与否来影响政策。第三,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影响政策。第四,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第五,人民大众有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之,人民大众作为间接决策者,在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对政策发生着重大影响。 四、利益集团与政党 政党作为一种层次更高、组织更严密更正规、肩负的责任更大也更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是最重要、对政策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根本利益的团体。 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方式,首要的是通过代表本集团利益的直接参与决策的人员提供政策备选方案、支持或反对某个政策方案等途径直接影响政策;其次是影响公众舆论,利用大众传媒宣传鼓动民众支持自己的主张;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通过形成"压力集团",通过游说等方式说服直接决策者或对他们施加压力,以影响公共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而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相互争权夺利的利益集团。但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还有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因而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客观上也存在不同?quot;利益集团"。他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样也会对公共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也具有重大影响 。 五、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可以促使大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及时进入政策议程,它表达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对政策制定起到一种中介推动作用,因而对政策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社会舆论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才能形成。这些信息载体,潜在的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而也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与选择,影响着社会舆论乃至整个社会的行动。 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直接决策者和间接决策者的影响来实现的。 六、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着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形式,规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经济制度通过作用于政治制度和决策制度对政策发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 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 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尽管有违统治阶级意愿的政策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那只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缺少经验致使措施不当造成的,根本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来的意愿。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 毫无疑问,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当然,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绝非简单的概念,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称为价值观体系。一些人极力推崇所谓价值中立的理性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 决策是有意识的选择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压力、社会压力、资金压力、时间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决策程序的限制,等等,然而,在关注这些要素时,我们不应忽视决策者本人价值观的作用。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价值观难以确定且无法辨别,只能通过决策者的行为加以揣测。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政策常被视为发展和实现政党或利益团体目标的手段,政治上有利是决策的基础原则,政策分析家也往往是从这一方面研究和评价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工会组织的成员、农业联盟的成员和某一政党的成员常常会得益于某项特定的政策。以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前国会辩论的情况为例,当时国会中的许多民主党议员强烈要求进行竞选资助的改革(包括开支的限制),他们的做法就代有这种色彩,因为在筹集竞选资金方面民主党的困难要比共和党大得多。 二、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总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此种方案对本组织的生存、发展和扩大是否有利?对本组织的一般计划和日常行动是否会有影响?怎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 ( 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 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 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 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 调整。 (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 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超前性 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 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 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 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 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

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

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①决策者不必企图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其只要着重于那些与现存政策只具有渐进性的差异者就可以了。 ②决策者只要考虑几个有限的政策方案就行。③决策者对每个方案,只评估几个可能产生的重要后果而已。④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一直在重新的界定。渐进主义斟酌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调适,其结果使得问题较易处理。 ⑤社会问题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透过分析与评估的过程,永无休止地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指正。 ⑥渐进决策是补救性的,其适应于减轻现行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但较少着重于将来社会目标的增进。 5、传统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成就与局限: (1)过程模型的主要贡献 首先,过程模型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 其次,过程模型带来了众多关于公共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第三,过程模型为全面了解现实的政策运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它与常识相一致,易于被接受、把握和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四,对于政策过程的强调,使研究不再严格地依附政治科学中逐渐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经济学偏好中的准市场研究。 (2)对过程模型的主要批评 第一,“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也就是说,它并不适合预测,或者甚至指示一个阶段怎样导致另一个阶段。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政策。人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都要由该国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整。可以说,没有公共政策的必要干预,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分析、制定、执行、评估、终结五个阶段,其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策不被执行,就仅仅只是政策而已,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就不会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政策的好与坏也就无从知晓了。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执行”究竟有多么重要。 一、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地位、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②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制定政策是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但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政策执行才是直接的、实际的、具体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执行政策,才可以知道政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政策执行是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尽善尽美,政策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或者制定新的政策。 总之,政策执行的作用和影响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终。因此,要想让公共政策顺利执行下去,首先就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执行活动,把政策执行作为政策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将计划转化为实践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时候,政策已经制定好了,但是实际上却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有效的执行,执行的现象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总是直接的或间接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才能够排除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从而使政策顺利地执行下去。我

公共政策分析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100题) 1. 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ABCD)A.亚当·斯密 B.克劳塞维茨 C.卡尔·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E.托克维尔 2.“三论”(指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ABC )A.系统性 B.动态性 C.最优化 D.可比性 E.理性化 3.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决策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哪三个层次(ABC )A.个人的 B.群体性 C.组织的 D.国家的 E.社会的 4. 从管理的角度看,研究领域可分为下列哪几个系统(CDE)A.科学系统 B.信息系统 C.技术系统 D.社会技术系统 E.社会系统 5. 公共政策系统属于社会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ABC)A.政策主体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督系统 D.政策咨询系统 E.政策评估系统 6. 下列哪些组织属于强制性公共组织 (ABDE) A.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经济仲裁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E.国务院 7. 在当代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政治体制中,直接决策者可分为(ABC)A.个人决策 B.团体决策 C.组织决策 D.利益集团决策 E.垄断机构决策 8. 以拥有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大小为标准,公共组织可划分为下列哪些类型(ABC)A.强制型公共组织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 C.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官方设立的公共组织 E.官方资助的公共组织 9.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下列哪些突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ABCD)

A.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B.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C.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相对性 D.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E.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环境 10.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BDE )。 A.选民 B.立法机关 C.利益集团 D.行政机关 E.领袖人物 11.国家权力作为公共权力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 AE )A.政治统治 B.抵抗侵略 C.制定政策 D.发展生产 E. 社会管理 12.美国总统决策包括下列哪几种类型(ABCDE)A.立法倡议 B.立法否决 C.委托立法 D.外交决策 E. 防务决策 13.在下列政策系统内,表现为政策的塔形结构的有(ABC) A.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B.战略——策略——战术 C.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D.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 E.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14.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A.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5.下列哪些政策属于社会政策(CDE) A.农业政策 B.外交政策 C.劳动政策 D.人口政策 E.宗教政策 16.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BCDE) A、利益集体 B、立法机关 C、行政机关 D、执政党 E、某些领袖人物 17.我国的立法机关指的是(AE)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段林峰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要维护好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并且使之得到良好的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上层建筑。它需要专家和专业化知识基础,要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反复的论证,也需要民众的意愿及民众参与。这是一个动态的、庞大的过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个政策体系的落实。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不能作为摆设。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在于执行,也只有良好的执行力,才能通过这个政策的执行,达到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或与预期效果。因此,深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的影响因素是有意义的、必要的。这些影响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主要的因素有四个:权力、利益、价值取向和民众参与。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应贯彻“权力与责任意识”,不能出现“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执行者必须承担相

应的责任,拥有一定的权力。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积极贯彻“全局意识,执政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考虑在执行政策合理化过程中,需想到公众的合法利益及实现途径、实现程度。不能出现在合法执行条件下,只考虑执行者的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是要把公共政策制定带来的合法利益扩散到公众之中。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获得的保卫者,个人利益的捍卫者。从而,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分配既得利益,防止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权力的拥有者用之升官发财,无权者则遭受公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痛苦。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我们的执行者应不折不扣的按照原先制定的政策方案去落实。不能因个人利益、团体利益而做出偏袒,而损害到公众的利益或国家利益。从而影响到公共政策后期的执行及政府的形象。 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应贯彻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倡价值的多元化,反对崇尚价值唯一,公共政策的执行,成为政府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公众也因此拥有更多能发展机会,能够争取到正当的权益,从而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提倡价值多元化的积极价值取向。这样的价值取向能够使其发挥特长,赢得发展机会,获得应得利益,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差异,使社会各阶层的公众获得发展,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应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其公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方案]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方案]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 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 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 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 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 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 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 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

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 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他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一、单选 1.公共政策是( A .政府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 B.惩罚性 )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倾斜性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 C .拉斯韦尔 ) 最早提出的。 5. ( C .政府主体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伙伴 )。 7.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A. 权力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个人负责制 )两种具体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 D.外脑 ) 。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C.行政 )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 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 D.排斥 )。 12.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C.共识 )。 13. 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C. 正常状态 )的 失效。 14. ( B. 史密斯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DOC)

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浅析——以江苏省为例 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不仅是公共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公共政策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共政策执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提出改善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若干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制约因素;对策 一、江苏省公共政策执行制约因素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社会权威机关——特别是政府行使权力、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社会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也使得如何确保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以江苏省来看,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关注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一些关注政策执行的研究论文出现,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专著为数更少,这些情况是和我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期,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业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最终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过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经济学“以最小的产出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理性”假设,政策执行必须带来一定的收益以弥补这些投入的成本。但是,往往由于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以致政策的执行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机械性执行、野蛮性执行、附

公共政策执行(1)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1、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 A、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 B、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 C、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D、扩大势力范围的一种政治手段 E、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 ABC 2、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如下的因素() A、政策问题的性质 B、政策的质量 C、执行机关的效能 D、政策对象的情况 E、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ABCDE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政策就越易执行 B、政策对象的类型越多,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C、政策执行者是主体,是施动者,政策对象是客体,是受动者,因此,政策对象不具有能动性 D、政策对象具有主观差异性 E、任何政策方案都明确界定政策使用对象的范围 BDE 4、政策监控的目的是() A、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 B、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质量

C、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D、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E、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ABDE 5、理性方法可以帮助分析者简化对象、理清关系。 (T) 6、政策分析需要多元的评估标准。 (T) 7、任何可引起“行动”的政策都比基本维持现状更值得考虑。(F) 8、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假设前提包括() A、经济人假定 B、人的有限理性 C、人的学习能力 D、道德人假定 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集团越大,个人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B、提供集体物品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团体的部分成员 C、区分一个集团是何种集团的依据是集团的规模 D、一般说来,公益性集团的行动能力较弱 B 10、奥尔森把集团分为两种类型,即() A、大规模集团和小规模集团 B、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1.政策方案 在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首先一个因素就是政策方案本身。这是因为,如果政策方案本身存在问题,必然给政策执行带来困难。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等都会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政策执行主体 作为政策执行的一部分,从执行机构到个体的执行人员,乃至整个政策执行体制,都有可能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3.政策对象 政策最终要作用于一定的政策对象才能发挥其分配价值和调节人们行为的功能。也就是说,政策的目标能否实现,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政策执行者所能完全左右的,最终取决于政策对象是否顺从政策。概括起来说,政策对象顺从政策的原因有:利弊衡量、避免惩罚、政治社会化、政策合法化、顾全大局观念、道德压力、情势变化等;不顺从的原因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冲突、利益冲突、同类团体的影响、舆论影响等。 4.政策执行环境 所谓政策执行环境是指政策执行过程置身其间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和。自然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面积大小、气候条件等,都有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信访、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经传统途径进行沟通的方式虽然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严肃的、重大的、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没有机会成为议题,阻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今年两会前夕,******

2021年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

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 (1) 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一般来说,一项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基础为政策规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前提。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逻辑前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政策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另外,政策的合理性意味着决策者是理性的;政策制定是经过一番周密思考的,而非情绪性的、武断的。 (3) 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合法化是指公共政策经法定权力机构按照正规的程序予以认可。公共政策一旦合法化,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性,从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以法律为后盾,减少干扰,排除阻力,确保有效实施。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所谓公共政策,即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它的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选择性执行政策内容抑或延伸莫须有的政策内容,这些行为都对公共政策偏离预期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而擅自变动于自身不利的内容,严重影响党和围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当地方政府单位注重自身利益大于国家时,执行机关便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筛选,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利执行,不合利不执行,在执行中见黄灯便走,见红灯便绕道。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当然,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也有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 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是象征性地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于 波,周柏春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 对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给以简要的分析,期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给其以足够的重视。影响公共政策执 行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资源’执行人员的投入、必要财力的投入和管理资源的投入(和组织’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三个方面。关键词:公共政策;影响因素;环境;资源;组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兴起 &%世纪.%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公共政策研 究领域出现了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执行运动”。执行研究的学者们写下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关于执行研究的途径、理论及模型,拓展了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容。 政策研究是相对新的现象,它的兴起以#/0!年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执行的跟踪研究而成的报告《执行》一书的出版为主要标志。尽管在&%世纪$%年代有一些组织理论家的著作已涉及到公共政策机构如何运作政策的问题,但是真正以政策执行作为主题,并进行全面案例跟踪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则是《执行》这本书,该书成为政策执行领域的经典,是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学者和学生的必读之书。普雷斯曼和 韦达夫斯基的研究表明,“奥克兰计划”并不是按照政策制定者所设想的那样被执行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 目标,问题就是出现在执行的方式上,尤其是“联合行动”的困难上,他们的工作引发了政策执行的热潮,导致了七八十年代所谓的“执行运动的兴起”,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原因。从理论上看,在美国&%世纪$%年代末 0%年代初政策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要求对政策系统、政策过程的各种因素和环节做全面深入的研究。过去人们偏重政策制定或规划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执行的研究,这制约着政策科学的发展,必须加以纠正;从政策实践上看,$% 年代由约翰逊政府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在客观上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好的或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促使人们去评估政策并去寻找政策执行方面的原因。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政策执行在0%年代初以后成为美国及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焦点或热门话题。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政策方案一旦经合法化并公布之后,便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后,将政策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目标而重新调 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1#2 具体来说,就是政策执行者 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 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执行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态势,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于波(#/0%—),女,辽宁大连人;周柏春(#/.%—) ,男,黑龙江大庆人:大连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年第"期’总第0%期( 345"&%%*67879:;3450% 行政论坛 +)<=3=>?@+?=AB ?@=CD3B

公共政策案例之政策执行知识点

案例分析: 1.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公共政策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 4)手段的权威性 3.政策执行机关:是政策执行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党政机关,立法与司法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等。 4.政策机关的特性: 1)执行性 2)服务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1)财务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制度资源 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关为执行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可操作性。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规章,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观利益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宣传,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政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引导政策对象自觉地,主动地去执行公共政策。如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策,批评与表扬等方式。 6)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指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如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等来执行公共政策。 7.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

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成效。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力度。 8.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1)执行者因素,是核心要素。执行者的素质,价值观,,认知水平,利益取向,执行心态及能力发挥等往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2)资源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必备的条件。 ●人力资源——要素质高 ●财务资源——要充裕 ●信息资源——要准确,及时,尽量降低其不确定性 ●权威资源——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权力基础 3)工具因素,是公共政策成功执行的重要手段。如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经济工具,思想政治工具以及技术工具等。 4)环境因素,影响着政策目标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 ●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这些都会大大降低政策执行费用,减少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社会环境,有利的社会环境可以使政策执行过程受到较小的制约和牵制,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9.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机制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4)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10.政策执行过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加强政策认知,即进行思想引导 ●制定执行计划 计划原则 ?计划要实事求是 ?计划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弹性机制,特别要适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 ?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实现长期与近期目标统一,上级与 下级目标的统一,做到计划前与计划后的衔接,全局与重点均衡,公平与效率 兼顾。 ●进行物质准备,主要包括财力(经费)和物力(设备)。经费包括:政策执行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