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及消费革命

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及消费革命
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及消费革命

《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消费革命》

对话学者:

戴慧思(Deborah Davis,以下简称戴),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卢汉龙(Hanlong Lu,以下简称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组织:罗红光

摄影:《对谈》制作组

时间:2001年5月4日

地点:上海波特曼大酒店(Ritz Carlton Hotel)

消费作为观察与研究社会的一种方法

卢:耶鲁大学戴慧思教授编辑了一本名为《中国城市消费革命》的书,2000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来自1997年在耶鲁大学召开的“中国消费文化”理论研讨会。会上有来自不同院校和系别专业的中国研究学者参加。会上提交的论文都是近年来作者在中国进行实地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有像戴教授这样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更有不少是美国的中青年学者。他们都有在中国生活和从事研究的实际经验,对改革与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有切身的体会和社会学研究的现场第一手资料。他们分别从住房、儿童消费、饮食、闲暇等各个方面观察中国人经济生活的变化,对麦当劳、贺年片、婚纱摄影、迪斯科舞厅、保龄球、情感热线等消费现象进行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考察。该书的出版被评论为对当今中国经济消费领域作了全新的、系统的、记实性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①。确实,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一场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社会变革。消费现象表面上是一种经济现象,但实际上更是一种社会文明。消费文化,又称商业文化(consumer culture),是经济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又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果的重要交接口,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表现形式。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消费现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戴:确实如此,以前对消费的研究,除了经济领域与市场研究以外,从社会与文化方面,特别是对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人类学者做的,社会学者不太注意这个问题。照美国的经验来看,在八十年代以前,从消费角度进行理论研究的大多也是人类学者,而不是社会学者。我想从理论上要回答这是什么原因不很容易。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者创造世界的世纪的话,那么20世纪则是消费者创造世界的世纪。

卢:这个说法耐人寻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生产进入后工业化的时代,经济与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消费者,受消费者所指引。由于消费直接取得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消费已不是一般的经济环节,而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其实在中国也是如此,八十年代以前,消费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社会学界从市场调查的角度对消费现象的研究有所介入,但是很少涉及消费的社会理论问题。从九十年代开始,消费作为市场化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后果越来越明显了,一种商业文化正在形成,不由你不去注意。但是戴教授你的确是最早思考如何从消费来认识中国社会的学者之一。

戴: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引起的。我是在1979年第一次到中国来直接开始做研究工作的。你①参见Charles Tilly (Durable Inequality 一书的作者)对该书的评论,见该书的封底。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Edited by Deboarh S. Dav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知道那时如果你去访问一个人、一个家庭,你可以问他们的经济收入是多少,他们总会坦然地告诉你,没问题的,这是跟美国很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当时中国职工的工资都差不多,只要知道他是“八级”还是“五级”的工人,你马上就可以大致知道他的收入。

那时虽然也有补贴和奖金,但是都十分相同与清晰,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一直到1988年(八十年代末)都是如此①。但是从1992年开始改革的影响就蛮大了,人们开始不想告诉你自己的收入有多少,他会告诉你他的基本工资是两百,补贴是这些,但是不敢说第二职业的收入或者别的收入。到了1995年,我看得出来我再也不能问他们这个问题,就是说他们不愿意对陌生人说他们的收入。我们安排一个调查,到他的家里说我是什么什么人,我要麻烦你作个访问,他同意了。后来我们就开始提问题,进展还顺利,但是问到收入这部分时,他觉得不舒服了,我也觉得不舒服。然而那时我们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就是不愿谈到自己的收入。许多学者特别注意收入这个指标,因为他们都把收入看作是因变量。从理论上看,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的收入。但是我觉得这个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如果收入是你的主要因变量解释,你建立整个理论试图解释收入如何变化,社会财富如何分配。但是把收入看作是因变量,可能得到的结果从统计角度上看是很漂亮,但是却是虚假的,说明不了问题。比如举个例子,你到一个工程师的家里看,他有新的电视、新的冰箱、衣着也不错,还有可能有两室一厅的居所。你再问他的收入是多少,他告诉你的也许是基本工资,当时可能还没有超过五百块。你又到了一个工人家里,他家里没有新电视、没有电话,住的是一室一厅或者只有一间房子,你问他的收入,他的基本工资可能是三百八十还是四百。这样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有一百来块。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一百多块的差异是买不来这么巨大的差别的。

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什么指标才是最可靠的呢?我决定从消费方面看,可以用这样的指标来看得生活水平是高的还是低的,从这个方面来解决对社会地位的问题。

卢:对此我们也有同感。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收入被定义为是“职工家庭的生活费收入”,所以受访者告诉你的只是社会上平均的生活费水准,当然不会有敏感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社会事实。但是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收入结构变的越来越复杂,收入渠道多元化了,收入成为个人成就的一个指标,变得敏感起来。所以很难从他的经济或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来判定他的收入水平。

戴:最困难、最成问题的可能就是抽样调查,因为相互之间都是陌生人。就是你把寄表过去,让他自己填,谁能保证他们会告诉你真正的情况呢?

卢:这也包括了我们现在做一些低收入家庭方面的调查。政府有专门的计划对贫困职工或家庭进行救助,现在越来越发现假如按照原来的地位指标去划分救助对象不正确了。比如说你下岗了,你应该得到补偿或救助,但其实也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有些人虽然下岗了,他还会有其他的收入,但是如果他不很确切地向有关部门申报收入的话,就难以判断。

所以现在有些地方在确定哪些家庭是不是应该救助的办法时也要看他家里有没有新的添置,他假如有新的贵重添置品说明他的经济情况还是可以的。这些是从方法论方面的考虑,我总觉得消费对一个社会来说它还有更重要的指示作用在背后。譬如说现在中国书市里有不少翻译的关于美国消费方面的书,其中也看到好几本关于消费与社会阶级的书,他们都从消费问题出发,讨论美国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就是说消费其实也是一种显示人的地位的一种方式,是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探测仪。

消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

戴:是的,从理论方面来说,人类学者D.米勒(Daniel Miller),他是美国人,但在英国也①戴慧思教授从八十年代中起在武汉、上海等地进行居民家庭的跟踪访问调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中国

家庭时序生活变迁资料和调查的感性经验。

有一批叫做社会人类学的学者,他们认为消费造就了一个人,通过消费你造就了你自己。

他们对社会结构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同时,他们对变革性的情况也不做分析,我的意思是说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就是20年以来你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改善的速度我认为是世界上最快的。就是从1980年到1995年这15年里看得出来,农民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九十年代在城市里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

卢: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将西方15世纪以来的发展归结为物质文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三个环节。他认为,日常生活的物质文明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市场意味着解放和开放,是与另一个世界接近的媒介。他把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原因,归诸国家的干预和阻碍,并以中国资本主义在国外得到的蓬勃发展作为反证①。马克思曾写道:“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正由于有这两大领域的存在,便有了市场与经济。20世纪的市场经济正如教授所说的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体。那么如何来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呢?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会以消费者为主体来实现的吗?在你编的《中国城市消费革命》这本书里,南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的R.麦德森(Richard Madsen)教授在他的“尾声”一章里用“第二次解放”来形容中国当前出现的消费革命。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第二次解放?

戴:这是他的话,但是我可以同意。意思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次解放是在1949年。它停止了这么多年的国内战争,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后来又开始建立人民公社,那时对经济结构也进行了改革,当然你可以说人们是解放了的。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加和平、安定,有足够的食物,而且大部分人们都有工作,可以送孩子去学校读书,有健康医疗保障,这是一种解放。但是在60、70年代以后,许多人感到很悲观,我想你提的麦德森所说的“第二次解放”是指这个意思。这是他的看法,不是我的。按照我的理解,他的看法可能就是中国的改革与开放第二次给了大部分中国人新的希望,他可以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对他孩子有前途,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希望,对现在的一代人和他们的孩子来讲将是一个新的未来,所以他们觉得他们再一次得到了解放。但我个人不认为50年代是第一次解放,90年代是第二次解放,对此我的看法可能不完全一样的。

卢:但我有点同意他这个说法,因为我觉得第一次是指通过政治革命的一次解放,第二次我觉得指的是经济上的一个非常大的解放。我一直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过两次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一次是在1949年建国以后到1956年对城乡“资本主义改造”结束。第二次便是我们现在所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不能将这两次改革割裂开来,而且将它们对照起来看反倒更有助于我们冷静地思考现在该怎样去做。

第一次改革是政治革命的继续,加上“大同”的理想主义推动,结果形成一个僵化的国家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地强调了社会对经济条件的控制和意识形态为核心。第二次改革则是一场经济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是物质文明的进步和消费者的自主。我是这样理解你提出的消费革命和麦德森所说的第二次解放的真正意义所在。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社会上的物质很匮乏,消费不发达。人们自我决定的生活范围很小。物质生活方面基本上靠国家与单位来分配,选择性非常小。虽然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但主要局限于城市。

人们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是很多,所谓大家都吃大锅饭,过平均主义的苦日子。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体制的活力不够,经济发展的效能很低。第二次改革带来的是一场消费革命,中国正在逐步完成货币化、商品化、市场化、乃至资本化的商业化转变。我觉得可以说随着经济生活的解放,每个人的生活自由度都有了增加,都能够不同程度地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第二次改革的主要结果是形成了消费者,有了消费者的自主性。人们能够选择自己需要东西,能够决定什么是他所想要的。消费者行为和投票者行为有同样的原理。

①参见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书店(北京),1992

年中译本。

消费者自主实质上从经济方面形成一种投票解决公共需求的模式,所以我觉得确实是一次大解放,不知道你觉得怎样?

戴:我同意你的看法,但这是比较乐观的看法,麦德森也有悲观的一面,他有比较悲观的看法。

卢: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消费者自主也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首先,消费者会普遍相信“钱能通神”,从而使整个世界散发“铜臭”,拜金主义是消费社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病,这也正是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等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次,就是要批评“消费主义”。最近几年人们其实也不断地发现,消费虽然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但假如消费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没有能很好地对待个人需求和社会利益的问题,协调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关系的话,它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汽车消费引起环境的问题,比如吸毒,嫖娼卖淫等不正当消费会影响社会风气的问题。所以消费者的自主性也往往会有它的反面,但是我想这是一个鱼跟熊掌的问题。

戴:对,我们是学者嘛,你们提出来的问题都是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研究这些问题。同时还必须看到消费也成为了生产的一个方面,美国就是一个例子,你可以分析一下GDP (国民生产总值)从哪儿来的,美国在服务方面的“经济产值”现在就是超过50%。

所以消费应该从好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指个人在家庭里的生活消费,但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结构性的,比如说今天我们会到外面吃饭,还有旅游、接受社会性服务工作的消费。卢:这几年中国经济学界一直在注意和关心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目前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已经超过50%了,这被认为是一个现代化的指标,可以看得出来越是现代化的社会,消费真是越来越显得重要。

戴:因为一个人的消费是另外一个人的工作。

卢:说得太好了,这种有机的联系是现代社会分工细密化的结果。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生产者和服务者都离不开消费者,所以应该说消费对我们研究整个现代的生活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戴:这个对于我们来了解中国的当代历史肯定有用,在五十年代以前农业是最重要的,工业没有那么发达,后来工业的比例增加了,它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了,但是特别是在信息革命、高技术(IT)革命兴起以后,发生了许多新的情况。物质的生产变得越来越容易,知识、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卢:在西方信息也一般被你们认为是一种消费吗?

戴:当然了,只是没有那么清楚。消费跟制造性产业的区别,以前是很清楚的。消费是消费,生产是生产。不过作为服务,包括信息服务,生产与消费的边界就不那么清楚了。卢:但现在我们看得出来信息服务也是非常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包括现在互联网也可能会要收费。

戴:对,比如说软件跟硬件,举一个例子,开始时IBM以为生产机器也就是硬件是最重要的,后来他知道硬件只是第一步,很容易被做到,但是赚钱的却是软件和服务,这是最重要的利润生长点,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消费与社会不平等

戴:消费确实上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研究领域,比如你说的吃、穿、住、行、交往等不同的消费场所和内容,是我们看社会的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谈一些整体的想法,然后用它来测试其他的一些理论。举例来说,你一定了解V.倪(Victor Nee)关于“市场过渡理论”(market transition theory)。市场过渡论的基本观点是,如果允许直接的生产者控制经济生产的话,不仅会带来高的增长率,而且会带来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这个理论原来是用你们的研究结果推导出来的,认为你们引进市场化机制以后,使中国越来越公平

了。但是为什么我不同意呢,因为我看得出来,在我们美国的资本家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是靠市场的,但是在世界上我们是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所以我很难相信市场能带来公平。不过,这只是一个假设,V.倪也是我的朋友,我们一起讨论过,这是他的假设。

好,这是你的假设,那我们怎么来讨论研究你的假设呢。一般的人都是用他的指标,收入分配指标来解释。我跟他讨论过,我认为这是不够可靠的。因为你看得出来,报告的收入是差不多的,你问一个陌生人,谁回答的都是中等的,最穷的你没有办法查出来,有钱的人他也不回答。所以你选择收入指标,你就歪曲了事实,你得到的仅仅是中间部分。他真实的那一部分你不知道,这是我的想法。而消费则是一个好的切入点。理论上我们可以讨论很多很多假设,就是给你一个例子,我们1996年跟学生一起用小组座谈会研究儿童消费。当时一个假设就是关于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我们用好几个办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做各种访问,访问老师、访问父母、访问孩子等。我们可以问他们你觉得男女平等吗?如何平等?假如你有一个女孩,你会怎么怎么样?当然,他也可能说了,但考虑下来还不够。我们的办法就是看他的消费方面。比如看他有女孩,或男孩,你不必直接去问他。你知道他的孩子是女孩,所以你就看他的生活怎么样,看他给孩子吃什么的,穿什么的,问他你希望她将来做什么。你不要去问他你觉得女孩应该做什么,或者男孩将来该做什么。我们就是从消费的角度来研究这个假设。我们编写的好几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所以理论上假设从各个方面汇集拢来,但是我们用消费场所(题材)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不是为消费去研究消费,而是利用消费来挖掘其他问题。

卢:就是通过消费来认识许多理论问题,我也记得我们那时候访问香港家庭、上海家庭,如果你去问他男孩女孩有区别吗,他会说都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去观察他的消费行为,在选择玩具上就会是有异性化的差别,所以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

戴:但是我觉得在上海这个差别就不大,因为都是独生子女。但是有阶级差别,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卢:那么回到Victor Nee的假设,你认为市场化不能够消除不平等,反而造成差距会拉开,从消费方面你是不是也能看得出来?

戴:看得出来,但是很复杂。我们一起工作了看这个结果,因为到现在这种变化还在进行之中,可能从今年开始这个差别会越来越大。但是在1998年或1999年的时候,住房还是很平等,交通工具的差别还可以,吃得也是比较便宜的,因为很多补贴还在,社会分化看得不清楚。在一般城市里的生活中,吃、穿、住、用还是比较相像的。市场化开始的时候当然会有阶级差别,但是并不那么简单。不是以前理论上描写的国外的资本家,你会知道无产阶级住在这儿,资本阶级住在那儿,他们按照完全不一样的方式生活。中国不是那样的,到现在还不是那样的,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在中国年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阶级差别则会越来越重要。这里也有主流文化方面的差别。

卢:那么现在你觉得是哪一些阶层在消费方面能够显示出来它有一种地位?

戴:经理层,所谓的经理阶级越来越大,这也可以说有的完全是靠市场形成的,还有一部分则是靠机关里面形成的。这是不一样的走向,可以说是两条路,但是还没有那么简单,总之不是一条路。

卢: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是处于从再分配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有些职务消费和待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形成特殊的经理层。

戴:这确实是一个特点。同时还要看到你们差不多有40年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对你们公民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在美国,一般的资本家、特别是大资本家,他不会管你工人够吃不够吃,这被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不用管,我们都是靠市场。但是我现在在中国仍然看到了这种情况,高级经理、厂长、机关里的领导他们还应该给所有的人考虑一下,因为他有一种“大同”的责任。那就是为什么我不完全同意第一次解放、

第二次解放的提法。我觉得社会主义的革命对你们还有好的影响,比如,你们给所有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这在世界上很特别的。你如果比较一下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大国,你们比他们在教育方面发展快一些,这是他们跟你们无法比的。另外,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你们的卫生部门在50、60年代有很多投资,可以说这是人力方面的投资,是一种基础。此外,我也发现中国的私营企业家跟国外的私营企业家也不一样,我认识几个,我也访问过他们,他们有一个梦,就是自己要发财,但是你跟他深入讨论的话,他也考虑工人的情况,关心我的邻居的情况,这也是比较特殊的。

卢:我前几年写过文章,就是讨论中国的“集体社会主义”问题。由于中国社会从根本上看不是由个体之间的联系发展起来,而是由“族群”联系起来的。这种社会“早熟”的现象使中国人思考问题会有“群”的潜意识。所以中国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并且中国的社会主义有先天的群体倾向。一旦国家的强权向社会“让予”了以后,族群集体的社会主义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群体的社会主义对外是讲市场,讲竞争,而对内大家还是要讲“社会主义”,讲公平分配①。

中国消费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与特点

戴:我倒有一个问题要问你,假如你觉得我说得对的话,我认为你们的私营家(企业)跟国外的私营(企业)家的一些看法现在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觉得过了十年,还有这个差别吗?

卢:我觉得这要看整个大的社会形势是怎样发展的。这可能是一个文化交融与变迁的大问题。

比如在中国的市场化转变过程中,现在也非常强调法治,就是根据法律来规范公众行为。

其实法律背后提倡的是理性精神,就是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很多公共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说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超理性”的,或者说仍有相当的感情色彩在其中。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采取渐进策略,一直在强调“市场无情,操作有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市场竞争“残酷”的一面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不支持的。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整个转变过程中它需要讲中国式的“人情味”。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这个能不能在十年或者几十年里有改变我觉得难以肯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建设一个法制的国家,你看有多困难的原因之一。近20年以来的法制建设遇到了“立法公正”和“执法难”的问题。我想在私人产权和私人企业家的地位和行为会不会转变上大概也有同样有这个问题。

现代西方是一个崇尚理性的社会,认为法制化和理性化是效率比较高的一个社会,至少在建设物质产品方面是这样。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确实很难的做到一致认同。

而且,我也发现西方社会也在反思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也觉得科学可能也是一个两面的东西,因为它永远不能穷尽真理,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比如现在的人太聪明了,对自然就剥夺得太厉害,破坏这个环境。你们太理性了,人和人之间就可能只讲法律,施行法律的成本其实也很高。我们看到你们美国整天在选举上要花费非常非常多的时间与金钱,为了打官司,也不知道要用去多少时间和精力。而这在中国可能就是由一个有权威、有德行的人,由他来判断一下,或者通过一些调解的方式就可以解决。一些偏爱于中国文化的人会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以。所以我觉得可能双方的文化都在不断的反思。其实作为我们学者来说,对于消费文化的兴起我们当然是很欢迎,的确它在这20年里面给中国人民带来非常大的生活上的改变,但是的确我们也会有西方学者的这种担忧,消费文化走过头了,也有它本身的问题。正如我们中国人以前为什么是排斥商业的,中国本不是崇商主义的,中国历来的统治阶级也好,或者说社会民情也好,看不起做生

①卢汉龙《“墙头经济”与集体社会主义——从单位办“三产”看中国的产权文化特点》,《学术季刊》(上

海)1999年第三期。

意的人,因为中国人觉得人跟人的交往首先不应该是讲利的,不是利益优先的,而应该讲“义”,就是讲社会互惠,讲怎么来维系这个社会关系,讲相互的信任,讲相互的感情联络。

戴:对于中国文化历来重农抑商的问题我认为,也许孔子说他看不起商人,但是从国外来看中国人,我们看得出来在南洋、美国、台湾、香港的华人社会里,商人的地位蛮高的。

你问一个美国人,中国人会做生意吗?他肯定会说是,中国人都会做生意。这是为什么呢?从宋朝开始,宋朝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化时期,如果把这时候的中国和欧洲做比较,中国是跑到前头的,宋朝比当时的欧洲更加商业化。从商品化和合同来看,你们订合同的历史比我们的都长。你们的农民,我说得也许不是很确切,从唐朝已经开始有合同。

你们的农民种田,但是他还会有副业。这是第一个问题。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矛盾。你刚才说正式历史说中国看不起商业,商业没有那么发达,但是我们从比较历史看得出来,中国是最发达的。我认为中国的法律、道德行为和家庭策略中的商业根基对整个市场极为有利。当然你会说还有社会关系网对市场的作用呢?也许中国是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假设。

卢:也有研究中国历史的史学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轻视商人,或者说中国的主流文化要排斥商人,就是因为中国人其实就是很会做生意。这跟你观察到的结果相同。但是结论却不相同。他们的结论是,正因为中国人会做生意,造成政府,或者说皇帝,一定要控制这些做生意的人。因为生意人创造的物质资源一定是要被国家能够控制,才能保证公平。

所以主流文化就排斥商业,而且或者说“官”与“商”要“勾结”在一起,所以私人的资本主义反倒好像就发展得比较慢,是不是有这种看法呢?

戴:应该看是跟谁比较。如果是跟苏联或俄国比较的话,那当然中国官方对商人的控制比他们发达,跟法国比可能差不多,但是英国跟荷兰这两个国家就不一样。你会发现它们的皇室也想控制商人,结果发生的革命就是商人起来推翻国王。使我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官方解释是中国是一个瞧不起商业的社会,但是如果你客观地来看的话,它实际上又是一个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所以这其中存在着矛盾,即官方解释与人们看到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有矛盾。所以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个假设。事实上如果中国人相信一直会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当然也不得不相信。但还要留待进一步发展事实的证明。

从住房消费和产权看公私领域

卢:听说你最近在使用中国住房消费方面的资料准备写一本书,能不能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一下主要的观点,让我们先闻一二?

戴:这本书可以说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很一般的,就是研究研究政策,了解从1980年到1999年20年以内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怎样改革。第二个部分是比较抽象的,讨论私人空间。讨论私人空间对中国人来讲有什么意义?就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人喜欢有他个人的生活,个人的看法。以前有人说中国人没有隐私,靠访谈是谈不出来的。我自己的经验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可以了解的,他有自己的时间,他要安排他自己的时间。按照时间来说,你可以说他有私人的时间。后来你看得出来,他的收入高了,他可以买房子,他也希望买自己的房子,因为这是他私人的空间。从私人时间到私人空间是很重要的变化。所以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隐私是如何实现的,以及隐私对中国人来讲意味着什么。第三个部分就是研究产权的问题。在住房产权上有好几种,是个人的产权,还是公共的产权,或是家庭成员共同的产权。重点是要了解了解这个“家”(home)的产权。用英语说就是domestic property regime。在理论上我们经常谈论产权和产权制度改变,不过谈论的基本都是工业方面的产权,如工厂、商店等生产上的产权,但是你看看世界上最一般的产权是什么,是他们的房子,所以我想通过研究房子的情况来了解

这个产权制度,了解中国真实的产权制度,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这些权利来形成社会、认识自己并发现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三点,当然,与公共领域又有了联系。

卢:对,这就牵涉到公共领域,太有意思了。从产权构成里你怎么来看公共领域的问题?戴:因为这个产权是一个人的财产权,要有矛盾的话,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与国家的,还有一种是跟别的公民的。两个公民之间有矛盾,他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他应该去找一个法庭,那这个法庭里面怎么决定谁有道理,谁没有道理就非常有意思。由此产权这种语言就变成了解决公民之间的矛盾的一种语言。我们开了各种不同对象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们将从中国报刊上登载的一些房产纠纷的读者来信念给他们听,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看法,然后再将报刊编辑部请法律专家对这些纠纷的司法性回答念给他们听,再听他们的意见。你参与我的研究你能理解,司法解释和民间解释会有差别的。还有你看到,用法律方面来解决问题的话,你也应该看,你应该听中国人怎么决定他有道理他没有道理,他怎么用产权语言来声明自己的主张。如果要讨论公共领域,这个是跟产权、权力有很密切的关系的。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公共所有的,还是个人所有的。通过对产权的讨论,我想我们可以对当代中国关于公共和私人的界限了解得更加清楚。

卢:在这个研究中间你觉得西方和东方有什么重要的差别没有?

戴:可能最大的差别就是家庭的情况。20世纪在欧美国家产权是个人的,但是在中国很多是家庭的,还是共同所有的,可能这个是最大的差别。这是一种中间地带。所以你想想在西方的法律中尽管它不是非常清楚,但至少比中国清晰,存在一个公共所用制和一个私人所有制。中国的情况对我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中间地带,那就是“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可以说家庭所有制。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在西方的集体所有制,只有在最高级的皇室方面有,它有家庭所有制,但是一般的人没有这个,也许有的,但是没有那么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可能很重要。特别是在农村里面集体所有制还是重要的。这是一个假设。

卢:这或许正是由于中国人的现实社会是一种“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这也可以证明中国人的社会“以群为本”而非“以人为本”,集体的“社会主义”在中国有比较大的接受度和发展空间。现在从消费领域体现出来的产权思想越来越明显,直接增加了对消费者自主性的保护。私有产权或你所观察到的集体产权对社会的分化会不会造成影响呢?戴:你曾经提到过,由于长期的物质缺乏,中国人也许会有一种想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财产的欲望。但这只是一种假设,很难说美国人就没有这样的欲望。

但是物质上的东西是有限的,对于物质的衡量和文化的衡量那个更重要必须从假设开始。1998年我们一起工作时我的假设就是,我们不能假设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不一定是一二三四的,也不一定就是他有一级的生活水平,他有二级的生活水平。就是说,住的、穿的、吃的、用的什么的、还有收入等等的,是分散的、分割的(segmented)。这意味着能有这样的一个“阶级”,比如象通常说的知识分子,他们文化资本蛮高的,经济资本或是生活水平可能比较低的,但是他以为他是一个阶级,这就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水平,一种阶级情况,一种阶级地位。另外还有比如专业方面的,可能是靠种田为业的,不一定是按照所有的“资本”来比他是低了还是他高了,不一定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列一个假设,你要看一个社会也许它是由阶级(种类)来分割的,但不一定是分等级的,这就是一个假设。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这个假设呢?

在美国,因为我们要了解这个阶级地位跟他对别的方面看法有什么关系,特别是政治方面投票的事件,他要知道谁把票投给戈尔,谁给布什,要考虑一下这个阶级跟别的社会结果有什么关系。假如我们假设有一级、二级、三级、五级的,这不能说明我们的问题。

这个是你们看社会的一个看法,但是假如我们用消费方面的指标,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地位的观点,就是从这样的阶级生活看别的事情。因为我们

的社会没有那么简单,阶级分析我认为是太简单化了。

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调研报告模板

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文化消费日益繁荣。为了了解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结构和影响因素,我们做了这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通过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调查,得到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结构和影响因素,为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更好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三、调研内容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二)、文化消费的现状。如文化消费的结构,各个文化消费的数额,占总消费的比重,占收入的比重; (三)、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 四、调查对象 浙江省城镇居民。根据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浙江全省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3354.1万人。确定样本容量为33000,从浙江省的各个市:杭州市、宁波、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每个市随机抽取3000位城镇居民进行调查。 五、市场调研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 在每个市城镇居民集中的小区中抽出30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位调查人员负责500份问卷。 六、调研的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分析出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结构和影响因素。为以后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七、(附)调查问卷 八、(附)调查人员和时间的安排 九、(附)费用明细 七、(附)调查问卷 编号: 关于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关于浙江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做一次调查,为分析和改善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依据。本调查不记名,问卷仅供数据分析,真诚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段: A、20岁以下 B、20~30 C、31~40 D、41~50 E、51~60 F、60岁以上 3、您的学历为: A、初中毕业及以下 B、高中、专职 C、大专、本科 D、硕士 E、博士及以上 4、您平时的文化消费内容有哪些?(可多选) A、阅读书报杂志 B、看电视、听广播 C、上网 D、旅行 E、看电影 F、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园区等 G、看文艺演出H、艺术品收藏I、其他_ _ _ _ __ _ _ _ _ 5、一般情况下,您的月收入中,用来进行文化消费的份额占多少? A、1%以下 B、1%~5% C、5%~15% D、15%~30% E、30%以上 6、您个人的月收入是: A、1000以下 B、1000~2000 C、2000~3000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 梅⒄沟墓丶?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 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 有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围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 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出炉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出炉 1 2020年4月19日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出炉 图表均来自《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基础性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文化生产投资和国内文化产品消费的强力驱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期依赖投资的模式将不可持续,扩大国内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文化生产、促进文化产业持续走强的内驱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全国各地居民文化消费的具体状况如何?提升文化消费过程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怎样经过文化产业改革为国民创造理想的文化消费环境?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日前共同开展了对全国25个省(区、市)居民文化消费情况的调研,发布了《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基础性调研报告》,对文化消费市场运行规律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

哪些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行为 【数据】《报告》统计显示,后,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处于5%左右的水平。从城镇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8.286%,意味着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元时,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仅增加8.286元。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居民文化消费行为? 《报告》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对文化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文化消费上的总平均花费相差不大,但男女对文化消费类型的偏好不同。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消费观念。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在文化消费上支出更多,文化实践中投入的时间也更长。 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文化消费支出大致呈正向关系,收入越低则文化消费也越少,收入越高文化消费也就越多。 文化消费习惯不同也影响着文化消费的支出。调查显示,有定期和稳定消费习惯的人在文化消费上的花费远大于无定期消费习惯的人。 说到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习惯,上网和看电视依然是最主要的选择。调查发现,看电视和上网在人们每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花费的时间最长,均占到40%以上;60%以上的城镇居民都有定期看电视和上网的习惯。 【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列生: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 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

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 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默认报告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第1题您的性别[单选题] 32.79% 67.21% 第2题您的年龄[单选题] 40.98% 50.82% 3.28% 3.28% 1.64% 第3题您的学历[单选题] 3.28% 11.48% 16.39% 4.92% 36.07% 21.31% 1.64% 3.28%

1.64% 第4题您的职业[单选题] 70.49% 11.48% 11.48% 0% 0% 6.56% 第5题您是否独生子女[单选题] 22.95% 77.05% 第6题您一个月可支配的收入[单选题] 44.26% 31.15% 11.48% 6.56% 6.56%

第7题您每个月的生活费(零花钱)会不会透支[单选题] 34.43% 27.87% 37.7% 第8题对于自己心仪的物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时,您会选择[单选题] 11.48% 55.74% 8.2% 24.59% 第9题对比改革开放,您觉得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多选题] 60.66% 54.1% 50.82% 59.02% 49.18% 57.38% 50.82%

第10题对于消费,您经常去哪里消费[多选题] 88.52% 31.15% 14.75% 11.48% 11.48% 26.23% 18.03% 第11题您比较喜欢在什么环境下消费[多选题] 45.9% 62.3% 49.18% 45.9% 21.31% 16.39% 第12题您在消费时考虑哪些因素[多选题] 55.74%

63.93% 62.3% 36.07% 59.02% 63.93% 6.56% 第13题您一般是以下哪种消费倾向[单选题] 22.95% 14.75% 59.02% 3.28% 第14题对于物品的消费,在您的收入内,您倾向于[单选题] 8.2% 91.8% 第15题十年前的您比较注重哪个方面的消费[单选题] 68.85% 22.95%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来源:我要调查网发布时间:2016-12-12浏览:4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逐年递增,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对我国肉类消费形势的分析十分必要。一、中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 一、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变动特征分析 自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逐年增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2.70千克,2000年达到20.22千克,增幅为59.2%。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到2003年达到24.22千克,2004年肉类消费量下降到22.62千克,2005和2006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而随后两年又有所下降,200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3.96千克,较上年下降了2.64%。从不同肉类来看,1980-2008年间城乡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总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2008年较1980年增长了4.54千克,增长率为40.5%,年均增长1.2%;同时,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从1980年的0.81千克增长到2008年的2.27千克,是1980年的2.8倍,年均增长3.8%;禽肉消费增长最快,增幅最大,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1980年为0.76千克,2008年增长到6.02千克,为1980年的7.92倍,年均增长7.7%(见表1)。 同时,随着居民家庭肉类消费量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统计结果,1980年全国肉类消费结构是猪肉占87.6%,牛羊肉占6.4%,禽肉占6%,到2008年则是猪肉占65.4%,牛羊肉占9.5%,禽肉占25.1%,1980-2008年,猪肉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上涨了3.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增长19.1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虽然猪肉的消费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我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中猪肉所占的比重较大,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虽然我国牛羊肉消费量还不到肉类消费总量的20%,但牛羊肉的消费比重在逐年上升,说明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调整空间;禽肉的消费比重增长很快,禽肉消费量的增长也最快。因此,对于我国居民消费者而言,猪肉始终是肉类消费的主体,其次是禽肉消费。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

标题:多维度解读:《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 引言:“调查显示,每个月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占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占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占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占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占4%;1000元以上的居民占2%。”3月1日,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召开的自主研发课题《国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开题会上,该所研究人员介绍了前期调研的相关情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居民喜欢的文化消费项目 农村消费: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其他一类城市中占7.9%,二类城市中占9.25%,三类城市中占14.1%。统计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重要程度”(综合重要程度为不重要与重要的比值)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从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课题组负责人石慧玺博士如是说。 文化消费: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本次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9.31%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认为“很重要”,45.56%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认为是否进行文化消费“无所谓”。石慧玺博士表示,对照往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对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与此同时,文化消费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与 建设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日趋严峻,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全面建设消费型社会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研究如何建立与消费型社会相联系、具有我国特色的消费文化等问题,对于我国本土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及政府决策具 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消费消费行为消费文化 消费,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消费不仅是基于人体生理需要和满足的行为,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文化现象。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 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每个国家、民族甚至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全

球性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当前我国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全面建设消费型社会的时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 民族特异性和全球趋同性并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化物质被不同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所选择和吸收,渐渐被强化成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另外一些传统的、带有强烈的排他性的文化物质被抑制,甚至失去了整体意义和价值,从而出现趋同的全球消费文化。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众多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开始纷纷 登陆中国,其中以美欧日为代表的西方跨国公司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消费文化,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出现了“相似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引言 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衡量国民经济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解决了消费问题。研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产业结构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对消费支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档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消费结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三个角度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的几大趋势。 (一)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表1 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表单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

称为恩格尔系数。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恩格尔系数被用作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一项指标。国际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提出划分不同贫富程度的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的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如上面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从1993年的50.2%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37.7%,年平均下降1.39个百分点,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高层次的小康、富裕型转变。 2.从消费的用途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加速演进,主要体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2年同1993年相比,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4个百分点,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上升了6.6个百分点,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业略有下降。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新趋向,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3.从各种消费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顺序看,1993—200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顺序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这种消费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1993-2001年数据对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Q=246.531+0.751y (3.615) (60.023) 括号内为t值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 调查报告 103 专业班级:广告团队:奋斗的小年轻指导教师:王鹏英日12月3 2012年 奋斗的小年轻 调研报告 前言 (3) 一、调查基本情况 (3) (一)调查群体基本情况 (4)

(二)调查群体的家庭基本情况 (4) (三)调查群体每个月生活费用支出情况 (5) (四)调查群体月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5) (五)调查群体文化消费内容情况 (6) (六)调查群体文化消费目的情况 (6) (七)调查群体对文化消费选择的情况 (7) (八)调查群体对文化消费作用的理解情况 (7) (九)调查群体对目前文化消费氛围满意度的情况 (8) 二、调查结果分析 (8) (一)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8) (二)文化消费内容丰富 (8) (三)消费目的不同 (8) (四)文化消费的层次呈多样性 (9) (五)消费追求个性 (9) (六)文化消费地位越来越重要 (9) (七)消费满意度较高 (9)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9) (一)娱乐性的消费多于发展性的消费 (9) (二)存在层次比较低的文化消费 (9) (三)缺少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消费 (10) (四)存在非理性的消费 (10) (五)学校对学生在文化方面的消费缺乏引导 (10) 四、建立正确文化消费观的措施与建议 (10) (一)给高校的有关建议: (10) 1、加强引导,灌输积极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10) 2、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11) 3、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11) 4、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11) 5、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1) (二)给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12) 1、自身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12) 2、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12) 3、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13) 4、注意克服享受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13) 5、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 (13) (三)给社会的建议: (13) 1、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3)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14) 附: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问卷 (14) 奋斗的小年轻 调研报告

中国消费文化特点与营销对策分析

中国消费文化特点与营销对策分析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消费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激发或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我国消费文化在开放的国际化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既有积极向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制约经济发展和不利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只有了解中国消费文化,正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政府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市场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才能以消费文化为先导,建立文化营销的新理念,运用文化营销的手段,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每个国家、民族甚至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据我了解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消费文化; 二.地域影响消费文化; 三.全球一体化影响消费文化; 四.科技时代化影响消费文化 针对以上的消费文化分析,可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消费文化”的营销策略 1.以“根”为本。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重家、重族、重国,生命血统的延续是头等大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光宗耀祖。子女的教育消费在家庭开支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亲情消费、伦理孝敬消费在“宁愿苦自己不愿伤感情”的支配下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和为贵。中国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中国母亲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孩子和家人不受细菌的侵害,所以空调、

洗衣机、肥皂和食品由此大力宣传“无菌”概念。像品牌舒肤佳的除菌功效获得中华医学会的验证,具有显著地抗菌功效,也一直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品牌述求就充分体现。还有消费者虽痛恨“假冒伪劣”产品,但又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与人为善原则宽容和解处理,但企业无信誉,又何谈持续发展呢?所以企业需有责任心,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3.关系主义。中国是一个“关系导向”的社会。在关系主义下,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往往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算计,还有人情往来、互惠交换、面子问题等微妙复杂的方面。中国人送礼注重包装、内容和价格,包装越豪华越高贵,礼品越高档,也就越显示出送礼人的“诚意”。 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将产品与送礼挂钩,使一些产品销售创造了奇迹,如三株口服液(1995),商务通(2001),脑白金(2003)。礼品充当着感情传递的载体,所以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线条以及色彩等元素会造成视觉上的“刺激”,以激发出消费者脑海中的特定的“映像”,如喜庆。尊贵,典雅,时尚等,即品牌联想,通过视觉刺激进而产生心理认同,最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广告投放可以集中在节日前后,国际品牌“蓝罐曲奇”多年来一直只在大节日(圣诞,元旦,春节,中秋)投放广告,国内“脑白金”的广告也集中在节目前后。 4.面子与公众。实质上,就是中国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人往往为了强化别人眼中自己的社会形象而调整消费动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身的社会地位,从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2018年线下文化娱乐消费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线下文化娱乐消费行业市场调研分 析报告 报告编号:1

目录 第一节为什么谈论线下文化娱乐消费? (9) 一、娱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新中产阶级推动体验式消费 (9) 二、实景娱乐、文化地产成为城市新地标 (15) 1、商业地产综合体,体验业态与零售业态融合成为趋势 (15) 2、主题公园政策支持,打造城市旅游文化新地标 (18) 三、国内内容龙头公司入局,以IP为核心拓展线下衍生 (19) 第二节线下娱乐多元化发展,主题乐园、儿童业态存翻倍空间 (24) 一、文化消费升级全面爆发,线下体验式消费兴起 (24) 二、主题公园:中国将成最大的市场,IP运营成为主导 (24) 1、我国主题公园市场将达千亿,投资建设热度不减 (24) 2、主题公园类型渐趋多样化,盈利模式仍较单一 (28) 3、以IP为核心,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 (32) 三、国内各大主题公园梳理:结合本土文化,打造差异化经营 (33) 1、华强方特:利用核心IP,打造“文化+科技”全产业链 (33) 2、海昌海洋公园—世界级旗舰式海洋公园,拥有较高核心壁垒 (34) 3、宋城—建筑与文化融合,以演艺活动打造超强沉浸感 (35) 4、长隆集团—超大型主题旅游度假村,“旅游+休闲”一体化经营 (35) 5、华侨城—四大特色品牌,欢乐谷中国主题公园第一品牌 (36) 四、儿童业态:多样化、细分化、品牌化,游乐园、体验馆等全面发展 (37) 1、儿童消费市场万亿,儿童业态开展差异化竞争 (37) 2、儿童游乐场:利用核心IP,打造一站式娱乐体验奥飞娱乐 (40) 3、儿童职业体验馆:模拟成年人生,探索未知世界 (42) 第三节海外线下:研究:“默”耘家庭景点娱乐二十载,广徕全球IP构筑品牌之“林” (43) 一、默林娱乐:全球第二、欧洲第一的家庭景点娱乐领导者 (43) 二、短途游与主题公园并举,多维度均衡配置发展稳健 (46) 三、品牌IP系列阵容豪华,默林魔力彰显原创实力 (52)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文化生产投资和国内文化产品消费的强力驱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期依赖投资的模式将不可持续,扩大国内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文化生产、促动文化产业持续走强的内驱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全国各地居民文化消费的具体状况如何?提升文化消费过程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怎样通过文化产业改革为国民创造理想的文化消费环境?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日前共同展开了对全国25个省(区、市)居民文化消费情况的调研,发布了《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基础性调研报告》,对文化消费市场运行规律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实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国人文化消费心理调研报告2020 哪些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行为 【数据】《报告》统计显示,2002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处于5%左右的水平。从城镇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8.286%,意味着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元时,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仅增加8.286元。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居民文化消费行为? 《报告》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准、收入水平等实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对文化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文化消费上的总平均花费相差不大,但男女对文化消费类型的偏好不同。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 身的受教育水准相关,受教育水准一定水准上影响着文化消费观点。 受教育水准较高的个体在文化消费上支出更多,文化实践中投入的时 间也更长。 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文化消费支出大致呈正向关系,收入越低则文 化消费也越少,收入越高文化消费也就越多。 文化消费习惯不同也影响着文化消费的支出。调查显示,有定期 和稳定消费习惯的人在文化消费上的花费远大于无定期消费习惯的人。 说到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习惯,上网和看电视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调查发现,看电视和上网在人们每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花费的时间最长,均占到40%以上;60%以上的城镇居民都有定期看电视和上网的习惯。 【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列生: 文化产品对经济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产品来说并不明显。我国的文 化消费正处于起步较晚、发展空间巨大的成长阶段,要更加重视发挥 文化消费相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考虑如何将其作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加以引导。 对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的深入研究能够协助文化生产者在这些知 识支撑和信息参照中,自觉而非盲目地决定其投资方向、生产规模、 产品供应方式乃至成本价格降低措施等;同时也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各 地居民文化消费的具体状况,了解我国文化消费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和 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政策改革和发展。 什么防碍了文化消费提升 【事例】正值寒假,北京邮电大学的大一学生张晨回到了东北家 乡小城。令他不太适合的是,家乡的文化消费环境与京城差别很大:“北京随处可见报摊,在家想买张每天的报纸要去邮局才行。在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