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发展

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及政策思考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楼东,318000)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区域经济分异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备实践价值。本文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等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台州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内在成因、分布格局和趋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时空分异,政策思考,台州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and policy thinking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aizhou

(LOU Dong, Party School of Taizhou committee of CPC, 318000) Abstract:R egion,a typically dynamic spatial complex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equilibrium. Regional planning making, and studying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not only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some practical valu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arity has been a hot topic among scholars and governments;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patterns, trends and reason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zhou during the time from 1978 to 2007.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about.

Key words: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thinking;Taizhou

1、引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完成的一个时空过程,有着深刻的时空内涵。一切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经济联系,既包含了空间性质,又包括了时间性质,只有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范畴同时纳入统一的系统中,才能真正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1]。然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注意了时间性质而忽视空间性质,将区域作为一个均质地域,强调各要素在时间轴上的协调、反馈的相互作用,传统经济学往往采用这种思维研究区域经济。二是注意了空间性质而忽视了时间性质。表现为静态地看待区域系统的空间过程,强调区域的空间分异,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即使考虑时间维,也只是把区域系统空间状态设为随时间变化的线性过程。因此,有必要从时空耦合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时空分异的特征、原因及经验总结。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区域内空间各点的差距是倾向于扩大还是缩小,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家争辩的焦点。威廉姆森(J.G.Williamson)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人均收入增长同地区差异间的倒“U”字型理论。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增长的差异将会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在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与市场条件下,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进步三要素,且这三要素的流动遵循如下规则:(1)劳动力趋向于从资本贫乏或经济贫困的区域向资本充裕或经济富裕区域转移,这是因为贫困的区域由于劳动收益或报酬较低,而富裕的区域又是劳动收益较高的区域,劳动报酬的不同,使贫困与富裕区域之间产生了一种吸引劳动力向富裕区流动的引力;(2)资本则倾向于从富裕区域向贫困区域流动,因为富裕区域由于资本比较充裕,竞争激烈,而且劳动力工资高,导致资本的收益或报酬较低,而在贫困区域的情况则相反,这种区域之间的资本收益的差异,吸引富裕区域的资本向贫困区域流动;(3)技术由技术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或作为资本和劳动力的属性而随之流动。由于生产要素的这一流动特性,从长远看,将导致一个国家内各区域间的资本和劳动力之比相等,并导致各区域间的人均收入或产出相等,贫困区域的经济将倾向比富裕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实际经济发展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有学者从收敛和发散的角度对这一波动趋势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区域经济发展收敛和发散研究中,区域分析单元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在区域分析中至关重要。从理论上讲,区域单元划分得越细,区域内部不均衡就越小,区域间的不均衡就越接近实际;反之,区域单元划分得越粗,区域内部不均衡就越大或所隐藏的不均衡就越大。根据我国的行政体制和台州市的实际,县级单元是理想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单元。目前,区域分布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经济与社会现象,也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经济形态分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基尼系数基本维持在0.20左右(表1),基本处于比较均衡状态,浙江11地级市发展的内部平衡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温州、台州的基尼系数较高,列全省第一和第二,表明温台沿海地区内部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图1)。如何有效发挥发达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台州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选取GDP、人均GDP、人口、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形态分异指标,分别以台州市所辖9个县、市、区作为区域经济时空分异分析单元,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经济增长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而对台州市新时期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表1、全省人均GDP基尼系数

图1、2006年浙江省各地区基尼系数

2、台州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2.1台州市经济发展阶段及与全国、浙江的比较

图2、台州市与浙江省、中国GDP增长速率比较

台州市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北接宁波、绍兴,西连丽水、金华;陆地东西最宽172.80公里,南北最长147.80公里,内陆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人口569.4万。台州市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丘陵、山地约占内陆总面积的2/3,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台州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1978年以前,台州是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台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1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722.89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225元提高到2007年的30385元。台州市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7.3:29.4:43.3演变到2007年的6.7:53.9:39.4,目前已经形成了工业化中期的产业格局,第二产业结构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的外向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摆脱贫困,积累创业资金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后,由于推行了家庭承包,效率提高了,加上环境宽松了,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便离开土地,在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下,经历了三个创业阶段:

一是发展“两水一加”,即发展以水果、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和饲料加工业。“两水一加”同传统农业的区别是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一条龙”,农业劳动者从单纯的自然经济状态的生产者转化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者。1982年,全地区出现了各类专业户、重点户6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5%;同时,出现了各类新经济联合体1.2万户。

二是大批劳动者外出务工经商。台州地区人均不足三分地,过去就有外出谋生的习惯,“要想富,出门补鞋卖豆腐”。改革开放后允许了,他们便走遍天涯,“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赚人家看不上眼的小钱”,一角一分地积聚创业资本,一点一滴地积累创业本领。开始是为了谋生糊口,随着加工业的发展,逐步转向工业原料的采购和工业产品的推销。挣了钱、掌握了一定创业本领的农民,有的回家建工厂、办商店,有的仍然留在外地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温、台地区发展历程相似,开始是外出打工经商,现在大部分是外出当老板了。直到现在,仍有60~70万台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

三是拆旧利废。台州市路桥等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办了机械、五金等小工厂。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钢、铝、铜等金属材料无法解决。有人就外出收购废旧钢铁、铝、铜材和塑料、橡胶等废旧物资,运回本地,成了“抢手货”。这样,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拆卸业,进而派生出一定规模的旧钢铁市场。仙居县的炼银业,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一年产量达500吨,占全国矿山冶炼银的1/4。

如果说,“两水一加”属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国各地较为普遍;那么,几十万劳动者走出去,成千上万吨废旧钢铁运进来,则是台州人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伟

大创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极其可贵的创业资金,而且学会了更为可贵的创业本领,台州第一代企业家,无不经过这些伟大创举的洗礼。

(2)第二阶段: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股份合作制为载体,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大发展阶段(1984~1994年)。

1984年,台州的乡镇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区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地方政府在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着手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玉环县不生产木材,却建起了闻名遐迩的家具市场;仙居县办起了全国有名的白银市场;椒江办起了服装、机械市场;温岭、路桥、临海办起了汽摩及其配件市场等等。

专业市场的兴起,使产品的销售和要素的流通有了顺畅的渠道。摆脱了贫困的台州人开始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探索。玉环、黄岩等地群众根据历史上“打硬股”的经验,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形式。即企业吸收职工入股,明晰产权关系;辅助性劳动分散在各家各户完成,也可以入股。这就是:“自筹资金,合资合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当时的台州地委及时地总结了这个经验,明确地予以支持,1984年就允许注册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此,台州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到1995年,台州工业企业发展到8.7万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11682家,个体私营企业6.7万家。

(3)第三阶段:政府扶优扶强和企业自发成长相结合,民营企业由量的扩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

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总量扩张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改变“低、小、散”状况的任务凸现出来。台州地(市)委于1993年、1995年、1998年多次发出指导性文件,引导民营企业提升素质。其中最有力度的是1995年台州市政府实施的“131”工程,以培植、扶持“小巨人”骨干企业为具体目标。凡被列入“131”工程的企业,都能得到政府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扶持。2000年初,又在全市实施“211”、“128”等项工程,落实优惠政策,有效配置资源,扶优扶强,继续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它们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政府扶优扶强的同时,台州少数民营企业也产生了在更大范围内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通过新的组合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1992年6月双菱集团成功组建,这是台州历史上的首家企业集团。随后浙江宇龙工贸集团、浙江中贝九洲集团、浙江亚星工贸集团、威尔莎集团等一批企业集团相继成立。至1996年,全市拥有省批企业集团15家,市批企业集团22家。目前,台州各类企业集团有100多家,涌现出了钱江、海正、吉利、飞跃等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它们在台州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台州已经初步形成以企业集团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的经济格局。

从1978年以来,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台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浙江省以及全国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台州的经济发展总体要快于浙江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每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台州的增长速度率先于全国向下调整,而一旦经济处于新一轮扩张期,台州经济增长又总是领先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对台州民营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也说明民营经济具备极强生命力。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州的经济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说明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2.2台州市所辖各县、市、区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分布形态比较

台州市区域差异的产生,并不是一些区域经济水平上升,另一些区域经济水平下降引起的,而是所有区域经济水平都有上升,只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各县、市、区的经济增长规模相差巨大,经济规模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台州南部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北部。

1978年台州市经济规模最小的是三门县,GDP为7466万元,最高为温岭市,GDP为20335万元,后者是前者的2.72倍。2007年台州市经济规模最小的仍为三门县,为69.07亿元,

最高为温岭市,为410.9亿元,后者是前者的5.94倍。台州市区(即椒江、黄岩、路桥三区)1978年经济规模为3.25亿元,2007年是637.47亿元,1978年是三门的4.36倍,2006年时是三门的9.23倍,经济规模极差(GDP极大值-GDP极小值)在扩大。相对于GDP总量增长的变化来看,人均GDP的增长倍数也是南部县市区明显高于北部的临海、天台、三门、仙居(图3、4)。但是与经济发展的相对集聚来比较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人口的集聚却只局限于本县(市、区)域的城镇化,台州中心城市没有成为明显的人口集聚中心(见图5)。

图3、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市市区及分县、市、区GDP增长倍数(1978-2006)

(因2007年度台州统计年鉴尚未正式出版,部分数据截止到2006年,下同)

图4 台州市区及县、市、区人均GDP增长倍数(1978-2006)

图5、台州市人口比重变化(1978、1990、2006)

2.3台州市所辖县、市、区经济结构比较

经济增长不仅是总量和人均GDP 的增长过程,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演进过程。区域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不仅支持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潜力。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演替的规律,即二、三产业比重高,说明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大。1978年台州市所辖县、市、区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2>1>3的有椒江,1>2>3有黄岩、路桥、天台、仙居、三门、临海,1>3>2的有玉环、温岭。2006年台州市所辖9个县、市、区产业结构全部为2>3>1。这说明台州市1978-2006年期间是一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图6、7),同时也表明台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有点滞后。

图6 台州市第二产业比重变化(1978、2006年)

图7、台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变化(1978、2006年)

为进一步比较台州各县市区的产业结构水平,运用区位商公式,计算各县、市、区的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区位商公式为:

()

()

1212j /j Q b /b =

(1)

式中,j 1为各县市区的二、三产业产值之和,j 2为台州市同期的二、三产业产值之和,

b1为各县市的GDP,b2为台州市同期的GDP,Q为区位商,Q>1,说明二、三产业的集中程度高于台州市平均水平。在1978年(图8),二、三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的县有椒江、黄岩、玉环、温岭、临海,主要分布在南部,也有当时的台州行署所在地临海,表现出一定的南北差距。2006年台州市二、三产业区位商大于1的单元只有椒江、黄岩、路桥,即市区,说明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作用更加明显,这表明台州市二、三产业分布更加集中于台州市区。

图8、台州市二、三产业区位商变化(1978、2006)

2.4城乡差距和南北差距比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反映城乡差距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城乡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南北差距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台州经济分异的主要地理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别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1985年的台州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为459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为775元,是农村人均纯收入1.69倍;1995年农村可支配收入为3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88元,城乡差距扩大为2.03倍,2006年台州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为19036元,是农村人均纯收入2.51倍,城乡差距在2005年前一直在扩大,2005年为2.60倍,前一直在扩大,2006年和2007分别为2.58倍和2.51倍。对台州市城镇职工的收入对比分析来看(1990、2006),1990年时9个县、市、区大体相同,2006年玉环和路桥的城镇职工收入具有较高区位商。说明路桥和玉环两个区、县的工业化进程相对全市来说,处于领先地位。

图9、城镇职工工资区位分布

以台州南北区域比较,南部包括市区、玉环和温岭,北部为临海、三门、仙居、天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台州南北区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差值一直在扩大,但是比值在2005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台州市南北区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对比情况

2.5 台州市经济增长与货运量、用电量、进出口额、固定资产的相关性分析

图10、GDP与货运量(1978-2006)(相关系数R2=0.9779)

图11、GDP和用电量(1986-2006)(相关系数R2=0.9871)

图12、GDP和进出口额(1990~2006)(相关系数R2=0.9421)

表3、台州市各县、市、区GDP增长与固定资产相关性(1990~2006)

对台州市GDP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用电量、货运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台州GDP与上述指标高度相关,这说明台州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是一个外向型的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城市,高度依赖于外来资源的输入,高度依赖于出口量的增长,高度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也高度依赖于电力能源的支撑。这一方面说明了台州市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另外也说明了台州目前的产业层次仍然不高,显示出台州市下一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3、台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分异的成因分析

在建国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台州市经济发展差距微小。自改革开放以后,台州开始走上了高速工业化之路,正是不同的工业发展绩效导致了台州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开,从而也导致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分异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环境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天分异作用

一个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区域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和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最显著的地理特征之一就是在区域间的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劳动地域分工以及产业结构。和南部相比,台州市西北部地区大量乡镇

位于不宜发展工业的山区,北部地区的公路密度明显低于南部地区。而南部滨海地区相对是适合工业发展的平原地区,加上台州南部地区有悠久的经商传统。总体而言,地形地貌以及商业文化传统对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3.2投资不均衡是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关键因素

在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最初几年里,在纯粹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环境下,台州南北地区工业几乎没有差距。临海的工业总量高于温岭,天台的工业总量也高于玉环。固定资产投资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资源配置活动。在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及其空间分异中,固定资产投资举足轻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其投资的规模、结构、稳定性等的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图13)。在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投资是最直接的驱动因子。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的投资主要来自民间,南部农民的发展家庭工业、股份合作经济、市场等的进度都快于北部地区。这导致了南部资本的积累要大大领先于西北部地区。而南部资本的积累的主要还是在投资在本县域内。而北部地区由于积累不足,成为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图13、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布(其中黄岩1990数据含路桥)

3.3、政府服务是经济发展分异不容忽视的原因

由于受客观的历史条件和综合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左倾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北部县市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不够,甚至予以扼杀。90年代初期,又急于求成,但对于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综合发展环境缺乏有效改善。到了宏观紧缩时期,企业纷纷倒闭,对区域的负面影响相当深远。除此之外,北部有些县市由于缺乏明确系统的发展思路,加上领导变换比较频繁,发展思路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3.4、二元结构是导致南北和城乡差距存在和拉大的体制根源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1.2、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2.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 1.2.2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1.2.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

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分析

计量地理学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 力分析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姓名郑凯鹏 学号: 10280235 提交时间: 2012-6-6 短号: 662126 成绩:

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分析 郑凯鹏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102班 10280235) 摘要:选取台州市7个县级市和县的可以用于代表其经济实力的7个经济指标(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产业)。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再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的区域谱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针对结果对各县级市和县提出了一些区域发展建议。 关键词: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台州市 Taizhou economic strength analysis of the county-level city and County Zheng Kaipeng (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geography 102 10280235) Abstract:Select Taizhou 7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its economic strength of a county-level city and County 7 -economic indicator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local residents ' savings revenue, balance at the end). Application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on its for has main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ame analysis conclusions; then combination main components analysis of results, application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of poly class analysis method are has Taizhou all County County of economic strength of regional pedigree figure; and this Foundation Shang, discussion has all County County of economic strength regional similar sexual and differences sexual, and for results on all County County made has some regional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Economic indicato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Taizhou 引言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南翼,市中心处北纬28度,东经122度。北邻宁波、绍兴,南连温州,是中国金海岸线上一个新兴的组合式港口城市。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97万,其中市区人口144万。台州市现辖椒江、黄岩、路桥3个市辖区,以及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代管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台州是中国重要渔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和水产产量居浙江省首位,盛产大黄鱼、带鱼、鲳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由于一些地区在地域上的差异,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本次分析,希望将这7个县级市和县划分为不同类别的经济地区,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 1、主成分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取向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取向 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明显增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与以往的经济周期性变化相比,目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恢复到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水平,而且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结构性特点,预示着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从近两年经济增长及其结构变化趋势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三个明显特征。 1、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增长 20XX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轻工业增长率为%,20XX年则分别提高到%、 %和%。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提高到%。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XX年工业增长为%,同期GDP增长为%,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20XX年GDP增长%,工业增长%,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20XX年GDP增长%,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增长速度的提高,不是短期因素所为,而是由长期积累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未来结构变动的趋势。 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高增长。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与近几年消费增长平稳和净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相比,投资的增长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投资高增长是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支撑经济高增长的必要前提,与前期以轻工业为主和后期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相比,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投资的大量增加。20XX年我国工业投资14460亿元,同比增长%,提高了个百分点。带动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工业行业大多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据20XX年统计公报显示,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电解铝增长%,水泥增长%,汽车增长%,纺织增长%,煤炭增长%。另外,就长期趋势而言,投资增长的作用也反映在近几年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家统计局2008-11-13 09:58:58 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 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 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自墨西哥的客商阿莱克斯正与相熟的老板用中文寒

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报告

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 作者陈永红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广东改革开放30年,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人民奔向富裕安康、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初步探索(1978年12月─1983年) 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等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构想,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广东地缘人缘优势,创办经济特区,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在城市逐步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广东领导人大胆向中央建议,提出对广东下放对外开放自主权;在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初期,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加开放”这个主题,要求各地用足用活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1年4月,省委提出“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1982年,广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全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走私贩私的斗争。省委提出“三严”(执法更严、纪律更严、管理更严),保证“三放”(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省委还提出“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和“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的方针。为了用足用活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4年,广东省委明确提出三条方针:为了办成于国于民有利的事,要积极寻找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允许灵活的,要灵活执行;如果找不到政策根据的,可以试点,在试点中突破现有规定。这是广东省委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充分体现。 (二)、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赞同和支持广东省富有创意的提议,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扩大地方管理权限,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出口特区。中央〔1979〕50号这一历史性文件,拉开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序幕,吹响了广东先走一步的进军号。 (三)、成功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赞同广东提出的试办对外加工出口区的设想,并定名为“特区”,殷切希望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5月,中央接受广东的提议,把“出口特区”改名为含义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从创办之日起,认真执行中央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上奋勇拼搏,敢闯敢冒,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把边陲小镇、荒滩秃岭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和新型工业区。 1984年1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分别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台政发[2006]25号 【发布部门】台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4.05 【实施日期】2006.04.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台政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二)新阶段、新挑战、新机遇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布局导向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布局导向 三、着力自主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一)加强布局引导,推进产业有效集聚(二)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产业层次(三)发挥特色优势,做大做强集群产业(四)发挥沿海优势,发展临港新兴工业四、加强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二)全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三)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业

(二)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 (三)优化发展交通运输业 (四)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 (五)鼓励发展金融保险业 (六)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八)积极发展新兴服务行业 六、加强区域统筹,构建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一)强化市区功能,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二)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结构调整 (三)协调发展“三大板块”,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四)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七、深化改革开放,创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一)强化民营机制优势,推进企业主体创新(二)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转型 (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五)大力引进外资,提升“走出去”水平(六)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台州人”经济 八、发展循环经济,增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推进“511行动计划”,建设节约型社会(二)切实保护环境,建设优良生态 (三)加强资源管理,提高开发利用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经济方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极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反应了社会现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规模。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地位,国家甚至可以靠经济上的繁荣与强大悄无声息地在各领域的国际交锋中取胜。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不但使我国富了起来,而且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18年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已是“不惑”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梦必将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四十年以来的变化足以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978年中国GDP为3645亿元,同期美国为2.36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四十六分之一;到了2016年,美国GDP为185619亿美元,中国GDP为113916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八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两百多倍,堪称火箭式发展,中国从原本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1.8%到现在对全世界经济贡献超过20%,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除此之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分析,1978年中国钢材生产量是3000万吨,2015年,中国的钢材生产量是112349.6万吨,是1978年的三十多倍,中国的工业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在高铁制造、船舶制造、重工设备制造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消费品市场,以华为、海尔、格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世界霸主,向全世界销售中国的产品。强大的工业也让中国国防力量有了飞速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形成了空天一体,核常兼备,攻防完善的强大国防体系,中国国防装备成为让世界忌惮的强大力量。 直白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事实基础来看待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现象。然而,国家经济的巨大变化不可能只体现在数字上—数字只是一种具化形式而已,真正受到影响的首先应是国民的生活。四十年前,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从父辈那里看到过粮票、布票,或者至少听到过这种说法。四十年前,商品种类少,就算手中有钱却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货物,往往一件衣服需要穿好几年,人民生活在温饱边缘徘徊。那个年代,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活跃的经济。听爷爷辈的人说,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才30块,而这些钱要被用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渐渐地,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老百姓开始有钱了,粮仓里开始有余粮了,生活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今天,我们的周边尽是经济腾飞的体现—大商场、私家车、电影院、剧院等等,中国的新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已经变为“把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与 经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现阶段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A、C、D说法错误。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解析:B只有建立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 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3.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9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 ①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③将为消除社会差别和收入差距提供物质保证 ④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此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②④观点都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的正确分析。③错在〝消除〞。 5.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以下措施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对工业应该调整和优化,而不是限制,排除②。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很大联系,排除③。①④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 解析: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A正确。 7.我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由〝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政府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A.全面小康社会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低碳为指标 B.要逐步降低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 C.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