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选用及使用

茶具的选用及使用
茶具的选用及使用

茶具的选用及使用

Tea wear Selection and Use

冲泡器如茶壶、盖碗、冲泡杯等,其质地会影响泡出茶汤的风格。所谓质地,主要是指散热速度,一般而言,密度高者、胎身薄者,散热速度快(即保温效果差);密度低者、胎身厚者,散热速度慢(即保温效果好)。

The brew wear can influence style for brewing tea. As teapot, cover bowl, brewing vessel and so on. The material for tea wear refers to heat dissipation rate, generally speaking, high density, teapot body is thin, heat dissipation rate is fast; the density is lower, teapot body is thick, heat dissipation rate is slower.

散热速度快者,泡出来茶汤的香味较清扬、频率高;散热速度慢者,泡出茶汤的香味较低沉、频率较低。这可拿同一种茶,以不同散热速度的两把壶冲泡,比较茶汤、叶底的香气得知。

The heat dissipation rate is fast. Tea liquid has light taste. Heat dissipation rate is slower; tea liquid can be heavy taste. We can use the same tea, and use different teapot that has heat dissipation rate. Last we can compare aroma with the tea liquid, and tea leaf.

一般说来,瓷器、银器比炻器、石器散热快;炻器、石器又比紫砂茶器散热快。所以泡茶时,若想将某种茶表现得清扬些,就使用散热速度快一点的冲泡器,若想表现得低沉些,就使用散热速度稍慢一点的冲泡器。

Generally speaking, porcelain, and silver has a faster heat dissipation rate than stoneware and rock(stone石器)ware. If we want to make tea light taste, we can use a teapot with a faster heat dissipation rate, if we want to make tea heavy taste, we can also use a teapot with slower heat dissipation rate.

茶道茶具使用方法

茶道茶具使用方法 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 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 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 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 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 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 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功夫茶艺表演解说词欣赏

功夫茶艺表演解说词欣赏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孕育出不同风格的茶艺文化。 今天我们为大家表演的是功夫茶艺,请大家静下心来,品茗赏艺,和我们共享茶艺的温馨和怡悦。 1 展示茶具 1 茶船主泡小姐端起的底盘部分叫做茶船,是用来盛放茶具和方便接水的。茶船上的是一套造型古朴别致的紫砂茶具。(1)茶壶是用来冲泡茶叶的。 (2)茶盅(公道杯)是用来传递茶汤和均匀茶汤浓淡的 公用器具,意为启发做人公正,随遇而安。 (3)闻香杯杯体细长,便于笼住香气,是用来闻香的。(4)品茗杯用来品茶汤和观色之用。 2 随手泡用来保温或增温,因冲泡不同的茶对水温的要求是不同的。 3 茶具组合 (1)茶则撮取干茶和观赏茶叶之用。 (2)茶匙用来轻轻拨取干茶的。 (3)茶针是疏通壶口的备用品。 (4)茶漏放在壶口上以免茶叶外漏的。

(5)茶筷用来夹洗杯子的。 所有这一切,放在茶盒里就是一套茶具组合。 最后是茶巾,用来擦干茶汁。 2 鉴赏佳茗 茶小姐用茶则从茶盒里取出干茶,置于赏茶盘中。有请茶艺小组以示各位来宾观赏干茶。我国茶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今天茶艺表演所选用的茶叶是乌龙茶的一种——安溪铁观音。铁观音茶条卷曲、沉重匀整、色泽油亮,有沙绿带白霜的特征。还有“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 在泡茶之前,我们的茶艺小姐要先净手,以示尊敬和圣洁之意。 3 烫壶温杯 因冲泡乌龙茶需100℃高温,所以在泡茶前先用开水烫壶,提高壶温,将壶水倒入茶盅内,再依次倒入闻香杯和品茗杯内。 4 乌龙入宫 用茶则从茶盒中撮取干茶,用茶匙轻轻拨入茶壶内约1/2。

中国茶道上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中国茶道上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置茶器 的①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理茶器 ①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⑤茶刀:取、倒茶叶。 分茶器 ①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 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①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涤洁器 ①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的 ③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其它 ①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功夫茶具的介绍(含图片)

功夫茶具的介绍(带图片) 现代主要指茶壶、茶杯、等这类饮茶器具。古代“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籝、、、、茶鼎、、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以下只列举现代茶具: 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

茶具的详细介绍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现代主要指茶壶、茶杯、等这类饮茶器具。古代“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籝、、、、茶鼎、、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茶壶、盖碗:用于泡茶的器皿。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茶壶是茶具中最主要的泡茶器具,可称为茶具之王。 盖碗又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随明太祖对茶艺简化的要求,盖碗就遍及于整个中华。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又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茶汤内含物又可徐徐沁出,茶香、茶味久泡不散,甚是惬意。盖碗后被演译称“三才碗”,包含了古代哲人“天为盖、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把茶饮与器具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用“天、地、人”三才来为“三头盖碗”命名恰如其分。人以茶为饮,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间顶天而立;非天,地不能行;非地,万物不生;非人,哪个采茶。杯口的喇叭形,防尘、端放、观形、闻香、吹拂、品啜,显得方便、优雅、舒服和惬意,直口杯和缩口杯都没有这种感觉。 茶滤:导茶水入公道杯,防止茶叶掉落杯外,同时可以过滤茶渣。茶滤底部常用金属或丝帛 茶海(公道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再分倒入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同,滋味一致,同时能够沉淀茶渣。

茶道组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道组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筒 形如笔筒,用来放置其它器具 茶匙 取茶用,像细长小勺,从茶叶罐等贮藏茶叶的器皿中取插放入茶荷,泡茶中一般不使用。 茶针 细长针状,通紫砂壶口用,另可在表演中挑开盖碗盖。 茶夹 多为竹木制成的夹子,也有用金属的。用来夹品茗杯等,不用手拿品茗杯以示干净。 茶则 形状略有起伏的拨棒,用于在冲泡过程中投茶,将用茶匙取到茶荷里的茶拨入泡茶的器具(盖碗,紫砂壶玻璃杯等)中。茶斗又称茶漏,状似大开口漏斗,用来增加紫砂壶壶口面积。 茶刀 撬普洱茶茶饼时用.一般不放在茶道组中! 茶道六君子(茶艺六用)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 茶道六君子材质通常为竹木,竹制品气质清雅,木制品质感纯然,与茶香墨香相得益彰。

其他茶道配件:茶盘、茶席、茶巾、茶宠、茶垫、养壶笔、茶滤网。 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茶道组合,茶道组合,简称茶道组,也被称为茶道六君子。茶道组通常包含有:茶夹:也被叫做茶镊, 外形就如同一个夹子一般;茶勺:也被叫做茶则,外形就是一个小勺 子般;茶斗:或者称为茶漏,外形就是一个环形的如同漏斗一般的器具;茶针:也有称呼茶通者,形状就是一根细头针的模样;茶刮:外 形就是一个带有扁平弯头的棍状器具;茶瓶:外形如同花瓶一般。 茶道组是茶盘上最常用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件,比如说茶漏,用盖碗或是壶泡茶都要用它来过滤茶渣;用来夹闻香杯和茶盏的茶镊,有木的、竹的、金属的;还有用来放品茗杯的茶垫,用来疏通壶口的 茶签,以及茶勺和茶刮。所有这些,平时散放在茶盘上,专心喝茶 的你可能不会去注意,分开来它们只是茶盘上的杂件,放在茶道瓶中,就成为茶道组了。这些茶漏、茶镊、茶垫等因为其使用功能的 限制,其形状大都大同小异,就是材质、工艺上有所不同。 茶道组作为在整个茶艺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诗意画境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起到点缀之美,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的体现,让众多茶友爱不释手。其中可能吸引你眼球的,或许是用来存 放组件的茶道瓶,其材质多样,造型各异,不只是有花鸟鱼虫,蕴 意多多,也让茶道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观赏性。

常见茶具的使用方法和介绍

现代人所说得“茶具”。主要指茶杯,茶壶,盖碗,公道杯,茶盘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得种 类就是屈指可数得。中国茶具网今天就详细介绍下常见茶具得使用与功能。 1、茶杯得使用方法 茶杯又称茶碗,茶杯得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得茶用不同得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得闻香杯。根据茶壶得形状、色泽,选择适当得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就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得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2、茶壶得使用方法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接着将沸腾得热水倒入茶壶里,壶盖盖紧,稍等片刻即可饮茶,茶壶得质地很多, 目前使用较多得就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 3、茶漏得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盖碗得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5、公道杯得使用方法 公道杯又称茶盅。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公道杯,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得公道杯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6、茶洗得使用方法 顾名思义,“茶洗”就就是用来洗茶得工具。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得水与已泡过得茶叶。 7、茶叶罐得使用方法

储存茶叶得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8、茶盘得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她茶具得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得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9、茶夹得使用方法 茶夹又称茶筷,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夹出。也常有人拿它来夹着茶杯洗杯,防烫又 卫生。 10、茶巾得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得主要功用就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得杂水擦干,亦可 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1、茶针得使用方法

茶具的使用及泡茶方法步骤

泡茶方法步骤 茶艺小组: 一、茶具简介 茶巾~擦拭茶具 公道杯~~盛茶汤 茶壶~~泡茶 茶杯(品茗杯)~~喝茶 茶虑~~过滤茶汤 茶托~~放过茶漏 茶垫~~放茶杯 茶夹~~夹洗杯子,拇指食指捏中下部位,偏身体左侧夹杯,夹杯是夹向自己的一面。 茶针~~疏通茶壶嘴 茶匙~~拨干茶 茶荷~~放干茶(茶叶→茶荷→茶壶) 茶则~~盛茶入壶 茶漏~~放在茶口上以防茶掉出来 随手泡~~煮开水 一、泡茶步骤 ①茶具的摆放:公道杯和茶壶的壶口相对,随手泡的壶口向左,茶组放在右上角,茶荷放在左上角,茶托放在左下角,茶垫放在右上角。

②折茶巾: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再左右对折,折成长方形摆放在自己的面前。 ③洗茶壶,将随手泡中的开水从茶壶柄处绕壶口外围浇一圈,然后将水注入壶中,浇时高冲低收,高处高出壶口20厘米低处接近壶口,然后洗茶壶结束。 ④将洗壶水倒到公道杯中前先在公道杯上放茶漏,然后将公道杯中的水洗茶杯,倒一个来回将公道杯中的水倒完,如若倒不完就将其倒在茶盘上,倒完水后就是洗杯了,用茶夹夹住杯子靠自己的一侧,夹起轻轻绕圈震荡杯中的水,然后就可以将杯中的水倒掉了,然后将洗好的杯子放在客人面前(一般茶很热的话,就要放茶垫,茶垫要在洗杯前放)。 ⑤洗完之后就可以泡茶了,将茶荷中的茶倒到茶壶中,然后倒水,要壶口一周然后高冲低收,水到三分之二,用热水逆时针浇壶一圈,然后浇壶盖,待几秒,茶就好了。(第一道茶叫洗茶,一般不喝)。 ⑥将茶倒到公道杯中,倒完后点三点,然后就可以分茶了。给客人斟茶只倒杯子的七分,一般不倒满,客人喝完再续。 注:六堡茶一般用水100℃,绿茶水85℃,花茶、黑茶、红茶水90℃,乌龙水100℃

基础知识常用茶具大全

基础知识常用茶具大全 中国茶叶品类繁多,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因此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各类茶叶特质的器具,这就使得中国的茶具异彩纷呈。茶具在整个泡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盛茶的器皿,也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今天介绍一下常用的茶具。按照功能不同,我们可以把常用茶具分成以下六类,即泡茶用具、分茶用具、品茶用具、备茶用具、备水用具和辅助用品。在选择上可根据茶叶的特点和个人喜好自主选取。一、泡茶用具 1.盖碗: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碗具有便捷、不吸味、散热快、实用、高雅而优美等优点,适用性较广。 2.茶壶: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材质多为瓷质、紫砂或者玻璃。紫砂壶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好、吸附茶汁等特点,常用于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等。 3.飘逸杯:根据现代工业技术与泡茶原理设计出的与传统冲泡用具有别的现代泡茶用具。同一杯组可使茶叶、茶汤分离,并自动过滤,能避免因茶叶在杯中浸泡过久而使茶汤过浓以至于苦涩的不足,同时简化了泡茶过程,适合在办公室等场合使用。

4.茶杯:平常生活中,将茶叶直接投放在一个瓷杯或玻璃杯中冲泡的现象很常见。这种瓷杯或者玻璃杯,简单是简单,但非常大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不能做到茶水分离。这种方式泡茶,喝头几口的时候可能问题不大,但十几分钟之后往往茶汤过浓,续水两遍之后,茶汤又可能过淡甚至没什么味道了。所以,从科学饮茶的角度,建议使用飘逸杯或能做到茶水分离的用具,便于享受到口感均匀合适的茶汤。 二、分茶用具 公道杯:又称茶海或茶盅,是用来分茶的器具,用茶叶冲泡完毕以后,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匀茶,使茶汤均匀,然后平均分给客人,这样就可以使每杯茶的浓度均匀,体现出一种平等。三、品茶用具 1.品茗杯:主要是用来品饮茶汤。材质多样,涵盖紫砂、瓷质、玻璃等。 2.闻香杯: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多于品茗杯搭配使用,一般用于冲泡乌龙茶时使用。双手掌心夹住闻香杯,靠近鼻孔,边搓动边闻香。四、备茶用具 1.茶荷:用于盛放待泡干茶的器具,用于置茶,还可以用来赏茶。茶荷的形状以有引口的半球形为主,质地多为瓷质。 2.茶叶罐:用来存放干茶的器具。主要作用是为了避免茶叶变质,茶香挥发等。从质地上来说,一般有铁质、锡

茶道茶具知识大全

茶道茶具知识大全 一、泡茶用具 1.盖碗: 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碗具有便捷、不吸味、散热快、实用、高雅而优美等优点,适用性较广。 2.茶壶: 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材质多为瓷质、紫砂或者玻璃。紫砂壶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好、吸附茶汁等特点,常用于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等。 3.飘逸杯: 根据现代工业技术与泡茶原理设计出的与传统冲泡用具有别的现代泡茶用具。同一杯组可使茶叶、茶汤分离,并自动过滤,能避免因茶叶在杯中浸泡过久而使茶汤过浓以至于苦涩的不足,同时简化了泡茶过程,适合在办公室等场合使用。 4.茶杯: 平常生活中,将茶叶直接投放在一个瓷杯或玻璃杯中冲泡的现象很常见。这种瓷杯或者玻璃杯,简单是简单,但非常大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不能做到茶水分离。这种方式泡茶,喝头几口的时候可能问题不大,但十几分钟之后往往茶汤过浓,续水两遍之后,茶汤又可能过淡甚至没什么味道了。所以,从科学饮茶的角度,建议使用飘逸杯或能做到茶水分离的用具,便于享受到口感均匀合适的茶汤。 二、分茶用具 公道杯:

又称茶海或茶盅,是用来分茶的器具,用茶叶冲泡完毕以后,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匀茶,使茶汤均匀,然后平均分给客人,这样 就可以使每杯茶的浓度均匀,体现出一种平等。 三、品茶用具 1.品茗杯: 主要是用来品饮茶汤。材质多样,涵盖紫砂、瓷质、玻璃等。 2.闻香杯: 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多于品茗杯搭配使用,一般用于冲泡乌龙茶时使用。双手掌心夹住闻香杯,靠近鼻孔,边搓动边闻香。 四、备茶用具 1.茶荷: 用于盛放待泡干茶的器具,用于置茶,还可以用来赏茶。茶荷的形状以有引口的半球形为主,质地多为瓷质。 2.茶叶罐: 用来存放干茶的器具。主要作用是为了避免茶叶变质,茶香挥发等。从质地上来说,一般有铁质、锡质、陶瓷等。 五、备水用具 备水用具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随手泡、电水壶,也有的茶友使用铁壶。随手泡多集烧水冲茶与一体,简单方便;电水壶则是日常家用 的烧水用具,也可冲茶;也有茶友用铁壶烧水、煮茶。 六、辅助用品 1.过滤网和滤网架: 滤网又名茶漏,放在公道杯上,主要用于过滤茶渣。滤网不用时,要放在滤网架上。 2.茶道用具组合:

功夫茶的茶具,功夫茶具使用方法

包括炉子,是红泥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等,而凤凰茶和水仙,绿底金边,可借产量少,所以冲泡功功夫茶采用的一般是铁观音。 乌龙茶制作工艺也较复杂,所以全国至今还只是福建和潮汕两地能制。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步骤一: 嘘寒问暖(湿壶): 俗称“湿壶”,将初沸水注入空壶,以提高壶温便于冲泡。

步骤二 素瓷生烟(烫杯): 品工夫茶讲究热饮,烫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宾客面前湿壶烫杯还寓意对宾客的敬重,营造温馨这氛围。(取茶罐,茶荷等)

步骤三 倾心桃源(置茶于壶内): 俗称“纳茶”,即将茶叶投入茶壶,取样要准确,量多则过浓,量少则偏淡

茶道用具使用方法

茶道用具使用方法 1.盖碗的使用方法: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2.茶挟的使用方法: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3.茶针的使用方法: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4.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 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 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 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5.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 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6.茶船的使用方法: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 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 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7.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自动电炉。 8.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9.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 之茶水。 10.茶叶罐的使用方法: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 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1.茶则的使用方法: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12.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 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 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 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 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 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 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 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 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主泡器 茶壶茶壶为主要的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壶为主,此外尚有瓷壶、石壶等。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 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质地要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空有好壶没有好茶, 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一个好茶壶应具备之条件有: 1.壶嘴的出水要流畅,不淋滚茶汁,不溅水花。 2.壶盖与壶身要密合,水壶口与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壶身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紧不宜松。 3.无泥味、杂味。

功夫茶具之茶器材质分类篇

茶道是一门生活艺术,可看可鉴可修身可养性的生活方式,会品茶的人会生活懂生活,心态平和, 银器茶具: 优点: 1 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对人体的氧化损伤,使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和消除处于生态平衡中。 2 纳米抗菌: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黄金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 3 活化细胞:激活细胞,延缓老化,增强抵抗力,保持青春活力。 4释放银离子:天然永久性杀菌剂,能杀灭体液中的病毒和细菌,美容,提高人体免疫力。 5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的溶解力,渗透力强,更容易进入细胞内部,促进人体营养物质吸收。6富含负离子:负离子被誉为‘大气长寿素’能杀灭体液中的病毒和细菌。 7 高喊氧化:提供人体细胞所需的氧气和养分,提高自愈力。 缺点:价格不亲民 金属茶具: 优点,其具有优于其他类型的茶具的密闭性,且防潮、避光性能优越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 优点: ?紫砂产品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 ?紫砂产品具有较好的抗热震性能; ?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古陶茶具: 优点: 1.陶土冷热急变性能好,不因温度突变而开裂,同时陶质传热缓慢,过沸水后,握持也不会烫手 2.陶土是一种微孔性高密度材质,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3.陶土透气性能好,还能吸收茶汁,久置不用或不刷洗,沏苛也不会有杂气异味。尤其是经久使用后,表面积聚‘茶锈’,嗅之茶香氤氲 瓷土茶具: 瓷土茶具: 茶具表面因为施釉而没有气孔,不吸收任何茶香,能够帮助还原出最原始的茶汤

玻璃茶具: 优点: 玻璃茶具造型优雅:专为冲泡花茶设计,晶莹的质感,可以看到花草茶轻盈的茶色,完全享受喝茶的乐趣,玻璃茶具也会是茶原味重现:因玻璃无毛细孔的特性,不会吸取花茶的味道,让您能品尝到百分之百的原味,且容易清洗,味道不残留; 缺点: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塑料茶具 塑料茶具,大体分为这几大类: “0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都是用这种材质做成的。董金狮指出,饮料瓶不能循环使用装热水,这种材料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出。并且,科学家发现,这种塑料制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对人体具有毒性。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作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盛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02”———HDPE(高密度聚乙烯) 承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目前超市和商场中使用的塑料袋多是此种材质制成,可耐110℃高温,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可用来盛装食品。承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清洁不彻底,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03”———PVC(聚氯乙烯) 据介绍,这种材质的塑料制品易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二是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这两种物质在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容易析出,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容易致癌。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04”———LDPE(低密度聚乙烯) 保鲜膜、塑料膜等都是这种材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05”———PP(聚丙烯) 微波炉餐盒采用这种材质制成,耐130℃高温,透明度差,这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在小心清洁后可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以0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06号PS(聚苯乙烯))制造,

茶具配件及其使用方法

茶具配件及其使用方法 一套完整的茶具主要包括茶杯、茶漏、盖碗、茶盘、茶则、茶挟、茶巾、茶针、煮水器、茶叶罐、茶船、茶海、茶匙、茶荷等十四种。以下是详细的常见茶具的使用方法。 一、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四、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的使用方法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的使用方法

岭南文化之潮州功夫茶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岭南文化与<岭南文库>选读》科目 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09-1 任课教师:XXX 姓名:XXX 学号:0XX 成绩: 岭南文化之潮州工夫茶 潮州功夫茶,是指流传于潮汕一带的饮茶习惯,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在潮汕城乡,饭后空闲、工作之余,人们围坐在一起,细细品味工夫茶,话家常,交朋友。对客人示敬,气氛融洽亲切。茶的品饮,不仅是解渴的生理需要,也是满足人体健康、健美的需求;还是一种显示高雅修养的艺术活动。泡茶要掌握“茶美、水好、器宜、艺精”的要旨,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饮价值,好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冲泡程式是冲泡潮州工夫茶的技艺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 潮州功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饮功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功夫茶具。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功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寒夜客来茶当酒”,对来客敬茶以示礼仪,共诉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础,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种体现。 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功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功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

功夫茶具的介绍(含图片)

功夫茶具的介绍(带图片)

茶具的详细介绍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现代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古代“茶具”的概念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茶壶、盖碗:用于泡茶的器皿。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茶壶是茶具中最主要的泡茶器具,可称为茶具之王。 盖碗又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随明太祖对茶艺简化的要求,盖碗就遍及于整个中华。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又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茶汤内含物又可徐徐沁出,茶香、茶味久泡不散,甚是惬意。盖碗后被演译称“三才碗”,包含了古代哲人“天为盖、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把茶饮与器具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用“天、地、人”三才来为“三头盖碗”命名恰如其分。人以茶为饮,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间顶天而立;非天,地不能行;非地,万物不生;非人,哪个采茶。杯口的喇叭形,防尘、端放、观形、闻香、吹拂、品啜,显得方便、优雅、舒服和惬意,直口杯和缩口杯都没有这种感觉。 茶滤:导茶水入公道杯,防止茶叶掉落杯外,同时可以过滤茶渣。茶滤底部常用金属或丝帛 茶海(公道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再分倒入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同,滋味一致,同时能够沉淀茶渣。 茶盏、茶碗、茶杯:用于饮茶 茶碟:用于放置茶杯,防止茶杯烫手。

龙泉青瓷功夫茶具的选择

龙泉青瓷功夫茶具的选择 喝茶讲究的就是一种境界和艺术,从一套功夫茶具中的每个器物来说,都要讲究“色、香、味”俱全,可谓相得益彰。历来功夫茶具主要分为陶、瓷两类。陶茶具主要以宜兴紫砂陶、钦州坭兴陶为主。瓷茶具主要以龙泉青瓷(哥、弟窑)、汝州汝窑为主。由于紫砂陶问题曝光后,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瓷茶具泡茶。 本人有家青瓷小作坊,新开了家观?自在青瓷店(;也爱茶多年,略有一点心得。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选一套好的龙泉青瓷茶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了解龙泉青瓷 龙泉窑创烧于唐五代(窑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宋元,衰于明晚期,延续至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还有一批工匠在仿烧宋、元瓷器,气脉逾千余年而未断,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窑。其烧制时间之长,窑场分布范围之广,产量之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明宣德三年(1482)为宫廷编制的藏器目录《宣德鼎彝谱》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确立了哥窑五大名窑之一的地位。 (一)分类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 哥窑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情趣。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弟窑器以无纹者为贵。由于釉药下注,往往在转折部分釉药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条白线,即就是所谓的“出筋”;这种出筋,也往往出现在凸雕的花纹上。 (二)工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以中国浙江龙泉一带的瓷土、紫金土、石灰石和石英等为原料,以手工拉坯成型技术、家传配料方法,用窑炉高温(1310℃左右)烧制青瓷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具体工艺流程有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多道工序。 制釉的主要原料为紫金土、瓷土、石英、石灰石、植物灰。配制过程是将上述原料分别焙烧、粉粹、淘洗后按比例混合制成釉浆。好的釉配方需要数百次试验才能成功,多以师徒或家族相传,秘而不宣。青瓷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镂空、捏塑、堆塑、点彩、露胎等。龙泉青瓷烧成过程分烘干、氧化、恒温、还原、高火氧化、降温六个阶段,青瓷烧成难度大,温度偏高或偏低,都达不到如玉的效果,结合观察火焰颜色及其它长年积累的经验控制烧成温度、时间与气氛。 (三)开片

茶艺表演解说12篇

茶艺表演解说12篇 茶艺表演解说(一):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孕育出不一样风格的茶艺文化。 今日我们为大家表演的是功夫茶艺,请大家静下心来,品茗赏艺,和我们共享茶艺的温馨和怡悦。 1展示茶具 1茶船主泡小姐端起的底盘部分叫做茶船,是用来盛放茶具和方便接水的。茶船上的是一套造型古朴别致的紫砂茶具。 (1)茶壶是用来冲泡茶叶的。 (2)茶盅(公道杯)是用来传递茶汤和均匀茶汤浓淡的公用器具,意为启发做人公正,随遇而安。 (3)闻香杯杯体细长,便于笼住香气,是用来闻香的。 (4)品茗杯用来品茶汤和观色之用。 2随手泡用来保温或增温,因冲泡不一样的茶对水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3茶具组合 (1)茶则撮取干茶和观赏茶叶之用。 (2)茶匙用来轻轻拨取干茶的。 (3)茶针是疏通壶口的备用品。

(4)茶漏放在壶口上以免茶叶外漏的。 (5)茶筷用来夹洗杯子的。 所有这一切,放在茶盒里就是一套茶具组合。 最终是茶巾,用来擦干茶汁。 2鉴赏佳茗 茶小姐用茶则从茶盒里取出干茶,置于赏茶盘中。有请茶艺小组以示各位来宾观赏干茶。我国茶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今日茶艺表演所选用的茶叶是乌龙茶的一种--安溪铁观音。铁观音茶条卷曲、沉重匀整、色泽油亮,有沙绿带白霜的特征。还有[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 在泡茶之前,我们的茶艺小姐要先净手,以示尊敬和圣洁之意。 3烫壶温杯 因冲泡乌龙茶需100℃高温,所以在泡茶前先用开水烫壶,提高壶温,将壶水倒入茶盅内,再依次倒入闻香杯和品茗杯内。 4乌龙入宫 5乌龙初展 这是初泡也叫温润泡。用开水浸泡茶叶使茶叶舒展,并提高壶温,然后迅速将茶水倒入茶盅内,又叫洗茶。 6高山流水

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臵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臵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

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的使用方法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的使用方法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的使用方法 用来放臵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的使用方法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潮汕功夫茶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 一、引言 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两者同源同义。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规范的程式。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 《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 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潮州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走进哪家哪户,茶盘家伙一摆,不用问,便是工夫茶,如翁氏所说“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有了“大体相同,精粗有别”,就有“雅俗共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