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举例

§16.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举例
§16.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举例

§16.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举例

(一)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基本方程,是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的,称为薛定谔波动方程,简称波动方程或薛定谔方程,它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将(16.2.14)式分别对t 和x 求导,然后从这两式消去E 、p 、和ψ,便可得到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ψ-=?ψ?)/iE (t 即ψ=?ψ?E t i (16.3.1)

ψ=?ψ

?22)/ip (x 2

ψ=ψ

?-2222p

?????

?????<<的薛定谔方程自由粒子轴运动的沿)c x (v

方程(16.3.3)中不含有能量E 和动量p ,表明此方程是不受E 和p 的数值限制的普遍方程. 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如果上述波函数不用复数表式(16.2.14),改用类似于(16.2.1)式的余弦函数或正弦函数表式,就不会得到合乎要求的薛定谔方程(16.3.3)式?.

这薛定谔方程不是根据直接实验结果归纳而得,也不是由经典波动理论或其他理论推导出来的,它是在物质波假设的基础上,参照经典波动方程而建立起来的.薛定谔方程在微观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推导出来的结果,都与相关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这才是薛定谔方程正确反映微观领域客观规律的最有力的证明.

(二)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上述薛定谔方程(16.3.3)是偏微分方程,从此方程可解出波函数ψ(x ,t ).在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解,是可把波函数ψ(x,t )分离成空间部分u (x )和时间部分f (t )两函数的乘积的特解,即

〔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定态波函数〕 ψ(x,t )=u (x )f (t )(16.3.4)

将此式代入(16.3.3)式得:

22

2dx u

d )t (f )m 2/(dt df )x (u i -= 两边除以ψ=uf 得:

22

2dx u

d u 1)m 2/(dt df f 1i -= 此式左边是时间t 的函数,右边是坐标x 的函数.已知t 与x 是互相独立的自变量,左右两边相等,必须是两边都等于同一常量E ,即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16—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21—2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

? 周世勋编《量子力学》32—33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版.

(图16.3a )一维矩形深势阱

E dt df f 1i = E dx u d u 1)m 2/(22

2=-

(16.3.5) 因此,一个偏微分方程(16.3.3)可分解成两个常微分方程(16.3.5)以求解.如〔附录16C 〕所示,(16.3.5)式的E 就是粒子的能量E .上述两个常微分方程的解分别为:

〔时间波函数f (t )〕 /i E t Ce )t (f -= (16.3.6)

〔空间波函数u (x )〕 16.3.7)

将上式的待定常量C 合并到A 和B 中,便可得到下式:

???????

???<<函数和几率密度的定态波子一维运动自由粒

)c (v

从此式可知,特解ψ=uf 使得几率密度|ψ|2与时间t 无关,这是粒子的几率分布与时间无关的恒定状态,因此称为定态.

ψ=uf 称为定态波函数,其中空间部分u (x )可称空间波函数,时间部分f (t )可称时间波函数.

如(16.3.9)式所示,定态的几率密度|ψ|2

决定于空间波函数u ,与时间波函数f 无关.(16.3.5)式中空间波函数u 满足的方程,称为定态薛定谔方程,此方程重写如下: ??????<<的定态薛定谔方程一维运动自由粒子

)c (v (16.3.10) (16.3.7)式表明,空间波函数u (x )的表式中有三个待定常量A 、B 、α,它们要由实际例子中的边界条件和归一化条件来确定.下面就要介绍确定常量A 、B 、α的一个实际例子.

(三)一维矩形深势阱中,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定态解

(1)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运动

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运动,假设可简化为自由粒子的一维运动.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设想自由电子的几率分布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变.这就是上述定态的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一个例子.上述(16.3.3)至(16.3.10)诸式均可应用于此例子.上述待定常量A 、B 、α,可按此例的边界条件和归一化条件确定之.

(2)边界条件确定常量B 与α

上述自由电子只能在金属中运动,可设定它的运动范围为0<x <b .在此范围内,设它的势能为零,即E p =0,E=E k .在此范围外,它的势能必须达

到无限大,即E p →∞,E →∞.所谓E p →∞,就是用势能条

件表示自由电子不能越出金属之外,也就是说,这些自由电子被

限制在矩形无限深势阱中运动,如(图16.3a )所示.

按几率来说,在金属表面以外没有自由电子,就是说,在x

≤0和x ≥b 的范围中,这些电子的几率密度|ψ|2

=0.因此,在此

范围中,波函数ψ=0,u=0.这就是边界条件,或称边值条件.

(图16.3b)一维矩形深势阱中、自由粒子

的几率密度与能级

将此边值条件代入(16.3.7)式便可确定B 与α的数值,计算如下:

在x=0处:u (0)=Asin0°+Bcos0°=B=0 (16.3.11)

∴u (x )=Asin αx

(16.3.12)

在x=b 处:u (b )=Asin αb=0,αb=n π

即α=n π/b , n=1,2,3,…… (16.3.13)

∴ψ(x,t )=Asin (n πx/b ) /iEt e - (16.3.14)

在(16.3.13)式中,u (b )=0不选用A=0的答案.这因为A=0,则u (x )=0,|ψ|2=0.这是x 等于任何数值,都使

|ψ|2=0的不合理答案.

在(16.3.13)式,不选用n=0的答案.因为n=0则α=0、u (x )=0、|ψ|2=0,这也是处处都没有电子的不合理答案.

在(16.3.13)式,如果选用n=-1,-2,-3,……所得ψ值,与选用n=1,2,3,……求得的ψ值,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因此,在计算|ψ|2

时,不必要保留n 的负值.

(3)归一化条件确定常量A

将波函数表式(16.3.14)代入归一化条件式(16.2.11),按上述一维情况进行积分,并考虑到自由电子只在0<x <b 范围内运动,可得结论如下: 1dx x sin A dx dx 2b 0 2b 0 2 ==ψ=ψ???

∞∞-α 即()()[]=-=-=?b 022b 0 2x 2sin )4A (2b A dx x 2cos 12A

1ααα ()[]2

b A )b x n 2sin(n 4b A 2b A 2b 0 22=ππ-=. A 2∴??????????<<ψ的定态波函数自由粒子中一维无限深矩形势阱)

c (v ,

(四)一维矩形无限深势阱中、自由粒子的几率分布

从(16.3.17)式可得上述自由粒子的几率密度|ψ|2的表式: ??

???

?????<<的几率密度自由粒子中一维矩形深势阱)c (v , (16.3.18)

上述空间波函数u 和几率密度|ψ|2

的图线,如(图

16.3b )所示.

自由粒子的运动范围限制在0<x <b ,因此

(16.3.18)式的角度αx=n πx/b 的变化范围为0<αx

<n π.

当量子数n=1时,u 1(x )=)b /x sin(b /2π;

21ψ=(2/b)sin 2(πx/b).如(图16.3b )所示,曲线u 1和2

1ψ的最高点都在πx/b=π/2,即x=b/2处.这就是说,当n=1时,在势阱中x=b/2处,粒子的几率密度最大.这与经典理论所说自由粒子应是均匀分布的结论不同.经典理论不能说明微观粒子的情况.

当n=2时,

)b /x 2(sin )b /2(),b /x 2sin(b /2)x (u 2

222π=ψπ=.角度的变化范围是0<αx <2π.曲线u 2的最高点在2πx/b=π/2,即x=b/4处.曲线u 2的最低点在2πx/b=3π/2,即x=3b/4处.曲线u 2还有一个零点在2πx/b=π,即x=b/2处,如图所示.

当n=2时,几率密度2

2ψ的曲线应有两个最高点,在x=b/4和x=3b/4处,有一个零点在x=b/2处.

当n=3和n=4时的曲线图,由同学们在习题中计算分析.

(图16.3b )所示曲线形状,与两端固定的弦线中,形成驻波的形状相似.虽然粒子的物质波与弦线中机械波的驻波,在

本质上是不同的现象.但是人们仍然喜欢引用驻波中的熟悉名词描写微观粒子的几率分布,把2ψ=0的位置叫做波节或节点,把|ψ|2的最大位置叫做波腹或腹点.

(五)一维矩形无限深势阱中、自由粒子的能级

从(16.3.7)与(16.3.13)式可得到能量E 的表式:

?????<

E n 是能量E 的本征值.粒子的能量E 只能具有这一系列分立的数值E n ,也就是说,能量E 是量子化的.上述的n 值相当于玻尔理论中的量子数.虽然能级E n 和量子数n 都是玻尔先提出的,但他只作为一种假设提出.而在量子力学中,从薛定谔方程解出波函数ψ的过程,很自然地得出E n 和n ,不必求助于人为的假设.

最低的能级E 1是为基态能级,相当于n=1的E 1值.其他各级能量E n =n 2E 1,如(图16.3b )所示.粒子的能量不能小于E 1.但经典理论原以为,粒子的最小能量为零,所以最小能量E 1也被称为零点能.

〔例题16.3A 〕

已知原子核的线度为b=10-14米的数量级,质子的静质量为m=1.67×10-27千克.假设质子在原子核内作线性自由运动.求:(1)此质子的能量E 和速率v .(2)它的动量p 和物质波波长λ.(3)它的总能ε和频率ν.(4)它的空间波函数u(x)和几率密度|ψ|2.

〔解〕(1)把此质子看做是在线度为b 的无限深矩形势阱中,作线性自由运动.应用(16.3.20)式可求得它的能量E (即动能E k ):

E=n 2(h 2/8mb 2)=n 2×6.632×10-68/8×1.67×10-27×10-28=

=n 2×3.29×10-13焦.

E=E k =m v 2/2, v 2=2E/m=2n 2×3.29×10-13/1.67×10-27=n 2×3.94×1014,

v =n ×1.98×107米/秒.当v <

(2)p=m v =1.67×10-27×n ×1.98×107=n ×3.31×10-20千克·米/秒.

λ=h/p=6.63×10-34/n ×3.31×10-20=(1/n)×2.00×10-14米.

(3)ε=E k +mc 2=n 2×3.29×10

-13+1.67×10-27×9×1016= =n 2×3.29×10-13+1.50×10-10=1.50×10-10焦.

ν=ε/h=1.50×10-10/6.63×10-34=2.26×1023赫,

或ν=c 2/v λ=9×1016/n ×1.98×107×(1/n)×2×10-14=2.27×1023赫.

(4)按(16.3.17)式可求得此质子的空间波函数u(x)和几率密度|ψ|2的表式,其图解如(图16.3b )所示. u(x)=)b /x n sin(b /2π=1.41×107sin (n πx ×1014)米-1/2.

|ψ|2=|u|2=2×1014sin 2(n πx ×1014)米-1

〔说明〕请注意德布罗意波长λ=(1/n)×2b ,即势阱宽度b=n (λ/2).

还请注意,本题讨论自由粒子的一维运动,它的|ψ|2与|u|2的单位决定于b 的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量子力学论文 【建立薛定谔方程有哪些方法】

建立薛定谔方程有哪些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二班) 联系电话:************** 中文摘要: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基本方程,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的一个用于描述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运动方程,它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定律对于经典力学一样,是量子力学的奠基理论之一.由对薛定谔方程式的解答,能清楚地描述量子系统里,量子尺寸粒子的统计性量子行为.本文将讨论以微分和类比的方法建立薛定谔方程. 关键词:量子力学波函数薛定谔方程 1 引言 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建立于1926 年, 它是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地位与经典物理中的牛顿运动方程相当,是打开物质微观世界大门的金钥匙.设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为()t r, U,中运动的薛定谔方程为在给定初ψ,质量为m 的微观粒子在势场()t r

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及波函数所满足的单值、有限、连续的条件下, 可解出波函数()t r, U与时间无关而只是坐ψ,由此可计算粒子的能量、分布概率等.当势能()r 标的函数情况下为定态问题.定态时的波函数可写成式中()r ψ称为定态波函数, 满足定态薛定谔方程, 这一方程在数学上称为本征方程,式中E为本征值,是定态能量()r ψ又称为属于本征值E的本征函数,波函数本身及其一阶导数必须是单值、连续和有限的,这称为波函数的标准条件.薛定谔方程是线性、齐次的微分方程,满足叠加原理.定态薛定谔方程的每一个解就代表粒子的一个稳定状态.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极其曲折复杂的,经历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艰辛努力与激烈争论.其间,他们各有自己的高见,也都有各自的不足, 每人只认识其中的一个侧面,将他们各自正确的部分集中起来,才建立起反映微观世界的正确理论——量子力学.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薛定谔创立的波动力学.在波动力学中薛定谔从几何光学向波动光学的过渡关系,而推断出由经典力学向波动力学如何过渡,再受德布罗意波的启发而建立了薛定谔方程. 由于在实践中只有少数几个特殊的粒子运动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可以精确求解, 而对于复杂的多电子原子和分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则无法精确求解,即使是利用近似模型处理后,其求解过程仍然非常复杂烦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经过适当的近似处理后,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揭示物质的微观性质和状态已经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尤其是在量子化学计算领域.因此,薛定谔方程已经成为了人们打开物质微观世界大门的金钥匙.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量子力学重要的基本方程.这方程既不是推导,也不是证明出来的,它是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建立方程的依据是:(1)应当是波函数对时间的一阶微分方程;(2)方程要包含外界的因素;(3)方程中的系数不含有状态参量;(4)

大学物理-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的应用 授课人: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势 阱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井(阱) 物理学中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状态时常用的模型,因其势能函数曲线的形状如同井而得名 水井 窨井 陷阱 U x O a U

() U x x O a ∞ ∞00()0 , x a U x x x a ≤≤?=?∞<>?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应用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波函数, 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在微观系统中 能量量子化和概率密度等概念 这样的势能函数称为 一维无限深势阱

建立定态薛定谔方程并求解 假设微观粒子质量为 ,由 m 22 2d ()()()2d U x x E x m x ψψ??-+=???? x a U x 0()0≤≤=阱内( ) : 22 2d ()()2d x E x m x ψψ-= x x a U x 0 , ()<>→∞ 阱外( ): 令: 2 22mE k =得通解: ()sin() x A kx ψ?=+ 微观粒子的能量不可能达到 无穷大,所以粒子不可能在阱外出现,或者说粒子在阱外出现的概率为零。 ()0 x ψ≡222 d 0d k x ψψ+=

利用标准条件确定 和 k ?因 在整个 轴上必须连续 x ()x ψsin() 0()0 0 0 A kx x a x x x ?ψ+≤≤?=? <>?,(0)sin 0 A ψ?== a A ka ()sin()0 ψ?=+=求归一化的波函数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 微观粒子的波函数 2220π()d sin d a n x x A x x a ψ+∞-∞=??221 A a =?= 2A a = n a x x a x a x x a π2sin 0()00 , ψ? ≤≤?=??<>?() π ()sin 1,2,3n x A x n a ψ==??, 0?=π n k a =()1,2,3n =???,

定态薛定谔方程讲义

定态薛定谔方程 一、定态Schr?dinger 方程 2 2(,)[()](,)2i r t V r r t t m ψψ?=-?+? (1) 在一般情况下,从初始状态ψ(r,0)求 ψ(r,t)是不容易的。以下,我们考虑一个很重要的特殊情形——假设势场V 不显含时间 t (在经典力学中,在这种势场中运动的粒子,其机械能守恒),此时薛定谔方程(1)可以用分离变量数法求其特解。 ()V r 与t 无关时,可以分离变量 令(,)()()r t r f t ψψ= 代入(1)式 2 2()1[()]()()()2i df t V r r f t dt r m ψψ=-?+ E = 其中E 是即不依赖于t ,也不依赖于r 的常量,这样 ()()df t i Ef t dt = (2) 2 2[()]()()2V r r E r ψψμ -?+= (3) ——定态薛定谔方程 由(2)解得 Et i ce t f -=)( 其中c 为任意常数。把常数c 放到()E r ψ 里面去,则 (,)()i Et E r t r e ψψ-= (4) 这个波函数与时间的关系是正弦式的,其角频率是ω=Ε/?按照德布罗意关系E=h ν=?ω,E 就是该体系处于这个波函数所描写状态时的能量。由此可见,当体系处于(4)式所描写状态时,能量具有确定值E ,所以这种状态称为定态,波函数ψ(r,t)称为定态波函数。 定态有两个含义:1、(,)()i Et E r t r e ψψ-= ;2、E 具有确定值;(判断是否为定态的依 据) 空间波函数()E r ψ 可由方程 2 2[()]()()2E E V r r E r m ψψ-?+= 和具体问题()E r ψ 应满足的边界条件得出。方程(3)称为定态Schr?dinger 方程,()E r ψ 也可

薛定谔方程

第一章 薛定谔方程 §1.1.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 1. 波函数: 用波函数描述微观客体的运动状态。 例:一维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推广 :三维自由粒子波函数 2. 波函数的强度——模的平方 3.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用光栅衍射与电子衍射对比的方式理解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t 时刻,出现在空间(x,y,z )点附近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与总粒子数之比。 t 时刻,粒子出现在空间(x,y,z )点附近单位体积内的概率。 t 时刻,粒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密度 4、 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和标准条件 归一化条件 粒子在整个空间出现的概率为1 标准条件:一般情况下, 有关特殊情况波函数所满足的条件参看曾谨言教程。 对微观客体的数学描述: 脱离日常生活经验,避免借用经典语言引起的表观矛盾 §1.2. 薛定谔方程 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只能建立,不能推导,其正确性由实验检验。 1. 建立 (简单→复杂, 特殊→一般) 一维自由粒子的振幅方程 非相对论考虑 2.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2 |),,,(|t z y x ψ1d d d d d ||2===?=ψ???N N N N V V N N V V V . 是单值、有限、连续的ψ0)(2d )(d 222=ψ+ψx mE x x 0)()(2d )(d 222=ψ-+ψx U E m x x

3. 三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4. 一般形式薛定谔方程 5. 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 讨论: 1、薛定谔方程也称波动方程,描述在势场U 中粒子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建立方程而不是推导方程,正确性由实验验证。薛定谔方程实质上是一种基本假设,不能从其他更基本原理或方程推导出来,它的正确性由它解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验来检验。 3、薛定谔方程是线性方程。是微观粒子的基本方程,相当于牛顿方程。 4、自由粒子波函数必须是复数形式,否则不满足自由粒子薛定谔方程。 5、薛定谔方程是非相对论的方程。 量子力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求解薛定谔方程。 求解问题的思路: 1. 写出具体问题中势函数U (r )的形式代入方程 2. 用分离变量法求解 3. 用归一化条件和标准条件确定积分常数 4. 讨论解的物理意义, 薛定谔的另一伟大科学贡献 《What is life ?》 薛定谔(Schroding,1897-1961)奥地利人,因发现原子理论的有效的新形式一波动力学与狄拉克(Dirac,1902-1984)因创立相对论性的波动方程一狄拉克方程,共同分享了193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定态薛定谔方程 一.定态薛定谔方程条件:V (r,t )=V(r), 与t 无关。用分离变量法, 令Ψ=φ(r)f(t),代入薛定谔方程,得两个方程: 此称定态薛定谔方程 整个定态波函数形式: ),,,(),,,()],,,(2[),,,(2121212221t r r t r r V t r r m t r r t i i i i ψ+ψ?-=ψ??∑)t (Ef t )t (f i =?? Et i ce )t (f -=)r (E )r ()r (V )r (m ?=?+??-222Et i e )r ( -?=ψ

实验三 定态薛定谔方程的矩阵解法

实验三 定态薛定谔方程的矩阵解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定态薛定谔方程的矩阵解法。 2.掌握几种矩阵特征值问题数值解法的原理,会调用相应的子程序求解具体问题。 二.实验内容 1.问题描述 以/2ω/()m ω为长度单位,一维谐振子的哈密顿量为 2 202d H x dx =-+, 其本征值为21n E n =+,本证波函数为 2 /2)()n n x H x ?=-, 其中()n H x 为厄米多项式,满足递推关系 11()2()2()n n n H x xH x nH x +-=-。 用矩阵方法求 2 22d H x x dx =-++ 的本证能量和相应的波函数。 2.问题分析 H E ψψ= 0()|j j j t c ψ?∞ ==>∑ 0||i i j i j i j c E c x Ec ??∞ =+<>=∑ 11|j j j x ???-+>=>>

11||||j j j j x x ????-+<>= <>= 0010010 112111,211,11,1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E x c c x E x c c E x E x c c x E c c -------?????????????????????????=??????????????????????? ? 3.程序编写 子程序及调用方法见《FORTRAN 常用算法程序集(第二版)》第三章 徐士良,P97 4.实验要求 ◆用恰当的算法求解以上实对称三对角矩阵的特征值问题。 ◆取n=8,给出H 的全部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5.实验步骤 ● 启动软件开发环境Microsoft Developer Studio 。 ● 创建新工作区shiyan03。 ● 创建新项目xm3。 ● 创建源程序文件xm3.f90,编辑输入源程序文本。 ● 编译、构建、运行、调试程序。 6.实验结果 程序设计:

固体物理学 1-5-薛定谔方程应用举例II

薛定谔方程应用举例II---原子系统
? 氢原子 ? 电子自旋 ? 多电子原子
1

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属于多粒子体系。多粒 子体系的总能量等于每一个粒子的能量与粒子间相互作用能量 之和。
?氢原子包括一个原子核和电子,库仑场是各向同性的,哈密 顿量可记作(绝热近似):
H?
=
?
h2 2me
?2
+
qeU(r)
me为电子质量,qe是电子电荷。U(r)为原子核静电场中的库 仑势,记作:
U(r) = ? Zqe = ? Z h2
4πε0r a1meqer
Z为核的电荷数,a1 = 4πε0?2/(meqe2) = 0.529?,为氢原子的第
一波尔轨道半径。
2

??? ?
h2 2me
?2
?
Zh 2 a1meqer
??ψ
?
(r)
=
E

(r)
中心力场问题,采用球坐标,薛定谔方程为:
? ?? ??
h2 2me
?
????
1 r2
? ?r
r2
? ?r
?
L?2 r2
???? ?
Zh2
?
?ψ (r,?,θ ) =
a1mer ??
E ?ψ (r,?,θ )
用分离变量法求解,令:
ψ (r,θ ,φ) = R(r) ?Y (?,θ )
分别求解径向波函数R(r)和角向波函数Y(?,θ)。
3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 1925年,薛定谔在苏黎世大学任教,并兼任大物理学家德拜的助手。薛定谔过去一直在致力于分子运动的统计力学方面的研究,所以很快注意到爱因斯坦于1925年2月德布罗意发表的关于理想气体量子理论的论文,并从中受到影响.薛定谔本人在1926年4月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曾谈起过:“如果不是您的第二篇关于气体简并的论文提示了我注意到德布罗意思想之重要性的话,恐怕我的整个事情都还未能开始呢。”德拜的回忆说,当初在慕尼黑大学时,曾由德拜、薛定谔等人一块儿组织过一些讨论,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发表后,他们曾进行过讨论。由于难于理解,德拜就让薛定谔仔细钻研一下,然后给大家讲解。“正是这个准备过程使他进步了。作了报告后不过数月之久,他的正式论文就发表出来了.” 薛定谔建立的波动力学是从光学和力学的类比入手的;他发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用哈密顿动力学方程描述和用德布罗意波波阵面方程描述具有同样的形式,从而看出物质波的“几何光学"等同于经典力学。他把光学与力学进行类比:几何光学是波动光学的近似和简化,若经典力学等同于几何光学,则应该有一门波动力学等同于波动光学,它将如波动光学可以解释干涉衍射一样,用来解释原子领域的过程。他于是引进波函数,把粒子在力场中的运动,描绘成波动的过程,建立了有名的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的论文正式发表于1926年3月,题目为“作为本征值问题的量子化”,这是他四篇系列论文中的第一篇。薛定谔利用哈密顿—雅可比(Hamilton -Jacobi )微分方程,针对氢原子的具体情形,最后导出了一个一函数的本征值方程: 0)(2222=++?ψψr e E K m 这就是定态下的薛定谔方程.玻尔的氢原子能级作为方程中函数的本 征值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薛定谔方程的引入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其正 确性只能由它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来加以保证.事实证明,薛定谔 方程在低速微观领域是十分正确的。波动方程的建立标志了波动力学 的诞生。孤独的研究者,通过曲折的道路,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 点。 当波动力学出现的时候,玻恩正致力于自由粒子与原子间碰撞问 题的研究,他看出波动力学的描述方法更为便利,就采用了这种理论. 运用的结果使他认识到,波动力学并没有回答碰撞之后各粒子的状态 问题,而只是给出了碰撞后各种状态的可能性.这就促使他提出了波 函数的统计解释:“粒子的运动遵循着统计规律,而统计性则按因果 律在坐标中传播.”并把波函数的绝对值二次方解释为与粒子在单位 体积内出现的几率成比例,被称为玻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波函数所表示的波也常被称为几率波。 由于粒子肯定存在于空间中,因此,将波函数对整个空间积分,就得出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几率之和,结果应等于1,即: ??==1),(),(2τ?τd t r c d t r p 可以用),(t r c ?代替),(t r ?作为波函数,那么波函数),(),(t r c t r ??≡'就满足条件: 图10-11为中年时的薛定谔

§16.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举例

§16.3 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举例 (一)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基本方程,是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的,称为薛定谔波动方程,简称波动方程或薛定谔方程,它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将(16.2.14)式分别对t 和x 求导,然后从这两式消去E 、p 、和ψ,便可得到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ψ-=?ψ?)/iE (t 即ψ=?ψ?E t i (16.3.1) ψ=?ψ ?22)/ip (x 2 ψ=ψ ?-2222p ????? ?????<<的薛定谔方程自由粒子轴运动的沿)c x (v 方程(16.3.3)中不含有能量E 和动量p ,表明此方程是不受E 和p 的数值限制的普遍方程. 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如果上述波函数不用复数表式(16.2.14),改用类似于(16.2.1)式的余弦函数或正弦函数表式,就不会得到合乎要求的薛定谔方程(16.3.3)式?. 这薛定谔方程不是根据直接实验结果归纳而得,也不是由经典波动理论或其他理论推导出来的,它是在物质波假设的基础上,参照经典波动方程而建立起来的.薛定谔方程在微观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推导出来的结果,都与相关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这才是薛定谔方程正确反映微观领域客观规律的最有力的证明. (二)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上述薛定谔方程(16.3.3)是偏微分方程,从此方程可解出波函数ψ(x ,t ).在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解,是可把波函数ψ(x,t )分离成空间部分u (x )和时间部分f (t )两函数的乘积的特解,即 〔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定态波函数〕 ψ(x,t )=u (x )f (t )(16.3.4) 将此式代入(16.3.3)式得: 22 2dx u d )t (f )m 2/(dt df )x (u i -= 两边除以ψ=uf 得: 22 2dx u d u 1)m 2/(dt df f 1i -= 此式左边是时间t 的函数,右边是坐标x 的函数.已知t 与x 是互相独立的自变量,左右两边相等,必须是两边都等于同一常量E ,即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16—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21—2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 ? 周世勋编《量子力学》32—33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版.

§16.2 薛定谔方程对氢原子的应用

(16.4.4) (16.4.5) (图16.4a )球极坐标 薛定谔方程对氢原子的应用 (一)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前一节讨论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定态解.本节要讨论氢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这与前一节有两点不同: (1)氢原子电子作三维空间运动,因此,薛定谔方程(16.3.3)中的波函数ψ(x,t )应换成ψ(x,y,z,t ) 或ψ(r ,t ),而2 2 x ?? 应换成=??+??+??2 2 22 22 z y x ▽2.此▽2称为拉普拉斯算符或拉氏算符. ???? ??<<的薛定谔方程 三维运动自由粒子)c (v 222222222z y x )m 2/(t i ??+??+??=?=?ψ?-=?ψ? (16.4.1) (2)氢原子的电子不是自由粒子,它受到氢核的库仑力,此力的作用可用它们的电势能E p 表示.因此,氢原子电子的薛定谔方程可表示如下 ?? ,见〔附录16D 〕. ??? ???<<的薛定谔方程氢原子电子)c (v p 2p k p 2 2E )m 2/p (E E E E )m 2/(t i +=+=ψ+ψ?-=?ψ? (16.4.2) *(二)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定态解是解决氢原子各种问题的基础.参照(16.3.4)至(16.3.6)式,可把(16.4.2)式中的波函数ψ(r ,t )分离为空间部分u (r )和时间部分f (t ),并参照(16.3.10)式写出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见〔附录16E 〕. ψ(r ,t )=u (r )f (t ), f (t )=C /iEt e - (16.4.3) ??????<<的定态薛定谔方程氢原子电子)c (v r 4e E 0u )E E )(/m 2(u 02p p 2 2 πε-==-+? 氢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可认为氢核不动,电子绕核转动.其电势能可表成E p =-e 2/4πε0r .此势能E p 只与电子至氢核的距离r 有关,而与方向无关,即具有球对称性,应用球极坐标较为方便.如(图16.4a ),O 表氢核,e 表电子,r 为e 至O 的距离.θ为r 与z 轴的夹角,θ称天顶角或极角.?为r 在xOy 平面的投影与x 轴的夹角.故有 x=rsin θcos ?; y=rsin θsin ?; z=rcos θ (16.4.6) 拉氏算符 2 2 22222 z y x ??+??+??=? 改用球坐标(r,θ,?)表示如下:?? ()() 2 2 222222sin r 1sin sin r 1r r r r 1???θ+θ??θθ??θ+????=?(16.4.7) 将此▽2算符代入(16.4.4)式,便得到以球坐标表示的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18—19,34—35页,1978年版. ? 程守洙、江之永编,王志符、朱讠永春等修订《普通物理学》第3册177—180页,1982年修订本.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35—45页,1978年版.

薛定谔方程的相对论形式的推导

狄拉克方程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之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粒子的波函数方程,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positron)而证实。 狄拉克方程的形式如下: , 其中是自旋-?粒子的质量,与分别是空间和时间的坐标。 狄拉克的最初推导 狄拉克所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同时具有洛伦兹协变性和薛定谔方程形式的波方程,并且这个方程需要确保所导出的概率密度为正值,而不是像克莱因-戈尔登方程那样存在缺乏物理意义的负值。考虑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只包含线性的时间一阶导数从而不具有洛伦兹协变性,因此很自然地想到构造一个具有线性的空间一阶导数的哈密顿量。这一理由是很合理的,因为空间一阶导数恰好是动量。 其中的系数和不能是简单的常数,否则即使对于简单的空间旋转变换,这个方程也不是洛伦兹协变的。因此狄拉克假设这些系数都是N×N阶矩阵以满足洛伦兹协变性。如果系数是矩阵,那么波函数也不能是简单的标量场,而只能是N×1阶列矢量

狄拉克把这些列矢量叫做旋量(Spinor),这些旋量所决定的概率密度总是正值 同时,这些旋量的每一个标量分量需要满足标量场的克莱因-戈尔登方程。比较两者可以得出系数矩阵需要满足如下关系: 满足上面条件的系数矩阵和本征值只可以取±1,并且要求是无迹的,即矩阵的对角线元素和为零。这样,矩阵的阶数N只能为偶数,即包含有相等数量的+1和-1。满足条件的最小偶数是4而不是2,原因是存在3个泡利矩阵。 在不同基中这些系数矩阵有不同形式,最常见的形式为 这里即为泡利矩阵 因此系数矩阵和可进一步写为

薛定谔方程对氢原子的应用

(16.4.4) (16.4.5) (图16.4a )球极坐标 薛定谔方程对氢原子的应用 (一)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前一节讨论一维运动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 其定态解.本节要讨论氢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这与 前一节有两点不同: (1)氢原子电子作三维空间运动,因此,薛定 谔方程(16.3.3)中的波函数ψ(x,t )应换成ψ(x,y,z,t ) 或ψ(r ,t ),而22x ??应换成=??+??+??222222z y x ▽2.此▽2称为拉普拉斯算符或拉氏算符. ??????<<的薛定谔方程三维运动自由粒子)c (v 222222222z y x )m 2/(t i ??+??+??=?=?ψ?-=?ψ? (16.4.1) (2)氢原子的电子不是自由粒子,它受到氢核的库仑力,此力的作用可用它们的电势能E p 表示.因此,氢原子电子的薛定谔方程可表示如下??,见〔附录16D 〕. ??????<<的薛定谔方程氢原子电子)c (v p 2p k p 22E )m 2/p (E E E E )m 2/(t i +=+=ψ+ψ?-=?ψ? (16.4.2) *(二)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定态解是解决氢原子各种问题的基础.参照(16.3.4)至(16.3.6)式,可把(16.4.2)式中的波函数ψ(r ,t )分离为空间部分u (r )和时间部分f (t ),并参照(16.3.10)式写出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见〔附录16E 〕. ψ(r ,t )=u (r )f (t ), f (t )=C /iEt e - (16.4.3) ??????<<的定态薛定谔方程氢原子电子)c (v r 4e E 0u )E E )(/m 2(u 02p p 22πε-==-+? 氢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可认为氢核不动,电子绕核转动.其电势能可表成E p =-e 2/4πε0r .此势能E p 只与电子至氢核的距离r 有关,而与方向无关,即具有球对称性,应用球极坐标较为方便.如(图16.4a ),O 表氢核,e 表电子,r 为e 至O 的距离.θ为r 与z 轴的夹角,θ称天顶角或极角.?为r 在xOy 平面的投影与x 轴的夹角.故有 x=rsin θcos ?; y=rsin θsin ?; z=rcos θ (16.4.6) 拉氏算符 2222222z y x ??+??+??=?改用球坐标(r,θ,?)表示如下:?? ()() 22222222sin r 1sin sin r 1r r r r 1???θ+θ??θθ ??θ+????=?(16.4.7) 将此▽2算符代入(16.4.4)式,便得到以球坐标表示的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18—19,34—35页,1978年版. ? 程守洙、江之永编,王志符、朱讠永春等修订《普通物理学》第3册177—180页,1982年修订本. ? 郭敦仁《量子力学初步》35—45页,1978年版. ? 周世勋编《量子力学》59—72页,1961年版.

量子力学_王学雷_第二章波函数薛定谔方程

§2.1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一.波动-粒子二重性矛盾的分析 物质粒子既然是波,为什么长期把它看成经典粒子,没犯错误? 实物粒子波长很短,一般宏观条件下,波动性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原子世界(原子大小约 1A),物质波的波长与原子尺寸可比,物质微粒的波动性就明显的表现出来。 传统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1)物质波包物质波包会扩散,电子衍射,波包说夸大了波动性一面。 (2)大量电子分布于空间形成的疏密波。电子双缝衍射表明,单个粒子也有波动性。疏密波说夸大了粒子性一面。 对波粒二象性的辨正认识:微观粒子既是粒子,也是波,它是粒子和波动两重性矛盾的统一,这个波不再是经典概念下的波,粒子也不再是经典概念下的粒子。在经典概念下,粒子和波很难统一到一个客体上。 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926年玻恩提出了几率波的概念: 在数学上,用一函数表示描写粒子的波,这个函数叫波函数。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振幅绝对值的平方)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既描写粒子的波叫几率波。 描写粒子波动性的几率波是一种统计结果,即许多电子同一实验或一个电子在多次相同实验中的统计结果。 几率波的概念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微观客体的粒子性反映微观客体具有质量,电荷等属性。而微观客体的波动性,也只反映了波动性最本质的东西:波的叠加性(相干性)。 描述经典粒子:坐标、动量,其他力学量随之确定; 描述微观粒子:波函数,各力学的可能值以一定几率出现。 设波函数描写粒子的状态,波的强度,则在时刻t、在坐标x到x+dx、 y到y+dy、z到z+dz的无穷小区域内找到粒子的几率表示为,应正比于体 积和强度 归一化条件:在整个空间找到粒子的几率为1。

薛定谔方程及其解法

一. 定义及重要性 薛定谔方程(Schrdinger equation )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方程,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其正确性只能靠实验来检验。是将物质波的概念和波动方程相结合建立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可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微观系统都有一个相应的薛定谔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方程,亦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它的正确性只能靠实验来检验。 二. 表达式 三. 定态方程 ()()2 22V r E r m ηψψ+??-?=???? 所谓势场,就是粒子在其中会有势能的场,比如电场就是一个带电粒子的势场;所谓定态,就是假设波函数不随时间变化。 其中,E 是粒子本身的能量;v(x ,y ,z)是描述势场的函数,假设不随时间变化。 可化为 薛定谔方程的解法 一. 初值解法;欧拉法,龙格库塔法

二.边值解法;差分法,打靶法,有限元法 龙格库塔法(对欧拉法的完善) 给定初值问题 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的概念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产生并得到了应用,例如用多边形(有限个直线单元)逼近圆来求得圆的周长,但作为一种方法而被提出,则是最近的事。有限元法最初被称为矩阵近似方法,应用于航空器的结构强度计算,并由于其方便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引起从事力学研究的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努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有限元方法迅速从结构工程强度分析计算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一种丰富多彩、应用广泛并且实用高效的数值分析方法。有限元方法与其他求解边值问题近似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近似性仅限于相对小的子域中。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从而得到问题的解。这个解不是准确解,而是近似解,因为实际问题被较简单的问题所代替。不同于求解(往往是困难的)满足整个定义域边界条件的函数的Rayleigh Ritz法,有限元法将函数定义在简单几何形状(如二维问题中的三角形或任意四边形)的单元域上(分片函数),且不考虑整个定义域的复杂边界条件,这是有限元法优于其他近似方法的原因之一。

薛定谔方程推导

§2.3薛定谔方程 重点: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五个基本假设之一 难点:薛定谔方程的理解 经典力学中,质点的状态由p r v v ,描写,它们遵从牛顿定律;量子 体系的状态由Ψ描写,应找出与牛顿定律相当的运动方程,作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它决定Ψ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一、 量子力学运动方程(方程)应满足以下条件 dinger o Sch &&1.方程中仅含有Ψ关于的一阶导数 t t ?Ψ ?,不能含有的二阶以上的导数t ,...22t ?Ψ?。因假定),(t r v Ψ完全描写体系的状态,给定了 后,根据方程可求得以后任何时刻的态,而且是唯一的, 故方程中不能含),(0t r v Ψ, (22) t ??否则描写态还需 , 0 t t t =?Ψ?。 2.方程中关于Ψ及对时、空导数应为线性的。 Ψ 因迭加原理要求,如,...,...,21n ΨΨΨ是体系的可能态,即方程的解,则∑Ψ=Ψn n n c 也是体系的一个可能态,即也是方程的一个解。 3.方程中不能含有决定体系状态的具体参量,如L P E v v ,,等,这样方程才具有普遍意义,否则是描写某一个E 或P v 有确定值的方程。 二、 方程的建立(非推导) 1.自由粒子的波方程(从自由粒子平面波出发) 已知(自由粒子的方程): dinger o Sch && )(),(Et r p i Ae t r ??=Ψv v h v , 它是所要建立方程的解。求得:

Ψ?=?=?Ψ???E i EAe i t Et r p i h h v v h )( , Ψ??=Ψt i E h , (1) 再对坐标求二次偏微分: )(),(Et z p y p x p i z y x Ae t r ?++=Ψh v , Ψ=?Ψ?x p i x h , Ψ?=?Ψ ?22 22h x p x , 同理 Ψ?=?Ψ?22 22h y p y , Ψ?=?Ψ ?2222h z p z 三式相加得:Ψ++?=Ψ?Ψ?+?Ψ?+?Ψ?)(1)(22 22222222z y x p p p z y x h 即: Ψ?=Ψ?22 2 h p , , (2) Ψ??=Ψ222h p 利用自由粒子的能动关系式:μ22 p E = ,有 Ψ??=Ψ=Ψ=?Ψ ?22222μμh h p E t i 即:Ψ??=?Ψ ?222μh h t i (自由粒子的波方程) (3) 它满足前面的条件。 2.一般力场的薛定谔方程 从 Ψ??=Ψt i E h 和 Ψ?????=Ψ)()(),(h h v v i i p p 可以看出, 粒子能量E 和动量p v 各与下列作用在波函数上的数学符号相当: t i E ???h , ???h v i p , (4) 222???h p 它们分别叫作能量算符与动量算符。如果把μ 22 p E =两边同乘以Ψ

建立薛定谔方程的方法

建立薛定谔方程的方法 摘要: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基本方程,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26年提 出的一个用于描述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运动方程,它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定律对于经典力学一样,是量子力学的奠基理论之一.由对薛定谔方程式的解答,能清楚地描述量子系统里,量子尺寸粒子的统计性量子行为.本文将讨论以微分和类比的方法建立薛定谔方程. 关键词:量子力学波函数薛定谔方程 引言: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建立于1926 年, 它是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地位与经典物理中的牛顿运动方程相当, ψ,质量为m 的微是打开物质微观世界大门的金钥匙.设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为()t r, U,中运动的薛定谔方程为在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及波函数所满足观粒子在势场()t r ψ,由此可计算粒子的能量、分布概率等.的单值、有限、连续的条件下, 可解出波函数()t r, U与时间无关而只是坐标的函数情况下为定态问题.定态时的波函数可写成式中当势能()r ()r ψ称为定态波函数, 满足定态薛定谔方程, 这一方程在数学上称为本征方程,式中E为ψ又称为属于本征值E的本征函数,波函数本身及其一阶导数必须是本征值,是定态能量()r 单值、连续和有限的,这称为波函数的标准条件.薛定谔方程是线性、齐次的微分方程,满足叠加原理.定态薛定谔方程的每一个解就代表粒子的一个稳定状态.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极其曲折复杂的,经历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艰辛努力与激烈争论.其间,他们各有自己的高见,也都有各自的不足, 每人只认识其中的一个侧面,将他们各自正确的部分集中起来,才建立起反映微观世界的正确理论——量子力学.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薛定谔创立的波动力学.在波动力学中薛定谔从几何光学向波动光学的过渡关系,而推断出由经典力学向波动力学如何过渡,再受德布罗意波的启发而建立了薛定谔方程. 由于在实践中只有少数几个特殊的粒子运动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可以精确求解, 而对于复杂的多电子原子和分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则无法精确求解,即使是利用近似模型处理后,其求解过程仍然非常复杂烦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经过适当的近似处理后,通过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