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强震动观测

中国大陆的强震动观测
中国大陆的强震动观测

《强震动观测技术》重要知识点汇总(3)(1)解析

1. 试述强震动观测的主要任务。 针对各类场地和工程结构布设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真实可靠的强地面运动记录和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资料,为研究强地面运动的特性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技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①获取强地面运动的定量记录 ②获取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数据 ③强震动观测资料是地震工程学与近场地震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资料 ④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地震应急决策 2. 强震动观测有哪些特点,它与测震观测有何区别? ①观测活动服务科研目标不一样;可能引起工程结构破坏和生命财产损失的强烈地震动与监测地震活动性、测定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地壳和内部结构 ②观测记录和感兴趣的物理量不一样;测量加速度(幅值、频谱、持续时间)与测量位移、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幅值、初动方向、震源位置、) ③记录工作方式不一样;触发运行、无人值守与连续记录、高灵敏度、有/无人值守 ④台站设置位置不完全一样。自由场地、各类物和结构物与背景噪声极小、基本均匀分布 3. 试述强震动观测的发展趋势。 台网规模迅速扩大;大震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迅速发展;基于强震动观测的震害快速评估系统;布设各类观测台阵; 4. 强震仪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要求。 强震动仪主要包括拾振器(加速度计)和记录器两部分,拾振器直接测量地震运动的装置,记录器控制强震动仪的工作状态,并记录拾振器测量的测点运动; ①较宽的频带,至少应为0 - 50 赫兹 ②能记录的最大加速度值应不低于1 gn=0.01g=0.001gal=0.001m/s^2 ③仪器应能连续记录多次地震动 ④触发运行 ⑤稳定可靠、维护方便、故障率低 5. 试说明数字式强震仪数据采集单元组成和基本参数 数字强震动仪的数据采集单元主要由模数转换器(ADC)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组成。 技术指标:采样率、噪声、动态范围、分辨率、频响特性 采样率:每秒钟采样数越高越好但是所占存储空间大

《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规范》

《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规范》 编制工作大纲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9年1月19日

目录 一、编制的目的和必要性 (3) (一)编制标准的理由和目的 (3) 为了规范我国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工作,以及为确定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和地震烈度提供定量资料,通过强震记录的及时处理分析做出震害评估,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轻和防止水工震害的进一步扩展和次生灾害的发生,特制定本标准。 (3) (二)编制标准的必要性 (3) 二、编写依据和国内相关标准 (4) (一)编写依据 (4) (二)国内相关规定 (4) 三、适用范围 (4) 四、规范的主要内容 (5) 一、总则 (5) 二、术语和定义 (6) 三、监测台阵布置 (6) 四、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 (7) 五、监测系统的测试、安装与验收 (9) 六、监测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12) 七、加速度记录的处理分析 (14) 五、工作内容与计划安排 (16) (一)总体计划 (16)

一、编制的目的和必要性 (一)编制标准的理由和目的 为了规范我国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工作,以及为确定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和地震烈度提供定量资料,通过强震记录的及时处理分析做出震害评估,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轻和防止水工震害的进一步扩展和次生灾害的发生,特制定本标准。 (二)编制标准的必要性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水库大坝安全条例》,并与《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配套使用,使我国的水工建筑强震安全监测技术工作的设计、施工、管理有章可循,迫切需要总结我国近40年的强震安全监测的经验,编制出水利部《水工建筑物强震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而西部是我国主要的地震区,地震的烈度和频度都相当高,上述这些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烈度都高达8度和9度,在如此高烈度区修建300m级高坝,其地震工况多成为设计中的控制工况,且目前世界上也尚无先例可循。由于这些高坝大库,一旦遭受强震失事,其次生灾害是极端严重的,因此加强水工建筑物强震监测工作十分必要。 我国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始于广东新丰江水库,现在全国已建30多个台站,我国已建和在建的400余座大型水库有60%都在地震区,应该建立强震安全监测系统。但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只原则

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研究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38卷 第3期2017年 6月Vol.38 No. 3Jun. 2017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17. 03. 034 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研究 杨 程 解全才 马 强 王丽艳 (中国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摘要 强震动记录数据是构建震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数据基础,又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参 数指标。当今互联网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提供了必要条 件,掌握多种强震动记数据格式是上述工作的良好基础。本文着重研究国内外5种主流的 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美国USGS 格式、日本K -NET 格式、美国PEER 格式、土耳其格式、 中国UA 格式),针对目前地震应急需求,提出中国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发展建议。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数据;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数据共享;数据应用;数据格式 0 引言 强震动观测是支撑中国震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震后应急救援、结构抗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根据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2015年最新要求:震后4小时内提交所有应急产品)。中国现有强震动观测台网主要由6种国内外强震动动观测仪器组成,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现已实现对此6种强震动记录数据的标准格式转化(二进制文件到UA 文件),但对国外强震动观测数据尚未提供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法。随着中国强震动记录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发展(刘瑞丰等,2007),对数据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同时,需逐步加入国外观测数据标准化服务,掌握国外多种强震动记录数据标准处理方法势在必行。1 国外标准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 1.1 美国USGS 数据格式 美国USGS 数据格式(https://www.360docs.net/doc/7e9249111.html,/nsmp-data/smcfmt.html )对转换后的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数据编辑形成的记录文件(未校正加速度记录、校正加速度记录、速度记录、位移记录、傅式谱及反应谱),包括文本头段、整数头段、实数头段、注释及数据区5部分,均以ASC Ⅱ码格式给出(Haddadi H et al ,2012)。 1.1.1 记录数据头段。 在此对4SGS 数据中文本头段、整数头段、实数头段及注释进行说明。(1)文本头段。文本头段第1行有以下7种表示方法:①"0 UNKNOWN":BAP 将为未校正加速度记录进行处理;②"1 UNCORRECTED ACCELEROGRAM":未校正加速度记录;③"2 CORRECTED ACCELEROGRAM":校正加速度记录;④"3 VELOCITY":速度记录;⑤"4 DISPLACEMENT":位移记录;⑥"5 RESPONSE SPECTRA":反应谱;⑦"6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 OF CORRECTED ACCELERATION":傅式谱。 作者简介:杨程(1978—),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强震动观测数据处理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解全才(1982—),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强震动数据处理工作。 E-mail :xiequancai@https://www.360docs.net/doc/7e9249111.html,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2016B08) 本文收到日期:2016-12-07

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技术规范解读

《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技术规范》解读 1.标准基本情况 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告(2018标字第16号)公布63项北京市地方标准,其中第40项为《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技术规范》(DB11/T-1585-2018)。本标准是由北京市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持编制,北京市地震局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为法律、法规依据,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DB/T 10-2016、《强震动观测技术规程》DB/T 64-2016、《地震台站建设规范》DB/T 16-2006和《地震台站建设规范》DB/T 17-2006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针对建筑结构观测特点制定出满足北京地区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要求的技术指导条文。 2.标准主要特点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设计要求、建设要求、观测要求等。为提高标准的操作性、适用性,结合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建设经验,对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特定的技术要求。将台阵分为通用台阵和专用台阵,分别提出该类台阵观测点的布设要求,对观测设备的技术指标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和优化。给出了通用观测台阵和典型专用结构台阵的观测点布设示例图,提升了标准的可操作性。为使安装规范化明确了观测设备安装、试运行、验收的具体技术要求。为提高观测数据质量、方便数据使用提出了观测方法、观测系统维护、观测数据处理和观测成果组成等观测技术要求。 3.标准规定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的建筑结构适用范围和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法律、法规规定的需建设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的建

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发展及相关问题讨论

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发展及相关问 题讨论 关于《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发展及相关问题讨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简要介绍了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和省内6次典型震例的强震动流动观测及特点,并总结和探讨了强震动流动观测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基于强震动观测应用及研究现状,建议加强并拓展强震动流动观测工作,适时建立强震动流动观测系列的规程、规范,不仅要把流动观测作为弥补固定台网不足以增强捕获近场强震动记录能力的辅助手段,更要把强震动流动观测作为解决地震基础研究与地震工程应用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强震动;流动观测;观测台阵;拓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4-0629-09 0引言

??震动流动观测是利用强震仪在目标区域开展的、以获取地震时强地面运动的过程及在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反应情况为目的的一种短期性观测,包括2种情况:一是在相关地区预先布设以捕获特设观测台阵地震动记录的震前强震动流动观测;二是地震发生后在震中区域进行的震后强震动流动观测。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赴震区完成了我国、也是世界首次强震动流动观测。此后,在我国强震动观测起步的相对长时期内,流动观测主要是针对当时我国固定强震动台站较少、监控能力不足的实际而作为一种补充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投资的增加与观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强震动流动观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捕获近场地震动记录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陆一些典型和重要的强震动记录主要是由流动观测所获取①(高光伊等,2001;Li et al,2008a,b;于海英等,2009;李世成等,2008,2009,2011;彭小波,2012;Wen et al,2014,崔建文等,2015;温瑞智等,2016),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观测仪器、设备的性能与数量,还是数据处理能力及其应用领域拓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谢礼立等,1999;李小军,2015;李山有,2004)。现今,应充分利用强震流动观测灵活与机动性的特点,在条件许可时尽量有针对性地布设某类或多类观测台阵以进行多目的的强震动观测。不断扩展强震动流动观测应用领域,使其不仅作为弥补观测台站密度不足或观测台网空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更要将其拓展为解决近场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以及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 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2013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13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震函〔2013〕113号)。 2 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从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大地震中吸取了强震动观测经验和教训,取得了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的新认知。社会和经济需求推动了我国强震动台网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国家和地方政府外,大型国企在核电站、水库大坝、高速铁路、大跨桥梁等重要工程项目中也建设了大量台站,然而,对于大规模台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一直缺少科学和规范化的指导,因此,《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的颁布,将助力于我国强震动台网的高效运行,服务于我国工程抗震的新突破和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强震动台网的高效运行,结合省级和国家级中心运行维护工作的特点,满足强震动台网的运行维护、数据产出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面向各级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人员编制了本规范。 3 工作简况 3.1 本规范主要参加单位(暂定):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云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 3.2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暂略):

3.3 主要工作过程 从标准编制启动到目前共召开了5次工作会议,多次个别征求意见,第一次会议上编制组提出了“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与管理规程”编制计划和编制大纲,并与其他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后3次工作会议分别对已完成的规程修改草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规程使用对象分两个层级(省级和国家级),远程检查、数据汇集和原始加速度记录信息报送时间节点,实时和事件传输的仪器采样率参数,震级统一使用M震级,台网监控使用专用软件等修改意见,参见附录。最后一次工作会议认为总体信息足够反应强震动运维工作,但是,专家对规范架构上有不同意见,一是建议由总则、内容、操作代替原来技术指责、内容、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二是保留原有架构。最后编写组还是采用原有架构。这样使得整个规程对于省级和国家级中心的使用者来说有易读性和易操作性。 4 本规范重要技术内容的依据和说明 4.1 编制原则 本规范编制遵循: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注意标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注意标准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等基本原则。 4.2 现状调研 对国内外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及其国内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相关规定进行了系统调研,整理并分析了各省地震局、工力所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的强震动观测系统建设和系统运维等情况。 中国地震局十五地震监测网络项目强震动分项规模如下: (1)在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布设了1154个固定自由场强震动观测台。 (2)在北京、天津、兰州、乌鲁木齐、昆明五个大城市分别建设由80(北京、天津)或50(兰州、乌鲁木齐、昆明)个速报子台和1个速报中心组成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台网。速报子台总数为310个。 (3)在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新建12个强震动观测专用台阵,包括活断层影响台阵1个,地震动衰减台阵2个,场地影响台阵2个,地形影响台阵

DB11T-1585-2018 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技术规范

ICS 91.120.25 P 15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11/T 1585—2018 建筑结构强震动观测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 of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2018-12-17发布2019-04-01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设计要求 (2) 4.1 基本要求 (2) 4.2 观测点要求 (2) 4.3 观测设备要求 (3) 4.4 观测设备工作环境要求 (3) 5 建设要求 (3) 5.1 设备安装要求 (3) 5.2 试运行要求 (4) 5.3 设备验收要求 (4) 6 观测要求 (5) 6.1 观测方法及分类 (5) 6.2 观测系统维护要求 (5) 6.3 观测数据处理要求 (5) 6.4 观测成果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组成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观测点布设示例 (8) 附录C(规范性附录)加速度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 (10) 附录D(规范性附录)采集器主要技术指标 (12) 附录E(规范性附录)远程检查表 (14) 附录F(规范性附录)现场检查表 (15) 附录G(规范性附录)观测记录报告单 (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地震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北京筑福建筑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飞、阎婷、刘影、康现栋、马洁美、尤红兵、温瑞智、马强、谭庆全、王晓美、范晓勇、周宝锋、董有、杨涛、鞠树森。

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台站建设定额》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强震动台网规模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已建成强震动观测台站2000余个,台湾地区建成1500余个,在汶川地震、集集地震等大震获得了丰富的观测记录,丰富了世界强震动记录数据库,填补了大地震近断层强震动记录的空白。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推进,还将建设大量强震动台站;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如核电站、高坝、高速铁路、大跨桥梁、超高层建筑等)也越来越重视强震动观测,加大了投入,已建、在建、拟建服务于工程的大批量的强震动观测台站、台阵。 虽然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台站,但强震动观测技术尚未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更无基础建设定额标准。本定额标准在综合分析和总结现有强震动台网的仪器设备技术要求,建设、运维、数据处理与发布技术,以及行业的已有相关规程和标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强震动台站基础建设定额标准制定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强震动观测建设的强震动台站基础建设定额标准框架,推进我国强震动观测技术和信息发布的标准化建设。 二、国内外概况

强震动观测技术标准的制定滞后于强震动观测台站建设的发展。近年来的强震动观测经验表明,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造成了台网建设、运行与维护及仪器设备技术要求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行业技术标准,提高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站建设和观测的水平,使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建设有据可依,确保台站建设的规范化,保证台站基础资料及所获取记录数据的可靠性。 世界各国建设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台站,但针对性的标准并不多。在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台站建设主要依据专门的项目建设指南进行,这可能与其负责台站建设施工与质量监管的组织机构单一有关。针对性的强震动观测台站建设技术文件现有: 美国强震动观测系统组织协会COSMOS (2001) - 市区强震动参考台站导则(Urban Strong-Motion Reference Station Guidelines); 美国强震动观测系统组织协会COSMOS (2001) - 高级全国地震系统强震动参考台站安装导则(Guidelines for Installation of 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 Strong-Motion Reference Stations); 美国强震动观测系统组织协会COSMOS (2001) –结构强震动仪器安装(Strong-Motion Instrumentation of Buildings);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2000) –结构地震仪器安装(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