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

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统一的、辩证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地加快,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会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决不是相反,也决不能相反。任何弱化和排斥民族文化个性与特点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与文化全球化的本义相悖的,也都是不科学和不实际的。

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文化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泛化,以及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创造机制的科学化与开放化,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趋向等。毫无疑问,对于文化自身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是实现飞跃呢,还是走向沉沦?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确定民族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虽然同属于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具有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同样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文化又毕竟是文化,它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

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但却必不可少;它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潜在的,是无形的,但同时却也是明显的和巨大的。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乃至于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大杠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人们越来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中认识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而政治则越来越被文化所融汇,在许多情况下政治常常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借重于文化而发挥其作用的。

毋庸置疑,文化的作用是广泛而重要的。但是,要使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和内在性规律,并在实践中尊重这些特点和规律,正确驾驭这些特点和规律。在文化的诸多特点和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不可逆性和它的民族性,而它的不可逆性又主要是通过它的民族性来涵载和体现的。所以,只有民族性才是文化的脊梁和灵魂,才是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才是文化能够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特征与规律,都是或

直接或间接或显彰或隐蔽地体现在其民族性之中的。任何人、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都属于一定的民族,或者是由一定的民族所构成的。在其所长期形成的民族性中,既融汇着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变革,又涵载着生的内容与精神的冀望;既凝聚着智慧与文明的创造,又呈露着民俗与人文的景致;既宣示着崇高的理想与美好的憧憬,又激扬着改革的力量与创新的热情。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与艺术创造,只要真正地表现了它所隶属的民族的民族性,它也就必然具有了历史感、人民性和时代特征,它也就必然具有了独特的个性、气韵与风格,并因此而获得思想意义与美学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这一个”。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强调指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进程中,决不能弱化和衰减文化的民族性。全球化为民族化提供了丰富自身和强化自身的机遇与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这个条件,积极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营养,历练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炽燃新的亮点,不断地赋予文化以淳尚厚重的民族性。事实上,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强化文化的民族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这既符合大众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也契合审美的法则和艺术的规律。因为文化与艺术创造最忌讳摹袭与雷同,最崇尚独创与个性。在任何时候所进行的任何文化艺术创造,都无一例外地以独创作为其生命的灵魂,以新颖作为其价值的支点,而独创、新颖、丰富性和个性化这些文化与艺术的生命要素之源,恰恰就主要蕴寓于民族性之中。莎士比亚、歌德、贝多芬、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罗丹与鲁迅等大师们之所以为大师,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因为他们终生不懈地从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中挖掘着精神文化的矿藏,就因为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而突出的民族性。民族性不是限制了他们走向世界,走向永恒,而恰恰倒是为他们走向世界和走向永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奠立了坚实的根基。相反,那些刻意追求走向世界,梦寐以求登上斯德哥尔摩领奖台和获得奥斯卡小金人,并为此而在创作中抛弃了民族性的创作者们,所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何故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抛弃了民族性。因为抛弃了民族性就意味着抛弃了文化的根基,堵塞了艺术的生命之源,就意味着与历史、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疏离,就违背了创作的不可逆规律和“这一个”法则。所以,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不仅不是矛盾的、冲突的、对立的,而且还是相促的、相激的、相谐的,它们完全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当然,要使其真正实现辩证的统一,还必须恪守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建构和调理它们之间的机制,真正将它们纳入良性的意识与艺术的运行轨道。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强调民族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准确定位与不断创新,除了这个问题自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之外,还因为在我们的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实践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甚至出现了精神生活物欲化,美学命题世俗化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肯定是对文化艺术的民族性的耗散与排斥,在客观上势必要将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引向歧途,造成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地位,最终导致文化全球化出现颓势。

文化的全球化决不是简单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流行化,而是必须在严格选择中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铸冶、淬炼、升华与创新而打造出全新的民族文化,并以之组成全球文化的精粹序

列。只有在民族文化的熔炉中所铸炼出来的高度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才能为世界大文化格局和大文化机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才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为全世界的人们所欣悦,所接受,所赞美!

为此,我们的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就必须始终以营构、丰富、发展和弘扬民族性为己任,在题材、内容、气韵、风格、方法、形式等方面,都鲜明地突出民族特点和民族气质,都强力地打造坚挺的民族脊梁与浩宏的民族精神,并以此构成一道跳跃着民族灵魂,跃动着民族脉搏、高扬着民族精神的旖旎而亮丽的时代文化风景线。只有从这个基点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为文化的全球化作出有益的贡献,并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因为我们所赋予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化的基本涵义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相统一,思想内曜与社会内涵相统一,文化品位与文明品格相统一,审美情愫与道德情操相统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平安.doc

普天之下,再也没有人能够回避一个字眼 ———“安全”。 三个事实,标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有人用“全球化”来度量今天的安全问题。这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全球化的进程与资本扩张的进程一样久远,但惟独到20世纪90年代,它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全球化进程步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最为鲜明的标志。 一是它是伴随着冷战的落幕,两极对立格局的解体,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消失而到来的。对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等政治

事件的发生,无数的历史学家曾经探询其背后的原因,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导致东西方分裂局面彻底瓦解的深层动因,是市场扩张。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只有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空间来进行生产,才能最有效地释放它的巨大能量,这个历史的“绝对命令”,是一切“铁幕”和“柏林墙”倒塌的真正原因。 二是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信息革命的关键特征不是通讯速度的改变,而是信息传输成本的大幅下降,正是这一特征,促成了信息的广泛分享和自由传播。它使全球化时代拥有了属于它的物质技术手段。 三是“9·11”事件开辟了全球化的政治进程。这一事件及其连锁反应,突出了全球化的政治安全问题,使全球化进程越出了经济轨道,进入到国际关系的上层建筑领域。至此,全球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外,增加了“全球治理”的新课题。“和平、发展、治理”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完整议程。

上述三个条件的出现,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到今天才真正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不是一般的、笼统的“全球化”的安全问题,而是“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全球化时代是我们观察、理解和处理当代安全问题的纲。 别人的安全,也是自己的安全 全球化时代给安全问题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动。因为安全归根结底是基于利益的关系。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决定一定时期安全的总体面貌。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利益关系的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时代国家关系的性质是非零和的,普遍具有两重性。全球化绝没有消除对立与对抗,相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剧了全球范围的冲突,但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同一与合作因素也在增长。相互依赖与相互竞争的同步加深,使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对安全行为的驱动也双向化。对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从文创产业基本概念反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基本要素

从文创产业基本概念反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基本要素 文/曹倪娜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地产文化所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各国经济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它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更被看作是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文化实力的体现,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因此,自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创业振兴规划》以来,伴随着“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地逐步深化,作为产业地产领域最具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支脉,文化创意园区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展开布局,其数量已经超过2500家,大致分为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和地方特色型五大类。 尽管总体统计数目堪称亮丽,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大批量入市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就曾表示,实际上在众多园区中能够真正实现盈利的园区只有10%,而处于亏损状态的却在70%以上。文创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更是凸显了成功和失败的鲜明对比画面。 文创产业园区的成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区位因素、园区文化和功能定位、项目融资能力、开发主体意识等等。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理解

模糊和认识不足引发地盲目乐观,确是不可否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旨在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反思一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期对日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些许启发。 一、文化创意产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文化作为现在和未来商业社会重要的生产力,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认知。但是能否运用得法,才是文化转换为效益的关键。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和逐年增长的业绩,已经位居北京产业第二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就已经超过9000亿元,201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3年实现增加值2406.7亿元,增速为9.1%,高于GDP将近1.5个百分点。以798、宋庄、潘家园等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了全国各地文创产业园的学习榜样。 另一方面,在一哄而上的文创意产业园区中,除了个别的成功案例之外,数目更为庞大的群体现象是急速上马而后急速萧条。例如青岛1919创意产业园开园,从山东省最大的复合式经典创意产业集聚区沦为空壳只用了短短4年;齐鲁文化产业园从近千家店铺的繁华到如今不足百家的萧条,其“文化成就时尚,创意引领未来”的文化定位也早已荡然无存……这样惨痛的案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文创园区的萧条和失败,不但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打击了文化创意本身的发展激情。因此,不少人士对中国的创意产业园区产生质疑,并认为国内真正称得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园区却不到5%。 二、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是解决问题的起始点 同样是文创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却大相径庭,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出现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当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今天来到这里非常的高兴,希望跟大家有所交流。我把中国大陆最近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上的 反映跟大家有一些沟通。 其实说到建筑,大家都会发现,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建筑时代,建筑时代又和中国所谓的青春期一起到来。就是说建筑时代,大规模的开发的时代,在中国到来了。当然这个时代,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个青春时代一到来,使得对房子的需求现在变成了一个无限的需求。总的来说,中国人住房的欲望还没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一点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一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从一个建筑师来看,进入了一个最有机会的时期。当然这个机会是靠人来掌握的,现在中国人可以施展的地方很多。就是有一个说法,最近“中国”这个词 (CHINA),中文的译音就是“拆哪”。 虽然最近国家中央政府的政策,但是挡不住地方政府强烈变革的欲望。中国改革特色就是地方分权。地方拿到权利,每个地方的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基本上就是董事长一样。这个地方的所有成员,老百姓其实就是公司的成员。董事长就是市委书记,每一个地方都像一个大公司,大公司就是把这个地块做出业绩来。地方政府就发现如果不在这个竞争中间取胜的话这个地方就被别人抛掉没人用了。就是说每一个地方的政府都要大兴土木,就是要赶上所谓全球化的浪潮。就是说这些地方都是自己直接跟世界组织接轨,中央政府只是把这个国家画一个圈圈,实际上各个公司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大的总公司,所有的这些上市公司都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润。 这个格局下面,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证监会,就是管理这些公司的。但是管不住,公司他有自己的逻辑。所以你看,每一个市政府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司的格局,这个秩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所谓全球化的程度现在已经是很深的程度。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讨论这个全球化在文化上在社会上引起的一些后果是什么。我想跟大家探讨对于建筑,因为我们也关心建筑行业。现在在北京,北京人他的地标或者象征性的建筑是什么。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文化认同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化本身,提升对大社会发展背景的了解。郑晓云在本书中共利用六个大板块来介绍文化认同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前言中详细地谈到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全球传媒、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阐释文化认同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本书的支柱,六个章节的分类简洁明了。 其中,第一章作者从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文化认同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文化认同与文化模式三个方面讲解“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通过对这一章的品读,使读者明白文化认同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单独的个人作为社会单位中最基本的个体,是构成群体认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个人认同对群体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告诉我们的单独个体,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警示人们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必要的努力。说是艰涩难懂的理论书籍,其实讲述的便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们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但是知道中华民族形成的诸多因素的人却是

为数不多。 郑晓云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说到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顺流而下”,讲到民族认同与民族特征,然后把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结合起来。历史的车轮历来少不了政权的压轴,政权同样与文化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述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作者还从现实层面来探讨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影响。即从澳门这个特殊单位,讲述其回归后的文化认同与整合研究。不光是澳门,还是像台湾、香港这样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地区,亦或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都能从其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其发展历史及现状前景。这便启示我们对一个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要从表面理解,更要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

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编者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我国应当怎样去争取和平和发展的条件?本文从“整体战”的角度,试图解读这些问题。作者的个别说法虽有可商榷之处,但文章提出的国家间角逐呈现的新变化,确实引人思考。 角逐形成整体战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制胜,还是以和平的方式制胜?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逐中面临的两大选择。历史发展到今天,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生存与发展的角逐,已不再寻求通过单一的战争领域和用单一的战争手段谋取利益,而是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多种领域、多种手段去谋取自身更大效益和利益,这种角逐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是谓“整体战”。 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和平,由于人类对权力和利益的贪欲不会消灭,因此战争就很难避免。由于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政治家们在采取战争手段时不得不持审慎态度(即使是军事实力超强者也是如此)。如今对强权者、霸权者,特别是对美国,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军事上的进攻战略。其实美国在谋求实现世界霸主地位时,主要是以政治上的“民主”和人权打压战略,经济上的资本扩张战略,文化上的渗透战略等非战争手段开辟通道(如和平诱导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及诱发亚洲金融危机等)。军事上的战争暴力手段是在其他手段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这种主要以非战争的“软”手段与辅助的军事“硬”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整体战”。在未来的国际斗争中,整体战手段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较量将会越来越激烈。一些强权国家攻击他国,已不会是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全方位的行动;其目标,将更多地指向对方的战略决策层,给对方造成认识、判断和决策错误。在整体战中处于防御性地位的国家,必须增强防范意识,预先作好应对准备。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采用的具体手段有:“民主”扩张、利用人权干涉主权、肢解与控制、培养政治代理人等。从历史上看,这些手段的杀伤力绝不亚于军事手段,因为它们与军事手段一样,也能直接推翻或改变对手的国家政权。在新的世纪里,发展起步较慢的国家若不能以崭新的社会政治文明,扬弃西方民主、人权的原始性,必将被置于西方打压冲击下,影响生存与发展,甚至被肢解与控制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极力利用自己拥有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力求主导与操纵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建立有利于自己的世界经济秩序。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一场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丝毫不亚于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所造成的损失。一些经济大国通过操纵经济危机所得到的丰厚利益,也远远超过武力征服所得。全球化以来,经济战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成为最激烈的战场。在未来强权国家发动的经济战中,将更加注重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能源战手段的使用,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因此,如何防范强权国家发动的经济战,就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特别关注的问题。 文化战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也涉及文化领域。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咄咄逼人。这种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力图在对方国家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文化认同,使该国的民众特别是精英层接受、偏好、向往他国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生活方式以至社会制度,逐步放松戒备,消除敌意,削弱其民族凝聚力,甚至造成一个国家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社会道德的全面崩溃。面对愈演愈烈的西方文化战,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开放的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有效地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发展现状及文化反思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发展现状 及文化反思 陈雪浩西南财经大学,2011级市场营销2班,41113086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及中国电影文化深受全球化大潮的影响,在独特的社会历史现实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全球化和世界化进程激进、娱乐论与启蒙论并存等特点,并且,在发展的大势下,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一系列堪忧的问题。在如此背景下,中国电影只有在坚守民族特色和民族认同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多方面全球化潮流,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背景竞争力民族文化贡献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电影文化为代表的电影产业文化不断涌入,对中国电影产业文化造成很大冲击,这集中表现在电影的市场营销方式及具体文化组织形式上。据此,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有何显著特点?具体遇到了哪些问题?这种表现又有何种深层意味?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反思,希望能促进当代青年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谨慎、客观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产物和现代工业产品,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构造一直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创造现代认同所必需的文化要素,也是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类型。 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化给文化带来的是双向效应:一方面是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则是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后者的特征更为明显。虽然强势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总是影响着弱势文化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逆向运动的现象。就电影学界而言,在最近二十年里,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影先后获得了各种国际电影节大奖,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大大地先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提升。但同时,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活跃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势必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地碰撞。 三、正文 (一)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继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针对电影产业发布了更为具体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 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广电总局积极落实相关精神,全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 态势。”(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2011/1/1)1具体表现如下:全年影片产量逐年增加,院线规模不 断扩大,票房产值增加(其中2010年票房突破百亿)。电影产业发行和放映理念日益开放,产 业运作水平及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另一方面,国产电影想要与炙手可热的进口电影相比,无论是制作水准、艺术内涵还是 市场前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电影要相同进口电影一决高下,还需要中国电影人长 久的努力和国内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完善 (2)当代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1.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和全球性进程激进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较多获奖标志着其得到了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一定认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电影终于先于文学而走向世界了,这应该被视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电影业在市场经济的不利环境下的发展和繁荣。 2.娱乐论与启蒙论的并存 中国电影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中国电影本身的商业性特征和民族国家的启蒙要求的内在矛盾所支配的,另一方面是由资本运作和生产消费全过程的内在的世俗化冲动与建构新国家和人性实现的超越性冲动的内在矛盾所支配的。这里的矛盾包含着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社会的内在矛盾,也是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悲情的结果。2娱乐论的欲望是变成好莱坞式的成功的电影工业,供中国人娱乐,娱乐论也提供了对于中国人世俗生活的想象;而启蒙论则试图将电影变为教育和启蒙

《地域文化》考答案

《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 d)。(2分) ?A、自然崇拜B、祖先崇拜C、图腾崇拜D、神灵崇拜(2/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c)。(2分) ?A、第五步B、第八步C、第七步D、第六步 (3/20)、“自梳女”是(a)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2分) ?A、珠三角B、东江地区C、海陆丰D、韶关 (4/20)、广东( c)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2分) ?A、汕尾B、珠海C、南沙D、澄海 (5/20)、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a )。 (2分) ?A、姓氏标志B、家族标志C、行业标志D、籍贯标志 (6/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 a)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2分) ?A、丑生B、武生C、花旦D、小生 (7/20)、根据专家的观点,“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b)。(2分) ?A、两汉时期B、明清时期C、两宋时期D、唐宋时期(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b )代。(2分) ?A、秦B、宋C、唐D、汉

(9/20)、妈祖圣诞,也称“天后诞”,是在农历(a )举行。(2分) A、三月二十三日 B、三月二十六日 C、三月二十五日 D、三月二十四日 (10/20)、2007年,首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华侨文化项目是( c)。(2分) A、客家围龙屋 B、广州西关大屋 C、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D、潮汕百凤朝阳 (11/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 b)。(2分) ?A、第一步B、第四步C、第三步D、第二步 (12/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 d)。(2分) ?A、青徐流人B、乌衣南渡C、司豫流人D、衣冠南渡 (13/20)、在( d)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广府民系B、岭南少数民族C、客家民系D、潮汕民系 (14/20)、文白异读是( a)的特色。(2分) ?A、潮汕话B、壮侗语系C、广府话D、客家话 (15/20)、岭南画派“岭南三杰”指的是( c)。(2分) ?A、高剑父、高奇峰和关山月B、高剑父、高奇峰和林风眠C、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D、高剑父、高奇峰和黎雄才 (16/20)、珠江三角洲沿海居民所说的“黑胶绸”,实际是指()。(2分) ?A、夏布B、竹布C、薯莨布D、蕉布 (17/20)、在广州茶楼饮茶,注重的是( d)。(2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张晴晴 34 091资源0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大潮渐起,文化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语”之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向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各种文化在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 在当前的时代,概括文化发展的特征,首先就是多样性。从西方文化哲学对文化形态的区分开始,多样性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首要表现。2001年11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样性宣传》。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的所谓“普世文明”中,“仍将保留各别文明丰富否认个性,普世文明的统一性中仍将蕴涵各别文明深刻的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存在方式。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态,是与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文化的多样形态是人类本身发展历程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态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 我们在看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形态的同时,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态,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相反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文化“一元文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来看。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国家的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形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实力、技

文化认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文化认同 周述波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与高频词汇。各个学科无不借助于认同概念来建立相关的研究,形成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杂的认同“概念丛”。鉴于这个舶来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显学地位以及复杂内涵,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之,谱系之,敞开之。 一文化认同现象的发生根源及言说语境 何谓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1] 事实上,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现象,早在文明之初就存在着,“当社会组织从家庭扩大到氏族和部落,成员的联系纽带从血亲扩大到姻亲观念认同时,氏族成员的认同便已经初步具备文化的内涵。”[2]文化认同“界定了同边陲相对立的中心的特征,是时间性/或空间性的,并展示了更‘原初’的特征”[3]。郑晓云认为,人类文化认同产生源于三个方面,即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族体归属,自然祟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4]。 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现代社会问题,则是西方现代性引发的结果,并在西方后现代性影响下日益突出,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次文化认同的危机。西方工业社会现代性的开拓,造成了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被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引起了近现代的文化认同现象。“认同作为一个现代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现代性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5]两次世界大战使知识分子在世界范围内漂泊与散居,也强化了文化认同问题。“所有这些跨越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居、放逐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散居’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文化身份问题与文化‘认同危机’。”[6]文化认同也与20世纪60年代欧美社会中现代主义衰落、后现代主义来临以及人文领域“文化论转向”带来的文化研究有关。“‘认同’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学术话语的后现代转向有着密切关联。”[7]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各种异质文化的接触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中。”[8] 305. [2]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4-265. [3]俞正燮.节妇说. [4][7][10]胡适.贞操问题[J].新青年5卷1号. [5]鲁迅.我之节烈观[J].(署名唐俟).新青年5卷2号. [6][日]与谢野晶子.周作人译.贞操论[J].新青年4卷5号. [8][9]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3、20. [11]徐仲佳.论《新青年》“贞操问题讨论”的现代性 意义[J].德州学院学报,2006,(1). [12]吴俊编译.东洋文论—— —日本现代中国文学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22. [13]陈子善.名人笔下的郁达夫·郁达夫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5. [14]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 1998,(3). (作者简介:徐仲佳,男,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6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摘要: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下民族问题的研究,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多方面了解民族主义,能更好的使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国家国家认同 一,冷战后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18 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界性的浪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为世界规模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剧变导致冷战国际体系崩溃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达致了全球化的规模, 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体系进入了所谓全球化国际体系。不过,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的同时, 该地区出现了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离运动;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发生了与民族、种族有关的地区冲突;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根据价值观、宗教和移民问题提出以文化、文明为核心概念分析国际政治并强调文明的对抗性关系的理论。于是, 所谓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学术研究的世界性热点。 从理论上说,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是相背的。全球化的发展, 超越和淡化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使民族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主义受到抑制;相反,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上扬, 也会使全球浪潮消沉, 使全球化进程受到阻滞乃自停顿。然而, 20 世纪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势也在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再兴起 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势头不减。首先,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 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再兴。冷战后, 全球化迅猛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程度, 不断超越着原有民族国家的界限, 从而冲击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一方面, 全球化的深化, 使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地代国家的职权, 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另方面, 全球化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了国际法, 它们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和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 逐步侵蚀着国家

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 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文化立国”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文化”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焦点话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近几年,一股股来势凶猛的“韩流”冲击着中国各大中城市,也激起了国内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在成都,成都市政府频频召开文化产业的研讨会议,第四届“中韩日文化产业论坛”、“文化产业发展(四川·成都)论坛”紧锣密鼓,掀起人们思考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为什么我们丰厚的文化资源没能充分转化为文化资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格局中,成都应该怎样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中国所有城市都面临振兴民族文化产业的任务。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弱小、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缺乏国际化,必将受到强大冲击。《新周刊》给成都戴上了中国“第四城”的桂冠,可是成都在中国文化中心、旅游中心指数的排位却十分落后,这与成都的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尤其是城市气质很不相称。成都应该借助这一时机,率先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这对成都、对中国都有很大的意义。 巨大的市场需求促成战略时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人们不断增加变化、升级换代的需求为基本动力。同样,一个新兴产业必须有需求的拉动。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31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会出现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2004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将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国内文化的消费需求越趋增大,一个前所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超级机遇期已经到来。中国文化蓝皮书介绍:进入新世纪,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已高于10%的增幅快速增长,财富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变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胀,消费的重财富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变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胀,消费的重点发生变化,娱乐、体育、旅游、游戏、传媒、通讯、电脑等产业迅猛发展。成都2004年人均GDP约2500美元,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将在“十一五”期间突破3000美元,居民消费需求促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时期。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支撑成都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发展,重新排列组合,文化产业借助信息革命和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激活、推动和升级,也是传统产业的新生,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弥补成都传统工业的缺陷与地缘劣势。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除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文化、科技、生态的全面提升更为重要。成都市要实现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三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对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层次,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城市魅力,带来消费成都和投资成都的热潮,更使成都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以文化力实现城市竞争的典范和风向标。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