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全球化时代文化如何创新发展

【摘要】文化创新是全球化对民族与国家提出的必然要求,它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持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不竭动力的来源,它可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与思想传统,推进社会文化生活的持续性、良性发展,同样可以在全球化时代发掘和吸收多元文化价值,在文化交往中取其精华并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持久繁荣。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建设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越是如此,创新性地提炼本民族文化精髓,构建符合人们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的新时代文化就愈发重要。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文艺创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百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同时国外更为先进的思想涌入中国,掀起了中国的解放思潮。严复作为中国西学的第一人,提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强调文化的重要性;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一百年后,崭新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新中国大力鼓励文化的发展,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改革开放之后,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也越来越需要世界——中国人看“洋电影”、读“洋文章”、追“洋明星”、穿“洋衣服”、奉“洋教派”,中国文化也不断走出去,“孔子学院”

在全世界的建立无不彰显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华文化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创新发展使人民能够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成为摆在党和人民的重大课题[1]。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加快速度成为地球村,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互通有无,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点。有些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变得愈加优秀,而有些文化由于缺乏保护和创新最终消亡,无疑这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巨大损失。因而为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创新必不可少。

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一)文化创新必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化古国拥有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几千年来它维系着中华民族

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也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民族和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间断,为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

越;没有超越,也就没有文化的向前发展。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

造性转化、创新发展,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对那些至今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3]。

(二)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吸收来自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力图开阔国人视野,编译的《天演论》点燃旧中国,他强调“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师的箴言依然适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别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形成我们的特色。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都应当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但同时我们必须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不能一味模仿复制而失去对民族文化的信仰,我们要在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4]。

(三)文化创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化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任何脱离了人民群众的事物其生命力都不会长久,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生活状况、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艺创作也不然不会长久。比如,拿电机节目来说,每个时代就有每个时代的特色,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而不断涌现的红色记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而

出现的反映商人下海经商的电视剧,21世纪初伴随房价飞涨和经济全球化而创作出的买房、留学类题材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一个时代最具有鲜明特色的记忆。

因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辛勤劳作、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迎来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都向经济利益看齐的社会,这些问题无不警示着我们,文化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产生偏差,否者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也就没有创新可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人民的辩证关系。一是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文化的发展、文艺创作个领域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创造出更多更让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二是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浮萍,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想生活学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

哀乐倾注于自己的笔尖,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在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爱得真挚持久[5]。

(四)文化创新要有党和国家做坚强后盾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领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诚心诚意与他们交朋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作的良好环境,大力扶持文化创新发展,让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作品都闪烁着创新的光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

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6]。

创新必须立足当下,要体现时代特色。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社会

信息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消费习惯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重视加强对新生文化形态的研究,体现时代特色。

References:

1. 王启臻(2008)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山东大学. 55 p.

2. 王东星, 李文孝(2005)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理论观察: 25-26.

3. 陈星云(2015) 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齐齐哈尔大学. 66 p.

4. 张俊卿(2010)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学习月刊: 47.

5. 李明泉(201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中华文化论坛: 1.

6. (201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前进: 1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