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称得上是万恶之源,因为它可以是冠心病、高血压、肾病的基础。在医学上,糖尿病和冠心病有等危症之称,就是有了糖尿病,在医学上视同得了冠心病,后者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而体重减少。请问三多一少能作为判断是否患糖尿病的依据吗?

糖尿病专家贾春宝博士告诉我们,事实上,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在现在的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早期已经很少发生了,因为现在的食物丰富,人们很少会有饥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当出现三多一少的时候,往往糖尿病已经发作很久了,如果以它为标准,往往会贻误病情。

很多糖尿病人首先发生的是皮肤问题,比如头皮上无缘无故地总是长疖子,或者是女性总是发生泌尿系感染。另一个非常容易忽略的症状,是和糖尿病高血糖相反的低血糖。特别是胖人,因为脂肪是胰岛素发挥作用的一道障碍,胰岛为此要加班工作才能把血糖调节正常,所以胖子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他们的胰岛更容易提前出现衰竭问题。在糖尿病初期,随着胰岛功能的减退,对血糖的调节失去了同步能力。正常情况下,进食之后胰岛会马上分泌,以尽快控制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而当胰岛功能失调时,虽然进食了,但胰岛不能马上分泌胰岛素,它可能会“慢半拍”,等到食物消化了,胰岛素的分泌才开始,慢半拍分泌的胰岛素只得降低正常的血糖,这就带来了低血糖问题。因此,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可能是频繁出现的低血糖,这该是现在人、特别是胖子最应重视的一个细节。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不能等到出现了三多一少才开始,甚至不能等到血糖异常,只要你的体重超标,年龄超过40岁,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已有人得了糖尿病,即便你的血糖正常,也可能早就处于高危边缘。

老年糖尿病人食谱资料

老年糖尿病人食谱

老年糖尿病是成人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 致残和致死率高等以及药物治疗复杂等特点。老年糖尿病人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发挥饮食治疗的作用,并综合其他治疗,控制好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让老人安度晚年。 (1)老年人基础代谢低,活动量以及热量消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肥胖症患者,更应该限制热量摄入,逐渐减少体重,体重减轻往往会改善糖耐量。 (2)吸收能力差,选择食物应该清淡易消化,但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 老年糖尿病人食谱 一、粮食类 1.燕麦-降糖降脂的优选主食 燕麦中的膳食纤维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防止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 燕麦热量377千卡,每天宜吃40克。 这样吃降糖最有效:焖米饭或做馒头的时候,加入少许燕麦,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餐后血糖的升高。 2.小米-消渴暖胃常食之物 小米中含有维生素B1,对糖尿病人的手、足和视觉神经均有保护作用(你说家里的老人有并发症,视力模糊,而小米对视觉神经有作用)小米含有丰富 的钙、磷、镁等元素,均有益于调节血糖水平。 小米热量361千卡,每天宜吃50克。

这样吃最有效:小米的氨基酸中赖氨酸太少,亮氨酸太多,而赖氨酸大量存在于和 豆类和肉类中,所以煮小米粥时加入适量的豆类或肉类,营养更丰富,更合理。 3.养麦-营养丰富的降糖佳品 养麦中的某些黄铜成分、锌、维生素E等,能改善葡萄糖耐受量。养麦升糖指数低,代替主食有有利于控制血糖。 养麦热量337千卡,每天宜吃60克。 这样吃降糖最有效:将养麦磨粉、做成饼、粥、面条、冲剂等,既能补充营养素又可降低血糖。 4.薏米-健脾利湿抗血糖 薏米中的硒元素可修复胰岛B细胞并保护其免受伤害,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薏米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排便,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薏米热量361千卡,每天宜吃70克。 这样吃降糖最有效:薏米与大米煮粥服食,可治疗风湿病,适用于糖尿病、脾虚湿泄、水肿等患者。 5.莜麦-含多种氨基酸的天然食品 莜麦蛋白质含量高,还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须氨基酸,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平衡,赖氨酸的还量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 莜麦热量376千卡,每天宜吃60克。 这样吃降糖最有效:将莜麦面擀成馄钝皮,宝如鸭肉,做成莜面馄钝,每周做两 次,不但能降血糖,尿糖,还可减轻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二、豆蔬类 1.雍才-还有胰岛素样成分的降糖菜

糖尿病论文综述1

关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基本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容,护理指导贯穿于这五项容,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社区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异常综合征。糖尿病为一种终生性疾病,病情漫长。患者面对终生性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调整情绪,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等组织的功能缺陷及衰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己成为威胁群众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由十几年前的1%增长到目前的2.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死亡率已上升至第3位,仅排在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之一.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和社会富裕程度有关,也与非遗传因素如年龄、肥胖、吸烟、精神压力、缺乏体育锻炼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适合院外治疗,因此,积极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对糖尿病患者执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国民健康素质,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职责.要加强糖尿患者的家庭护理工作,因为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预后与转归.[1] 同时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指导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一)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一) 【论文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问题;护理干预【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 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一)典型临床症状 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不足,摄入的葡萄糖不能有效地被组织氧化利用,出现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继而引起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由于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或者有并发症,糖尿病病人可有我种表现。但就典型的症状而言,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 1.多尿 即尿量增多和尿的次数增多。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毫升,甚至超过8000~10000毫升。尿的次数明显增多,有时一两个小时就小便一次。因为糖尿病病人血糖过高,超过了肾糖阈值,大量的葡萄糖从肾脏排出,故出现尿糖。由于葡萄糖是结晶的固体,在从肾小球滤出时,尿的渗透压增高,肾小管回吸收减少,形成渗性利尿,故出现尿量增多,尿的次数增加。一般是尿量与尿糖成正比,排糖越多,尿量越多(当酮症酸中毒时,钾、钠离子回吸收更困难,多尿的症状更加严重)。随着尿糖增加,尿量增多,肾囊膨胀,病人可出现腰酸背疼等症状。 2.多饮 即口干口渴,特别喜欢喝水,且饮不解渴。每日饮水量几乎与尿量大致相同,有的病人一天需4~5暖瓶水。由于多尿使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因而出现口腔干燥,舌红干痛,烦渴多饮,皮肤因脱水干燥而失去弹性,结果是排尿越多,失水越重,饮水也越多。但有些老年糖尿病病人,因为有脑动脉硬化,以及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功能障碍,使体内虽有严重失水,但自觉口渴症状却不明显。对此种情况应特别注意,以防隐匿性严重脱水引起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3.多食 即吃得多,易饥多食。每餐饭量大增,餐后1~2小时即感到饥饿难耐。虽胃里已经装满,但吃完还是想吃,像吃不饱似的。多食是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能量缺乏而致。葡萄糖是机体内能量及热量的主要来源。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葡萄糖利用障碍,食物虽在胃肠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但未被利用,未能产生供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及热量,就从尿中白白流走了,结果导致机体能量不足。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补充尿中失云的葡萄糖,以补充机体能量的不足,病人的饥饿反应增强,故多食易饥。 由此可见,多食是为了补充尿中失去的糖分,尿中失掉的糖分越多,饥饿感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吃得越多,血糖越高,尿中失掉的糖越多,饥饿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病人即使多食易饥,也应控制饮食量以打断这种恶性循环,从而减轻胰岛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但一般不能少于每日150克主食,以供应正常需要,否则,进食太少,于病情不利。若糖尿病人的食欲忽然减少,并伴有恶心、呕吐,应想到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对此尤其应该注意。 4.乏力和体重减轻 乏力和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因为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因而身体就需要动用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及热量。这样就全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消耗增多,分解增强,呈负氮平衡,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组织失水),就舍使得糖尿病病人体重减轻,消瘦乏力。一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即Ⅰ型糖尿病),特别是中老年糖尿病病人,体重变减轻,但不如胰岛素依赖型明显。严重的体重减轻明显,常呈明显的消瘦、乏。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即Ⅱ型糖尿病),特别是中老年糖尿病病人,体重变减轻,但不如胰岛素依赖型明显。严重的体重减轻和明显消瘦,对糖尿病病人是有害的,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并使病情恶化,常需积极有效地治疗,予以纠正。若为幼年发病的

[实用参考]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姓名: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132********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RR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

糖尿病试卷及答案04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血浆胰岛素和C-肽的测定有助于诊断糖尿病。() 2.磺脲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3.二甲双胍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效果一样。() 4.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5.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高渗昏迷宜选用鱼精蛋白锌胰 岛素。() 6.成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每小时静脉滴注2~ 6UR。() 7.成人低血糖是指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 () 8.低血糖的症状或表现包括手抖、心悸、饥饿感、便频。() 9.对于功能性低血糖病人,为减少低血糖发作应予低纤 维饮食。() 10.若患者尿量为2000ml/d,尿比重为1.028,此时应 考虑患者糖尿病可能。()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某男,24岁,体重70kg,身高175cm,根据中国成 人超重肥胖推荐标准,他属于()。 A. 正常体重 B. 超重 C. 肥胖 D. 无法计算 2.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控制指南》,中国成 人判断超重的BMI界限值为()。 A. 23.5-27.9kg/m2 B. 24-27.9kg/m2 C. 23.5-28kg/m2 D. 24-28kg/m2 3.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中建议患者HbA1C为()。 A. <6.0% B. <6.5% C. <7.0% D. <7.5%

4.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要求,某糖尿病患者,其同时患有高血压,其血压的控制目标应为()。 A. <140/90mmHg B. <140/80mmHg C. <130/90mmHg D. <130/80mmHg 5. 某男,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要求,其HDL-C控制目标应为()。 A. >1.0mmol/L B. >1.2mmol/L C. >1.3mmol/L D. >1.4mmol/L 6. 某女,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要求,其HDL-C控制目标应为()。 A. >1.0mmol/L B. >1.2mmol/L C. >1.3mmol/L D. >1.4mmol/L 7. 某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冠心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要求,其HDL-C和LDL-C的控制目标分别是()。 A. >1.0mmol/L、<2.6mmol/L B. >1.0mmol/L、<2.07mmol/L C. >1.3mmol/L、<2.07mmol/L D. >1.3mmol/L、<2.6mmol/L 8. 某女,2型糖尿病患者,未合并有冠心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要求,其HDL-C和LDL-C的控制目标分别是()。 A. >1.0mmol/L、<2.6mmol/L B. >1.0mmol/L、<2.07mmol/L C. >1.3mmol/L、<2.07mmol/L D. >1.3mmol/L、<2.6mmol/L 9. 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和负荷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 A. <6.1mmmol/L,≥7.8~<11.1mmmol/L B. <7.0mmmol/L,≥7.8~<11.1mmmol/L

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赵琼会(盐亭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四川盐亭621600)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385-02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病人,具有发病率高,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个别尿糖阴性,并发症多等特点。许多病人是因为并发症就诊才被发现。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活动障碍和功能受损的患病率要比老年非糖尿病患者高 1.5~3倍,因些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尤为重要,下面从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与监测5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管理。 1 糖尿病相知识的教育 1.1评估: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肢体灵活度都明明显下降,这些都影响他们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评论他们对此病的认识水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新知识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还要评估社会支持系统,如读写状态,交通以及经济能力等。 1.2指导技巧:老年人机体及认知变化比较快,近期记忆力不佳,所以在指导技巧上要相对频繁的定期评价治疗目标及管理教育方法,力求教材简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等。 2 饮食指导 2.1评估:随着年龄增长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食欲减退,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一系列胃肠道并发症,因此教育前需评估患者对糖尿病与营养的了解程度,全面评估营养状态,包括个人饮食爱好,饮食准备能力,摄取营养的潜在障碍(食欲减退,口渴感减少,吞咽困难,胃肠道并发症,改变胃觉的药物,经济限制和社会隔离)。还要评估体重状态,超重,肥肠或体重减轻,营养不良,需要强调的是无意识的体重减少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2.2指导技巧:提倡合理的饮食结构,要达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概况 第一部分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在介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之前,首先简要说明一下糖尿病的分型[1]。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单一疾病。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Ⅱ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包括,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敏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时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 下面我将按照糖尿病的分型,介绍相应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一、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手术方法(胰腺切除法[2]) 是最早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1890年,Mehring和Minkowski报道,在切除狗胰腺后,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严重的糖尿现象。一般选用较大的实验动物,如狗和家兔等,其次用大鼠。全部切除胰腺,可制成无胰性糖尿病动物模型,需补充外源性胰酶。全部切除胰腺,除可引起高血糖外,并可致酮症酸中毒和死亡,故一般主张切除75%~90%的胰。 (二)化学药物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 1.四氧嘧啶(alloxan)四氧嘧啶产生超氧自由基而破坏β细胞,导致胰岛素合成减少,胰岛素缺乏。其作用可能与干扰锌的代谢有关。豚鼠具有抗药性。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反应分三个时相,开始血糖升高,持续约2h,继而因β细胞残存的胰岛素释放引起低血糖约6h,12h后开始持久的高血糖。 ⑴小鼠给药剂量因给药途径不同而异(均需临用前配) 200mg/kg(ip) ,85-100 mg/ kg(iv)。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很多。王柳萍等[3] 观察四氧嘧啶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小鼠体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死亡率、转阴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剂量的增加,小鼠死亡率增高;小鼠体重增加,死亡率亦增高;静脉注射成模率比腹腔注射高;同等剂量分次给药,死亡率、转阴率均降低,认为四氧嘧啶以同等剂量分次给药小鼠糖尿病成模率高。黄敏等[4] 通过ip四氧嘧啶(ALX)建立速发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不同禁食时间对ALX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的影响,结果表明ALX糖尿病小鼠造模的最佳时间为禁食12、18h后造模,禁食18h糖尿病小鼠模型组为最好。但陈建国等[5]观察各种因素对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氧嘧啶致小鼠高血糖模型最佳条件为: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剂量为200mg/Kg,给药前小鼠禁食16h,选雌性小鼠更佳,选造模后第3天血糖值在15~30mmol/l小鼠为造模成功小鼠为宜。 ⑵大鼠Alloxan糖尿病大鼠是研究糖尿病治疗药物疗效的常用动物模型。但是,Alloxan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成分、给药次数、给药剂量、动物体重、个体差异等,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动物死亡率、转阴率高,以致模型的成功率降低,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何学令等[6]观察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所需的最低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对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静脉给药优于腹腔给药;用四氧嘧啶以静脉给药方法成功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未禁食情况下需剂量≥40mg/kg。艾静等[7] 探讨四氧嘧啶致Wistar大鼠高血糖模型

医学毕业论文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_0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 【摘要】目的:寻求除药物治疗外的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手段,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心理、饮食和运动方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辅助治疗。结果:心理、饮食和运动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均有一定辅助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病人的康复治疗。结论:药物治疗结合多种方法辅助治疗使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康复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所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常见疾病。糖尿病常见有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临床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这些症状以及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不仅对糖尿病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沉重的压力[1]。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由于心理压力的加大、饮食的不合理以及缺乏锻炼等原因,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科学研究表明,现阶段辅助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最佳方案是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相结合。 1糖尿病概述 现阶段大家普遍认同的糖尿病分类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90%左右。另外,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所见发病年龄段也不

尽相同,通常Ⅰ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而Ⅱ型糖尿病则多见于老年人中。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乏而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维持生命的疾病。遗传因素是Ⅰ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但Ⅰ型糖尿病遗传的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而且只有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被诱发出来。同时,自身的免疫系统缺陷及病毒感染同样会导致Ⅰ型糖尿病的发病[2]。Ⅱ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的极具异质性的代谢紊乱症。其发病主要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肥胖症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3]。 糖尿病是难以治愈的终生性疾病,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认知不正确,随之可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使病情加重。因此除了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正常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对其加强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2心理干预 糖尿病病人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焦虑恐惧的心理;怀疑与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理;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4]。 糖尿病病人产生以上心理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对糖尿病初发患者来讲,其对自身疾病了解的时间不长,对长期的饮食控制及胰岛素依赖问题较为担忧,而且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糖尿病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更易导致

老年人糖尿病饮食上该注意什么

老年人糖尿病饮食上该注意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所致,进而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呈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糖尿病可进一步引发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造成体内许多系统受损,特别是对血管和神经。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糖尿病饮食治疗 (1) 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 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 (2) 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应在150克~200克。谷类是日常生活中热能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渣、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的功能。 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病人在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这是由于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认为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致使部分病人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使血糖升高。事实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无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含蔗糖,但是这些食品都是由淀粉所组成,当人们吃进淀粉食品后,可转变成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所以也应控制这类食品。 (3) 供给充足的食物纤维。 流行病学的调查提出食物纤维能够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改善糖耐量。其机理可能是膳食纤维具有吸水性,能够改变食物在胃肠道传送时间,因此主张糖尿病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的量。膳食中应吃一些蔬菜、麦麸、豆及整谷。膳食纤维具有降解细菌的作用,在食用粗纤维食品后,能够在大肠分解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及细菌代谢物,并能增加大粪便容积,这类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类。果胶和粘胶能够保持水分,膨胀肠内容物,增加粘性,减速胃排空和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胆酸的排泄,放慢小肠的消化吸收。这类食品为麦胚和豆类。以往的理论是纤维素不被吸收,因为大多数膳食纤维的基本结构是以葡萄糖为单位,但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与淀粉有很多不同之处,以致于人体的消化酶不能将其分解。但最近发现膳食纤维可被肠道的微生物分解和利用,分解的短链脂肪酸可被人体吸收一部分,而且能很快的吸收。燕麦的可溶性纤维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就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因而机体只需分泌较少的胰岛素就能维持代谢。久之,可溶性纤维就可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同时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冠心病。 (4) 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应充足。有的患者怕多吃蛋白质而增加肾脏的负担。当肾功正常时,糖尿病的膳食蛋白质应与正常人近似。当合并肾脏疾病时,应在营养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每日膳食的蛋白质量。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含蛋白质较丰富。应适当食用优质蛋白,目前主张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谷类含有植物蛋白,如果一天吃谷类300克,就可摄入20克~30克的蛋白质,约占全日蛋白质的1/3~1/2。植物蛋白的生理价值低于动物蛋白,所以在膳食中也应适当控制植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食用。 (5) 控制脂肪摄入量。 有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只是控制主食量。其实不然,现在提倡不要过多的控制碳水化合物,而要严格的控制脂肪是十分必要的。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膳食脂肪应减少至占总热能的25%?30%,甚至更低。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但椰子油除外。花生、核桃、榛子、松子仁等脂肪含量也不低,也要适当控制。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适当控制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等脏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称得上是万恶之源,因为它可以是冠心病、高血压、肾病的基础。在医学上,糖尿病和冠心病有等危症之称,就是有了糖尿病,在医学上视同得了冠心病,后者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而体重减少。请问三多一少能作为判断是否患糖尿病的依据吗? 糖尿病专家贾春宝博士告诉我们,事实上,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在现在的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早期已经很少发生了,因为现在的食物丰富,人们很少会有饥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当出现三多一少的时候,往往糖尿病已经发作很久了,如果以它为标准,往往会贻误病情。 很多糖尿病人首先发生的是皮肤问题,比如头皮上无缘无故地总是长疖子,或者是女性总是发生泌尿系感染。另一个非常容易忽略的症状,是和糖尿病高血糖相反的低血糖。特别是胖人,因为脂肪是胰岛素发挥作用的一道障碍,胰岛为此要加班工作才能把血糖调节正常,所以胖子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他们的胰岛更容易提前出现衰竭问题。在糖尿病初期,随着胰岛功能的减退,对血糖的调节失去了同步能力。正常情况下,进食之后胰岛会马上分泌,以尽快控制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而当胰岛功能失调时,虽然进食了,但胰岛不能马上分泌胰岛素,它可能会“慢半拍”,等到食物消化了,胰岛素的分泌才开始,慢半拍分泌的胰岛素只得降低正常的血糖,这就带来了低血糖问题。因此,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可能是频繁出现的低血糖,这该是现在人、特别是胖子最应重视的一个细节。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不能等到出现了三多一少才开始,甚至不能等到血糖异常,只要你的体重超标,年龄超过40岁,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已有人得了糖尿病,即便你的血糖正常,也可能早就处于高危边缘。

糖尿病临床表现及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临床表现及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又称为消渴症,是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饮食规律,情绪因素等等)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分泌不均衡并且在体内参与血糖代谢的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发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以导致各种系统、内脏、组织的并发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最严重的可以在肢体末端(手脚)产生坏疽,慢慢发黑形成碳化,后果非常严重。 表现: 1:平时吃的多喝的多会导致小便多(重则小便有烂苹果味),但是身体日渐消瘦,双唇发紫。这种情况多见于先天性遗传因素的一型糖尿病。 2:平时生活当中经常没有精神,身体乏力,并且肥胖(虚胖)这种类型一般属于后天不良饮食习惯或者情绪因素导致的严重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二型糖尿病。 其中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同样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另外环境因素和自身的原因比如: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和运动大量减少导致的肥胖是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使具有二型糖尿病遗传更容易个体在生活当中随时发病。一型糖尿病患者还会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一些病毒感染后如腮腺炎,淋巴腺炎症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由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的功能,使身体内的血糖成分没有办法正常转化。 一型糖尿病一般的发病年龄轻,大多数都小于30岁,起病比较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并且平时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尿液检验可知),而且单用口服降糖药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二型糖尿病一般多见于中年以及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或高或低、动脉硬化等疾病。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需要多加留意。 温馨提示:一般首先要求需要保持良好,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饮食方面以及生活习惯方面加以科学的控制,另外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口服药或者胰岛素进行调节,必须严格按照药物说明(剂量以及用药时间)。 【本文由执业医师柳泉名供稿】

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综述 摘要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正文: 一、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三、糖尿病的病症特点 1、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 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 2、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4)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预防措施》的内容,具体内容: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那么你们知道糖尿病有什么预防方法吗?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不如跟着我一起来学习糖尿病的症状与预防吧!糖...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那么你们知道糖尿病有什么预防方法吗?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不如跟着我一起来学习糖尿病的症状与预防吧!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1、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恼渴 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

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可以预防糖尿病 从这个排序能总结出一个规律:吃四条腿的(猪、牛、羊等)不如吃两条腿的(鸡、鸭等禽类),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腿的(鱼类)。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研究发现,如果想控制好血糖,重视蛋白质的摄取很重要。 2、少油少盐可以预防糖尿病 吃油方面,国人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摄入量超标。每人每天的油摄入量为50克以上,远高于25~30克的推荐值,容易导致高血脂、脂肪肝等问题;二是油的种类没选对。建议选用山茶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紫苏油等,几种油轮换吃。国人盐的摄入量也几乎是推荐值的两倍。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相当于一啤酒瓶盖。 3、保证好睡眠可以预防糖尿病 经常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翻番。耶鲁大学副教授克莱尔亚基说:"如果你睡眠太少,神经系统会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调节血糖的激素。"因此,除了尽量不熬夜,还应注意睡前别喝咖啡或茶,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等。 糖尿病的患病原因

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班级:2016级中药二班 史妩霜2016140849 (学号): 银2016140847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 年12 月2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完成说明: 1、题目属性,请在“自选”或“参考题名”前打。 2. 课题分工包括:(1)课题分析,课题负责人;(2)检索文献,资料分析;(3)纸笔写作,课题报告。请按每位同学的实际工作分工进行填写。 2.检索资源选择必须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国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可选作。 3.各种类型检索途径的检索结果呈现不少于3项。对于报告资料来源重点检索途径(例如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要重点表达。 4.文献综述是在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而撰写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资料堆砌。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2000字。 5.“2.1 选择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视频资料、期刊、会议论文等。

目录 1.课题分析...................................................................................................................... . 2检索策略...................................................................................................................... . 2.1 选择检索工具................................................................................................. . 2.2 选择检索词..................................................................................................... .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 3.1 万方数据库....................................................................................................... . 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 3.3维普网................................................................................................................ . 3.4丁香园............................................................................................................... . 3.5 医学论坛网....................................................................................................... . 4.文献综述...................................................................................................................... . 5.参考文献...................................................................................................................... . 6.自我总结评价..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