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完整版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完整版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完整版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

病。它

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三、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期、中期病人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2)本病多有病根,难以速愈,针灸治疗疗程要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3饮食控制是消渴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针灸同时,患者需结合饮食控制。

(4)消渴病由于肌肤焦枯,一但受损,易发痈疽。近代有些书中,提出消渴病人少用针灸治疗之说。临床实验可见,消渴并非不能针灸,而只要消毒严格,取穴少而精,灸疗不要出现灸疮,则可避免针灸引起痈疽发生。

(5)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五志过极、忧思久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四、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日常四“忌”

忌久坐:“久坐者伤肉”。

忌久立:“久立者伤骨”。

忌久视:“久视者伤血”。

忌久卧:“久卧者伤气”。

五、中老年糖尿病人中医养生保健饮食四“度”

①速度:要做到细嚼慢咽

②饱度:“要想身体好,顿顿七分饱”。

③温度:要温热适宜

④硬度:要软硬适宜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 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感谢聆听...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

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 一疗程。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 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糖尿病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糖尿病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 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5.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

叶菜等食物。 (二)气阴两虚证 证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食疗药膳方为: 1.参杞粥:西洋参、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2.归芪鸡:黄芪、当归、母鸡剁大块,加水抄煮,去浮沫,纳入黄芪、当归炖至肉熟。 3.苦瓜炒肉:鲜苦瓜、瘦猪肉,武火炒后食用等。 4.首乌适量加水煎半小时,取汁煮鸡蛋,每日1个。 5.益气生津茶:西洋参、石斛,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黄豆、玉米面粉为主。副食以洋葱、莲藕、豆腐、胡萝卜、黄瓜等。 (三)阴阳两虚证 证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食疗药膳为: 1.苁蓉山药苡仁粥:肉苁蓉、山药、薏苡仁适量,煮粥食,每日两次。 2.枸杞明目茶:适用于2型糖尿病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眼花、双目干涩者。用法用量:枸杞子、桑叶、菊花,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未精加工面粉,全麦豆类等。副食以山药、蘑芋、南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保健健康教育指导试题答卷

精心整理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保健健康教育培训试卷 姓名:科室:年月日得分: 选择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一、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A、蛋白质 B、脂肪 C、水 D、电解质 二、临床典型糖尿病病例可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 A、多尿 B、多饮 C、多食 D、形体消瘦 三、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4000万,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占()。 A、10% B、20% C、30% D、40% 四、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其病变脏腑主要在(),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A、肺 B、胃 C、肾 D、心 五、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是()。 A、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 B、加强血液与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 C、预防骨质疏松。 D、促进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 六、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饮食宜忌烟酒属辛温之品,会加重病人口渴、饮水症状,应戒烟忌酒。忌食糖,包括各种()等含糖量高的食品,可有效地防止血糖增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A、糖果、果酱、蜜饯、 B、甜点心、冰淇淋、 C、粉丝、藕粉、 D、土豆、胡萝卜 七、糖尿病上消(肺热津伤)型,方药:() A、玉泉丸 B、消渴丸 C、降酮汤 D、人参白虎汤 八、糖尿病中消(胃热炽盛)型表现:() A、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 B、大便干结 C、舌苔黄干 D、脉滑数 九、糖尿病下消(肾虚精亏)方药:() A、六味地黄丸 B、杞菊地黄丸 C、消渴丸 D、下消饮 精心整理

糖尿病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糖尿病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WHO、IDF 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 6.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血糖浓度单位:mmol/l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10.0 11.1 ≥11.1 (糖耐量损害) 空腹 <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6.7 ≥7.8 ≥7.8 (空腹血糖损害) 空腹>5.6<6.1 >5.6<6.1 ≥6.1<7.0 服糖后2小时 <6.7 <7.8 <7.8 【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英文缩写单位理想良好差空腹血糖FBS mmol/L <6.0 6.0~7.8 >7.8` 餐后两小时血糖 2hPBS mmol/L <8.0 8.0~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7.0 7.0~8.5 >8.5 尿 GLU mg/dl 0 0~500 >500 甘 TG mmol/L <1.5 1.5~2.2 >2.2 总胆固醇 CHO mmol/L <5.2 5.2~6.5 >6.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mmol/L >1.1 1.1~0.9 <0.9 血压 BP mmHg <140/90 >160/95 体质指数(男) BMI kg/m 20~25 25~27 >27

(女)MI kg/m 19~24 24~26 >26 糖尿病与遗传 糖尿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如果都是糖尿病病人,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高。用血糖试纸测血糖数值是可信的。血糖仪和血糖试纸测得的血糖数值比较差距是不大的。关于是否服药的问题,您开始可饮食控制和饭后一小时左右开展适量的体育锻炼,运动时以全身发热出汗为好,坚持一个月。注意监测血糖,如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上,就需加服降糖药物治疗了。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因为糖尿病等病症。黑豆:黑大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肾滋阴、补血活血、除湿利水、祛风解毒等功效。治肾虚消渴、不孕不育、耳聋、盗汗自汗、产后诸疾,中风脚弱、血虚目暗、下血、水肿胀满、脚气、黄疸浮肿等症。还可治风痹筋挛、骨痛。 薏米:性凉、味甘、淡。具有清热排脓、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主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小便短赤、筋脉挛急,肺脓肿、肠痈、阑尾炎、热淋、石淋消渴等症。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等功效。主治热痱疮痈、各种水肿、水火烫伤、乳痈、消渴、痄腮、暑热烦渴,降血脂及各种中毒等症。并有抗过敏功效,可治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完整版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 病。它 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三、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期、中期病人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2)本病多有病根,难以速愈,针灸治疗疗程要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3饮食控制是消渴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针灸同时,患者需结合饮食控制。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总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 种疾病。它 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三、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期、中期病人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2)本病多有病根,难以速愈,针灸治疗疗程要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 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中医防治糖尿病讲座定稿版

中医防治糖尿病讲座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二期 黄泥塘镇卫生院 2018年2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时间:2018年2月26日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讲座 一、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二、糖尿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 分钟,10次一疗程。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2)阴阳两虚证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 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中医糖尿病健康知识

糖尿病中医健康知识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WHO、IDF 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 血糖浓度单位:mmol/l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10.0 11.1 ≥11.1 (糖耐量损害) 空腹 <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6.7 ≥7.8 ≥7.8 (空腹血糖损害) 空腹>5.6<6.1 >5.6<6.1 ≥6.1<7.0 服糖后2小时 <6.7 <7.8 <7.8 【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英文缩写单位理想良好差 空腹血糖FBS mmol/L <6.0 6.0~7.8 >7.8` 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S mmol/L <8.0 8.0~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7.0 7.0~8.5 >8.5 尿糖GLU mg/dl 0 0~500 >500 甘油三酯TG mmol/L <1.5 1.5~2.2 >2.2 总胆固醇CHO mmol/L <5.2 5.2~6.5 >6.5 高密度脂蛋白HDL mmol/L >1.1 1.1~0.9 <0.9 血压BP mmHg <140/90 >160/95 体质指数(男) BMI kg/m 20~25 25~27 >27 (女)BMI kg/m 19~24 24~26 >26 糖尿病与遗传 糖尿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如果都是糖尿病病人,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高。用血糖试纸测血糖数值是可信的。血糖仪和血糖试纸测得的血糖数值比较差距是不大的。关于是否服药的问题,您开始可饮食控制和饭后一小时左右开展适量的体育锻炼,运动时以全身发热出汗为好,坚持一个月。注意监测血糖,如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上,就需加服降糖药物治疗了。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因为糖尿

-中医糖尿病健康知识

糖尿病中医健康知识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 1999年WHO IDF 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mmol/l (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 血糖浓度单位:mmol/l 静脉(全血)毛细血管 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 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小时> 10.0 11.1 (糖耐量损害) 空 腹 <6.1 <6.1 <7.0 服糖后2小时>6.7 > 7.8 (空腹血糖损害) 空 腹 >5.6<6.1 >5.6<6.1 服糖后2小时 【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 英文缩写 单位 理想 良好 差 空腹血糖 FBS mmol/L <6.0 6.0~7.8 >7.8' 餐后两小时血糖 2hPBS mmol/L <8.0 8.0~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7.0 7.0~8.5 >8.5 尿糖 GLU mg/dl 0 0~500 >500 甘油三酯 TG mmol/L <1.5 1.5~2.2 >2.2 总胆固醇 CHO mmol/L <5.2 5.2~6.5 >6.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mmol/L >1.1 1.1~0.9 <0.9 血压 BP mmHg <140/90 >160/95 体质指数 (男)BMI kg/m 20~25 25~27 >27 (女)BMIkg/m 19~24 24~26 >26 糖尿病与遗传 糖尿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如果都是糖尿病病人,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 明显增高。用血糖试纸测血糖数值是可信的。血糖仪和血糖试纸测得的血糖数值 比较差距是不大的。关于是否服药的问题,您开始可饮食控制和饭后一小时左右 开展适量的体育锻炼,运动时以全身发热出汗为好,坚持一个月。注意监测血糖, 如空腹血糖在7mmo /L 以上,就需加服降糖药物治疗了。 > 11.1 > 7.8 > 6.1<7.0 <6.7 <7.8 <7.8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 1 概述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糖尿病与高血压具有共同的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对心血管的危害明显增多,二者并存心血管损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同时,高血压也是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血压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率降低37%,降低血糖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率减少25%,提示高血压与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的关系可能大于高血糖,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于高血压。积极对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并发症、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2.1 发病因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其发生与体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失宜、高年劳倦、外感邪毒、药石所伤等密切相关。素体肝旺、阴虚阳亢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病。饮食失宜,过嗜醇酒厚味,胃肠结热,或内生湿热痰火,可以伤阴耗气;情志抑郁,五志化火,可以内生郁热,导致肝火伤阴,或引发肝阳上亢;高年肾阴不足,或劳倦耗气伤阴,水不涵木,可导致阴虚阳亢;高年久病,阴阳俱虚,导致虚阳浮越;外感风热或温热、湿热邪毒,或药石燥烈伤阴,阴虚阳亢,有时也可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发病尤其与肝关系密切。内热伤阴耗气是贯穿糖尿病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而高血压病常常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火上扰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初病多实证,在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火上扰证候的同时,可兼见脾胃湿热、胃肠结热等证,久病则多兼阴虚、气阴两虚,甚至可表现为阴阳俱虚,虚阳浮越。其病情严重者,肝阳暴张,风火相煽,或肝风痰浊上扰,则可能发生神昏痉厥之变。久病血瘀,络脉瘀阻,在气虚、阴虚,甚至阴阳俱虚的基础上,痰湿、湿热、痰热阻滞气血,络脉瘀结,则可发生胸痹心痛、中风偏瘫、水肿关格、痿痹脱疽、视瞻昏渺等多种变证。 2.3 病位、病性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位在肝肾,与脾胃心诸脏腑有关。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可表现为阴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实则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火、血瘀,甚至风痰上扰、风火暴张等。

糖尿病中医保健知识1

糖尿病中医保健知识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 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一、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4.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②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④反复的感染: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二、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检测和控制几个方面。 ——糖尿病一旦确诊,即应对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包括糖尿病的一般知识、自我血糖和尿糖的监测。降糖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等。以及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防治。 ——饮食治疗 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要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即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但低于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着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害最大的并发症,一个是大血管的并发症,一个是微血管的并发症。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4.防治糖尿病足优势独特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因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威胁着糖尿病病人的健康。 那么,糖尿病足会有哪些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症状表现为:脚凉、麻木刺痛、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较重;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对此,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时要及早就医,因为“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中医整体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医院经过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经验,即中医和西医结合、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和局部结合、预防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