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辛酉政变

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

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

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章

1.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洪秀全任用石达开心存疑忌、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2.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历时30余年,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签订而告终。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但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冯桂芬首次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基本思想,(2)孙家鼐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后经张之洞详细阐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4)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维持中国基本伦理纲常即封建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5)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4.百日维新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谕旨,正式宣布变法。谕旨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9月21日变法失败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5.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杨锐、杨深秀、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参与变法的志士被杀,因为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六君子”。

第三章

答:1905年8月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三民主义”

答: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第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第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第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4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

第四章

1.五四运动

答: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

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北伐战争

答: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第五章

答: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遵义会议

答: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尖锐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此次会议在实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1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东北全境。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 “西安事变”

答:1936年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为逼迫蒋介石抗日在西安发动的事变。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形势下,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强令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继续“剿共”。12月4日蒋介石又到西安督战,并指使军警镇压当地的抗日青年。张、杨多次向蒋“诤谏”无效,迫不得已率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于12月12日发动“兵谏”,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等八项主张。经过谈判,最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爱国人士和政治犯,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等条件。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建立。

3.中国民主同盟

答: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的民主党派之一,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

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3月在重庆成立。主要成员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第七章

1.重庆谈判

答: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的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团结、教育广大人民,于 8 月 28 日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但公布不久,蒋介石便撕毁协议,向解放区进攻,挑起内战。

2.《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第八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中共中央在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

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天京变乱:建都天津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琢渐疏远,宗派色彩日益明显,1856年9月,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返回天京,韦昌辉包围东王府,杀害杨秀清及其眷属,血洗天京,洪秀全遂诛杀韦昌辉,后又有石达开带兵负气出走。天京变乱是天平天国大伤元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破坏了内部团结,散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天京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 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 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 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事件影响:1.守旧顽固派被清除;2.统治威信下降;3.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5.《海国图志》: 描述:《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全书达到100卷。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影响:1.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被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这是一场由英国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和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从1915年起,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学等封建复古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它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领导者是洪秀全,他的他的拥护者们在天京(今南京)建都,建立农民政权,称‘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太平天国在前期非常强胜,大有和清廷一分南北的趋势,后来因内乱而衰弱,最终为曾国藩所灭.它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帝载淳等离热河回京。两太后抵京后,即召见先行返京的奕 ,部署对策,搞垮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随后,又清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党羽。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在上海出版《时务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年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昌言报》停办。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 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将段免职。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争先效尤。旧中国租界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某一外国单独管理的,称某国租界;另一种是由几个外国共同管理的,称“公共租界”。外国侵略者在这种所谓“租界”内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另一套统治制度,即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 5.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是片面的。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一次出现在中英《虎门条约》,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六章 1、新文化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原因: (1)政: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经: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知识分子对尊孔复古进行猛烈抨击 时间:1915年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阵地:北大 内容:前期:(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和迷信;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后期: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评价: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民主与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热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5)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6)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五四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运动。 背景:1.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2.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3.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4.一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5.北京政府内部派系的权力斗争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工、学、商各界 结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意义:1.促使新文化运动发生分化,促进了新思潮的发展和深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展开,并且为以后中国的学生运动,爱国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先河;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4.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出席代表有13人。大会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阶级主张。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组织工人开展革命运动,并且选举成立了中央机构,陈独秀任中央书记。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有了全新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4、《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时间:1925.12 作者:毛泽东

近代史名词解释

1.一二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2.第一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军事战场上进行的殊死搏斗,是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一条 战线。 3.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4.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5.八一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为首的兰花革命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的目的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并不是要通过南昌起义这样的一种起义方式来夺取国民党的政权,共产党的目的是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国民党同样的政权,必须为长远考虑。 6.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拜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 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拜上帝教后来演变成为世俗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其后太平天国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永安建制:1851 年 9 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 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守土乡官制:天平天国的地方政 权,分省、郡、县三级。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每军 12500 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天朝田亩制:《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 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然而,所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同时也 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上, 主张用人得当,防止“结党营私”;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金融业、运输业,主张奖励开矿,制造火车、轮船等西方“器皿技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上,主张兴建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对外关系上,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流经济、文化,反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超越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先进性,然而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而也就不可能 得到贯彻实施。 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 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小刀会起义: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时期上海爆发的反清起义。小刀会是民间反清秘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 的爱国运动。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 党合作组建。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 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这是中 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这次大会,中共确立了农民工人的革命地位,并提出了土地改革等重要政策。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包含两个阶段:第一是抗日战争胜利阶段,第二是解放战争胜利阶段。通过这一革命,中国成功实现了政权的更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工作。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小皇帝同治继位,慈安和慈禧两个皇太后要参于朝政,顾命(辅佐)大巨肃顺等八大臣不答应,于是两个皇太后就同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夺得了政权,因皇帝登基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 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在近代蓄意侵夺中国司法主权的特权制度,是它们通过鸦片战争,用不平等条约强行建立的,其后又获得进一步发展。享有这一特权的各国,对它们的在华侨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相应设立、采行各种类型的审判机构和制度,除了极有限的民事范围,这一特权主要适用它们本国的法律。列强还将这一属人的特权扩大为属地的特权,在某些地域对华人实行某种程度的司法管辖,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会审制度。 领事裁判权在近代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侵夺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对其在这些国家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两国交战,战于中国的领土之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适用于吴达德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占据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予以认可。 6.《海国图志》: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该书初刊于1842年,共50卷,后扩编至100卷。这部书是根据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著而成。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此书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日本的文化和学术也有过重大作用。 7.魏源:清代著名思想家,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鸦片战争期间,他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斥时事,著《圣武记》。依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巴黎和约》引爆了五四运动,它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的(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P251 2、1920年8月,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首先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发起组、核心、纽带),推陈独秀为书记,组织部名称就叫中国共产党。10月,李大钊与张国焘、邓中夏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为书记。1920年秋至1921年春,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先后成立了党的小组。在此期间,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施存统、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先后在中国留学生中也成立了共产党小组。P264 3、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马林也出席了。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1924年1月1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以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同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P277 4、1925年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各地方军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蒋介石逃到台湾,这是中国政府正规军队的建制。P295 5、戴季陶主义 1925年六七月间,戴季陶在上海先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了“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被称为戴季陶主义。他宣扬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调和,宣扬团体游“排拒性”,反对共产党跨党,反对国共合作,说什么:“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体不固;团体不固,不能生存。”戴季陶主义的出炉,是统一战线分裂的前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P302 6、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主要是利用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和右派军官进行的。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李之龙通知海军局迅速派三艘得力兵舰开赴黄埔,李之龙当即派出中山、宝璧二舰前往。中山舰等尊灵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却诡称“并无调遣该舰之命令”。并以此为借口,擅自宣布广州市戒严,逮捕了李之龙,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派人监视汪精卫,拘捕了黄埔军校及第一军中的全部共产党员,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这就是“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O事件”。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打击了汪精卫,排挤了中国共产党。P303 名词解释: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为借口,扣押中山舰,逮捕了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拘捕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对这次阴谋事变,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依靠工农、联合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击,打击蒋介石反动气焰以巩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但陈独秀却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使蒋介石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2.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4.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在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定。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6.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7.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8.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9.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四马分肥: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简答题 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答: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紧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展开全方位外交;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 面推进。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答:第一: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民幂。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从此,慈禧掌

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新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7、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 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 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 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 3、三元里人民抗战 4、《南京条约》 5、《北京条约》 6、总理衙门 7、辛酉政变 8、洋务派 9、洋务运动 10、甲午中日战争 11、《马关条约》 12、“门户开放”政策 13、《辛丑条约》 14、清末新政 15、北洋军阀 16、《海国图志》 17、洪秀全 18、金田起义 19、永安建制 20、《天朝田亩制度》 21、天京事变 22、《资政新篇》 23、公车上书 24、《中外纪闻》 25、百日维新 26、“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 28、义和团运动 30、中国同盟会 31、保路风潮 32、武昌起义 33、辛亥革命 34、南京临时政府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6、二次革命 37、护国运动 38、张勋复辟 40、新文化运动 41、《新青年》杂志 42、“五四”运动 43、香港海员大罢工 44、南京大屠杀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6、第二次护法运动 47、第一次国共合作 48、黄埔军校 49、冯玉祥北京政变 50、中山舰事件 51、整理党务案 52、北伐战争5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5、宁汉合流 56、南昌起义 57、八七会议 58、秋收起义 59、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 61、九一八事变 62、华北事变 63、卢沟桥事变 64、遵义会议 65、瓦窑堡会议 66、一二九运动 67、西安事变 68、《论持久战》 69、“三三制”原则 70、淞沪会战 71、徐州会战 72、武汉会战 73、平型关大捷 74、皖南事变 75、重庆谈判 76、《双十协定》 77、“五四指示” 78、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 80、第二条战线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82、第三条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 84、三大战役 85、渡江战役 86、七届二中全会 慈禧太后 李鸿章 曾国藩: 魏源 洪秀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陈独秀 李大钊 孙中山 宋庆龄 袁世凯 毛泽东 周恩来 汪精卫 蒋介石 张学良 李德 王明

历史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2.《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3.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变法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5. 洋务派:为 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7.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失败。 8.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 ,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