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

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

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内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内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内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内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内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城遗址景观

桦甸市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特别是唐渤海时期,在现城区东北三公里处的辉发河故道南岸建设有具备府治规模的苏密古城,是当时东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交往的交通要塞。城池规整方正,有内外两城,两道护城壕,平面呈“回”字形。内城正方形,周长1381m,外城为长方形,周长2590m,四角有角楼,内城墙残高1m至2m不等,外城墙残高3m左右。该城是唐代渤海时期城池建筑的重要遗迹,在多次勘查清理中,征集和挖掘出铜印、铜镜、古钱、箭镞等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完整莲花瓦当,具有明显的渤海时期建筑构件风格。古城可以成为桦甸市特色风貌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要素之一,现该古城在1961年列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街路空间景观

桦甸市城区的规模不一、类型各异的广场及断面形式和尺度不同的街路,是城市特色景观展现的最直接、最广泛的载体,是城市景观特色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现桦甸市城区数十条大小街路,展现着百年来桦甸市的发展演变历史,由设县当初的大十字街(现大兴街与振兴路)发展成为以桦甸大街、渤海大街、人民路、光明路为代表的新的城市街路框架。现桦甸市城区主要街路尺度适宜,两侧建筑体量亦较适度,是建筑景观的最大载体。现城区的广场主要有文化广场、抗洪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晨练健身的场所,成为城市的共享空间。起着交通渠化作用的广场有北出口广场、桦甸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广场等,起着重要的城市交通组织作用。城市出入口是进入城市并使人产生第一印象的门户,桦甸市城市出入口按交通方式不同可分为铁路出入口和公路出入口。铁路出行不占市民交通出行的主流,而公路出行占桦甸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公路出入口的形象就成为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桦甸市城区有四个主要公路出入口,分别为至吉林市出

入口、至磐石出入口、至红石出入口和至常山出入口,其中至吉林出入口较为明显,有待建的三角广场,识别性较强,其余出入口无明显标志,可印象性不强。

3、建筑群体景观

桦甸市现有的建筑除有几栋民国时期建筑保留外,绝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按建筑建设年代可划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筑、九十年代建筑和新世纪建筑,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前夕,桦甸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形成了以大十字街(今大兴街与振兴路交汇处)为中心的商贸、居住区,确立了桦甸城区的基本雏形。整个城市景观风格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关东地方风格,城市色彩以暗灰色为主色调。建国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这一时期的建筑形象风格多是清水砖墙瓦屋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从而形成了朴素无华的建筑风格。改革开放以来,较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已成规模性建造,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强调其实用性,开始注重建筑的外在形象,但风格单一,缺乏应有的建筑个性特征。进入九十年代,桦甸市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上都是空前的,不论在建筑外观形象、建筑风格及对城市景观塑造上,打破了数十年的沉闷局面,使城市景观有了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环境空间景观的塑造,通过对城市建筑风格、造型、材料、色彩、绿化及外部空间等的把握和建设运用,创造出了富有时代朝气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筑风格。

4、园林特色景观

桦甸市的园林景观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因为桦甸市城区四周群山环抱,辉发河、内河环绕城区,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水城市框架。在城区中东部有结合内河建设形成的滨河公园,现已初具规模,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的场所。桦甸市的内河及沿岸景观,是蕴藏着巨大园林景观特色的载体,现基本上保持原有状态,是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特色景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桦甸市是一座具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城市,有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独特载体。但是,在努力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上,还存在一

些问题。

1、按照吉林省建设生态省和桦甸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应加强与此相关的设施建设,特别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进行城市绿化体系的规划建设,而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建设空间。

2、山体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南山和北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水体景观资源是桦甸市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现除少量地段已开发建设外,其它大部分仍保留原有状态,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尤其是内河,随着对它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将其建设成为一条水体绿化建筑景观带,成为桦甸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有力载体。

4、街路空间景观和建筑群体景观虽经多年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在城市景观节点重点控制和建筑外部空间综合处理上还有待提高,城区缺少必要的小品设施及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小型公共活动场地和广场空间,建筑与街路的比例尺度有待进一步控制完善等,易造成空间局促感和景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5、对苏密古城的开发利用不够,应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和名片,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加以提炼升华,使之成为代表桦甸自身特点的独特景观。

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1、规划的原则是充分发挥桦甸市本身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保证规划的延续性。

2、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市风貌规划,整体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将桦甸市城区塑造成山地景色秀丽、河滨景观优美、街景建筑别致、环境清新宜人、城市个性鲜明,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

四、城市风貌规划

1、城市风貌宏观分区

根据桦甸市城区各类用地功能、景观特征和综合开发建设潜力等因素,将城区划分为7个特色风貌区,为今后的规划的深入细化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各特色风貌区为:

Ⅰ区:山体自然景观风貌区;

Ⅱ区:水体(内河)景观风貌区;

Ⅲ区:老城中心商贸景观风貌区;

Ⅳ区:老城城市生活景观风貌区;

Ⅴ区:河东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

Ⅵ区:工业仓储景观风貌区;

Ⅶ区:孙家屯田园景观风貌区。

2、城市风貌微观环境意向规划

有了宏观的城市风貌分区,大体上为桦甸市城区特色风貌的塑造勾划出了框架,但对于规划具体实施及其可操作性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桦甸市城区重点景观区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载体和精华之所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意向规划,为城市风貌特色勾勒出较为详细的景观形象,以便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有一定的遵循依据。

根据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最能代表桦甸城市风貌特色的重点景观区域为内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其它的景观区域,如山体、工业等景观均不如前两种景观点给市民的形象印象深刻,所以通过对内河景观带和街路建筑风光带景观体系的意向规划,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奠定基础,努力将桦甸市城区建设成为既有山水自然景观,又有独特人文景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1)内河环境景观带意向规划

桦甸市城区独具自然风貌特色的是四周环山,南、东环水,最有风貌景观开发

建设价值的是内河景观带,它为桦甸市城区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通过对内河环境景观带的意向规划,目的是充分地发挥水体景观资源优势,建设城市蓝色、绿色通道,使内河焕发崭新的面貌,成为桦甸城市风貌景观构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内河景观带的建设,在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景观感受的同时,还可成为拉动桦甸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内河景观带的规划范围,包括内河在城区1万余米的“人”字形河段及两岸各100m至300m的景观控制区的意向规划和特色导引。

考虑内河两岸的各类用地性质和内河形体特征,结合景观开发因素,对内河景观带进行景观分区,共划分3个景观分区。

A区——内河南段景观风貌区

B区——内河中段景观风貌区

C区——内河北段景观风貌区

A区——内河南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

范围:城区西段始,至光明路止。

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内河的起始段,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南侧为规划的城西公园及辉发河,此处属城区边缘地带,交通干扰较小,由于此段内河数年前结合辉发河河堤重建已经对其进行综合改造,内河水质较其它河段有较大提高,河水较为清澈,环境安静,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生活岸线空间。本段北为滨河路(一段为南内环路与滨河路附合路),东侧为人民路跨辉发河大桥,南为城西公园,内河在此段水面开阔,沿河有20~50m的绿化带。

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集水景和绿化景观为主的绿色景观风貌区。

该段横断面构成大体为住宅+滨河路(南内环路)+绿化控制带+驳岸+内河水面+驳岸(辉发河大堤)+绿化控制带+滨河路+城西公园。

居住建筑用地景观,因为此处河段近似东西走向,所以居住建筑均正面朝向内河,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形成沿内河成为一面建筑墙,既呆板,又破坏了此段的自然景观。为克服上述不足,规划中将沿河岸居住建筑尽量减少面宽,并适当降低层数,沿河以2~3层为主,向北依次提升层数至6层,在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上作出变化,建筑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基调,以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并和绿化、水面的色彩构成对比色,建筑形式建议采用坡顶,并运用三段式手法(屋顶、墙身、基座),使沿河住宅建筑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空间组合前低后高,与绿化、道路、水面相应生辉。

此段道路采用一块板形式(与南内环路并行段除外),加大人行步道宽度,简化道路设施,街路照明以园林灯式为主。

绿化控制带为30~80m宽度不等的绿化带,规划处理成为沿河的小型带状游园,布局采用自然、亲切手法,内设园林路及休闲游憩设施,供居民使用。绿化树种及花卉采用柳、榆、映山红等当地品种,力求布置简练。

驳岸采用毛石砌成,每隔100~200m修建台阶伸向水面,在适当处设置小型亲水设施,绿化以草坪和花卉为主。

内河水面在内河起始段由于引入辉发河水,水量充足,水面开阔,碧波粼粼,此段水体污染较轻,有利水上植物生成和水栖动物活动,建议此处水面以种植荷花为主,恢复莲花夕照的历史风貌,与城西公园绿化建设相结合,展现此段内河的绿化景观,此段不宜形成水上游乐活动区。

抗洪纪念广场及光明路桥头为重点建设空间。

B区——内河中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

范围:光明路始,至工业大路止。

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桦甸内河景观最重要的一段。在光明路至南内环路段,内河两侧以居住用地为多,此段内河主要是为沿河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生活岸线空间,南内环路至渤海大桥及东至辉发河堤段,内河两侧以公共设施用地为多,居住用地次之,有全市性的综合性公园——滨河公园,有市级公建在此沿河两侧集

中布置,是未来桦甸城市崭新景观形象的最佳展现区段。

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集建筑、绿化及水景三位一体的综合景观风貌区。

该段横断面构成大体为建筑(公建、住宅)+绿化隔离带+滨河路+绿化控制带+驳岸+内河水面+驳岸+绿化控制带+滨河路+绿化隔离带+建筑(公建、住宅)。

公建居住用地景观,由于此段河段呈“人”字形,即河段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在南北向河段,建筑沿河布置,大部分为山墙面向内河的一侧,在处理好山墙造型的同时,有利于建筑形体的空间组织,构成丰富多变的建筑外部空间,与内河、绿化等共同组成多彩的综合景观。在东西向河段,建筑沿河布置时,要尽量减少建筑的面宽,并要作到高低错落变化,为市民留出视觉走廊,使沿河景观避免了一面墙式的呆板压抑感,建筑、水面和绿化有机结合成多变的空间景观。作为居住建筑,建议沿河以2~3层为主,向后依次增加层数至6层,对于公共建筑,则应视具体情况,高层、中高层、多层搭配布置,努力塑造丰富多变的沿河建筑景观。建筑色彩还是以暖色调为主基调,可与绿化、水体色彩构成对比色,同时也符合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建筑风格在此段宜采用现代风格,简洁明快,不作过多装饰,但在建筑的轮廓体量上要力求多变,展现桦甸崭新景观形象。

此段道路大体为滨河路,采用一块板形式,为便于游人沿河游览,适当加大人行道宽度。此段采有混合照明方式,对道路而言,采用中杆园林灯、串灯、庭院灯、局部泛光灯;对沿岸建筑而言,采用楼型灯,大面积泛光灯、广告霓虹灯、广告聚光灯等多种方式,着力营造丰富多彩的内河中段夜景观。

绿化控制带为两种形式,其一为靠近建筑物一侧的绿化控制带(隔离带),是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建筑后退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距离形成的,结合各单位和居住区庭院的绿化、停车场的建设,形成一条各具特色的绿化控制带。其二为靠近内河一侧的绿化控制带,其宽度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数十米至百余米宽度不等,按照小游园式布局,形成带状休闲游园,内设铺装弯曲游览路和园林椅等小品设施供居民游览使用。绿化树种采用四季常绿、针阔混合、树木花卉并重的手法。

驳岸在此段也采用多种方式修筑,加大亲水设施的建设,适量增设伸入水面的眺景平台,结合滨河公园建设,设置水榭、码头、垂钓台等景点。

内河水面在此段经过综合整治,水质将逐步清澈,结合滨河公园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水体条件,开展水上娱乐活动。

此河段重点节点空间有桦甸大桥、渤海大桥、工业大桥、南环桥等桥头广场空间和滨河公园、断桥等重要景观。

C区——内河北段景观风貌区意向规划及特色导引

范围:工业大桥始,至辉发河大堤止。

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本区是桦甸内河的终止段,现除靠近工业大路附近有少量工业企业外,大都为农田和少量民居,大体上保留着内河原貌,呈现一片田园风光。

重要的景观场所构想:将该段景观建设成为山水田园景观风貌区。

该段横断面构成,为绿化控制带+驳岸+内河水面+驳岸+绿化控制带。

工业用地景观,靠近工业大路附近是规划中的北台子工业区,现此段除啤酒厂、铁合金厂等在内河西岸外,现两岸大部分为农田和少量民居,规划中将北台子工业区段建设成为以充分展现现代工业建筑风格的代表,突出其色彩亮丽、体量多变、轮廓丰富、风格简洁的特点,结合防护绿地等建设,展现现代工业的风貌景观。

居住建筑景观,因为内河东岸主要是布置北台子工业区内企业职工居住区,其建筑形式以多层单元式住宅为主,成组团式布局,共同构成河东居住小区。建筑风格采用现代民居坡顶错落式,层数以4层至6层为主,建筑色彩采用暖色调,与内河绿化、内河亲水设施共同构成宜人的居住休闲空间。

古城公园景观,此内河段有着名的苏密古城遗址,规划成为古城公园,内河正好从古城遗址北部穿过。以古城西部为依托,充分调动周边环境,在古城西部建设集访古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成为桦甸旅游线路中重要的景点之一。在古城遗址北内河一侧用毛石砌筑,保护古城北部城墙基础。

同时,结合北环线、北山绿化建设,使之与内河绿化共同构成内河北段景观风貌区。

(2)街路建筑景观带意向规划

桦甸市城区中大量的建筑景观主要是通过街路为载体向市民展示的,其建筑风格及外部空间环境塑造成败,对桦甸市城区整体风貌特色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现桦甸市城区主要街路有桦甸大街、渤海大街、人民路、光明路等,其中渤海大街、桦甸大街东延长线、西环路及规划中的南环路、东环路等有着很大开发建设潜力,另外,城区的重要广场空间,如文化广场、抗洪广场、市府广场及城市出入口广场(北出口、东出口等),均可作为重要城市景观形象载体进行重点塑造。

沿街景观的构成主要是以建筑物、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街路断面形式、街路设施、城市广场等多种因素构成,而沿街建筑又是形成街路景观的主体。桦甸市城区重要高层公共建筑,大部分是以桦甸大街为载体分布的,有近十座,层数一般在十层左右,大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设的,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分布在其它主要街路的建筑大体为多层建筑,层顶形式绝大多数为平顶,沿街居住建筑以综合楼形式居多,建筑群体外轮廓线简洁平淡。

街路建筑景观的形成,应在发扬现有城区建筑朴素无华的风格基础上,着重在建筑体量、屋顶外轮廓线及建筑符号构件运用上入手。桦甸市建城历史仅近百年,建筑形式多受地域及外来影响,容易造成建筑外观的雷同趋势。要避免这一点,就应对桦甸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上下功夫,探索适合反映桦甸自身风格的建筑形式。同时,应广泛的征求市民对这一方面的意见和民间作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关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形式。由于现阶段受建筑材料和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沿街建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以多层建筑为主,而现状桦甸多层建筑又以平顶形式居多,建筑顶部外轮廓线单一平淡,没有起伏变化,景观效果不佳。城市沿街景观如同一首乐曲,要有开头、展开、高潮、再现、结尾的丰富动变过程,才能赋有美的旋律,街路景观也应如此。沿街建筑如均为同一层数,又处理成同样屋顶形式,就如乐曲采用同一音符和节奏,平淡沉闷。而屋顶形式采用平顶、坡顶、小坡顶、平坡顶结合等形式,就如同乐曲在变换着音符和节奏,加上在适当位置布置的高层建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沿街建筑轮廓线,使街路景观富有动感和活力。在沿街建筑的细部处理上,建议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符号构件,在建筑的檐口、窗口、窗间墙、阳台、低层檐口、大门入口、山墙等处重点处理,反复运用,就可形成一种代表桦甸独特的建筑风格形式。

在建筑色彩的运用上,根据桦甸的地域特点和周围环境关系,建议采用淡暖色调为主色调,白色为其对比色。沿街建筑也同样应适当减小面宽,与街路尺度形成和谐比例,禁止多个建筑连成一体,如同城墙,不仅景观视线不通透,还影响消防疏散。综上所述,沿街建筑自身完善后,再与绿化、广场、街道设施等有机结合,丰富多变。建筑群体之间彼此协调,建筑组团之间的协调呼应,置于秀美的城区山水环境中,这才能形成丰富多变的沿街城市景观形象,成为桦甸市城市环境的亮点。沿街景观形象风格应是:丰富屋顶轮廓线,地域符号运用全;使用温暖淡雅色,视线通透有空间;群体之间相协调,景观形象丰富多变。

3、实施对策与措施

(1)应进一步编制完善城区重点区域的各层次规划,具体指导城市风貌的建设。

(2)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其管理部门,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提高市民对城市风貌建设的认识,促进城市风貌建设逐渐向法治化发展。

第十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一、城区园林绿地基本情况

桦甸市进行有规模的城市绿化,自1908年桦甸设县治时就已经开始了。早在1925年(民国14年),当时在县城的东、西大街(现大兴街)两侧就已经种植了杨、柳树,进行了有规模的道路绿化。民国时期,有人在城西黑鱼泡中栽种莲藕,渐渐形成规模,从此黑鱼泡改称莲花泡(现莲花路和大兴街至明桦路一带)。桦甸沦陷时期,曾在辉发河北岸栽植杨树,没有形成规模。1934年(民国23年),将莲花泡辟为民众公园,建筑了桥、亭等设施,大量种植花卉,并在莲花泡西岸修建了莲花寺,初具公园规模。

1944年(民国33年)将莲花泡开挖成莲花河,疏通到辉发河故道,从此莲花泡结束了它的历史,解放初期庙宇被拆毁。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桦甸城东辉发河故道建设了占地2万m2的河东公园,栽种了大量植物和花卉,如黑松、垂柳、怪柳、银柳、龙须柳、黄槐、榆树梅、小桃红、丁香等针阔树及花灌木近万株,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雏形,但因后来国

民经济调整中停办而终止。

改革开放以来,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市民日常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桦甸市人民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现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地根据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统计的类别,大体可将市区园林绿化面积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六大类。

桦甸市城区公共绿地现为29.32万m2,以现河滨公园和市府绿地为主。河滨公园建于1981年,在桦甸老城区东部的辉发河故道,北起金城大桥南止桦甸大堤一段,占地约4万m2。栽植了杨柳和花灌木,拓建了花圃和温室,引种花卉百余品种,建设了儿童乐园和嬉水世界,水域有十余艘游船供人游乐。文化广场是在原市政府庭院绿地基础上,将围墙拆除后加工完善形成的,主要以树木、草坪为主,辅以石凳供游人休闲小憩,现已成为市民晨练的集中地之一。

桦甸市城区专用绿地现为44.08万m2,以城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校园内绿地为主。这部分绿地经多年来逐步建设,已经成为区域较为稳定的城市绿化用地,今后也将成为桦甸市城区绿化的主要方面之一。

居住区绿地现为2088万m2,以新建居住小区中公共绿地为主,如电厂居住小区。小区公共绿地经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这类绿地虽然在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直接深入居民区中,和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已经成为市民利用最频繁的绿地。今后,随着桦甸市城市旧区改造的进一步深入,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将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尤其是配套设施建设中的小区公共绿化及景点建设,将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居住区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景园林绿地现桦甸市没有统计,但就桦甸市城区周围环境角度看,是很有发展基础和必要的。桦甸市城区周围为起伏的丘陵,山体植被以大片次生林为主,保护完好,而且景色优美,尤以与永吉县交界处的肇大鸡风景区最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类绿地是桦甸市今后结合《桦甸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建设实施,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生产绿地现为16.50m2,是以现河东苗圃为主,这类用地是桦甸市城区各类绿

地中发展最缓慢的,近六年来,始终没有得以发展。在今后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生产绿地将承担着绿化基地的作用,其任务是艰巨的,今后将大力发展生产绿地建设,使其成为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化系统建设的基地。

防护绿地现为224.61万m2,主要是以辉发河沿岸、内河两岸的绿化和企业周边绿化为主,这类绿地占城区绿地的69.76%(以绿化覆盖率计),是桦甸市城区绿地的主要项目,是今后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化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

二、城区园林绿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和实地的踏查,不难看出,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化系统虽经多年的不断建设完善,取得了一些成就,为绿化美化桦甸城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各类绿地间比重也是失衡的。

现桦甸市绿地面积统计方法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绿化分类方法不一致。城市绿地大类由公共绿地(公园、街头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两中类构成,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而桦甸城区园林绿地面积把专业绿地统计其中,而有重复计算。公共绿地中,在国家标准中规定,应把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中的水域计算其中,这与桦甸城区园林绿地统计口径一致,而是将城区内河水域面积统计在防护绿地中,而这部分防护绿地没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如此计算,桦甸市城区园林绿地现有面积将大大低于现行统计上报数;因而,桦甸市园林绿化水平低,已是客观事实。

人均占有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低。桦甸市城区实际人口已从1995年的10.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5.41万人,建成区面积也由11.3km2增加到13.8km2,而人均公共绿地一直在2.33m2至2.55m2之间波动,就是这一数值,也是建立在与国家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之上的,距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6m2的指标相距甚远。向市民开放并可游憩的河滨公园、抗洪广场和市政府北侧一小块公共绿地,已经满足不了广大市民对绿色活动空间的急切需求。

居住用地内公共绿地建设滞后。虽然近年桦甸市经济发展拉动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但是新建居住小区和原住宅区的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从现场踏勘中看到,仅电厂居住小区和地税居住组团有少量的公共绿地,而其它新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建设没有同步建设,达不到国家的规定的标准(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

造不低于25%)的要求。

城区园林绿化不成系统。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园林生产绿地严重不足,统计面积为16.5万m2,是过去六年来唯一没有发展的绿地,而实地踏查中仅看到河东有面积不大的一小块苗圃用地,已不能满足城区绿化的苗木需求。城区街道绿化水平不高,绿化布置手法单一,有的街路基本没有绿化。街头绿地和街头小游园建设严重不足,公园建设滞后,设施陈旧,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没有专业特色的公园与绿地。城区园林绿化水平与桦甸市周边绿化环境形成很大反差,城区也没有形成完整可行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

造成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整体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因为桦甸市区周边山体植被建设保护较好,使人们观念认识易产生错觉。也有人把绿化仅仅理解为栽树种花,而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是生产力;更没认识到通过它营造出的大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会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形象,影响着每个市民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市场经济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放弃长期环境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一些新建小区一味追求高容积率、低绿化率,以牺牲绿化面积来提高建筑面积,其结果适得其反;小区设施不配套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居住环境质量不高,影响了住宅销售。其他诸如绿化资金缺乏、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法制化观念淡薄等,都是园林绿化水平低下的原因。总之,上述都是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放在整个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的结果。

三、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与生态建设规划紧密协调,以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为基点,建设内河绿化景观带,并以此联接其它城市绿地。

注重大环境绿化、城市建成区与周边绿化、公共绿地与园林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同步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园林绿化体系。

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力求园林绿地均匀布局,建设开放式街头绿地、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

2、规划目标

进一步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增加绿地类型,完善城市绿化系统,逐步建成城在公园中,楼在绿树里,人在优美环境内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具有北方地域绿化特色的目标。

四、园林绿地布局结构

以城区周边山体、河流为外围大环境绿化圈,以内河绿化带为纽带,以城区三大公园为核心,以道路、铁路绿化为网络,以小游园、街头绿地、专用绿地等为基础,形成一圈一带三片多点的城区园林绿地系统。

1、大环境绿化圈——城区周边山体绿化圈,以南山、北山、西山为主,东山为辅。上述山体现绿化情况完好,生长大片次生林,以针叶树种为主,西山和北山还有大片果树,整个城区被周边绿化山体包围,形成天然的绿化屏障。

2、带状绿地——以桦甸内河绿化带及道路、铁路沿线绿化带为主,形成不同性质和绿化风格绿化带网,与其它防护绿带一同构成城区绿化景观防护绿带网络。

3、片状绿地——城区三大片状绿地是指滨河公园和规划中的城西公园、古城公园,用内河带状绿地将其串联,形成城区绿化的核心。

4、点状绿地——以文化广场、抗洪广场、市府广场、公路出入口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内绿地为主,力求面广,分布均匀,同时加强垂直绿化(屋顶、墙身、阳台绿化),构成多层次的绿地空间体系。

五、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多种因素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创建高质量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行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通知》(国发[2000]3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通知》(国发[2001]20号)文件要求,桦甸市城市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以创建具有北方园林特色城市为基点,以公共绿地系统、防护绿地系统、专用绿地系统、生产绿地系统、城外绿地系统、内河绿化景观带为核心的六大绿化系统为重点内容。

1、公共绿地系统规划

(1)公园规划

以城区原有滨河公园为基础,结合内河综合整治,扩大公园范围,将内河东岸划为公园用地,继续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增加新的景点和游乐设施,将其建设成综合性公园。规划滨河公园占地面积为72万m2(包括游乐水面面积)。

在城区西部以现内河岛状用地为基础,将少量居民搬迁,利用周边良好环境条件,规划建设城西公园,规划占地154万m2,由原西内环路跨内河直接连入,由于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规划城西公园以植物花卉观赏和休闲健身为主。

充分发挥苏密古城这一历史人文景观的作用,依托对苏密古城的保护,开发建设古城公园,园址在城区东北,规划占地109万m2。该地现除苏密古城外,大部分为农田,规划的古城公园是结合古城的保护,以访古探幽为主题,突出反映中华古代灿烂文化和桦甸建城的悠久历史。

(2)广场规划

以现文化广场(现市政府前)、抗洪广场为基础,继续扩展完善,规划市府广场、北出口广场、东出口广场。

广场的类型有两类,一类为休闲纪念性广场,一类为交通渠化性广场。文化广场、抗洪广场、市府广场属于前类,北出口广场、东出口广场属于后类。

文化广场,规划在远期将市委、市政府搬迁,与搬迁后的一体育场一同构成新的文化广场。该广场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为主,绿化以草坪、花卉、灌木为主,点缀针阔树木及小品设施,规划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万m2。

抗洪广场,规划在远期结合对内河综合整治,扩大广场面积,突出纪念性主题,兼有休闲健身功能,规划占地2.5万m2。

市府广场,结合河东新区开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办公楼新址前规划建设占地9.5万m2的市政府广场(名称另议)。该广场以休闲娱乐为主,兼有演出集会功能,绿化以草坪、花灌木及针阔树木为主,结合各类材质铺装、建筑小品、灯光照明等,着力营造出新桦甸现代景观气氛。

北出口广场(半径60m)、东出口广场(半径60m)均为交通渠化型广场,是城区至吉林、红石的咽喉,规划将广场建成半径为190m的园型广场,广场中布置绿化和雕塑,规划桦甸市市标设在北出口广场,主题为发展和奋进,将成为桦甸市标志性雕塑。

(3)居住小区内绿地及街头绿地

居住小区内绿地为新建居住小区中设置的公共绿地,可大可小,可集中可分散,布置灵活,以布置绿化和休闲游乐设施为主,便于居民使用,一般占地面积以1~2万m2较为适宜。对于新建小区要建设一步到位,对于改造小区,要确保绿地建设。在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之间或道路旁空闲地设置街头绿地,原则上在主干道每隔500m左右设一处街头绿地。

2、防护绿地系统规划

(1)卫生防护林带

在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医院及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规划设置30~50m的卫生防护隔离带,对水源保护地、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填埋场周围设置防护绿地隔离带外,还应在保护区域内下风侧设置500~800m的防护隔离带。

(2)噪音防护林带

在穿越城区的铁路沿线两侧及过境公路外环线两侧各规划建设50m宽噪音防护林带。

3、专用绿地系统规划

在各企事业、机关单位内建设花园式庭院专用绿地,将园林绿地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又体现出绿地布局的多样性。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工厂(仓储)附属绿地、行

政办公附属绿地、商贸附属绿地、市政设施附属绿地等,均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确定绿地率指标,进行宏观统一建设。大体上绿地率指标为20~35%之间。

4、生产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其建设基地的生产绿地(苗圃)建设日益重要,将成为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按照建设部有关规定,结合桦甸市的具体实际情况,规划生产绿地按占城市规划建设总用地的3%规划生产绿地。

原城市绿化苗圃在内河东岸,面积小,品种少,满足不了今后城区绿化树种、花卉的供应,在古城公园东侧建设新的苗圃,占地34万m2,增加绿化树种培育和温室花窖建设,加强长白山植物种系的培养驯化,使之成为具有浓厚北方地域特色的绿化生产基地。

5、城外绿地系统规划

城外绿地系统是城区大环境绿化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南山山体植被建设良好的条件,扩展完善成南山森林公园,规划占地373.6万m2,以现有次生林树种为基础,适当增加具有长白山植物特色的黑松、云杉、映山红、白桦等树种、花卉,随着光明路跨辉发河大桥的建成,使南山与城区紧密连成一体,通过南山森林公园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园林绿化系统,成为城区园林绿化系统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现北山山体植被保护基本完好,还有少量北台子村民种植的果树。根据北山的现有实际情况和特点,将北山规划建设成长白山特色药用植物园,规划占地面积630万m2。重点种植经过培育的药用植物,增加观赏游览设施建设,使其不仅建设成为使市民增加科普知识的基地,还应成为城区北部的绿色屏障。西山和东山的现有建设条件不如南山和北山,从建设城区大环境绿化圈的战略出发点入手,根据西山、东山的实际情况,重点以山体植被绿化建设为主,在原有大片果树基础上,以大量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针阔树种为主,其间点缀映山红等花卉,成为城区西、东部绿色屏障。通过对城区四周山体绿化建设,着力构建以森林公园、长白山药用植物园为核心的四周山体绿化,以外环路防护林带为带状绿化补充的城区外围大环境绿化圈,并与城区其它绿化系统紧密连接,构成完备的城外绿地系统。

6、内河绿化景观带规划

内河是桦甸市的一颗明珠,是未来城市建设最具价值的经济增长点和景观载体,内河绿化景观带的建设,应以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为基点,通过对内河的水体治理,特别是对内河沿岸排污管线的治理和规划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污水排向内河,结合防洪设施建设,布置游人亲水休闲游憩设施,将内河岸线多数建成亲水生活岸线。对河岸进行大面积绿化,两岸建成各30~80m左右宽度不等的带状绿地,其中布置小游园,便于市民使用,使内河绿化景观带成为桦甸市创建生态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桦甸市环境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市树、市花规划构想

桦甸市历史悠久,设县历史也近百年。桦甸得名为城北有桦树林子,又称桦皮甸子。可见百余年前,桦甸城区所在地桦树成林,景色优美,有种植桦树的悠久历史,故市树选择以桦树为代表。

现城区四周群山植被完好,花卉众多,每当春季,山上映山红竟相开放,景色壮观,映山红品性质朴,抗严寒风雪,自强不息,色彩艳丽,故市花选择以映山红为代表。

考虑到桦树习群聚特性,在城区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以择地成片布置为好。映山红以山体绿化和城区绿化为主要手段,市树、市花代表城市形象,一经确定,应在绿化上广为种植,增强可印象性。

六、实施对策和措施

桦甸市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建设要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使其成为桦甸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1、加强城区绿化管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管理,违法必究。

2、加强绿化宣传,提高市民生态环境意识,开展全民绿化活动。

3、依法确保城市各类建设项目中绿地比例,坚决杜绝侵占、蚕食绿地现象。

4、加大对绿化资金的投入,拓展筹资渠道,保证绿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5、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建议编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各项园林绿化详细规划,确保规划建设的实施。

6、建立设施完善的绿化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保证绿化建设需求。

1.景观风貌整治规划

1.景观风貌整治规划指导思想 在布局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地形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对自然和人工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和村庄空间秩序的艺术设计规划,给村民创造一个尺度宜人,空间舒适的形态,同时通过对标志性建筑和空间的精心设计增强地域的可识别性,形成牧业村独有的景观风貌。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林、资源条件以体现自然的山水村庄为特色,减少人为加工制造;同时在村庄中布置适当的点式绿地,与主要道路交叉口及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一起形成主要的景观节点,再通过道路联系形成视觉通廊,使整个规划区的景观体系更加完整,效果更具立体感及动感。 2.景观风貌整体构架 以公路为主体构成景观设计轴线,河流为纽带,组成山、水、村相融的特色景观。建设区内景观结构主要是明确建筑高度、景观走廊、节点和地标等内容。 3.景观风貌整治规划 3.1景观风貌整治规划分类 在调查建筑风貌中,整体建筑质量较好,按质量调查可分为两类 一类建筑:近几年修建的建筑,质量较好,满足使用要求,但风格各异,需按统一风格进行整治,这类建筑属保留整治建筑。

二类建筑:这类建筑质量较好,但附属设施、院落.建筑造型等.与整体不协调,需局部改造整治。 3.1建筑的整治分类与更新方式 根据建筑质量、风貌、层数以及建筑所处的不同地段要求建筑的高低错落而进行整治,其方式分为保留修缮、局部整治、两个类别: 保留修缮 在不影响功能布局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符合规划要求的近期建筑,予以保留,对立面进行整治,使之符合统一风貌要求。 局部整治 一是安置区建筑,由于其修建较长、建筑造型单一等原因,需翻新墙面,局部修复,丰富造型,统一风格,但基本功能不变。 二是散落安置区农牧宅的附属建筑太破旧,实行整体保留局部拆除重建的办法,改善居住条件及建筑形象,统一风格。 建筑整治措施分为三类 整治措施一

城市规划的色彩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的色彩解决方案——以杭州市为例 本文出自: 都市世界网作者: 上善若水点击率: 655 城市规划的色彩解决方案——以杭州市为例 作者:张楠楠 王向阳 摘要:城市色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对城市色彩的控制内容几乎是空白。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探索将城市色彩规划有效融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理论方法,将城市色彩控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列入规划文本,发挥法律效力,使城市色彩规划不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 关键字:城市色彩;色彩规划体系;城市规划 1城市的色彩及城市色彩问题 1.1城市色彩及其重要意义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总和。色彩无处不在,在现代人类生活的集聚地——城市中,色彩更是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美学信息;第二,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一座城市的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等也都和城市色彩有莫大关联。 1.2城市色彩的失控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指导和控制,各城市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奇斗艳,使很多城市失去鲜明个性,丧失历史文脉。特别是城市建筑,并暴露出普遍的视觉污染问题,给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城市色彩

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才能控制无秩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显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2城市色彩研究、色彩规划在国内外的实践 2.1国外的城市色彩研究与规划管理 西方国家色彩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早,不少国家从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城市环境色彩 设计的工作,并获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使城市的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独特的色彩特征。如波士顿以承载历史的红砖暗红色为主调;纽约已光怪陆离的霓虹灯色为主调;芝加哥则给人沉稳、高雅的灰色调印象。从这些成功的范例来看,普遍的做法是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城市环境色彩的专项规划及建筑外观色彩的配色计划。缺少这项工作的规划或设计将不能通过主管部门审批。例如日本在小区规划中就要求规划新建的居住小区必须作出成套的色彩组配计划;台湾在进行城市改造时,也要求制定改造区域环境色彩的规划及其详细设计,以利于城市整体环境色彩的协调,并在这个基础上塑造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色彩环境。 2.2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实践 我国较为系统的城市色彩规划始于2000 年北京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从目前我国城市色彩控制实践来看,基本分为三种手段:1、城市总体色彩基调的确定,如北京确定以灰色系为主的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哈尔滨城市色彩确定以米黄色为主色调;2、具体的城市色彩控制技术规定如《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3、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的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如烟台市在城市色彩设计中提出塑造“山、海、城、岛”的地域景观特色,进行城市色彩的特色分区,并重点处理的城市景观道路的色彩控制. 3从规划层面控制城市色彩 3.1现有色彩规划手段的缺陷 从以上我国现行的城市色彩规划手段来看,基本上仍停留在“炼金术”阶段,同时也缺乏实施途 径: 首先,城市总体色彩基调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但在目前的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第二,色彩控制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并且,这种技术规定主要针对性建筑 色彩,缺乏对城市色彩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控制;第三,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1-1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景观特征、神韵气质及经济文化水平的综合表达。为保持与延续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征,形成良好的城市外在物质形象特征,突出池州地方特色,特制定本规划。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是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城市景观和风貌方面进行的深化与细化。 1-2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目标为“山水池州、特色池州、文化池州”。 “山水池州”——强化池州自然景观特征,突显山水城市格局,将山、水、绿、城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城市。 “特色池州”——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景观建设,合理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发展城市现代景观,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 “文化池州”——通过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特色街道整治与文化设施建设展现池州人文景观神韵,保护、继承与发展池州文化传统特色与文脉。 1-3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原则: (1)保育自然风景,尊重环境特征 规划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突显山水城市风貌特征。尊重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并相互衬托。 (2)保护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 保护池州历史城区的历史遗存和整体格局,按照划定的范围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控制要求对历史风貌加以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倡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体现以人为本和景观可持续性 按照人的活动规律合理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舒适的城市。协调现实与标准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要求。注重景观的永续使用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层面与结构 2-1 根据池州城市的基本条件、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景观与风貌加以控制。 2-2 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城市风貌特色的提炼总结,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和城市色彩规划。在对城市整体山水环境与景观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景观分区和景观结构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高度分区,对城市主色调和色彩分区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2-3 中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特色片区规划、特色街道规划和景观视廊规划。特色片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风貌特征和景观价值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包括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湖滨新中心区、站前区等;特色街道规划包括分析街道节点景观,街道尺度与界面,确定不同类型的特色街道布局;景观视廊规划包括确定城市天际线和视线通廊,提出对眺望景观的控制要求。 2-4 微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涉及地标建筑的布局,重要景观地段,开放空间、节点和界面规划。在现状古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标志性建筑物;合理引导重要景观地段设计;完善开放空间、界面布局;进行城市雕塑、环境小品等节点的规划。 第三章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 3-1 池州城市风貌特色为“两河一湖双塔秀,山水名城杏花村”。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池州城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

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背景与概念 国际学术界对于将“城市”作为色彩载体问题的关注基本上始于1970年代,当时主要以旧城的保护和复原为出发点,而之前相关领域的色彩研究则多集中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上。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品尝到了技术万能的观念带来的恶果:诸如空气污染、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地区文化、传统文化等人文环境的消解。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成为20世纪后期人类逐渐关注并日益重视的重大课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开始明确指出:“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面貌是一个地区的地方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反映,而城市的色彩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在针对城市问题的城市景观(townscape 或urbanscape )的研究概念提出之后,又有学者直接针对色彩的主题提出了色彩景观 (colorscape)[1] 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 的重要组成因素,如何使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总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保护环境”的重大主题确立之下,城市色彩问题的研究与之相契合,开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讲,所谓“城市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城市实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色彩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相对综合、群体的面貌。虽然从广义上讲,城市的色彩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了城市的气候、植被、建筑、物产、民俗等等,但城市色彩景观的概念则是将研究界定在以“色彩”为特定的景观类型、城市实体的可视因素范围之内。从研究的角度讲,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不同于微观的、单体的建筑设计中色彩语言运用的研究,而是从宏观的、城市的角度进行的系统的、控制性或指导性的研究,其研究层面不是微观的而是相对宏观的,其研究对象不是某一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环境。从研究的目的来讲,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课题,就是要研究如何从城市这一相对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环境中的色彩因子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期从视觉美学和地域文化两个层面展现出适宜地表达地方传统文化的、具有地域性的、良好宜人的城市景观。 国外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对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领域,之前并没有相对系统的研究论述。 而国外一些 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S COLORSCAPE 摘要:本文提出“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以及在中国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还提出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论,包括总体策略的制定、控制模式以及实际操作方法等。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ity’s colorscape”.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ome related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ojects, and discusses the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city’s colorscape in China. The methodology is also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cluding the general police,control types, specific methods,etc.关键词: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Key words: The city’’s colorscape, Planning, Design 尹思谨/YIN Sijin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 2003-07-15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导则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技术导则黄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 06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导则制定背景及依据 第二条导则生效日期、执行主体与解释权 第三条黄石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第四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 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五条色彩三属性与色调 第六条建筑物外立面色彩类型与比例划分 第七条建筑色彩调和法则 第八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十大方针 第九条黄石市城市标识色 第十条城市色彩主旋律 第十一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划分 第十二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八大控制体系 第十三条黄石市建筑外立面色彩分部控制与分段控制 第三章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系统的具体应用 第十四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系统的控制层次与实施步骤 第十五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实施建议 第十六条各色谱色彩与实际建筑涂料、建材色彩间对应统一标准与实操方法第四章相关色彩规划控制与引导 第十七条黄石市道路两厢建筑底部色彩控制

第十八条黄石市道路两厢建筑外立面色彩连续性控制 第十九条建筑外立面色彩分部与分段控制及引导 第二十条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管控 第二十一条建筑外立面玻璃与金属色彩控制 第二十二条沿街建筑与街区内部建筑色彩控制 第二十三条构筑物色彩控制 第二十四条街具小品色彩控制 第二十五条地面铺装色彩控制 第二十六条新兴建筑材料的色彩控制 附图一黄石市总体规划图 附图二城市色彩总谱 附图三黄石市建筑外立面色彩比例与配色调和法则 附图四黄石市城市色彩八大分区图 附图五色彩控制体系——清、厚、史、新 附图六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清、厚 附图七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史、新 附图八色彩控制体系——雅、产、港、田 附图九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雅、产 附图十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港、田 附图十一街具小品色彩规划示意图 黄石市城市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塑造统一有序、特色鲜明、山水交融、新兴时尚,兼具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印象的黄石,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再认识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的再认识 王巍付才江薛伟 [摘要]:本文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概念做了说明,并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重要性,提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目标、分区、结构、要素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塑造上有所帮助,在探索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理论上与同行共勉,同时也是对编写〈〈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工作的总结。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要素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城市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城市景观风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景观风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注重土地使用性质、布局结构、开发强度等功能性要求,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正确认识及理论的指导,因此,探索城市景

观风貌特色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建构理论框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2004年起,受省建设厅委托我院完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的编制,并于2005年4月通过审核,2005年6月1日在全省颁布实施。这个规范添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此论文也是编者对编写工作的体会与总结。 1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诠释 景观,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自然或人文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可引起人们体验和视觉感受的综合景象。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符合生态、实用和审美要求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景象。风貌,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内涵所显现的外在形象。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个性特征,一般与事物的真、善、美同义。城市风貌特色,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内涵综合显现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是在对现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城市基本特色,划定景观风貌特色控制区,对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要素进行统筹与安排,按照不同时期规划目标确定实施措施,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管理提供据。 2研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重要性 2.1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 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 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山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 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城遗址景观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

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建筑色彩作为展现城市特色与创建宜人环境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发达国家城市的改造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我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程度不同,我国进入快速建设时期,新老建筑并存,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力度非常惊人,而关于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观念和理论研究却发展停滞,城市规划部门缺少系统控制和管理的科学依据。此时对我国发展极快的大型城市进行统一的色彩规划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缺少充分的理论基础,而对城市重要景观大道进行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却是现实可行的。 据北京市2008年环境办关于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的朝阳区,于2006年7月开始展开对朝阳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和朝阳区景观大道环境建设的深化设计工作。XWHO中国机构承接北苑路整治与改造任务,建筑外立面色彩规划设计是其中一部分,设计中紧扣“2468”,结合区情实际,突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后续的可持续性,全面展开深化设计工作。为此,笔者主要就北京市北苑路建筑的色彩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1相关概念的提出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城市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形象和特色危机的今天,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成为城市相关决策者和设计师的历史重任,也是民众所向往的城市环境。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针对色彩在现代城市中的意义演变,进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宏观的、景观的角度进行系统地研究,通过环境色彩因子的控制性规划和设计,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1]。 街道色彩景观是指街道环境中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所有的色彩要素共同形成的综合、群体的面貌。从研究角度上讲,街道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不同于微观的、单体的建筑色彩设计,而是从宏观的、整个街道的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控制性或指导性的研究。街道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2个部分构成,其中自然色包括植物、天空、河流、山体等,人工色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广场、城市雕塑等。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以再按色彩所依附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类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等构成固定的永久色;而城市中的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报亭、路灯及橱柜等构成临时色。 2国内外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2.1国外法国著名色彩学专家让·菲利普·朗克洛从色彩调查开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观点,即地理条件(包括自然与人文2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建筑材料和色彩的差异,现代色彩设计应体现这种地域性。让·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地域色彩景观规划及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设省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法案。意大利城市都灵制作涂料样本,形成电脑档案,并依靠历史性的延续主导色彩景观规划,制定了城市色彩规划的导则。 2.2国内2000年8月,为迎接奥运会考察团的考察,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逐步对一些重点街道的建筑物外立面进行粉饰、清洗。并规定: 编者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许多城市被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了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了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居住区色彩规划方面应该吸取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长处,弥补其不足,建设和谐的色彩环境,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觉。该文以北京北苑路街道整治改造项目为例,对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综述,可为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城市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市北苑路街道整治改造项目为例杨成汉1,张奕先2,段渊古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XWHO中国机构北京分公司,北京100016) 摘要依据北苑路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实践,提出城市街道色彩景观规划概念,阐述色彩景观发展的国内外现状。通过对北苑路及周边环境分析,结合奥运节奏,联系北京地域特点,对北苑路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色彩景观;北苑路;街道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11-04517-03 Design of Colourscape of Building Around Urban Street YANG Cheng蛳han et al(College of Horticultur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street architecture colourscape planning in Beiyuan road,the concept of street architecture colourscape planning was put forward,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the colourscape development was expounded.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street architecture colourscape planning in Beiyuan road was discussed by the environment analysis nearby the Beiyuan road,the rhythm of Olympic Ga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 of Beijing. Key words Colourscape;Beiyuan road;Street 作者简介杨成汉(1981-),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 林规划设计。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8-01-28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11):4517-4519责任编辑姜丽责任校对况玲玲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初探 ——以河北省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例 摘要: 风貌特色突出是世界上优秀城市所共有的品质,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称赞的对象。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城市自然环境、地方文化、历史文脉等要素的挖掘,力求打造一座屹立于京、津、保“金三角”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塑造独具特色的“风雅”之城。 关键词:景观风貌定位景观风貌控制标志建筑重点地段风貌设计 引言 城市景观风貌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景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景观风貌规划以现有各项规划为基础,全面分析城市现有各类资源,以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宗旨,具体而详尽地探讨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合理指导城市建设。 本文以霸州市城市景观风貌为例,探讨一座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塑造自身的景观风貌特色,形成富有个性魅力的空间形态。 1 “霸州”市由来 霸州市历史悠久,新石器中、晚期这里就有人居住。勤劳朴实的霸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升息繁衍了几千年。秦属广阳郡,汉属琢郡益昌县,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置霸州,建置前此地多为水乡,当时,因此地近霸水河,又有对辽称霸之意,故称霸州。 2 区位交通 霸州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东邻天津市,西接保定市,南邻文安县,北与廊坊市接壤。地处北京、天津和保定三大城市“金三角”中心。

霸州宋辽时期可谓边 关重地,自古交通发达。 因为是南北交通之咽喉、 水运交通之要道而成为兵 家必争之地。宋人称“此 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冀中 之机枢”,史有“帝阙下临 通万国,行人至此下燕山” 的记载。后随水量减少、洼淀淤积,内河航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发达的公路和铁路运输业。 如今的霸州交通条件优越,铁路线有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其中京九铁路南北纵贯,霸州站为京南第一大站,是北京的南大门;津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112国道、106国道和省道廊霸公路,构筑了霸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霸州已经成为环京津经济带上新兴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3 霸州市城市建设现状 霸州市依托自身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近 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市区现状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津霸铁路以南, 京九铁路以东,112国道以北,牤牛河以西区 域。其中建设道以南为老城区,建筑质量良莠 不齐;建设道与裕华道之间为新城区,行政中 心、商业中心、高档社区等建筑相继拔地而起, 以市政府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裕华道 以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科技、 外向型项目为主导,以生物医药、电子化工、 保健食品、汽车配件等项目为主的产业格局。 4 规划思路 规划充分利用霸州市自然环境,结合现状条件,挖掘城市各种构成要素,把握其

滨水城市沿江景观风貌规划探索

滨水城市沿江景观风貌规划探索 ——从内江沿江景观风貌规划谈起 内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贺斌 [摘要]本文以“内江市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规划设计为例,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就滨水城市在沿江景观风貌规划设计中应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塑造鲜明的滨江景观形象进行了探索,阐明了基本思路与作法。并就规划实施与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滨江;生态;景观;规划 A STUDY OF THE PLANNING OF THE LANDSCAPE ALONG THE RIVER IN A CITY BY A RIVER ---TAKING THE PLANNING OF THE RIVERSIDE LANDSCAPE IN NEIJIANG AS AN EXAMPLE HE BIN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a gardenlike city,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planning of the riverside landscape in Neijiang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planning of riverside landscape in a city by a river. The author illustrates his basic ideas about how to combine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a riverside city and how to fully use the existing natural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the humanities resources...etc. to mold a fresh and beautiful landscape image along the river in the process of

滨水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

滨水沿岸景观风貌规划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概况 *******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于地级宿迁市,南濒洪泽湖,北连沭阳县,西南与泗洪县接壤,西北与宿豫区毗邻,东部与淮安市淮阴区交界。泗阳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两千年建县史的古老城市,夏商时属徐州,周代属青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凌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在泗水下游之北臵*******,始称泗阳。西汉泗水国都城驻跸之所,中国唯一的“杨树之乡”。中国八大名酒——洋河大曲自此发源,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依膝而卧。 京杭运河是我国发展内河水运“两横一纵两网”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中南北纵向大通道,是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宿迁段全长112km,等级为内河二级,经徐州从宿迁西北横贯东南,主要承担从山东、徐州到苏南、上海、浙江的煤炭、矿建、水泥等运输任务,根据宿迁段四个梯级船闸的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全年货物通过量为59986万吨。可以说她是宿迁境内最重要的内河航道,在宿迁的综合运输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与公路、铁路一起构成的宿迁交通运输总骨架中发挥着水路运输的重要作用。 按照新一轮*******城总体规划确立的“以两河风光、楚汉文化为特色,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为支撑的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的定位,由运河北岸中心城区、运河南岸古镇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构成的“三区”用地格局已经形成。 本次“*******京杭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是旨在保护古运河,为古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实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古城风貌、改善人居环境,使之成为泗阳城市新亮点、新名片的一个文化、旅游、商贸景区综合建设项目;需要进一步挖掘运河水文化,彰显滨水城市特色,充分发挥运河的历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打造“滨水城市、运河新城”。 二、项目思考 1、本案重点解决的问题

诏安县城景观风貌专项规划·规划简本

诏安县城景观风貌专项规划·规划简本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诏安县城总体规划修编()》中远景设想的主城区范围一致,具体为:东至桥东镇东大门,西至沿国道至汾水关,北至高铁站,南至西溪,规划范围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控制范围:包含县城周边山脊线及宫口湾、梅岭镇界,控制范围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研究范围:以县城周边山脊线及乡镇边界为界,向海延伸,研究范围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三个层次的城市风貌定位 诏安县域范围内的风貌特色定位:闪耀闽粤门户的魅力之都。是指要打造综合雄厚生态产业实力、优美生态环境及深厚文化积淀的滨海魅力之都; 研究范围内的风貌特色定位:依山傍海的环东山湾休闲花园。是指要打造依山傍海,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滨海城市,构筑宜居宜业的环东山岛滨海休闲花园; 诏安县城风貌特色定位:山环水抱、儒雅诏安。其中“山环水抱”强调要尊重自然山水禀赋,强化自然格局,“儒雅诏安”指要突出城市气质与传统文化精神韵味。 、风貌总体架构 县域风貌总体架构: 依据《诏安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规划整体诏安县域形成“一心两核,三带四区”的城市风貌总体构架。 一心:丹诏古城文化核心; 两核:乌山生态核心和宫口湿地生态核心; 三带:绿色经济发展带、红色经济发展带和蓝色经济发展带; 四区:山区风貌片区、平原风貌片区、金都风貌片区和滨海风貌片区。山区风貌片区:主要以特色商贸和特色高优农业观光和农产品加工、温泉养生、特色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主;平原风貌片区:主要以农副产品、粮食为主的现代物流、商业服务、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为主;金都风貌片区:主要以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水产品加工产业、光电产业、现代农业观光为主;滨海风貌片区:主要以滨海旅游、产业船舶维修制造、港口物流、能源产业、水产品加工等功能为主。 研究范围风貌总体架构: 在尊重自然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诏安向海发展的城市发展路线,规划诏安形成“两轴、三区、多组团”的城市风貌总体构架。 两轴:分别是沿国道、北环城路、连站大道南环城路,自西向东的都市经济发展轴;由斗山沿东溪两岸至诏安湾,自西北向东南的连山通海的都市风貌发展轴; 三区:包括诏安县城发展区、梅岭旅游发展区和金都产业发展区; 多组团:包括诏安县城发展区内的行政服务组团、南湖居住组团、北湖文化组团、诏安工业组团、桥东居住组团以及高铁组团;梅岭旅游发展区内的古城旅游组团及其他旅游组团;金都产业发展区内的金都产业组团、林头产业组团及配套生活组团。 县城城市风貌架构: 诏安县景观风貌结构为“一湾、三山、两溪、四轴、六区”。 一湾:指宫口湾; 三山:指西姑山、西安山、良峰山;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规划尤显突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规划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内涵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as a planning one of the more distinctive ring,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planning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特色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或者说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风貌特色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形态和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本质特征。城市风貌特色侧重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的个性化本质特征。 1.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也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炼,大浪淘沙,最终得以流传。 以杭州为例。杭州的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在三面青山组成的镜框之中。西湖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风格多姿,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西湖自唐宋时期不断经营,明清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西湖周边的山体控制了城市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和竖向高度,独特的山体构造、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在一个空间中有机融合,既

0754.初探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和思路——以大理市海西田园风光保护规划为例介绍

0754.初探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和思路——以大理市海西田园风光保护规划为例 朱德宝师子乾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增长期,发展与保护、速度与质量的矛盾越发突显。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尝试了编制保护协调专项规划,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以旅游景区中自然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为例,以“视线”分析为主线进行规划方法的探索,总结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识字—组词—语法—造句”为核心的规划工作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以认识对象特殊性的刚性“语法”控制和以模式化语言“造句”对发展进行弹性引导控制相结合的结论,提升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田园风光保护视线分析方法模式化刚性与弹性 1 、背景与概况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1.3%,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的时期,城镇发展与各类保护区间的用地矛盾将日益突显。城镇高速建设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当前村庄规划的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管理体系粗放,城乡规划统筹管理现实阻力巨大,旅游景区周边村庄普遍出现村庄建设无序化、建筑风貌异质化、旅游景观资源蚕食化、村庄发展与景区开发失衡化。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十分注重质量,强化城乡规划建设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特色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突出城乡的个性和特点成为迫切需求。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滇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是云南省滇西旅游区的重要旅游景区和资源密集地、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大理洱海西岸(即海西)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自然山水风貌、白族村落、田园风光和古城及三塔等景区景点等要素特色突出,但当前环洱海田园风光正遭受严重的威胁。景观环境不协调,田园色调单一,作物类型杂乱,景观斑块破碎化,整体景观格局和重要视廊通道遭受严重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空心村现象严重。需从区域角度、统筹村庄发展,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村庄规划建设。 本项目规划范围是位于洱海西岸,以大理古城及崇圣寺三塔为中心,南至白鹤溪,北至隐仙溪,东至洱海水面,西至苍山山麓2200米高程线(苍山保护线),面积约21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