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知识点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知识点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知识点

抗菌药物考试知识点

一、《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

一般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

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选取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①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如吞咽困难者);②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③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④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⑤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血流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等);⑥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肌内注射给药时难以使用较大剂量,其吸收也受药动学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只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轻、中度感染者,不宜用于重症感染者。接受注射用药的感染患者经初始注射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4、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发挥最大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 -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5、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小时,有局

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但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及2 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3)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使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4)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如两性霉素B 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β -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 种药物联合,3 种及3 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亦可能增多。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过敏者,预防围手术期感染,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可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氨基糖苷类。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

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 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

24 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 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1,2]

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手术名称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抗菌药物选择

脑外科手术(清洁,无植入物)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

阴性葡萄球菌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

脑外科手术(经鼻窦、鼻腔、口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

咽部手术)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化链球菌)

脑脊液分流术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

阴性葡萄球菌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

[3]

脊髓手术I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阴性葡萄球菌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或Ⅰ、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

角膜移植、泪囊手术、眼穿通伤)阴性葡萄球菌

[3]

头颈部手术(恶性肿瘤,不经口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咽部黏膜)阴性葡萄球菌

头颈部手术(经口咽部黏膜)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克

属,口咽部厌氧菌(如消林霉素+庆大霉素

化链球菌)

[3]

颌面外科(下颌骨折切开复位或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内固定,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手阴性葡萄球菌

术,正颌手术)

[3]

耳鼻喉科(复杂性鼻中隔鼻成形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术,包括移植)阴性葡萄球菌

[3]

乳腺手术(乳腺癌、乳房成形术,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有植入物如乳房重建术)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3]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

菌,革兰阴性杆菌

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建、下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肢手术切口涉及腹股沟、任何血阴性葡萄球菌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管手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心

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3]±[5]甲

脆弱拟杆菌)硝唑,或头霉素类

胃、十二指肠、小肠手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头霉素类

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

球菌)

结肠、直肠、阑尾手术Ⅱ、Ⅲ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头

脆弱拟杆菌)霉素类,或头孢曲松±[5]甲硝唑

[4]

经直肠前列腺活检Ⅱ革兰阴性杆菌氟喹诺酮类

泌尿外科手术:进入泌尿道或经Ⅱ革兰阴性杆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氟喹诺酮类[4]阴道的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或

前列腺切除术、异体植入及取出,

切开造口、支架的植入及取出)

及经皮肾镜手术

Ⅱ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或氨基糖苷类+泌尿外科手术:涉及肠道的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

甲硝唑

Ⅱ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氨基糖苷类,或

有假体植入的泌尿系统手术

菌万古霉素

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阴道手术加用甲经阴道或经腹腔子宫切除术

硝唑)[3],或头霉素类

B 组链球菌,厌氧菌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使用举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头宫器) B 组链球菌,厌氧菌霉素类

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

羊膜早破或剖宫产术

B 组链球菌,厌氧菌

Ⅱ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或多人工流产-刮宫术

链球菌,厌氧菌(如脆弱西环素

引产术

拟杆菌)

Ⅱ、Ⅲ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

会阴撕裂修补术链球菌属,厌氧菌(如脆

弱拟杆菌)

[3]

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皮瓣转移术(游离或带蒂)或植

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皮术

革兰阴性菌

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内固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 感染高发医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

[3]

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外固定架植入术

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Ⅰ、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

截肢术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5]甲硝唑开放骨折内固定术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注:[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2]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

果患者对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3]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加限制。

[5]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

4、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随着放射介入和内镜诊疗等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亟待规范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国际有关指南推荐和国内专家的意见,对于部分常见的特殊诊疗操作预防用药的建议(附录3)。

附录3 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诊疗操作名称预防用药建议推荐药物

血管(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导管内溶栓术不推荐常规预防用药。对于7天内再

次行血管介入手术者、需要留置导管

或导管鞘超过24小时者,则应预防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

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高危患者建议使用1次第一代头孢菌素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不推荐预防用药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建议使用1次第一代头孢菌素

心脏射频消融术建议使用1次第一代头孢菌素

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

栓塞术

通常不推荐,除非存在皮肤坏死第一代头孢菌素

脾动脉、肾动脉栓塞术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第一代头孢菌素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肾、肺或其他(除肝外)

肿瘤化疗栓塞

不推荐预防用药

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

不推荐预防用药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过敏患者可考虑氟喹诺酮类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 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肿瘤的物理消融术(包括

射频、微波和冷冻等)

不推荐预防用药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及臭氧、激光消融术建议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建议使用1次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支

架植入术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一般不推荐预防用药;如为高危切除

(大面积切除,术中穿孔等)建议用药时

间不超过24小时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经皮内镜胃造瘘置管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输尿管镜和膀胱镜检查,术前尿液检查无菌者,通常不需预防氟喹诺酮类,或SMZ/TMP,或第一、二

尿动力学检查;震波碎石术用药。但对于高龄、免疫缺陷状态、

存在解剖异常等高危因素者,可予预

防用药

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

腹膜透析管植入术建议使用1次第一代头孢菌素

隧道式血管导管或药盒置

入术

不推荐预防用药

淋巴管造影术建议使用1次第一代头孢菌素

注:[1]操作前半小时静脉给药。

[2]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用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

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3]在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应严加限制。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 调整给药剂量。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宜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4)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应根据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对药物的清除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表1-2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肾功能减退时的应用抗菌药物

按原治疗剂量应用阿奇霉素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克林霉素

氯霉素

萘夫西林

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

莫西沙星

利奈唑胺

替加环素

利福喷丁

利福布汀

利福昔明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伏立康唑口服制剂

伊曲康唑口服液

酮康唑

替硝唑

乙胺嘧啶

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时按原治疗剂量,重度肾功能减退时减量应用红霉素

克拉霉素

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

头孢哌酮/舒巴坦[1]

环丙沙星

甲硝唑

达托霉素[1]

氟康唑[1]

利福平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氟胞嘧啶[1]

轻、中、重度肾功能减退时均需减量应用青霉素

羧苄西林

替卡西林

阿洛西林

头孢噻吩

头孢唑啉

头孢氨苄

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

头孢孟多

头孢西丁

头孢他啶

头孢唑肟

头孢噻肟

头孢吡肟

拉氧头孢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氨曲南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厄他培南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磺胺甲噁唑

甲氧苄啶

避免应用,确有指征应庆大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2]

用时需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或按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

阿米卡星

卡那霉素

其他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多黏菌素B

多黏菌素E

伊曲康唑静脉注射液[2,3]

伏立康唑静脉注射液[4]

不宜应用四环素呋喃妥因萘啶酸

注:[1]轻度肾功能减退时按原治疗量,只有严重肾功能减退者需减量。

[2]该药有明显肾毒性,虽肾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但可加重肾损害。

[3]非肾毒性药,因静脉制剂中赋形剂(环糊精)蓄积,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30ml/min时避

免应用或改口服。

[4]非肾毒性药,因静脉制剂中赋形剂(环糊精)蓄积,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时避

免应用或改口服。

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由于药物在肝脏

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

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

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2)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

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

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属此类。

(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伴有肾

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等均属此种情况。

(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抗菌药物等属

此类。

表1-3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抗菌药物

按原治疗量应用青霉素G

头孢唑啉

头孢他啶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其

他氨基糖苷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多黏菌素类

达托霉素[1]

氧氟沙星米卡芬净

左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

利奈唑胺[1]

严重肝病时减量慎用哌拉西林

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

羧苄西林

头孢噻吩

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

替加环素

甲硝唑

环丙沙星伊曲康唑

氟罗沙星伏立康唑[1]

卡泊芬净[1]

肝病时减量慎用红霉素培氟沙星异烟肼[2] 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肝病时避免应用红霉素酯化物

利福平

两性霉素B

酮康唑

磺胺药四环素氯霉素

咪康唑

注:[1]在严重肝功能不全者中的应用目前尚无资料。

[2]活动性肝病时避免应用。

3、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下降,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

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

自肾排出减少,可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患者,

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可按轻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无用药禁忌者可首选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有肾、耳毒性的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万古

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药物应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慎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

测,并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4、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

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代谢酶的产生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

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使治疗安全有效。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1-4)。可影响新生儿生

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应避免应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

呋喃类药应避免应用。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 -内酰胺类

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动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表1-4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肝酶不足,氯霉素与其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

游离氯霉素浓度升高

磺胺药脑性核黄疸磺胺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

喹诺酮类软骨损害(动物)不明

四环素类齿及骨骼发育不良,牙齿黄染药物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

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肾清除能力差,有遗传因素、药物浓度等个体差异大万古霉素肾、耳毒性同氨基糖苷类

磺胺药及呋喃类溶血性贫血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度肾功能减退时按原治疗量,只有严重肾功能减退者需减量。

[2]该药有明显肾毒性,虽肾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但可加重肾损害。

5、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糖苷类: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结果个体化给药。

(2)糖肽类:该类药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2)限制使用级: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安全性、疗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新上市,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2、处方权限与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本《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按程序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应由医疗机构内部授权,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3)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①感染病情严重者;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小时之内,其后需要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

二、医院药事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如下: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须由取得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及以上级处方权的

医师开具。预防用药时应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安全性、疗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须由取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及以上级处方权的医师开具。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须经过医院合理用药指导小组3 名及以上成员会诊同意后,由取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且不得在门诊使用。同时要与患者或家属签署《临床特殊用药知情同意书》。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 1 天用量。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24 小时内补充完成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2、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院感部负责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临床药学部每季进行细菌耐药信息评价分析,做出细菌耐药预警,医务处每季向临床科室发布细菌耐药预警信息,并监督其执行。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

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3、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在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对于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药物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4、抗菌药物评价要点

外科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符合要求: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穿刺、关节镜检查等操作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c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人工血管移植术、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 岁)、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

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5、抗菌药物目录外药品临时采购管理规定

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的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该程序仅针对住院患者。

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仅限于抢救、突发性疾病、灾情、疫情、住院特殊患者、专科或外院专家会诊等急需的药品。

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必须由临床科室主任提出,在填写申请表之前除应有呼吸、重症医学之一会诊同意意见外,还应有医院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会诊同意。同时应填写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其他申请理由。要求临床会诊人员必须为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审批权名单中人员;

临床会诊人员和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会诊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查阅患者治疗记录、细菌学资料、药敏试验结果,并谨慎提出会诊意见和建议。临床药师还需针对临床提出申请的抗菌药物与我院现有的同类品种进行比较,现有品种有同类可替代药品而申购理由不充分时,不得签署同意意见。同时对下一步抗感染治疗方案提出建议和药学监护意见,详细记录会诊情况,做好患者住院期间随访,对临时申购使用的抗菌药物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适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临床和医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抗菌药物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临床药学部主任核实、签署意见后,报分管院长批准签字,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一次性购入使用。

抗菌药物临时采购申请必须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药剂科方可进入采购实施程序。情况异常紧急时,可先通知药剂科购买,事后再补办手续。

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仅限于一次性采购,再次使用时需再次申请。申请人应保证该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若造成滞销损失由申请人负责处理,并将在2 年内不再受理该申请人的其他新药临时引进申请。若患者对此药过敏而需终止用药,申请医师则应尽快告知药剂科,由药剂科设法处理,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由申请科室承担。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2、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

(二)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1、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

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

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考题及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试题及答案 科别 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得分 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C ):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 B—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2.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归类分线情况,属于二线药物的是(C ): A.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B. 注射用头孢咲辛钠 C.阿奇霉素分散片 D.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3.对产生超广谱B-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 (A )类抗生素。 A.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 苷类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 A.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C )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A.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 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D ): 用抗生素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D ) 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 的治疗应选用(D ): 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9.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D )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10.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A )。 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二.判断题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见表2);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见表3)。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感染情况,尽量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的品种,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等)、药物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参考各医疗机构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四)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注射剂。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抗菌作用强、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六)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情况等。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 小时(重症感染 48 小时)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病原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 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综合治疗。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八、应尽量避免将全身用抗菌药物作为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产生耐药菌株。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用于气道预防给药。 九、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十、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其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三合乡卫生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 (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三)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 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 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 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 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 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 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 种或 2 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 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短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培训试题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版)》培训试题 科别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C): A.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 A )类抗生素。 A.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3.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4.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C)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A.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5.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D):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6.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D ) A.疝修补术 B.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7.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 )的治疗应选用(D): A.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8.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 (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D ) A.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9.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 A)。 A.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可一天一次给药的抗菌药物是( D )。 A.头孢曲松 B. 厄他培南 C. 左氧氟沙星 D. 以上都是 二.判断题( 20 分)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 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 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 3.手术时间较短(<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 。(√) 3 小时或超 4.2015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中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的要求,是 I 类切口手术前 0.5 — 2 小时给药率达 100%。(×)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泌尿外科肾上腺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腹腔镜手术: 1. 应用头孢一、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2. 手术时间超过1.5小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可延至96小时(经验用药)。 3. 老年患者,术前有肺部疾病患者抗菌药物在上述情况下延至48小时。 4. 发热病人应查找原因,验血常规以及病原学检查,依具体情况用药。 二、开放手术(含腹腔镜改为开放手术) 1. 应用头孢一、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为72小时(经验用药)。 2. 其它同一项2、3、4 泌尿外科病人泌尿系结石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 推荐根据治疗前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2. 一般推荐治疗7-14天,有时需要延长至21天(均为静脉用药)。 3. 尿路结石相关的复杂性尿路感染需要彻底清除结石,同时给予足够的抗菌药物治疗。如果不能完全清除结石,则应该考虑长期的抗菌药物治疗。 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泌尿系结石及存在尿路梗阻是特殊危险因素。合并感染的尿路结石,术前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直至达到标准。 5. URL、PCNL、输尿管切开取石、肾盂切开取石均为清洁-污染手术,而感染性结石手术为污染手术。 6. 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污染手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依据临床实际情况,考虑5天左右比较合适(经验用药)。 7. 对于URS、PCNL、输尿管下段结石切开取石,不伴有其它危险因素者,推荐术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二代)抗生素。单次用药即可。 8. 对于输尿管中上段碎石、嵌顿性结石、感染性结石、合并感染、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术前用药基础上维持用药需要达72小时。推荐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二代)抗生素。 女性泌尿外科手术的抗生素应用 尿道手术:包括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 1. 清洁-污染手术中,例如尿道肉阜,尿道外口囊肿等,经尿道膀胱颈切开等,属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菌谱应该覆盖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并覆盖常见阳性球菌,可以应用可选用头孢一代,二代以及喹诺酮类,术前30分钟开始给药,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应用第二剂,并持续应用至术后48小时,可加用甲硝唑。 2. 清洁-污染手术中,例如尿道中段悬吊术,盆底修复手术等,需要置入人工补片,并永久留置,可应用头孢二代以及喹诺酮类,并加用甲硝唑。术前30分钟开始给药,并需用抗生素溶液浸泡人工补片,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应用第二剂,并持续应用至术后48小时。穿刺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盆腔血肿或者损伤了膀胱,会增加感染风险。因为血肿持续存在,尿液可能持续漏出,应看待为感染性手术,建议更改为头孢三代并延长至术后7天(经验用药)。 3. 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例如各种瘘的手术,此情况不属于预防性应用。术前应做尿细菌培养,局部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如果没有细菌生长,应经验性用药,因为可能涉及到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甚至肠道的细菌污染,应采用广谱抗生素,并兼顾厌氧菌。可应用头孢三代,加奥硝唑,术前应用至局部炎症消退,尿中没有细菌生长,术后至少应用至一周(经验用药),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停药。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医博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7版)答案

医博士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7版)答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CDAEE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0)答案不确定o A、24小时 o B、24~48小时 o C、72~96小时 o D、48~72小时 o E、48~96小时 ? 2.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下列哪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20)答案不确定 o A、青霉素类 o B、头孢菌素类 o C、碳青霉烯类 o D、氟喹诺酮类 o E、糖肽类 ? 3.以下哪种类型的感染通常不推荐给予较大的给药剂量(20)答案不确定 o A、单纯的下尿路感染 o B、血流感染 o C、感染性心内膜炎 o D、骨髓炎 o 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4.以下哪些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0)答案不确定 o A、普通感冒 o B、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o C、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 o D、心力衰竭 o E、以上都是 ? 5.下列哪些情况可先予以注射给药(20)答案不确定 o A、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 o B、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 o C、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o D、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o E、以上都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ECCBA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目的不包括下列哪项(20)答案不确定 o A、预防手术部位浅表切口感染 o B、预防手术部位深部切口感染 o C、预防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o D、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o E、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 2.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0)答案不确定 o A、疝修补术

2016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考题及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单项选择题(3*10=30分)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归类分线情况,属于二线药物的是(): A.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B.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C. 阿奇霉素分散片 D.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3.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生素。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 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 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9.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10.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二.判断题(3*10=30分)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2.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可局部滴耳。() 3.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中需要追加的情况见于手术时间长(>3小时)或术中失血量大(>1500mL)。() 4.新生儿禁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5.确定为肠球菌感染,不宜再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6.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要求Ⅱ类切口的停药时间为3至7天。()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整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测试题 1. 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T,F) 2. 应用头孢菌素前应进行皮内试验(T,F) 3. 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T,F) 4.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T,F) 5. 两性霉素B静滴容易发生发热、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T,F) 6. 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S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T,F) 7.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T,F) 8.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T,F) 9. 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需合并抗厌氧菌药物(T,F) 10. 治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T, F) 11. 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T,F)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T, F) 13. 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较大剂量使用时可有出血倾向(T,F) 14. 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T, F) 答案

1. F, 2. F, 3. F 4. T, 5 F 6 F 7. T 8. F 9. T 10. F 11. F 12. F 13. T 14. T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测试题——题型来源于:宁夏远程网__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1、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因为耐药尽量不选择哪种抗菌药物()? A:大环内酯类药;B:头孢菌素类;C:青霉素;D:喹诺酮类药 2、以下不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是(): A:红霉素;B:庆大霉素;C:阿奇霉素;D:克拉霉素 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突出的原因是()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及答案

1、下列对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 A、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可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老年患者无用药禁忌者可首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C、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可按重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 D、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E、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药物应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慎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据此调整剂量 2、下列哪项不属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A、下呼吸道感染 B、血流感染 C、上呼吸道感染 D、盆腔感染 E、肾盂肾炎 3、下列哪些品种不属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氨苄西林/舒巴坦 B、头孢拉定/舒巴坦 C、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E、头孢哌酮/舒巴坦 4、治疗气性坏疽宜选药物是() A、红霉素 B、磺胺嘧啶 C、青霉素 D、氧氟沙星 E、利福平 5、下列不属于治疗皮肤炭疽的药物是() A、阿莫西林 B、环丙沙星 C、多西环素 D、甲硝唑 E、左氧氟沙星 6、治疗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宜选药物为() A、多西环素 B、利奈唑胺 C、头孢唑林 D、氨基糖苷类 E、红霉素

7、猩红热的治疗药物首选() A、红霉素 B、青霉素 C、大环内脂类 D、磺胺类 E、头霉素类 8、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 A、曲霉 B、星形诺卡菌 C、肺炎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分枝杆菌 9、下列关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发生反应时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如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 B、如发生过敏反应,减少用药剂量 C、发生休克反应,应给予吸氧及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D、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 E、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 10、下列关于气性坏疽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A、患者住单间病房并实施床旁接触隔离 B、早期足量应用抗需氧菌药物,合并厌氧菌感染时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 C、疗程视病情及感染程度酌情而定 D、必要时应截肢 E、尽早进行清创术,清除感染组织及坏死组织,取创口分泌物做需氧及厌氧培养 11、万古霉素对以下哪些微生物敏感() A、真菌、病毒 B、螺旋体 C、支原体、衣原体 D、军团菌 E、葡萄球菌、链球菌 21、()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A、红霉素 B、青霉素 C、克林霉素 D、第三代头孢 E、两性霉素B 22、氨基糖苷类的抗结核药是()

【良心出品】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磷霉素的适应证,错误的是C、磷霉素钙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 2.下列哪些品种不属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ADE 3.关于脓胸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CDE 4.实施淋巴管造影术的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类抗菌药物1次B、第一代头孢菌素 5.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真菌性心内膜炎疗程需()或更长,以降低复发率D、6~8周 6.以下属于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的是E、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7.使用四环素治疗无效的是A、变形杆菌 8.使用()时,应注意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肠炎的发生,如有可疑应及时停药B、克林霉素 9.治疗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肺脓肿,宜选药物为A、青霉素 G 或青霉素 V 10.下列关于吸入炭疽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C、宜选磺胺类治疗 11.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可采取()给药D、一日一次 12.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B、两性霉素B 13.下列关于性传播疾病说法正确的是D、同时检查和治疗性伴侣 14.红霉素不能作为下列哪种疾病的首选药物BDE 1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疗程为C、4~6周 16.经验治疗气性坏疽的宜选药物为B、克林霉素+大剂量青霉素 17.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超过()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C、7 18.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以()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 80%E、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19.万古霉素对以下哪些微生物敏感A、葡萄球菌、链球菌 20.下列关于立克次体病说法正确的是A、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科,柯克斯体科,巴通体科中的多个属、种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及答案(2016医博士)

医博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答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CDAEE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0)答案不确定o A、24小时 o B、24~48小时 o C、72~96小时 o D、48~72小时 o E、48~96小时 ? 2.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下列哪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20)答案不确定 o A、青霉素类 o B、头孢菌素类 o C、碳青霉烯类 o D、氟喹诺酮类 o E、糖肽类 ? 3.以下哪种类型的感染通常不推荐给予较大的给药剂量(20)答案不确定 o A、单纯的下尿路感染 o B、血流感染 o C、感染性心内膜炎 o D、骨髓炎 o 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4.以下哪些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0)答案不确定

o A、普通感冒 o B、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o C、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 o D、心力衰竭 o E、以上都是 ? 5.下列哪些情况可先予以注射给药(20)答案不确定 o A、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 o B、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 o C、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o D、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o E、以上都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ECCBA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目的不包括下列哪项(20)答案不确定 o A、预防手术部位浅表切口感染 o B、预防手术部位深部切口感染 o C、预防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o D、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o E、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 2.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0)答案不确定 o A、疝修补术 o B、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 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1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答案

下列不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是D、头孢克洛 下列不属于梅毒治疗应选的药物是()D、甲硝唑 下列不属于治疗皮肤炭疸的药物是()D、甲硝唑 下列关于布鲁菌病说法错误的是()D、属丙类传染病 下列关于鼠疫说法错误的是()D、属乙类传染病 下列关于性传播疾病说法正确的是()D、同时检查和治疗性伴侣 下列属于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是()D、头孢吡肟 小于5岁的要幼儿脓胸,常见病原菌为(D、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 嗜血杆菌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Ⅱ类手术切D、大肠杆菌 口,不太可能含有污染菌是() 氧头孢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不包D、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天内禁酒 括() 以下哪种抗菌药物可以引起灰婴综合征D、氯霉素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D、普通感冒、麻疹 因颅底骨折导致化脓性脑膜災,可能的D、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A组 致病菌为(

溶血性链球菌 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发生的非化脓性并D、10 发症,抗菌治疗疗程需()天 引起淋巴管炎及急性犛窝织炎最常见的D、A组溶血性链球菌 病原菌是() 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最常见D、铜绿假单胞薗 的病原菌为() 治疗B组链球菌所致的细菌性脑膜炎及脑D、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脓肿,直选药物为() 治疗不动杆菌属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肺D、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到/予巴坦 ,直选药物() 治疗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D、青莓素+庆大霉素 炎,宜选药物为() 治疗头癬的首选药物是() D、灰黄霉素 ()是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E、阿奇霉素 ()与軍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薗脑膜炎E、两性霉素B 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 毒性反应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测试题: 1. 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T,F) 2. 应用头孢菌素前应进行皮内试验(T,F) 3. 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T,F) 4.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T,F) 5. 两性霉素B静滴容易发生发热、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T,F) 6. 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S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T,F) 7.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T,F ) 8.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T,F ) 9. 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需合并抗厌氧菌药物(T,F ) 10. 治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T, F) 11. 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T,F )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T, F) 13. 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较大剂量使用时可有出血倾向(T,F) 14. 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T, F) 答案

1. F, 2. F, 3. F 4. T, 5 F 6 F 7. T 8. F 9. T 10. F 11. F 12. F 13. T 14. T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测试题——题型来源于:宁夏远程网__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1、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因为耐药尽量不选择哪种抗菌药物()? A:大环内酯类药;B:头孢菌素类;C:青霉素;D:喹诺酮类药 2、以下不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是(): A:红霉素;B:庆大霉素;C:阿奇霉素;D:克拉霉素 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突出的原因是()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

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7.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8.“病原治疗”中除本《指导原则》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细菌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 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 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 认真对待。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 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 1、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 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 (六)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 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七)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 2-3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八)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有局部 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九)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若局部感 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 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疗程中对已知或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必须使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时,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及肾功能减退、孕妇、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应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严密监测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 (十一)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病例,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制定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一效果比。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知识点

抗菌药物考试知识点 一、《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 一般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 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选取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①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如吞咽困难者);②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③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④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⑤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血流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等);⑥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肌内注射给药时难以使用较大剂量,其吸收也受药动学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只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轻、中度感染者,不宜用于重症感染者。接受注射用药的感染患者经初始注射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4、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发挥最大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 -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5、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小时,有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