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第25卷第2期

2004年6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Da l i an Un 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 i a l Sc iences )

Vol .25,No .2Jun .

2004

收稿日期:2004204215

作者简介:卜畏(19772),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张丽华(19642),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

要从事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及应用心理学研究。

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卜 畏, 张丽华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文章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发展及演变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和比较两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发展变化,探讨了这一转变过程中两大流派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并着重分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深远影响和跨时代意义。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转变 中图分类号:B 84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7X (2004)022*******

A tran sition from psychoana lysis to hu man istic psychology

BU W e i , ZHANG L i 2hua

(Educa tion S choo l ,L ia oning No r m a l Unive rs ity ,D a lia n 116029,C hina )

Abstract :T ak ing the theo retical developm en t and evo lu ti onary p rocess of the tw o great p sycho logical schoo ls of the p sychoanalysis and the hum an is m as the m ain line,based on the com parison betw een their research con ten t’s and m ethods’developm en ts and changes,th is pap er exp lo res the en ligh tm en t and the though t b rough t by these tw o great schoo ls du ring the tran siti on peri od fo r the research of m odern p sycho logy,and em phatically analyzes the far 2reach ing influence and the tran s 2epoch sign ificance of the p sychoanalysis schoo l .Key words :p sychoanalysis;hum an istic p sycho logy;tran siti on

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之日起,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百年风雨中,在经历了各大理论流派间的互相排斥、诋毁、乃至攻击中,最终阔步走向了心理学流派间的统合、包容和整合的繁荣之势。不难看出,正是蕴藏在各理论流派研究中的某些共同因素,使得心理学家们觉得很有必要彼此携手合作,来更好的探讨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同时,人本关怀和社会文化也在不同的侧面推动并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传统心理学也因此由简单、模式化的以“方法为中心”的实证主义研究转向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学、释义学的研究取向。与此同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对自我和人格研究的再度关注,使心理学家认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社会文化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所富有

的深远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其中颇具影响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心理学理论流派为代表,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或许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两大理论体系给我们当代研究者所带来的有关自我、人本、社会、文化乃至方法论的启发和思考。

一、两大学派的自我观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马斯洛、

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两者理论来源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对大量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前者强

调人格发展中生物学因素所起的决定作用,并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受欲望支配的个体。即人的本性是邪恶和贪婪的,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人本主义所反对和驳斥的。随着时代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日益关注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的情感体验,诸如自尊、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等高级的情感体验,而传统的精神分析正由于忽略了人性、价值和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深远影响和意义,而不得不在一片欢呼和喝彩声后,让位于新精神分析学派和号称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伴随着对自我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深入的人性思考,心理学将目光投向了“自我”这个即古老而又陌生的研究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自我研究中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的思想,在承认无意识的同时,更重视对意识层面的分析。谈到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人本主义并不排斥成长过程中的生物学基础。罗杰斯在其理论中强调了个体在“自我实现”中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内驱力,而这种生命中原始的驱力正是个体激发其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这一点与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向上的本能是不谋而合的。此外,罗杰斯还十分强调个体对自我的积极关注,诸如在自尊、自我信任感和积极的自我意像等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发展出健康与和谐的自我统和感,这一点在人本主义的先驱代表阿尔波特的“自我统和”概念中早有陈述。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本性也因为有了附加于我们机体之上的道德、价值的评判,而日益偏离了天性的发展。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条件化,机体的发展也愈加偏离真实的自我,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条件的现实的自我。于是便在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形成了焦虑的威胁情境,从而导致神经症的形成。而精神分析在治疗神经症时,着重在潜意识层面上对来访者进行分析。为此,阿尔波特在评价精神分析的时候,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在探讨无意识之前,如果我们能对意识层面上的行为动机给予充分的认识,那么心理学将会做得更好[1]”(A llpo rt,1968)。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与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霍妮的观点是相近的。霍妮把社会文化这一意识层面上的内容作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赋予了神经症以文化的内涵。她强调神经症的病因在于人格结构,而人格结构是由个体生活环境决定的。如果不了解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就不能了解他的人格,进而也就不能诊断和治疗他的神经症。可见,社会文明在造就和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

的生存与其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及其影响

自我心理学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以霍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一改传统精神分析忽视人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弊端,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和创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把人格看成是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产物。比如,霍妮从社会文化,从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自我的问题,将自我分为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2]。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反对佛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将社会文化因素视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决定力量,由此形成“在心理学历史中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安娜?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心理学,突出了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自我对本我的防御机制。接着,艾里克森又进一步发展了自我心理学,并提出了自我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自我同一性”,试图将机体,自我和社会三方面统一起来。更为难得的是他丰富和完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勇于对人类毕生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大胆的现象描述,将弗洛伊德理论中所忽略的成年后期人格发展进行了延续和补充。这是他的自我心理学重要的特点之一。艾里克森将社会、家庭、学校环境、同伴群体等社会学概念,融入了自我研究中,以多维的视角向我们说明了社会、文化和心理三者的合力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对日后学派的转形,在理论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他的人格发展观,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自我实现任务,都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可以说,新精神分析学派所进行的这些探索,为人本主义学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源泉和灵感火花,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在看到精神分析由传统走向改良与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本主义的阵营内也正经历着学派的分裂和整合,人本主义日益分化成两派: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和超个人主义的论争,代表人物分别是罗洛?梅和罗杰斯。在人性的问题上,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他还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着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和适应[5]。”

?

6

7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罗洛?梅视“恶”为人性的基本要素。罗杰斯假定人的本性是善的、建设性的,人性中恶的一面是由文化和社会的因素造成的。罗洛?梅对此加以批判。他说:“正是人造就了文化,文化的善或恶是因为构成文化的这些人是善或恶的;人是和文化交互作用的,人本身要对文化的破坏性影响负责。认为人的存在可以视为一系列可能性。这些受恶魔般的欲望所驱使的可能性,既是我们的建设性冲动的源泉,也是我们的破坏性冲动的源泉。如果这些恶魔般的欲望被人格整合,它就会接管整个人格,就会导致破坏性。”[6]罗杰斯正是看到了生的本能中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来引导机体的自我实现能力。而罗洛?梅则更重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先天拥有的毁灭和死亡攻击的本能,以此来建构自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同时他也承认个体与生俱来的成长动力。从人本主义学派两种分歧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精神分析对现代心理学的启发意义,正是在思想和观点的猛烈撞击中,心理学一步步地走向了完善和成熟。

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也对现代精神分析产生着影响。后现代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N.Ho llan2 der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概念的分析,明确地将自我概念的变化归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我所拥有的最个人的,最核心的东西,即我的本体,不是在我的身上,而在你我的相互作用之中,或在一个分裂的我之中。我们永远处于关系中,永远被他人所包围。精神分析最初是研究每张人皮内的个性的科学,而后现代精神分析研究的则是存在于人皮之间的人之个性[3]。”这些都说明心理学研究是在互动的社会和文化关系中来把握自我。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中,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Kohu t H.,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他把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个体的主观体验,这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致的,Kohu t H.给自我以特别的关注,他探讨了自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套有关自我发展的理论模式。这些观点同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理论相互吻合,也都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4]。

三、两大理论学派之间相互融合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三者协调发展就会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反之就会产生失调和病态的人格。人本主义的代表罗杰斯也认为,充分信任机体发展起来的自我价值评估体系,我们才能形成积极的关注和自我关注,并最终形成了真实的自我,我们不难看出罗杰斯的观点(真实自我),与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是有一定理论渊源的。所不同的是罗杰斯认为本我并非是混乱的,而是追求实现的天性。这一点与弗洛伊德所谓的混乱、非理性的本我是有本质差别的。正是“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7]。”

罗杰斯认为神经质的成因便是社会和文化及个体社会化中的扭曲和异化。由于社会要求道德化的超我,使得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之上,而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在非常多的时候,“个体被其文化条件化了,对其行为的奖励、强化等,事实上影响了其固有的实现倾向的自然取向。”[8]当本我走向自我,进入意识的层面时,个体便有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和文化需要,来不断满足自我并极力来战胜和超越自我,为此人本主义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要界定为七个阶梯,贯穿与人的自我实现中,同时本我—自我—超我这一过程也正是文化和社会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精神分析在剖析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强调积极的潜能来自外力的作用,而人本主义注重机体的自身评估和善的慧根。人本主义学派对精神分析的扬弃和对其合理内核的保留,正代表着现代心理学学派间的兼容并蓄之势。

四、两大学派间的方法论比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推动了心理科学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特别为研究力的能量的动力学的概念所吸引。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在研究心理问题时,是站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立场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在巧妙地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同时,注重把握整体观,以综合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而非割裂地以机械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类丰富的内心活动,很好找到了科学和现象研究两者相结合的切合点。同时,非学院派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也在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人文和现象学研究,重视童年经历的回忆、自由联想以及对意识的描述,给后人在选择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以极大的启迪。正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并对个体以全面、综合的考察和研究,弗洛伊德开创了心理学中的临床法,并被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所继承和

?

7

7

?

 第2期卜畏,张丽华: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发展。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说和心理动力说也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科学心理学所广泛使用的实证方法和手段,并在解释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和积极的评价,被证明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在当代以“方法为中心”的驳斥声中,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日益整合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挖掘精神分析所蕴涵的方法论的思想,其意义是深远的。可以看出“方法中心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产物,心理学家选择实验的方法并不是实验方法适合心理现象的研究,而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哲学认为只有使用实验的方法才能称得上科学,所以心理学要选择实验方法。因此实验的方法的确立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选择[4]。”

五、自我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两大理论体系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提出自我的发展层次,即“认识、把握、战胜、超越”自我。首先我们谈谈认识自我。查尔斯?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能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在社会互动中,想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彼此之间的想象是社会的固定的事实[9]”。在这一基础上,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具体说“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而每种社会关系也都反映着自我,进一步,由这种反映构成了我的身份。换句话说,正是通过理解我们在他人造成的反应,我们完成了社会化。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说,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的[10]。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认识了自我。第二个阶段:“把握自我”。罗洛?梅的人格定义中应用了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行为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而是在自由选择中进行着的,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人格中的自由受着特定的时空、特定社会、特定家庭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选择和把握自我的余地。而善于把握自我的人,势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病态人的心理在于认识自我过程中忽略了对自我选择和把握的能力,把这一权利交给了社会或他人,从而造成人格丧失,个人的独特潜能得不到发挥而偏离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罗洛?梅强调对自已的选择负责,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人格成熟趋向完善。个体在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人性弱点,便开始思考并努力地来战胜自我,追求生命所呈现的卓越,于是从把握自我过度到了“战胜自我”的阶段,阿德勒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追求卓越和对自卑的挑战,来战胜自我人格中的缺陷。但人类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在自我的探索历程中,跋涉前行,向着自我实现的最高点走去,即自我发展历程中的“超越”自我。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这也是心理学所期望的超越。

六、结 论

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中,我们看到心理学更加重视人文和自我整合的前景和希望。

心理科学以其对自我研究的不断探索,逐渐从注重生物型自我转变到注重能动的、人性化的自我观。在时代的呼唤下,在平等和尊重个性的社会中,我们从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战胜自我正向超越自我的理想境界奋斗着。转变带来了思考,带来了希望,转变带来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文历史观。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65.

[2]HORN EY K.N euro sis and H um an w o rth[M].N ew

Yo rk:N o rton,1950.124.

[3]诺曼?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5.292.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211,221.

[5]李东白.咨商的理论与技术[M].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

1984.67.

[6]郭永玉.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J].心理学探新,2003,

(1):4.

[7]RO GER S C R.Carl Rogers on Personal Pow er[M].L on2

don:constable,1977.65.

[8]RO GER S C R.A theo 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2

terpersonal relati onsh i p s,as developed in the C lient-Centered F ram ew o rk[A]:S.Koch.p sycho logy:A study of Science,[M]N ew Yo rk:M cGraw2h ill,1959.231. [9]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8.

[10]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46.

?

8

7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 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综合业务素质, 以下学习心得体会《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是学习心得体会频道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学习我解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最近认真阅 读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着极大帮助,现在就摘录本书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 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首先必须摆 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 体或内容,它规定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做;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 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 何变革。针对这一点,再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往我在教 学中,总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现教学 过程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有时还为此想不通。现 在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使用教材,同时也要

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更要注重交际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交际课 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教 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 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 与自由的过程。 (二)我对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 统一的实质是就是师生,生生的交往。据此,现代教学 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该书指出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 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中, 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 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边的整体的交往。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交往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我们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 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

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不断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读了《教师培训读本》,使我大受启发。里面所提到的,正是我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财富。 首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充要条件。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关键看这堂课是不是一堂好课。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 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是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根本,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当然不应该走上讲台的。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其父母相比,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爱护。时常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资料表明,老师把学生打成残废有之,让学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罚学生抄作业几十遍者有之,要学生吃屎者有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及群体动力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促使教师在讲授知识中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同时,正确地理解自己。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的“做”中学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它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对于克服我国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5、消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习论的片面性,丰富了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理论,有力冲击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论与精神分析的悲观发展论对学习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美国当时的教育革新。人本主义大量的教育试验和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也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作用,忽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创造性是正确的,但认为这些心理特点都是先天的潜能,忽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片面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违背人的发展的客观现实的。现实中的学校总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方针与办学模式,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的,而学生又在家庭与社会团体中接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成为一个既具有学校社会组织特性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过分强调学生天生的潜能,只会导致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学习”。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影响了教育与教学效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对教师以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迫学生学习的美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然而,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的自由活动为中心,这样必然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与教学质量。我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将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一个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认真拜读了《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教育书籍.一本本教育书籍,一句句教育同行真诚的话语,使我很受启发.现就学习过程中感触较深的谈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首要条件.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关键要看这堂课是不是一堂好课.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数老师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是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根本,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当然不应该走上讲台的.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必备条件.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其父母相比,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时常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犯罪低龄化,大多是因为其心理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所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教育就得尊重、理解、贴近他们;还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服众的威而有信的老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把学生教好.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由于其兴起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又称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第三势力的称谓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人本主义心里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基于这些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和看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异彩,让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不值得研究的,因为在它看来,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的。也就是说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一切与学习者个人意义无关的学习,只有相当于艾宾浩斯实验中的对无意义音节的背诵。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得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之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依此,与众不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代的特有环境和教育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下面是OK带来的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___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听了宋景堂专家的讲座,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与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与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与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与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与发挥的欲望与倾向,也就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她就必须成为什么,她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就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她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

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与结果就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应该就是促进人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与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就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就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就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就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瞧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她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与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就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就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演讲、考试等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

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翁孝川校长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仿佛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洗脑”更新。这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培训重点介绍了翁孝川校长着力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强调学校要接纳所有学生,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地位;学生要接纳社会、自然和同伴,理解、尊重老师的劳动,融入集体,实现自我的觉醒。此外,翁校长还提出“以学生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追求,以学生的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等口号。要求教师真正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蹲下来看学生,改变“冷面孔”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感情上温暖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心理上开导他们,在目标上指引他们,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唤醒教育”活动,在课程设置、教材取舍、教学方式等环节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进取之心,促使学生自我觉醒。以“关爱、感恩、赞美”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抓“文明风采”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快乐。我校在办学过程中,遭遇很多困境,如生源质量差、难教、难管;如何发展;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对待差生等。通过借鉴翁校长的办学方法,特别是他的发展思路和全纳教育理念,对我们开阔思路,加快我校改革发展会有所帮助。下面结合翁校长的经验,谈谈我校的发展。 (一)明确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根本,办学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路子,一个没有自己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很难想象会办成一个有什么特色的学校。我校学生主要来源分三种:一是普高落榜生,“不大情愿”地来到中职学校;二是厌倦了学习生活,被家长送进中职学校;三是对学一技之长有较浓兴趣,乐意来,主动来。其中,前两类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主要还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要借鉴和参考翁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成功推行“全纳教育”。 (二)明确办学目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校也是一样的,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就不能团结和凝聚教职工,如同一盘散沙,各想各的,各做各的,必然导致学校矛盾重重。我们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落实。 (三)努力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1.以“主题年”活动形式推进学校工作。 2.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实验设备投入。 3.德育工作。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都必须正视现实,正视当前中职学生的情况,以“全纳教育”理念为基础,更新学生德育观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绝对不能老是回忆过去的学生是多么的好教、好管,过去的工作是多么轻松愉快。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改革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更新育人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目标,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职教人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一、导言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从桑代克开始的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的学习理论。由于受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有关学习理论的介绍以及研究中,十分重视联结派和认知派、特别是奥苏伯尔等现代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而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m Psychology)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学习的观点,往往有所忽视。然而,在笔者看来,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提出了丰富的学习论点,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学习理论。本文旨在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的确,人本主义心理学起初并不形成于对学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是从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一些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持有相似观点的心理学家的应用研究中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 .R .Rogers )。此外,弗罗姆(E .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的实质 对学习实质的理解不同,是学习理论各流派的主要分歧所在。联结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派主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所谓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与获得经验,甚至学习的过程就是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即理解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具有不同经验的两个人在知觉同一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反应。罗杰斯认为这并不是所谓联结的不同,而是因为两个人对知觉的解释不同,所以他们所认识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也不同。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与罗杰斯类似。 (二)学习即潜能的发挥 对于学习的起因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而不应该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此外,人本主义还认为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由概念、命题、原则等构筑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教育活动,调制教育行为。具体说,学习教育理论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一、认识教育现象。 教育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到近代,教育学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分化综合,产生了众多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工艺学、教育社会学等。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认清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等各种基本关系,避免因认识的混乱带来实际行动的偏差。正确的认识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前提。 二、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特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又面对众多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的发展变化着的学生,他们受到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想正确解释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判断,就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 三、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又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理论一经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掌握就能转化为强大的武器。“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论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论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指导教师:范建平) (学生姓名:詹晓凤) 摘要: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要实现组织目标就要有合理的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 本, 以尊重人格, 突出柔性管理, 关心员工发展的双赢策略, 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注重员工培训为人本主义管 理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人本主义; 管理; 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人本主义诞生较早, 但作为管理理念的人本主义理念却直至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人的个性越来越得到张扬, 同时个性也得到了尊重, 原来那种以铁的制度, 不关心人, 扼杀人的管理方式与整个时代不相符, 于是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便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念而言的, 在传统管理理念中, 员工被视为组织的生产要素, 组织以获得效益为目标, 人员的使用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而已; 相应的,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就是将员工视为组织相并列的独立体, 尊重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等, 争取实现员工个体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相一致, 为个人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实现组织的繁荣昌盛。简言之,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旨在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双赢。人本主义管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尊重人格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认为, 严格管理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组织中的人形形色色, 有高级领导, 有技术骨干, 有一般工人, 也有打扫厕所的清洁工人,这些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差异很大, 对于组织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是人,都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管理中尊重人格, 包含下面三层含义: 1.1 管理是工作的管理 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仅限于工作管理, 不能掺杂其他内容, 员工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自主的生活方式, 只要这些选择不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危害, 上级无权干涉。 1.2 管理中应相互尊重 管理中的金科玉律, 即“: 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 你们也应该那样去对待别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所以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应互相尊重。如乐百氏提出“: 天地之间, 以人为尊”, 爱立信的用人哲学“: 职业精神, 相互尊重”, 摩托罗拉提出“: 尊重从招聘开始”。这些都已说明组织管理中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尤其是一些员工知识层次较高的组织, 更要相互尊重。员工学历越高, 自尊心往往就越强, 得到不尊重对待时受到的伤害和抵触情绪就大, 所以在组织中, 应营造一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以下小编为你带来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这些天,我看了很多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书籍,一些调查统计数据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

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_文冬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12期(总第116期 )电化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 1003-1553(2002)12-0058-03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 文 冬, 杨九民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都开始追求真正的个人意义,都希望能自我实现。为了实现人们的这种愿望,为了较好地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笔者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主张协作学习、加强师生情感互动六个方面探讨了笔者对信息社会教学设计原则的理解。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协作学习;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而又相互依赖的时代。面对这个复杂多变、信息浩瀚的世界,我们人类应能够呈现这样一种姿态:心胸广阔、知识渊博、精神焕发、品质高尚、善于情感互动。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教学工作者应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也是“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两个方面。然而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培养他们适应变化和如何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为当代信息社会的教学服务,教学设计应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 视个人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意义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它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与认知全部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这充分展示了个体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这意味着学习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说明学生自己对有意义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各种真实问题的组合。 罗杰斯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么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在当今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生活 58 DOI:10.13811/https://www.360docs.net/doc/7f6808422.html, k i.eer.2002.12.013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3 篇 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3 篇假期里,我过得充 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的书有: 《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 55 个细节》、《爱的教育》等。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 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尝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尝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 “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 、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 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 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 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

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 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 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教师来说,学习、反思、成长、发展是同义词,通过学习,我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要努力摆脱“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回忆二十年来的教学工作,在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路走下来的,很少有自己的东西。通过学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对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观点。教了几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对知识方法的挖掘、归类、整理。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也一直是个未知数。通过学习,理清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培养途径。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其它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重大意义。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及落实的具体原则,并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实。 二、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转变了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报告,但对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通过这次理论学习,才加深了对上述教育思想的认识。 三、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完善了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总而言之,这次理论学习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今后我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继续努力,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篇二: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刘梅菊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