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税法和大陆税法的区别

香港税法和大陆税法的区别
香港税法和大陆税法的区别

一、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

(一)香港与大陆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香港始终以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贸易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香港税法体现出税制简单、征税面窄的特点。在税收管辖权的确立方面,香港与大多数国家不同,选择单一行使收入来源管辖权,即各种税收的征收仅限于来自香港地区的财产和收入,凡是来源于香港

之外的财产和收入一概不征税。

我国大陆借鉴各国的实践经验也是同时采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管辖权。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构成我国税收居民的纳税人,无论其收入是来源于中国

境内还是境外,都需要按照中国的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而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也需要就其

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收入缴纳所得税。

(二)税制结构和税收模式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

香港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形成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的税收模式。其直接税主要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组成,目前征收的税种主要为:利得税、薪俸税、物业税和遗产税。香港的间接税主要有印花税、消费税及几个零星税种.

我国大陆目前的税制结构主要还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的税收模式,主要税收收入来源是对公司、企业征收流转税。经过1994年新税制改革后,大陆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为辅的税制体系,流转税主要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构成,所得税主要由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涉外企业所得税构成.

(三)香港实行“避税港”式的税制格局

香港始终把税种限制在少数范围内,有些国际上普遍开征的税种如增值税、社会保险税等都未开征。已开征的税种的税负也很轻,从主体税种看,利得税的税率分别为16.5%(适用于有限公司)和15%(适用于非有限公司),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税率相比都是相当低的。由于利得税是对公司、企业的纯利征收,计算纯利时原则上纳税人为赚取利润所付出的各种费用均可以作为成本费用扣除。另外,为了推进技术革新,企业的固定资产除正常折旧外还可对机器设备成本的60%、工业楼宇成本的20%提取首次折旧,所以,实际税负更低。香港薪俸税基准税率为15%,同时规定了较高的免税额,因此,大多数工薪收入达不到起征点,据报道,在香港500万人口中,缴纳薪俸税的只有20万,约占总人口的4%。物业税的税率也为15%,按租金计算,计算时可扣除20%的维修费。

1994年,我国大陆进行了税制改革,税收由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及资源税五个种类组成,其中每一类又由相应的税种构成,税种达20多种,其中既有能够保证财政收入增长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又有能够调节经济和分配的消费税和所得税,并且还设置了起特殊调节

作用的行为税,基本形成一个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税制体制。从大陆的整体税负水平看,基本属于中等偏下,如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但与香港比较的差别在于税收征管薄弱,税收征管手段和方式不科学,税收流失相当严重。(四)香港和大陆税收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差别

香港由于地域狭小,没有象大多数国家一样实行分税制,而是采用一级税制,即在港府的一级财政体制下,相应设置一级税务机关。香港实行议会政体,税法由立法部门的律政司制订,作为全港税务最高行政机关的税务局负责执行税法,但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以就税收法规修

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而财政司对执法的具体工作不直接干预。税务局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工作,并将征、管、查三种职责分开,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征管机制。在香港,所有纳税人的资料档案都是通过电脑系统管理,税务人员与纳税人一般不直接接触,往来一般通过

书面形式。在征税方式上规定了既方便纳税人纳税,又利于税务当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报税、评税、收税、追税制度。

我国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作为全国最高税务机关的国家税务总局不仅拥有执法权,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授权立法权,它可以依法拟订和执行国家的税收法律、法令、法规,制定和执行实施细则及税收行政规章,提议税种的开征和停征、税目的增减、税率的调整。大陆税收实行分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国家税务系统实行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的领导体系;地方税务系统则实行地方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国税局和地税局各司其职,能保证中央和地方税收及时充足地入库,同时,也体现了税收管理体制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解析

香港回归祖国后,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自行立法规定税种、税率、税收宽免及其它税收事务。因此,1997年7月1日后,我国形成了两种相对独立的税收法律制度并存的现状。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自具有独特的税收地位。对香港税法和大陆税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以求两种税法的相互协调,这对发展香港及大陆经济,加强和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 (一香港与大陆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行使的征税权力,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基于这种权力,一国政府可以决定对哪些人和对象征税,征何种税以及征多少税。在实践中,各国都是以纳税人或征税对象与国家主权存在的属人联系或属地联系作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前提或依据,或者根据属人原则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境外的收入行使征税权;或者根据属地原则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行使管辖权。目前,大多数国家则同时行使双重税收管辖权,即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行使征税权,同时,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收入行使征税权。 我国大陆借鉴各国的实践经验也是同时采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管辖权。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构成我国税收居民的纳税人,无论其收入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境外,都需要按照中国的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而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也需要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收入缴纳所得税。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特点,香港始终以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贸易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香港税法体现出税制简单、征税面窄的特点。在税收管辖权的确立方面,香港与大多数国家不同,选择单一行使收入来源管辖权,即各种税收的征收仅限于来自香港地区的财产和收入,凡是来源于香港之外的财产和收入一概不征税。这样,投资者在香港进行投资经营将承担比其它国家和地区低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香港进行投资或经营。

国两制 香港与大陆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提出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三)高度自治。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除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之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是中国这个整体一个组成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关系&区别 政治 香港实施和三权分立的模式,并制定由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领导的管治体制和架构。 行政主导是指以行政长官为首长的政府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力,行政机关在制定公共政策、立法议程和政府日常工作上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代议政制是指机关的成员是由以选举形式选出,并代表其在议会中行使权力(代议),与之相反的是直接民主制。除了在选举中外,选民和被选者并无约束关系,即被选者在议会中的行为并无需要遵从选民的意愿 从中可以看到香港政治与大陆的的联系和区别。香港的代议政治其实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相同之处。公民选出代表,代表在会议中行使权力。但是又有不同之处,全国人大代表必须代表选民的意愿,但香港则对这一点毫无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举、并经委任产生。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签署法案和财政预算案、颁布法例、决定政府政策以及发布行政命令,并由行政会议协助制定政策。 从这一段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在于行政长官在选举出后,要经由中央人民政府委任。这就体现出来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拥有高度自治的同时,也是有所制约的。 经济 1、国际贸易收支: 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两地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且中国对香港的收支是逆差,香港为顺差。香港地区保持中国最大服务贸易伙伴地位。香港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 两岸的贸易对彼此的经济都有贡献,但相对于中国大陆,对香港的经济和金融推动更加明显。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梁文道:有一次在北大演讲,有读者问我台湾、香港和大陆在文化上的差别。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很详细地回答他。今天我想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是温情脉脉的 我(梁文道)觉得台湾给人的感觉是温情脉脉,不管是那里的人也好,还是那里出的唱片、CD也好。以前台湾的CD封套里面会有写着歌词的小册子,很奇怪的是那个小册子你可以拿出来,但却塞不回去。为什么呢?因为歌手会把他录制这首歌时的心情写下来,连同歌词一起印在小册子上,所以就会比较厚,拿出来以后很难再塞进去。 大陆人有信心、热情 而大陆给我的感觉是,年轻人都器宇轩昂,充满大志,让你联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话。我曾经接到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京城五大才子之一”。当时我就特别想问他,另外那四大才子是谁,当然最后我没有问。 我常常在大陆的论坛里看到很多人随便什么事都能写首诗,我每个星期都收到很多很厚的书,有一些我不知道的作者寄来书稿让我看,看完之后让我写评语或者在节目里进行推荐,甚至告诉我说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结构,不看后悔。这种信心、这种热情是台湾和香港都没有的。 香港文人没有圈子 至于香港,相比较起来,它给人的感觉比较冷。香港的作家多数很低调,甚至可以说是自卑。他们不会把自己称为作家,而是说文字工作者,艺术家就自称为艺术工作者。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位置以后,他们会感到安然、舒适。大陆的评论家在评论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样的字眼,比如某某某的作品达到了怎样的精神高度。这些话是我们不太敢讲的。 在大陆,作家和艺术家会有自己的圈子,大家在一起交流,但是香港没有。这些人是混迹在三教九流之中的。香港有一些没落的老工业区,比如大角咀,那里有一些茶餐厅,环境很脏、很吵,很市井的样子,里面有人围在电视机前看赌马的节目,有人低头吃一份盖浇饭,有人大声喧哗。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一些人在写稿或者读书,丝毫不受打扰。 西西在马桶上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到大陆的一些作家朋友家里去做客。去之前人家跟我说,我家里地方很小。我去了之后一看,哇,简直是豪宅啊!因为在香港,我们居住的地方很局促。局促到了什么地步呢?像香港最好的作家西西,她当年写《我城》的时候还在学校教书,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 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莫过于李小龙,《精武门》以及《猛龙过江》将李小龙乃至香港电影带进了国际影坛,一度创造了武打片的神话。但终究这个成功的偶然性太大,随着李小龙的猝死,香港的武打片跌入了一个低谷之中,可喜的是成龙和洪金宝用另一种方式的诠释,将喜剧元素加入武打片中,为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香港与大陆该如何沟通与相处

香港与大陆该如何沟通与相处 【摘要】:近几年来,香港与大陆的矛盾似乎与日俱增,仅仅隔着一条维多利亚海峡都能闻到两岸同胞的火药味,那么这些矛盾和争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因为大陆日益发展壮大,大陆人民的自信得到膨胀还是由于“港灿”(指从小在香港学习、成长,自以为学贯中西,见过世面,实则目光如豆;对殖民时代无线缅怀,却又自知曾被舍弃;不齿大陆暴发户的嘴脸之余,却又晓得自我安慰,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港人比起大陆人高一等,不屑说普通话)的现象增加,两岸人民的相处态度是否都是如此还是仅仅是个别?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又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这样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和描述。 【关键词】大陆,香港,矛盾,网络,旅游 说到香港与大陆,首先需要介绍一下香港的发展背景和香港为什么会崛起。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早期的香港是内地和西方贸易的一个最佳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在这样的时期中,香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的影视作品和大陆少见的外来商品,这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共同影响,触发了大陆人的“崇港”心理,同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将子女送港留学的父母。 然而,大陆与香港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一旦大陆对外开放程度加大,那么势必影响到香港这条贸易链,导致香港的“繁荣”消失。而这一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印证,大陆在飞速地发展着,对外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对外的贸易港口不断增加,如果能够直接将货物运送到大陆,为何还要走香港这条路呢?很多运送商将眼光直接对准上海、深圳、天津等等大型运输口岸,这不仅仅是一次运输,更多的是货物背后的快速消耗。之前很多货物运输到了香港,香港需要转运到大陆,甚至从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货物购买法律和出口的限制,并没有那么理想的消耗量,而直接到达大陆之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大陆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市场,使得外来货物一经到达就快速被消耗,如此便捷以及轻松的方式,运送商何乐而不为呢? 从另一方面来讲,香港的经济和发展处于“缩水”状态,而香港的“港灿”却愈发壮大。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越来越的多的港灿试图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且加以夸张化和丑化。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去香港旅游,由于对于产品不太了解,于是咨询了身边的售货员,而这位售货员听出了我朋友说的是普通话却以粤语回应,并且表情十分不耐烦,而讽刺的是,我朋友刚走就有一对白人夫妻前来咨询,售货员以标准的英语微笑的解释着。同样令我想到早前香港爆出大陆游客的小孩去香港旅游随地大小便,而相同的情况发生在外国人身上则并没有反应。那么我想并不是事件本身有多恶劣,而是香港部分群众对于大陆人民是有一定的排斥的,而这种排斥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那么这部分的港灿就靠着互联网将此类事实夸张化之后公布出去,黑化中港人民的关系,导致中港火药味渐浓。 而上述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大部分的香港人对于大陆人还是非常友好的,之前就看到一个香港公众人物——TVB新旦梁烈唯录制了一段中港关系不应该在恶劣下去的视频,视频中列举了一些香港人与大陆人所谓矛盾来源的几件事情,比如大陆人疯狂购买香港药妆和游客随地大小便等,并解释香港人也曾去日本大肆扫购日本药妆店,被日本人称之为蝗虫,他表示,我们港陆同胞要连结在一起,不能被少数港灿黑化。 除了演艺界人士对大陆的频繁示好,很多大型的香港公司也转移到了内地,这也使得港灿滋生出了不平衡的心理,觉得大陆在过多的剥夺香港的原始积累和竞争机会。97年香港刚刚回归中国的时候,人均GDP与新加坡一样,而现在只有新加坡的一半,如果说是由于失去了贸易中转站的优势,但是反观新加坡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类似的优势啊,香港为什么会

香港与大陆雇佣条例对比 浅析

香港与大陆雇佣条例对比、浅析 贸易的世界一体化使我们不得不对不同的劳动法规要有所了解,对企业如是,对员工也如此。劳动法规在两岸三地叫法不一样。在大陆主要法律规范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在香港册叫《雇佣条例》及其配套法规。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入手来在二者之间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与对比。 一、适用范围 从表格中我们会发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华就业的外国人是否适用本法。如果是,那么很多地方法规规定在华就业的外国人不参加社会保险,这与《劳动法》是有冲突的。如果不是,那么与《劳动法》所表述的范围的是矛盾的。 二、社会保险

从此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相较而言,香港的保险制度更加贴近市场化,且企业的自主性较大;而大陆的保险制度更加的贴近政府的宏观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大力度地保证个人的保险基金。内地社保改革已多年,但问题仍很多。首先是大锅饭问题,其次是基金运作没有市场化,再者项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有的地方法规不合理。据此,我更认为香港在这方面有更好的一个体制,企业较大的自主性可以使行业间显现出企业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进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在此种制度下,企业与市场会更加的充满活力与良性竞争。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感知到不管是香港还是大陆都十分注重对雇员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都给予了雇员较好的基本保证。但在二者相比之下,则香港方面的法规更加的具体完善,而从实际操作上来观察,大陆的企业也很少严格根据法规而执行上述活动,监管力度尚且不足,需要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与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并且营造一个具有强力监管性的市场氛围。 四、休假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的融合与发展,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的存在。两地电影的血脉会通,成为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及电影品牌、解决当下以至未来电影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和根据。两地电影的对话与融合,是构成中国电影合作与发展的一种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语言、地域、趣味与价值选择中。但是,香港电影包含着对电影活动及规律的独特理解及视角,更包含着中国人对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概括、把握和思考。 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香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电影是互补的。因此,近十年来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与内地电影融合、互渗与发展,既有两地电影血脉会通相印证的一面,又有对中国内地电影进行补充的一面,更有对中国电影的启示、推动发展的一面。通过这样的交流、融合,香港电影能够鼓励中国内地电影人进一步把电影作为职业,使电影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对香港电影在当下发展存在的困顿、困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香港电影和中国内地电影,都源于一条深邃的河流,这便是同祖、同源的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共生与同源性,成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对话与杂糅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严格意义上说,在50年代之前,香港电影不叫香港电影,而称之为“粤语片”“粤电影”或“华南电影”。那么,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是哪一部呢?是1933年在上海拍摄的《白金龙》,由粤剧名家薛觉先编剧,汤晓丹导演,薛觉先和唐雪卿主演,由于集中两地三方的资源和人才,影片才能出奇制胜,取得了包括上海、香港、广州、东南亚等地的票房佳绩。

另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星驰的电影,可能会发现他其实是在重拍过去的影片,可能是重拍四五十年代马师曾的电影。而马师曾的影片,又可能是从他的粤剧舞台剧改编而来的,而他们的粤剧,又源于京剧!再比如香港以文艺片着称的前辈导演李晨风,就曾改编拍摄过《春》、《憩园》和《寒夜》,也改编过曹禺的《日出》,还改编过茅盾的《虹》、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和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现代中国文学、通俗文学、通俗文化传统,成为香港电影不能割断的历史文化脐带。由此看来,电影也是一种文物,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古学意义上的跟踪辨析,进行还原研究,这样才能贯通历史的理解融合以期创新。香港电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最为辉煌的时期。 但是到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的发展陷入困顿。香港的一些电影人对内地电影审查制度也有不少担心,香港电影出现萎缩。香港电影过去出现繁荣,与其特定的民间性、娱乐性的追求,迎合一般市井大众的趣味有很密切的关系。那种富于民间色彩、注重娱乐性的喜剧、闹剧电影,注重斗勇、斗狠、宣扬民族主义气节的功夫电影,成为一种传奇和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民间意识形态,贯穿其中的是一种主流的意识、一种主流的心态。但是,到了回归之后,交流、互融的大门打开,这种主流心态、主流意识边缘化了。在经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香港电影人努力在两地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些香港影片到内地取景,一些香港影片靠内地市场获取票房。两地电影开始了新的飞跃性的合作。CEPA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把电影也纳入帮助香港经济复苏、实现两地共同发展的举措当中。由此,香港电影可以与国产电影享受同等待遇,原来很严格的一比一合拍片比例开始放宽,允许有香港内地两个电影版本,纯港产电影不占进口片配额,不再作为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精修订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 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

香港与大陆婚姻法的区别

香港婚姻法与内地婚姻法有哪些区别? 导读: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早期的法律渊源来源于解放前的“旧式婚姻”及英国判例法。20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婚姻家庭法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修订与改革,改革后的婚姻家庭法,结束了“中英混合体”的体制,越来越趋向于以英国法为蓝本,兼顾吸收了普通法的诸多原则,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显著特色的法律系统。随着大陆涉港婚姻家庭案件的日益增多,对香港婚姻法的了解和掌握日益重要。因此,研究香港婚姻法与大陆婚姻法的异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婚姻缔结实质要件的异同 1、香港法律规定的条件: 1)资格条件:香港《婚姻条例》规定,在香港注册结婚,不论男女年龄应均满16周岁;已满16周岁不满21周岁的人结婚,还要获得其父母或合法监护人的同意,并且给合的男女之间不存在禁止的近亲属的范围。 2)注册条件:婚姻缔结申请人应向婚姻注册管理处的注册官递交结婚申请书,并注明“本人拟由申报之日起三个月内与另一方结婚”字样。注册官收到申请后,在当事人的住所地发布结婚公告。经过15天的公告期若无人提出异议,给予注册登记。 2、大陆法律规定的条件: 1)资格条件:大陆《婚姻法》规定,在大陆登记结婚的年龄,男方不得少于22周岁,女方不得少于20周岁,比香港规定要晚一些,并且没有经他人同意的限制,提倡婚姻自由,合法婚姻的结合不受干涉。在禁止结婚条件方面,禁止患有恶性传染病特别是有可能传染给下一带疾病携带者结婚,并禁止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傍系血亲结合。 2)注册条件: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男女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否则不是合法夫妻关系。一经登记,即确立夫妻关系,不必经过公告期。 二、无效婚姻的异同 1、香港法律规定无效婚姻的情况: 香港法律指的无效婚姻(void marriage),是指当事人的婚姻行为不符合法律的基本条件,在法律上不产生婚姻的效力,该婚姻自始无效。在香港,无效婚姻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地位有所区别。 构成无效婚姻的要件有: 1)婚姻缔结双方是在法律禁止结婚的限制内。根据香港法律,任何男子不得与其直系血亲以及一定范围的傍系血亲的亲属结合,否则是无效婚姻。 2)未达到法定婚龄的结合为无效婚姻。如果举行婚礼时,一方不满十六周岁,即使婚姻关系持续多年,该婚姻关系仍自始无效。 3)未按法律规定程序办理注册手续的婚姻为无效婚姻。任何在香港申请结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2007年12月17日會議文件編號:CSD/6/2007 策略發展委員會 香港與內地關係 目的 本文件簡述香港回歸十年來與內地建立緊密關係、增進了解和交往,以及深化合作的狀況,供委員參考和討論。香港各方面的工作對增進兩地同胞的關係有一定效用,但仍有不少工作需要推展。如何增強兩地同胞的互信和感情乃亟須探討的課題。 兩地關係發展的概況 2. 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交往日趨密切。兩地關係由最初以經濟貿易合作為主,發展至今天已延伸至社會、文化及生活各個範疇。兩地關係得以享有長足發展,除了是因為香港回歸祖國外,更重要的是內地的高速經濟增長,使之在過去短短十多年間,不僅經濟總量上躍居世界前列,而且成為帶動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香港作為內地通往世界的窗口城市,亦把握了這個機會實現經濟轉型,加深與內地經濟的融合。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將香港的功能定位和長遠發展列入國家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考慮,表明了國家對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地位的確定,也反映出兩地經濟的融合已經到了息息相關的程度。本港不少社會人士都認為,香港未來的發展,繫於我們背靠內地的優勢,以及提升兩地良好和緊密的關係。

3. 香港在經濟上與內地融合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行政長官在今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相關策略發展方向,包括藉着強化香港與毗鄰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在鐡路和道路交通網絡上的聯繫,加強香港與周邊區域的融合,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地位,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新基礎。有關跨界基建項目,包括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機場的接駁鐵路,及開發落馬洲河套區等。 4. 此外,兩地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亦大大增加了兩地在文化、生活和社會各層面上交流和融合的機會。例如近年香港高等院校招收內地優秀學生來港入學的比例不斷上升,而在港畢業的內地學生,更可通過政府的吸引人才計劃,在港就業。在此計劃下,2006年獲批准再度來港工作的人數為405人,是2003年113人的3.5倍。同時,香港到內地工作和居住的人數也在不斷地增長,根據出入境記錄的估算,截至2004年底,有近57萬港人長期逗留內地。這些自然不包括每天數以千計的兩地居民因工作、探親、旅遊或購物之故穿梭於香港和內地之間。 兩地關係發展的原則 「一國兩制」 5.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國家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根據《基本法》第一條的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比较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比较 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是随着其历史发展而慢慢沉淀下来的。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1995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当时的青山,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驻军,保卫珠江的入口,外国来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才可转去广州。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在任满后,和家属定居于锦田山谷,建立了一个村落,称为“北围”。他的子孙后来又建立了“吉庆围”。清朝时候,清兵1662年派兵到现在的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一衣带水,但这期间大体上稍落后与内地,与内地文化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宗族文化上,宗族在中国历史上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历时最久的、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存的社会群体,还是古老的合法民间组织。它的文化——家族文化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家庭文化,又是可能具有普世性的文化资源。从香港宗族的组成状况、分布空间、它的兴衰历史,到民间宗族的建设、宗祠、家塾、祖坟、规范与祖训;宗族的活动、祭祖、修谱;族人间的人际关系;宗族与村落关系;宗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这些方面至今都可以寻觅到历史上的痕迹。中国民众秉承的观念:哪里有他的宗词,哪里就有他的精神寄托。乡村和小镇是祖庙祖坟所在地,也成为宗族文化的发源地,是民风习俗的温床,是真正的家,真正的归宿,真正的安全所在。所以中国向来的传统是“小难避城,大难避乡”。 在教育方面,香港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开始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 孔教教义(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教诲为基础。孔子是中国古代圣贤、思想家和教育家,宣扬一套以人际关系为本的道德标准,强调传统和礼制的重要。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影响深远,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孔教的主要节日是农历八月廿七日或新历九月廿八日的孔诞,香港的孔教徒都会参与教育工作,兴办多所学校,以弘扬孔子的思想。宗教方面,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香港有超过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教案(4) 年级:八年级下册试讲人:王啸课题: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港澳发展经济的优劣势,以及祖国对港澳经济的促进作用 2、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这一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和认识方法 3、通过对港澳与内地实现共同繁荣途径的探讨,对学生进行现代化发展观的教育 时间分配(分钟)教师教学行为 应用的教 学技能 学生学习行为 需准备的教 具、板书 0.5 同学们好,大家都知道我国实行了一国两制,我 国之所以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 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 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 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讲解技能 板书技能 集中精力,进入学 习状态 板书:港澳的经 济发展 3.5 大家看投影讨论,香港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 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 门户,亚太地区中枢。港澳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 是什么? 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 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 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最优良天然港,又位 于沟通周围国家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出 口贸易发达。 3.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 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极为简便, 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 转口贸易的发展。 所以港澳的发展以金融。贸易、信息服务、航运 和博彩旅游业为主。 讲解技能 提问技能 板书技能 学生思考并回答: 1位置优越 2天然良港 3自然贸易港 地图 板书:发展优势 2.5 上面说的是港澳发展的有利条件,那么是否也有 不利因素制约经济的发展呢?香港人多地狭,资 源缺乏,工业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进口,并且主 要靠祖国内地供应。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和祖国 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香 讲解技能 提问技能 板书技能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人多地狭,自然资 源匮乏 板书:发展劣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