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32卷第1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32No.12019年02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b.20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张晓伟(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服饰文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8TJA760017),安徽省高教提升计划人文项目(TSSK2017B14);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

目(2016SKJD06);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4a025);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YQ25).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张晓伟1,梁惠娥2,邬红芳3

(1.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3.安徽工程大学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望江挑花是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朴的针法、平面化的纹样和素雅的色彩特征形成了土、特、奇、古的独立形式语言,折射出中国传统中朴素、从容的审美特征。望江挑花装饰的单纯化、理想化特征,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映射出该地域服饰文化的品格。

关键词:望江;挑花;特征;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19)01-0017-05

望江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管辖,地处于古吴国头楚国尾,吴楚文化在此激荡,逐步演变,形成了特色鲜明、古朴淡雅的望江地方文化。望江挑花是流传于望江县境内的民间美术创作与工艺制作的统称,是望江人民在古老的渔、耕生存环境下,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成实用装饰艺术的美术作品。从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色彩和纹样上,不难看出清新淡雅的吴楚文化留下的深深烙印,粗犷中见大方,古朴中寓高雅。

一、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

挑花技艺是依附于服装和服饰品上的民间手工技艺,表达着装行为中对伦理、礼仪文化的规范意义。因此,望江挑花在服装及日用品上的装饰部位、工艺技法、配色方式、材质选取、以及纹样造型等是其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一)望江挑花的针法特征

“针走单边谓之挑,针走两面谓之绣”。[1]

这也是挑花工艺与苏绣、湘绣等著名刺绣工艺在创作技法上的不同之处。望江挑花的传统针法主要有挑针、钻针、游针、织针,不同的针法各有妙处,针法与图案配合能形成花套花、正反形的立体效果。不同技法的运用,挑绣出的饰品图案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图1

所示为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图1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东与安徽宿松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武穴相邻,北与蕲春相连。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黄梅,黄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扬子第一桑梓,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诞生地,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李时珍、鲍照、苏东坡、汪可受、帅承瀛、废名、汤用彤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忘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为黄梅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鄂东山水在大别,大别形胜看黄梅。黄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黄梅戏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挑花文化、名人文化等,尤其是黄梅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黄梅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黄梅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黄梅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黄梅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黄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黄梅人切实做好了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全县有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丝弦锣、黄梅挑花、划龙船、黄梅禅茶、黄梅神话、旱龙船、道情戏、花灯会、黄梅大鼓书、岳家拳、搬运号子、采莲船、采茶扑蝶、五祖寺禅乐、糯米堆花酒、放猖、丧葬触角、土陶烧制、渔祭、棉花麦杆画、茶俗、三月三吃菜粑、哥老会、藤牌舞、中医推拿、跑竹马、玩龙灯、哭嫁歌、撒帐歌、薅草歌、隔山丢、喝傩神、车水歌、采菱曲、放排歌、石滚硪歌、夜行船歌、放牛调、捞水草歌、哭丧调、顶灯、打连湘、玩狮子、双推车、扇子花、蚌壳精舞、高跷、平台悬条、三棒鼓、挑花篮、请令公、打花鼓、莲花落、杂耍、抬社火、唱渔鼓(下乡版)、孙膑拳(大河版)、踢毽子、打陀螺、蝴蝶画、绣活、烟烙画、青峰茶、老字号、戏服、观音会等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黄梅的“戏”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黄梅的黄梅戏,曾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黄梅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黄梅。为将黄梅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黄梅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挑花绣

挑花绣 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挑花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群众范围,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不同的演绎。 陕南 在我国的陕南地区,挑花绣有着500多年历 史,其主题突出、构图简练、色彩鲜艳、饱和谐 调、美观实用、绣面光亮生动,针法匀整灵活, 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堪称陕南传统手工艺晶 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而成为我国的名绣之一。 陕南挑花绣品 明清以来,各地刺绣已由传统习惯形成各自独特风格,种类多种多样,名称因地而异。陕南挑花绣便是其中之一。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颇具盛名,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有绣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者也。” 陕南挑花绣,又称“絮花”或“十字绣花”。它是一种手工刺绣,因产地以城固县为主的陕南各县而得名。 陕南挑花艺术,是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了陕南妇女们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明代以前,陕南民间妇女就用花针和彩线刺绣荷包、枕头、锦肚、烟包、鞋帽之类。于明代即已广泛流传,在城镇已出现了“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以至于乡间也“家家养蚕,户户绣花”。 陕南挑花绣是在画样的基础上,“以 针代笔,以线晕色”的一种艺术。它的 针法看似简单,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 组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人物山水、 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等多种图案。陕南 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或毛青布作底布,

以蓝色棉线或彩色丝线作绣线。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构图饱满而匀称,取材丰富多彩。 陕南女子一般从7~8岁起,就开始跟妈妈学习挑花艺术,绣荷包、花鞋、枕头、衣脚、褡裢、烟包等。每逢节日盛会、过年、走亲、访友,特别是“赶集”时,她们都要穿着自己亲手挑绣的花鞋等,互相比美。谁的花样多,谁挑得精美好看,谁就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年轻姑娘在初恋过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爱的绣品作为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很多陕南老妇人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刺绣工艺品。 陕南挑花基本针法大致可分为“十字挑花”、“露花”和“架花”三种,而以十字挑花最为普遍。 十字挑花,为在平布或麻布上,按经纬线路,依纱眼用绣花线逐眼扣以十字形,组成各种花纹,作为服装、手帕等的饰物。其针法为沿经纬向左右两方平行运针,类似编织,针码按图样需要,有长有短,产生的花纹于正、背两面一阴一阳,适得其反。宜于作小件绣品,如领口、袖口、裤脚、裹腿、手巾、枕巾、包单等的花边与角花;或在游花中与其它针法掺合作为填充图案;亦可在丝绸绣晶中出现,但须先于绣面上另织经线后始可挑花。用以弥补游花、绣花的单调。 露花,颇类砌砖的纹样,故又称砖花。与挑花相比,则挑花若编织,仅能平行运针,而露花能在绣面上按平布的纹路向四面八方发展。即从一点起,不仅能顺布纹向四个方向运针,而且可按布纹以45°夹角另向四个方向斜行。露花为“一”字针码,顺布纹及以45°夹角短线转折运针时,则成复杂的凸凹形花纹图案。露花绣成后,正背两面相同。因此,又称“两面花”。最适合做绣品的边花、角花。亦常出现于绣品中间,但一般先用游花针法,将图样轮廓绣出后,用露花作为其内的补充。同挑花相同,可弥补游花的针法单调,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尤显风格古朴。 架花,类似露花,顺平布的纹路及以45°夹角向八个方位运针,但其十字针码如数学中的乘号“X”。由于针码不同,绣晶效果亦千差万别。架花针码于一般家织土布每三个布眼为一针,机器织宽平布四个布眼为一针。绣成后的架花,其背面为一边倒的平行断续线路,显示出与正面基本相同的图案。尚有个别架花绣品,两面则完全相同,称作双面架花,更为精美。架花、露花、桃花三者均按平布纹路刺绣,并同以毛蓝及棉白本色为主,色调清秀明快,图样古朴典雅。有时亦用少量五倍子、黄栌树杆,姜黄、核桃树皮、红花草等植物染料施染,制成彩绣。但从工艺用途论,则架花远胜其它两者。因不拘绣品大小或设于边缘或中间,均可不依靠其它针法辅助,单独完成千姿百态的精美图案。使花中有果,花中有花,果中有果,以至人物、动物、山水、亭台楼阁……变幻无穷。由于该针法简便、灵活,

望江县规划设计方案模板

望江县xx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模板

承诺书 申请人郑重承诺如下: “望江县xx建设项目”已按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报告内容及附件资料准确、真实、有效,不存在虚假申请、分拆、重复申请获得其他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如有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将愿意承担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以及由此导致的所有后果。 公司法人代表签字: xxx(集团)有限公司(盖章) xxx年xx月xx日

项目概要 望江县,安徽省安庆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皖鄂赣三省交界处,长江下游北岸,东南与该省池州市东至县、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隔江 相望,西南与该省宿松县共泊湖为邻,西北枕大、小茗山与安庆市太湖县 接壤,北依皖水与安庆市怀宁县交界;总面积1347.98平方千米,辖8个镇、2个乡,2019年常住人口55.4万人。望江县为滨江古邑、雷池故里、 三孝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置县。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中华“二十四孝”之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故事均发生在这里;传统民间工艺“望江挑花”被列为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望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9亿元。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9121.9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7114.2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99%;流动资金2007.63万元,占 项目总投资的22.01%。 达产年营业收入18999.00万元,总成本费用14735.64万元,税 金及附加170.11万元,利润总额4263.36万元,利税总额5021.52万元,税后净利润3197.5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824.00万元;达产 年投资利润率46.74%,投资利税率55.05%,投资回报率35.05%,全部投资回收期4.35年,提供就业职位399个。

2018-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安徽民俗活动有什么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安徽民俗活动,欢 迎阅读。 集居与散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 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 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少数村落依山处筑 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 入不便。 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 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大 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 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 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 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除夕进香 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 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 附近寺庙)进香。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腊八粥

黄梅县县歌《黄梅飘香》评歌曲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香曲好听口常开 ——评黄梅县县歌《黄梅飘香》 石雪峰 近年来,黄梅城乡到处在传唱一首名为《黄梅飘香》的民歌,大家都把它当作县歌来传唱,其普及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但个中没有丝毫行政干预手段,完全是男女老少自愿的由衷的歌唱。 《黄梅飘香》(以下简称《香歌》)歌词共四段: 说黄梅,赞黄梅, 佛教禅宗发源地。 东山白莲展玉容, 西山碧流生灵气。 一方名寺开先河, 天下禅林奠宏基。 四祖五祖飘古香, 佛教大事问黄梅。 说黄梅,赞黄梅, 黄梅挑花发源地。 根根银针多灵巧, 缕缕彩线出神奇。 诗情画意任我描, 吴风楚韵收眼底。 四乡八里飘花香, 万千巧手绣黄梅。 说黄梅,赞黄梅, 黄梅戏曲发源地。 田歌畈腔采茶调, 村村塆塆皆有戏。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男女老少是戏迷, 字正腔圆歌声美。 四面八方飘艺香, 欣逢盛世唱黄梅。 啊,魅力新黄梅, 愿你明天更美好呀, 可爱的新黄梅! 魅力新黄梅, 愿你飘香千万里呀, 可爱的新黄梅! 《香歌》于2008年9月首次登台就一炮打响,在第四届鄂东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后被湖北省文化厅、黄冈市人民政府遴选为 '2009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闭幕式主题歌并荣获创作一等奖;同年被湖北音乐家协会评选为“湖北形象歌曲”,并分别被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和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碟,在全国公开发行。 这首歌词作得好,曲谱得好,演员也唱得好。正是这三好引起了万众共鸣,在黄梅《香歌》每日不绝于耳,经年不衰,许多人将它下载为手机和电话机铃声,许多商家店铺将它作为广告歌曲滚动播放以招来顾客,许多年轻母亲将它作为“摇篮曲”催娇儿入睡,还有长期头痛病患者反映听《香歌》能减轻症状比吃药管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香歌》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重大且深远的轰动效应呢?通观全局,我觉得不外乎四个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一、主题突出,立意新颖。鄂东黄梅是我国很特别的一个县份,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民风纯朴且自然风光旖旎,可供描写和歌唱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一首歌的容量又只有那么大,怎样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呢?作者敏锐地从文化领域切入,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最终都是以文化来收束终结的。

黄梅县蔡山镇概况

黄梅县蔡山镇 [概况]蔡山镇地处黄梅西南部,面临长江,东与本县孔垅镇接壤,西与武穴市龙坪镇毗邻,北倚太白湖畔。全镇版图面积110.8平方公里,55个村(居委会、场),人口近10万,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水田2.6万亩。是胡大荣将军的故乡,享有“十里棉乡”,“鱼米之乡”,“晋梅之乡”,“挑花之乡”,“戏曲之乡”,“体育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之美称。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前有黄金水道,中有沿江一级公路,孔武公路,京九铁路,五级火车站一座,后有环太白湖公路,水路、公路、铁路构筑蔡山大交通的网络。尤其是沿江一级公路的建设,拉近蔡山与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经济圈,昌九经济走廊,皖江经济带,大别山实验区和小池“桥头堡”的距离,使蔡山成为黄梅西部沿江交通要塞,边陲重镇。 人文底蕴十分浓厚。在黄梅下乡百里平川的大地上,突兀一座海拔仅58米的蔡山。蔡山历史悠久,传说神奇,古迹甚多,景色宜人。山上有东晋支遁大师亲手栽培的晋梅,传说,全世界晋梅只有三棵半,蔡山晋梅属一棵,为晋梅“寿星”,每逢冬春“晋梅”傲雪盛开梅花2次,故又称“二度梅”,堪称中华瑰宝。山上还有一座千年古刹“江心古寺”,名震禅林,蜚声中外。蔡山是地藏王菩萨第二道场,传说,地藏王菩萨年年月月在九华山,每年七月三十到蔡山,故蔡山有“小九华山”之称。山上还有驰名中外的摘星楼,唐代诗人李

白巡游到蔡山,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绝句。2004年,黄冈市旅游局批复蔡山为“江心古寺、晋梅”旅游风景区。经过几年的恢复与开发,蔡山有江心古寺,千年晋梅,地藏王殿,危楼百尺,泼墨留痕,英布王井,齐姬古墓,甘露梅苑,碧莲河池,九华古城,残岩夕照,龟峰独秀等古迹景点。2014年,蔡山镇抓住黄冈市文化小镇建设的机遇,开发“梅苑景区”,方圆300亩,百余种灿烂的梅花园已成为天然氧吧,休闲旅游圣地。蔡山“古迹游”,“梅之旅”正走向火爆。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蓖麻良种,大棚蔬菜,稻虾连作,鱼珠混养,鑫联养牛,新洲林业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普遍开花。村村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建起“立面统一改造,绿树红花相映,村居整洁卫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3个。初步形成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电动汽车,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主导产业。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美化移民区,完善工业区,打造新景区方兴未艾,硕果累累。201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68.5%;农业总产值12.9亿元,比2008年增长14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亿元,比2008年增长492%,;财政收入1280万元,比2008年增长308%,;其中鑫诚纺织年税收突破100万元,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9065元,比2008年增加5275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3.64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用户1.1万户,入户率54.5 %;村村响55个村,通村率100%;人口出生率达13.5%;计

中国染织史

《中国染织史》 《中国染织史》 吴淑生、田自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全书分十二章,除第一章总论外,分别从原始社会的染织工艺、商代的染织工艺、周代(西周)的染织工艺、春秋战国的染织工艺、秦汉的染织工艺、魏晋南北朝的染织工艺、隋唐的染织工艺、五代 两宋的染织工艺、元代的染织工艺、明代的染织工艺和清代的染织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另有图版68面,其中彩版15面。 《丝绸史话》 《丝绸史话》 陈娟娟、黄能馥编,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本书共分八部分:发明蚕丝的故事,一门古老的工艺,“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汉代丝绸,无比精美的唐代丝绸,宋代的织锦和缂丝,元代的“纳石矢”,明清时代丝织技术上的新成就。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 陈维稷主编,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编,分述原始手工纺织时期、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和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的手工纺织业发展历史,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关于原材料、染整加工技术和品种、织物结构组织等情况的叙述,概括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发展特点。书后有附录三:一、甲骨文、金文及先秦文献中有关纺织的材料;二、秦汉以来与纺、织、染、整技术有关的主要著作;三、彩色图版。 《中国印染史略》 《中国印染史略》 张道一著,江苏出版社会1987年出版。本书分“原始时代的纺织”、“商周时代的丝织和染色”、“汉代的印花和印花敷彩”、“东晋和南北朝的印染品”、“唐代的染缬”、“宋元的浆水缬和药斑布”、“明清的印花布”等章节,简略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印染发展的历史。

黄梅县基本情况简介

附件1: 黄梅县基本情况简介 北枕巍巍大别山,南襟万里长江水。“鄂东明珠”黄梅县就镶嵌在这块钟灵毓秀、物阜民丰的山水宝地之中。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公里,总人口98.9万。现设黄梅、孔垅、小池、濯港、新开、蔡山、五祖、停前、下新、大河、分路、独山12个镇,杉木、柳林、苦竹、刘佐4个乡,共有479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 区位独特的“鄂东门户” 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东临宿松,南望九江,西接武穴,北连蕲春,是湖北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境内小池滨江新区是湖北长江第一站。京九、合九铁路在此交汇,沪渝、福银高速穿境64.6公里,长江水道过境59.2公里,两座九江长江大桥飞架天堑;105国道、柳界公路、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短短两个小时车程之内,可南往九江、南昌,西北至武汉,东抵合肥, 4个小时可达南京。这里是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湘鄂赣“中三角”战略中鄂赣互联的黄金节点,也是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结合部。 人文厚重的“千年古邑” 建县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现象。黄梅是佛教禅宗发祥地、黄梅戏发源地、红十五军诞生地和国家级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黄梅戏”、“黄梅挑花”和“佛教禅宗祖师传说”是我县靓丽的三张文化名片,均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现有旅游景点200多处,景区6处。西山挪步园云雾缭绕,幽静清新,实属避暑胜地;蔡山晋梅花开二度,老而弥香;四祖寺、五祖寺、妙乐寺,寺寺

黄梅 鱼面的介绍

鱼面的介绍 鱼面也叫垂鱼,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梅龙感湖是鱼面的发源地之一,有逾千年的鱼面加工历史。相传鄂东一富人,来湖区亲戚走访,送以鱼,富人恐鱼腐,系将鱼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捣成泥,擀成面状,蒸熟、晒干。取名捶鱼。 作为一种地方特产,鱼面食品以鲜鱼、红薯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民间传统手工制作而成。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后来经过多年来的优化、加工,鱼面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制作加工而成。产品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钙等多种微量元素,煨汤、烧、炒、火锅等都极具特色,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食用,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哺乳期妇女食用尤为有益,能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其做法为:去鲜鱼之刺皮,剁其肉至泥酱状,加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揉搓成面,将面分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面饼,然后卷成卷,放蒸笼猛火蒸20~30分钟,出茏后摊开,待冷却后用刀横切成薄饼,于日光下晒干即成。可单炖,加肉同炖,做火锅主料,亦可油炸而食。炖熟为面条状,故称鱼面。其味鲜美,虽为之鱼,然食无鱼味,实乃一绝。 黄梅龙感湖位于古语"不越雷池一步"的古雷池之畔,境内大源湖盛产鱼虾,鱼是餐桌上的常菜,其中有一道独具风味的佳肴--鱼面。黄梅鱼面,相传有五百年的历史,是从明朝传下来的。其制作很有讲究。首先要选用青、草、鲢、鲤等鱼肉,和上等白面、精制红苕粉或玉米粉,按一比一混合捣细,再拌上麻油、细盐,经过揉、擀、蒸、切、晒(即压片卷筒,蒸熟、切丝、晒干)等工序精制而成,是喜庆婚宴的一道上好特色菜。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但更精细,以"色香味形"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 黄梅鱼面问世以来,深受食客欢迎,它具有健脑、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等多种功效,是一种低胆固醇、纯天然的绿色营养食品,又因味道鲜美,柔韧皆可。它色白如银,条细如丝,越煮越清,面越透明。烹调方便,可油炸,生炒,热煮。并可陪辅各种肉类和素菜,使主菜更为增色。易贮耐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一位北京来客品尝龙感湖鱼面后,赞不绝口,作诗云:半把煮一碗,犹如金黄散,久煮不浑汤,捞起悠悠软。 鱼面的营养价值1. 鱼面是蛋白质含量高和氨基酸组成合理的营养食品 鱼面中的蛋白质由三部份组成即鱼肌肉蛋白质、小麦蛋白质和蛋清蛋白质,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为合理。小麦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人体必需氨酸,属不完全蛋白质,与富含赖氨酸和苏氨酸的鱼肌肉蛋白质按一定比例配合使用后,鱼面的蛋白质消化率、生物价、净利用率、功效比和可利用赖氨酸比率等营养指标均大幅度提高。 2. 鱼面是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营养食品 鱼面富含钙、铁、锌、硒、碘、锰、钼、钴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尤其是鱼中钙含量可高达10%(以干物质计),且以人体易于吸收利用的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所以鱼面是典

黄梅-特产介绍

黄梅特产简介黄梅鱼面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色白如银,条细如丝,越煮越清,面越透明,口感鲜嫩,色味俱佳。黄梅鱼面问世以来,深受食客欢迎,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食用,其烹调方便,可油炸,生炒,热煮。并可陪辅各种肉类和素菜,使主菜更为增色。易贮耐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特点:条细如丝味道鲜美柔韧皆可 黄梅豆米茶芳香四溢,润喉爽口,香甜回荡,清心明目,提神益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黄梅豆米茶是盛于黄梅一带的传统民间饮品,始于公元1777清朝乾隆年间,因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用于招待宾客,又因其主要原料“芫荽”在黄梅乡土话中接近于“元宵”,由此得名。每到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备有此茶,分成两个碗装,新鲜香菜用盐腌一下放在一个碗内,有人来串客,就冲泡给客人喝,自家饭后吃油腻了也冲泡喝。 特点:清香四溢,民间饮品,历史悠久。 黄梅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行销九江、河南、河北及东北各省。1949年以前,黄梅大蒜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年产大蒜250万公斤以上。其品种有“独蒜”、“头广”、“二广”、“苏

蒜”。“独蒜”特征为鳞茎不分瓣,个大、色白、肉厚、辛香味较淡;“头广”个小色红,内分5-7瓣,辛香味较浓,又称香蒜;“二广”色微红,个小,内分4-6瓣,味与“头广”无异;“苏蒜”蒜陀大而白,又称“白蒜”,辛香味较淡。 特点:肉厚色白个大 黄梅粉丝产地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粉丝用蚕豆、绿豆等加工精制而成。黄梅粉丝始产于明末清初,具有韧性强、丝直均匀、洁白晶亮、耐烹煮、不浑汤、不易断等特点。黄梅粉丝远销英国和东南亚各国,为黄梅传统出口产品。 始于明末清初韧性强丝直均匀 太白湖藕——明代被列为贡藕。产地系黄梅太白湖。该湖之藕与众不同,折断之后“九孔十三丝”。明代皇帝朱元璋未开国之前,兵败太白湖时,曾吃过太白湖藕,终生难忘,登基后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采第一批藕进贡,后称太白湖藕为“贡藕”;清代被列为慈禧太后菜谱。太白湖藕鲜嫩洁白,脆爽香甜,生食熟做,花样众多,长吃不厌。太白湖藕精制成藕粉后,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特点:脆爽香甜生食熟做贡藕 黄梅独山红苕为黄梅的特产黄梅独山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独山红苕具有个头均匀,表皮光滑,颜色鲜亮的特点。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32卷第1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32No.12019年02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b.20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张晓伟(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服饰文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8TJA760017),安徽省高教提升计划人文项目(TSSK2017B14);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 目(2016SKJD06);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4a025);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YQ25).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张晓伟1,梁惠娥2,邬红芳3 (1.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3.安徽工程大学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望江挑花是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朴的针法、平面化的纹样和素雅的色彩特征形成了土、特、奇、古的独立形式语言,折射出中国传统中朴素、从容的审美特征。望江挑花装饰的单纯化、理想化特征,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映射出该地域服饰文化的品格。 关键词:望江;挑花;特征;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19)01-0017-05 望江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管辖,地处于古吴国头楚国尾,吴楚文化在此激荡,逐步演变,形成了特色鲜明、古朴淡雅的望江地方文化。望江挑花是流传于望江县境内的民间美术创作与工艺制作的统称,是望江人民在古老的渔、耕生存环境下,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成实用装饰艺术的美术作品。从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色彩和纹样上,不难看出清新淡雅的吴楚文化留下的深深烙印,粗犷中见大方,古朴中寓高雅。 一、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 挑花技艺是依附于服装和服饰品上的民间手工技艺,表达着装行为中对伦理、礼仪文化的规范意义。因此,望江挑花在服装及日用品上的装饰部位、工艺技法、配色方式、材质选取、以及纹样造型等是其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一)望江挑花的针法特征 “针走单边谓之挑,针走两面谓之绣”。[1] 这也是挑花工艺与苏绣、湘绣等著名刺绣工艺在创作技法上的不同之处。望江挑花的传统针法主要有挑针、钻针、游针、织针,不同的针法各有妙处,针法与图案配合能形成花套花、正反形的立体效果。不同技法的运用,挑绣出的饰品图案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图1 所示为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图1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

非遗项目简介

2016年湖北民间工艺作品交流推广活动 项目:武汉雕花剪纸 项目简介: 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剪纸按流派主要分为南方派、江浙派和北方派,主要操作技法分为“剪”和“刻”,从色彩上分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北方剪纸重剪、南方剪纸重刻。 武汉剪纸是市级非遗项目。属于南方剪纸。武汉传统剪纸以龙凤、虎兽、鹤鹿纹样和各类花鸟居多,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点。武汉剪纸作品特点: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 项目:汉绣 项目简介: 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汉绣起源于西汉,江陵二号汉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绣品,与近代汉绣针法极为相似。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绣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绣,被学者证明是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之源。我们知道苏绣擅长仿画绣、写真秀;湘绣擅长国画刺绣,作品有水墨画般品质;粤绣擅长肖像刺绣,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如果说四大名绣是写实手法,那么汉绣就是写意手法,图案设计装饰性强、主题鲜明、寓意吉祥。

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作品设计极具楚韵遗风,是最具湖北地方色彩的绣种。 项目:武汉木雕船模 项目简介: 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湖之省,水路通达。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木雕船文化的发达。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 木雕船多选用质地细腻坚实的柏木、黄杨木和红木为原料,除使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结合各种榫卯、跨染和缝合技术。尤其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艺术夸张性和修饰性强,可谓精工制模、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湖北地方特色。 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项目简介: 漆器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榫卯髹漆彩绘 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 楚式漆器的特点是:多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可以说是非常环保的。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

黄梅挑花人物纹样在童装图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人物纹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常见的装饰题材,在马家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物纹陶器,原始社会的描绘人物的岩画及秦汉出土的画像砖中都出现过各种类型的人物纹样及人型纹样的组合类型,明清市民文化的兴起后,人物题材的纹样则更普遍的出现在服饰及装饰工艺品上。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多以不同形式、结构、构图手法出现在黄梅人的头巾、包袱、涎围、抹头、汗巾、门帘等中,其存在姿态、装饰手法、题材内容等,值得深入研究。本 文对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进行采样,在分析黄梅挑花人物纹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童装图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1黄梅挑花人物纹样的造型特征 纹样相对于绘画而言,更能体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美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人物纹样作为黄梅挑花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人物的轮廓、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动作也随着时间的沉淀,融入了黄梅人的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人物纹的出现,也意味着人本身成为了哲学和文艺创作的中心。 1.1写意传神的造型之美 黄梅挑花人物纹样多以写意形式来进行挑绣,人物呈现直立、行走、奔跑,或执手中之物;简单的线性描绘就可将人物的性 别、姿态及服饰生动的表现在布料上,栩栩 如生。例如八仙人物纹、人物由简单的素挑 构成,颇有工笔写意的韵味,八仙各自围绕 香案或“福娃”,虽姿态不同,但构图十分和 谐对称。全身线性轮廓描绘人物纹,主要以 挑花的单一针法“X”构成的单线,黄梅挑花 中的线性轮廓描绘的人物纹采用素挑,勾勒 外轮廓线,内无填充图案或色彩,挑花的面 积大小影响了人物图案的生动程度。黄梅挑 花人物纹是一种典型的寓意性象征符号,能 够反映黄梅地区历史特征以及民俗文化,却 因为其特殊的挑花针法让人物纹带有抽象 性美感,也可以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的写意传神之美。 1.2几何构图的解构之美 几何形构图的人物纹是黄梅挑花中最 有特色的纹样创作形式之一。传统刺绣人物 纹样的描绘形式以平面化角度描绘,针迹的 走线方向,描绘人物的动态和轮廓,色彩的 搭配填充人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而黄梅挑 花中人物却利用近大远小构图法则去塑造 体积和空间。人物的头、躯干和四肢由各种 几何图形构成,几个不同的几何形创造性的 被搭配在一起,人物的形象创造性变异,单 人体的比例写实,接近当地人5、6个头身 长。在浪漫的楚文化艺术体系中,花草鱼虫、 飞虫走兽的形体无不被夸张和变异,概括的 形简练的体,这大概是早期楚人表达对万物 化形的独特见解。 1.3结构严谨、情节紧凑的布局之美 黄梅挑花人物纹有特定的组合,通过 调取各种类型的黄梅挑花图案,经过人物 图案取样的比对分析,黄梅挑花中的人物 图案题材的来源两种,一种是戏曲人物类, 主要有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 桃园三结义、七仙女下凡、七仙女送子、八 仙过海、站花墙、宝莲灯等;另一种是游艺 类,主要有打莲厢、舞花棍、花灯会、春游踏 青、赛龙舟、打骨牌、亲迎图、骑马游街等; 前者是倾向于对戏曲故事的记录,后者 注 王郡,肖剑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以其抽象的几何形式、简洁的结构、大胆的变形手法保持了传统的楚地风韵;同时,挑花的工艺及当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纹的形式,儒家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和农耕文明是其纹样生成的诱因。本文以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为例,对黄梅挑花文化及人物纹样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在保留其内在文化内涵本质的同时,与现代的图案设计和审美相结合,将黄梅挑花中的人物纹样创新性地应用于童装图案设计中。 关键词:黄梅挑花;人物纹样;童装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5-0088-02 第一作者简介:王郡(1995—),女,汉族,湖北黄冈人,艺术设计硕士,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化。 图1黄梅挑花典型人物纹样的提 取 CULTURE AND DESI GN -88-

黄梅挑花

一,黄梅挑花简介 介绍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挑花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黄梅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十字绣”,起源于唐宋,兴于明清。 历史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发展 十四世纪黄梅挑花经土耳其传到欧洲,恰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黄梅挑花因针法简单,表现力强而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宫廷。中西文化的持续交融使得黄梅挑花的针法、图案、花色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扬,黄梅挑花因以十字交叉针法为主,故被欧洲译为“CROSS—STITCH”,即交叉绣。 二十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黄梅挑花经日、韩重归故里,CROSS-STITCH被中国消费者俗称为“十字绣”,中国刺绣专家陈少平先生曾多次指出这个外来的“十字绣”就是流传海外的“黄梅挑花”。 二,黄梅挑花价值

安庆地域文化详解

安庆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实践) 分校名称安庆电大 教学点名称直属 年级名称 13级秋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 调查内容关于安庆市地域文化 学生学号 1334001259289 学生姓名吴凡 指导教师 2015年 10 月 10 日

内容摘要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现辖桐城市,枞阳、怀宁、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县,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代管皖河农场。全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20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80万人。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属薛家岗文化。这里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起,至今已有21 10年(公元前106年一公元2004年);以“安庆"名问世,沿用至

今已达857年(1 147--2004);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以来有744年(1260-2004),其间1760年一1 937年为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近现代史上,太平军三克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安庆保卫战,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议会,1927年的“三〃二三"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我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年)在此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安庆制造。在省内,第一所新型学校“求是学堂”(1 898年)、第一所正规大学“安徽大学"(1928年)、第一个图书馆在此建立;电报(1875年)、电灯(1907年)和自来水(1910年)也首先在此使用。 安庆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更值得一体的当属名人倍出。 关键字:安庆地域文化历史名人

黄梅挑花图案名称

黄梅挑花图案名称 黄梅挑花艺人与作品选(不完全)詹玮/文石九梅(新开邹桥):凤追凤、对襟花(菊花)、衣袋口(瓜子米)、裤腿边(草头尖)、床帷(中心花打骨牌、边花四凤朝阳、角花寿桃)、方巾(中心花单凤朝阳,边花仙女散花、寿桃、花瓶)、周桃荣(蔡山周上屋):拖鞋(喜鹊闹梅)、冬瓜枕头(和合如意)、抹腰(九宫灯)、床帷(中心花打骨牌、边花四凤朝阳、角花寿桃)梅意清(孔垅三居委会):龙凤呈祥、喜鹊弹梅、七仙女下凡、凤穿莲、桌围(麒麟)、渔裤(四方连鱼鳞纹、鲤鱼穿莲)、帐沿(团花四龙抢珠、恩鸽蟠桃、单凤朝阳)、方巾(辕门斩子、恩鸽蟠桃)、被面(四虎爬球、八女游春)、人民大会堂窗帘(中心花八角莲、双凤朝阳,边花年年有余,填花蝴蝶)胡德稳(蔡山胡墩):金钱菊、双虎夺宝(首届中国艺术节得奖)、抹腰(九宫灯)、被面(八角莲)、床帷(中心花打骨牌、边花四凤朝阳、角花寿桃)、床帷(中心花状元游街,边花凤穿牡丹、九宫灯)首届中国艺术节得奖、梅海香(孔垅刘桥):七仙女下凡、双凤朝阳汪艳姣(新开上五房墩):褡裢(鸳鸯戏荷)、床帷(中心花打骨牌、边花四凤朝阳、角花寿桃)梅玉莲(孔垅刘桥):七仙女下凡、穆桂英下寨、骨牌星、对凤星、双凤朝阳、莲花王林姣(蔡山张坝)二龙抢球、狮子滚球、跃马扬鞭、骨牌石玉梅(新开邹桥):凤追凤石柏桂(新开邹桥):门帘帐(中心花凤穿牡丹、打马游街、九宫灯,边花鲤鱼跳龙门、八角莲)、方巾(中心花打骨牌,边花四凤朝阳、辕门斩子、穆桂英下寨)、方巾(中心花骨牌星文字,边花花钵、菩萨坐莲、打莲厢、辕门斩子)、胡春梅(孔垅刘桥):八仙过海、鸳鸯戏水、双凤朝阳李汉涛(蔡山胡四房):凤求凰、凤穿莲、二龙戏珠吴水华(孔垅公口):双凤朝阳王鲜花(蔡山梅勿二):凤追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陈引娣(蔡山胡世柏):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无名氏(不详):木屐无名氏(不详):回纹布草鞋无名氏(不详):老人帽子(双凤朝阳、寿字、瓜子米、狗牙齿)无名氏(不详):钱袋、腰带、鞋垫、无名氏(不详):儿童抱裙(八卦图、十二生肖、蚕头尖)无名氏(不详):涎围(八角莲、太阳神)无名氏(不详):枕巾(二龙戏珠)无名氏(新开):涎围(鲤鱼跳龙门)费小妹(蔡山):背褡(花篮)、抹腰(蝴蝶戏金瓜)无名氏(不详):衣襟(莲蓬花)无名氏(不详):衣领(菊花、对凤、单凤)无名氏(不详):床帷(中心花二虎夺宝、边花石榴花、角花连生贵子)陈二女(不详):被面(八角莲)无名氏(不详):帐沿(中心花打马游街,边花辕门斩子、穆桂英一寨)无名氏(蔡山):方巾(中心花四虎抢宝,边花双喜石榴、万福连年、四季莲花、鲤鱼跳龙门、仙女游春)梅銮姣(不详):方巾(中心花骨牌花)程水菊(不详):方巾(中心花福寿双桃,边花辕门斩子、八角莲、空心莲、石榴、牡丹)王中花(不详):方巾(中心花福寿双桃,边花桃园三结义、辕门斩子)无名氏(不详):方巾(中心花恩鸽蟠桃,边花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首届中国艺术节得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吕菊梅(不详):方巾(中心花鹭鸶戏莲,边花钵花)、方巾(中心花恩鸽蟠桃,边花七仙女下凡、七女送子、对凤)王九女(不详):方巾(中心花福寿双桃,边花双虎爬球)周双莲(不详):方巾(中心花骨牌星,边花鲤鱼跳龙门、迎亲图)怨妇(蔡山):方巾(中心花麒麟送子,角花娶亲,边花辕门斩子)无名氏(不详):方巾(中心花凤戏牡丹、文房四宝)集体创作(蔡山、新开、孔垅):花样集锦(七仙女、龙舟、恩鸽蟠桃、穆桂英下寨、四凤、万字纹、万字八角莲、双喜石榴、空心莲、花瓶、骨牌星)单生荣(孔垅):五祖圣境(中心花五祖寺导游图,边花五祖传六祖、角花大凤、麒麟、菩提树、八卦、火凤凰、月亮白兔,纹花八角莲)、禅宗五祖寺、滩湖风景、舞狮、五祖全景、爱心、女驸马珠连壁合、猪之歌、欢乐时光、花好月圆、天真少女、球操陶培峰(黄梅):五祖圣境(中心花五祖寺导游图,边花五祖传六祖、角花大凤、麒麟、菩提树、八卦、火凤凰、月亮白兔,纹花八角莲)、晨妆、牧鹿归来、牧歌、黄鹤楼、鹿鸣山泉、五祖禅寺、禅宗祖庭、七女下凡、佛寿双桃、神州腾龙、鹭鸶戏莲、打骨牌、常青指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