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阅读

黄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阅读
黄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阅读

黄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阅读

这些忧郁的碎屑

——回忆沈从文表叔

黄永玉

从文表叔死了。他活了八十六岁。

一切都成为过去。

表叔真的死了。

三十多年来,我时时刻刻想从文表叔会死。清苦的饮食,沉重的工作,精神的磨难,脑子、心脏和血管的毛病……看到他蹒跚的背影,我不免祈祷上苍:“让他活得长些吧!”

他毕竟“撑”过来了。足足八十六岁。

我是特别喜欢从文表叔写的《长河》的。要写历史,恐怕就是这种“长河”式的历史吧?我发现这是他与故乡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第一本知心的书。

写《长河》的时候,从文表叔是四十岁上下年纪吧?为什么浅尝辄止了呢?它该是《战争与和平》那么厚的一部东西啊!我不清楚从文表叔当时身边有多少纷扰。他原来是一个即使在唱大戏闹台旁边也能专注工作的人,即使在家里,他也是一人躲在乱七八槽的小屋子里工作,直到发觉可爱的客人进门,才笑眯眯地从里屋钻出来说些彼此高兴的话。

写《长河》之后一定出了特别的事,令这位很难分心的人分了心。真可惜。

沈家一共有三兄弟,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我们是这样称呼他们:沈太娘、沈大满(满是叔叔的意思)、沈二满(从文表叔)、沈三满(得鱼表叔也即是巴鲁表叔)、沈九娘。

沈家三表叔巴鲁,正名沈荃,朋友称他为沈得鱼。巴鲁表叔很早就离开凤凰闯江湖远远地走了,好像成为费埔军校三期的毕业生。好些年之后,巴鲁表叔当了官,高高的个子,穿呢子军装,挂着刀带,威风极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巴鲁表叔在南京国防郝,已经是中将了。1950年,他真的像在南京说过的不打内战,解甲归田了!我为他庆幸从火坑里解脱出来的不易。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谈吐明洁而博识。他在楠木坪租的一个住处很雅致,小天井里种着美国蛇豆、萱草和两盆月桂。后来他被集中起来,不久就在展河滩上被枪毙了。前些日子在家乡听到有关巴鲁表叔被枪毙时的情况一一在河滩上他自己铺上灰军毯,说了一句:“唉!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干……”指了指自己的脑门,“……打这里吧!……”

听我的母亲说,我小的时候,沈家九娘时时抱我。她大眼睛像姑婆、嘴像从文表叔。照起相采喜欢低着头用眼睛看着照相机。我觉得她真芙。右手臂夹着一两部精装书站在湖边尤其好看。关于她有种种传说。早年她患了精神分裂症,以后被送回家中,但终归逃不脱悲惨的命运,在困难时期,被饥饿和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青年时代,有个七十多岁的忘年之交,他是当过土匪的造枪铁匠。他常用手直接从炉膛里把烧红的钢管捏出来,随即用铁锤在砧上锻炼。我提醒他应该用铰钳时,他匆忙扔下钢管生气了:“你嚷什么?你看,起泡了!烫得我好痛!”

也就是说,我若果不提醒他,捏着烧红的钢管是不会痛的。真不可思议。

从文表叔仿佛从未有过弟弟妹妹。他内心承受着自已骨肉的故事重量比他所写出的任何故事都更富有悲剧性。他不提,我们也不敢提;眼见他捏着几个烧红的故事,哼也不哼一声。

去年,我从家乡得到一大张将近六尺的拓片,从文表叔为当年的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年轻部属的殉职书写的碑文。字体俊秀而神风透脱之极。我的好友黄苗子看了说:“这真不可思议;要说天才,这就是天才;这才叫做书法!”书写时间是民国十年,他是1902年出生的,那时十九岁整。

我带给表叔看,他注视了好一会儿,静静地哭了。他转过眼睛看着我,眼帘一闪一闪,他一定在笑……

前几年回凤凰,表叔、婶住我家老屋。早上,茶点摆在院子里,雾没有散,周围树上不时掉下露水到青石板上,弄得一团一团深斑,从文表叔懒懒地指了一指对我说:“……像‘漳绒’。”他静静地喝着豆浆,他称赞家乡的油条:“小,好!”

每天早上,他说的话都很少。看得出他喜欢这座大青石板铺的院子,三面是树,对着堂屋。看得见周围的南华山、八角楼……南华山脚下是文昌阁小学——他念过书的母校,几里外孩子们唱的晨歌能传到跟前。

一天下午,城里十几住熟人带着锣鼓上院子来唱“高腔”和“傩堂”。

头一出是《李三娘》,唢呐一响,从文表叔交着腿,双手置膝静穆起来。

“……不信……芳……春……厌、老、人……”

听到这里,他哭了。眼睛里流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活了八十六岁”“足足八十六岁”,表现出一种庆幸和满足;“‘撑’过来了”的“撑”写出了主人公一生的艰难坎坷。

B.巴鲁表叔热爱生活却死于非命,九娘美丽却逃不脱悲惨命运,从文表叔一生艰难却活了86岁,这一切让人看到了命运的不公。

C.“从文表叔死了”“真的死了”,文章一开头反复写“死”,表达了不愿相信、不敢相信而又不能不相信的复杂心情。

D.沈荃被枪毙时在河滩上铺军毯的动作,指着自己脑门说话时的平静,写出了一个热爱和平生活者面对死亡时的从容。

E.本文有两段文字写沈荃和九妹,这跟“回忆沈从文表叔”的副题有着似松散实紧密的联系,表现了沈从文人生的苦难。

(2)在文中写“造枪土匪”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这些忧郁的碎屑”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4)黄永玉“回忆沈从文表叔”的人生,感受到的是“忧郁”,而沈从文亲历了这一切,是否如本文一样也是“忧郁”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

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 鬼斧神工的奇梁洞,扁舟轻漫的沱江水,弥漫硝烟的南长城,青山碧水,雄墙古阁,奇洞宝塔,苗风土俗,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黄永玉凭着勇气和意志,12岁就背着行囊走出了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黄永玉先生的文学创作,如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有感而发,语言受感情的驱使, 往往不拘一格,别出新裁。比如《密泪》、《这些忧郁的碎屑》、《江上》等名作,深沉修远,催人泪下。而他的散文集中的另外一些作品,又宏论博发,读之不禁令人领首击节,慨叹再三。他的讽刺杂文,如《吴世茫论坛》等,正话反说,鞭答人骨,使你忍俊不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是享誉海内外的画家,但是1999年11月他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却说自己爱好不是绘画而是文学,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他之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绘画上,是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其他三个爱好,而其他三个爱好不能养活自己。这幽默的言语却道出了黄永玉的人生实情,可以说,文学是黄永玉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不仅在画坛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文坛土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受自身及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所以,他的文学作品没有追求严格的创作格式,不追求语言的细雕浮华,谴词造句也很随意。在文学创作中,黄永玉留给人们的是自然的真实:自由自在、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而且,叙事幽默轻松、抒情委婉多思、感概议论率真坦诚·一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中,黄永玉向人们展现出了自己另一种人生超越:亦画亦作,不仅要在绘画上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且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留下艺术美的痕迹。 (一)人生如歌:构建着文学创作之源泉 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zo世纪x0年代以来,黄永玉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1985年,即黄永玉以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之后的两年,三联书店推出了他的三本散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1993年后,黄永玉接着出版了新三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此时的黄永玉已近70高龄,而老骥伏沥,志在千里,他却凭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的余热探求着文学艺术的美丽。 在历史的进程和人生的艰苦跋涉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在思考着、创造着、超越着……他在创造着中国文学界的奇迹和神话:1956年,黄永玉在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同时,另外四本散文集《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又由三联书店以“黄永玉作品系列”的方式隆重推出。最难能可贵的是,2002年,在黄永玉80高龄时,《黄永玉大画水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3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黄水玉的新作《比我老的老头》,这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也让世人为之感动。这不禁会有人纳闷:黄永玉在那么高龄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那么丰富的创作题材?在这里,我想通过黄永玉的生命历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2岁离开家乡,他走了不少地方,厦门、德化、仙游、泉州、赣州、信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意大利、德国、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世界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黄永玉,一个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其天生才J清和后天非凡的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在生机葱郁的艺术原野上,他的足迹遍及木刻、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信马由组,纵情驰骋,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令世人神往羡叹不己。正是这几十年的走南闯北,黄水玉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发现着生活的美,珍惜着生活的美,记录着生活的美;正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尘积,黄永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经历着生命的苦,思考着生命的魂,创造着生命的路;也正是这n.十年的坚强铸就,才使黄永玉的生命有了重量,才使黄永五的生命如歌一样弹奏出永恒的乐章,才使黄永玉的文学作品如陈年美酒一样香飘四海。 (二)纪实故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履历 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序》中谈到: 文章是为纪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写的。山水长在,车敬人物已经消逝。 我存心不评论作品的原因是—这些人要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便是我尊敬的师长。只由于接近的方便,我提供一些他们生活、思想的片断,也许对今人或后世有些用处。 所以我写“人”。 写我自己的经历时,也以那些教育我、帮助我、收留我、爱我、难忘的恩情的人与山水为主。 这是《这些忧郁的碎屑》一书的写法,也是《太阳下的风景》、《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伏乐平》、《刘焕章这个人》等散文的写法。书中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日常交往的细节等,以史为据,回忆和塑造着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幽默风趣,凝结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信条。生活的片断和个人的思想在文字的书写中闪射出f时代的脉搏。在纪实故事的叙述中,黄永玉留下的文字,勾勒出了名家人生的真实履历,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学史料,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黄永玉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父母的简况: 我爸爸在县里的男小学做校长,妈妈在女小学做校长。妈妈和爸爸都是在师范学校学音乐美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用他在当地颇为有名气的拿手杰作通草刻花作品去参加了一次“巴拿马赛会”(天晓得是一次什么博览会),得了个铜牌奖,很使他生了一次大气(他原冀得到一决大金牌的),虽然口味太高,这块铜牌奖毕竟使他增长了怀才不遇的骄傲和快感。这个人一直是自得其乐的。他按得一手极复杂的大和弦风琴,常常闭着眼睛品尝

黄永玉

黄永玉 人物简介 黄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沱江镇。土家族人。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十六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黄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张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文革”期间,被“四人帮”指控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而后,又因为在“北京大饭店”画了一幅《猫头鹰》遭到残酷迫害,被遣送回家乡凤凰。“四人帮”倒台后回北京。黄永玉擅长版画,主攻国画,其画构思奇特,造诣精深。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六个版面,对黄永玉其人其画作了专题报道;1980年,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了《黄永玉画集》。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专题介绍,国内多家媒体也频频播放他的专题。他的作品在德国、挪威、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巡回展出,曾荣获意大利最高荣誉奖“司令勋章”。 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写过、出版老祖宗多种画册,还有《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画过《阿诗玛》、生肖邮票《猴》和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等。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内地、香港开过画展,其美术成就曾获意大利总司令奖。在海内外享誉甚高。 黄永玉对家乡更是一往情深。近些年他满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未曾有一刻忘怀自己的故乡——美丽的凤凰城。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但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的血是O型,谁拿去,它对谁都合适。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 [编辑本段]全才鬼才 黄永玉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湖南省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黄永玉本名黄永裕,为了写起来省事而改“裕”为“玉”,是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他初中刚读了两年就在抗战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学梦,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不但走遍了半个福建省,还到过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这期间,他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正是在此期间,17岁的他在泉州的开元寺巧遇弘一法师。这段奇缘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他对法师持弟子礼、得真传。而他自己的说法则是:上树摘玉兰花时被一老和尚发现,极不情愿地下来后随之来到禅房,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师。虽

黄永玉的猫头鹰

黄永玉的猫头鹰 最近发现了一个很拽的网站,上面有一些很拽的人物,发了一些很拽的东东。在这繁杂的网络间,象极了一角亮色的天空,吹来了一阵阵凉爽的风。 幽篁,极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说:‘忧思在我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万荷堂主黄永玉画荷花无数,画猫头鹰不少。这些明眸善睐、顾盼生姿又各怀鬼胎的猫头鹰怎么看都神似黄永玉。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眼战斗,闭眼享受。 黄永玉简介 (转自网络) 黄永玉,1924年出生於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少年时期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声画坛,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大公报》报社美术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黄永玉诗、书、画、文皆长,写过、出版老祖宗多种画册,还有《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画过《阿诗玛》、生肖邮票《猴》和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等。 80年代初得到平反,遂致力国画创作,尤长巨幅花鸟、人物、山水。间亦制作巨幅油画,以其勤奋,作品甚丰。1982年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展览,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好评。1985年以後,曾在香港、澳大利亚、西德、意大利举行画展,并荣获意大利圣十字司令勋章。 上帝啊,请赐予我平静,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赐予我勇气,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最要紧的是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 年少气盛时,觉得万事皆有可能;待勇气消耗得差不多后,才认识到顺势而为的要紧。每个人身上都兼具两种气质,只是看天时地利而动吧。 悲观如我,一向是主张顺承的。这个世界,属于能量充沛的创造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当初决定来地球发展,到底是对是错。(糖和尚对此句亦有贡献)

黄永玉与妻子的伉俪情深——当代艺盟

1924年,黄永玉出生在常德,半岁后随父母回凤凰老家。因家境贫寒,黄永玉12岁时就背着小包裹独自离开家乡,到外地就读。18岁时,黄永玉来到江西一个小艺术馆里工作。在那里,他碰到了美丽大方的广东姑娘张梅溪,姑娘的天真纯朴和聪明伶俐深深地吸引了他。 楼上吹号,打动姑娘芳心 张梅溪的父亲是一位有钱的将军,这位大家闺秀从小就酷爱艺术和文学。当时追求张梅溪的人很多,其中有个在航空站工作的青年,他知道张梅溪喜欢骑马,所以经常牵一匹马来邀她去树林里游玩。黄永玉当时连自行车都没有,但他并未放弃对张梅溪的追求。 通过侧面打听,黄永玉了解到那个航空站的青年人品不太好,爱夸耀自己,张梅溪对此有点反感。黄永玉一下子觉得自己有戏了。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赢得芳心,黄永玉选择定点吹奏小号,向姑娘展开了爱情攻势。每次意中人出现时,黄永玉都在楼上吹起小号。虽然吹的技术不高,但是定点吹奏很奏效,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无奈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时黄永玉的兴趣在刻画上,一次,在去理发的途中,他看中了一块木刻板,可兜里只有8毛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张梅溪很快发现了黄永玉的心思,便叫他先去理发。黄永玉愁眉苦脸地理完发,从理发店出来时,却看到张梅溪送来了他相中的那块木板。此后,两人成了情侣。 他们相爱的消息传到了张梅溪父亲的耳中,将军狠狠地将女儿教训了一番,一家人苦口婆心地劝她不能跟一个流浪汉来往。黄永玉感到很沮丧,伤心地离开了张梅溪,去了外地。正当黄永玉为离开心爱的姑娘而难过时,张梅溪突然从赣州打来电话。原来,她以出去看戏为由,从家里跑了出来,卖了金链子作路费来到了赣州。 黄永玉马上从朋友处借了辆自行车,骑快车直奔60公里外的赣州。离赣州还有10公里时,已是晚上10点多,黄永玉便找了个鸡毛店住下来。店里没有被子,他就用散乱的鸡毛盖在身上。次日一大早,当头发上满是鸡毛的黄永玉出现时,张梅溪被他的样子逗笑了,同时泪水也夺眶而出,两人相拥在一起并相约从此永不分离。黄永玉把她领到一个朋友开的小旅馆里安顿下来,并在那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患难夫妻,带着动物进美院 1948年,夫妻俩来到香港。那时黄永玉尚未出名,他整天创作木刻作品。爱情的滋润使黄永玉更加勤奋,艺术灵感也随之喷涌而出。后来,他的木刻画在香港渐渐有了名气,很多人争相购买。 1953年2月,黄永玉与张梅溪抱着7个月大的儿子从香港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科任教。张梅溪是位很有爱心的女人,她和丈夫一起饲养了很多动物,家里不仅有狗、猫头鹰、火鸡,甚至还有猴子、狗熊、梅花鹿……当他们一家子带着这些动物住进美院宿舍的大杂院时,许多人都感到意外,真不知这对夫妻是怎样应付这一大群动物的。这段日子里,黄永玉由于有夫人的悉心照料,加上生活安定,他创作的木刻《春潮》、《阿诗玛》轰动了中

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下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是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室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又装

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

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蟹》所写的解说,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本则材料中,我们要思考,螃蟹的发问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抑或是无善无恶,随意的?材料是肯定螃蟹的发问,歌颂螃蟹,还是否定讽刺螃蟹?或者无所谓肯定否定,只是陈述一种现象?联系螃蟹横行的特性,联系平时人们对螃蟹横行霸道的批评,揣摩画家选择螃蟹作为画作题材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认为材料是讽刺螃蟹,批评具有螃蟹恶习的一种人的,据此立意最切合题意。当然,你也可以坚持说材料没有褒贬意义,或者说就是歌颂螃蟹的天真和敢于发问的,从这一角度立意,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 原因: 材料主要写了螃蟹的奇怪和发问,我们可以围绕这个发问追查原因,进行多角度思考。螃蟹为什么会问“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个问题呢?原因可能有哪些呢?无知愚蠢?天真好奇?有疑问精神?看问题的角度单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直走可笑?排斥异己?等等,我们可以开展头脑风暴,从能力、习惯,方法、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在草稿纸上列出可能的各种原因,然后从中筛选出最大原因,确定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1 当社会上某些不合理的现象变成合理时,合理的却成了不合理了。 2 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不论植物、动物还是人,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习性,所以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狭隘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事物。 3 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行为方式,这个世界本来就丰富多彩,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包容。 校准自己的秤 “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黄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引)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已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析) 由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象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 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心乐意。(联1,古代寓言)

中国当代十大画家及代表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十大画家及代表作品欣赏 吴冠中作品 1、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文学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赵无极作品 2、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1921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

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现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2013年4月9日下午,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丁绍光大型壁画《美丽的西双版纳》 3、丁绍光,1937年生于陕西。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2-1980年,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197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大型壁画《美丽、丰富、神奇的西双版纳》,同年出版《丁绍光西双版纳白描写生集》。1980年七月,赴美定居。自1986-96年在世界各国举办个人展400次以上,作品收藏遍及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著名美籍华人画家。现定居美国加州洛杉矶。杰出的现代艺术家,11岁时就显示出不凡的创造力和才华,开创出闻名中国画坛的“现代云南画派” 。

《黄永玉:大师之境》阅读答案

《黄永玉:大师之境》阅读答案 《黄永玉:大师之境》阅读答案 黄永玉:大师之境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

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19.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 20.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 21.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

中国著名书画家1600幅作品赏析(十二)

中国著名书画家1600幅作品赏析(十二) 中国著名书画家1600幅作品赏析(十二)1、张大千《水殿清影》 【赏析】张大千先生的荷花中国画,无论工笔、写意均有丰富的情感意涵,能将荷花的高洁、清香、温馨、妩媚等品格表露无遗。对于气韵问题,张大千曾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2、黄永玉《红花翠鸟》【赏析】画作以率意的线条为骨骼,设色艳丽、浑厚而凝重,与传统的工笔画设色方法拉开了距离,加之布局构思的别出心裁,使画面的意境高古而隽永。画面中心的小翠鸟可谓是点晴之笔,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3、潘天寿《荷塘图》【赏析】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纵观他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的特点。他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入了强烈个性,尤其是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4、清石涛《游华阳山图》【赏析】画面虬松苍劲,山石以曲屈灵动、转折有致的线条皴出,并直接施以浅绛,给人以

明快、亮丽的感觉。 5、李可染《归牧图》【赏析】朴拙的水牛与天真的牧童构成这一田园咏叹调的主角,夕阳里被染成晚霞一样的层林和晚霞里逡巡回旋的归鸦则宛如画外音与之交响。这正是久罹凡尘久羁俗务的现代人对于纯净得几乎一尘不染的乡村童年 生活的回忆,它透明而晶莹,不杂一丝尘滓。那是“纯真”和“童心”的至高境界。 6、张大千《石榴》【赏析】画面简练清雅,仅以一根茂繁的榴枝入画。枝头榴花则色泽鲜亮,展现无限生命力;榴实绽露,可谓“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令人垂涎欲滴。枝、叶、花、果和谐统一于画中,写意笔触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着而清润;笔力峭拔,极尽蕴藉之致,当是晚年的精品之作。 7、明唐寅《东篱赏菊图》 【赏析】此图写赏菊之悠然。图中远山近石峻峭,一劲松高大虬曲,溪水泛波,仆童忙碌,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此图山石勾皴,劲健峭利,坚凝厚实,全幅图挺劲而又秀雅。

黄永玉国画作品欣赏

黄永玉国画作品欣赏 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湖南凤凰人。擅长版画、彩墨画。曾在香港从事木刻创作活动,任长城电影公司剧本特邀撰写人,香港《新晚报》画页编辑,1953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作品有《春潮》、《百花》、《人民总理人民爱》、《阿诗玛》。巨幅画有《雀墩》、《墨荷》等。1986年荣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意大利共合国骑士勋章。出版有《黄永玉木刻集》、《黄永玉画集》等。 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由于黄家兄弟众多、十三岁时便外出当学徒谋生,受尽人间辛酸。但黄永玉性格倔强,在颠沛流漓的生涯中艰苦读书、习文作画,后在香港为报纸搞版画插图,以聪慧的灵感闯入了美术宫殿的大门。一九五二年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早期对木刻造诣颇深,卓有成就,1956年就出版过《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其中国画荷花在形态、风韵,色彩上独具一格。同时黄永玉有很高的文学功底也是个幽默家,其杂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的思考》、《芥末居杂记》,散文《太阳下的风景》等影响较大。有“鬼才”之说。

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并且有机会与他叙谈的话,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而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黄永玉笔下的荷花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它们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他曾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