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尾矿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尾矿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尾矿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说明 我国尾矿累积堆存量超146亿吨,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18.9%。尾矿之所以成为“鸡肋”,源于观念的落后——没有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认识尾 矿资源。专家建言,应从技术、经济、政策、数据与信息“四管齐下”, 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该尾矿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9194.3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011.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00%;流动资金5183.2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00%。 达产年营业收入35530.00万元,总成本费用27365.39万元,税金及 附加328.19万元,利润总额8164.61万元,利税总额9618.95万元,税后 净利润6123.4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495.4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2.54%,投资利税率50.11%,投资回报率31.90%,全部投资回收期4.63年,提供就业职位677个。 充分依托项目承办单位现有的资源或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 快项目建设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节约用水。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 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要求。 ......

报告主要内容:项目概论、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市场分析、调研、产品规划分析、项目选址方案、土建工程说明、项目工艺原则、项目环保 研究、生产安全、项目风险评价、节能可行性分析、项目进度说明、投资 方案计划、经济收益、项目评价等。 虽然目前我国开始强调经济增长质量,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 时期,固废产生量未来几年依然将维持在最低10%以上的增长速度。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17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将会突破50亿吨。

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煤矸石是煤炭的伴生物,由于煤的成因环境不同和发育时间的长短, 形成不同的煤种,距地表的深度也不一,因而煤矸石也不一样。页岩类的 煤矸石是由页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页岩类的煤矸石属于黏土矿物,其中 含有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伊利石)、绿泥石等外,还含有如石英、长石、云母等。伊利石使原材料产生良好的塑性,高岭石具有很好的烧结 性能,而石英则主要起着一种稳定成分的作用。页岩类的煤矸石具有页状 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是由极细的泥质黏土,经过紧压 固结、脱水、重结晶后形成的,具有薄页状层理构造的黏土岩。与黏土有 着相似的化学成分,硅、钙、铝、铁化合物占总成分80%以上。因其硬度不高,易破碎,容易加工,所以在设备上破碎很容易,对设备的磨损相对较小;原料处理的产量和成型的产量在同等条件下能高出设计20~30%。 该煤矸石烧结砖项目计划总投资11056.0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298.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4.10%;流动资金1757.50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15.90%。 达产年营业收入16781.00万元,总成本费用12681.72万元,税金及 附加199.36万元,利润总额4099.28万元,利税总额4864.06万元,税后 净利润3074.4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789.6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7.08%,投资利税率43.99%,投资回报率27.81%,全部投资回收期5.10年,提供就业职位367个。 报告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 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严格按照技术先进、低能耗、低污染、控制投 资的要求,确保投资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节省投资、提 高效益,充分利用成熟、先进经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 利用煤矸石作为原料制砖,自身发热量除满足本身烧成需要外,还能 利用余热干燥砖坯等。煤矸石代替粘土质砖,不仅节约大量原料,还节约 了黏土和堆放煤矸石占用的场地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阜阳河流底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阜阳河流底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一、污泥开挖固化方案 1、底泥原地固化方案 采用我公司专利设计的螺旋浮筒式多功能车,就地将淤泥进行固化,等淤泥固化后进行开挖运输。 该螺旋浮筒式多功能车是由我公司(山东浩海疏浚装备有限公司)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天海蓝城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吸收芬兰世界最先进淤泥固化技术,历时二年最新研制生产的多功能生态施工车。该船有行走系统、挖机工作头、多功能工作箱、工作平台、操作系统、电气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等组成。行走系统满足了船体在浅水区域内淤泥上的自由行走,是一种在一般施工船无法进入的施工区域作业的多功能施工设备。

履带式固化剂输送车 在该车搅拌头对淤泥进行搅拌的同时配套的螺旋浮筒式固化剂输送车将固化剂输送到淤泥中一同搅拌,对淤泥进行固化。经过1~3天的养护,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化土,即可挖掘外运。 设备用于海淤泥固化便道的打桩固化,搅拌桩淤泥深层固化深度可达8米。 是完成海淤泥作业的最佳装备。 设备用于河道底泥固化也是最好的选择,河水抽完后再实行固化施工效果最佳。经过在线管道淤泥固化后的出泥口现场实物图片如下图所示: 2、清淤固化一体方案 采用我公司采用瑞士吸泥技术和芬兰,德国的污泥处理技术设计研发的螺旋式清淤固化一体船,直接将淤泥抽到船上进行脱水、筛分处理后添加固化剂固化

后再由强力泥泵输送出去。 通过清淤固化一体船进行开挖,通过连接管道将淤泥输送到船上的淤泥固化平台,先通过真空离心脱水和锥螺脱水(可选),将底泥含水率进一步降低,在通过管道加料系统把设计掺入量的固化剂均匀加入到管道内,通过管道特殊混合装置,将底泥和固化剂充分拌合后进行固化,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指定位置。

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目录 引言 ..................................................................................................................................... I 一、污泥处置技术 (1) 二、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1) 2.1污泥低温热解制油技术 (1) 2.2污泥合成燃料技术 (2) 2.3 污泥堆肥土地利用技术 (3) 2.4 污泥活化制取吸附剂技术 (4) 2.5污泥制活性炭 (5) 2.6 污泥制生物膜载体填料 (5) 2.7 污泥制微生物灭蚊剂 (6) 2.8污泥厌氧消化制沼气 (6) 2.9污泥燃料燃烧发电 (6) 三、结语 (7) 参考文献 (7)

引言 污水厂污泥是指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絮状体,它含有大量水分、丰富的有机物及N、P、K等营养元素,同时还含有重金属及病原菌等有害物质,如果任意排放不加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污水排放量为4474×107m3/d,不同规模、不同处理程度的污水处理厂有100多座。每天所产生的污泥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05%—10% ,如果这些污泥还使用传统的处置方法 (如土地填埋、焚烧和海洋排放等)进行处理,相对于当今更加严格化的环境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随着资源短缺危机的加剧,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资源,污泥由于其有机物、营养元素含量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解决污泥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使其化废为宝,是摆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传统污泥处置方法及目前国内外对于污泥的资源化研究的热点进行了综述。

(冶金行业)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

(冶金行业)尾矿资源化综 合利用

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 http://2001-3-910:59 [关键词]尾矿资源 中华商务网讯: 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有大中型矿山9100余座,小型矿山近20万个,其中87个 有色金属矿山中,有56个在1992年确认为必须转产接替的末期矿山,其中43座矿山 为资源枯竭、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将要倒闭破产。到2000年末,全国矿山企业需转 产安置的人员约有50万。国内矿业界已面临着许多矿山关闭转产,富余人员再就业 的严重困境。然而目前国内尾矿资源利用率仅为7%,大量二次资源———尾矿未能 综合开发利用,大量矿山富余人员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壹、面临的几个问题 1.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缺乏技术储备、产品开发不足 长年来,矿山以开采生产矿产品为主要任务,选矿厂排出的尾矿被大量堆弃在 尾矿库里无人问津。随着矿产品的开采,资源日渐枯竭,直至壹些矿山闭坑企业被

迫倒闭。而面对二次资源量巨大的矿山废石、尾矿该如何利用,能否给企业带来二 次创业机遇,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在其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上,多 数矿山仍尚属空白。 2.壹些矿山企业担心利用尾矿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市场竞争力弱 有的矿山在和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尾矿利用新技术后,面对产品的市场多有顾虑, 壹种是不了解市场情况,另壹种是即使了解了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较好,但仍怀疑 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有人要,缺乏开创市场的勇气和自信心。就从事尾矿综合利用 的科研院校而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壹定要注重实效,紧紧瞄准市场前沿,把 握市场时机、高速快效,适时地提供给矿山企业和社会。 3.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尾矿综合利用形势发展要求 科研院校建立中试基地、实验厂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使得技术研究、产品开 发程度仍显薄弱;有的矿山企业在主矿业市场逐渐减弱,资源枯竭,出现很大生存 危机的情况下希望在尾矿综合利用上寻找新的转机,即使面对壹项技术成熟、产品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河流、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 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湖泊不仅具有调蓄洪涝、引水灌溉、饮用水源地、交通运输、发电、水产养殖和景观旅游的功能, 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 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湖泊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 贮水量相应骤减, 湖泊水质不断恶化, 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1) 湖泊萎缩与干涸, 水面积锐减 以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为例:在20 世纪40 年代, 湖面面积为1200km2, 贮水量30.0×108m3。到1950 年, 湖泊面积尚有1070km2,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km2 , 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108m3。 (2) 污染严重, 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七大水系的121个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9%和29.8%。污染较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 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和39个大中型水库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51.3%;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水库有12座,占调查水库总数的30%(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分类结果统计 指标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

污泥资源化处理方案设计

污泥建材化利用方案设计 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和资源化利用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我们通过实验分析,并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生产能力,认为污泥建材化利用,即污泥制砖和污泥制陶粒两种方法是比较合理的污泥处理方式。用这两种方式处理污泥,既能达到污泥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又能充分的利用污泥资源,节约成本并带来较大经济受益。下面对这两种方法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1. 污泥制砖: 页岩由雷蒙磨粉化破碎到1mm以下,含水80%的污泥干化至含水40%,按干化污泥和页岩的配置比例将它们送进混合器均化,然后送入陈化库陈化,再进入真空挤砖机成形,成型湿砖经自动码坯机上窑车,进隧道干燥窑,利用焙烧窑中余热在100~150℃热风中干燥24小时,最后进隧道焙烧窑,利用污泥自身热量值内燃焙烧到1000~1100℃,焙烧约24~32小时后即生成泥岩砖。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烟气净化装置排出。干燥和焙烧是采用自动控制的4.6m宽大断面隧道窑。整个焙烧过程要严格控制烧成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砖材质量。焙烧窑内利用污泥燃烧热值提供热量,再利用焙烧余热来干燥湿砖坯,做到热能自给平衡,不需要外加能源,大大降低了制砖成本。 能量平衡理论分析 泥岩砖在隧道焙烧窑内要依赖自身发热值维持1000~1100℃的温度环境,是否能实现需要进行热量平衡估算。 每公斤污泥(含水40%)发热值因地域废水水质和处理工艺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上海金山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宁波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等所排污泥都属于高热值污泥,而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及较多北方污水处理厂所排污泥属低热值污泥。其热值分别为: 高热值污泥(含水40%)其热值为1962 kcal/kg = 8209 kJ/kg (估算平均值); 低热值污泥(含水40%)其热值为1326 kcal/kg = 5547 kJ/kg (估算平均值)。

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新阶段的新思考

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新阶段的新思考 网友评论 [进入论坛] 时间:2010-06-13 作者:李章大周秋兰来源:低碳网 【导读】建立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矿山,企业、职工、科技和管理人员,研究生和培养后备人才,支持专项研究成果的工业中间产品试验,推进新产品,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一、25年实践的体验 25年来,通过铁、铜、钼、铅锌、金、镍、铬、钨、锡、铌钽、锰、钛、绿柱石、玉石(东陵石)、高岭土、煤碳矿山及花岗岩、霞石正长岩、斜长岩、辉长岩、凝灰岩、石灰岩(大理石)、煤矸石等18种矿产、7种岩石及粉煤灰、河砂、风化红粘土等,60多个矿山的尾矿、废石的直接采样试验研究,深深体会到矿山应该而可能真正成为矿产资源的综合基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矿产可以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矿山可以应用无害化生产技术,逐步成为无废料矿山;切实做到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强国富民,形成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适合中国矿产资源特点,具有自主创新的中国式矿业发展道路。综观当今祖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矿业开发现状,矿山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已进入新阶段。总结新中国矿产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的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山环境治理辛劳成果和经验教训,整合相关科技力量,使矿山发挥国家循环经济的基础-先行作用,此其时也!吾辈当为之再作一搏! 囿于历史原因和科技条件,矿产地质工作者无不为矿山尾矿,废石被作为废弃物而惋惜!尽管企业和科研院校的有识、有志之士不断努力,众多成果却未能冲破生产关系的桎梏,被视为矿山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废料其实都是从地下被搬到地面,并且经过破碎、乃至磨成细颗粒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它蕴藏着巨大的原料效应和已投入的能源及经济成本。矿山固体废弃物如不资源化开发利用,矿业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矿业也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实现真实的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已使工业生产从“吃精料”进入“吃复合料”的两条腿走路新阶段;社会需求已从“大批量、单一品种、低(少)性能”生产,发展为当今世界性的“中小批量、多品种、高(多)性能”生产营销,这就为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创造了广阔生产和市场前景,是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解放了生产力。可以预见、随着矿山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必将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产品多样化,矿业开发管理体制、机制、法规,生产(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产品及产业开拓的发展和完善,配以矿山进一步找矿,生产矿山乃至停产、关闭矿山定能再度辉煌!同时也将带动和促进矿产地质科技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2284(2006)08-0030-05 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 宋崇渭1,王受泓2 (1.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07;2.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36) 摘 要:阐述了当今污染底泥修复技术方法,以及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和引水等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方法。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投入大;生物修复投入低,修复面积大,但速度慢。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土地利用,填方材料,建筑材料,污水处理材料等。对各种修复技术和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比较探讨,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底泥;修复技术;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 in Research on Remediatio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lluted Sediment S ONG Chong-wei1,WANG Shou-hong2 (1.Zhejiang Design and Re search Institute of Envio nmental Science,H ang zho u310007,China; 2.Shenzhe n W ater Resources Planning&Desig n I nstitute,Shenzhen518036) A bsract:Remediatio 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 utiliza tion o f polluted sedi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 he remedia tion techniques include phy sical treatments,such as dredging,capping,w ater div ersio n,and bioremediation;chemical remediatio n and bioremedi-a tion.P hy sical treatments can obvio usly co ntrol co ntaminated sediment,but cost to o much,while bio remediatio n is just reve rsed. T 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 lluted sediment is to use sediment as a resource,such as land reclamation,filling material,co nst ruction material and w aste w ater ma te rial and so on.A 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 es of each remediation technique,and resour ce utilization appro aches are analy zed and compared. Key word:sediment;remediatio n technique;resource utiliza tion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最后底泥变成污染物的汇集地。莱茵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等,底泥污染均十分严重[1]。当外污染源得到控制以后,一旦河流湖泊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沉积在底泥中的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从而底泥由“汇”变成污染物的“库”。此外,底泥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污染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 收稿日期:2006-03-04 作者简介:宋崇渭(1982-),男,硕士。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健康[2,3]。美国EPA(环境保护署)在1998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已发生的2100起有关鱼类消费中的事件,多次证实污染来自于底泥[4]。在我国也已发现并证实水体底泥具有毒性,如乐安江在20~195km 的河段内沉积物均显示毒性[5]。同时,污染底泥氮、磷营养的释放与彻底解决河流湖泊库的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6,7]。 根据底泥本身的特性:底泥量很大,含水率较高,污染较严重,含有各种有益、有害成分等,如果把疏浚的底泥单纯堆放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一方面会占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会由于雨水的冲刷又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其中有益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又浪费了资源。所以,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向底泥资源化,这不仅可以解决底泥的出路问题,又可以变废为“宝”,产生一 30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8期

完整word版城污泥资源化利用

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 江鹏 1.城市污泥概念和组成 城市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泥是包含水、泥沙、纤维、动植物残体及各种絮体、胶体、有机质、微生物、病菌、虫卵等的复杂多相体系。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多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泥主要产自初沉、二沉及其他固液分离工序,含水率高(>98%),体积庞大,有机质含量约为40~50%,总氮含量4~5%,磷(P2O5)含量1~5%,钾(K2O)含量0.5~1%[2]; 对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混排的场合,污泥中还常含有激素类物质(E1、E2等)、毒性有机物(苯、氯酚等)、重金属(Cd、Cr等)以及各种无机盐[3]。研究表明:污 泥污染物往往具有长期毒性和不可降解性,若无序排放,将成为危险的二次污染源,通过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等介质进入食物链,造成严重的生态风险,影响人类健康[4]。同时,由于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若经 过适当处理,可以作为优质的“二次资源”[5]。 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污泥的不良环境效应要求在其排入环境前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以降低其环境风险,因此传统污水厂在设计时均设置了污泥处理工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年均增长8%,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统计,已建设污水处理厂3501 余座,城镇污水处理量已达到300多亿m3,并且在污水处理能力及效率增长的同时,污泥的产量迅速增加,产生的污泥量(按含水率80%)达3000万t左右。而‘十二五'期间以新增污水处理量运行负荷率为75%计算,污泥(含水率80%)年产量将以246万m3/年的速度递增,初步推算全国年干污泥产量为1200万t 左右,湿污泥6000万t左右。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总产量已达到2433万t/a,同时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在地域分布上,污泥主要产于中东部地区。东部11个省(市)污泥产生量 占全国污泥总量的64%,中部8省占全国总量的21%,西部12个省占全国污泥总量的15%。根据预测,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将达到3560万t。 一般来讲,我国污泥处置的基建投资约占污水厂总投资的30%~50%,运行费约占污水厂总运行费的20%~50%[6],而发达国家污泥处置的基建投资占污水污泥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污水厂正常因此从成本上分析,,70%~50%厂总投资的. 运行的限制性因子[7]。传统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置方法由于产生渗滤液/二嗯英/甲烷气、占地面积大以及工程建设投资高等问题已经不是污泥处置的主流技术[8,9];污泥海洋投弃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且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上 世纪末,国际上签署禁止排海公约,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7]。而作为一种可 再利用物质,目前资源化率不足10%,不仅没有从再利用角度弥补污水处理成本,反而造成了次生环境危害。降低污泥处理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通过适当资源化处理使其获得附加经济效益,反补到污水处理总成本之中;而此过程的直接环境

金尾矿综合利用研究

摘要:中国黄金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金矿尾矿,尾矿中不仅含有许多有用组分,而且合理利用尾矿资源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大多数尾矿只能堆存处理,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污染环境,造成一系列问题。目前,尾矿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回收有用元素、制备建筑材料、矿山填充、复垦造田几个方面。 关键词:金矿、尾矿、综合利用 前言 黄金是国家实行保护性政策的特定矿种,被广泛应用于珠宝首饰、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应对金融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近年我国黄金产率不断增长,中国逐渐成为第一产金大国。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尾矿的处置方面。我国的黄金矿山企业对金尾矿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浪费宝贵的矿产资源。 一、中国黄金资源概述 1.1 中国黄金工业历程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黄金的使用历史已有4000多年,和埃及、印度、古罗马等国家成为最早使用黄金及其合金的国家。其实,是埃及人最早地发现了熔金的方法,将金矿石放在一个简单地泥造的煲内加热,待金熔后倒出,金矿石中地其他杂质便被泥煲吸收,以此将金和其他金属杂质分开,得到金。同时,罗马人也对早期开采金矿有巨大地贡献。那个时期,还并未发明炸药,罗马人便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将金矿石用高温及冷却的程序来打碎,然后用水压方法分离金矿石中的金属,令金的产量高增。 唐朝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不仅懂得了将金熔化和冶炼的一些方法,还用锤子将冶炼好的金锤成薄片,将得到的金制成发丝般粗细来编织,称为“织金”。到宋代的时候,采金的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中国在采金运作史上的高潮,除原始的淘沙方法取金外,还发掘了地下矿场。直到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最高产金量达到每年13542公斤,在世界产金国中排第五位。此后,在抗日战争期间,矿业一度被迫中断,至建国以来,国家发展经济,矿业才逐渐兴盛。到1982年,中国调整经济政策开始恢复黄金饰物的买卖,黄金饰物随着经济改

浅析河道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用于生态护岸工程

浅析河道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用于生态护岸工程 发表时间:2018-03-14T14:16:44.8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作者:董家晏1 李峰2 李阳3 陆剑飞4 田旭1 [导读] 为了维持河道正常的泄洪和畅通以及改善水质等问题,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河道疏浚清淤,由此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 1.堡森(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大丰市沿海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3.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4.上海市崇明区农村水利管理所 摘要:本文介绍了河道底泥处理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问题,结合底泥原位固化技术在上海崇明横沙岛惠丰村河道治理中的工程实践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河道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应用于生态护坡护岸的新型技术理念,对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底原位固化资源化生态护岸河道生态化治理 1.概述 为了维持河道正常的泄洪和畅通以及改善水质等问题,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河道疏浚清淤,由此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由于底淤泥其天然含水量高、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具有触变性和流态性,造成其运输困难、填埋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工程性质差,不能直接为工程所应用[3]。因此,河道底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应用等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很多国家为此也耗费巨资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处理。通过技术处理将废弃的底泥转化为能利用的再生土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主流方向。 2.河道底泥处理现状浅析 目前,传统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有抛泥处理、吹填造地、物理脱水、焚烧等,这些传统的处置方法存在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运输费用巨大,处理成本高,处理周期长,淤泥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化学固化法虽然可以通过控制固化剂的配方及掺量以满足各种工程的需要,但需要周转处理,运输成本较高。 3.原位固化生态护岸技术概述 原位底泥生态护岸工程技术——简称ISER生态护岸,是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型河道普遍存在的底泥资源化利用困难、处理成本高、岸坡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底泥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和实践论证的一项生态、安全、实用、无二次污染且综合成本低的生态护岸工程技术。将河道底部需要疏浚的底泥吸入搅拌机并添加淤泥固化材料,搅拌调制成具有流动性的淤泥固化浆液,通过泵送浇筑入模成型或者应用水下不分散固化剂直接水下浇筑施工,形成河道、胡泊的生态护岸结构体。浇筑固化后的淤泥具有一定的强度、孔隙率、水稳定性、重金属吸附性和抗流水冲刷性,使其满足护岸结构体的相关要求,同时多孔护坡兼具植生性,满足河道景观优化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功能。实现了疏浚泥原位资源化应用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新方案。 4.技术创新点 (1).在国内首创以河道疏浚泥为原材料,采用原位固化技术,研发以疏浚泥固化体为结构形式的新型护岸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代替了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板桩、木桩等刚性硬质护岸,实现疏浚泥综合利用与河道环保治理的结合。 (2).针对疏浚泥粘稠、搅拌不易均匀、成型困难且固化料成型结构体不密实的技术难点,研发以流塑态疏浚泥固化料为技术特征的搅拌、浇筑成型的施工技术体系,将施工效率提高100%。 (3). 为适应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环境和强度要求,研发水下不分散疏浚泥固化剂,水下施工条件下疏浚泥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0.5MPa,满足护岸结构体的强度要求,同时大幅降低疏浚泥重金属析出。 5.工程案例 工程河道位于上海崇明横沙岛惠丰村716~718号之间,总体呈南北走向直线型河道,工程河段北起民惠路南侧河道,南至港镇路北侧,总长约218米,现状河道北段160米两岸均为桔园,南段东岸为惠丰村716号民居,南段西岸为惠丰村718号民居。除718号民居段西岸建有20米长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外,其余河段均为自然土坡,未建护岸设施。经初步测量,本工程河道现状河口宽度4~7m,河底高程1.5~1.8m,堤顶高程2.5~3.0m。现场地质以砂性土为主,且坡面缺少植被,受长期引排水冲刷影响,土质边坡坍塌现象较普遍,现状边坡几乎呈直立状,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1]。为改善水环境,达到水土保持要求,满足地区排涝灌溉要求,保护周边建筑及农业设施的安全,应对该河道进行治理。此次工程对该河道利用疏浚底泥原位固化技术作生态护坡护岸,作为横沙岛河道生态化改造示范工程,在河道生态护坡护岸型式选择中重视采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护岸治理工程成果的生态性、先进性。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断面图如下图所示:

煤矸石的综合处理

摘要 煤矸石是在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之一。煤矸石的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问题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煤矸石的化学组成及分类,以及其危害和在我国目前利用的现状。主要探究了目前比较成熟的处理工艺和详细介绍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几个主要途径。 关键词:煤矸石,工艺过程,综合利用,产业化 目录 1 绪论............................................................. 煤矸石的简介 .................................................. 煤矸石的产生.............................................. 煤矸石的分类............................................. 煤矸石的化学组成......................................... 2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 煤矸石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 煤矸石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 煤矸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煤矸石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 3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现状............................................. 4煤矸石的能源化利用及工艺.......................................... 回收煤炭 ...................................................... 煤矸石制4A分子筛 ............................................. 煤矸石制含铝产品 .............................................. 5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 ..........................................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 .......................................... 用煤矸石发电和造气........................................ 利用煤矸石制砖............................................ 用煤矸石制取碱式氯化铝和水玻璃............................ 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 用煤矸石制取硫酸铝........................................ 用煤矸石配制水泥..........................................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重难点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重难点 (一)初期雨水前期处理监理控制要点 初期雨水污染物治理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源头减量,就地处理;②收集调蓄处理;③加强维护管理。 一、源头减量和就地处理: 1、多孔材料铺砌(植被入渗系统) 采用多孔材料替换完全硬化的地面,增加入渗量,减少径流量。 2、植草排水沟。多用于路边,目的在于增加入渗量,减少径流。 3、屋顶花园系统。可调节峰值流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4、地面清扫。从源头减少污染。 5、下凹式绿地拦截。 6、人工湿地技术。系统可分为四个部分:前期处理区、进水缓冲区、湿地处理区和雨水滞留区。 7、旋流分离式初雨弃流系统。 8、地下控制。包括干井入渗系统和沟渠入渗系统,用砖砌、混凝土浇筑或用砾石填充(空隙率≥30%),将雨水收集并逐步下渗。 二、收集调蓄处理: 1、污水管网调蓄。用截流管连接雨、污水管渠,将雨水管中污染严重的径流截流至污水管中,送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储存调节池(旱季放空) 可作为其他处理的前处理。 3、截流处置池。分末端截流和功能截流池。 4、湖河调蓄。对于多湖泊城市可采用,但需考虑污染物对河湖水质的影响。 三、加强维护管理 1、应定期对汇水区域进行清理。 2、完善并落实相关法规及规范。

四、初期雨水前期处理技术 1、地下集蓄池 该社区的集蓄池主要是针对社区别墅、大型会所建筑等面积较大的屋面,面积约为22500 m2。地下集雨池可建在社区空地或绿地下面,上面覆土种植植被,既能作为集雨设施,又不妨碍地上功能的实现。地下集雨池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设有过滤池、沉淀池、水泵等装置。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景观湖补水和水景喷泉等。 2、植草浅沟 植草浅沟是在地表沟渠中种植草本,为一多功能的暴雨控制、雨水收集设施。当雨水径流流经植草浅沟时,经过沉淀、过滤、渗透、植物吸收及生物降解等作用,径流中的污染物被削减,达到雨水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综合考虑浅沟的水力计算方法和净化功能,在该社区内设计了长约1km的植草浅沟,浅沟表层种植耐淹的结缕草、狗牙根及其他禾本科草本,用于收集小区内绝大部分的绿地径流和非透水性道路广场的径流,直接汇入暴雨塘内暂时储存。 3、下渗碎石沟渠 下渗碎石沟渠是一种以多种粒径的碎石(砾石居多)为主要结构的线型集水槽,为周围汇水区域的低势区。当汇水区的地表径流进入碎石沟渠后,通过碎石层逐渐下渗,碎石的物理结构以及生长的生物膜起到过滤雨水和降解污染物的作用。与植草浅沟相比,碎石沟渠削减径流峰流量的能力较差些,主要用于收集该社区内的少数屋面雨水和透水性路面雨水。全区设计了500 m长的碎石沟渠,收集的地表径流在输移过程中得到净化,汇入暴雨塘,作为景观湖的补水水源。 2、初期雨水控制与弃流 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即在多数情况下,污染物是集中在初期的数毫米雨量中,因此,控制初期雨水成为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的一项主要举措。由于初期雨水污染程度高,处理难度大,因此对初期雨水的控制主要采用弃流处理。初期雨水弃流可去除径流中大部分污染物,包括细小的或溶解性污染物,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水质控制技术。初雨弃流装置有多种设计型式,可

(完整版)中小河道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

中小河道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 1 常用河道清淤技术 目前的河道清淤工程,大多数具有水质改善的目的,因此尚属“环保清淤”范围。另外,在工程上有“疏浚”和“清淤”两个较为接近的术语,为了区别于航道、港口等大规模疏浚工程,笔者建议将中小河道、农村河道的清、挖工程统一称为“清淤”,突出清除底泥中污染物的概念和解决淤积问题的工程目的。现在的清淤工程具有系统化施工的特点,在清淤之前应该进行初步的底泥调查。通过测量明确河道底床的形状特征,通过底泥采样分析明确底泥中污染物的特点和是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中小河道,尤其是农村河道工程量偏小,这些前期工作很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前期工作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得到预期效果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淤积的数量、范围、底泥的性质和周围的条件确定包含清淤、运输、淤泥处置和尾水处理等主要工程环节的工艺方案,因地制宜选择清淤技术和施工装备,妥善处理处置清淤产生的淤泥并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由于近些年我国港口、航道、内河以及湖泊清淤工程众多,疏浚、清淤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装备能力也大大提升,但能够进入中小河道和农村河道的专用船只和设备却并不常见。最常用的中小河道清淤技术可分类如表1 所示。 1.1 排干清淤 对于没有防洪、排涝、航运功能的流量较小的河道,排干清淤指可通过在河道施工段构筑临时围堰,将河道水排干后进行干挖或者水力冲挖的清淤方法。排干后又可分为干挖清淤和水力冲挖清淤两种工艺。 a.干挖清淤: 作业区水排干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挖出的淤泥直接由渣土车外运或者放置于岸上的临时堆放点。倘若河塘有一定宽度时,施工区域和储泥堆放点之间出现距离,需要有中转设备将淤泥转运到岸上的储存堆放点。一般采用挤压式泥浆泵,也就是混凝土输送泵将流塑性淤泥进行输送,输送距离可以达到200~300m,利用皮带机进行短距离的输送也有工程实例。

污泥资源化利用及发展前景

………………………………………………最新资料推荐……………………………………… 目录 目录I 摘要I 一、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国内外污泥处置现状1 三、国内外污泥处置方法概述2 四、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2 4.1污泥堆肥2 4.2污泥消化制沼气4 4.3污泥燃料化技术5 4.3.1 HERS法6 4.3.2 SF法7 4.4污泥的建材利用7 4.5活性污泥做黏结剂9 4.6剩余污泥制可降解塑料10 4.7污泥低温热解制燃料油10 五、展望11 参考文献12 摘要 城市污泥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必然产物,这种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后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数目成倍增长,城市污泥的产量也急剧增加,城市污泥处置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由于城市污泥具有容量大、不稳定、易腐败、有恶臭、有毒有害等特点,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处置,使其变废为宝,转化为可被人类利用的资源。 污泥处理技术大致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抛弃型技术,污泥作为废物不利用;二是资源化技术,充分利用污泥中的有用成分,实现变废为宝。后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建立循环型经济,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即污泥的堆肥化技术、消化制沼气、燃烧化技术、建材化利用等,通过这些方法实现污泥的变废为宝。 关键词:污泥;污泥资源化;污泥稳定化

一、前言 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深度的深化,污水厂污泥产量将有较大的增长,由此引起的二次污染已不容忽视。因此合理的处理处置污泥,已经成为城市污水厂和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污泥稳定化处理、安全处置和合理利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仅有10%的污泥通过堆肥、制肥回用到土地,少量被焚烧或用于制作建材,仍有超过75%的污泥尚需实现稳定化和安全妥善处理处置,二次污染隐患严重[1]。尤其是污水厂污泥中含有重金属、致病菌、寄生虫卵等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机物,处理不当将引起较大的环境污染。 未来国家将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支持并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提高对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将污泥处置设施作为污水处理综合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加以同步建设,消除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隐患。在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处置方法概述 二、国内外污泥处置现状 污泥具有含水率高、含有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有机污染物以及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特点。污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土地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填海等。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某种较为合适的处理方法。美国 14%采用卫生填埋, 22%焚烧, 56.5%土地利用, 7.5%采取其他方式处理; 英国 10%卫生填埋, 30%焚烧,58%土地利用, 2%采取其他方式; 法国 19%卫生填埋, 14%焚烧, 65%土地利用, 2%采取其他处理方式; 日本5%卫生填埋, 32.7%焚烧, 61.7%土地利用, 0.6%采取其他方式; 欧洲 48%卫生填埋,7%填海, 7.8%焚烧, 34%土地利用, 3.2%采取其他方式[1]。 在我国, 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 目前污泥尚无稳定合理的出路, 主要以农肥的形式用于农业。在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约有 90%没有污泥处理的配套设施, 60%以上的污泥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农用, 而消化后的污泥也由于未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符合污泥农用卫生

石墨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4388604.html, 石墨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现状 作者:陈宝海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3期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石墨的主要用途、矿产分布,以及石墨尾矿的严重危害性,综述了目前石墨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石墨尾矿;危害性;综合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D9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308-02 1 引言 石墨是一种高能晶体碳素材料,因其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电子、军工、国防、航天等领域[1]。我国石墨资源分布广泛[2],晶质石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山西、河北五省,石墨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0%。目前我国的石墨生产企业高达300家,鳞片石墨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年35万吨,远远超过了每年25万吨的市场需求[3]。石墨选矿后,大量的石墨尾矿就地堆积,带来了诸多问题[4]。 2 石墨尾矿的危害 2.1 占用大量土地。尾矿的堆积会占据大量农林用地,随着其数量的增加,占地面积也在持续扩大,导致当地土地资源失去平衡。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重。裸露于地表的泥沙状尾矿粉末,每逢刮风,极易形成扬沙天气,甚至形成尾矿沙尘暴。另外,残留于尾矿中的选矿药剂会产生有害气体和酸性水,将直接对大气和水土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植被破坏。 2.3 易产生安全隐患。尾矿堆存时容易流动,在多雨季节极易导致塌陷和滑坡。而且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增加,尾矿库坝体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安全隐患日益增大。 因此,如何利用或治理这些尾矿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大事。 3 石墨尾矿的利用现状 3.1 石墨尾矿中有用矿物的再回收 我国石墨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矿石种类繁多,但基本上为共伴生矿,在选取其中的大部分石墨以后,仍有大量价值较高矿物资源进入到尾矿之中,如云母、金红石、钛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残余石墨等,都可以通过各种选矿手段加以回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