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

评点“张艺谋电影”

专业:教育科学系06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

学号:06320104 姓名:杨驰

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最为重量级的名字。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以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十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极度萎靡的产业阵痛中,他又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撑起了一片天地,成为中国电影商业探索之路上最为扎实、最为世人瞩目的前行动力。在他的电影中,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效果相当的震撼人心,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的纯熟;其二,从故事形态来看,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一直向女性倾斜;其三,张艺谋选择电影的题材很有讲究,所选故事都比较完整,并且他的所有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

一、从电影导演到“电影作者”

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商业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让张艺谋的古装大片三部曲得以圆满。作为张艺谋电影从文艺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标志性作品,这三部商业大片也让老谋子由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进化为了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早先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十几部享誉国内外的作品,无一不是由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来。从《英雄》开始,张艺谋才真正走上了电影题材原创之路。

“张艺谋除了不看账本外,拍片也基本不看剧本,全凭对故事剧情的独到理解和对表现形式的把握”身兼张艺谋的老板、经济人和拍挡三重身份的“新画面影业公司”老板张伟平这样评价他的这块金字招牌。编剧对于张氏电影来说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张艺谋本人才是电影故事的原作者。

《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以架空正史与传统武侠的世界观为背景,明显已游离于由金庸、梁羽生、古龙所构筑的武侠体系之外。于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它更是在胡金铨、徐克、李安之外另立一派,有着它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英雄》用侠的“死谏”诠释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空灵飘逸之感;而《十面埋伏》则是假武侠题材,倾力呈现动人心魄的爱情传奇和复杂纠曲的人性渊薮,影片中绚烂的色彩运用始终贯穿全剧。可以说,《英雄》和《十面埋伏》可延伸和挖掘的故事情节非常宽广。新生代小说家李冯便获得授权,相续将《英雄》和《十面埋伏》改编成长篇同名小说,成了张氏武侠体系的继承人。

二、张艺谋电影的视觉特点

张艺谋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色彩来对观众进行冲击,让欣赏者随着色彩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

1、首先是用色彩大面积渲染填充眼睛感官,在瞬间捕捉到受众的视觉点,并用色彩来表达其承载的含义。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色彩的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这种色彩的情感并非单单是个人的感觉,还是各自都具有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质,一种普遍的适应性,自然形成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例如:白色会给人洁净感,代表纯洁,张艺谋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运用蓝色夜幕衬托出了填满整个画面为秦始皇取长生不老药的成群结队的白衣少女,让人联想到纯洁无辜的灵魂。例如:红色给人温暖感,并像火焰一样,令人神迷、夺人

魂魄。同样是该片中在背景音乐《焚身似火》主题曲陪衬下,巩俐身着一身红衣,慢镜头走到火里自焚,来表现热烈燃烧的情感和摄人魂魄的美。这种大面积色彩的运用在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的同时,承载了一定的涵义,使人们对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色彩就变得富有人性和情调了,随之也成为一定的象征,其承载的涵义也就完成了。色彩的象征其实是色彩联想和情感的深层作用的结果。

2、运用单色调、明亮、饱和度强的色彩,形成对视觉的冲击力。

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指出:“只要有明亮的色彩,眼睛就会慢慢被强有力地吸引住。如是明亮的暖色,那么吸引力就最强。”

运用明亮的色彩一直就是张艺谋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电影《十面埋伏》以茂盛鲜亮的绿色为基调,那纯粹的颜色,让那些构思中随心所欲的影像更加明丽、鲜活,把竹林极至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片纯粹的黄色菊花符号化的运用,更是在刺激人的视觉的同时,营造出了压抑的氛围,它给人一种走投无路、欲哭无泪的绝望感,使整个宫廷极尽诡异、恐怖。“影片《英雄》的单色调、偏执色彩的运用和符号式的象征使它成为当时在国外反响极大的一部影片。” 影片中“无名”每讲一段故事,画面都在变换着一种大面积的高纯度的主题颜色,由人物服饰、空间背景搭配构成而没有重复。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活动的反应,比起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由此可以看出张艺谋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是真的是令人折服。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诠释着色彩对购买群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由此看来张艺谋电影色彩运用应该可以说能给本国经济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可以说利用张艺谋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所引起人情感变化及所承载的涵义的原理,具有客观的科学价值和设计价值。

三、张艺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1、张艺谋电影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2、女性形象特质

张艺谋电影世界中极富光彩的一部分既是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纵观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美”的化身。《红高粱》中的“秋菊”……她们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往往散发出这种动人的光彩,一种令人震撼的内在美感。这种美,即是她们作为青春女性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又是她们顽强反抗生命压力与生存环境的精神美、人格美。这种美是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其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这个“爱”,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下一代的慈爱,对生命的钟爱,对祖国的

热爱,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满城尽带黄金甲》几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同一个人——巩俐,她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文化都不同,但她们非常一致的地方是具有精神美,即:勇敢、大胆、执着、顽强,总在追寻一种虚幻的理想。《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的女演员也是同一个人——章子怡,她从一个邻家女孩的形象到极富女性魅力的形象来看都是恰到好处,把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之,尽管这些女性各自经历不同,她们所走过的道路都是屈从——反抗——失败,尽管最终失败,但她们的反抗过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们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张艺谋的影片总是在最粗俗的人生表象之下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越是悲剧,正说明张艺谋影片的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女性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才说明张艺谋善于将女性与时代、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并且张艺谋影片的这种“男少女多”的奇特明星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张艺谋明显的女性倾向。

四、张艺谋电影的小说选择艺术

1、选择故事完整、扣人心弦的小说。

结合张艺谋的言论以及对于原著的考察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选择小说时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一条实实在在的情节线索,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张艺谋大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发现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索,而且这些线索基本上都是由小说原著提供的:《红高粱》(红高粱)中野台的经历;《伏羲伏羲》(菊豆)中婶侄偷情;《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四房争宠;《万家诉讼》(秋菊打官司)中的村妇告官;《活着》(活着)中一生宿命的传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黑帮争斗;《一个都不能少》中寻找失学儿童。二是扣人心弦。张导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和思想的力度,作品本身首先能够打动导演,与导演内心的欲念或渴望相契合,与他对社会人生赞颂或批判的态度契合;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能打动观众,与当下社会思潮呼应。

2、电影题材不重复。

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红高粱》表现的是人性的解放与张扬,与其类似的《菊豆》表现的则是人性的压抑,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影片。

张艺谋以选择《活着》实现对自己的一个彻底的反动,“向过去挑战”;用朴实的手法,用平常人的心态拍平常人的故事。在拍完《活着》之后,张艺谋便开始尝试都市题材小说。他选择了上海作家李晓的《门规》和述平的《晚报新闻》拍成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有话好好说》,以一今一古,一实一虚两个故事完成了“张艺谋进城”的转移……

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往往都是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讲述一个遥远的封闭的象征的“家庭中国”或是“乡土中国”的故事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这样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只是表现主题的一个符号,一个类别,往往缺乏独立的个性。这样的作品虽然表现出对人性理想的追求,但往往缺乏对作为个体的普通人的真诚关注。而从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开始,他所选择的题材除了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以外,都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世俗倾向。1996年的《有话好好说》讲述都市几个年轻人的故事,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选择了乡村教育题材,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渲染普通人的爱情——这种选材上的变化反映出张艺谋创作走向的变化。

五、张艺谋所导演的电影

《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

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等等。

《菊豆》——对于张艺谋来说,《菊豆》的丰收比起《红高梁》丝毫不逊色多少,奥斯卡的入围把《菊豆》和张艺谋又一次抬上了世界电影的顶层,更有嘎纳电影节的风光,摘得了路易斯·布鲁埃尔特别奖。该片同年还获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金雨果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影片中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此片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等。

《秋菊打官司》——作为张艺谋又一部农村题材影片,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生活角度,该片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影片具有无比强烈的真实感,最迷人之处是它所展示的那种积极而深刻的悖论:秋菊那执着的“要个说法”的行动与影片所散发出的一种适可而止的妥协精神;对维护个人尊严的庄重与宗法社会那温情和压迫性的中性、自然展示。巩俐也因此角获得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该片获意大利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该片还获得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活着》——该片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而且被很多人看作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该片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风貌,刻画人物深刻细致,虽然至今没有公映,但在电影界口碑不错,该片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最佳男演员奖。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但影片的结尾很温和,引人深思:活着就是忍受。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此片在商业上原本是想做成黑帮片的,自然少不了权力争斗,但这部影片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黑帮片,主要原因是张艺谋没有拍成真正的商业黑帮片。在商业和艺术上,这次张艺谋试图融合的尝试失败了,但此片却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奠定了张艺谋以后商业电影的主流方向。

《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没有启用专业演员,却能拍得真挚、流畅、感人,有着催人泪下的艺术震撼力。该片荣获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1999年度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我的父亲母亲》——此片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张艺谋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该片获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幸福时光》——影片之所以显得温情,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找到了一个自我道德解救的理由。片中人物老赵、盲女、众工友,这么多善良可爱的人们,统统因为温情而变的温情。影片最终陷入了道德伦理的自我循环状态:因为善良,所以善良。

《有话好好说》——这是一部非常轻松的城市荒诞轻喜剧。影片节奏很快,采用了一种动感十足的摄影手法,从镜头里看上去摇摇晃晃的,看上去有点小品的模式。影片以城市边缘青年在处理感情和事情时的非理性方式和知识分子处理事情的烦琐的理性方式,形成喜剧上的冲突效果,从而引发了荒诞的结局,使人影响深刻。

《英雄》——该片是张艺谋最具争议的一部影片,这部称得上完美视觉的电影,居然为了一个场景,派人专门等待树叶变黄,并从当地牧民收购胡杨叶。和田惠美还专门从英国买来染料,在顺义的一个染房里染出了一百三十多种红。片中甲土都是由一万八千名真正的军

人扮演的,三百匹战马都被张艺谋染成黑色,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秦人的风采,一部不可多得的视觉大餐。

《十面埋伏》——这是一部武侠巨制宏篇,重燃华语电影之火,金城武、刘德华、章子怡,再次演绎张艺谋心中的那个武侠世界里的爱恨情仇。《十面埋伏》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覆盖全球的传媒大餐。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部欲望与命运,成全人生一出出复杂剧。去肌刮骨也脱不去的欲望,螳螂捕蝉的寓言一般令人不安的命运,是每个人的深渊。有深渊,就有希冀、折堕和挣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摄制当中的张艺谋最新巨制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终要讲述男人和女人愈挣扎愈暗沉的“深渊”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中国大陆取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仅2006年12月14日首映当晚就取得了1500万元的票房,其首周末票房达9600万元,刷新了内地影史纪录。很多影院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甚至“一票难求”的状况。

影视欣赏论文

社会影视鉴赏论文 选 修 课 院系:电子计算机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电气101 姓名:霍翠翠 学号:20101188 日期:2012-5-23

浅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通过上选修课(社会影视文学鉴赏),我有很多收获,今天想谈一下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首先何为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何为电影文学,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在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上,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从传播形式来看,影视剧和文学名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较之影视,经典名著的历史更为长远,但在文字具备文学本质功能的时候,它的作用和现代的影视艺术却十分近似,作为

世界电影赏析论文

世界电影赏析 一.在选择要观看的电影时,对于三种不同倾向的电影你更愿意选择哪种?为 什么? A.探索世界人生哲学命题的电影 B.探讨人文社会道德善恶的电影 C.制造纯粹审美愉悦的电影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探索世界人生哲学命题的电影。星座分析中说天蝎座有着 莫测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虽然我不相信星座这种东西,但是不得不承认天蝎座的我 的确对事物的未知性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我更愿意观看探索世界人生哲学命题的电影。同时,探索世界人生哲学命题的一类电影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主要的是,这一类的电 影总是会反映某些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这对我对于我自身的人生了解有一定 的指导作用。 二.在观看电影时,有很多不同的艺术元素或欣赏视角(如:表演、剪辑、色彩、镜头特点、人物形象、文化精神等)可供我们品评,选取其中一二结合本学期观看过的一部电影谈谈看法。 我选择《美丽人生》进行品评 《美丽人生》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基多 他虽然是一个犹太人,但他由衷地热爱他生活的地方,热爱这片土地给予他的一切。他热 爱自由,就像影片一开始出现的那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可以任意驰骋;他热爱平等,于是 屡次试图换走店主那顶黑色帽。这体现了男主人公的乐观性格与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为后 文在纳粹集中营的乐观埋下伏笔。影片中基多凭借自己真诚、纯朴、热情的性格获得了爱情,获得了自己梦想的小书店,有着可爱的孩子,有着幸福的生活。而这样简单幸福的生 活也是体现了男主人公的对梦想的追求和其善良的人性本质,也为接下来的残酷形成对比,更加为全影片烘托一种悲剧氛围。接下来的影片中随着二战关系的紧张,基多和他的家人 被抓进纳粹集中营,在集中营中,基多为了保护他的儿子小约书亚冒着生命危险当了翻译,将纳粹残忍的制度美化编造成一个适合儿子小约书亚的游戏规则。此时,他的角色在形象 上有了大幅度升华,他所表现的特殊的父爱与责任感在那个特殊的场景更是突出伟大。三.请畅谈你对本门课程的感受和建议 因为我本身很喜欢电影,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上这门课是一种享受。一些有哲学道理 的电影让我学会思考,一些反映人性善恶的让我有一个更深刻的视角去看世界,同时,通过电影里面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社会背景的记录也让我对那个国家当时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而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

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俺爷爷俺奶奶在某中方面是“神”的化身,当然结尾确实是这样的。 说完使张艺谋一炮打响的处女秀,说一部口碑比较差的影片吧!《满城尽带黄金甲》业界评价极其不好。作为周董的粉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这个片子,看完就记得到了满屏的菊花。跟当时的陈凯

英雄观后感

英雄观后感 英雄观后感(一) 今天我们全班观看了影片《英雄》。张艺谋以宏大华美的场面,向世界演绎着他那荡气回肠的英雄情结,在我看来,这是这部影片最根本的艺术精神。张艺谋眼里的英雄显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者说不仅仅是。他借用夸张、极致的色彩揭示他所定位的英雄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至情至性。他用淋漓的红渲染一份爱,那爱是自私的,至上的,不可被欺骗和伤害的。为了爱,飞雪可以不计复仇大业杀了残剑,如月可以为情所惑香销玉殒。爱是美的,所以才有了滚滚黄叶尽情渲染,但是仅有爱又是狭隘、肤浅的,所以在这一情节里,我们才能看到影片中刻意回避的血腥。整部影片只有三处有血(飞雪杀了残剑、飞雪杀如月时,残剑刺杀秦王时),而在这一节里就出现了两次,在其余的情节中,无论怎样的刀光剑影,全不见一滴鲜红的血。 英雄的第二重境界是舍生取义。长空、残剑、飞雪为了复仇大业不惜以命相许,赵国学子大敌当前依然追寻赵字精义,无边的嫣黄诉说着英雄末路、壮怀激烈的悲怆和决绝。

英雄的的第三重境界是忠贞不二。蓝色从来就是纯洁的,古典的,在这部影片里也是一样。残剑、飞雪生死相许,人不离人剑不离剑。飞雪为成就无名刺秦大业,不惜以命相托,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她放弃了爱和生命,这是英雄的气节和风骨。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一滴水珠在飞雪脸上轻轻滑动,残剑万般柔情打动了亿万观众。 英雄的第四重境界是淡泊宁静。绿色是希望和生机,是美好和从容,张艺谋再一次用绿色演绎那份经典的爱和生活。家园就在身后,在残剑的内心,在爱和梦中,汪洋恣肆的绿就在他们身边,可是,他们回不了家园,他们的精神只能留在那无边的美丽而又伤感的回忆和向往里。 英雄的最高境界是胸怀天下。有人说,影片中残剑写“天下”二字的情节可以不要,我想,张艺谋要是听见这句话会洒然一笑,“天下”二字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没有这一笔影片就成了华丽镜头的堆积,也就失去了它的精神。 英雄观后感(二) 《英雄》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古时代的戏,主要角色有: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陈道明。 在影片中,故事主要以“刺秦”为线索,讲叙了战国末期,燕、赵、楚、韩、魏、齐、秦七雄并起,惟秦国最强大,且欲称霸六国,因此成为六国的大敌,各地不同的刺秦

影片赏析论文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 摘要:《钢的琴》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口碑电影,也是青年导演张猛的代表作,获得了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新人导演奖和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荣誉。 关键词:现实主义、真实细腻、 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里,下岗工人陈桂林的生活艰难,面临妻离女散的危机,为了挽救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女儿,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边,决定用尽全力去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送她一架钢琴。为此,他去借钱、去偷钢琴、去造钢琴也终未能留住女儿。影片通过对小人物辛酸而幽默的生活展示,表达了对那个年代记忆的一种情怀。 这部电影是一部风格化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虽然影片的主题是当代电影中不并多见的关于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导演在题材的影像化处理过程中却做出了背离传统现实主义的大胆尝试。在电影投资越做越大,大片云集的今天,《钢的琴》以四五百万的小成本创作,达到了高质量的艺术效果,为我们的电影创作提出了一种思考。 影片中语言的整体风格诙谐,地方色彩浓重,让人一听即辨别出故事的主角是一群东北人,台词设计也亦如此,让观众不时为了语言的编排而发笑。这更使得影片贴近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喜剧、幽默,片中除对白,群声外没有内心独白、旁白。片中的音响效果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细腻,表现充分的,基本都是写实主义的音响,按音响

属性来说:动作,自然,机械,交通几部分的音响效果制作细腻、到位、真实可辨。比如片中一些细微的人物动作,如手指触摸木板、喝水碰杯、打打火机、脚步声等非常细致,另外整体音响声场的环境感,方向感,运动感表达真实。比如演员在不同场景的戏,除对话部分外的次要音响给人的听感真实,距离感也合适,不突兀。 影像多采用正面或侧面的低角度仰拍镜头构图,不论是在运动拍摄中还是在固定机位拍摄中,镜头都保持着这种低角度的仰拍构图效果。这是一种非常态的影像画面构图方式,是一种强化性的表意方式,能够造成影像的扭曲和畸变,一般只参与特定影像的画面构成,用来对特定人物的姿态与环境风貌做造型处理,以强化对象的高大、突兀、压迫感等效果。在本片中,导演大量使用低角度仰拍镜头来拍摄这群社会中的底层小人物,并将这一手法贯彻影片首首尾,并非是要制造他们的高大形象,摄影机在低角度中拍摄人物时采取了中规中矩的正面或侧面对准人物的方向,这样就避免了影像的扭曲变形和镜头的主观化,而使镜头保持了一种观众的客观视点。这样的镜头拍摄方式在画面中制造出了一种舞台效果,导演仿佛是要给这群被社会遗忘,被时代抛弃的底层小人物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追求。而镜头的视点则恰恰保持了一种坐在电影荧幕前面,仿佛坐在这个舞台下面的我们观众的视点。 《钢的琴》中镜像话语的特征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理解。运用一系列反传统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来表现现实,特写出导演对工人阶级精神的一种深切理解。影片以一种积极乐观、充满喜剧幽默与诗

电影赏析论文

返璞归真的电影世界 -------浅析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如此高的评价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如果说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终其一生努力将电影拉到同其他古典艺术等同的地位和高度的话,那么阿巴斯则是将电影拉到如同生活一般平易。在他的影像里,我们分不清电影和生活的界限。他仿佛就是电影河流的逆行者,人们在这里看到了电影从未有过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阿巴斯以及在他的带动下崛起的伊朗新电影以其卓然不群的存在引人侧目,甚至可以说改写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电影史。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二十余年的从影生涯早已使阿巴斯在本国成为支柱型导演,但他真正登上世界影坛、确定了其国际大导演的地位,还是在进入八十年代末期以后。1987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1991年的作品《生活在继续》成为阿巴斯首次携与参展纽约电影节之作,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和金摄影机奖。1997年,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阿巴

斯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于戛纳影展上夺得金棕榈大奖。阿巴斯成为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1999年他推出了《随风而去》,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包括戈达尔在内的众多的著名电影导演对他都推崇倍至。黑泽明称基阿罗斯塔米的作品“无与伦比”,同时库亚斯塔米也被与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艾里克·罗默尔(Eric Rohmer)等前辈电影大师相提并论,因为他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并存。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故事非常简单,几乎可以说近乎琐碎,讲述了一个小学生为了还给同学作业本而寻找他家的故事。在情节发展线索上,始于课堂,终于课堂。但简单之中的醇厚却令人回味无穷。执拗单纯、浓眉大眼、眼神中充满焦急与哀伤的阿默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巴斯曾自述他喜欢在影片中探讨“追求真理”的主题。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阿默德寻找朋友的家不正是寻找真理的一种隐喻吗?阿巴斯显然是通过阿默德寻找朋友的家来寻找真理的。电影中多次聚焦于阿默德奔跑的动作,镜头运动灵活,角度多变,一会儿拍阿默德迎面跑来,一会儿表现阿默德在山野密林间奔跑,摄影机跟着他快速移动……事实上,真理不一定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对少年阿默德来说,真理就在于他锲而不舍地寻找朋友的家的过程。 影片表现的那种对儿童情感的尊重、同情和理解尤为令人动容。影片显然不是以成人高高在上的视角来俯视儿童的行为的。儿童有自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文化解析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角度倾向于研究色彩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的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则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传达,中国电影的色彩基调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成为我国电影作品色彩基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优秀电影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红色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中国人的红色情节是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从古至今,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日常生活等方面始终表现出中国人对红色不变的狂热推崇:节日庆典、刺绣、剪纸、年画、服饰,数之不尽,无处不是它的艺术领地。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意义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1986年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始终浸透着一种红色:满溢荧幕的红盖头,浓重艳丽的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灯笼,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着直至尾声。面对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谁不会油然而起一股感动和共鸣?这部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的影片,通过对“红”的铺染,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宣泄了中国淳朴大众的激情和野性。“中国红”这个在中国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运用它。当某种色彩成为一种具有人类共性的、不用转换语言文字、容易辨识的国际化语言时,它不仅仅能够传达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它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色彩附加值。1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张艺谋摄影)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盖头、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高,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灰青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 1姚君喜.审美与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艺术影片赏析论文——浅析《海上钢琴师》

用生命谱乐的孤独 ——浅析《海上钢琴师》人类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找寻着心灵的归宿。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音乐,总能升华人类的灵魂,而用生命谱乐的人,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天籁般的音乐,还有灵魂的震撼。《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便是这么一个用生命谱乐的人。若说伤感出诗人,那么就是孤独造就了1900。我想,接触的人、事、物越少,他的灵魂就应该越纯洁吧,只有用纯洁的灵魂才能弹奏出那样美妙的歌曲。音乐便是1900的自我,便是他心灵的归宿。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指导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影片,同系列的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吉赛贝·托纳多雷的作品直白、清晰,注重平实稳健,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平凡的近乎没有故事的故事。1998年,42岁时编导的史诗巨作《海上钢琴师》(即《声光伴我飞》),更使他获得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的殊荣。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有极高音乐天份的无名琴师的故事。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 导演采取极端的浪漫主义,构建了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意“史诗”影片。导演想要表达的初衷只有一个,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却千差万别。用一句永不过时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在与你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优秀的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赢得声誉和功名。站在这样的角度对待这部影片,那么它肯定是过于理想太过虚假或者是难以接受。但是,这么一个用自己的灵魂、生命去谱写乐章的人,不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吗?他内心孤独,也正是这份孤独成就了他,让他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1900看似终年囚禁在一艘船上,但在精神上绝对自由,相比于那些整日在陆地上奔波的大众,身体和精神被命运双重束缚,1900又是幸福的。即使是在本应十分阴暗的邮轮底层,导演也

电影赏析论文

《微光城市》电影赏析 这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名著的影片,故事设定在浩劫后的未来,一座设定只能运作200年的地下城市建成,用于维系人类最后的族群。故事就是发生在200年之后,即地下城市已到将要崩溃的时刻。此时,“大电机”经常出现故障,黑暗光顾城市的频率越来越大。然而腐败的市长,在得知这个城市将要走到尽头之后,并不是考虑面对或者逃跑,甚至不愿意真正去找寻解决的办法,而是满足于偷窃了城里人们的食物,躲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醉生梦死。那个仓库管理员以及小女孩的好朋友,也是带着一股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反正这里就快要完蛋了,何不让自己过的更快活些?”, 这是最后的人类,失去光明的恐惧,对未知世界的退缩,影片在这方面描绘的并不多,但只要闭上眼,便能体会到一股绝望的情绪,远比影片能够带来的多得多。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人类能够相信自己,能够相信奇迹吗?对未知的恐惧竟使人们明知即将陷入永远的黑暗,也能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片中收留小女孩的那位大婶还一直相信着城市建造者会如上帝一般降临人间指引他们的出路,而一再的关注小女孩在歌唱日上的歌唱排练的如何。如片中男主角的父亲明明找到了出路的线索,却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彻底否定了自己正确的推断从而错过了许多年。当最后城市彻底陷入黑暗时,人们会怎样?相信恐慌之后,这个世界便要向人类这种生物道永别了。

这是最后的绝望,人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事实,只能坐以待毙。但是两个少年丽娜和杜恩做到了,他们发现了一份残破的羊皮纸文件,并将其拼凑起来,那是一份走出灰城的指引。难道在无尽黑暗之外,还另有天地?丽娜和杜恩将竭尽所有勇气和智慧去探索秘密,并且要赶在灰城的灯光熄灭之前!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善于思考探索的头脑,演绎了一段探索出路,寻求光明的惊险故事。本片的精彩就在于这里,他们解开了那一环套一环的谜题,冲出了灰城,获得了光明。 对于本片,如其称之为科幻,不如看做是童话,一次年轻主角们为探寻光明的解谜之路的童话。首先,主角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其次,成人角色相对简单化而且都有明显的标签,最后充满还略有诚意的解谜过程并且设计了特定的障碍。另外,即使是片中的坏市长之死也是像童话或者神话那样被怪物吃掉了。至于那只黑乎乎的怪物可算是本片一大亮点,片中出现的庞然大物不多,仅仅是这只怪物和一只巨型昆虫。导演并没有企图制造更多的怪物来渲染黑暗的气氛,我觉得这两个非人类角色正好代表了黑暗和光明,一个终日在管道中贪婪寻找食物,另一个则因为受伤从外面的世界掉到了地底微光城,它代表着那需要重新掌握的光明,也是人类要翻开新一页的暗示。 看完这部《微光城市》后,心情感觉豁然开朗,似乎自己也从黑暗中逃离了出来。我沉寂于男女主角那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之中,并深受感动。我想,人类的能力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有足够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就会获得新生和光明。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姓名:吴义容 学号:20104274 专业:水利一班 院系:工学院 2011年10月19日

摘要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关键词电影,文学,电影的发展 影视文学欣赏 作者姓名:吴义容 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一、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艺术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雏形,都可以在人类文明时代之初找到印迹。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穿越数万年的时空隧道,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人类艺术之林中终于相继诞生了 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科技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电影和电视是一对最年轻的成员。在所有

的艺术门类中,也唯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迄今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品种。尤其是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的一种文化——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学家们预言,在21世纪,影视文化将与方兴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一道,对人类文化内容、生活方式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影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电影与电视是工业化社会的温床培育出的两朵艺术奇葩。电影与电视是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新兴艺术。19世纪后期,欧洲的工业革命,给欧美许多国家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相关的各门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大背景,促成了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记住的日子。在法国巴黎的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使用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售票放映由他俩拍摄制作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几部电影。尽管片子的内容十分简单,却使前来欣赏的观众大为惊叹,为之入迷。 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也叫“默片”。声音的引入,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引发的第一次革命。在长达30多年的默片时期,人们深感电影无声的缺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声音进入了电影,其标志是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

欧美电影欣赏论文

欧美电影欣赏论文 辛德勒名单影评 英语(国际法) 09.1 朱璐

战争·生命·人性——《辛德勒名单》 在床上足足躺着三个小时看完了这个电影……实在是太酷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看这个片子必需得调整好自己的体力,不然很有可能累死(看完我这个影评也得准备好体力……),实在是有点长,195分钟,平常的我要是看这个估计一半就得累瘫,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鼓足勇气看这个片子,终究因为体力不足而放弃。先留一下整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遍感觉。主题必然有反战,有和平的主张,还有对生命的重视。 辛德勒名单拍摄于1993年。全片采用黑白模式,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本想借着战争发财的一个纳粹党员商人在看到一次屠杀后改过自新开始营救犹太人的故事。 不知道这样讲确切不确切。辛德勒便是那位纳粹党员。他开了家锅碗瓢盆工厂,雇佣集中营中的犹太俘虏,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军方的支持发财。他只需为军方支付廉价的犹太劳动力的钱即可。犹太人在集中营中可以被肆意杀害而无需任何理由,唯一的理由可以理解为纳粹军官想杀人。一个夜晚,军方出动,开始了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辛德勒看到了这一幕,他被深深震撼,迷茫的不知所措,若有所思。辛德勒有位犹太会计,他是辛德勒的得力助手,在他的一番话下,辛德勒最终决定尽力拯救这些犹太人。他尽自己的努力从集中营中带走更多的犹太人进自己的工厂,而犹太人也知道,进了辛德勒的工厂便是安全的。阿曼是集中营中一位为首的纳粹军官,他凶狠残暴,在犹太人心中,看到他既是看到死神。在与辛德勒的一次交谈中,趁着喝醉酒,辛德勒告诉阿曼说君王都会宽恕别人。阿曼若有所思。第二天清晨阿曼没有像往日一样杀人,而是出奇的赦免了将自己马鞍掉在地上的犹太男孩,可当他照镜子时才发现,原来秉性难改,他迅速跑到阳台,对已经下楼的男孩开了第一枪,也许是出乎他的意料,男孩并没有逃跑,他又开了第二枪,男孩还是没有逃跑,也许这时男孩想着自己已经难逃一死而没有任何必要跑掉了,也许阿曼受到男孩的刺激而像男孩开了第三枪致命的一枪...男孩死了,阿曼还是阿曼没有任何改变。全部为黑白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红色的身影,他是一个无辜可爱的小女孩。第二次出现便是在焚尸场上。关于片名叫辛德勒的名单是这样的:辛德勒要回家乡,他想借机以开军工厂为名带走1000名犹太人以免他们在这里被杀害。而辛德勒只能用像阿曼付费的方式带走他们。辛德勒为此支付了几乎全部财产。不料,满载犹太妇女的一辆火车中途停错了站,进入了纳粹又一个集中营。。妇女被勒令脱掉衣服进入一个铁门的黑房间,本以为是传说中的毒气房,当浴头喷出水时妇女们笑了,原来他们还可以活下去。当辛德勒知道这件事情后,他又用金钱收买这里的军官,带走了这些犹太人。来到辛德勒家乡的军工厂,七个月这些犹太人没有生产出任何一件军工产品,辛德勒面临破产。而后,二战终于结束,这些犹太人终可以存活。这些犹太人即是名单上的1100多人。战争结束,当辛德勒得知还有几个犹太人没有进入这份名单时,他痛苦不已,他为自己没有多拯救这几位犹太人而懊恼伤心。。。有句台词留给我深刻印象,是一位犹太妈妈见到他的女儿说的: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说的太对了,无论何时,哪怕苟延残喘,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啊。 看《辛德勒名单》是需要耐心的,要忍受数个小时的压抑,要忍受单调的黑白,要忍受缓慢的叙事看。黑代表深夜,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

电影英雄观后感

英雄观后感(一) 若不是朋友的推荐,我断不会有如此的耐心看完此剧。 《英雄》此剧,严格地讲是属于一部历史题材式的类型化动作武侠片,因为此剧既有革命历史题材的风格,又保持着类型片的套路。 与大多的同类题材国产电视剧一样,它描写了一个身负血仇的青年——燕双鹰,孤身向盘踞在关东山的日伪余孽、土匪恶霸等恶势力挑战,身经百战,历尽凶险,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真正的英雄的故事。 我,之所以缺乏耐心,是因为该剧同许多的国产电视连续剧一样,有粗之滥造之嫌。 近些年来,国内推出了不少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但出众的也就是那么三两部。如:《历史的天空》、《亮剑》和《狼毒花》等。虽然导演钱雁秋也想努力地想把此剧拍摄成精典,但个人感觉,此剧和上述所列的片子还相差甚远,剧情老套不说,制作相当的粗劣。 其实,我毫不怀疑此剧导演钱雁秋的执导水平。他虽年轻,但却执导过不少的佳作,上一阶段央视热播的《神探狄仁杰Ⅲ》便是由他执导的。 我也毫不怀疑此剧中演员们的演技。因为该剧中的主要演员都是一些实力派的演员。扮演燕双鹰的张子健,扮演大莲的王昌娥和扮演沈七七的胡晓光,他们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这些演员在表演上分寸感把握得都很好,他们也都很会控制自己。尤其是该剧中大莲(莲姑)的扮演者王昌娥,她不但是我的好友,也是一个实力派的美女演员。此剧中,她不但将大莲心中的那份爱揣摩的很到位,更将莲姑心中的那份恨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可圈可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剧的失败呢?细细究之,恐怕还是与金钱有关。 从投资情况看,虽然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进一步整合,拥有强大资本实力的影视投资公司逐渐增多,但国内的电视剧市场仍不容乐观。在美国,一般剧集,成本通常在每集200万到400万美元间,最便宜的情景喜剧成本也在每集100万美元。而目前国内,一般的电视剧制作费用每集却只有30万元人民币,即便是古装剧,多的也只有50万一集。制作水平的差异虽然是影响电视剧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制作水平与制作费用有着直接的联系。弄清了这个问题,你便会明白,为何此剧中一个演员要身兼多职,扮演多个角色了。其实,就是为了省钱! 电视剧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受众巨大的艺术形式,不仅将会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东方理念做出贡献,也理应能够成为文化产品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国家应该积极地扶持优秀国产电视剧的生产,增加其投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国产电视剧能否被亿万电视观众赏心悦目地接受,也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如果让美韩的影视作品充斥我们的文化市场,势必会削弱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核心价值观念的表达,斯事甚是重大! 当然,该剧本身在艺术上还有待成熟,不能全赖市场。此剧名为《英雄》,导演虽然努力地想把主人公燕双鹰塑造成一个行侠仗义,带有匪气的“狼毒花式”英雄。但可惜的是,整剧,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武侠小说中“侠客”,而未能看到一个类似于狼毒花、李云龙式的真正英雄。主人公身上的那种“侠气”,大大地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光环。20集的剧情,只是到了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分钟才让主人公走上革命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影视作品创作上的一个败笔和遗憾。而具体到燕双鹰这个人物具体的设置和性格的刻化时,也有前紧后松之嫌。

论赏析课程中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论赏析课程中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姓名:学号:学院:课头号: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由20世纪诞生的电影艺术特别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而大学生也深受其影响,优秀的电影将给予当代大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审美,即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具有直觉性、愉悦性、情感性三个基本特点,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出现时尚型、通俗化、感性化、搁浅现象、非主流化等现状。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不难看出,其审美很大程度上受到电影艺术的影响,而网络则更是为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他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更是多于文字作品的阅读。所以,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让大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电影,无疑成了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艺术,但是,相当一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了“看”的阶段,而达不到“鉴赏”的层次。至于“看”的内容更多的集中了在言情、武侠、科幻等方面,固然有时会看一些意义深刻的电影,也往往只看到故事表面的意思,很难认真思考其背后所代表的的另一层含义。我们只有超越“看”的层次,达到“鉴赏”的高度,才能真正打开艺术殿堂的大门,在鉴赏中体会到电影艺术的魅力。 关于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的具体影响,我想就自身体会谈以下几个方面: ㈠、励志电影激励我成长 印象较深的是一部外国影片,叫《阿甘正传》。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一个让人深刻的镜头: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等九路公交车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去去的人。我想,这是影片中的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

好莱坞电影赏析结课论文

轻析《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电影上映后,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2014年9月5日,在该片上映20周年之际,《阿甘正传》IMAX 版本开始在全美上映。 《阿甘正传》采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故事,通过一条线索阿甘去找珍妮在等车过程中与不同的人交谈述说自己的故事。时间上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穿插方式,很好的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影片可以根据时间的推移以及阿甘与珍妮的情感路线大致分为:阿甘童年时代与珍妮相遇;阿甘大学经历;阿甘参军的越战经历;阿甘退役创业;事业有成与珍妮第一次生活;珍妮离开,阿甘横越美国;再次与珍妮生活并结婚;珍妮的死亡与小阿甘的成长。同时影片高超的声画组合和剪辑手法混然天成,几乎看不出来剪辑的痕迹。从而以真实的情感描述一个人不平凡的一生,让观众从故事中得到人生启示。影片在蒙太奇使用上不得不说非常精湛,虽然没有史诗大作的恢弘之笔,但堪称精湛。为表现述说这一特点,影片运用了一个相似蒙太奇,以阿甘安装“特殊的鞋”的怪诞表情与故事中小阿甘表情画面相接,从而自然而然的将观众带入剧情。影片中多次使用重复蒙太奇,精确表现出任务不同的思想。在车站等车坐在长椅的阿甘这一画面多次出现,从而始终使观众意识到这是一个人在回忆过去,并且通过不同听众的反应表现出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特点。有一段剪辑十分特别。妈妈带着小阿甘行走在街道上,告诉阿甘说:“你和其他人一样。”而下一个镜头是校领导拿着检查报告,对阿甘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从而造成很大的戏剧效果,这组镜头对反映阿甘母亲对阿甘的爱和不离不弃有很大作用。具有同样戏剧效果的剪辑方法是在珍妮的卧室,阿甘和珍妮都穿得很单薄,母亲在自己家床上时惊异的表情。这个镜头非常有特点,首先剪辑手法高超,运用独到,在故事完全展开前暗示了对阿甘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女人。 在对珍妮两次轻生的画面重复表现上,表现出珍妮矛盾的内心。和丹中尉一样,她们都厌恶生活,同时又畏惧死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 为表现阿甘的内心世界,影片还运用了大量抒情蒙太奇。其中有一组镜头抒情意味很强。在越南战争的战场上,阿甘在雨夜仰望清空,麦浪翻滚的山间公路奔跑,碧浪的湖边奔跑,任何时候阿甘都在思念珍妮,思念珍妮成为阿甘生命的一部分。 影片同时十分注重细节描写。阿甘跑回林间找到奄奄一息的布巴时,布巴的身体在流血,那是的血是鲜红的。阿甘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跑,布巴已经死了,血凝结成了黑色,并且布巴的伤口在腹部,从而阿甘区别于对他其他战友的扛,而是抱着,这都符合常理。美国在5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仍然动荡不安。然后影片就是通过傻阿甘的视角叙述不免和谐平静。然而阿甘叙述说:“我屁股上的伤价值百万,但却一分钱也没有拿到。”从细微之处反映出美国社会保障不健全。在阿甘与珍妮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坐着,由于丹中尉双腿截肢安上了假肢,所以只有丹中尉是站着的。细节的处理使影片更贴近生活,对传达感情起到很好的铺垫。

关于张艺谋《英雄》的观后感

《英雄》影评 《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英雄》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两次,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初中,只记得那是我的偶像李连杰拍过的一部电影,当然李连杰所饰演的无名就是我心里的英雄。第二次看这一经典的巨作是在前几周的选修课上看的,感觉这次看的《英雄》特别有意思,也有许多的感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电影没放完就下课了,我从来没有这么渴望的想看完一部电影过,于是下课之后我又找时间看完了剩下的部分。看完之后,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是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是胸怀天下的秦王?还是为了天下着想最后勇敢放弃刺秦的无名和残剑?还是为了完成刺秦大业而愿意放弃自己托付无名的长空和飞雪?还是忠于自己主人而不怕牺牲自己的如月? 《英雄》里最先出场的是无名,开始无名说自己用十年的时间来练成十步一杀这一绝技,证明他为了刺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但是后来他被秦王识破说出自己身世,我才知道他是为了替家人报仇才决心练剑刺秦的,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决心而刺秦,我根本不认同无名是一个英雄,而会认为他只是一个自如其名的普通人。到后来他拔剑飞向秦王之后却没有刺杀秦王时,我想他明白了残剑和他说的天下二字的真正涵义,虽然知道他这么做会死,但是为了秦王不死,为了天下,他最后艰难地做出了放弃的选择,用自己一死换来了天下的安定和平,最后他对秦王阐述了各位英雄对和平的希望,既了心愿,大义炳然而去,却化作一股精神永远流传,他在这一幕里就是英雄。 长空是第一位为刺秦大业而牺牲的侠客,长空和无名的交手都是在意念当中完成,无需出手,胜负已在千里之外,为了完成刺秦他故意败在无名的剑下,如此胸怀令人叹服,舍小我取大我者,便可谓之“英雄”。 飞雪在戏里面是一个对刺秦的决心非常极端的角色,在我眼里我觉得她是感情最复杂的一个角色,包括她对她对残剑的爱与恨,她与如月的嫉与恨,还有深藏在心底的国恨家仇,使她做出一些决断会极端一些。从戏里看得出她和残剑的感情非常深厚,但是后来为什么会翻脸,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因为对如月吃醋?我觉得这样心胸狭窄不能称得上是英雄。正如秦王所说的飞雪残剑两人光明磊落气度不凡,绝非小人之辈,飞雪是因为三年前将要成功刺秦时残剑选择放弃而恨残剑,她无法理解残剑放弃刺秦的想法。最后愿牺牲生命以让无名近殿十步以刺杀秦王,飞雪得悉无名赐死消息,仍然不能接受,偏激的选择与残剑拔刀相问。她为刺秦而可以做到与爱侣残剑拔刀相对的地步可见她对刺秦的决心有多大,到最后错杀残剑而与残剑双双殉情。我认为她是英雄是因为她敢于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残剑过上安定平静的生活)而不惜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这种精神。 如月也是一个英雄,她的英雄情怀体现在她对主人的忠心,我看到她在电影里出现的每一幕打斗场面都是为了她的主人残剑而战,不论是和飞雪打还是和无名打,为了主人她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