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程标准(3次修订)

普通话课程标准(3次修订)
普通话课程标准(3次修订)

《普通话》课程标准

(适用于我校中职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话》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使学生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前培训课程。这是一门目的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和提高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

1、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认识。

2、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

3、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4、从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的理念,坚持通过大量的听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知识,掌握普通话标准语音,在测试中达到相应的等级。

(二)、分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

(2)、重点掌握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3)、掌握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使用标准语言的信念,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2)、了解口语表达的审美性和社会实践性,使学习与训练成为内心的需求和自觉的行为。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目标涉及的各教学内容:

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

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一、必讲专题

专题1:普通话和普通话水平测试

1、介绍“普通话”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义和背景;

2、整体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测试方式、评分标准、测试流程;

3、普通话水平测试心理准备。

专题2:字词音读训练

1、声母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声母辨正(以平翘舌音、边鼻音为主);

2、韵母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韵母辨正(以前后鼻音为主);

3、声调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声调辨正(以阳平、上声为主);

4、音变训练:训练方法、发音要领、轻声、儿化、变调;

5、读字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专题3:短文朗读训练

1、短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2、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读;

3、短文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

4、短文朗读训练。

专题4:命题说话训练

1、命题说话的基本要求;

2、命题说话中常见的问题;

3、命题说话的准备及话题简析;

4、命题说话话语组织训练。

专题5:模拟测试

1、模拟测试;

2、模拟测试分析。

根据学校各专业教学安排制定课时分配表

城交、物流、电子商务:4节/第一学期、2节/第二学期(城交一学期考、其它二学期考证)

交管、物管(五年制):3节/第一、二学期(二学期考证)

物管(三年制):2节/第一、二学期(二学期考证)

维驾专业:4节/第一学期(一学期考证)

汽车应用技术专业:3节/第一学期(一学期考证)

课时分配表一:适用于城交专业第一学期、维驾专业第一学期(4 X 17 = 68课时、第一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二:适用于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第一学期)(3 X 17 = 51课时、第一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三:适用于城交专业第二学期(2 X 18 = 36课时)

(未达标同学参加水平测试)

注:此课时分配表为在第一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较高的班级(城市公交)进行考证前系统辅导,强化培训参考所用,教学内容一致,但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更高。

课时分配表四:适用于交管、物管(五年制)第一学期(3 X 17 = 51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五:适用于交管专业、物管(五年制)专业第二学期(3 X 18 = 54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六:适用于物管(三年制)第一学期(2 X 17 = 34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课时分配表七:适用于物管(三年制)专业第二学期(2 X 17 = 54课时、第二学期参加水平测试)

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普通话》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着明确的考试目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但不能违背内容标准。

课程教学基本原则:精讲多练。理论讲授时间占1/5,训练实践占4/5。(二)教学过程

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介绍——教师示范(或播放录音)——学生练习——教师正音。

(三)教学方法

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录音跟读法、教师示范法、模拟训练法、听说结合法等。

(四)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多媒体、录音设备等物质工具,学生练习全程录音并及时听辨正音。

(五)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训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课件、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

五、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普通话教材选用由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三版《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及话题》及配套录音碟。

六、学习考核

(一).考核目的

通过学习考核,认定学生学习进度、普通话水平,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控教学过程及教学任务指标提供决策的依据。

(二).考核原则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

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

(三).考核形式

1 对学生的考核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作为结果。

2 对教师的考核

按照学校核定的各专业考核指标相关规定进行。

3 学校对各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

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

二级甲等:5% 二级乙等:80% 三级甲等:15%

物流专业:

二级甲等:10% 二级乙等:80% 三级甲等:5%

城市公交专业:

二级甲等:60% 二级乙等:40%

参考资料:

1.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 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及话题》川新出版(2006)97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 史宁中,马云鹏,刘晓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于2001午开始在实验区实施,2005年在全国推广。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教育部于2005年5月成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标准的修订工作。2007年底完成标准修订的主要工作,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稿)》)初稿。之后,按教育部统一部署,对初稿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了必要的框架和文字修改,于2010年完成修订稿,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修订工作是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并在总结十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期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对标准修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标准修订的组织与过程 修订组2005年5月组建,成员由不同背景人员参加。按照教育部总体安排和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认真的研究与讨论,完成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标准修订的组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由14人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教学研究室以及中小学。其中有6位数学研究方面的学者、5位数学教育学者、1值教研人员、2位中小学教师。修订组从开始就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坚持概念清晰、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修订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几年来共召开10次全体会议,标准修改的整体思路和重要问题都经过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同时还召开若干次部分成员参加的讨论会,讨论有关细节和某些具体问题。 (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 按照修订工作的机制与程序,修订组从基础的调研开始,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现状分析,进行专题研讨,核心概念确定,具体内容审议等方式,对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修订。 为取得第一手资料,2005年6月,组织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标准的认同情况,征求对标准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逐个进行分析,为标准的修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标准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共召开15次修订研讨会,其中9次全体成员讨论会,6次部分成员讨论会。例如,2005年7月的修订组全体会议,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修订组的工作方案与具体分工。明确在修订过程中要处理好标准中的几个关系: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2006年3月修订组召开部分成员研讨会,对《标准(修订稿)》的初稿文字进行整理,对需要重点修改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工,特别是对关于“四基”的提法,若干个目标表述行为动词术语的解释,以及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词的阐 述等进行了讨论。 在修订的过程中,修订组还组织了多次集中减分散的征求意见活动。例如,2006年6月,<标准(修订稿)》初稿完成后,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寄发初稿和征求意见表。修订组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类。2006年9月,史宁中教授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标准(修订稿)》初稿的意见。参加座谈的有姜伯驹、李大潜、伍卓群、侯自新、白志东等院士和数学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参加了座谈会。院士和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普通话》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命题说话等实训项目,学生能运用普通话语音、朗读、口语表达等相关知识,根据小学对语文教师口语技能的要求,能够: 1.语音能力达标,普通话语音标准,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2.具备朗读能力; 3.具备规范、流畅、生动形象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解析表1 能力解析表2

能力解析表3 (能力解析表的数量取决于能力目标的数量)(二)知识目标 1.了解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 2.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 3.掌握普通话朗读及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三)素质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3.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礼貌用语的良好语言习惯;培养学生语言美、心灵美的良好素养; 4.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程联系 (一)与先修课程的联系 《普通话》与学生在中小学学习的汉语拼音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的汉语拼音采用了变通的教学方法,声母、韵母的数量和带Y、W的音节的拼法和本课程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准确到位,那么将对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打下牢固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普通话》与大二、大三的许多门课程都有密切关系。普通话发音标准、具备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规范、准确、流利、生动、形象是《语文教法》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各门与口语表达相关的课程的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概说、声母实训、韵母实训、声调实训、音变实训、朗读实训、命题说话实训。知识体系结构如下表: 表1 《普通话》内容及要求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言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

《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及进程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及进程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数学课程改革从2001 年进入试验区,到现在有十年的时间,十年以后,课程标准又做了修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十年实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一、数学课程实施的基本历程 如果说,从2001 年开始正式实施,从2000 年开始就是作为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准备和过渡时期,所以把第一个阶段叫做实施的准备和过渡阶段,该阶段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对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做了修改。 1992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纲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需要,经过了几年的实施,还需要进行改进,2000 年就开始去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到2000 年的时候,公布了标准的实验稿。但是,具体的实施还要从2001 年开始,这时候教育部就希望把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边的一些主要理念在中小学里体现出来,所以,就利用很短的时间把当时的教育大纲做了修改,而这些修改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很快的反应出来了。 比如说在小学里边,关于乘数、被乘数的问题,当时在小学里边困扰着大家的是,在列算式的时候,乘数、被乘数不能颠倒。一个教室里面有八排桌子,每排有几个,在列算式的时候,一定得是7 ×8 ,如果学生列成8 ×7 就是错的,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大家。标准修改,标准实验稿里规定了列成算式7 ×8 、8 ×7 都叫做因数,两个因数相乘就可以了,不分顺序。所以在2000 年就修改了教材和大纲,把这个阶段叫做过渡阶段。一方面修改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把标准的一些主要思想,也做了宣传,这是第一个阶段。2001 年开始在实验区里边正式推进标准实验稿、实验教材,当时国家级实验区有42 个,来实施进行课程标准,培训各方面做的都比较深入,也比较详细。然后2002 年到2003 年就是进入省级的实验区,两年之内有1400 个省级实验区,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到2005 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用了实验的教材,所以从这个进程上来看,2003 年开始实施的速度开

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 1、前言 1.1 课程标准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和提高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测试等级(二级乙以上)的规定级别,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相关职业打好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普通话测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通过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普及与提高的一门课程。它是服务类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教

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精讲,实践教学要充足,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言的运用技能。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认识。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从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的理念,坚持通过大量的听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62时课。 2、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话》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别能力和自我语音辨正能力,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职场口语交际。同时,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的等级标准。 2.1 知识目标 ●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掌握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的方法。 2.2 技能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最新)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标准”修订的背景 一、“标准”修订的背景 1.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及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 “实验稿”于10年前的2001年7月公布,当年作为文本研制主要依据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及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10 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国内国际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在为我国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赋予教育事业新的责任和任务。2010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其中,“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针,以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战略主题所体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思想,为“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强力的理论依据,给“标准”修订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7年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一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公民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实施公民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不仅对义务教育所有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又可与“美育”自然融合,渗入音乐课程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标准”的修订更加突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以美育人”的导向。 3.“实验稿”及音乐课程10年的实验经历 “实验稿”在全国各地学校的实验试行,10年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音乐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系列教育观念,业已为广大师生认同。如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课程目标,精选对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楷体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标准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

巢宗祺: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 巢宗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的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三、语文课程修订的基本思路 四、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关键因素 五、语文课程实施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六、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方面是依据全教会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方 1、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修订,修订幅度有所不同。 2、从课程标准的构成部分来看,改动幅度大的地方主要是: (1)“前言” 导语完全重写; “课程性质”的表述有重要的补充;

“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也有较多的修改。 (2)“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内容方面和语言表述方面也有较多修改。 (3)“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 “评价建议”也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的调整; “教材编写建议”有所补充。 (4)“附录”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比“实验稿”增加15篇,在具体篇目上略有调整;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例举的书目有所增补和调整; 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5)结构体例与标题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尽可能和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取得一致,如,“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容(比较:实验稿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 但有的地方,语文课程还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安排,课程标准中未设“内容标准”这一类,不强求与别的学科保持完全统一,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内容”与“目标”融在一起;标题则采用“课程目标与内容”,下面一级标题未采用按内容划分的“分目标”的名目,而是按学段提出“目标”,称为“学段目标与内容”;“总目标”则称为“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更应该着力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作出明确的回答。

教师口语课程标准

《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教师口语与普通话 课程代码:1114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总学时:64(其中实践教学22课时) 学分:4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概述 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素养模块、教育素养模块、艺术素养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课程属于艺术素养模块。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奠定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也是“教师普通话”的先修课程。 教师口语与普通话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训练;听话训练;态势语训练;口语表达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二、课程定位 《教师口语与普通话》是一门针对大专层次幼师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口语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能力训练的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口语材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口语能力,进而养成学生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和品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版块: 一是普通话训练。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能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正确熟练地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不低于国家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流畅地朗读各种常用文体。

二是口语表达训练。通过练习,说话文明礼貌,仪态大方,有中心,有条理,口齿清楚,语句正确,能够准确、简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在公众场合作恰当的即席发言,能够进行一般的演讲和辩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中,应对机敏。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形式,讲故事、即兴说话、演讲、辩论等。 三是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通过学习,学生能具有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职业口语能力,能够引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口语进行交往,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化语言和态势语开展教育活动,能够生动地朗读、讲述、表演幼儿文学作品。 在《教师口语与普通话》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实现过程中,借鉴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材料的朗读,纠正学生的发音,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能力,掌握朗读技巧,再辅以对原作的复述,培养学生敢说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通过读词、复述、演讲、讲故事、即兴说话、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较好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示范与学生试讲、学生互评分组辩论等形式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实践训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法、角色表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模拟教学法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通过仿真课堂,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训练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他们职业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完成学以致用的转化。 2.案例教学法 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索寻求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经验。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研讨,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四、课程基本目标 教师普通话是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需要开设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

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目录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 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 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 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 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跑道” ?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 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 课程是: 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 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 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 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 2.课程价值: (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 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修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一、二学段)2007-4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 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普通话》课程标准

《普通话》课程标准 一、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普通话课程代码:PT2BS12 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制定时间:2014年4月 编写负责人:陈穗蓉审定负责人:王刚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6分课程学时:102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和作用 《普通话》课程是针对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针而设立的,是一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是我校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是一门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奠定了现代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规格要求的基石。 《普通话》课程与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驾齐驱,构建起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实用性——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设计使用教学。 2、普适性——由“点——线——面——体”,从“拼音、字、词——句、段——绕口令 ——对话”设计普适性教学内容。 3、针对性——从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考级训练入手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担负着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之——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底蕴,服务认知”的提升的任务,通过学习、训练,将使学生能够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幼师行业的发展。为此,以“能力训练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为抓手,以“岗位、素质、能力、证书”为目标设计普通话课程学习任务。突出课程的特色建设,强调普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普通话是语音教学课,实践训练是主线,语音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具体设计时设置了每一节课内容由点——线——面——体层层推进,教学方法静、动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课程的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总体设计思路 从学生对“行业岗位能力水平的认知”,确立对普通话课程的实用性、普适性、针对性的设计思路,结合普通话课程的“口耳之学”特点,遵循语音学习的科学规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