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孔子和老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内容?????

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 “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③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 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整体把握

孔子的思想体系

(2)地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共识

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 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繁荣。3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主要派别

错误!

整体把握

“百家争鸣”

归纳总结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易混易错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3.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

地位: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新史观 文明传承角度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知识图解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 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 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内容????? ①“天人感应”学说。②“君权神授”。③“大一统”。④提出“三纲五常”。

易混易错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深层点拨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基准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题一 诸子百家及主张

视角1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信息解读] ①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

和“克己复礼”。

②史料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克己复礼”的实质就是要求

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

史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是“仁”

的思想在政治领域里的反映;要求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了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史料三樊迟问仁。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哲学观点: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他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

史料四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

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捉襟见肘”。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中国教育史讲稿》[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范围,促进了社会发展。

视角2 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1)客观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视角3 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与评价

视角1 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1)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

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哲学方面:孔子思想缺乏哲学思辨,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侧重点方面:孔子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

间关系的研究。

(4)地位: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老子作为道家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象,以宁静淡泊为要旨,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

视角2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1)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

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区别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视角3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视角4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

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基准考点二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主题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评价

(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程,为封建统

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

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当之无愧

的。——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2)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

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

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探究思考:针对史学界对董仲舒的几种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提示如果同意第一种观点,则主要从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并成为正统思想,从

而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释。

若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从儒家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等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

例1 (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审题突破本题考查儒家的仁政思想。仁政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题干中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属于仁政,答案为B项。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项;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

答案 B

例2 (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审题突破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对各派主张的比较能力。本题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综合考虑。“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不符合道家和墨家,排除B、C两项。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合儒家,排除A项。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实际上体现了法家主张变法革新的思想。综合上述条件分析,这一学派是指法家。

答案 D

例3 (2012·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

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审题突破第(1)问,第一小问的“三种主张”,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即可;第二小问“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先从宏观上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的大变动时期,然后再具体回答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的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特征”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出来。材料的第一层,容易概括出“强调大一统”的结论;材料的第二层,分别表明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儒家和法家思想,从而可以得出杂糅各家思想的结论。第二小问的“影响”回答起来比较容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

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命题感悟

本讲一直是命题的重点,尤其是与现实热点“社会和谐”联系密切的儒家思想、与“依法治国”联系密切的法家思想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较为常见的命题切入点。预计新高考仍会延续这一命题趋向,并将会进一步关注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渗透和谐、和平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渗透积极进取理念)。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解题思路

1.设问特点: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因素有哪些?

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对于这类问题需要依据问题设问的限定全面地分析。

2.解答思路:主要根据限定词分析历史事物的(xx)条件、(xx)原因、(xx)根源、(xx)因素等。

(1)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般是从对历史事物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的角

度来划分。

(2)根本原因等同于历史(社会)根源,一般是: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也要注意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一般是由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决定的;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政治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原因;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一般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

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4)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5)主观原因: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

方针+具体历史经验+……

(6)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思想因素……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依法治国) 中国现在非常重视法治,而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韩非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以法治国”和今天的“依法治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A.实施严刑峻法B.法律至上C.宽刑薄赋D.法治人性化答案 A

解析战国时期,法家推崇严刑峻法,而今天的法制社会讲究人性化,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法家的特点,D项为当今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战国时期最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韩非在《扬权》篇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

3.(立意——核心概念: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答案 C

解析这实际上是“天人感应”说,行仁政则天降祥瑞,行暴政则天降灾异,其直接效果是C项。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体到群

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立意——引用古文献材料考查荀子的思想) 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可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6.(立意——引用古文献材料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多次提到了天,与之思想有关联的是“君权神授”。

对点训练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信息“涉世”“忘世”“出世”分析,以上提及的观点反映了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

2.图片《孔子讲学图》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错误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老子的观点。

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B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其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

4.《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 )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答案 B

解析材料包含辩证法思想,在先秦时期只有道家思想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5.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意思是指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在哪家的立场上 ( )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墨家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兼爱的思想。所以选B。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6.“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子

答案 B

解析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理论的基础。

7.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C.天人感应D.心外无物

答案 C

8.《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主张以刑辅德。

9.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他提出(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以德为主,以刑辅德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答案 A

深化训练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

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远敬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的根基,不讲求民主,故排除B;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故排除D;C与题意不符;只有A项是儒家思想的内容。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 )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

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人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

3.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 C

解析从汉代起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

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5.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他在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材料三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

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教义”的原因所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

感情上的需要”的?

(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

么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答案(1)未被接受: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

被接受: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3)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法家主张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实际上体现了法家的主张。

2021年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题(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选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项;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韩非 C.老子D.墨子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B项正确。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 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选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A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孟子主张,均排除;D项为荀子主张,故选D项。 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 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2020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_“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 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 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 项正确。 答案 D 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

2019最新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练习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 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 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 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 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 A .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C .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 .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 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 观点的是( ) A .主张“因材施教” 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 .认为“人性本善” 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 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9.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 列出了 165 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 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 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0.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十三)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解析:选C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兼顾德才标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A“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B.墨子 C.韩非D.荀子 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5.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47汉代儒学 .docx

考点47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 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3.影响 (1)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微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三、太学的出现 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思维导图]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4.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史料探究——董仲舒的治国理念 史料一(摘自2013年福建高考T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史料二(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史料三(摘自2010年天津高考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探究依据以上史料说一说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及其影响。 答案理念:追求国家富足,上下相安,秩序稳定和谐的利国利民境界;一改早期“民贵君轻”的民本主张,倡导维护君主权威。 影响:上述史料表明儒学被读书人所推崇,从而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引言分析: 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 C.董仲舒 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 “举贤良对策” B. “君权神授” C. “性善论” D. “克己复礼”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学案人民版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 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 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 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 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 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 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学案

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导学案 一、“焚书坑儒”批判 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2)原因: 战国时期 秦 2.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3.探究4 评价: (1)直接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二、罢黜百家 1、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探究5 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 民族关系: 经济: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三、太学出现探究6 设计一份太学招生简章 1太学地位 2招生目的 3教学内容 4师资力量 5就业前景 探究7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自主学习) 1、选官制度变化 2、特点:1 2 3、影响 探究8 结合本课你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33讲汉代儒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解析:选A。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解析:选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解析:选C。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 4.(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二 汉代儒学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王国 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故选B项。 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 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 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了“仁政”学说 ,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 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4.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B 2.(2019·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这种做法说明了( ) 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 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 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 B 3.(2019·成都高三诊断检测)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4.(2019·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

者( )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革新了选官制度 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设刺史以察民情 B 5.(2019·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A 6.(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汉代儒学

专题一第2节汉代儒学 【测试要求】 理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A.观点: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B.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其它思想的自由发展。 (2)提出“”和“”。 A.观点: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B.评价:神化并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要求君主爱护百姓。 (3)提出“”: A.观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个人品德。 B.评价:“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对其应持批判态度;“五常”中去除其中的封建成份,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实质是“外儒内法”。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建立 1.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独尊的原因 (1)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迎合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改革。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改革。(2)政治:起用儒生参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的队伍。 (3)教育:兴办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影响: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汉代的儒学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焚书坑儒”批判】 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 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太学的出现】 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