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疮家之圣药,虚者黄芪,实者连翘

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金匮要略黄疸病》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治萎独取阳明。

胃不和则卧不安。

气有余便是火。

金实不鸣。

金破不鸣。

肺为水之上源。

治病必求于本。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肝为女子先天。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甘温除大热。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临病人问所便。

咽以津濡,喉以液润。

咽痒咳嗽,止咳必以喉科六味汤

若要皮肤好,粥里放红枣。

若要不失眠,粥里添白莲。

腰酸肾气虚,煮粥放板栗。

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圆肉。

头昏多汗症,粥里加薏仁。

润肺又止咳,粥里加百合。

消暑解热毒,常饮绿豆粥。

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

若要降血压,煮粥加荷叶。

滋阴润肺好,煮粥加银耳。

春季防流脑,荠菜煮粥好。

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利尿消肿治脚气,赤豆粥里胜补剂。

消热生津又和胃,甘蔗做粥来补胃。

伤风感冒又腹痛,生姜上场来做粥。

滋肾补肝又明目,枸杞加上粥里香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不通勿忘理肺

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

腰背委中求,心胸取内关。

徐长卿加丹参,效果比过扑尔敏

一味丹参胜过四物汤

怪病多痰,怪病多於,怪病多虚

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周慎斋

“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张景岳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厘。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中医十趣歌诀

一元:整体观

两仪:分阴阳

三宝:形、气、神

四诊:望、闻、问、切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九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养

十方:砭、针、灸、推、罐、膏、丹、丸、散、汤

气滞者,治宜疏,疏者调达之;

气结者,治宜散,散者破行之。

诸花皆升,唯旋覆花降;

诸子皆降,唯蔓荆子升。

薄荷利咽以止痛;牛蒡利咽以消肿;蝉蜕利咽以开音;马勃利咽以凉血。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

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恭,此治之四失也。———《黄帝内经》

口渴必加花粉,咽痛干草橘梗,目干菊花枸杞,牙痛代赭牛膝。

长期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枳壳前胡半夏齐,麻黄狼毒与吴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用药方知奏效奇。

痢无补法。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胃喜清凉,脾喜温。

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四季脾旺不受邪。

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通邪三法汗、吐、下。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若要老人安,三分饥与暖。

柔而遏者为湿邪;

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医原》)

香附善调气,木香善行气,乌药善顺气。

治疗痢疾: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祛风。(《河间六书》)夫要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轻清成像,重浊成形;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泄。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司人命矣。人徒知药之神者乃药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药者之力也;人徒知辨真伪识药之为难,殊不知分阴阳用药之为尤难也。

东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脏肝肝主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勿多食酸。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脏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勿多食苦。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脏肺肺主气金曰从革作辛辛走肺气,病人勿多食辛。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咸其脏肾肾主骨水曰润下作咸咸走肾骨,病人勿多食咸。中央之土,其色黄其味甘其脏脾脾主肉土曰稼樯作甘甘走脾肉,病人勿多食甘。(生)白术通大便,桑叶治盗汗。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

2、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3、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4、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5、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7、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8、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9、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10、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

11、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2、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13、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14、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程杏轩

15、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

16、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17、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

18、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汪昂

19、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汪昂

20、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

21、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

22、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

23、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

24、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25、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27、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8、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29、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30、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31、(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医法圆通》:

32、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济世新编》:

33、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34、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35、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3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37、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38、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40、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41、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42、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43、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44、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45、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46、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47、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48、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49、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50、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51、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52、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53、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54、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55、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56、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57、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58、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59、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60、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61、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62、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63、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64、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65、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66、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张聿青医案》

67、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6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69、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70、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71、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7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73、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74、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75、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76、二阳之病发心脾.

77、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78、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79、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80、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81、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82、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83、血不利则病水

84、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85、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86、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87、面瘫:除常规治疗外,可以缪刺肘髎穴,这样可以使病情不再快速发展,火针点刺患侧及风池、翳风等穴,并且在背俞穴拔罐,一般年轻人8、9 次就可以恢复,老年人12~15次可以恢复。

88、如果怕大黄泻下过于峻猛,可以佐加金银花。

89、湿热证见黄腻苔可以用焦槟榔、佩兰。

90、类风湿性关节炎,寒邪过重,疼痛剧烈时,可用制附子30克,用30克熟地相佐。

91、带状疱疹初期(7天内),用火针点刺患处,之后拔罐,1~2次止痛,3次治愈,患者自述结痂出现痒的现象就是好的前奏。

92、木赖土荣,疏木切记养阴!

93、小儿外感必护里气,里气不足灾怪自生。

94、徐长卿加丹参,效果比过扑尔敏

95、“必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这是我学医以来感受最深的话

96、中下焦的湿热别忘胡黄连,这不是光治疳证的,囊湿、肛湿很有效。

97、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周慎斋

98、表症荆芥配伍原则+防风---表症轻,流清涕+苏叶---鼻塞重(苏叶解表作用较强)+蝉衣---咽红

99、湿热泄泻用滑石+前仁滑石---引上焦之火下行前仁---利小便实大便100、老年性便秘,用莱菔子,莱菔子既能止泻,又能行气,在此取其行气之效。101、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102、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03、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04、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105、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106、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07、津宜守而气宜行

-针刺环跳、秩边等治疗坐骨神经痛务使麻电感传之足部,若针感限于局部酸胀,病者感觉非常不适,气宜行,故要使针感下传。

108、人参黄芪同补气,参专瘦小津液伤,芪专水湿脾胃虚。

109、气滞者,治宜疏,疏者调达之;气结者,治宜散,散者破行之。

110、薄荷利咽以止痛;牛蒡利咽以消肿;蝉蜕利咽以开音;马勃利咽以凉血。111、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凉。长期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112、香附善调气,木香善行气,乌药善顺气。

113、治疗痢疾: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祛风。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宫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方解

血府逐瘀汤 【方剂歌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方解】: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 愈。 【配方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 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 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四物汤 【方剂歌诀】: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方解】: 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尤为多用。 【配方组成】: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使用方法】: 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功效:补血调血。 【功效和作用】: 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临床应用】: 1.本方证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血生气,可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湿养血脉;血虚有热加黄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欲其行血,则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则去川芎加入阿胶、棕榈炭等。? 2.血虚血滞痛经,而见月经血淡,经行不畅,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气解郁调经止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素问·厥论》中的厥证是指:E A.气机逆乱 B.清窍阻塞 C.突然昏倒 D.不省人事 E.以上均是 2.《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__。”D A.五证 B.五盛 C.五症 D.五实 E.五候 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偏氵且”是指:A A.偏身出汗 B.偏瘫 C.偏身无力 D.偏枯 E.以上均不是 4.《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__。” B A.风痹 B.行痹 C.着痹 D.痛痹 E.麻痹 5.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猝然厥逆、头痛、眩仆等,《内经》称此证为:D A.煎厥 B.大厥 C.暴厥 D.薄厥 E.昏厥 6.冬伤于寒,春必__病。D A.寒 B.凉 C.热 D.温 E.发 7.“阴搏阳别”,见《素问·阴阳别论》,为脉象的一种,多见于:A A.妊娠 B.阴阳两虚 C.阴阳离决 D.亡阴亡阳 E.阴阳失调 8.《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有__则生,无__则死。” C A.神 B.气 C.胃 D.命 E.根 9.《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__者昌,失__者亡。”A A.神 B.气 C.胃 D.命 E.根 10.《内经》说:“治病必察其下。”其中的“下”是指:E A.下身 B.下体 C.下部 D.下阴E.二便 1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__病者,上行极而下;__病者,下行极而上”。A A.阳阴 B.阴阳 C.上下D.下上 E.表里 12.《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清气大来,燥气胜也,风木受邪,__病生焉。”D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3.《素问·五行运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__。”E A.风 B.热 C.火 D.燥 E.暑 14.《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__先受之。” B A.上 B.下 C.表 D.里 E.脾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__先受之。” A A.上 B.下 C.表 D.里 E.肺 16.《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中的“阴气”是指:A A.脏气 B.腑气 C.阴血 D.津液 E.精血 17.《灵枢·五味篇》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__”。E A.心 B.肺 C.肾 D.脾 E.胃 18.根据《内经》,“净府”是指:E A.干净的脏腑 B.清净脏腑 C.通利小便 D.疏泄膀胱 E.膀胱 19.根据《灵枢·本输篇》,“中精之腑”是指:B A.胃 B.胆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20.根据《内经》,“精明之府”是指:E A.肾 B.脑 C.髓 D.目 E.头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中医妇科方剂歌诀(修改稿)

附篇 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基本上要掌握妇科常用方剂50首。为了帮助学者掌握妇科方面的方剂,我们选编了50首较常用的方剂,其中不乏夏桂成验方。凡在妇科进修或学习者,均需背熟,以资考核,并为临床应用。为此把它编成歌诀,以备背诵,并增功用、主治、方义、简释,以供背诵时参考。 目录 1. 先期汤 27. 血府逐瘀汤 2. 奇效四物汤 28. 逐瘀止崩汤 3. 清经散 29. 加味失笑散 4. 清热固经汤 30. 琥珀散(附:脱膜散) > 5. 保阴煎 31. 折冲饮 6. 倒经汤 32. 脱花煎 7. 益肾通经汤 33. 红藤败酱散 8. 抑肝和胃饮 34. 苍附导痰丸 9. 橘皮竹茹汤35. 启宫丸 10. 羚羊角散36. 全生白术散 11. 清魂散37. 千金鲤鱼汤 12. 侧柏樗皮丸38. 完带汤 【 13. 易黄汤39. 健固汤 14. 清心滋肾汤40. 两地汤 15. 温经汤41. 胶艾汤 16. 温经摄血汤42. 滋肾生肝饮 17. 过期饮43. 滋水清肝饮 18. 补肾促排卵汤44. 二仙汤 19. 开郁种玉汤45. 定经汤 20. 加味乌药汤46. 调肝汤 ! 21. 紫苏饮47. 毓麟珠 22. 天仙藤散48. 泰山磐石散 23. 泽兰汤49. 保产无忧散

24. 免怀汤50. 通乳丹 25. 佛手散51. 下乳涌泉散 26. 生化汤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用胶艾,三黄香附知母良; ! 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 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 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 4.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清经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 地榆棕藕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一本通: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

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医四大经典试卷B详解

中医经典大赛考试(B)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妇女月经形成最主要的因素是: ( B ) A.肾气充盛 B.太冲脉盛 C.年龄二七 D.脾胃强盛 2. “背者,胸中之府”,胸中指的是( A ) A.心肺 B. 胸腔 C. 肺 D. 脏腑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求于本”的“本”是指:( D ) A.病因 B.病机 C.病性 D.阴阳 4.《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十二脏腑的功能取决于何脏腑?( D ) A.肝 B.心 C.肾 D.胆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壮火”能够:( A ) A.散气 B.生气 C.耗津 D.耗血 6.《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生理功能是:( C ) A.生之本,神之变也 B.为五藏六府之大主 C.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D.主身之血脉 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膻中”是指( A ) A心包络 B上气海部位C下气海部位 D气海穴 8.《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中“变化”是指:( D ) A水谷变化为精气 B.糟粕变化成形 C.大肠为小肠中的水谷而变化 D.食化而变粪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小肠是:( C ) A.中渎之官 B.传道之官 C.受盛之官D决渎之官 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多少度?( D ) 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 11.《灵枢?决气》所述,脉的作用是( D ) A.熏肤充身泽毛 B.宣五谷味 C.补益脑髓 D.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12.《素问?举痛论》所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的见症是:( D ) A.喘动应手 B.宿昔成积 C.痛甚不可按 D.按之痛止 13."根据《素问?举痛论》的内容,“痛甚不可按”是因寒邪侵入导致( D ) A.小络急引 B.脉不通 C.脉泣血虚 D. 脉充大而血气乱 14.根据《素问?举痛论》的内容,“按之而痛止”是因寒邪客于:( B ) A.夹脊之脉 B.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的小络中 C. 肌表的经脉中 D.背俞之脉 15.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蹙最主要是由于什么病机所致?( D ) A.肝热筋枯 B.脾热肉枯 C.心热脉痿 D.肺热叶焦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飧泄”的含义是( D ) A. 腹泻如水 B. 肠鸣泄泻 C. 下利不爽 D.下利完谷不化 17. 根据《素问·举痛论》原文,引起“呕血及飧泄”的原因是( B ) A.寒 B.怒 C.思 D.热 18.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是哪一府精气将夺(D )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精明之府 1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D ) A. 热的症状者用四逆汤 B. 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 C. 腹胀用四君子汤 D. 火旺用知柏地黄丸 20.桂枝汤服法中指出,服药后,“啜热稀粥”,其意在( A ) A.助药力以发汗,以散风寒之邪 B.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阴液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演示教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 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 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以前的四部经典正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中医妇科学证型和常用方剂

中医妇科学方剂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证 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 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 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 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 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 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中归苓芍,柴胡白术加甘草; 薄荷生姜加少许,丹栀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 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 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 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症 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 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 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肝郁证:逍遥散 3.2肾虚证:固阴煎 3.3肝郁肾虚:定经汤 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 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 4.1气虚证:举元煎 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 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 5.1肾虚证:归肾丸 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 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 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5.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 5.4痰湿证:苍附导痰汤 仓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 川芎神曲枳壳当,痰浊经闭此方商。 6.经期延长 6.1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6.2血热证 6.2.1虚热证:两地汤 6.2.2湿热证:固经丸 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归芍香附依; 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6.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7经间期出血 7.1肾阴虚证:两地汤 7.2湿热证:清肝止琳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清肝止淋当归芍,生地丹柏大红枣; 黑豆牛膝香附配,亦可方中加阿胶。 7.3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逐瘀止血生地黄,桃仁赤芍生大黄; 枳壳丹皮当归尾,龟板醋制共合方。 8崩漏 8.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 固本止崩熟地归,参术黑姜与黄芪; 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解虚危。 8.2肾虚证 8.2.1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加减苁蓉菟丝子,熟地当归覆盆子; 艾叶寄生枸杞子,固冲止血益肾气。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2.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3.试胎:妊娠89月,腹中痛,痛病如产者。弄胎: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试产: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者,也称经水先期,经早,月经前期。月经后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者。 5.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衍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或错后7天以上者,先后不定。也叫经乱,月经衍期。 5.月经过多: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 6.月经过少:月经周期规律,血量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至1-2天,血量也少甚至点滴即止。 7.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8.闭经:原发性是指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紧是指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之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 9.崩漏: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其突然大量出血叫崩中,日久淋漓不断叫漏下。 10.痛经: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和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 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 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 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 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 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13.经断复来:绝经后又出现阴 道出血。 14.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 状者。 15.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 至食入即吐。 16.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小腹疼 痛,反复发作。又称胞阻。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 床发育。 17.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 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 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 者。 18.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伴 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癥 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 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 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 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2.特殊的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 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 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 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 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 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 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3.治崩三法:塞流:即是止血, 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辩证求因,审 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 段。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 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2.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1.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长生。 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 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 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 果。肾主藏经,为藏经之脏。肾 在月经产生过程之中起着主导 作用。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 用。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在 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 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 盛,并下注于子宫,使月经来潮。 脏腑之中,肝、脾、心、肺在月 经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子宫逐渐发育,使月经开始来 潮,又在肝肾的调节下形成定期 藏泄的规律使月经一月一潮,依 期而至。综上所述,肾为主导, 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 物质与动力,通过冲任聚集脏腑 之音血,使血海满盈,并下达于 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 时来潮。 4.为什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以 治肾虚为本?妇女在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 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 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此是妇女正 常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个体差 异,肾衰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 深,与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如 外界刺激等影响,使阴阳失却平 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一 系列肾气渐衰的证侯。本病以肾 虚为主,可因偏于阴虚或阳虚或 阴阳两虚而出现不同证侯,并可 累积心、肝、脾。 7.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或 不痛,以辩有无恶露阻滞;次审 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 衰;再审乳汁行不行和饮食多 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5.妊娠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妊娠 病的病因有素体虚弱,气血不足 或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以及劳 役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 其发病机理有三:一是孕后阴血 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 偏旺的生理状态。二是胎儿逐渐 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 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 理变化。三是素体脾胃虚弱,生 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 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至胎元 不固。 6.妊娠肿胀的孕期检查:双下肢 对称性水肿,临床上以“+”表 示其严重程度。踝部及小腿有明 显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消退 者,以“+”表示;水肿延至大 腿,以“++”表示;“+++”指 水肿延及至外阴和腹部; “++++”指全身性水肿或伴腹 水者。 8.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I度: 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 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 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未超出该 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到宫 颈。II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 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 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度:宫颈及全部脱出至阴道 口。 9.带下产生的机理:带下为津液 之一种,由肾精所化生,是肾精 下润之液。肾精充盛之后,在肾 气和天癸的推动下,由任脉所 司,达于胞中,经督脉的温化, 带脉的约束,适量溢于阴道和阴 户,以润泽阴窍,并有助于阴阳 和合,两精相搏。 1.虚热: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阿 胶麦冬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

. 《黄帝内经》试题 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C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 A.取之热 B.取之寒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D )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D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B )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A ) A. 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C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B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A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A )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C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B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B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D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A ) A.寒的症状者用四逆汤 B.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 C.腹胀用四君子汤 D.火旺用知柏地黄丸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C ) A.经脉 B.心包络 C.五脏 D.六腑 17、《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乳之下,其动应衣”是( B ) A.中气外泄B宗气外泄 C.阳气外泄 D.营气外泄 18、《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的“能”是指(C ) A.能力 B.能够 C.耐受 D.开始

Removed_中医执考妇科常用方剂方歌

中医执考妇科常用方剂方歌 妇科常用方剂方歌: 1、一阴煎(《景岳全书》) 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丹参膝草或杜仲滋阴清热保安康 由麦冬、芍药、生地、熟地、丹参、牛膝(一方有杜仲,无牛膝)、甘草七味药组成。滋阴清热。治肾水真阴虚损所致烦渴咽干,潮热不退,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二黄三白散(《妇科玉尺》) 二黄三白香附芍黄连黄柏侧柏酌白术椿白白石脂清热利湿治带卓 由黄连、黄柏、香附、芍药、侧柏叶、白术、椿白皮、白石脂八味药组成。清热利湿。治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量多质粘稠、气臭秽、少 腹坠胀,**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等症。 3、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 人参麦冬散知芩生地竹茹草茯苓清热养阴安心神妊娠烦闷效验灵 由人参、麦冬、知母、黄芩、生地、竹茹、甘草、茯苓八味药组成。清热养阴,安神除烦。 治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烦 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而滑等症。 4、八物汤(《济阴纲目》) 八物沁扣四物匡延胡川楝木香榔疏肝理气调经血经行肢肿服之康 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延胡索、木香、川楝子、槟榔八味药组成。疏肝理气。治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等 症。 5、大营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 由当归、熟地、肉桂、甘草、杜仲、牛膝、枸杞子七味药组成。养血温经、扶阳散寒。治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经行延后,色淡量少,质 清稀,小腹作痛,腰酸无力,舌淡苔薄,脉沉延无力等症。

6、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下乳涌泉四物草山甲留行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桔柴胡青皮解郁好 由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加山甲、王不留行、白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柴胡、青皮、甘草共十四味药组成。疏肝解郁, 通络下乳。治产后乳汁分泌少。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饮食不振、苔薄黄,脉弦细带数等。 7、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菟丝内补丸芪桂苁蓉附紫菀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由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桑螵蛸十味药组成。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治肾阳不足,带脉失约 ,妇女带下清冷,量多质稀,小腹冷,夜尿多,腰酸便溏,舌淡脉沉细等症。 8、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由泽泻、猪苓、茯苓、茵陈、赤芍、丹皮、车前子、黄柏、栀子、牛膝十味药组成。清热利湿止带。治湿热滞下焦,带下色黄如茶汁,或黄绿 如脓、臭秽难闻、阴痒或肿痛,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9、天仙藤散(《妇人良方大全》) 天仙藤散用木瓜香附乌药柴苏加再加陈皮草生姜妊娠水肿气滞佳 由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八味药组成。理气行滞。治妊 娠气滞满及水肿等症。 1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疏肝解郁功效彰 由当归、白芍、茯苓、丹皮、白术、香附、天花粉七味药组成。疏肝解郁,养血解脾。治多年不孕、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经行不畅,乳房胀 痛、精神抑郁、舌红苔薄、脉弦等症。 11、牛膝散(《济阴纲目》) 牛膝散用归芍桃桂心玄胡丹皮要再入木香行气滞逐下胞衣效能高

中医妇科学重点版(1)

第一章绪言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芦茹丸。(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5、秦汉时期: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7、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 《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即生殖器畸形不能生育 《傅青主女科》创制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清经散、两地汤、养精种玉汤、开郁种玉汤、生化汤等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现代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持 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 ; ; ; 。 2、月经产生机理: (1)肾——天葵——冲任——胞宫相互调节。 (2)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 (3)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 (4)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 (5)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3、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 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