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与阿倍仲麻吕

鉴真和尚与阿倍仲麻吕
鉴真和尚与阿倍仲麻吕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2)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三皇五帝 夏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商 约前1600年-前1046年 绳文时代 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前221年-前206年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汉— |新 公元8年-23年 东汉 25年-220年 弥生时代 前3世纪?3世纪 三国 220 年-280 年 曹魏 220年 -265 年 蜀汉 221年 -263 年 东吴 229年 -280 年 581年-618年 古坟时代 (大和时代) 3世纪后期?7世纪 武周 唐 618 年-907 年 飞鸟时代 6世纪末?710 奈良时代 710 ?794 平安时代

五代后梁907年-923年 后唐923年-936年 后晋936年-947年 后汉947年-950年 后周951年-960年 北宋 960 年-1127 年 南宋 1127 年-1279 年 十国 907年 -979 年 辽 916年 -1125 年 金 1115 年-1234 年 元 1271 年-1368 年 明 1368 年-1644 年 后金 (清) 平安时代 794 ?1192 镰仓时代 1192 ?1333 室町时代 1336 ??1573 ? 安土桃山时代 1573 ?1600 ? 清 1616 年-1636 年-1912 年 江户时代 1603 ?1867 南朝 1336 ‘ 1392 南北朝 时代 1336 ? 1392 战国时代 1467 ?1603 ? 中华民国 1912 年-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89 平成时代1989??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20, 8(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7320183.html,/journal/ojh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017320183.html,/10.12677/ojhs.2020.81001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Zhaohui Bu, Xiangbo W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Mar. 19th,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mission to Tang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macroscopic and generalized. They rarely conduc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a certain mission.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was a rather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one, including the second time Kibino Makibi (きびのまきび) to Tang, the delegation’s conflict between Japan and Silla on the New Year’s Day Chaohe, Jianzhen went to Ja-pan successfully, and Abeno Nakamaro (あべのなかまろ) went back to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events of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y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Japan had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Northeast Asia,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both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a mutual social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can know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mis-sion. Ambassador Fujiwara Kiyoshi who served as secretary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promote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 as a talent introduction like sending Jianzhen to Japan and the talent Abeno Nakamaro’s (あべのなかまろ) returning also have a reference to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oday. Keywords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ion of Rank, Jianzhen Cross the Ocean to Japan, Kibino Makibi,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mpact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 ——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卜朝晖,吴祥博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 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晁衡留唐:中日诗之旅

中日新闻交流 首页 | 学会概况 | 领导机构 | 学术动态 | 对外交流 | 中日关系史研究 | 中日关系史数据库 | 新著介绍 | 个人首页 | 会员之桥 2007年中日关系史学会期刊第二期 中日关系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017320183.html, 2006年12月3日 来源:中日关系史学会 (作者单位: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 晁衡留唐:中日诗之旅安源大唐帝国兴隆强盛,且文明开放,影响于世界。周边各国纷纷选派留学生来唐问道求学。据武安隆先生考,日本遣唐使大体有十余次送来了留学生与留学僧,终唐一代,约有二三百人。其中有一位留居唐土达54年之久,且在唐王朝历任官职,位列三品,名播中日朝野,载誉史册。他就是阿倍仲麻吕,汉名曰“晁衡”。 阿倍仲麻吕,或称阿倍仲满,“满殆麻吕之约音”。晁衡,或作朝衡,又作鼂衡,朝即“朝臣”之省。晁衡生于日本文武帝二年(公元698年,唐中宗嗣圣十五年),大和国(今奈良县)人。其父官至中务大辅,正五位上,名曰“阿部船守”。晁衡性聪敏,好读书。日元正灵龟二年(公元716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时年虚十九。次年(日养老元年,公元717年)3月,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押使多治比县守,大使阿部安麿、大伴山守,副守藤原马养)从难波(今大阪)乘舟出发,10月登陆大唐京师,以异国游子特许入于太学,与公卿贵胄子孙比肩受业。“国子学”学业完成后,经科举考试,即授太子宫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官阶正九品下,掌校理刊正图书文籍,且“为太子侍读”。 唐诗人储光羲,与晁衡交,有《洛中贻朝校书衡》诗云: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朝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旁。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储光羲,兖州人,为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进士。诗中盛赞晁衡之美:“出入蓬山”、“逍遥伊水”、“高驾仕春坊”。可知晁衡品貌俱佳,才华出众,颇具儒雅之风。同时也可看出诗人与晁衡这一对异国诗友之间的深交厚谊。 之后,晁衡又曾任左拾遗(从八品上)、左补阙(从七品上)。二职均属门下省,“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自开元以来,拾遗补阙尤为清选,只有“才学颇高”之人方能授任。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以多治比广成为首的第十次遣唐使来唐。次年秋冬将启程返日。此时晁衡已居唐十七年。当年与晁衡同来唐土的吉备真备、云昉、大和长冈等均随此次遣唐使返日。晁衡亦以“亲老请归”。时人均为晁衡将辞唐归日,深感惋惜留恋。名士赵骅有《送晁补阙归日本国》诗云:

历史1-14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a时间581年b建立者隋文帝杨坚c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a时间589年b标志灭陈 3隋朝实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表现: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时:隋炀帝时(605—610年) 2、概况;三点: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开凿的目的: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根本)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游玩江都(主观原因) 4、地位、作用;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时间:618年2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3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1、出现原因: a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c“戒奢从简”, 节制欲望d合并州县, 整顿吏治e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魏征) 2、表现:唐太宗时期,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国力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唐”为“周” 问: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答:武则天当政期间,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

日本简史及中日关系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日本最原始的时代。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绳文是指出土的当 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标志是弥生陶器的出现。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开始种植水稻,使用各种金属器,例如铜剑、铜矛等。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三国时期(3世纪),“邪马台国”的女王送使者到魏,魏的使者也来到了邪马台国。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学术界长期争论, 至今未有定论。 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初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这个时期,大量中国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年) 以奈良南部的飞鸟地区为中心的时代,与古坟时代有重叠的部分。645年,孝德天皇政权颁布《改新诏书》,被称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派遣了很多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学知识。702年,日本向中国唐朝 政府告知国号为“日本”、君主为“天皇”。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平城京是日本仿造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这一时期,日本继续派出遣唐使,其中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成绩优异,留在唐朝任职,并与李白等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一时代,中国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六渡日本失败,第七次终于成功。鉴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奈良的唐招提寺里,至今还供奉着鉴真的塑像。另外,这个时代还诞生了日本历史上几部著名的书籍,如《万叶集》、《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 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现京都)。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不再大量摄取中国文化。这个时期主要是藤原家族执掌政权,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此期间,日本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并诞生了一批反映贵族文化的文艺作品,如《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了第一个幕府政权。在文化方面,摄取了中国宋朝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武家文化。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 室町时代(1333年~1467年~1573年) 足利氏掌握政权,1336年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政权。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较为薄弱。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各地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测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来华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军事技术 B.指的是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C.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D.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 D ) A.天竺 B.波斯 C.新罗 D.日本 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D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5.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结果如何? (2)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鉴真。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B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7.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8.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D ) A.那烂陀寺 B.白马寺 C.敦煌莫高窟 D.唐招提寺 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C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10.(2016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期末)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C )

李白《哭晁卿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哭晁卿衡》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作品注释: (1)晁卿衡:即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又作安陪仲麻吕),《旧唐书·东夷·日本国传》音译作仲满。卿:古代朋友之间的爱称。帝都:帝王之都,此处指唐朝京城长安。 (2)蓬壶:传说中东海中有蓬莱、方壶、瀛壶等仙山。这里指晁衡在东海中航行。 (3)明月:比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以月明珠来比喻晁衡。沉碧海:指溺死海中。 (4)苍梧:云台山,在现在的连云港境内。 作品译文: 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回蓬莱群岛。 却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再,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终日不开心。 这首七绝诗的意思是,日本朋友晁衡,辞别帝都长安,返回故乡,征帆一片绕过了蓬壶仙山,朝着东方,径直远航;不料途中遭遇风浪,

高洁的明月,竟沉没于海洋,闻此噩耗,人人为之痛心,连那苍梧山也白云密布,感到悲伤。气氛哀惋,表达含蓄,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抒哀情,清新自然,浪漫飘逸,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晁衡于717年(开元五年)来到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晁衡。卒业后长期留居中国,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753年(天宝十二年)冬,任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国,在琉球附近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其实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于755年(天宝十四年)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文学赏析: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代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