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热控制试题

航天器热控制试题
航天器热控制试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春季)专业课试卷B

课程名称航天器热控制任课教师杨春信考试日期2014-5-23

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填空和判断对错题(每题1分,共5分)

(1)热控措施选择的一般原则为,先考虑被动热控方法,再考虑采用主动热控方法。

(2)热管的热阻主要决定于蒸发段和凝结段的传热状况,与热管长度上的状况无关。因此,与有一

定长度的直径相同的细长的良导热体如铜棒相比,热管的热阻小得多。

(3)涂层是被动热控措施。

(4)当热开关用于航天器内部来控制仪器设备的温度是,辐射面应选择面对()

A、直接面对空间任一方向

B、对着某一部分航天器蒙皮内侧

C、对着太阳的方向

(5)大型航天器(如空间站、宇宙飞船)的功率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散热量相应增加,单一采用被动热控技术无法满足要求。目前广泛采用的主动热控技术是(),如我国神州号飞船上就采用了该技术;仍处于试验验证阶段,将应用于下一代航天器热控的主动热控技术是()。

A 热控涂层技术

B 相变材料技术

C 单相流体回路技术

D 两相流体回路技术

(二)简答题(任选8题,每题5分,共40分)

1. 热控涂层有哪几种?简要说明其原理。

2. 辐射式主动热控方法的一般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进行辐射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原则?

3. 太阳能电池板的热控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其热设计该怎样处理?

4. 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包括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和毛细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请比较上述两种技术的优缺点(从能耗、启动、重量和体积、传热能力、可靠性及寿命方面考虑)。

5. 主动热控制主要有哪几种?

6. 主动热控制与被动热控制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举出主动热控和被动热控的措施。

7. 多层隔热材料的构成及性能影响因素。

8. 如何计算导热热阻?写出影响接触热阻的因素和计算公式。

9. 在进行地面试验时,低温和黑背景通常怎样模拟?

10. 试写出航天器(以球形卫星为例)在地球附近轨道运行的热平衡方程并说明各项的含义。

(三)计算推导题(任选2题,每题8分,共16分)

1. 一人造卫星太阳能动力站上的辐射器,需要通过向空间辐射以散除卫星内产生的热量,辐射器表

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为0.5,黑度为0.95,当太阳照度Gs为l000W/m2以及所需散除的热流为l 500W/m2时,问表面的平衡温度是多少?

2. (1)试给出太阳常数的定义;

(2)已知某一探测器离太阳最近点的飞行距离为0.2天文单位,S=1353W/m2,试问此时的太阳

辐射密度为多大?

3. 若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按0.3计算,地球红外辐射的热流密度是多少?

(四)详述题(任选3题,每题13分,共39分)

1. 请说明航天器表面辐射热流的种类,并简要说明其计算方法。

2. 请设计地面热模拟用的太阳模拟器,并给出主要的性能评价指标。

3. (1)请简述实验卫星和真实卫星的异同点,并说明热流的模拟方法。

(2)说明航天器热模拟试验的目的、主要的模拟内容及设备。

4. (1)在航天器的热控制中,相变材料的过冷现象指的是什么?

(2)对于有过冷现象的相变材料,如何克服过冷?

(3)在带有相变材料的辐射排热系统中,就热源与相变材料以及辐射面的连接方式而言,有哪两种方式?特点分别是什么?

热敏电阻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分析_张加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年12月第6期 热敏电阻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分析 张加迅*王虹**孙家林*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6) (**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烟台264000)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航天器对于测温传感器的需求,并对目前航天器在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中,所采用的主要测温传感器的特点进行了概述。然后,以目前航天器在轨运行中应 用最为广泛的热敏电阻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它在航天器中的应用方案,以及为保证其测温精 度、工艺可实施性和可靠性所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词热敏电阻器温度测量热控制航天器 1引言 由于航天器在空间运行时要向深冷空间辐射热量,并且受到各种复杂外热流的影响(例如对于环地航天器,存在太阳辐射、地球红外、地球反照等外热流)。因此,航天器在设计时,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热控制设计,使航天器中的各种仪器设备在合适的温度水平下工作。航天器在轨运行的温度情况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反映,航天器相关分系统采集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然后传输到地面测控网站或星上热控制处理单元,由地面测试人员或相关功能系统对其进行状态判断,最终通过地面指令或星上自主控制实施对星上仪器设备的热控。因此,温度传感器所反映的温度水平的准确程度,将对仪器设备的热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 另外,随着航天器的发展,各种精密仪器设备对热控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这些仪器设备功能复杂,在保证其主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其本身的热控设计来达到其内部精密器件的温度要求有很大难度,因此,它们常常会对航天器热环境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有的甚至会对整个航天器的总体方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有的光学成像仪器要求热控的温度控制水平优于011e,局部测量精度达到0105e的水平,因此,需要测温传感器的精度必须优于这些仪器设备的要求。 目前国际上在航天器研制中所用的温度传感器主要有热电偶和热敏电阻两种。热电偶稳定性好、反应灵敏、价格便宜、工艺实施方便,因此在航天器的研制过程中,主要是在地面试验中得到大量采用。但由于热电偶需要进行冷端补偿,其测温精度受冷端校准精度的影响较大,当航天器在轨运行时,冷端补偿方式较难实现;而且热电偶因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电信号反应较为微弱,易受干扰,克服该问题所需的星上电路复杂,存在较大偏差;此外,热电偶的测温偶丝容易受损折断,其可靠性较热敏电阻低,因此热电偶很少在航天器的在轨运行中采用。与热电偶相比,热敏电阻精度高、可靠性高,但价格昂贵,对温度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由于在航天器的应用中,保证测量精度和高可靠性最为重要;另外,在轨温度的监测主要侧重于稳态温度水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热敏电阻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国内外航天器上用于飞行试验的温度传感器主要采用热敏电阻[1,2]。 收稿日期:2003-11-12。收修改稿日期:2003-12-29 54

姿态动力学大作业

反作用飞轮控制 一、(1)建立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方程和飞轮控制规律 如图1-1中, 图1-1 反作用飞轮系统 设三飞轮的质心重合与星体质心O 。三飞轮的轴向转动惯量分别为z y x J J J ,,。其横向转动惯量设已包含在星体惯量章量c I 内。星体角速度ω,飞轮相对于星体的角 速度记为: [ ] T z y x ΩΩΩ=Ω 星体与飞轮的总动量矩h 为: () ωωωωωωh h I I I I h b c +=Ω+?=Ω+?+?= (1-1) 式中, Ω ?=?=+=???? ? ?????=????? ?????=ωωωωωI h I h I I I J J J I I I I I b c z y x z y x 00 000 0000 易知,I 即星体与飞轮对点O 的总惯量章量,b h 即飞轮无转动时总动量矩,ωh 即飞轮转动时的相对动量矩。由动量矩定理得 e b b L h h h h h =?++?+=? ? ? ωωωω

? ? ??? ? Ω?Ω?Ω?-=-=+=?+?+? ? ? ? ? z z y y x x c e c b b J J J h L L L h h h ωωωω (1-2) 式中,e L 为外力矩,c L 为飞轮转轴上电机的控制力矩。式(1-2)就是装有反作用飞轮的刚性航天器动力学方程的矢量形式。 如定义星体轨道坐标系如图1-2所示, 图1-2 轨道坐标系 r r r z y ox 的角速度 r ω为 j n r -=ω 即轨道角速度。当为圆轨道时,则有 3 2R n μ = 式中μ为地球引力常数,R 为地球半径。如记ψθ?,,分别为星体滚转角、俯仰角与偏航角、且设ψθ?,,和? ? ? ψθ?,,均为小量。 当航天器相对于轨道坐标系按321旋转时角度旋转矩阵为: ???? ? ????? -++--=?θ? ψ?θψ? ψ?θψ?θ?ψ?θψ? ψ?θψθθ ψθψcos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cos B 按321旋转时产生的角速度为:

自动控制系统试题库(改)

一、填空题 1、直流调速的种类有:改变电枢电压、电枢串电阻、弱磁调速。 2、实现无静差调速,则需要在控制电路中包含有积分环节。 3、比例调节器的输出量完全取决输入量。 4、多环控制系统的校正步骤为:先校正环。校正好后,并通过适当的等效变换、简化处理,再校正环。 5、典型Ⅰ型系统中,若以快速性为主,则宜取ζ= ,若以稳定性为主,则宜取ζ= 。 6、α=β配合控制的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中存在的是环流。 7、两组晶闸管装置组成的可逆线路有两种接线方式为和。 8、直流电动机有两个独立的电路:电枢回路与励磁回路。 9、积分环节的输出量取决于积分环节的大小。 10、比例—积分调节器兼顾了系统的快速性和实现无静差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11、根据转速方向和它与电磁转矩间的关系,可分成四种工作状态:正向运行、正向制动、反向运行、反向制动。 1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两个调节器一般采用调节器,实行联接。 13、采用比例调节器的调速系统,依靠系统的与的偏差进行工作,是一种有静差的调速系统。 14、自动调速指的是:由转速负反馈自动调节转速。 15、最大超调量是输出量与稳态值的最大偏差与稳态值之比。 17、有静差调速系统,其自动调节作用只能尽量减少系统的静差,而不能完全消除静差。 18、积分环节的输出量,取决于输入量对时间的累积过程。 19、反向运行的情况与正向运行相类似,只是由反组取代了正组。电压、电流、转矩与正向运行相反。 20、反馈控制的一般规律是:要想维持某一被控量不变或少受内部和外部干扰的影响,

只要引入该量的__反馈量__与__给定量__进行比较,用它们的___偏差__进行控制,组成__________即可。 21.直流电动机调压可获得调速,直流电动机调励磁可获得调速。 22.双闭环调速系统在稳定时,控制电压Uct的大小取决于。23.在转速负反馈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中,突减负载后又进入稳定运行状态,此时晶闸管整流装置的输出电压U d较之负载变化前是(增加、减少、不变)。 24.在单极式可逆PWM变换器中,随着负载的减小,电流将(连续还是 断续),方向将(来回改变还是不变)。 25、若要实现无静差调速,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6、非独立控制励磁的调速系统的调磁调速部分是_______________的闭环结构。 27、非独立控制励磁的调速系统调磁调速双闭环结构中,电动势环为,励磁电流环为。 28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最大输出功率是有限的,一般不能直接驱动较大负载电流必须外加 29要满足系统的稳态精度的要求又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要自有一定的裕量,必须设计合适的,使其达到期的性能指标. 30 在典型Ⅰ型系统中,当ζ=,此时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为。 二、判断题 1、在晶闸管调压调速电路的控制方法中,相位控制由于导通波形是工频正弦波一周期的一部分,低速时转速脉动较大。() 2、在晶闸管调压调速电路的控制方法中,通断控制由于采用了“零”触发的控制方法,几乎不产生谐波污染。( ) 3、静止可控整流器在控制作用的快速性方面是微秒级的,而变流机组是秒级的。() 4、电流转速双闭环调速系统在正常运行时,转速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

航天器热控试卷20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年第一学期(春季)专业课试卷A 课程名称航天器热控制任课教师杨春信考试日期2014-5-23 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填空和判断对错题(每题2分,共10分) (1)热控措施选择的一般原则为,先考虑主动热控方法,再考虑采用被动热控方法。 (2)多层隔热系统的层数越多,隔热性能越好。 (3)热管的管内液体回流是靠作用完成的。 (4)在辐射器排热系统中,热源与辐射器之间的耦合方式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热源与辐射器以辐射或传导的形式联系起来,这种耦合方式多用于(大,小)功率的排热系统; 二是通过的耦合方式,主要通过形式传递热量,一般用于(大,小)功率的排热系统。 (5)通信卫星的发展当前呈现两个趋势,一是数字通信卫星将逐渐取代模拟通信卫星;二是通信卫星的功率需求日益增大。那么,目前高功率通信卫星的功率已达到()左右。 A 500W B 5KW C 10KW D 20KW (二)简答题(任选5题,每题8分,共40分) 1.航天器排热的流程如何?简述影响辐射器散热的因素有哪些。 2.请说明接触式热开关和可控热管的工作原理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请写出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的热平衡关系式,并解释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4.高功率通信卫星的发展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请列举至少三项。 5.可变热导热管的工作原理? 6.列举主动热控措施,不少于4种。 7.相变材料的热扩散率的定义。 8.说明保证航天器内部流动和传热的地面模拟实验方法。 9.解释说明什么是热二极管。 (三)计算推导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近地轨道飞行的直径为1m的球星卫星,试计算其在有太阳照射和地球阴影区的平均平衡温度分别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题

《 自动控制原理B 》 试题A 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1) s s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D )。 A .(1)0s s += B. (1)50s s ++= C.(1)10s s ++= 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2.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C )。 A.判断稳定性 B.计算输入误差 C.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求系统的根轨迹 3.关于传递函数,错误的说法是 ( B )。 A.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B.传递函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输入和扰动对传递函数也有影响; C.传递函数一般是为复变量s 的真分式; D.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4.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C )。 A .当时间常数较大时有超调 B .有超调 C .无超调 D .当时间常数较小时有超调 5. 如果输入信号为单位斜坡函数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无穷大,则此系统为( A ) A . 0型系统 B. I 型系统 C. II 型系统 D. III 型系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___稳定性、快速性、__准确性___。 2.对控制系统建模而言,同一个控制系统可以用不同的 数学模型 来描述。 3.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为 开环控制 和 闭环控制 。 4. 某负反馈控制系统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为()G s ,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为()H s ,则系统 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H s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 G s G s H s + 。 5 开环传递函数为2(2)(1) ()()(4)(22) K s s G s H s s s s s ++= +++,其根轨迹的起点为0,4,1j --±。 6. 当欠阻尼二阶系统的阻尼比减小时,在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最大超调量将 增大 。 7.串联方框图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串联传递函数之 积 。 三、简答题(本题10分) 图1为水温控制系统示意图。冷水在热交换器中由通入的蒸汽加热,从而得到一定温度的热水。冷水流量变化用流量计测量。试绘制系统方框图,并说明为了保持热水温度为期望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各是什么?

航天器机构技术课程大作业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航天器机构技术中的作用 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领域,属于计算机设计技术的一种辅助。它最开始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数字化设计技术越来越成熟,它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机械设计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以前设计师在进行机械相关的设计工作时都离不开实物模型的帮助,但是在数字化设计技术出现之后,它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化的模型,从而降低实物模型的使用频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数字化设计技术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产品的定义模型较为统一。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如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等,数字化设计技术对于产品的每个生命周期都有相关的设计,都是统一运行的。这种统一的设计模式大大降低了产品设计的繁琐程度,使得产品设计流程更为简单化。因为传统的设计模式会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使得产品设计变得复杂,而且也容易丢失数据。 另外,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实现并行设计。传统的产品设计讲究的是设计的切合性,产品的生产制造程序与包装维修程序需要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同一产品的设计基本上都是由同一设计团队完成。因此,传统的设计方法对于设计师的依赖性较强,一旦设计团队出现分

裂问题,则产品的设计链条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产品的质量也难以保证。但是数字化的设计技术可以实现并行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多个设计团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地方,共同设计某一产品。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提高了机械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大大的缩短相关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了运行成本。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航天器机构技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借助实体模型检测设计的规范性。对于一个资历高深的设计师而言,以三维软件为依托设计相关产品是极为简易的事情,阐述各类三维模型之间的关系上传统二维思维模式并不适应。在CAD技术 的协助下,在制造一些单件产品过程中,设计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进产品规格规范性与结构合理性检测方面上,从而确保产品安装程序运行的顺畅性。CAD技术的具体应用可以做出如下概述:借助CAD技术参照平面图形注释的规格,借用立体图形将它们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借用CAD的渲染功能,修整三维模型的材质或者对其内容进行填补,同 时对特殊方位安设色彩与光源,继而把绘制好的不同零部件三维图,在CAD三维软件上进行“配置与组装”,然后选择润色这一命令制造 工序结束以后的样品相貌就可以在计算机荧屏上显现出来。在利用CAD软件对设计机械进行构造设计、结构部件调整、尺寸标注以方便 机械设备的生产加工和日常维修,成为现代机械尤其是一些结构复杂、设计精密、部件繁多的航天机械设计一种流行趋势,对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借用C A D三维软件上进行“配 置与组装”过程中,在CAD技术的协助下,产品链接、结构等方面存

航天器总体设计答案总结(新)

航天器总体设计 (无平时成绩,考试试卷满分制,内容为21题中抽选13题) 1、航天器研制及应用阶段的划分。 主要划分为工程论证、工程研制、发射、在轨测试与应用四个阶段。 1)工程论证阶段:开展任务分析、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2)工程研制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样设计与研制阶段、正样设计与研制阶段。 3)发射阶段:发射场测试及发射。 4)在轨测试与应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在轨应用阶段。 2、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组成:航天工程系统是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任务: 1)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 2)航天运输系统:指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或在太空中运送航天器、人员或物资的飞行器系统,包括运载器、运输器、轨道机动飞行器和轨道转移飞行器等。 3)航天发射场:系指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等。 4)航天测控网:系指对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5)应用系统:系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应用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3、航天器总体设计概念及主要阶段划分。 概念: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指为完成航天任务规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以航天器为对象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主要阶段划分: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四个阶段。总体详细设计又分为总体初样设计和总体正样设计。 4、航天器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研制的阶段性原则、创新性和继承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航天器技术从成熟程度上可分为哪四类技术,各自的含义。 1)成熟技术:已经过在轨飞行考验,沿用原有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2)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技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需要进行少量修改设计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3)不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经过研究、生产和试验(攻关)后才能在卫星上应用的技术。 4)新技术(关键技术):尚未在卫星上使用过的技术。 6、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1)用户使用要求及技术指标要求的确定。 2)总体方案的确定。 3)总体技术指标的分析、分配及预算。 4)分系统方案及技术指标的确定。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一、简答题:(合计20分,共4个小题,每题5分) 1. 如果一个控制系统的阻尼比比较小,请从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两方面 说明该系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并解释原因。 2. 大多数情况下,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要求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 线在穿越频率处的斜率为多少?为什么? 3. 简要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的位置与响应曲线之间的关系。 4. 用根轨迹分别说明,对于典型的二阶系统增加一个开环零点和增加一 个开环极点对系统根轨迹走向的影响。 二、已知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如图(a)所示,其中质量为m 公斤,弹簧系数为k 牛顿/米,阻尼器系数为μ牛顿秒/米,当物体受F = 10牛顿的恒力作用时,其位移y (t )的的变化如图(b)所示。求m 、k 和μ的值。(合计20分) F ) t 图(a) 图(b) 三、已知一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合计20分,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1) 确定该系统在输入信号()1()r t t =下的时域性能指标:超调量%σ,调 节时间s t 和峰值时间p t ; 2) 当()21(),()4sin 3r t t n t t =?=时,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四、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如图所示,c ω位于两个交接频率的几何中心。 1) 计算系统对阶跃信号、斜坡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的稳态精度。 2) 计算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s t 。(合计20分,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 1 %0.160.4( 1)sin σγ =+-, s t = 五、某火炮指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0.21)(0.51) K G s s s s = ++系统最 大输出速度为2 r/min ,输出位置的容许误差小于2 ,求: 1) 确定满足上述指标的最小K 值,计算该K 值下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 量; 2) 前向通路中串联超前校正网络0.41 ()0.081 c s G s s +=+,试计算相位裕量。 (合计20分,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rad/s)

最新航天器控制原理自测试题三

航天器控制原理自测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15%) 1、本体坐标系 2、偏置动量轮 3、主动控制系统 4、大圆弧轨迹机动 5、惯性导航 二、简答题(60%) 1、阐述航天器基本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2、引力参数u是如何定义的? 3、叙述质点的动量矩定理及其守恒条件。 4、叙述双轴模拟式太阳敏感器的工作原理,并绘出原理结构图。 5、为了确保稳定性,对惯量比有什么要求? 6、画出喷气三轴姿态稳定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简述喷气推力姿态稳定的基本原理。 7、自旋稳定卫星喷气姿态机动的原理是什么?喷气角的选择为什么不能过小? 8、GPS有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用。 9、举例说明载人飞船的主要构造。 10、航天飞机基本结构组成是什么?哪些可以重复使用,那些不可以? 三、推导题(15%) 1、证明在仅有二体引力的作用下,航天起的机械能守恒。 2、推导欧拉力矩方程式。 四、计算题(10%) 已知一自旋卫星动量矩H=3500Kg·m2/s,自旋角速度为ω=60r/min,喷气力矩Mc=40N·m,喷气角为γ=40。,要求自旋进动θc=80。问喷气一次自旋进动多少?总共需要多少次和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进动?

航天器控制原理自测试题三答案 一、名词解释15% 1、本体坐标系 答:又称为星体坐标系。在此坐标系中,原点0在航天器质心,Ox ,Oy ,Oz 三轴固定在航天器本体上。若Ox ,Oy ,Oz 三轴为航天器的惯量主轴,则该坐标系称为主轴坐标系。 2、偏置动量轮 答:如果飞轮的平均动量矩是一个不为零的常值——偏置值,也就是说飞轮储存了一个较大的动量矩,飞轮的转速可以相对于偏置值有一定的变化,从而产生控制力矩。具有这种特点的飞轮称为动量轮或偏置动量轮。 3、主动控制系统 答:航天器主动式姿态控制系统的控制力矩来自于航天器上的能源,它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4、大圆弧轨迹机动 答:若要求自旋轴在天球上描绘的轨迹是大圆弧 ,那么自旋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从初始方向机动到目标方向,所以每次喷气产生的横向控制力矩必须在此平面内,即推力器喷气的相位相对于空间惯性坐标系是固定的。此为大圆弧轨迹机动. 5、惯性导航 答:它主要由惯性测量装置、计算机和稳定平台(捷联式没有稳定平台)组成。通过陀螺和加速度计测量航天器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并由计算机推算出航天器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信息。因此惯性导航系统也是航天器的自备式航位推算系统。 二、简答题 0F AA A 0OA F OA

航空概论大作业

航空概论大作业

班级:113072 学号:111307219 姓名:王志敏 2012年11月15日 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未来发展的设想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飞行器。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与其他国家文明一起,共同孕育了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在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中,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开始快速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成了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体系。航空航天工业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飞豹”战斗轰炸机和“神舟”号系列载人试验飞船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航空工业真正起步于清政府(即1910年)。从1910年到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和战争时期,这时期所有的原材料,机载成品和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外国进口,更没有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师,维修人员也很缺乏。根本没有独立的航空工业,更谈不上航空科研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到1951年中国只有少量设备相当简陋的航空工厂,修理、装配和制造过少量飞机。1951年国家将航空工业体系建立纳入国家议程,中央军委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对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任务方针、组织领导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经过50余年的建设,我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配套齐全的航空科研设计,制造和试验的工业体系。

50多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军械设备,仪表等专业设计研究机构,建立了空气动力,强度,自动控制,材料,工艺,试飞和计算技术等专业研究试验机构。我国航空工业科研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试验设备日臻完善,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的风洞试验设施,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室,发动机高空试车台,飞行试验实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设备。 由于航空工业体系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我国在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等各种类型的机种都迅猛向世界各类先进机种靠近。 军用机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的雅克-18飞机生产初级教练机,到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歼教1。它的研制成功对培养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人员积累自行研制飞机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诞生,这是一种高亚声速歼灭机,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和空军进入喷气时代。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7和歼8等在其基础上不断更新改进和提高。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轰5、轰6、水轰5、飞豹等轰炸机,枭龙FC-1型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使我国飞机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种类上也不断增多,这也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不但在技术上不段更新和创新,在研制飞机种类上也不放松,两者齐头并进 民用飞机运5飞机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之后“北京”一号、运7、运8等不断更新。直升机如直5、直8、直9、直11、“延安”2号、“701”型等种类多样。可以看出我国航空工业生产的飞机不仅能够保家卫国,固守我国疆域,而且越来越多的可以进入民用,为人民服务。在运输,邮递,救护,搜索,抗震救灾,护林播种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用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我国航空工业从最开始的标志性研制和研发,到现在在经济上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已经体现出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航空人才培养诞生。我国在先进战斗机发展方面,也可以与美国,俄国,欧洲等国家相互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先进,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紧密,航空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未来航空工业的发展实际就是科技的发展。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推进技术的创新,材料和结构的研制,航空电子与控制等的发展与进步是航空工业进步的基础。 展望未来,如何提高未来飞机的性能,空气动力学一直是航空器设计的考虑的关键。计算流体力学(CFD)仍是研究重点,欧拉和N-S方程的数值求解与网络生成技术备受关注,低雷诺数空气动力学,仿生空气动力学等流动现象的研究将仍是未来的前沿课题。 推进技术方面,提高热机和推进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提高推力级,降低噪声,增加可靠性,减少排放。今后一段时间仍是发展的目标。组合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脉冲爆震发动机以及其他新概念或非常规发动机的原理研究也是这一领域的重点。 材料和结构方面,金属材料仍然是今后飞机机体的主要用材,因而在不降低现有材料寿命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比刚度,韧性和抗腐蚀能力,同时也要开展比强度更高的新材料研制与开发。研究和发展实用的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分析,制造,检验和修理方法;研究和发展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机理和实用的无侦探伤技术;研究和开发耐高温树脂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结构材料等。 航空电子与控制方面,利用各种来源的导航信息,实施航迹的跟踪与管理。为实现全天候起降,要建立可靠的防撞系统。研制新的风切变探测装置及其回避系统。在座舱显示系统方面要增加显示信息和数据,增加实景画面,利用语音控制来提高飞行员的操作正确性。 我国未来的航空工业发展是以人才为基础进行创新和革新,在高端新科技上我们有自己的技术和研究方法,在经济上能作出巨大贡献,生产更多民用飞机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在中国面临的严峻的战略形势下,航空工业的发展显得与为重要。 航空器与航天器的分类

航天器热控材料

航天器热控原理与材料 姓名:张静 学号:12S109065 指导教师:李春东 日期:2012.10.12

航天器热控材料 1 前言 航天器热控制又称温度控制, 是随着航天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多学科的新技术, 是任何航天器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系统之一。它涉及材料学、热学、计算数学、化学、光学、流体力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试验测量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它的任务是通过合理组织航天器内部和外部的热交换过程, 使航天器各部位的温度处于任务所要求的范围内, 为航天器的仪器设备正常工作, 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 航天器热控制技术种类很多,使用的场合也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一般可分成被动热控制技术和主动热控制技术两类。被动热控制技术是一种开环控制,在控制过程中被控对象的温度无反馈作用,一旦状态确定后,基本上没有调节的余地,通常选择具有一定热物理性能的材料,并通过航天器的布局,合理安排与空间环境及内部仪器设备之间的热交换,使航天器各部分处于要求的温度范围内。被动热控制部分除了布局上的合理安排之外.主要通过包括热控涂层、多层隔热组件等各种不同热控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航天器和周围宇宙空间不可调节的热交换,以控制和调节外部恶劣的热环境及其变化对航天器的影响,这样可以减少航天器内部的温度波动,以满足大部分仪器设备的温度范围要求。被动热控制技术是航天器热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各种热控材料是重要的实现途径,在各类航天器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 典型热控材料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经研制成功多种热控材料。日前, 应用最多最广的有涂层、多层隔热材料、热管、电加热器、导热填料、控温仪和测、控温元件, 在某些情况下也使用过百叶窗、相变材料、热扩散板和环路热管。在载人飞船上还使用厂泵驱动单相流体回路、风扇等装置。这些热控材料, 确保我国航天器热控任务顺利实现。 2.1 热控涂层 在空间真空环境下,物体的表面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的太阳吸收比和红外发射率的比值αs/ε。因而,航天器及仪器设备的不同表面温度可以通过选取不同αs/ε的热控涂层来进行调节。热控涂层按其组成特点可分为金属基材型涂层、电化学涂层、涂料型涂层、薄膜型涂层、二次表面镜型涂层、织物涂层等。 金属基材型涂层直接在金属基材的表面进行一定的处理就可以形成,如经抛光、喷砂等工艺处理后的表面。电化学涂层一般采用阳极氧化、电解着色和电镀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差值进行的。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输入的前馈复合控制和按扰动的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的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 G s,则G(s) 为G1(s)+G2(s)(用G1(s)与G2(s)表示)。 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 ω, 则无阻尼自然频率= n 7 其相应的传递函数为,由于积分环节的引入,可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1、在水箱水温控制系统中,受控对象为水箱,被控量为水温。 2、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当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时,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含有测速发电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 3、稳定是对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若一个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为衰减振荡,则该系统稳定。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在时域分析中采用劳斯判据;在频域分析中采用奈奎斯特判据。 4、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5、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1)(1) K s s Ts τ++ arctan 180arctan T τωω--。 6、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有着对应关系,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幅值穿越频率c ω对应时域性能指标调整时间s t ,它们反映了系统动态过程的。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是指闭环传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稳定性。 2、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为()G s ,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 3、能表达控制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表示方法,叫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古典控制理 论中系统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 4、判断一个闭环线性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可采用劳思判据、根轨迹、奈奎斯特判据等方法。

飞行器结构动力学-期末考试(大作业)题目及要求

《飞行器结构动力学》 2019年-2020年第二学年度 大作业要求 一、题目: 1.题目一:请围绕一具体动力学结构,给出其完整的动力学研究报告, 具体要求: (1)作业最终上交形式为一个研究报告。 (2)所研究结构应为实际科学发展或生产生活中的真实结构,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但不应过分简化,不可以为单自由度 系统,若为多自由度系统,其自由度应不少于5。 (3)所研究内容应当围绕本学期所讲授的《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课程内容展开,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对比,对结 构动力学响应的参数影响研究,针对结构动力学响应的结构优 化设计,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改进,结构动力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等。 (4)研究报告应至少包含8部分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问题描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正文字号为 小四,1.5倍行距,篇幅不短于3页,字数不少于1500字。 2.题目二:请拟出一份《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试卷》并给出正确答案和评 分标准,具体要求: (1)作业最终上交形式为一份考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具体形式及格式参考附件。 (2)题目应当围绕本学期所讲授的《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课程内容展开,且明确合理无歧义。 (3)卷面总分100分。其中,考察单自由度系统知识点题目应占总分值的30%~40%;考察多自由度系统知识点题目应占总分值的 15%~30%;考察连续弹性体系统知识点题目应占总分值的 15%~30%。考察结构动力学的有限元方法及数值解法占

15%~30%。 (4)试卷可以包含的题目类型为: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四类,题目类型应不少于2种,不多于这4种。其中计算题 为必含题目,且分值应不少于40%。 (5)每道题均应给出分值、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分值的安排应当合理并清晰,需针对每道具体题目给出。 标准答案应当正确无误,且清晰明确,包含整个分析或计算的流程步骤。针对概念或问答等类型题目,应当给出该问题及 答案的来源,并附图以证实。针对计算类型题目,应给出至少 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计算步骤和结果,以证实该结果 的正确性。 评分标准应当合理并清晰地给出标准答案和分值的对应关系,例如:填空题应给出每一空格的分值;简答题应细化给出 题目内所有的关键内容,并给出所有关键内容各自所对应的评 判标准及分值;计算题应依据计算步骤给出每一关键步骤对应 的评判标准及分值。 二、要求 1.大作业题目有两道,请自选其一完成。 2.大作业上交截止时间为2020年6月2日晚12点,逾期则认定为缺考 无成绩。 3.大作业评定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优(90~100分),良(80~90分), 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其中由于 题目难易关系,若无抄袭情况出现,选择题目一的学生可以寻求任课 老师指导,且等级至少为良。 4.抄袭判定:上交作业若出现重复率超过30%情况则判定为抄袭,有7 天时间可以修改,修改后若仍旧为抄袭,则涉及学生均按照不及格处 理。 5.大作业相关参考资料见附件。

自动控制系统考试试题概要

《自动控制系统》考试试题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 2007 试题说明: 1.本试卷满分共计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共3页,六个大题。 一、填空题 1、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案有、 和三种。 2、对于改变电枢回路电阻的调速方法,当负载大小不变时,总电阻越大,转速就越,通过控制,可使转速上升,实现有级调速。 3、由机械特性方程式可知,Φ减小, n增大,特性线的斜率。 4、目前调速系统采用的主要方案是。 5、改变电动机端电压调速的特性曲线是。 6、针对电力拖动系统的转速控制要求的调速、稳速的静态性能指标是和 。 7、静差率是, 用表示。 8、调速系统静差率指标应以为准。 9、对调速系统,希望转速降n ?。 10、从n ?的表达式可知,当负载一定时,R阻值越小,n ?也就。 11、调速范围一定时,n ?小则静差率s也,静差率一定时,n ?小则调速范围 。 12、闭环系统的开环放大倍数K值越大,则静特性的硬度越。 13、调速系统的转速检测一般采用。 14、无静差系统多采用调节器。 15、单闭环调速系统采用PI调节器可实现转速是无静差调节,采用 可以限制动态过程中的最大电流。 16、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外环是,内环是。外环中控制转速的调节器称为,用表示,内环中控制电流的调节器称为,用表示。 17、PMW是的英文缩写。 18、工程上主要从、、 这三方面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19、稳态误差对调速系统来说就是转速的。 20、典型的跟随过程指的是在系统输出量对 的响应过程。 21、描述系统跟随性能的指标是和。 22、描述系统抗扰性的指标是和。 二、选择题 1、对于变电阻调速,当总电阻R越大,特性线的斜率越,或称之为机械特性越。 A、小,软 B、大,硬 C、大,软 D、小,硬 2、只能在额定转速以上作小范围升速调速的方案是。 A、变电阻调速 B、变励磁磁通调速

航天器控制工具箱

航天器控制工具箱 Spacecraft Control Toolbox 基于Matlab软件的航天器控制工具箱Spacecraft Control Toolbox 是Princeton Satellite System公司(简称PSS)最早和应用最广的产品之一,有20多年的历史,被广泛用来设计控制系统、进行姿态估计、分析位置保持精度、制定燃料预算以及分析航天器动力学特性等工作。Spacecraft Control Toolbox 工具箱经过多次飞行验证,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个工具箱涵盖了航天器控制设计的各个方面。用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类型航天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试验。软件的模型和数据易于修改,具有良好的可视化功能。大部分算法都可以看到源代码。 Spacecraft Control Toolbox(简称SCT)由不同的模块组成。 组成结构图如下 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SCT Core Toolbox -- 基本工具箱 SCT基本工具箱针对需要迅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而设计,包含了航天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也是其他SCT模块运行的基础。它建立在PSS公司大量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其中包括GPS IIR、Inmarsat 3和GGS Polar Platform卫星的控制系统设计。迄今这些系统仍然在太空正常运行。PSS公司使用这个工具箱完成的Cakrawarta-1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所花费用仅仅是通常的十分之一。这颗卫星从1997年11月升空一直运行至今。另外的例子还包括一颗NASA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主要功能和特点 ?航天器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 ?柔性多体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建模 ?包含柔性体展开模型和多体的逻辑树描述 ?轨道动力学分析和仿真 ?姿态估计 ?星历表计算 ?包括大气、重力场和磁场的环境模型 ?指向保持的燃料预算 ?各种有用参数的数据库; ?可视化

航天概论大作业

航天技术概论大作业 第二章 1.大气层分几层?各层有什么特点? 答:大气层共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5个层次。 (1)对流层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风向、风速经常变化;空气上下对流剧烈;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2)平流层主要特点:空气沿铅垂方向的运动较弱,因而气流比较平稳,能见度较好。 (3)中间层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且空气有相当强烈的铅垂方向的运动。 (4)热层主要特点:空气密度极小,温度随高度增高儿上升。 (5)散逸层主要特点:空气极其稀薄,大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2.什么是国际标准大气?

答:国际标准大气是由国际性组织(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标 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种“模式大气”,它依据实测资料,用简化方程近似地表示大气温度、密度和压强等参数的平均铅垂分布,并排列成表,形成国际标准大气表。 3.大气的状态参数有哪些? 答:大气的状态参数是指它的压强P 、温度T 、密度ρ这三个参数。 对一定数量的气体,这三个参数就可以决定它的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气体状态方程表示,如下 RT ρ=P 4.什么是大气的粘性? 答:大气的粘性是空气在流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性质,主要是由 于气体分子作不规则运动的结果。 5.何谓声速与马赫? 答:声速是指声波在物体中传播的速度。空气被压缩的程度与声 速成反比,与飞机飞行速度成正比,要衡量空气被压缩程度 的大小,就用马赫Ma 来表示,a v M a =。 6.什么是飞行相对原理? 答: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中,往往采用让飞机静止不动,而空气 以相同的速度沿相反的方向流过飞机表面,此时在飞机上产生的空气动力效果与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在空气中飞行所产生的空气动力效果完全一样,这就是飞行“相对运动原理”。 8.低速气流和超声速气流的流动特点有何不同?

自动控制系统试题

一、选择题 1、带有比例调节器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如果转速的反馈值与给定值相等,则调节器的输出为( A ) A、零; B、大于零的定值 C、小于零的定值; D、保持原先的值不变 1、无静差单闭环调速系统,稳态时,转速的给定值与反馈值相同,此时调节器的输出( D )。 A、为0 B、正向逐渐增大 C、负向逐渐增大 D、保持恒定终值不变 1、下列关于转速反馈闭环调速系统反馈控制基本规律的叙述中,错误的就是 A、只用比例放大器的反馈控制系统,其被调量仍就是有静差的 B、反馈控制系统可以抑制不被反馈环节包围的前向通道上的扰动 C、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就是:抵抗扰动、服从给定 D、系统的精度依赖于给定与反馈检测的精度 3、无静差调速系统的PI调节器中P部份的作用就是( D ) A、消除稳态误差; B、不能消除稳态误差也不能加快动态响应 C、既消除稳态误差又加快动态响应; D、加快动态响应 4.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的两个调速器通常采用的控制方式就是( B ) A.PID B.PI C.P D.PD 4、双闭环调速系统在稳定运行时,控制电压Uct的大小取决于( C )。 A、Idl B、n C、n与Idl D、α与β 4.双闭环调速系统中,在恒流升速阶段时,两个调节器的状态就是( A ) A、ASR饱与、ACR不饱与 B、ACR饱与、ASR不饱与 C、ASR与ACR都饱与 D、ACR与ASR都不饱与 4、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中不包括 A、转速调节阶段 B、电流上升阶段 C、恒流升速阶段 D、电流下降阶段 4、下列不属于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启动过程特点的就是 A、饱与非线性控制 B、转速超调 C、准时间最优控制 D、饱与线性控制 4、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起动时,转速调节器处于 B 。 A、调节状态 B、饱与状态 C、截止状态 4、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在系统过载或堵转时,转速调节器处于 A 。 A、饱与状态 B、调节状态 C、截止状态 6、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与静差率这两个指标 B 。 A、互不相关 B、相互制约 C、相互补充 7.静差率与机械特性的硬度有关,当理想空载转速一定时,特性越硬,则静差率( A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不确定 7、采用比例积分调节器的闭环调速系统一定属于 A、无静差调速系统 B、有静差调速系统 C、双闭环调速系统 D、交流调速系统 8、无静差调速系统的调节原理就是 B 。 A、依靠偏差的积累 B、依靠偏差对时间的积累 C、依靠偏差对时间的记忆 D、用偏差进行调节 9、在交—直—交变频装置中,若采用不控整流,则PWN逆变器的作用就是( C )。 A、调压 B、调频 C、调压调频 D、调频与逆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