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段新(网名:duanxinxyz)

德布罗意是法国国王的胞弟,先学习历史,后来转向攻读物理学博士。爱因斯坦与德布罗意的交谈,使他深受启发,德布罗意逐渐接受了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两种本性的观念,并认为可以把此观念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

1924年,德布罗意根据对称的思想,采用类比方法,发现了实物的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理论。他的想法大致是这样的发展过程:(1)自然界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对称性,如正电荷与负电荷、光与实物等;

(2)依据类比法,既然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那么与光对称的实物也应具有波粒二象性;

(3)凡物质都有质量,据相对论质能关系式E=mc2 ,质量同能量相联系,因此凡物体均有能量;

(4)根据普朗克公式E=hν,能量总是同频率相联系的,有频率必有脉动,而脉动的粒子具有波动性,所以凡物质总是同一定波动性联系在一起,即所有物体在运动时都会产生一种波,其波长λ=h/p(p 为物体动量,h为普朗克常数)。

德布罗意运用物质波理论曾预言电子流穿过小孔时会形成衍射现象。1925年,美国贝尔研究室的戴维逊、革末和英国发现电子的J·J·汤姆生的儿子G·P·汤姆生,通过实验先后获得了电子衍射

图样,并用科学测量证明其波长正好同德布罗意的预言相符。因此,德布罗意荣获了1929年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科学创造具有诱发性,一个理论会诱发另一个理论的产生。

材料物理化学 第一二三章名词解释集锦--复习材料

第二章晶体结构 1. 晶格能 指将一克式量(与一摩尔相当的量)的离子晶体中各离子拆散成气态所需的能量(也称为点阵能) 2. 电子亲合能 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所放出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则越易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3. 电离能 指气态原子在最低能态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从中性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一级电离能;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二级电离能,余类推。元素的电离能越小,则越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4. 电负性 各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价键时吸引电子的能力。用以比较各种原子形成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的倾向。两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所形成的键的极性就越强。 5. 原子配位数 指一个原子邻近周围的同种原子的个数。 6. 离子配位数 指一个离子邻近周围的异号离子的个数。 7. 面心立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CABC、、、、、、层序堆积,将这些球体的球心联接起来,便形成面心立方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8. 六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ABAB、、、、、层序堆积,将这些圆球的球心联接起来,形成六方底心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9. 离子极化 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10. 离子极化力 一种离子使另一种离子发生变形(或极化)的能力。即:反映离子极化其它离子的能力。 11. 离子极化率 表征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身其大小和开头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即变开性的大小,即反映离子本身被极化的难易。 12. 结晶化学定律 晶体的结构取决于其组成质点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与极化性能。 13. 静电键强度 z 定义为阳离子电价Z除配位数n所得的商。即:静电键强度:S= n 14. 同质多晶现象 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下结晶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15. 变体及多晶转变: 变体:由同质多晶现象面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晶体。 多晶转变: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变体之间发生结构上的转变。 16. 多型现象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薛定谔方程与德布罗意物质波的矛盾

薛定谔方程描述的运动过程 摘要:一般认为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德布罗意相波运动的方程,通过对比薛定谔方程和德布罗意相波,指出薛定谔方程与德布罗意相波的矛盾,进一步对德布罗意建立相波的两个基本频率进行分析,得出了在非相对论条件下,薛定谔方程描述的是这两个基本周期运动合运动形成的“拍”运动的情况。 关键词: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德布罗意相波、“拍” 一、引言: 薛定谔方程的本质是什么,在物理学史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概率波本质,曾被爱因斯坦、薛定谔等著名物理学家所反对,概率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白方程所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运动。 二、薛定谔方程与德布罗意相波的矛盾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过程中考虑了德布罗意的相波的能量 E=hr=mc2 E为总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r为频率,c为光速及动量 P=h/λ=mv P为动量,λ为波长;v为物质速度;m为质量 薛定谔发现相波的速度u=E/P 薛定谔认为在非相对情况下,总能量E=E k+U E k为动能;U为势能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薛定谔方程。 我们注意到薛定谔认为物质的总能量为E=E k+U,而德布罗意认为总能量为E=mc2,

按照德布罗意的总能量相波的速度u=E/P= c2/v 按照薛定谔的总能量E=E k+U,在U=0的情况下,薛定谔相波的速度u=E/P=v/2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德布罗意相波的速度是大于光速的,即使在非相对论条件下,德布罗意的相波速度也是大于光速的,而薛定谔的相波速度却是物质运动速度的一半,远小于光速,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是薛定谔弄错了吗?但是基于薛定谔方程的无数事实证明薛定谔方程是准确有效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薛定谔方程对应的运动 在德布罗意建立相波理论的过程中,其注意到了两个频率,一方面,从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对应于动点的能量有一频率r他认为hr = mc2,即r=m0c2/h(1-β2)1/2= r0/(1-β2)1/2 m0为静质量; r0为静质量对应的频率有hr0 = m0c2;β=v/c 另一方面,按照相对论给出的运动时钟变慢效应,当那位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动点的内在周期性现象时,他就会认为这一现象变缓慢了,即将它看成频率r1= r0(1-β2)1/2的周期性现象 正是对上述两个频率的分析,德布罗意建立起了相波理论。下面我们将这两个频率做减法可以发现 h(r- r1)= hrβ2=mv2 设r3= r- r1有hr3= mv2 在非相对论的情况下,β值非常小,此时r与r1相差不大,同时r与r1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两个振动频率相近沿同方向的振动相互作用,其合振动形成“拍”现象,“拍”的频率为这两个振动频率的差,因此r3表示的是物质内部频率为r和r1的两个周期运动合

德布罗意的简介

伟大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的简介 班级:09050342 学号:0905034225 姓名:马琳 生平简介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下塞纳,1910年获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3年又获理学士学位,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任巴黎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3月19日逝世。 德布罗意家族 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迪耶普,是法国一贵族家庭的次子。 德布罗意家族自17世纪以来在法国军队、政治、外交方面颇具盛名,数百年来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为法国各朝国王服务。1740年路易十四封德布罗意家族为世袭公爵,封号由一家之长承袭,第一代公爵的儿子曾在七年战争中为奥地利王族出力作战,获得王子封号,赐于家族中每一个成员。德布罗意家族祖父J·V·A·德布罗意(1821~1901)是法国著名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1871年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下院议员,同年担任法国驻英国大使,后来还担任过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等职务。当德布罗意的长兄、实验物理学家莫里斯(Mauriee)死后,他在1960年就成为法国公爵兼德国王子,但他一生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把毕生献给了科学事业。 选择物理学 德布罗意父母早逝,从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从18岁开始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历史,并且于1910年获得历史学位。1911年,他听到作为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的莫里斯谈到关于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的讨论后,激起了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他转向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他获理学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关无线电波的知识。他的哥哥(M·德布罗意)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是X射线方面的专家,拥有设备精良的私人实验室。从他哥哥那里德布罗意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开始研究物理学时,适逢现代物理学发生深刻革命的时期.1900年,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时假定谐振子取分立的能量,提出量子的概念, 由此出发,他推导出能够描述黑体辐射规律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能量子的重要性,只把能量子看作仅仅是在支配物质和辐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合适的,频率为V的物质振子仅仅以hV的倍数发射或吸收能量.直到1905年,量子概念才发生了重要发展.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文中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和论证,得到并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用它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一工作的意义之一在于,光量子的概念是在分析和研究黑体辐射基础上得到的,表明量子概念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爱因斯坦认为:密度小的单色辐射,从其热现象方面的行为看,仿佛是由一些独立的能量所组成.本世纪初期,人们通过对X射线的研究认识到,X射线具有时而象波、时而象粒子的奇特性质.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的量子化条件,原子中的电子只有可能进行某些运动,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没有理论基础,是人为规定的. 1919-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提出了一个解释玻尔基于化条件的理论.布里渊把电子和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

究,设想在原子核周围存在着一层以太,电子在其中运动掀起波,这些波相互干涉在原子核周围形成驻波.这些研究成果,尤其是布里渊的理论对德布罗意提出物质被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德布罗意重新开始研究理论物理,物理学面临着的主要困难是:对于光需要有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理论;确定原子中电子的稳定运动涉及到整数,这些都是当时人们无法理解的事实.德布罗意首先考察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量子化条件.确定光微粒能量的表达式是W=hv,这个公式中包含着频率v,而纯粹的粒子理论不包含频率的因素;确定原子中电子的稳定运动涉及到整数,而物理学中涉及到整数的只是干涉现象和本征振动现象.这些结果使德布罗意想到,对于光需要同时引进粒子的概念和周期的概念;对于电子不能简单地用微粒来描述电子本身,还必须赋予它们周期的概念. 于是,德布罗意形成了指导他进行研究的全部概念: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假设微粒伴随着波而存在,他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微粒的运动和缔合波的传播之间的对应关系. 1923年夏末,德布罗意已开始形成他的相波(后来他称为相位波)概念,9月10日,他发表了关于物质波理论的第一篇论文——《波和量子》,文中提出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波动力学理论的开端.两个星期后,德布罗意又发表了《光量子、

最新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材料人考学 饱和蒸汽压:单位时间内有液体分子变为气体分子的数目与气体分子变为液体分子数目相同,宏观上说即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气体的凝结速度相同的气体称为饱和蒸汽,饱和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故又称为隔离体系。 广度量和强度量:是指与物质的数量成正比的性质,如系统物质的量,体积,热力学能,熵等。具有加和性,在数学上是一次齐函数,而是指与物质无关的性质,如温度压力等 平衡态:系统内部处于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状态函数:体系的一些性质,其数值仅取决于体系所处的状态,而与体系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具有这种特性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热:体系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的不同而传递的能量称为热。 功: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都称为功。 摩尔相变焓: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在恒定温度T及该温度平衡压力下发生相变时对应的焓变 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为T的标准态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化学计量数VB=1的β相态的化合物B 该生成反应的焓变称为该化合物B在温度T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标准摩尔燃烧焓:在标准压力下,反应温度时,1摩尔反应物质B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的指定产物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 可逆过程:我们把某一体系经过某一个过程,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反应热当体系发生反应之后,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时的温度,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 溶解热:在恒定的T、p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B溶解与溶剂A中,形成B的摩尔分数xB=0.1的溶液时,过程的焓变。 稀释热:在恒定的T、p下,某溶剂中质量摩尔浓度b1的溶液用同样的溶剂稀释成为质量摩尔浓度b2的溶液时,所引起的每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之焓变。 准静态过程:在过程进行的每一瞬间,体系都接近于平衡状态,以致在任意选取的短时间dt内,状态参量在整个系统的各部分都有确定的值,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极接近平衡的状态所构成。 卡诺循环:1恒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3恒温可逆压缩,4绝热可逆压缩 卡诺定理: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以可逆热机效率最大 热力学基本方程:1dU=Tds—pdV 2dH=TdS+Vdp 3dA=-SdT-pdV 4dG=-SdT+Vdp(记忆方法见后)拉乌尔定律: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与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PA=PA*xA 亨利定律:一般来说,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形成的溶液属于稀溶液范围。气体B 在溶剂A中溶液的组成无论是由B的摩尔分数XB,质量摩尔浓度bB,浓度cB等表示时,均与气体溶质B的压力近似成正比。 偏摩尔量:在温度、压力及除了组分B以外其余组分的物质的量均不变的条件下,广度量X 随组分B的物质的量nB变化率XB称为组分B的偏摩尔量。

第二章 第五节 德布罗意波

第五节德布罗意波 (时间:60分钟) 题组一对物质波的理解 1.(双选)关于物质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运动物体都具有波动性 B.湖面上形成的水波就是物质波 C.通常情况下,质子比电子的波长长 D.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并没有确定的轨道 答案AD 解析任何运动物体都具有波动性,选项A正确;湖面上形成的水波是机械波而不是物质波,选项B错误;电子的动量比质子的动量往往要小一些,由 λ=h p知,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波长要长,选项C错误;由于电子的波动性,核 外电子绕核运动不可能有确定的轨道,选项D正确. 2.(单选)在历史上,最早证明了德布罗意波存在的实验是() A.弱光衍射实验 B.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 C.弱光干涉实验 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 B 3.(单选)下列关于物质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物粒子具有粒子性,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表现出波动性 B.宏观物体不存在对应波的波长 C.电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表现出波动性 D.微观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出波动性 答案 D

4.(单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B.速度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C.动量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D.动能大的物体,其德布罗意波长短 答案 C 解析由物质波的波长λ=h p,得其只与物体的动量有关,动量越大其波长越 短. 5.(单选)一个电子被加速后,以极高的速度在空间运动,关于它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在空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电子上下左右颤动着前进 C.电子运动轨迹是正弦曲线 D.无法预言它的路径 答案 D 解析根据概率波的知识可知,某个电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路径我们无法确定,只能根据统计规律确定大量电子的运动区域.故选项D正确. 6.(单选)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光子就会做匀速运动 B.光子受到恒定外力作用时就会做匀变速运动 C.只要知道电子的初速度和所受外力,就可以确定其任意时刻的速度 D.运用牛顿力学无法确定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 D 解析光子不同于宏观力学的粒子,不能用宏观粒子的牛顿力学规律分析光子的运动,选项A、B错误;根据概率波、不确定关系可知,选项C错误,故选D. 7.(单选)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

生物化学上册名词解释

一、核酸 1.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3.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5.DNA复性或退火: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6.DNA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结构。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融解过程类似,又称融解温度。 8.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9.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因此碱基对,也称为碱基互补。 10.增色效应是指与天然DNA相比,变性DNA因其双螺旋破坏,使碱基充分外露,因 此紫外吸收增加,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11、分子杂交:两条来源不同但有碱基互补关系的DNA单链分子,或DNA单链分子 与RNA分子,在去掉变性条件后互补的区段能够退火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 /RNA异质双链分子,这一过程叫分子杂交。 12、回文结构:双链DNA中含有的二个结构相同、方向相反的序列称为反向重复序列,也称为回文结构, 二、蛋白质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 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 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 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分子病:由于基因或DNA分子的缺陷,致使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出现异常、 人体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异的疾病。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 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

物理化学课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理想气体:又称完全气体。是一种假想的、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严格遵循联合气体定律PV=nRT的气体。 2.状态方程:体系的状态是由一系列的物理性质与热力学性质所确定的,但是所有这些性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描述这些性质相互关系的数学式称为体系的状态方程。 3.体系和环境:根据需要,人为地把一部分物体(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从周围的物体中划分出来(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这被划分出来的一部分物体称为体系。与体系密切相关且影响所可及的部分称为环境。体系和环境之间不一定要有明显的物理分界面。 4.敞开体系: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体系。 5.封闭体系: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体系称为封闭体系。 6.孤立体系:是与环境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体系。 7.热力学状态: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入质量、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粘度、组成等)的总和。当这些性质都有确定值时,就说体系处于一定的热力学状态。 8.热力学函数:确定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的函数,通常指内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等,这些函数都是状态函数,它们的数值仅有体系的现状决定,定态下有定植,其改变量仅决定于体系的始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没有关系。 9.强度量:只取决于体系自身的特性而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的物理量,不具有加和性。 10.广度量: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成正比大的物理量,如体积,质量等,此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加和性。 11.热力学过程:体系的状态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热力学过程。如体系在等容条件下发生变化,则称为等容过程;绝热状态下发生变化,则成为绝热过程。12.绝热过程:体系与环境之间用绝热隔开(但不妨碍它们之间功德传递),此时体系所进行的过程叫绝热过程。 13.热: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和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叫热,这是热力学对“热“的定义。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的混乱运动,运动越激烈,由这些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射线;二十世纪初叶,大批实验物理学家从事X 射线性质的研究;人们相继发现,X 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一样具有使气体电离的能力,这是该射线具有粒子性的实验佐证。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等人又发现了X 射线的衍射现象,从而证明该射线具有波动的特征。这些互相矛盾的结果使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困惑不解。就这危机的时刻,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L .V .P .de .Broglie ,1892~1960)萌发了物质波的思想;他把普朗克的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合起来,使物理学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3、1 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思想 路易斯·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迪埃普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少年时期酷爱历史和文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制史,大学毕业时获历史学土学位。他的哥哥莫尔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 )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X 射线研究的先驱者。德布罗意由于受到哥哥的熏陶,从而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他在1910年读了著名物理学家彭加勒的著作。这促使毅然从事文学走向了自然科学的道路。1911年召开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量子理论的有关问题,会后出版了关于量子论的文集。德布罗意看后深受鼓舞,他表示要以青春的活力醉心于这些已被深入研究而又饶有兴趣的问题。立誓要不遗余力地去弄懂这些量子的真正本质。1913年,他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 随着光的波粒二象性研究的深入,德布罗意进一步者出了粒子性和波 动性的联系。过去人们曾经习惯于把辐射看成波,把宏观客体者成是由粒子组成的。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过去认为是波的辐射具有粒子性,那么,从自然界的对称性出发,是不是也应当认为,宏观客体也具有波动性呢?他说:“如果我们要想建立一个能同时解释光的性质和物质的性质的单一理论,那么在物质的理论中,犹如在辐射的理论中一样。必须同时考虑波和粒子。” 经过长期孤寂的思索和遐想,1923年德布罗意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他把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行了奇特的结合,得到了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220/1/c m h υυλ-?=,天才地预见了微观粒子,特别是电子,应具有可测量的波动特征。 1924年11月24日,德布罗意为了申请博士学位,也把1923年发表的短文中的要点汇集成一篇题为《量子理论的研究》的论文递交给巴黎大学理学院。文中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自己的工作做出了精辟的概括。他从物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出发,对物质波的思想做了严密的论证。虽然许多物理学家表示怀疑,甚至洛仑兹断言德布罗意误入歧途。理学院对他的博士论文做出的部分评议是:“我们赞扬他以非凡的能力,坚持做出为克服困绕物理学的难题所必须作的努力。”当他进行论文答辩的时候,考试委员会主任佩兰(Perrin Jean Baptiste ,1870~1942)曾问:是否可以用实验方法验证物质波的存在。德布罗意回答道:对于宏观物体来说,它的波长太短了,目前根本无法观测到,但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却非常显著,其值与真空紫外线的波长相近,因而可以从很小的孔穿过的电子束呈现电子衍射的图像。 巴黎大学理学院的物理学教授郎之万(P .Langevin ,1872~1946)对德布罗意的新思想甚为吃惊;一时不知如何估价这篇论文的份量,就将德布罗意论文的副本寄给了他的老朋友爱因斯坦,向他征求意见,慧眼独具的爱因斯坦收到论文后,立即看出了德布罗意这一工 图10-10路易斯·德布罗意

dw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氨基酸: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接在α-碳上。 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例如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的,不需要由饮食供给的氨基酸,例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 等电点: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茚三酮反应: 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肽: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离子交换层析: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分离离子化合物的层析方法。 透析:过小分子经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凝胶过滤层析: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高压液相层析: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有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的,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和大小分离的。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将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中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双向电泳: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Edman降解: 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同源蛋白质: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而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肽单位:又称之肽基(peptide group),是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参与肽键形成的氮原子和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和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 蛋白质三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盐键(静电作用力)维持的。 蛋白质四级结构: 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出的三维结构。 α-螺旋(α-helix):蛋白质中常见的一种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氧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n+4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典型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β-折叠(β-sheet):是蛋白质中的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或相邻肽链的另一个酰胺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β-转角: 也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

德布罗意波

物理·选修3-5(粤教版) 第五节德布罗意波 1.(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一切实物粒子的运动 B.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一切宏观物体的运动 C.牛顿运动定律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 D.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应用量子力学 解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在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它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 答案:CD 2.(双选)关于德布罗意波,正确的解释是() A.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物质波 B.微观粒子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物质波 C.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与机械波性质相同 D.宏观物体运动时,它的物质波长太短,很难观察到它的波动性 解析: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以子弹为例,并不是说子弹沿波浪形轨道前进,故与机械波性质不相同,C错. 答案:AD 3.质量为m的粒子原来的速度为v,现将粒子的速度增大到2v,则该粒子的物质波的波长将(粒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A.变为原来波长的一半 B.保持不变

C .变为原来波长的 2 D .变为原来波长的两倍 解析:由物质波波长公式λ=h p =h m v 可知选项A 对. 答案:A 4. (双选)关于物质波,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任何运动的物体(质点)都伴随一种波,这种波叫做物质波 B .X 射线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 C .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 D .宏观物体尽管可以看作为物质波,但它们不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 解析: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相对应,这种波就叫做物质波,故A 选项正确;由于X 射线本身就是一种波,而不是实物粒子,故X 射线的衍射现象,并不能证实物质波理论的正确性,故B 选项错误,电子是一种实物粒子,电子的衍射现象表明运动着的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故C 选项正确;由电子穿过铝箔的衍射实验知,少量电子穿过铝箔后所落位置是散乱的、无规律的,但大量电子穿过铝箔后所落的位置呈现出衍射图样,即大量电子的行为表现出电子的波动性,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只要是波,都会发生干涉、衍射现象,故选项D 错误. 答案:B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王较过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西安 710062) 路易斯一维克多·德布罗意(Louls-Victorde Broglie 1892-1987)是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尤其是关于量子问题的研究,他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现代物理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4年11月,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著名的物质波理论,并指出电子的波动性.这一理论为建立波动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这一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也使他成为第一个以学位论文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本文就德布罗意的科学生涯以及他关于物质波的理论作一探讨. 一、德布罗意的科学生涯 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蒂厄浦,是法国一贵族家庭的次子.德布罗意家族自17世纪以来在法国军队、政治、外交方面颇具盛名.祖父J.V.A德布罗意(1821~1901)是法国著名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1871年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下院议员,同年担任法国驻英国大使,后来还担任过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等职务. 德布罗意从18岁开始在巴黎大学学习理论物理,但是因为打算沿其家族传统,以后从事外交活动,他也学习历史,并且于1909年获得历史学位.由于他哥哥(M.德布罗意)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拥有设备精良的私人实验室,从事物理实验研究.因而德布罗意在学习历史的二象性.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对光本性的认识同时,受到他哥哥的影响,参与一些物理研究工作.从他哥哥那里德布罗意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作,这些引起了他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翻思想斗争之后,德布罗意终于放弃了已决定的研究法国历史的计划,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并且希望通过物理学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布罗意在军队服役,被分配到无线电台工作,中断了他的理论物理研究.1919年,德布罗意重新回到他哥哥的实验室研究X射线,在这里,他

物理化学题库1

物理化学题库 一、热力学 (一) 名词解释 1. 可逆过程 2. 化学位 3. internal energy 4. reversible process 5. chemical potential 6. phase rule 7. Gbbis Surface energy 8. state function 9. heat of combustion (二) 简答题 1. 什么是卡诺理想热机? 2. 为什么要引入“偏摩尔量”这一概念? 3. 什么是可逆过程?简述其特征。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reversible process? Please briefly write its characteritic. 4. What is Carnort ideal heat engine? 5. 为什么药提出偏摩尔量的概念?举出3个例子。 6. 试分别简述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的三个判据。 7. 指出在下列各过程中体系的ΔU、ΔH、ΔS、ΔF和ΔG何者为零: (1)(1)理想气体Carnot循环 (2)(2)H2O(l)在100℃,101.325kPa下蒸发为气体 (3)(3)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膨胀 (4)(4)理想气体绝热膨胀 (5)(5)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 (6)(6)H2、O2在绝热钢瓶中发生反应 8.某一理想气体体系从某一始态出发,分别进行恒温可逆和恒温不可逆膨胀,能否达到同一终态?若从某一始态出发,分别进行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膨胀,能否达到同一终态?为什么? 9.什么是理想溶液与非理想溶液?分别写出其化学势表达式。 10.什么势是状态函数?它有何特点? 11. 什么是Carnot循环? 12. 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13.判断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有几种判据?它们使用的条件是什么? 14.可逆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它和不可逆过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15.指出下列平衡体系的组分数(K),自由度数(f)各为多少?

物理化学上册名词解释

1、理想气体在微观上具有两个特征1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2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 2、道尔顿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单独存在于混合气体的温度,体积条件下的产生压力的总和 3、饱和蒸汽压:单位时间内有液体分子变为气体分子的数目与气体分子变为液体分子数目相同,宏观上说即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气体的凝结速度相同的气体称为饱和蒸汽,饱和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4、临界温度每种液体都存在一个特殊的温度,在该温度上,无论加多少大压力,都不在能使气体液化,临界温度是使气体能够液化所允许的最高温度。 5、超临界流体:当物质处在稍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的状态时,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气体,也不是液体,而称为超临界流体是一种高密度流体,具有气体与液体的双重特性,其黏度与气体相似,但密度却和液体相近,而扩散系数比液体大得多。 6、波义尔温度:任何气体都有一个特殊的温度Tb,称为波义尔温度,在波义尔温度,pvm-p等温线的斜率在压力趋于零时为零,故波义尔温度定义为 7、第二维里系数反映了两个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气体pvt 关系的影响,第三维里系数则反映了三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偏差。 8、广度量是指与物质的数量成正比的性质,如系统物质的量,体积,热力学能,熵等。具有加和性,在数学上是一次齐函数,而强

度量是指与物质无关的性质,如温度压力等 9、系统处在平衡态条件1系统内部处于热平衡,2力平衡3相平衡4化学平衡 3 4合并为物质平衡 10、摩尔相变焓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在恒定温度T及该温度平衡压力下发生相变时对应的焓变 11、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为T的标准态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化学计量数VB=1的β相态的化合物B 该生成反应的焓变称为该化合物B在温度T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12、节流膨胀的热力学特征:1气体的始末态压力分别保持恒定不变且始态压力大于末态压力2过程绝热Q=0 。3恒焓过程 4真实气体经节流膨胀后产生致冷或致热效应是H=f(T,p)这一关系的必然结果。 13、卡诺循环:1恒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3恒温可逆压缩,4绝热可逆压缩 14、卡诺定理: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以可逆热机效率最大 15、热力学基本方程1dV=Tds—pdV 2dH=TdS+Vdp 3dA=-SdT-pdV 4dG=-SdT+Vdp 16、拉乌尔定律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与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 PA=PA*xA 17、亨利定律一般来说,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形成的溶液属于稀溶液范围。气体B在溶剂A中溶液的组成无论是由B的摩

物理化学考试

物理化学考试

————————————————————————————————作者:————————————————————————————————日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理想气体模型的基本特征是 (A) 分子不断地作无规则运动、它们均匀分布在整个容器中 (B) 各种分子间的作用相等各种分子的体积大小相等 (C) 所有分子都可看作一个质点并且它们具有相等的能量 (D) 分子间无作用力分子本身无体积 答案:D 2.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单纯状态变化(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答案:D 3.氮气进行绝热可逆膨胀 (A) ΔU=0 (B) ΔS=0 (C) ΔA=0 (D) ΔG=0 答案:B。绝热系统的可逆过程熵变为零。 4.关于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每单位温度的改变所交换的热为熵 (B) 可逆过程熵变为零 (C) 不可逆过程熵将增加 (D) 熵与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有关

答案:D 5.一卡诺热机在两个不同温度之间的热源之间运转当工作物质为气体时,热机效率为42%, 若改用液体工作物质则其效率应当(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答:C 6.关于偏摩尔量下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偏摩尔量是状态函数其值与物质的数量无关 (B) 系统的强度性质无偏摩尔量 (C) 纯物质的偏摩尔量等于它的摩尔量 (D) 偏摩尔量的数值只能为整数或零 答案:D 13.在1100℃时,发生下列反应: (1) C(s)+2S(s)=CS2(g) K1=0.258 (2) Cu2S(s)+H2(g)=2Cu(s)+H2S(g) K2=3.9×10-3 (3) 2H2S(g)=2H2(g)+2S(s) K3=2.29×10-2 则1100℃时反应C(s)+2Cu2S(s)=4Cu(s)+CS2(g)的K 为:(A) 8.99×10-8(B) 8.99×10-5 (C) 3.693×10-5(D) 3.69×10-8 答案:A。 8. 对于化学平衡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态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化学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德布罗意波教案

德 布 罗 意 波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 (2) 知道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 (3) 知道电子云的概念。 (4)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电子衍射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2) 通过讨论与交流,认识到无法观察宏观物体的波动性的原因。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德布罗意波假说的提出,体会科学假说在物理学理论研究、发展中的作用,学 习科学假说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一、 教学重点: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电子云的概念。 二、 教学难点:对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理解,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三、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德布罗意波假说 1. 问题引入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否可以推广到一切微观粒子上,即一切实物粒子是否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2. 假说内容 (1) 任何一个实物粒子都和一个波相对应,这种波称为实物波. 第一个表达出这种想法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因此这种波也被称为德布罗意波. (2) 德布罗意波长与其动量之间的关系为 λ=p h 式中λ是德波罗意波长,p 是相应的实物粒子的动量,h 是普朗克常量. 3. 假说是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情况的下提出来的,体现了德布罗意独特的思维和过人的胆识.先大胆假设再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 假说的证明----电子衍射 已知电子质量 m = 9.1× 10-31kg 假设电子速度v = 4.0×106m/s 则 λ=p h =63110 0.4101.9341063.6???-?- = 1.82×10-10 m 晶体内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每一层晶面上构成一定形状的网格,每一网格相当于一个数量极为10-10 m 的小孔.所以德不罗意预言:电子束在晶体上反射可能会发生衍射. 1927年美国工程师戴维孙用低速电子获得了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图样.同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用高速电子也获得了电子的衍射图样. 这两个实验得出的结果,完全证实了电子波的存在.电子衍射的发现证明了德不罗意波假说,德步罗意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 电子不仅会发生衍射,还会发生干涉.由此可见,实物粒子的确具有波动性. 2. 实验证明,不仅仅是电子,其他一切微观粒子也都具有波动性.也就是说波粒二象性是包括光子在内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