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利用这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

利率平价理论来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资金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会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元汇率近期的上升符合这一理论。美联储没有错过2010年6月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机会,7次会议连续加息17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今年全年维持利率于目前的2%不变,日本央行则一如既往坚守零利率政策。以上利率前景预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3%以上的GDP增长率依然称得上亮丽。无论欧元区还是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都遭到调降,经济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现了较明显的放缓迹象。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别和利差的扩大更加明显,吸引投资者卖出欧元、日元而买进美元,支撑美元2008年以来持续走贬的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从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联储已有5次升息共计125个基点,美元为何一直走贬?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否有矛盾之处?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时间美元加息和贬值的共存并不矛盾。利率是本币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因此,实际上,影响汇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存款或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增长率,也就是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加息只是名义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对美元形成支持。正因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升息理论上讲就不能提振美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来分析:

与利率平价理论不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更适用于对长期汇率的预测。它强调通胀对汇率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跌)。因此,在任何一本《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上,我们都会看到“通胀上升在长期会导致本币贬值”的说法。但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来美国通胀压力的上扬却伴随美元的升值?

实际上,美元汇率变动并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二字。短期内,升息的速度一般快于通胀上扬的速度,尤其对于主张未雨绸缪的美联储而言,更是如此。以本轮美元升值为例,每当美国通货膨胀数据上升时,美元汇率就会受到提振,在3月利率会议上,美联储就对通胀表现出强烈担忧;美联储官员为升息预期推波助澜的言论也提振美元——自3月升息以来,多位联储官员发表讲话,对通胀表达出强硬的态度,多次在美元欲掉头向下时再次提供上行的动力,而且这种预期的持续可能继续支撑美元短线走强。但是,如果要作出一个长期判断,那么购买力平价依然有效,也就是说,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美元长期看贬。

购买力平价说是80多年前提出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的基础是所有商品都必须是国际贸易商品,这就使其过于侧重国际贸易关系而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决定的影响,而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美元资产的流动现在越来越对美元汇率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预测美元的中长期走势,我们还必须参考其他的学说。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些并预测人民币汇率将来走向

答案

【摘要】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汇率作为国际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汇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投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代汇率理论,回顾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发展,结合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影响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平价、经济增长、外汇储备、财政政策、政治局面、经济政策及央行的干预、资本项目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加以

分析.,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在将来会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略有升值的结论。

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

1、汇率变动的回顾

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的国际价格。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经历了1994年以前贬值幅度较大的过程与1994年汇改以后缓慢升值的过程(见表):

表1979—2007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表(以直接标价法计算)

年份1979 1989 1990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2002 2005 2006 2007

汇率1.47 3.76 4.78 5.76 8.62 8.32 8.30 8.28 8.27 8.11 8.00 7.6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9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幅度的贬值。这是由于此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为了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人民币逐步贬值的方法来促进我国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1994年以后,人民币的汇率是小幅度升值的。这是由于在1994年以后,人民币汇率确定“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从1:8.62缓慢的升值至1995年12月31日1:8.32。从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8.23的水平。人民币汇改在事实上变成实际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2、汇率制度的回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1993年12月30日,这个阶段我国是汇率留成制度,并在汇率制度上实行双重汇率即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前者高于后者。并在深圳和上海成立外汇调剂中心,实行竞价买卖,允许外汇价格自由浮动。

第二阶段,从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阶段我国取消了以前的留成制度,对外贸易企业出口实行统一向银行结,售汇制,企业需要用汇时凭合法进口单据向银行买汇,不再经外汇管理当局批准。在1996年12月1日,我国宣布接受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

第三阶段,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基本上沿用了1994年汇改以后的新汇率制度。只是与1994年相比更具弹性,更加突出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现行汇率不再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制,基准汇率的决定将参考一篮子货币,这样就可以参考人民币市场汇价和货币篮子综合汇价之间的偏离程度进行相机抉择,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央行将汇率调整为8.11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变动幅度并非8.11±0.3%,而是以当日外汇市场美元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交易的中间价,这样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更具有灵活性。

二、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汇率,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格的表示形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又受国际因素的影响。除经济因素外,货币作为国家主权的一种象征,也常常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非严格的说,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汇率的水平。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常帐户,主要包括商品贸易帐户,利息和利润以及劳务支付。第二部分是资本帐户,记录所有的资本流动。第三部分是官方储备,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外国资产。现在央行的储备主要是外国金融资产,特别是美元和美国政府债券。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均为顺差,必然导致央行的官方储备急剧增长。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时,即为国际收支顺差。表现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说是外汇(币)的供应大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外国货币汇率下降。与之相反,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小于支出时,即为国际收支逆差。表现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说是外汇(币)的供

应小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外国货币汇率上升。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我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并连续保持了13年的贸易顺差。2008年上1~8月份进出口总额实现8917.3美元,同比增长23.5%;累计顺差607.8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顺差(320亿美元)近1倍。从数字上看,中国的贸易顺差确实很大。持续的贸易增长与巨额顺差,不但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也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持续的升值压力。中国外贸盈余的持续增加,有可能推高人民币汇率,但由于汇率机制受到中央银行的控制,人民币汇率并不会按照市场情况大幅波动。在现行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汇率政策下,从国际收支的观点看,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人民币存在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2.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货币的购买力。而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因此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汇率发生变动。一般说来,甲国的通货膨胀率若超过乙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甲国货币的汇率就要下跌;反之,甲国货币的汇率就要上升。通货膨胀率对汇率的影响,现在越来越不是直接地、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间接的渠道长期地表现出来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适合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应该为,汇率变化之百分比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减去通货膨胀率的非贸易品调整系数,再减去生产力提高调整系数。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胀趋势。人民币的汇率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

3.利率平价

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代价或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也会影响到汇率水平。当利率较高时,使用本国货币资金成本上升,在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与之同时,当利率较高时,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吸收外资内流,使外汇市场上外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增加。这样,从两个方面,利率的上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利率平价理论指出,任意两种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应相同。也就是说,两种不同货币存款的利差应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百分比。利率平价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均衡的市场利率加货币的完全可兑换。假定这两个前提条件得到满足,在考虑了利息收益和汇率变动的收益后,两种货币存款的实际回报率应该相同。但是我们知道这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均不成立,因此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解释能力不强也就不言而喻了。从我国的经济体制看,尚缺乏利息平价成立的基本条件:均衡的市场汇率;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利率弹性;资本市场。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仍停留在商品市场层次上。外资流入以直接投资为主,投机资本往往以贸易结汇的形式混入。利率平价对汇率的影响,不能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只能通过商品市场体现,国际资本流动与商品流动混淆,因此,利息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影响。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利率平价的作用会不断加强。因为,第一,中国的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已经在1996年12月实现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随着中国向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方向不断迈进,利率平价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二,中国利率政策的制定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市场因素。

4.经济增长

实际经济增长率同未来的汇率变动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形。如果一国的出口保持不变,经济增长加速,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如果一国经济是以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货,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可以使出口的增长弥补进口的增加。一般的说,高增长率会引起更多的进

口,从而造成本国货币汇率下降的压力。但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也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可以加强外汇市场上对其货币的信心,因而货币汇率也有上升的可能。实际上,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变动的同期性,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是在各国同时发生的,对汇率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有各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同,才会影响对外贸易和外汇市场交易活动。经济的强劲引擎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坚挺,而平稳甚至略有下降的物价水平也将促使人民币汇率保持有序上升趋势。

5.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可以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所以它对稳定汇率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外汇干预只能在短期内对汇率产生有限的影响,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决定汇率的基本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在每月例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发布了中国第三季度外汇储备数据。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7、8两个月的外汇储备分别增加360亿美元、390亿美元,但9月份的外汇储备增长出现下滑,当月新增外汇储备约214亿美元。前9个月的外汇储备月均增速达到419亿美元超过去年月均增长385亿美元的水平。增长速度堪称迅猛。即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外投资活动的增加会提高资本的输出,但由于美国加息周期也接近尾声,相反目前过低的,未来有加息的可能,中美之间利差的缩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也必然给人民币带来持续升值的压力。综合来看,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仍将推动人民币汇率上行,但作用可能有所减弱。

6.财政政策

从长期看,实际汇率随财政政策的紧缩而升值,随财政政策的扩张而贬值。因为财政紧缩将降低政府债务的长期水平对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而增加该国的外国资产净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但上述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资本的自由流动为基础。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远未达到工业国家的程度,资本的双向流动受限,政策的松紧所产生的对汇率的影响过程被中断。所以,就近期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来看,我国的财政政策的直接作用可以忽略,而心理间接作用符合前述效果。由于近几年我国一直存在高通胀、高增长的现状,如果低通胀、高增长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必须产生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心理预期。

7.政治局面

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有时很大,但影响时限一般都很短。我国一直处于稳定的良好政治和社会之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国外的投资者看好在中国投资的前景。这样,大量投资的涌入导致我国社会财富的增加,也对人民币的汇率造成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中国现行的货币体制下,为了消化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国内货币供应量一直被迫以过快的速度膨胀,而这种膨胀本身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的作用。巨大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重,而国内又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通胀趋势。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货币升值并不是健康的。

8.经济政策及央行的干预

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下,还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或为保持汇率稳定,或有意识地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毋庸置疑,这种通过干预直接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情况,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走势,但对汇率的短期走向会有一定的影响。从实际运作情况看,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是十分有效的;并已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一部分,目前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控制较大比例的外汇买卖,左右市场供求的基本格局。只要现行汇率机制不发生较大变动,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干预将继续及时、有效,完全有能力实现新一届政府既定的人民币汇率保持不贬值的目标。但如果汇率形成机制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央银行的干预作用将难以判断,而从长期来看,

汇率机制必将改变。人民币汇率将会进一步的升值。

9.资本项目的影响

在考察国际游资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时,也不可忽视游资纠错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国由于金融结构的失衡,信贷无限度膨胀,并大量聚结外债,形成经济泡沫,游资会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进行冲击,并吸取这些国家的经济泡沫,使失衡的经济结构重建平衡。该理论源自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集团,并被不断实践,同时有得到美国等市场体系成熟、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国家的赞同和支持。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就亚洲金融危机发表意见,对游资纠错理论颇为赞赏,并警告,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动用大量外汇储备来维护其出现偏差的货币,只会延迟其偏差修正的时间,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一国面临游资冲击,从短期来看,或许损失惨重;但从长远看,有利于一国建立完善的汇率市场机制,并及时调节该国汇率水平,堵塞漏网。一旦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的变动会导致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的强烈冲击,必然加剧汇率的升值压力。

10.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增长中的结构不一致和数量不一致,也会影响汇率。如果总需求中对进口的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中出口供给的增长,本国货币汇率将下降。如果总需求的整体增长快于总供给的整体增长,满足不了的那部分总需求将转向国外,引起进口增长,从而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当总需求的增长从整体上快于总供给的增加时,还会导致货币的超额发行和赤字的增加,从而间接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因此,简单他说,当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国货币汇率一般呈下降趋势。而当前我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的压力。

总之,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这些因素同时起作用,有时个别因素起作用,有时甚至起相互抵消的作用;有时这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另一因素起次要作用。但是从一段长时间来观察,汇率变化的规律是受国际收支的状况和通货膨胀所制约,因而是决定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利率因素和汇率政策只能起从属作用,即助长或削弱基本因素所起的作用。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各国的货币政策中,将汇率确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已成为政策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中央银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来执行货币政策,即存款准备金政策、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投机活动只是在其他因素所决定的汇价基本趋势基础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小结

受金融危机影响,十月份,仅有十一种货币升值,而贬值者众。冰岛克朗贬值幅度高达百分之五十三点一。墨西哥比索、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澳元贬值幅度均在百分之十三以上,而韩元则贬值百分之十二点九四,其余如加元、匈牙利福林、土耳其里拉、智利比索等也出现了百分之八以上的贬幅。但人民币兑美元近日小幅上涨,而这样的小幅波动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以来人民币是少有的稳定并且保持强势的货币。自今年七月中下旬以来,随着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大的起伏,期间人民币和美元汇率保持小幅双向波动。从现汇市场上来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陷入胶着状态,每天波动点数也仅仅是区区几十个几点。

我认为人民币汇率将会持续的上升,但其增长方式应该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略有升值。预期到今年末人民币对美元还将升值百分之一点一。明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将大幅放缓,会升值百分之三左右。现在投资者信心脆弱,金融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将有利于增加投资者市场信心。而且,美元升值未必是长期趋势,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美元升值主要是由于美元国债是一个较好的避险工具,一旦经济平稳或恢复,美元就存在贬值的可能性。人民币汇率变动要考虑到美元的长期走势,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人民币的这种走势。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遭受较大的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缓解现在的通胀压力我们应该更多的依靠人民币升值的方法。人民币升值也能改变我国与他国的国际关系,长期的贸易顺差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通过抑制出口促进进口来改变我国目前的贸易状况,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的长远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再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企业和国内消费者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的说能降低商品的相对价格使广大国内消费者受益,增加消费者的福利。同时,也迫使国内企业加强竞争,优化其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过其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价格,从而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人民币汇率变动理论分析与启示

作者:福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谢鹏时间:2010-09-26 浏览次数:4116 次

摘要: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实行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重点评析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并轨后呈小幅上浮,由1994年的1美元兑换为8.64元人民币升值到2005年的1美元兑8.194元人民币。

二、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1.利率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利率平价说,解释了因利率水平的差异,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其主要内容是:一是短期汇率的决定。当两国货币利率不一致时,汇率就会变化,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在远期表现为贴水,即该货币升值。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表现为升水;二是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水率,大约等于两国利率的差异;三是当两国利率一致时,汇率不变,这表明汇率是由利率决定的。

从数学方式表示为:用ia表示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的平均收益率,ib表示以外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平均收益率,E0表示即期汇率(直接标价),E1表示预期将来某个时点上的即期汇率。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根据一价定律可得:(1+ia)=(1+ib)E1/E0,整理可得:(ia-ib)=(E1-E0)/E0即说明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水率,约等于两国利率的差。

2.利用利率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的变动的验证分析

根据历史数据,从1994-2005年,人民币利率一直高于美元利率,其间只有1999年到2001年10月,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根据利率平价,人民币总体应该表现即期升值,远期贬值,而实际上人民币名义汇率此间基本表现为小幅升值趋势。可见当前利率平价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那么应当如何来理解这种偏离呢?

3.原因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的存在使得利率平价理论并不是随时

都可以成立的,同时我国的实际经济政策条件也并不符合利率平价理论的相应前提条件,最终导致利率平价理论无法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1)利率平价理论的成立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和资本可以在两个不同市场之间自由移动,也就是说套汇、套利资本的供给弹性要求是无限大的。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国内外的利率差距相当大,也不会因此引起无限度的套汇、套利活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虽然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虽然短期资本仍然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规避管制,实现本外币兑换,达到套利的目的。但这种资本流动的规模毕竟是十分有限,与利率平价所要求的资本具有充分流动性假设不符,导致利率平价理论无法正确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

(2)利率平价理论要求各国有完善的外汇市场,保证汇率的变化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实现外汇市场的瞬时出清。现实情况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际金融中心才满足这些条件,也就是说,没有有组织的、高效率的外汇市场来保证外汇市场的瞬时出清。我国目前仍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无法使套利平价机制发挥作用,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自动平衡机制无法实现。

(3)利率平价理论的成立要求交易成本足够小,可以忽略不计。很明显,现实中的外汇交易成本并不是利率平价理论所要求的足够小到可以忽略,尽管相对于股票市场3‰的交易成本而言,外汇市场的交易成本只有1?-3?,但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外汇管制、繁琐的外汇市场程序的存在,其隐形交易成本是相当大的。我国的情况便是如此,外汇市场中平均每天都有100点波动,国内实盘客户买卖差价为20点(各银行点差有所不同),考虑到绝大多数投资者不可能买入当天最低点,卖出当天最高点,上下各刨去10点,100-20-20=60点。这些管制措施的存在,提高了交易的隐形成本,削薄了投资者的利润空间,明显降低的投资者的积极性,便无法实现充足资本的自由流动。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评析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该理论认为:一是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两个货币的兑换比率就是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来决定,购买力的比率就是购买力平价;二是汇率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比率的变动。因为购买力是用物价水平表示的,而物价的变动会使购买力发生变动,购买力的变动将导致汇率的变动。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2.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变动的验证与分析

(1)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用两国物价水平静态对比获得的,e=p÷p*(e表示汇率,p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的价格水平)。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估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差距很大。见表2所示数据,1994年,e=p÷p*=124.1÷102.6=1.2096;1998年,e=p÷p*=99.2÷101.6=0.9764;到2005年,e=p÷p*=101.8÷103.4=0.9845.很显然,与实际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作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核心的一价定律,即使在工业制品等可贸易商品上能够成立,但其在许多非贸易产品,如服务上,无法有效反映出中美两国工资水平的差距。“巴拉萨—萨缪尔森”法则指出,越是收入低的国家其服务价格越低。所以以CPI作为标准来比较的两国购买力水平的差异,无法准确衡量我国汇率的变动情况。

表2 1994-2005年中美两国CPI变动对比表

(2)相对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往往导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真实汇率水平变化。该理论认为,由于各国间贸易存在交易成本,且各国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权重存在差异,各国的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汇率应等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即:相对购买力平价e=PA(t)÷PB(t)×PB(0)÷PA(0)×R0。

就两国物价指数的变动率来看,由表2可知,1994-1997年,中国CPI大于美国CPI,PA(t)÷PB(t)×PB(0)÷PB(0)>1,所以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应该贬值。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币不贬反升。同理,在1998-2003年,中国CPI小于美国,PA(t)÷PB(t)×PB(0)÷PB(0)<1,按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应该升值,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币汇率在此期间保持十分稳定的态势(见表1)。由此可知,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无法解释中美两国汇率的变动。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CPI指数,包括了居民生活消费品、住宅等大量的非贸易品在内的一篮子商品,而非贸易品的存在直接打破了“一价定律”的作用发挥机制。

表1 1994-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情况统计表(单位:元)

四、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

第一,由于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成立,使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际效力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而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中国汇率调整更不能简单地根据这些理论来进行。

第二,中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客观条件的影响:一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时间还不长,积累的市场数据还不尽真实,判断分析汇率调整的后果难度比较大;二是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且存在资本项目下的严格管制;三是中国经济中仍存在计划经济的阴影,汇率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超出可控范围。

第三,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改革,市场供求力量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影响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甘澍.国际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彭涛.浅议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于PPP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所作的分析[J].华商,2008(20)

[3].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J].国际金融研究,2005(6)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编辑本段]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 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编辑本段] 二、具体内容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

购买力评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定义: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於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以两国总的价格对比来计算购买力平价,并以此作为均衡汇率。实际上,它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品,但是,总的价格对比中包括了许多非贸易品(无法进行国际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有些由于本身的特点,有些由于人为的限制,而不能进入国际商品流通。它们仅在国内交易,不影响外汇供求,其价格与汇率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以总的价格水平对比即一般物价指数比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均衡汇率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购买力平价支持者提出了扩展的购买力平价说。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关于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与利差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考察其相互影响。本文选取了2013年258份样本数据,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是适用的。但由于我国利率制度及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等原因表现相对欠缺,本文根据对P值的研究得出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并对此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利率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 施美 作者简介:施美,现任中兴通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经理。 2005年7月我国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对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大多表明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拟合性较差。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拟合性在不断提高。从目前对各国研究的实证结果来看,利率平价理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和长期波动水平上更有解释力。中国经济近几十年高速发展,开放程度稳步提升,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绪论 (一)利率平价理论述评 利率平价是公认的解释和预测汇率与利率关系的优秀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间汇率变化规律,也基本上反映了现代经济条件下汇率决定的因素和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特点。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首次提出,由艾因齐格进一步发展为动态理论。其基础假设是:1)国际间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2)有组织的、高效率的即期与远期外汇市场,交易成本足够小;3)汇率自由浮动;4)有效市场;5)套利资金规模无限。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与古典理论主要差别在于,它认为套利者对远期外汇的超额需求不具有完全弹性,同时受到套利者贸易商、投资者和中央银行多方参与者的影响——也就是说远期汇率不仅与利差和即期汇率有关,也与预期即期汇率有关。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在发展中,通过放宽传统假设得到交易成本不为零条件与套利资本有限条件下的模型。修正后的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较传统理论纳入更多现实因素,为定量分析提供了更精确的理论依据,也更为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二)国内文献研究回顾 张萍(1996)认为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利率平价在中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反映国内金融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行政管制模式向金融自由化迈进的过程中,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不协调的关系。杜金珉和郑凌云(2001)认为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决定人民币汇率,主要原因是现实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多数假设。郑春梅和肖琼(2006)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人民币利率上调不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压力。

如何理解利率平价理论(uncovered)中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如何理解利率平价理论(uncovered)中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周召的回答(6票)】: 在汇率不管制的情况下,利率高的国家远期不贬值才见鬼了呢 利率高,外汇流入增加,根据供求,本币即期汇率当然走高,但远期游资热钱总要撤离的吧?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 定会有大量的本币遭到抛售,在这种预期下本币的远期汇率当然要下降,即贬值。 这涉及到一个外汇掉期抵补套利的问题。以天朝为例,想想看,如果中国资本项不是管制的,外资进出自由,特别是在国外量化宽松利率降无可降的情况下,而国内利率又高涨,肯定会有大量的游资想进入中国,而中国过去8年来又处于汇率上升通道,也就是说,理论上就可以从国外借便宜的钱来中国赚高利息,然后人民币又在升值,远期汇率上升撤出中国时汇率又升了又可以赚一道,赤裸裸地套利。【runzeZheng的回答(15票)】: 很好的问题。汇率和利率的几个平价关系理论和假说很复杂,一般只有抛补的(Covered)利率平价才是成立的。未抛补的(Uncovered)利率平价其实是一个假说,而且实际上很少成立。 1. 先解释“未抛补利率平价假说”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Hypothesis 未抛补利率平价假说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某期限的外国利率, 表示某期限的本国利率; 表示1元本币能兑换多少外币, 上升表示1元本币能换到的外币增加了、也就是外币贬值,上标e表示预期未来的情况,而 表示在式子中对应的利率到期时,即期汇率的变化百分比。恰如题主所问:假如外币利率高,未抛补利率平价岂不是告诉我们外币未来要贬值(注意是未来要贬值,贬值的时间=利率的期限)?是的,的确如此,否则有超额报酬! 假设现在即期利率是1本币=100外币;一年期外国利率 =4%,一年期本国利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33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 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 购 内容摘要: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 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均衡汇率 ■徐家杰1 博士生 温兴琦2 博士生(1、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 是相同的。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 (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则 由等式(1)可知: (2) 而和分别表 示两国一般物价水平,因此等式(2)等价于:St =Pt /P*t (3) 等式(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表示形式。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等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即: St =(Pt /P*t )?k (4)其中k是常数k =S0P*0 /P0,P0和P*0分别为两国基期物价水平,S0为基期的名义汇率。 等式(3)和(4)都是用名义汇率反映的购买力平价表现形式,本文称为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也可以通过实际汇率的形式表示,谓之实际汇率购买 力平价。 等式(3)变形有:St P*t /Pt =1 (5)而Qt =St P*t / Pt 即为t 时期的实际汇率,因此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可以表示为:Qt =1 (6) 同样的,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也可以由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得来。等式(4)变形即为:Qt =k (7) 等式(6)和(7)统称为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 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期间,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样本区间比较长,一般都会在百年左右,跨越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等不同的汇率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几乎每出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都会有人设法把它应用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从早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技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GARCH)、体制转换模型(Regime-switchingmodels)等无不在研究活动中得到相应的运用。 理论界对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其理论模型一般取自相对购买力平价方程(4),对该方程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st =c +pt -p*t (8)其中st =lnSt、c=lnk、pt=lnPt、p*t=lnP*t 。实证检验时,可以采取简单回归的形式st =α +β(pt -p*t )+μt ,也可以采取二元回归的形式st =β0+β1 pt +β2p*t +μt 。前者实质上是要检验名义汇率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后者则是检验名义汇率、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Kim(1990)、Liu(1993)、Pippenger(1992)、Seabra(1995)、Wallace andShelley(2006)、Brissimis、Sideris and Voumvaki(2005)、Apergis(2003)和Jenki ns and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编辑]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1]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 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编辑] 利率平价理论核心观点[1] 通过利率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的原因。该学说认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差决定的,(远期汇率的升水、贴水率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异)并且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在没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情况下,远期差价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interest parity)成立。 [编辑]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2]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此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做的假定上。 对于投资者按风险分类:风险厌恶者需要获得一定的风险报酬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与此相反,风险爱好者愿意获得承担风险的权利,但其会付出一定代价;而风险中立者则愿意在没有风险收益的情况下承担风险。 (一)无抛补利率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试验性地参加了国际比较项目(亦即购买力平价)。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从国内外比较情况看,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即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是现实距离这种状态尚十分遥远。事实上,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世界各国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明显不一致的结果。 有关国际组织测算的结果表明,现阶段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43个国家参加的1999年购买力平价项目结果显示,既存在购买力平价高于汇率的国家,又存在购买力平价低于汇率的国家,也有购买力平价接近于汇率的国家(见附表3-1)。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购买力平价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我国购买力平价的试算结果及其与汇率的比较 自1993年以来,我国以试验性的方式先后三次参加了有关国际机构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 第一次是1993年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的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重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 比较结果显示,1993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465: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465元人民币。如果根据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6.6938:1来计算,1993年在广东,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 3.1427: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 5.761,相差1.83倍。 第二次是1996年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的调查框架下,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七个城市开展试点调查,与香港地区进行了双边比较的内部测算工作。 七城市与香港地区双边比较的结果表明,1996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73: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73元人民币。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7.81:1,由此可以换算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5.71: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31,二者相差1.45倍。 第三次是1999年参加了OECD组织的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的试验性合作研究活动,在上述七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调查,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武汉、西安七个地区作为调查的试点地区,并将这七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将OECD的29个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性双边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 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1、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 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这种套利活动,使得衣服从中国流向北京,直到汇率水平回到8。 3、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价怎律是针对某一种商品,如果将单一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就可以推导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上具有的购买力……那么它可以简写成S = $,汇率应该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中P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根据这个公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则汇率S上升,本币贬值。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张晨* (合肥工业大学治理学院 230009)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利率平价理论在开放金融市场中 的汇率决定作用,以及市场投机活动对利率平价的阻 碍,从而寻求适合我国企业运作的防范风险的方案。 关键词利率平价套利掉期时刻套汇理财 1 引言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进展是利率平价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国际间资本移动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决定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国际经济社会中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表现之一,国际资本移动规模不断扩大,利得与风险同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金融市场逐渐扩大开放,企业界的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阻碍会越来越大。本文要紧运用利率平价理论研究开放市场 *张晨,1968出生,硕士,讲师。要紧研究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 634 / 1

中货币汇率的决定机制,进而分析风险治理的方法和技巧。 2 利率平价理论的内容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亦称远期汇率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23年提出,后经爱因齐格等经济学家进展而成的。凯恩斯认为,在远期汇率的决定方面,“最全然的因素是有关两个金融中心市场的短期资金的利息”。因而能够通过分析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来讲明远期汇率的决定机制。 理论的假设条件:①资金在国际间的流淌无障碍,即处在开放市场中。②套利资金的规模是无限的、充足的。③忽略交易成本(如银行手续费、邮费等)。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远期差价(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高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低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幸免汇率风险,保证 634 / 1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 R = P A/P B 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 A、P 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R0(I A/I B) R1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0为过去的汇率,I A、I B为A、B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 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 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国际贸易 14秋学期《国际贸易》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5% B.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5% C.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11% D.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11% ? 正确答案:A 2. 如果dx、sx、dm和sm分别代表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 |dx+dm|>1 B. |dx+sx|>1 C. |dm+sm|>1 D. |sx+sm|>1

? 正确答案:A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下列哪一回合谈判的结果() A. 多哈回合 B. 乌拉圭回合 C. 东京回合 D. 安纳西回合 ? 正确答案:B 4. 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 重叠需求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C. 要素禀赋理论 D. 相互倾销理论 ? 正确答案:C 5. 货币贬值对国内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不包括()

A. 货币余额效应 B. 收入再分配效应 C. 货币幻觉效应 D. 贸易条件效应 ? 正确答案:D 6. 在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中,强调技术外溢和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是() A. 李斯特标准 B. 穆勒标准 C. 肯普标准 D. 巴斯塔布尔标准 ? 正确答案:C 7. 在金本位制下,如果英国出现贸易赤字,伴随着黄金外流和货币供给量增加,英国将() A.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B.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C.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D.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 一、单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 1.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 A.是一种双赢行为 B. 对其中的强国有利 C.对其中的弱国有利 D. 是一种零和行为 2.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假定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代价是()。 A.递增的 B. 递减的 C. 不变的 D. 不确定的 3.如果说一国的资本要素比较丰裕,就意味着()。 A. 该国的资本要素总量较多 B. 该国的W/R的值较大 C. 该国的K/L的值较小 D. 该国的生产中较多使用技术 4.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的受损者为()。 A. 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B. 进口竞争部门的流动要素所有者 C. 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D. 出口部门的流动要素所有者 5.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明国的新产品出口()。 A. 在产品问世的时候即已开始 B. 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C. 是一个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过程

D. 以上三者都正确 6.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与小国相比,大国征收关税的主要不同在于()。 A. 保护效应更明显 B. 消费效应更明显 C. 能够改善贸易条件 D. 对政府税收没有影响 7.如果一国在征收进口税时,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低于中间产品,则可以使关税的实际保护效果()。 A. 增大 B. 变小 C. 没有影响 D. 无法判断 8.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 A. 粘性价格的存在 B. 货币数量理论 C. 马歇尔-勒纳条件 D. 一价定律 9.根据吸收分析法,贬值一定会()。 A. 导致国内总收入的增加 B. 改善国际收支 C. 促使国内货币供求重新平衡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10. 根据斯旺图示,用来调节外部均衡的手段是()。 A. 支出转换政策 B. 支出调整政策 C. 本国的货币政策 D. 本国的财政政策 二、多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 1. 能够解释二战以后国际贸易流向新格局的理论包括()。 A.规模经济理论 B. 产业内贸易理论 C.产品差异化理论 D.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 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 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 p62)②。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 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 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 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 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 种商品的价格。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 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 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 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 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 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 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但实际上两国的商品篮子通常很难完全一致,所 以在实际检验当中,人们通常转而检验相对购买力平价③,它说明汇率在一个 给定时期内的比率变动将与同一期间内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相抵消。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未指出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明确的因果方向。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汇率既因相对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同时两国 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汇率和价格水平都不是外生变量。因此,Is-ard(1995)认为,购买力平价只是一个关于两个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而非汇率或价格任何一方的完全模型。 二?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短期背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20世纪70年代,各国对汇率的放开使得汇率 波动频繁而且幅度增大。“浮动的汇率使那些即使是购买力平价的固执的捍卫 者们也明显地认识到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个短期关系,价格水平的运动并非每

国际经济学_201612_模拟卷1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请写清题号,反面可用。试卷与答题纸分开交) 国际经济学_201612_模拟卷1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当一国背离自由贸易、实施关税体系后,某一行业的产值增值变动的百分比,称作关税的()。(1分) A.平均关税率 B.加权关税率 C.名义保护率 D.有效保护率 2. 亚当.斯密在()中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主张。(1分)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3. 国际贸易到了()阶段才有了真正的发展。(1分)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4. 下列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正确排列为()。(1分) A.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B.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C.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共同市场 D.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 5. 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输金点的存在也就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1分) A.李斯特 B.休谟 C.卡塞尔 D.维克塞尔 6.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提出的。(1分) A.李斯特 B.休谟 C.卡塞尔 D.维克塞尔 7. 国际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论,也被称作“边际产业扩张论”,它是由()提出的。(1分) A.巴克利 B.小岛清 C.邓宁 D.波特 8. ()承认现行浮动汇率的合法性。(1分) A.史密森协议 B.牙买加协议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洛美协定 9.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了()理论。(1分)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购买力平价。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 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 RPI是零售价格指数。 购买力平价(PPP) 在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但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所得数值单位不再是美元,而是虚拟的“国际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巨无霸指数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算法是以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除以另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单选题 以巨无霸汉堡为例,如果在中国一个要卖15元,在美国买一个需要3美元,那么如果只参考这一个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 ?被高估 ?被低估 ?持平 ?不好说 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 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在美国,低收入的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马来西亚,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 尽管如此,巨无霸指数仍广为经济学家所引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