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

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1、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

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这种套利活动,使得衣服从中国流向北京,直到汇率水平回到8。

3、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价怎律是针对某一种商品,如果将单一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就可以推导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上具有的购买力……那么它可以简写成S = $,汇率应该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中P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根据这个公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则汇率S上升,本币贬值。

4、相对购买力平价

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我们可以推出相对购买力平价。推导的方法有两种:

(1)取对数后差分:(2)基期和现期(0和t)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模型形式如下:

兀和兀?表示本国和外国第(期的通货膨胀率。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比外国高,其货币应该贬值,反之本币应该升值。

5、一价定律、绝对PPP和相对PPP的比较

一价泄律可以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但是两者具有明显区别:(1)分析对象不同。购买力平价是以汇率为分析对象,而一价左律主要是考察价格:(2)价格不同。购买力平价涉及的是物价水平,一价定律考虑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3)适应条件不同。绝对购买力平价的适应条件不如一价泄律那么严格,绝对购买力平价并不要求每一种商品价格相等,也不要求两国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只要各国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程度相同,则仍然成立。

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区别是:(1)绝对购买力平价将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将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联系起来。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立,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一段时间内汇率的变动规律。(2)绝对购买力平价在计算两国物价水平时,要求所参照的商品篮子及其权重都相同,相对购买力平价没有这个限制,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要求基期存在绝对购买力平价,这种先决条件很难成立。

6、实际运用

对于购买力平价在历史上的应用可以参考陈岱孙编写的《国际金融学说史》,他介绍了两个失败的案例,也就是1925年英国政府和1934年捷克政府对购买力平价的应用,凯恩斯, 哈伯勒都对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一个成功的例子是1937年比利时确左新的汇率。特里芬在1937年时指出,比利时的这次贬值是合适的。

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中国的情况,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使人民币趋强:(1)许多学者进行测算后发现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所以即使中国通货膨胀率有时比较高,人民币汇率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比如1994-1996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较高,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左,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开始稳中有升;(2)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髙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这意味着,即使在人民币币值完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以后,人民币也不会按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的百分比贬值。中国仍可在通货膨胀率略高于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自1994年以来,国内较髙的通胀率有一大块是非贸易品涨价所致,也就是说中国非贸易品涨价幅度大于美国,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占很大比重。所以,人民币在贸易品上的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我国国内的通胀率。(3)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韩国,台湾的经历都证实了这点。

?表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B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率提高

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举个例子,在未来十年里,如果中国的平均通胀率为6%,美国的平均通胀率为3%,假左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为(u=2%),中国可贸易品的生产率提髙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为(B二1%),则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可以保持不变,即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二6%-3%-2%-1%二0。在这种假左条件下, 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低于6%,人民币将而临升值的压力: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髙于6%,人民币将而临贬值的压力。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汇率问题,早期的可以参考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最近的可以参考卢锋写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系列”,有五个部分,分别考虑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劳动成本变动、改革开放制度转型、“双顺差”对汇率演变的影响,时间跨度是1978-2001年。

三、购买力平价的检验

1、计算实际汇率

最简单的检验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是计算实际汇率,当不同时期的实际汇率保持不变,购买力平价成立。

2、名义汇率的回归检验

St=a + gP厂P;)f

S’ =仪 + 0(£-坷")+耳

当a = O,0 = 1时,购买力平价成立。

当我们检验一个理论时,要考察这个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它能解释多少?如果不能解释,原因是什么?是假设条件过于严格?还是遗漏了其他重要变量?或者是样本选择和数拯选取上存在缺陷?甚至另有原因?对于购买力平价的检验表明,它的解释力并不理想,绝对购买力平价不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短期效果不如长期效果。

关于购买力平价的传统检验方法可以参考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最新检脸方法可以参考,萨诺和泰勒的《汇率经济学》。

四、购买力平价的扩展

购买力平价的扩展都是针对它现有的缺陷来修改的。

1、假设条件并不符合实际。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在一泄假设条件下才成立的,理论分析的方法是首先建立最简单的模型,然后放松假设条件,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系列理论与政策。下而我们具体看一下购买力平价。

(1)购买力平价假设不存在运输成本和外汇管制,贸易限制对等,实际上,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占贸易商品价格的很大一部分,有时甚至超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套利带来的好处,对这一个假设进行修改就出现了纳入交易成本和进口关税的购买力平价。

p P

s=一 =— ------------ :考虑关税,假设进口关税税率为t,购买力平价可以写成:P +C P (1 + J)

S= ------- ----- --------- :

P (l + J)(l + r)

(2)假设市场完全竞争。实际上,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同类产品之间有差别从而是不完全替代的,这使得价格更难以趋于一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9, AER)对这一假设进行放松,证明了工资粘性在不完全市场上会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

(3)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汇率反映的是两国间贸易商品价格水平的比率,实际上,各国都存在大量非贸易品,比如住房和医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非贸易品价格相差很大,但是不能进行套利活动,所以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下降。对这一个假设进行放松就岀现了巴拉萨一萨缪尔森理论以及工资成本汇率理论。

A. 非贸易品的扩展的购买力平价

P_ a + (l-a)P“/p7

~V X a + +(\-a)P s /P1

当a = l时,全部商品都是贸易商品,这就成为传统购买力平价。显然a越小,汇率S 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差别就越大。

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发达国家在贸易物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髙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也较高,从而发达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较髙,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较低。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将英货币兑换成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可以购买比国内能够得到的更多商品和服务。这显然与传统购买力平价思想冲突。

B. 工资成本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的物价没有考虑到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的物价变动情况,也没有考虑劳务和貝他无形贸易品的情况,用工资指数代替通常的物价指数。苴表达式为:

5 = (r-r*)4-(VV-M/)-(£Z-6Z4)(成本加成定价比率)

它表明,汇率决圧于两国相对工资率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当一国相对工资增加或劳动生产率相对下降时,汇率下跌;反之则上升。

工资成本理论和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相比,假设条件更宽松一些,并不强调一国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只是强调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的国际差异,所以可以认为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是工资成本汇率理论的一个特例。

C. 以中国为例

中国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高于贸易品的涨幅(服务业工资超过制造业工资,卢锋):贸易品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对高于发达国家,这是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的重要因素。日本,韩国,台湾的经历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2、将物价作为影响汇率变动的唯一因素,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中性,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认为只有物价影响汇率,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利率、国际收支、货币供给量、重大经济消息的公布、财政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等,这些都会对汇率变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考虑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可以得出利率平价理论:考虑国际收支就岀现国际收支学说:考虑货币供给等就诞生了货币分析法:考虑经济消息就产生了理性预期理论和新闻模型,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了解汇率决定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的渠道和机制,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各种因素组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购买力平价还忽略了实际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比方说,一揽子商品中的相对价格变动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间的偏好转移等。

苴他的缺陷还包括没有考虑商品市场价格调整速度(价格粘性)、体制转轨因素,以及物价与汇率的因果关系。由于这些原因,购买力平价不能成立。从短期来看,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解释严重偏离实际,作为长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表现稍好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一下以上各种因素如何使购买力平价发生偏离。

五、购买力平价的运用

对于购买力平价在历史上的应用可以参考陈岱孙编写的《国际金融学说史》,他介绍了两个失败的案例,也就是1925年英国政府和1934年捷克政府对购买力平价的应用,凯恩斯, 哈伯勒分别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一个成功的例子是1937年比利时确左新的汇率。特里芬认为这次贬值是合适的(1937年)。

如果大家想了解购买力平价在中国的应用,早期的可以参考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泄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最近的可以参考北大中心卢锋写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龙势研究系列”,有五个部分,分别考虑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劳动成本变动、改革开放制度转型、“双顺差”对汇率演变的影响,时间跨度1978-2004年。

六、小结与引申

购买力平价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购买力平价是怎么提出来的?当时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第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模型形式和政策含义是什么?第三,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什么缺陷?它有哪些假设条件不符合现实,如何放松假设条件,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推导岀一系列的理论与政策?第四,如何对购买力平价进行检验?第五,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购买力平价?第六,购买力平价和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汇率决定理论可以归纳为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从商品价格和货币购买力着手,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将购买力平价和货币数量方程结合起来,建立了一般货币模型,发展岀货币主义汇率)逐步发展到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包括多恩布什的粘性价格模型、弗兰克尔的灵活价格模型以及实际利差模型),(如果将货币主义汇率理论中的货币引申到所有金融资产)最终到资产组合汇率理论。这些理论从研究汇率决泄的长期因素出发,逐步考虑到汇率的短期行为。期一种是从国际资本流动着手,以利率平价为基础,逐步发展到理性预期汇率理论和汇率的新闻模型(理性预期汇率理论将人们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出现的各种信息作出的反应作为切入点,运用数学方法和il涅技术来研究汇率变化,在外汇交易实务中得到广泛运用。但理性预期理论进行汇率预测时会产生误差问题,于是汇率的新闻模型应运而生)。这些理论从分析汇率决泄的短期行为出发,逐步考虑到影响汇率的长期因素。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2006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11.43, 2007年为115. 22? 2006年英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为

112.37, 2007年为115.63。2006年美元/英镑汇率为1.639,假设美元汇率符合购买力平价理

论,美元没有岀现髙估或低估。利用这些信息,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公式

△//),判断美元会升值还是贬值,并计算2007年美元/英镑的汇率。

美国通货膨胀率(115. 22-111. 43) /U1. 43=3.4%

英国通货膨胀率(115. 63-112. 37) /U2. 37=2.9%

美元贬值3. 4%-2. 9%二0. 5%

(e-1.639) /e = 0. 5

2007年美元/英镑的汇率e = l. 647

国际经济学

南京财经大学编(高纲号 0517)目录 I、课程性质与设考目的和要求 Ⅱ、考核目标 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贸易均衡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现代贸易理论 第五章动态贸易理论 第六章关税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非关税贸易政策和歧视性贸易政策 第八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转移 第十章国际生产要素流动:资本借贷 第十一章跨国企业论 第十二章国际收支帐户 第十三章外汇市场 第十四章汇率理论 第十五章国际收支调整 第十六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十七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第十八章开放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Ⅲ、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I、课程性质与设考目的和要求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段)的重要课程。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开放经济的资源配置以及由此发生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众所周知,主权国家的行为与一国主权管辖下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存在重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无疑会反映到资源分配的方式和经济交易的模式之中。所以,国际经济学是在其特定的视野中分析特定的经济关系。当然,国际经济学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国际经济学必须涉及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问题;二是国际间商品和资源的流动问题。从具体内容上看,国际经济学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是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分析国际贸易形态的决定以及贸易利益的产生和这种利益在贸易参与国之问的分配。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货币制度,研究国际经济交易的价值转移和平衡问题,探讨国际经济的调整以及相应的调整机制,从而为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及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提供一个有效率的国际货币环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国际经济问题的本质并对此加以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指导经济实践的发展,是培育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是阐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国际金融政策。 《国际经济学》的先行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实务》。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经济学的本质,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重视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的统一,并兼顾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Ⅱ、考核目标 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绝对优势原理 (二)比较优势原理 (三)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四)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二、考核要求 (一)绝对优势原理 1、识记:绝对优势原理。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编辑本段]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 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编辑本段] 二、具体内容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

购买力评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定义: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於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以两国总的价格对比来计算购买力平价,并以此作为均衡汇率。实际上,它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品,但是,总的价格对比中包括了许多非贸易品(无法进行国际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有些由于本身的特点,有些由于人为的限制,而不能进入国际商品流通。它们仅在国内交易,不影响外汇供求,其价格与汇率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以总的价格水平对比即一般物价指数比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均衡汇率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购买力平价支持者提出了扩展的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33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 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 购 内容摘要: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 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均衡汇率 ■徐家杰1 博士生 温兴琦2 博士生(1、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 是相同的。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 (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则 由等式(1)可知: (2) 而和分别表 示两国一般物价水平,因此等式(2)等价于:St =Pt /P*t (3) 等式(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表示形式。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等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即: St =(Pt /P*t )?k (4)其中k是常数k =S0P*0 /P0,P0和P*0分别为两国基期物价水平,S0为基期的名义汇率。 等式(3)和(4)都是用名义汇率反映的购买力平价表现形式,本文称为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也可以通过实际汇率的形式表示,谓之实际汇率购买 力平价。 等式(3)变形有:St P*t /Pt =1 (5)而Qt =St P*t / Pt 即为t 时期的实际汇率,因此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可以表示为:Qt =1 (6) 同样的,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也可以由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得来。等式(4)变形即为:Qt =k (7) 等式(6)和(7)统称为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 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期间,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样本区间比较长,一般都会在百年左右,跨越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等不同的汇率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几乎每出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都会有人设法把它应用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从早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技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GARCH)、体制转换模型(Regime-switchingmodels)等无不在研究活动中得到相应的运用。 理论界对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其理论模型一般取自相对购买力平价方程(4),对该方程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st =c +pt -p*t (8)其中st =lnSt、c=lnk、pt=lnPt、p*t=lnP*t 。实证检验时,可以采取简单回归的形式st =α +β(pt -p*t )+μt ,也可以采取二元回归的形式st =β0+β1 pt +β2p*t +μt 。前者实质上是要检验名义汇率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后者则是检验名义汇率、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Kim(1990)、Liu(1993)、Pippenger(1992)、Seabra(1995)、Wallace andShelley(2006)、Brissimis、Sideris and Voumvaki(2005)、Apergis(2003)和Jenki ns and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编辑]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1]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 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试验性地参加了国际比较项目(亦即购买力平价)。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从国内外比较情况看,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即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是现实距离这种状态尚十分遥远。事实上,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世界各国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明显不一致的结果。 有关国际组织测算的结果表明,现阶段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43个国家参加的1999年购买力平价项目结果显示,既存在购买力平价高于汇率的国家,又存在购买力平价低于汇率的国家,也有购买力平价接近于汇率的国家(见附表3-1)。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购买力平价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我国购买力平价的试算结果及其与汇率的比较 自1993年以来,我国以试验性的方式先后三次参加了有关国际机构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 第一次是1993年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的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重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 比较结果显示,1993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465: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465元人民币。如果根据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6.6938:1来计算,1993年在广东,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 3.1427: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 5.761,相差1.83倍。 第二次是1996年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的调查框架下,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七个城市开展试点调查,与香港地区进行了双边比较的内部测算工作。 七城市与香港地区双边比较的结果表明,1996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73: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73元人民币。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7.81:1,由此可以换算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5.71: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31,二者相差1.45倍。 第三次是1999年参加了OECD组织的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的试验性合作研究活动,在上述七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调查,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武汉、西安七个地区作为调查的试点地区,并将这七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将OECD的29个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性双边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 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1、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 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这种套利活动,使得衣服从中国流向北京,直到汇率水平回到8。 3、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价怎律是针对某一种商品,如果将单一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就可以推导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上具有的购买力……那么它可以简写成S = $,汇率应该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中P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根据这个公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则汇率S上升,本币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 R = P A/P B 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 A、P 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R0(I A/I B) R1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0为过去的汇率,I A、I B为A、B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 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 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国际贸易 14秋学期《国际贸易》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5% B.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5% C.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11% D.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11% ? 正确答案:A 2. 如果dx、sx、dm和sm分别代表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 |dx+dm|>1 B. |dx+sx|>1 C. |dm+sm|>1 D. |sx+sm|>1

? 正确答案:A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下列哪一回合谈判的结果() A. 多哈回合 B. 乌拉圭回合 C. 东京回合 D. 安纳西回合 ? 正确答案:B 4. 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 重叠需求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C. 要素禀赋理论 D. 相互倾销理论 ? 正确答案:C 5. 货币贬值对国内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不包括()

A. 货币余额效应 B. 收入再分配效应 C. 货币幻觉效应 D. 贸易条件效应 ? 正确答案:D 6. 在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中,强调技术外溢和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是() A. 李斯特标准 B. 穆勒标准 C. 肯普标准 D. 巴斯塔布尔标准 ? 正确答案:C 7. 在金本位制下,如果英国出现贸易赤字,伴随着黄金外流和货币供给量增加,英国将() A.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B.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C.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D.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1 一、单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 1.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 A.是一种双赢行为 B. 对其中的强国有利 C.对其中的弱国有利 D. 是一种零和行为 2.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假定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代价是()。 A.递增的 B. 递减的 C. 不变的 D. 不确定的 3.如果说一国的资本要素比较丰裕,就意味着()。 A. 该国的资本要素总量较多 B. 该国的W/R的值较大 C. 该国的K/L的值较小 D. 该国的生产中较多使用技术 4.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的受损者为()。 A. 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B. 进口竞争部门的流动要素所有者 C. 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D. 出口部门的流动要素所有者 5.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明国的新产品出口()。 A. 在产品问世的时候即已开始 B. 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C. 是一个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过程

D. 以上三者都正确 6.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与小国相比,大国征收关税的主要不同在于()。 A. 保护效应更明显 B. 消费效应更明显 C. 能够改善贸易条件 D. 对政府税收没有影响 7.如果一国在征收进口税时,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低于中间产品,则可以使关税的实际保护效果()。 A. 增大 B. 变小 C. 没有影响 D. 无法判断 8.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 A. 粘性价格的存在 B. 货币数量理论 C. 马歇尔-勒纳条件 D. 一价定律 9.根据吸收分析法,贬值一定会()。 A. 导致国内总收入的增加 B. 改善国际收支 C. 促使国内货币供求重新平衡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10. 根据斯旺图示,用来调节外部均衡的手段是()。 A. 支出转换政策 B. 支出调整政策 C. 本国的货币政策 D. 本国的财政政策 二、多项选择(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1’×10=10’) 1. 能够解释二战以后国际贸易流向新格局的理论包括()。 A.规模经济理论 B. 产业内贸易理论 C.产品差异化理论 D.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 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 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 p62)②。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 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 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 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 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 种商品的价格。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 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 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 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 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 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 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但实际上两国的商品篮子通常很难完全一致,所 以在实际检验当中,人们通常转而检验相对购买力平价③,它说明汇率在一个 给定时期内的比率变动将与同一期间内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相抵消。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未指出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明确的因果方向。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汇率既因相对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同时两国 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汇率和价格水平都不是外生变量。因此,Is-ard(1995)认为,购买力平价只是一个关于两个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而非汇率或价格任何一方的完全模型。 二?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短期背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20世纪70年代,各国对汇率的放开使得汇率 波动频繁而且幅度增大。“浮动的汇率使那些即使是购买力平价的固执的捍卫 者们也明显地认识到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个短期关系,价格水平的运动并非每

国际经济学_201612_模拟卷1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请写清题号,反面可用。试卷与答题纸分开交) 国际经济学_201612_模拟卷1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当一国背离自由贸易、实施关税体系后,某一行业的产值增值变动的百分比,称作关税的()。(1分) A.平均关税率 B.加权关税率 C.名义保护率 D.有效保护率 2. 亚当.斯密在()中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主张。(1分)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3. 国际贸易到了()阶段才有了真正的发展。(1分)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4. 下列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正确排列为()。(1分) A.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B.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C.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共同市场 D.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 5. 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输金点的存在也就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1分) A.李斯特 B.休谟 C.卡塞尔 D.维克塞尔 6.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提出的。(1分) A.李斯特 B.休谟 C.卡塞尔 D.维克塞尔 7. 国际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论,也被称作“边际产业扩张论”,它是由()提出的。(1分) A.巴克利 B.小岛清 C.邓宁 D.波特 8. ()承认现行浮动汇率的合法性。(1分) A.史密森协议 B.牙买加协议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洛美协定 9.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了()理论。(1分)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及案例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购买力平价。 CPI是消费价格指数 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 RPI是零售价格指数。 购买力平价(PPP) 在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但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所得数值单位不再是美元,而是虚拟的“国际元”。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 巨无霸指数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 算法是以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除以另一个以当地货币计算的巨无霸价格。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单选题 以巨无霸汉堡为例,如果在中国一个要卖15元,在美国买一个需要3美元,那么如果只参考这一个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 ?被高估 ?被低估 ?持平 ?不好说 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 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在美国,低收入的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马来西亚,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 尽管如此,巨无霸指数仍广为经济学家所引述。

最新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汇率与汇率制度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 )公布人民币汇率。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 2.“二战”后美元对主要工业国汇率的第一次贬值是在( )。A.1962年 B.1971年 C.1974年 D.1979年 3.以下各因素对汇率变动有短期影响的是( )。 A.通货膨胀 B.经济增长 C.利率 D.国际收支 4.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通过( )的跨国流动实现。 A.短期资本 B.长期资本 C.流动资本 D.借贷资本 5.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偏重于( )决定的分析。 A.长期汇率 B.短期汇率 C.远期汇率 D.即期汇率 6.利率平价理论片面强调( )对汇率的决定作用。 A.利差 B.利率 C.利息 D.本利和 7.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重要前提是( )。 A.自由竞争 B.自由交易 C.资本自由流动 D.自由贸易 8.汇兑心理说的基础是( )。

A.边际收益理论 B.平均值理论 C.边际贡献理论 D.边际效用价值论 9.购买力平价理论从货币的基本功能、角度出发研究汇率的决定问题,这项货币的基本功能是指( )。A.价值尺度 B.交易媒介 C.支付手段 D.贮值能力 10.在国际借贷说中,当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 )求,外汇汇率( )。 A.小于,上升 B.大于,上升 C.大于,下跌 D.小于,下跌 11.有效汇率是指( )汇率。 A.比值 B.加权平均 C.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12.外汇市场上公布的汇率通常都是( )。 A.名义汇率 B.实际汇率 C.即期汇率 D.官方汇率 13.按照国家对汇率管制的宽严程度可将汇率划分为( )。 A.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B.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 C.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D.基准汇率与套算汇率 14.中间汇率与买入汇率、卖出汇率的正确关系是( )。 A.中间汇率=买入汇率÷2 B.中间汇率=卖出汇率÷2 C.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D.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15.远期汇率的期限一般是( )。 A.1~6个月 B.2~3个月 C.3~4个月 D.4~5个月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4107959.html,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 作者:徐俊钢段果 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5期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为避免单独分析物价或汇率研究而导致国际国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数据分析失效,本文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综述,同时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和物价通胀率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这种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避免进入过去国际金融学研究经常对市场进行分割以及隔离法宏观分析的套路,有利于为20世纪的价格理论体系提供相互联系而统一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汇率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 从P.Krugman(1998)以及H.D.Gibson(1996)提出的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来看,不难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所决定的,一国货币的 购买力又是由其国内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购买力平价并不像一些学者认同的是一种和汇率一样的指数这样的概念,而应是一种条件和局面(Situation)。虽然许多国际国内的文献还没有明确提出这种观点。但是不能简单认为购买力平价是和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成正相关关系的一种标志量。购买力平价和无套补利率平价条件(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一样是一种理论的假设条件。 国际金融学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一价定律”作为一种合理假定存在的必要性。一价定律要求:“同一种商品(或资产)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完全相等的”。这也就充分肯定了国际金融市场有效性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套汇空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消失,也即认为外汇市场是有效的。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里,绝对购买力平价,即S(t)=P(t)/P*(t),是最为常用的理论依据。但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大数情况下都是失效的。因为一价定律隐含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两国经济结构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并不相等。这时,一种颇具建议性的理论工具就应运而生:相对购买力平价。对P=S?P*取对数再进行微分得到相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形成 (1)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购买力平价思想最早出现于16世纪处于当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西班牙。塞拉曼加学派从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的现象出发,结合西班牙与其他一些国家相对物价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西班牙货币币值的影响,提出了具有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某些观点。 另外,在同时期的英国也出现了最初形态的购买力平价思想。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议会内爆发了“金块之争”,金块论者将英镑的大幅度贬值归因于英国与其它西方国家之间在通货膨胀率上存在的差异,这较早体现了购买力平价的思想。一个半世纪后,这种思想在瑞典重现,经济家克里斯蒂尼的论述中已具有较明确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开始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流通制。由于战时支出剧增,入不敷出,各参战国靠扩大纸币的发行量来加以弥补,结果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战争结束后,不少在战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又重新开始寻求货币汇率的稳定。然而,由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同,汇率的波动出现了一反常态的现象,建立在供求法则基础上的国际借贷说已不能解释汇率反常态变动的原因,如何确定或形成新的均衡汇率体系便成为当时稳定汇率的一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受国际联盟的委托,先后写出了两份有关当时国际外汇汇率的报告书,并于1922年发表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一书。提出应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即绝对购买力平价;而新的均衡汇率则应在最初的均衡汇率的基础上,再对两国的相对通货膨胀率作出调整后得到,即相对购力平价。(2)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来看,购买力平价是以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论为前提的。一般认为西方货币数量理论产生于16世纪末期,法国律师让·博丹和意大利人达凡茶铁被认为是西方货币数量理论的创始人。让·博丹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的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则其价值即被低评,而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自然就要上涨。达凡茶铁则认为,社会上一切货物的总量,与流通的一切金银是相等价的,因此,一国货物总量的一部分,必然等于该国所有金银的相应部分。因此,他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则物价自然上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