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 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2

“仁义礼智信” 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2
“仁义礼智信” 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2

“仁义礼智信”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

王丽丽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文明熏陶,已经汇集成一条灿烂的星河,时时散发着耀眼的光辉。近日来,频频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顿觉耳目一新,重新感受到了她的神圣与魅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儒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尤其在现今,人们的信仰发生偏离,道德与文明出现缺失,所谓的个性意识疯狂泛滥的时代,“仁义礼智信”有必要重新一提。

“仁”的核心精神——“仁爱”对人类而言,具有永远的普世意义,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关爱、和谐、合作,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能够做到仁慈、善良、宽容。这种仁爱精神不仅仅限于对人类自己的爱,还应该推广到对大自然万物生灵的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才是对人类自己的终极关爱。所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政治经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义”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可以理解为道义、正义、正直,它涉及到了“义”与“利”的关系,也涉及到了“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集体、社会利益为重就是新时代的“义”,在今天,人们需要重新唤起“义”的自觉和信念,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腐败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践踏和破坏。

“礼”在新时期,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现;对个人而言,礼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在多元化思想意识并存的今天,对人们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有对国家、职业的敬重,人与人之间都要有起码的尊重。作为公民,要有爱国意识,作为学生,还要有爱校意识,在任何场合中,都不要做有损国家形象、学校形象、个人形象的事情,关心国家、心怀天下,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最普遍意义的“礼”的体现。

“智”在今天,成为一种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有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具有过人的聪明智慧,孔子说:“知者不惑。”所以,具有完善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一位“仁者”,更应当是一位“智者”。“智”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已成为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驱,其教学内容中的“六艺”,体现着对学生德、智、体、美、情的全面教育,成为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我们现代学院,一直以来尊孔重儒,是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意义下的诠释、提倡与继承。

“信”的道德要求,在现今社会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尊重事实,追求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这是我们今天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此,有必要提醒所有人,我们应当珍惜这一日趋走向稀缺的资源。继承并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尤其迫切。

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股令人难以拒绝的魅力,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名的敬重感。沐浴传统文化的香辉,不禁常常为老祖先所感动,他们的处世哲学,纵然与我们相隔数千年,但对于今天的社会而言,对于新时代的每一个华夏子孙,仍然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广范地借鉴,深刻地学习。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和而不同 雅而有致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 ——时庄街道中学“和雅”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植根于丰厚儒家文化的时庄中学,有着几十年的建校史,办校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办学水平与日俱增,同时彰显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作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时庄街道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本、人文、人和”的学校文化理念,紧紧围绕“深化管理,文化立校”的工作主题,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就从“文化立校”的战略高度,努力打造精品校园,精心培育名校文化。 一、总体目标 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恰恰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含义极为深刻。多年来,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挖掘学校历史背景,初步形成了以“和雅”文化为精髓的儒家文化品牌。 所谓“和雅”,从字面上来讲是“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和而不同”是时庄镇中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具体是指干群之间的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雅而有致”则是学校文化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指“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师生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指优雅静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具体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学校文化表现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1、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目标:打造齐鲁教育品牌 文化理念:和雅 学校校训:励志、博学、敦品、笃行 学校校风:崇真、尚美、和谐、创新 学校教风:明德、爱生、敬业、博学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诚信、惜时 2、教师文化: 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学识、教法各有千秋,“和而不同”的理念,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我们通过教师学习文化的倡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以提升教师文化的育人魅力。其主要途径有: ①走进经典——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并经常发动讨论和交流,扩展教师的思维和眼界,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逐渐内化成一种文化育人的魅力。 ②共同发展——教师沙龙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和喜好开展校园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扩大社会交往。 ③思想碰撞——教后反思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 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彩图注音)》15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60个最为人熟知的名人典帮,45个正反模范故事,15个反面对照故事。正反对比读典故,传统美德记心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荀子正名》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博爱者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在《》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

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2012-05-11 11:29:33) 转载▼ 标签: 道德 传统 文化 概念 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根据传统整理出“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做为“君子”的标准。 “信”指的是信用,其文字上的含义是“人言”,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信”字被放在“五常”的最后,代表着最基础的道德准则,道德的原则是责任,假如一个人“言而无信”,意味着这个人根本就不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智”指的是我们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而不要用情绪来作决定,尤其是不要让怒气来左右你,当你的怒火起来了之后,一定要提醒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行规范,其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另一个是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很多年轻人香港黑社会片看多了,动不动就“拜把子”,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这都属于活得迷迷糊糊的“小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出自《论语》,“不孙”指的是无礼) “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负义”这两个字一般与“忘恩”搭配到一起使用,很简单,你对一个对你有恩的人都不愿意负责任,更何况对其他人了,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 “仁” 作为“君子”的最高标准,指的是怜悯他人的疾苦,积极帮助他人从苦难当中摆脱出来,其实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慈悲。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个星球上“流俗众,仁者希”。 “五常”是一个简单实用的道德准则,因为就五个字,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剩下的只是你愿意做“小人”,还是做“君子”了。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

《论语》读后感两篇

《论语》读后感两篇 导读:本文《论语》读后感两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读后感1 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 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读后感2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

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这就是由凡到圣的过程,这一点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跳出小我,拥抱大我,回归无我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不跟人家计较得失,默默奉献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五常之中的仁。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大学》读后感10篇

【篇一】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

曲阜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宁阳第二实验中学王海峰 2017年11月6日在学校李书记和闫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圣人故里曲阜;参加了《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首先听取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教授的《唤醒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张志坤教授的《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创新》、杭州天杭教育集团邱曙光校长的《规·范·养·成——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的《传统八德》专题讲座;其次是到济宁第二附属小学实地参观学习,并听取了优秀班主任戴荔老师的经验介绍。无论是讲座、实地参观和经验介绍,都让我受益颇多,学到了更多德育工作中切切实实能用到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专题报告 (一)刘峻杉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解了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1、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早期起源 2、四种方式论五德 3、五德体系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 4、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教育应用 (二)张志坤教授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让教育在仪式里发生意义。

1、仪式与仪式教育 2、仪式的德育意涵 3、仪式的美育功能 4、学校仪式教育的表现与分析 5、我们如何做好仪式教育 6、思考与展望 (三)邱曙光校长经验丰富从规、范、养、成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 1、规——要有一个好的规则 2、范——要有一个好的示范 3、养——要有一个好的“调养” 4、成——要有一个好的成果 (四)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周海生教授,从德、礼、孝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的精神风貌。 1、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2、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建设的思考 四位专家讲座都立意深刻讲解精彩。刘峻杉教授的道为根、德为干、五德为枝,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突出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根本作用。张志坤教授的虔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仪式对于我们的生活、集体的构建和社会的安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首先,通过仪式内在的行为模式,人们能够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可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

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

《大学》读后感10篇

《大学》读后感10篇 【篇一】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

心得体会: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最新)

心得体会: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最新)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一般认为,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逐步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之策,在东汉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仁谊(通义)礼知(通智)信五常之道”,是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古代思想界归纳的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其由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产生、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与嬗变的过程。 一、“仁义礼智信”的提出与确立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二、“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共出现两次。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700字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700字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那么仁义礼智信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700字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孔子所倡导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

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社交礼仪学习心得体会6篇

社交礼仪学习心得体会6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必修课,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社交礼仪。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别人处在平等位置,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不存在.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因此我们之间建立真挚深厚的友情. 事实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

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烦恼,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上是以个人角度来看的。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部分。凡是较大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何谓仁?大忠大爱是为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 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义”的涵义 何谓义?大孝大勇是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你欠人家钱,人家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你现在有钱了不还,假装忘记了,被人家追问的时候还耍赖,这就是不义。这种不义之人容易得皮肤病,因为他没有脸啊!这人耍赖成这样怎么能有脸呢?忘恩负义啊!在你困难或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人家敞开胸怀帮助你、把你接到家里来给你东西吃、用暖语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教学文案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