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审题教师版

新材料作文审题练习(教师

版)

名言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德国谚语

怀疑中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最终让我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根据上面两句话的含意,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怀疑”“思考”“发现”是这两者材料的关键词。这两则材料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认识上的递进关系。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和材料间的递进关系,可以得出:人生中相信和怀疑是并存的,“相信”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面对生活(世界)的方式,那么“怀疑”“思考”也同样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没有了“怀疑”人生就缺少了“思考”,生活就

缺少了发现;本次作文的最佳立意角度应该是综合考虑两则材料的内涵及其联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只要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参考:乔布斯强调“不要为别人而活”,说的是我们要“做自己”,坚持自我,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个性,学会独立思考,不能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能让别人左右自己,侧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爱因斯坦强调“为别人而活”,说的是做事的目的是不能利己的,要着眼于社会和他人,要有奉献精神,侧重于人的社会价值。“不要为别人而活”与“为别人而活”看似矛盾,相互对立,实则都有道理,无对错是非之分,有很强的互补性,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行文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话立意,也可

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就既全面又合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参考:这道题的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第一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们玩手机的姿态与100年前人们吸鸦片的姿态惊人相似。第二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方却在玩手机。两句名言,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

阂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事实,你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感悟?审题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句,进行透彻分析。如第一句,百年前躺着吸鸦片,曾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百年后躺着玩手机,是否也会如此呢?可以做出自己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将两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比如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生活里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也有人说: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后悔。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时事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

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引用王铮亮在春晚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时间,再次击中人心,也催发更多人去思考。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然主义的代表人物梭罗曾说过,“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参考:习主席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而这份工作的结果,是为社会提供福祉,是为人民创造美好未来,这样的时间付出,无疑是最有价值意义。

梭罗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共鸣,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生命来说,同样是极有意义的,每个人对

生命也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认定。

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清华大学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大材小用”“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这封信引起网友热议。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自述其原因:“我已经厌恶科研,对此已失去兴趣;科研让我压力大,太累;中学生活稳定,自己也有能力胜任。”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该作文选取的是一则社会时事材料。审题时应关注材料中涉及的对象、相关事件要素及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材料对清华大学博士生萧杨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

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的行为作出分析,对其导师的惋惜与困惑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考生可以围绕如下立意进行写作:①谈放弃与选择;

②人生的价值追求;③现实与理想;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⑤做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⑥如何面对压力;⑦找准自己的位置;⑧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环境;⑨面对生活应持有的态度;⑩做力所能及的事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

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

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第一则材料是名人言论,主要意思是:1、当下中国最缺底线;2、底线就是生命线。

第二则材料也是名人言论,主要意思是:底线是一个人做事的最基本的标准,但绝不是最高标准,我们不能拿底线当优点,要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则材料是一个新闻事件,主要意思是:呼唤中国网民坚守底线,传播正能量。

综合三则材料,求同存异,可知:本次作文的主旨应该围绕“底线”二字展开,在肯定坚守底线的原则基础上,畅谈自己对“底线”的各种认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2013年第10次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调查,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水平为3%,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数据显示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尚处在较低水平。

(2)美国欢迎各种宣传科普形式,有诺贝尔奖,还有搞笑诺贝尔奖,甚至在火爆的泡沫剧《生活大爆炸》中也盛情邀请霍金加盟,加入拍摄科学宅男们搞笑的科幻生活。

(3)2012年4月7日,一场兼具科学与幽默特质的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菠萝科学奖”颁奖盛会在杭州高调举行。“菠萝科学奖”的口号是“向好奇心致敬”。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参考:第一则材料主要是说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二则是讲美国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实

际上是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第三则材料是说我

们已经开始重视科普宣传。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可以重点论述科学素养与科普宣传的关系,国人的科学素养处于较低的水平,跟我国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好有很大关系,而我国的科普不“给力”,与投入和宣传形式有很大关联。也可以阐明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让科学贴近生活。科学只有慢慢转变其高高在上的态势,幽默轻松起来,才能被更多群众接受和关注,才能更顺利地推进科普事业,提升国民整体科学素养。写作时可以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从宏观着手;也可以从材料中的某

一点切入,进行微观探寻。但无论如何都要围绕材料本身展开,都要选准一个角度,联系实际,深入挖掘,辩证思考,写出有丰富内涵和深度的文章来。

哲思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

沙粒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在探险队员的脸上。

大家的水都没有了,心急如焚。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的源泉,成了求生所寄托的目标。

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摆脱死神之后,大家喜极而泣,他们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壶——

缓缓流出来的,竟然是满满的一壶沙。

要求: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寻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10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

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难行,他虽然携带很少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举步维艰。他走走停停,不断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他看到前方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超过10岁,背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得很厉害,一直在流汗,可是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同情地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参考:从材料来看,最后印度教徒与小女孩的对话是重点,尤其是小女孩的话:“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这是爱与责任的体现,生命的境界因此而得到提升。考生可以将立意确定为“感受爱的重量”“爱,让一切失去重量”“爱与责任是人生的

支柱”“仁者爱人”等,都算切题。当然,如果从印度教徒的角度写,也未尝不可,可以立意为“卸下心中的重量”“一路上有你”等。如果从小女孩的角度写,除了紧扣上述这句话外,还可以从“理想”“信念”“快乐”“担当”“正能量”等方面加以诠释。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担当精神,如果没有快乐的心态,她不可能朝着目标前进。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游客——好人主义的典型

游客是一个又好气又好笑的人物,他的行为使我们想起了《西游记》中的唐僧,想起了东郭先生,想起了《伊索寓言》里的农夫。当然,游客还没有落到以上几位危及到生命的下场,但是他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实在让人难受,违反自然规律的“帮助”只能适得其反,“揠苗助长”的寓言妇孺皆知。因此,如果考生想站在游客的位置上写作的话,可以联系家长溺爱子女最后让子女不能正常成长等方面入题,把小海龟比喻成孩子,游客是家长,鹰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磨难,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好人主义”到底要不要?作为“游客”的家长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我想,假如考生能从这方面去论述的话,一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

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了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两种评论,从文字层面来看,呈现出良好总相反的思维意识。评论“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指出“机遇”与“执著的追求”是“创造”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中侧重“执著的追求”,而评论“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则是强调“机遇”对于“创造”的重要性。但两种评论中均有一个重要

的中心词“创造”,这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即“创造”所需具备的条件。从材料来看,分为两个层次:①别涅迪克发现烧瓶落地裂而不碎,一时找不到答案,但他注意留心问题。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使他想起烧瓶,并促使他对烧瓶进行化验,结果自己得到意外发现。②因为这个发现,别涅迪克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很明显,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①为因,②为果。而①的整个过程是评论中所说的“创造”。分析第一层,我们可以追问,“创造”到底与哪些条件有关呢?“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说明“创造”确实需要机遇:“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说明“创造”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说明“创造”有时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说明“创造”还要善于联想或者联系,等等。还应注意,虽然材料说的是科学创造,

但作文时未必要把范围局限在这一小空间内,可以扩展到我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寓言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好事者从小河里取了一些水,并把这些水装进高高的玻璃杯,放在豪华的桌子上。

水很高兴,得意洋洋地说:“以前我总是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现在我终于可以高高在上扬眉吐气了。”

正说着,只听“啪”的一声,玻璃瓶跌落在地板上,碎了。水流了一地。没等它叹息,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要求:①自选角度构思成文,自拟题目。②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注意“水”的态度和结果。材料的核心思想是:“那些自以为是,一心想高高在上的人,最终只会跌个大跟头,到头来悔之晚矣!”由此可立意为:高与低;

站得高未必看得远;态度与成败;狂妄与冷静;位置,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骑师,让他的马儿接受了彻底的训练,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唤它。只要把马鞭子一扬,马儿就乖乖地听他支配,而且骑师说的话,马儿句句都明白。

“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他认为用言语就可以把马驾驭住了。

有一天骑师出去时,就把缰绳解掉了。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约束也没有的时候,英勇的骏马就越发大胆了。它不再听主人的斥责,愈来愈快地飞驰在原野上。

不幸的骑师,此时已毫无办法控制他的马,他想用缰绳重新套上马头,但已经无法办到。完全无拘无束的马儿撒开四蹄,一路狂奔着,竟把骑师摔下马来。而它还是疯狂地向前冲,像一阵风似的,什么也不看,什么方向也不辨,一股劲冲下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要求:①自选角度构思成文,自拟题目。②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这则材料的意思是驯马师将马儿的缰绳解掉后,马儿因为没有约束而越发大胆奔跑,驯马师再也无法驯服马儿,马儿也因乱跑而坠亡山谷,因此,可以围绕着“约束”来写。又因为马儿挣脱缰绳,是为了抒发天性中的自由,但这个自由没有限制,于是导致了它殒身山谷的不幸结局。所以谈“约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可以有更大发挥空间的立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我想落到大地上。”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

地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以材料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参考:这则材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落叶的旅程给我们凸现了缺乏主见、没有抗争、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等落叶意象。飘零的落叶可以飘零出失意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哀叹,飘零出夹缝中生存的人的无奈和辛酸,飘零出随遇而安者维护面子的“精神胜利法”,飘零出某些甘愿做奴隶者的媚骨丑态。

飞舞的落叶在跌落的欢歌中,舞起弱小卑微者探寻生存空间的勇气,舞起芸芸众生俯仰一世的交际艺术,舞起人们身处劣境的乐观豁达,舞起生命回归时的最后辉煌;可悲可怜的落叶映衬出的更是不屈于压力的抗争者,不人云亦云的清醒者,不同流俗的革新者等的不凡; 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并乐观地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