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数据融合是WSN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一定算法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各种网内处理,去除冗余信息,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文以从降低传输数据量和能量方面对数据融合方法进行分类,介绍其研究现状。

1.与路由相结合的数据融合

将路由技术和数据融合结合起来,通过在数据转发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数据融合,减轻网络拥塞,延长网络生存时间[1]。

1.1查询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2]作为查询路由的代表,数据融合主要是在其数据传播阶段进行,采用抑制副本的方法,对转发过的数据进行缓存,若发现重复数据将不予转发,该方法有很好的能源自适应性,但是他只能在他选择的随机路由上进行数据融合,并不是最优方案。

1.2分层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Wendi Rabiner Heinzelman 等提出了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使用分簇概念,其将网络分为不同层次的LEACH 算法[3] :通过某种方式周期性随机选举簇头,簇头在无线信道中广播信息,其余节点检测信号

并选择信号最强的簇头加入,从而形成不同的簇。每个簇头在收到本簇成员后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并将结果发送给汇集节点。LEACH算法仅强调数据融合的重要性,但未给出具体的融合方法。TEEN是LEACH 算法的改进[4],通过缓存机制抑制不需要转发的数据,进一步减少数据融合过程中的数据亮。

1.3链式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Lindsey S 等人在L EACH 的基础上,提出了PEGASIS 算法[5]每个节点通过贪婪算法找到与其最近的邻居并连接,从而整个网络形成一个链,同时设定一个距离Sink 最近的节点为链头节点,它与Sink进行一跳通信。数据总是在某个节点与其邻居之间传输,节点通过多跳方式轮流传输数据到Sink 处,位于链头节点和源节点之间的节点进行融合操作,最终链头节点将结果传送给汇聚节点。链式结构使每个节点发送数据距离几乎最短,比LEACH节能,但增大了数据传送的平均延时,和传输失败率。PEDAP (power efficient data gathering and aggregation protocol) [6]协议进一步发展了PEGASIS 协议,其核心思想是把WSN 的所有节点构造成一棵最小汇集树(minimum spanning tree) 。节点不管在每一轮内接收到多少个来自各子节点的数据包,都将压缩融合为单个数据包,再进行转发,以最小化每轮数据传输的

总能耗。然而,PEDAP 存在难以及时排除死亡节点(非能量耗尽) 的缺点。

2.基于树的数据融合

现有的算法有最短路径树(SPT)、贪婪增量树(GIT)、近源汇集树(CNS)和Steiner树以及他们的改进算法。Zhang [7]提出

DCTC(dynamic convey tree based collaboration) 算法。通过目标附近的节点协同构建动态生成树,协同组节点把测量数据沿确定的生成树向根节点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汇聚节点对其子生成树节点的数

据进行数据融合。Luo [8-9]了MFST (minimum fusion steiner t ree)

算法,用于在WSN 中以数据融合方式进行高效节能的数据收集。文中考虑了数据传输开销和数据融合开销,并且根据节点产生的数据量来选择融合数据点,还提出提出了AFST (adaptive fusion steiner t ree) 算法,该算法对MFST 算法进行了改进,不仅优化数据传输路由,而且在节点转发数据时,动态决定是否进行数据融合来进一步减少总的能量开销。

Min Ding等人提出基于节点剩余能量的EADAT[10]立和维护一颗组播树,来减少广播信息数量,关闭书中页子节点的射频单元,只有非叶子节点参与数据融合和响应,有效地降低了非叶子节点的能耗,延长了网络寿命。

3.基于性能的数据融合

为使网内数据融合更加有效,要求数据在传送时要哟一定时间延迟。如何将最大融合延迟合理地分配到各个融合节点上,使融合效果达到最佳。

Brute-Force算法[11],将最大融合延迟时间分配到各个融合节点上,但算法太复杂,超出无线传感网络能力。

除数据延迟性能外,研究人员还对数据融合中其他性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Jerry Zhao[12]等人探讨了连续计算融合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提出树结构建立算法,可针对部分融合函数进行高能效计算,实验表明,通过丢弃高丢包率和非对称性链路,可大大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Athanassions boulis[13] 探讨了无线传感网络中数据融合的能

耗和结果准确性之间的平衡问题,针对周期性融合问题,提出利用个节点数据之间的时空相关性作为融合估计值得思想,建立了能耗和准确性的折中准则。

Ignacia solis[14]等人讨论了在传感器网络中进行数据融合的时序模型,及节点向上层节点转发数据前,应当等待多长时间以便接受完整数据,比较采用三种不同融合方法(即Periodic Simple Aggregation,Periodic Per-hop Aggregation和Peridic Per-hop Adjusted Aggregation)时的性能差异。研究表明,根据节点在融合树中的位置来设置时序可得到较理想的效果。

Tri Pham15]提出DAQ(Data Aggregation Quality,数据聚集质量概念),对LEACH和PEACH和PEGASIS进行扩展,提出两种新的融合算法,即E-LEACH和C-PEGASIS,并比较了这四种方法的能靠,平均DAQ 以及网络延时性能。结果表明,PEGASIS方法在能耗方面较LEACH好,但其DAQ低。

付华等人提出的基于环带模型的非均匀分簇方法[16]和Liu

An-Feng提出的TDMA 数据融合算法[17],可使得网络达到能耗均衡,进一步避免了“热区”问题,消除了数据融合相关度的限制,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网络寿命和能量的利用率。文献周平等人[18]从预测的角度,分析节点能量衰减的过程,采用节点能量衰减预测模型描述节点能量损耗的规律,并建立基于该预测模型的节点剩余能量汇报机制,从而减少节点能量数据的汇报次数以及节点间的数据通信量,降低节点能耗。

4.基于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

将传感数据保留在节点本地,移动代理迁移到数据处采用合适的算法进行融合处理,克服传统的数据融合算法弊端。王殊[19]等人针对移动代理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分辨率的并行量化交叠算法(RPQO)实现数据融合,仿真结果表明RPQO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达到应用要求,其优势随着网络规模的增长更为明显。

5.基于数据压缩的数据融合

5.1排序编码的数据压缩算法

基于排序编码的数据压缩算法[20]原理是将兴趣区域中的节点数据传送到集合节点,在集合节点处将会丢弃一些数据,并通过组合保留节点数据的存储顺序来表达被丢弃的节点数据,实现数据压缩。

5.2分布式数据压缩算法

5.2.1基于信源编码的压缩算法

以Slepian2Wolf 编码为基础的分布式信源编码(dist ributed source coding) 技术[21]采用分布式方式,在每个信息源点进行数据压缩,使所有信息源点输出的信息消息量最少,而且互不相关。所有互不相关的数据无需网内汇聚处理,直接传送到sink ,sink 根据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恢复出所有原始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后处理。

5.2.2. 报头压缩

不同协议的报头携带了相同信息或可推论的信息;连续包之间的冗余,即同一个包流的前后包的对应字段间只有微小的变化。根据报头中各个字段的变化方式,可将其分为不变字段和变化字段。根据具

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压缩算法,从而减小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信道利用

效率。吴亦川[22]等人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TCP/ IP 报头压缩算法,并提出基于信道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压缩算法的性能。这种算法适用于无线IP 网络中对TCP/ IP 报头的压缩。周新运[23]等人提出提出了自适应的报头压缩机制AA HC (advanced adaptive header compression) 。AA HC 机制在获得较高压缩效率的同时,可保证报头压缩的抗差错鲁棒性,其性能优于传统的ROHC(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机制和CRTP(compressed RTP)机制。但是,该机制没有考虑时延的影响。

5.2.3数据包合并

数据包合并是WSN 中一种有效的数据融合算法。数据包合并的主要思想是当某个节点收到多个子节点发来的数据包时,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包,然后将合并后的数据包发送到父节点。在WSN 中,

数据字段相对较短,而控制字段

相对较长。数据包合并能够有效地降低包头的开销。典型的数据包合并算法包括数据漏斗( data funneling) [24]以及AIDA

( application2independent data aggregation) [25]等。数据漏斗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簇的数据融合,簇头节点负责合并簇内节点的数据包。然而,数据漏斗要求节点具有自身的位置信息,并且有可能产生漏斗效应(funneling effect) [26] 。AIDA 是一种与应用无关的数据融合算法,实质上是在MAC 层与网络层之间加入了一个数据融合层进行数据包合并的操作。通过数据包合并,AIDA 能够有效地减少网络中的

数据传输量,降低无线信道中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然而,AIDA 与应用相互独立,无法利用高层次的语义信息对数据作进一步的压缩,因此其融合度相对比较低。

5.2.4分布式小波压缩算法

传感器节点检测到的数据往往冗余度很大,将得到后的传感数据进行小波变换,量化,混合熵编码,最后的到码比特流。通过基于小波变换的混合熵方法压缩,可进一步降低定向扩散算法的节点耗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Alexandre Ciancio等人提出利用小波变换中的提升因数分解方法构造分布式压缩算法[27]。该算法将小波系数重定义为通往中心的节点数据流,通过计算部分小波系数,利用网络中的自然数据流来聚集数据。

5.2.5基于贪婪算法和聚合代价的压缩算法

Seung Jun Beak 等人提出基于基于贪婪算法和聚合代价的单汇聚节点最优分布式数据压缩算法[28].研究表明,压缩最后结果与节点分布无关,只与其聚合代价的相对顺序有关。文献[28]提出了一个由Sinks、Aggregators/ Compressors和Sensors组成的简化三层是结构。通过采用合理的能量度量尺度函数,最好将这个最优层次组织问题转化为一个Jone-Mehl tessellation问题;通过采用随机集合理论,将其与Voroni tessellation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压缩率不同,采用该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

5.3基于数据相关性的压缩算法

Jim Chou等人提出了传感网络的分布式压缩数据传输模型[29]。在所有节点中,端选择一个节点发送完整的数据到汇聚节点,其他节点只发送压缩后的数据,汇聚节点根据压缩数据与未压缩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解压,恢复数据。该算法的关键问题是需要一个低复杂度、支持多压缩率的压缩算法和一种简单、高校的相关性跟踪算法。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用于跟踪和确定节点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Sundeep Pattem等人讨论了相关性对数据压缩效果的影响[31]。利用联合熵和位跳值分别度量别压缩信息的大小和数据传输的总能耗,对比分析了DSC、RDC和CDR这三种不同处理策略下耗能情况。结果表明,相关性较低时,没有信息可以压缩,RDC方法能耗较低;相关性较高是,通过压缩可以降低大量能耗,CDR节能效果好。另外,相关性为中能范围时,RDC和CDR效果相当。

5.4管道数据压缩算法

Tarik Arici等人提出基于管道思想的网内数据压缩方法[32],将数据缓存在网络中,根据制定的延时值等待合适的时间后再传输。通过管道压缩方法将数据组合起来形成组数据,降低数据冗余度,减少通信亮,降低能耗。另外不同组数据还可以进行压缩,或者与其他高校路由结合,进一步降低能耗。

5.5压缩感知

压缩感知( Compressive Sensing,CS) 理论由Donoho与Candes 等人于2004 年提出,是一个充分利用信号稀疏性或可压缩性的全新信号采集、编解码理论。CS 处理大规模稀疏或可压缩数据具有很大

优势,在很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Hormati A等人[33]提出了分布式CS 的稀疏模型及重建算法。通过多个传感器同时测量某一现象,基站收到所有的测量值并运行算法联合解码传感器所获取的信号,重建传感器所监测的现象。这样,能够在能量和带宽两个性能评价指标上取得较好的效果。Haupt J等人[34]提出了一种分散压缩的方法,指出可以采用CS 理论来实现从分布式数据中提取有关信息并以无线的方式传输到远程目的地。并用WSN 监测河水的例子阐述了这一问题。Wan Tao 等人[35]提出了一种在压缩域中使用改进的采样模式的图像融合算法,即使用一种简单最大选择融合策略对输入图像的压缩测量矩阵进行

融合。Leung H 等人[36]进行了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感知研究,主要关注特征层的融合体系结构及分布式感知的情景评估结构的设

计等,并提出了将定位、关联、融合联合起来的策略。但是,该文献却没有考虑将CS 理论应用其中。如果将CS 理论,特别是将分布式CS 理论应用到该文献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6.基于预测的数据融合算法。为了从数据源处减少冗余信息的产生,只有当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超过给定阈值时,才传输数据。通过预测,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从而降低网络能耗,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现有文献采用的预测融合方法主要有基于预测的时域融合方法有概率模型[37]、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38]和自适应的双重预测策略[39]等方法。其中自适应的双重预测策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BP 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特性,已被引入到WSN 数据融合中。但BP 神经网络存在训练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及

“过学习”等问题,学者运用新技术对对BP 神经网络的算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这些方法主要有,粒子群优化算法、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粗糙集、小波变换等技术。但这些方法要求计算量较大,文献[39]中利用基站运行BP 神经网络算法,有效解决了节点计算耗能大于传送未拟合数据的耗能问题。支持向量机突出的优点是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归纳原则,克服了BP 神经网络存在的缺陷,正成为继神经网络研究之后新的基于预测的数据融合研究热点

[1]Luo Hong, Luo Jun,Liu Yonghe,et al.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with Adaptive Date Fusion in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ssding of DIALM-POMC’05,2005:80-88.

[2]Intanagonwiwat C,Govindan R,Estrin D,et al.Drected Diffus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003,11(1):2-16.

[3] Yang S ,Cho K. High Dynamic Range CMOS Image Sensor

with Conditional Reset [A]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2002:12-15. [4]Manjeshwar A ,Agrawal D.TEEN:A Protocol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1th Internetional Woekshop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Issues in Wireless Networks and Mobile Computing’01,2001:2009-2015.

[5] Lindsey S,Raghavendra C.PEGASIS:Power-effcient Gathering

in Sensor Information Systems[C].In Proceeding of the IEEE Aerospace Conference.Montana: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ionic Systemtems Society,2002:1125-1130.

[6] Tan H O ,Korpeoglu I. Power efficient data gat hering and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 .ACM SIGMOD Record,2003, 32(4) :66-71。

[7] Zhang Wen2sheng ,Cao Guo2hong. DCTC: dynamic convoy t ree based collaboration for target t racking in sensor networks [J ]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2004 , 3 ( 5) :

1689-1701

[ 8 ] Luo Hong ,Liu Yong he ,Sajal K D. Routing correlated data with fusion cos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 ].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2006 ,5(11):162-632

[9] Luo Hong ,Luo J un ,Liu Yong2he ,et al . Adaptive data fusion for 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J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6 ,55 (10) :1286-1299 [10] Ding M , Cheng X, Xue G ,Aggregation Tree Construction in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the IEEE 58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Conference.2003,4:2168-2172.

[11] Roedig U,Barroso A,Sreenan C J.Determinination of Aggregation Point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30th Euromicro

Conference(EUROMICRO2004),Rennes,France,5032510,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4.

[12] Zhao J,Govindan R ,Estrin https://www.360docs.net/doc/809202150.html,puting Aggregates for Monitor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nsor Network Protocols and Applications,May 2003:139-148.

[13]Boulis A,Ganeriwal S ,Srivastava M B .Aggregation in Sentor Networks:an Energy-accuracy Trade-off[C].IN Proceeding of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nsor Network Protocols and applications,May 2003:128-138.

[14] Solis I,Obraczka K.The Impact of Timing in Data Aggregation for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 Internation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June 2004,6:3640-3645.

[15] Pham T ,Kim E J,Moh M.On Data Aggregation Qua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Protocols-Extended Summary[C].In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bad Networks,2004:730-732

[16]付华,赵刚.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能量均衡的分簇策略[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 4) : 1494-1496.

[17] Liu An-Feng,Wu Xian-You,Chen Zhi-Gang,et al An energy balanced data gathering algorithm for linea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nt J Wireless Inf Networks,2010,17(1-2):42-53.

[18]周平,张胜,舒坚.基于预测模型的WSN 节点能量融合

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0,36( 1):110-111,130.

[20] 王殊,阎毓杰,陈帅,等.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19(3):926-932.

[19] Magli E ,Mancin M,Merello L.Low-Complexity Video Compress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July 2003.

[21 ] Xiong Zi xiang ,Liveris A D ,Cheng S. Dist ributed source coding for sensor networks [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4,21(5):80-94

[22] 吴亦川,黄奎,郑建平,等. 一种自适应的TCP/ IP报头压缩算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 ,42 (4) :655-661

[23] 周新运,孙利民,皇甫伟,等.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一种自适应的报头压缩机制[J] .软件学报,2007 ,18(5):1122-1129

[24] Pet rovic D , Shah R C , Ramchandran K, et al. Data funneling:routing with aggregation and compress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 ∥The Fir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nsor Network Protocols and Applications. Anchorage ,A K:IEEE Press ,2003:156-162

[25] He T ,Blum B M ,Stankovic J A ,et al . AIDA :adaptive applica tion2 independent data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

2004 ,3(2):426-457

[ 26 ] Ee C T ,Bajcsy R. Congestion control and fairness for many-to-one routing in sensor networks[ C]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Baltimore ,MD :ACM Press , 2004 :148-161

[27] Ciancio A,Ortega A.A Distributed Wavelet Compression Algorithm for Wireless Multihop Sensor Networks using Lifting[C].In Proceed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and Signal Processing,2005,4:18-23.

[28]Baek S J ,Veciana G D ,Su x.Minimiz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s Through Distributed Date Comp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Aggregation[J].IEEE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04,22(6):1130-1140.

[29] Chou J ,Petrovic D ,Ramchandran K,Signals,Tracing and Exploiting Correlations in Dense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ACM the 36th Asilomar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Computers,2002,1:39-43. [30]Chou J,Petrovic D,Kannan R.A distributed and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Approach to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Sensor Network[C].In Proceeding of IEEE INFOCOM 2003,April 2003:1054-1062.

[31] Pattemn S ,Krishnamachari B,Govindan R. The Impact of Spatial Correlation on Routing with Compress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IPSSN’04),April 2004. [32] Arici T,Gedik B,Altunbasak Y,et al. PINCO:a Pipelined In-network Compression Scheme for Data Coll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In Proceeding of IEEE ICCCN 2003,October 2003:539-544.

[ 33 ] Hormati A ,Vet terli M. Dist ributed compressed sensing : sparsity models and reconst ruction algorit hms using annihilating filt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 Speech andSignal Processing. Las Vegas ,NV:IEEE Press ,2008 :514125144

[34] Haupt J ,Bajwa W U ,Rabbat M ,et al . Compressed sensing for networked data [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8 ,25(2):92-101.

[35 ] Wan Tao ,Canagarajah N ,Achim A. Compressive image fusion

[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Las Vegas ,Nevada : IEEE Press ,2008 :13082- 1311.

[36] Leung H ,Chandana S ,Wei Shuang. Dist ributed sensing based onintelligent sensor networks[J].IEEE Circuit s and Systems

Magazine ,2008 ,8 (2):38-52

[37] Chu D ,Deshpande A , Hellerstein J M ,et al . Approximate Data Collection in Sensor Networks using Probabilistic Models[ C] ∥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USA :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48-59 [38] Wang Xue ,Ma Jun jie ,Wang Sheng ,et al . Time series forecast- ting for energy2efficient organiz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 ] . Sensors ,2007 ,7:1766-1792。

[39 ] Le B Y A ,Santini S ,Bontempi G. Adaptive model selection for time series predi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J ] Signal Processing ,2007 ,87 (12):3010-3020

[40]肖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数据收集协议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又称作信息融合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数据融合还很难给出一个统一、全面的定义。随着数据融合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外研究成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一样,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多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具体地说,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如下: 1)N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有源或无源的)收集观测目标的数据; (2)对传感器的输出数据(离散的或连续的时间函数数据、输出矢量、成像数据或一个直接的属性说明)进行特征提取的变换,提取代表观测数据的特征矢量Yi; (3)对特征矢量Yi进行模式识别处理(如,聚类算法、自适应神经网络或其他能将特征矢量Yi变换成目标属性判决的统计模式识别法等)完成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 4)将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数据按同一目标进行分组,即关联; (5)利用融合算法将每一目标各传感器数据进行合成,得到该目标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Dempster-Shafer(D-S)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卡尔曼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主要用于融合低层次实时动态多传感器冗余数据。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决定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和数据估计。如果系统具有线性动力学模型,且系统与传感器的误差符合高斯白噪声模型,则卡尔曼滤波将为融合数据提供唯一统计意义下的最优估计。卡尔曼滤波的递推特性使系统处理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和计算。但是,采用单一的卡尔曼滤波器对多传感器组合系统进行数据统计时,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例如:(1)在组合信息大量冗余的情况下,计算量将以滤波器维数的三次方剧增,实时性不能满足;(2)传感器子系统的增加使故障随之增加,在某一系统出现故障而没有来得及被检测出时,故障会污染整个系统,使可靠性降低。 多贝叶斯估计法 贝叶斯估计为数据融合提供了一种手段,是融合静态环境中多传感器高层信息的常用方法。它使传感器信息依据概率原则进行组合,测量不确定性以条件概率表示,当传感器组的观测坐标一致时,可以直接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但大多数情况下,传感器测量数据要以间接方式采用贝叶斯估计进行数据融合。多贝叶斯估计将每一个传感器作为一个贝叶斯估计,将各个单独物体的关联概率分布合成一个联合的后验的概率分布函数,通过使用联合分布函数的似然函数为最小,提

工业4.0与大数据技术融合

工业4.0与大数据的技术融合-机械制造论文 工业4.0与大数据的技术融合 帕特里克?波让 2016年10月底,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 ”对话德国“工业4.0 ”大会在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大会上,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室总工程师帕特里克?波让(Patrick Beaujean )就如何探索工业4.0做了精彩的演说。 他认为,工业4.0是大规模信息技术进入到工业生产的过程,需要将互联网、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融合,实现生产过程互联互通。 我在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研究室工作,并且,我也以在这个研究室工作引 以为豪。因为,这个研究室是德国研究工业 4.0的能力中心。它是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资助运营的机构,主要负责工业4.0数据化的研究,是德国推动工业革命的“致命武器”。 “致命武器” 这个研究室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并且规模很大,目前大概有800 多名研究人员。研究室具有优秀的管理层,在管理者的带动下,我们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不仅和企业进行合作,还和应用技术研究所等机构进行合作,双方在工业4.0领域的研究人员加起来可达2000多人,而且这些人都是专注研究工业4.0 的高端人才,这也反应出研究室在工业4.0领域强大的人才支撑以及对未来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我们专注于研究加工技术、工业4.0、计量、生产与机床、齿轮技术、培训和管理领域,其中,加工技术、生产流程等是我们最擅长的领域。比如,我们有成熟的模具制造加工技术,也有优良的激光处理技术,我们在生产控制与自动化 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本。除此之外,我们还深入探究管理领域,尤其是在商业管理、技术管理、创新管理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这些领域都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课题,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探究其他领域。 “工业4.0 ”的定义 研究人员在探究工业4.0时,不要仅把研究、教育当做一份工作来看待,而是要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如何定义工业4.0呢?我觉得工业4.0是指大规模信息技术进入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我们不但要做互联网,也要做物联网,必须将 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密切融合,这才是工业 4.0的真正意义。不过,就目前来看,工业现场实现物联网还需一段时间,而且实现的过程也相当不容易。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_王春平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5):64267 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3 王春平1,2,韦 强1,鲍国连13,刘 燕1,邵泽香1,2,季权安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2.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 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就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其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了综述,另外还对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融合子的筛选方法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有效的诱导融合方法和筛选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影响因素;融合方法;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Q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8)0520064204 原生质体融合也称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是指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在离体条件下用人工方法将不同种的细胞通过无性方式融合成一个核或多核的杂合细胞的过程[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法国的Karski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 L 等[2]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报道了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项新技术,并从微生物种内融合扩展到界间的融合。路玲玲等[3]采用融合技术成功构建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至此,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4]。 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整个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5]。1.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制备原生质体的最大障碍就是细胞壁,现在去除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酶法,使用的酶主要为蜗牛酶或溶菌酶,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的种类而定。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有其较为适当的形成条件。在菌龄选择上,多采用对数生长中后期的细菌,这主要是由于对数生长期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最低,细胞壁对酶的作用最敏感。王燕[6]对双亲灭活米曲霉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的过程中,用纤维素酶、溶壁酶、蜗牛酶混合浓度比为5∶3∶1的酶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去壁效果。使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复合物或商品酶的混合液比单独使用一种酶的效果好,在一定范围内,酶作用的时间和酶作用的浓度都与原生质体的形成率成正相关,而与再生率成反相关。另外,ED TA作为螯合剂,可以避免金属离子对酶的抑制作用而提高酶脱壁效果,从而提高原生质体的形成率。据报道,对大肠埃希菌来说,用ED TA洗涤后,可以除去对酶解不利的金属离子[7]。另一方面,在原生质体制备前,用适量的青霉素对菌体进行预处理,可以抑制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转肽作用,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根据酶反应动力学原理,酶解温度直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度,如放线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28℃~37℃,真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30℃~35℃[8]。在高渗Tris 溶液中添加15mL/L聚乙烯吡咯烷酮(PV P)等原生质体扩张剂,有利于溶液中细菌的分散,有助于制备原生质体,添加0.02mol/L镁离子,有利于原生质体的稳定。关于原生质体的再生,吴孔兴等[9]报道在原生质体高渗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3mol/L的蔗糖和0.2mol/L的丁二酸钠是合适的,王玉华等[10]报道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5mol/L的蔗糖是适宜的,这可能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而定。 1.2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报道了离心力诱导法对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随后人们相继用NaCl、KCl和Ca(NO3)2等作为诱变剂进行融合,但融合频率都很低。聚乙二醇在适量 3收稿日期:2008202203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5C12021,2005E60014) 作者简介:王春平(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研究。3通讯作者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1引言 融合(Fusion)的概念开始出现于7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多源相关、多源合成、多传感器混合或数据融合(Data Fusion),现在多称之为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或数据融合。 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和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综合信息过程。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传感器的数据和辅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精确、更明确的推理结果。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协同性、实时性以及低成本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关键在于信息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2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由于信息融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融合过程的分类。

2.1按照信息表征层次的分类系统的信息融合相对于信息表征的层次相应分为三类: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折与理解等方面,采用经典的检测和估计方法。特征层融合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信息融合,目标跟踪领域的大体方法都可以修改为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它实质上是模式识别问题,具体的融合方法仍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 决策层融合是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处理,其中包括顶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决策层触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2.2JDL模型(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JDL)和λ -JDL模型该模型将融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源处理,第一层处理(即目标提取)、第二层处理(即态势提取)、第三层提取(即威胁提取)和第四层提取(即过程提取)。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有层次地进一步分割,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它们。 λ-JDL模型为JDL模型的简化,把0层包含进了1层,4层融入其他各层中。

多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本次讲座主要讲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定义、应用领域、所具有的优势、信息融合的级别、通用处理结构、主要技术方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多源信息融合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包括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相关、组合和估计,从而提高状态和身份估计的精度,以及对战场态势和威胁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时完整的评估。简单说,多源信息融合就是对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例如我们感知天气,通过我们的体表感觉温度的高低,通过眼睛观察天气的晴朗或阴雨,通过耳朵听风的大小,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大脑的综合处理,对天气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定位。 多源信息融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军事上进行战场监视、图像融合,包含医学图像融合等、工业智能机器人(对图像、声音、电磁等数据进行融合,以进行推理,从而完成任务)、空中交通管制(由导航设备、监事和控制设备、通信设备和人员四部分组成)、工业过程监控(过程诊断)、刑侦(将人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声音等信息进行融合,可提高对人身份识别的能力)、遥感等。 信息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时因为它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也就是防破坏能力,改善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扩展覆盖范围;提高可信度,降低信息的模糊度,如可以使多传感器对同一目标或时间加以确定;提高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信息的合成可以获得比任一单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从而使系统不易受到破坏。 信息融合的级别有多种分类方法,若按数据抽象的层次来分,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对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基于融合后的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和判断决策。数据级融合的精度高,但由于数据量大,故处理的时间长,代价高,数据通信量大,抗干扰能力差,并且要求传感器是同类的。多应用在多源图像复合、同类雷达波形的直接合成等。特征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抽象出自己的特征向量(比如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信息),融合中心完成的是特征向量的融合处理。这种融合级别实现了可观的数据压缩,降低了通信带宽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实时处理,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有用信息,使融合性能有所降低。决策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基于自己的数据作出决策,然后融合中心完成的使局部决策的融合处理。这种级别的融合数据损失量大,相对来讲精度低,但却抗干扰能力强,通信量小,对传感器依赖小,不要求同质传感器,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 图1、集中式结构 多源数据融合的通用结构有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所有传感器的数据直接送给融合中心进行处理,结构如图1所示。 分布式结构是融合中心收到的是经过局部处理的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混合式结构是

数据融合技术简介

数据融合技术简介 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融合的概念虽始于70年代初期,但真正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乃是80年代的事【1】,尤其是近几年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美、英、日、德、意等发达国家不但在所部署的一些重大研究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已陆续开发出一些实用性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和运行。 我国“八五”规划亦已把数据融合技术列为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并部署了一些重点研究项目,尽可能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投入。但这毕竟是刚刚起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十分严峻的,当然也有机遇并存。这就需要认真研究,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军情,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据融合可分为: (1)像素级融合: 它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报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数据的综合与分析。数据层融合一般采用集中式融合体系进行融合处理过程。这是低层次的融合,如成像传感器中通过对包含若一像素的模糊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来确认目标属性的过程就属于数据层融合。 (2)特征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属于中间层次的融合,它先对来自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特征可以是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然后对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特征层融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并且由于所提取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有关,因而融合结果能最大限度的给出决策分析所需要的特征信h。特征层融合一般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的融合体系。特征层融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融合;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 (3)决策层融合 决策层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基本的处理,其中包括预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进行决策层融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数据融合作为一种数据综合和处理技术,实际上是许多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其中涉及的知识包括通信、模式识别、决策论、不确定性理论、信号处理、估计理论、最优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特别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数据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具体的数据融合的方法很多【3】【4】,常用的方法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1)基于统计理论的融合方法----------- 基于统计理论的融合方法有:经典推理法、贝叶斯估计法和证据理论法(Dempster-Shafer)。 经典推理法在早起的数据融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完全依赖数学理论,则形式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必须要求先验知识和计算先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同时一次仅能估计

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学科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姓名:高鸽 学号:S2******* 日期:2012年4月

常用数据融合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最优化理论、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小波分析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数据融合技术方案。表1对现有比较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进行了归纳,主要分为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 目前,人们已开始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应用于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文献[25]提出的复杂工业过程综合集成智能控制系统便是其中的一种。 表1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 1)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最简单直观地实时处理信息的融合方法。基本过程如下: 设用n 个传感器对某个物理量进行测量, 第i 个传感器输出的数据为i X , 其中,i= 1,2,…,n, 对每个传感器的输出测量值进行加权平均, 加权系数为i w ,得到的加权平均融 合结果为:i 1 =n i i X w X =∑ 加权平均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冗余信息进行加权平均, 结果作为融合值。应用该方法必须先对系统和传感器进行详细分析, 以获得正确的权值。

2)极大似然估计 极大似然估计是静态环境中的常用方法,能将信息融合取为使似然函数得到估计值。 3)Kalman 滤波 Kalman 滤波用于动态环境中冗余信息的实时融合。对线性模型系统, 且噪声是高斯分布的白噪声, 可获得最优融合信息统计。非线性模型, 可采用扩展Kalman 滤波。系统模型有变化或系统状态有渐/ 突变时, 可采用基于强跟踪的Kalman 滤波。 4)贝叶斯估计法 贝叶斯估计属静态环境信息融合方法,信息描述为概率分布,适用于具有加高斯噪声的不确定信息处理。 贝叶斯推理技术主要用来进行策略层融合,它是通过把先验信息和样本信息合成为后验分布,对检测目标作出推断。设来自第i 个传感器的信息为 i s ,i=1,2,…k ,则数据融合后 目标d 的后验概率是: 1 1 1 ()(|) |()(|)()(|) k i i k k i i i i i P d P d P P d P d P d P d s s s s ===+∏∏∏(d )= 缺点:对先验概率比较敏感,并且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先验分布并不容易。 4)D-S 法 Dempster-Shafter (简称D-S 法)是目前数据融合技术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常用来表示对于检测目标的大小、位置及存在与否进行推断。它实际上是广义的贝叶斯方法。根据人的推理模式,采用了概率区间和不确定区间来决定多证据下假设的似然函数来进行推理。由各种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提取的特征参数构成了该理论中的证据,利用这些证据构造相应的基本概率分布函数,对于所有的命题赋予一个信任度。基本概率分布函数及其相应的分辨框合称为一个证据体。因此,每个传感器就相当于一个证据体。多个传感器数据融合,实际上就是在同归分辨框下,用Dempster 合并规则将各个证据体合并成一个新的证据体。产生新证据体的过程就是D-S 法数据融合。 5)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定义相似性函数或关联度量以提供任何两个特征向量间“接近”程度或不相似程度的值, 依隶属度将样本归并到某类。可分成硬聚类和模糊聚类和可能性聚类等方法。 6)模糊逻辑法 针对数据融合中所检测的目标特征具有某种模糊性的现象,有人利用模糊逻辑方法对检测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建立标准检测目标和待识别检测目标的模糊子集是此方法的研究基础。但模糊子集的建立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检测目标,同时又必须建立合适的隶属函数。实际上,确定隶属函数比较麻烦,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方法可遵循。又由于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文献综述

XXXX学校XXXXXX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 设计(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 2010年月日

题目 学生:学号:班级: 导师: 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细菌遗传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文中综述了亲本菌株选择性遗传标记方法、影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因素、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条件。介绍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引言:原生质体融合也称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是指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在离体条件下用人工方法将不同种的细胞通过无性方式融合成一个核或多核的杂合细胞的过程[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法国的Karski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 L等[2]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报道了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项新技术,并从微生物种内融合扩展到界间的融合。路玲玲等[3]采用融合技术成功构建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至此,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4]。 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整个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5]。 1.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制备原生质体的最大障碍就是细胞壁,现在去除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酶法,使用的酶主要为蜗牛酶或溶菌酶,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的种类而定。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有其较为适当的形成条件。在菌龄选择上,多采用对数生长中后期的细菌,这主要是由于对数生长期细菌的细胞壁中肽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融合技术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 1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概述: 随着电子技术、信号检测和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使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在这些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示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得的多传感器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优化综合以完成所需的估计和决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确切地讲信息融合技术是随着信息处理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而形成的,涉及数学、军事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具体使用。对信息融合的理解并不困难,通俗地说,它是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原始采集的信息经常是无序的、分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经过信息处理,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融合,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得到有用的、相互关联的、而且是可方便使用的信息。实际上,人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信息融合系统,大脑这个融合中心去协同眼(视觉)、耳(听觉)、口(味觉)、鼻(嗅觉)、手(触觉)等多类“传感器”去感觉事物各个侧面的信息,并根据人脑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相关分析、去粗取精,从而综合判决,获得对周围事物性质和本质的全面认识。 信息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策和估计任务所需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信息融合就是数据融合.但其内涵更广泛、更确切、更合理,也更具有概括性.不仅包括数据,而且包括了信号和知识。 根据美国国防部三军实验室理事联席会给出的定义:信息融合是一个对从单个和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对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全面及时评估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是对其估计、评估和额外信息源需求评价的一个持续精练(Refinement)

态势感知中的数据融合和决策方法综述x

态势感知中的数据融合和决策方法综述 作者简介:盖伟麟(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辛丹、王璐,硕士研究生;欣,讲 师、博士;胡建斌,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3-03-05 修回日期:2013-05-08 E-mail:gaiweilin54070225163. 态势感知中的数据融合和决策方法综述 盖伟麟a,辛丹a,王璐b,欣a,胡建斌b (大学a.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b.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00871) 摘要: 在赛博空间态势感知的相关研究中,处理不确定、不精确的多源异构信息是态势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正确处理这些信息,提高对态势的认识,使得到的态势更具有正确性、时效性和全局性,研究数据融合方式和决策方式等现存的处理技术并进行综述。数据融合包含贝叶斯网络、D-S 证据理论、粗糙集理论、神经网络、隐马尔科夫模型及马尔科夫博弈论等方式,决策方式涵盖认知心理学、逻辑学、风险管理等。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技术焦点呈现多样性,但在态势生成应用及验证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赛博空间;态势感知;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决策 Review of Date Fusion and Decision-making Methods in Situation Awareness GAI Wei-lina, XIN Dana, WANG Lub, LIU Xina, HU Jian-binb (a. School of Software and Microelectronics; b. School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of cyber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 how to deal with uncertain, inaccurate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situ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accurately handle with the information,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e situation, make the situation more accuracy, timeliness and overall, the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focus, mainly including data fusion methods and decision-making methods. Data fusion methods mainly includes Bayesian network, D-S evidence theory, rough set theory, neural network, hidden Markov model and Markov game theory methods, and decision-making mainly includes cognitive psychology, logic and risk management method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urrent technology focuses present diversity, but still has great space for improvement in both the situation generation appl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Key words】cyber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fusion; decision-making DOI: 10.3969/j.issn.1000-3428.2014.05.005 计算机工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40 卷第5 期

大数据融合是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9202150.html, 大数据融合是关键 作者:程彦博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5年第18期 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目标的城市不一而足。然而,究竟怎么做才能达到智慧城市的标准?如何利用跨部门的大数据,融合成为政府决策部门的“智脑”,辅助把脉城市经济运行? 最近,“互联网+”成为一个热词。在城市信息化领域,“互联网+”同样给智慧城市建设插上了翅膀,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城市可以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实,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智慧城市,从城市管理和服务者的角度,都希望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增强政府和民众的互动,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的大联动,最终实现建设一个智慧的公共城市环境。 然而,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没有停止。经过多年的建设,各个城市也建设了大量的信息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由于受到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时至今日,当建设智慧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迎面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智慧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 近日,东方通连续荣获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颁发的智慧城市两大奖项,在大数据的融合应用服务领域持续发力。那么,是什么让东方通获此殊荣,东方通是否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所在? 东方通副总裁、数据融合服务中心总经理李晓钢一语中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务大数据融合。 跨部门大数据融合模型创新 人们喜欢把大数据比喻成金矿,认为其中蕴含了巨大的价值。然而,这些数据真的要产生价值,一定不能是割裂的、无法共享和互通的。 近年来,政府和各个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各类数据不能互通、信息资源不能整合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破解各类业务、各种应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整合的问题,已经箭在弦上。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以及政府基础信息共享的模式正在推行,各个行业围绕行业特征建立了行业基础信息系列标准,针对人口、法人、道路基础设施、车辆等要素,基本形成了以人、物为主管理对象的唯一标识编码体系。

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数据融合是WSN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一定算法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各种网内处理,去除冗余信息,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文以从降低传输数据量和能量方面对数据融合方法进行分类,介绍其研究现状。 1.与路由相结合的数据融合 将路由技术和数据融合结合起来,通过在数据转发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数据融合,减轻网络拥塞,延长网络生存时间[1]。 1.1查询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2]作为查询路由的代表,数据融合主要是在其数据传播阶段进行,采用抑制副本的方法,对转发过的数据进行缓存,若发现重复数据将不予转发,该方法有很好的能源自适应性,但是他只能在他选择的随机路由上进行数据融合,并不是最优方案。 1.2分层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Wendi Rabiner Heinzelman 等提出了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使用分簇概念,其将网络分为不同层次的LEACH 算法[3] :通过某种方式周期性随机选举簇头,簇头在无线信道中广播信息,其余节点检测信号 并选择信号最强的簇头加入,从而形成不同的簇。每个簇头在收到本簇成员后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并将结果发送给汇集节点。LEACH算法仅强调数据融合的重要性,但未给出具体的融合方法。TEEN是LEACH 算法的改进[4],通过缓存机制抑制不需要转发的数据,进一步减少数据融合过程中的数据亮。

1.3链式路由中的数据融合 Lindsey S 等人在L EACH 的基础上,提出了PEGASIS 算法[5]每个节点通过贪婪算法找到与其最近的邻居并连接,从而整个网络形成一个链,同时设定一个距离Sink 最近的节点为链头节点,它与Sink进行一跳通信。数据总是在某个节点与其邻居之间传输,节点通过多跳方式轮流传输数据到Sink 处,位于链头节点和源节点之间的节点进行融合操作,最终链头节点将结果传送给汇聚节点。链式结构使每个节点发送数据距离几乎最短,比LEACH节能,但增大了数据传送的平均延时,和传输失败率。PEDAP (power efficient data gathering and aggregation protocol) [6]协议进一步发展了PEGASIS 协议,其核心思想是把WSN 的所有节点构造成一棵最小汇集树(minimum spanning tree) 。节点不管在每一轮内接收到多少个来自各子节点的数据包,都将压缩融合为单个数据包,再进行转发,以最小化每轮数据传输的 总能耗。然而,PEDAP 存在难以及时排除死亡节点(非能量耗尽) 的缺点。 2.基于树的数据融合 现有的算法有最短路径树(SPT)、贪婪增量树(GIT)、近源汇集树(CNS)和Steiner树以及他们的改进算法。Zhang [7]提出 DCTC(dynamic convey tree based collaboration) 算法。通过目标附近的节点协同构建动态生成树,协同组节点把测量数据沿确定的生成树向根节点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汇聚节点对其子生成树节点的数 据进行数据融合。Luo [8-9]了MFST (minimum fusion steiner t ree)

数据融合技术-精选文档

数据融合技术 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需要大面积部署节点来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但许多节点可能采集到类似数据,而且节点在收发数据的时候消耗的能量在节点总能量消耗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以,降低采集数据的不确定性和噪声干扰,并且减少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间的传输数据量就成为了降低网络能耗和提升网络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 1 数据融合的作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相对于网络本身来 说,用户更关注网络中采集和处理的数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技术主要作用在于降低网络能耗、提升数据准确性和提 高网络工作效率。 1.1降低网络能耗 由于单一传感器节点的监测范围有限,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常会采用大规模布设节点的方式来保证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时多个节点的监测数据可能完全相同或者极为相似,这使得多个节点上传的监测数据中会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如果将这些信息全部上报的话,并不会使用户得到更多信息,反而会对网络的能量造成极大消耗。 数据融合技术的意义就是要对上述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信息的相关性和事先预定的规则去除冗余信息,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数据量。 1.2提升数据准确性 由于各种干扰和节点本身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单一节点采集到的数据可靠性并不是很高,有可能出现误报、错报等情况。 因此靠少数几个分散的节点采集到的数据是无法保证准确性的,所以要对监测同一目标的多个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邻近节点采集到的数据差异较小,所以即使有个别节点出现误报和错报等情况也可以通过数据融合技术来去除异常数据。也就是说当个别节点出现故障时,也可利用其邻居节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正,不会影响到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常工作。 1.3提高网络工作效率 数据融合技术减少了网络中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减轻了网络传输的拥塞程度,从而减小了网络的传输时延,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即使在极端状况下,网络传输的数据量没有变化也可对多个分组进行合并,减少分组个数,降低传输过程中的冲突碰撞现象,提高信道利用率。 2 数据融合的分类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本文根据数据的抽象程度将操作级别的数据融合技术分为以下三类: 2.1 数据级融合 数据级融合是最底层的融合,融合对象是多个传感器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是面向数据的融合。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对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然后在进行特征提取和属性判决的数据融合技术。数据级融合对原始信息的保留最好,能够提供其他层次融合所不具有的细微信息。这类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与传感器的类型密切相关,与用户需求无关。它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由于所要处理的传感器数据量较大,数据之间的相似度高,因此融合操作的计算量是巨大的,处理代价较高。另外,数据级融合是在信息的最底层进行的,考虑到无线传感器的原始数据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在数据融合时有较高的纠错能力。 2.2 特征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是指首先对各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提取关键特征,再执行融合操作。特征级融合通过一些特征提取手段,将数据表示为一系列的特征向量,来反映事物的属性。 作为一种面向监测对象特征的融合,它是利用从各个传感器原始数据中提取的特征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的中间层次的融合过程。特征级融合操作的数据量、计算量都不大。关键特征的提取就是将传感器采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局限性 植物原生质体是指用特殊方法去细胞壁的、裸露的、有生活力的原生团。这种裸露细胞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还可形成细胞壁,进行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和诱发再生植株,因而仍然具有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借鉴于动物细胞融合的研究成果,在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植物的原生质体为材料,通过物理、化学等因素的诱导,使两个原生质体融合在一起以致形成融合细胞的技术。它不是雌雄孢子之间的结合,而是具有完整遗传物质的体细胞之间的融合,是2种原生质体间的杂交。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以把带有不同的基因组的两个细胞结合在一起,与有性杂交相比,无疑可以使“杂交”亲本组合的范围扩大,不但可以利用细胞核内基因资源,还可以利用包含在细胞质中的诸如叶绿体和线粒体DNA的遗传资源。 原生质体培养是细胞杂交的基础,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也只有360多个种的原生质体培养再生了完整的植株,大多数重要的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如葡萄、棕榈、橡胶、茶、香蕉、椰子和芒果等的原生质体再生仍然很困难,或者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在原生质体再生的物种中,茄科占了将近1/4,并且用于育种目的的大多数体细胞杂种和细胞质杂种也比较集中于茄属、烟草属、苜蓿属、柑橘属、芸薹属和番茄属等6个属中。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植物遗传改良,不但要使杂种细胞再生成完整植物,而且还必须提高植株再生的频率,以便有足够的群体进行有效的选择。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使许多原生质体再生的程序似乎较低,重复性较差,并且还具有基因型的依赖性。为了将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于更多的植物中,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植物细胞的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等发育机制。 1.技术局限性 植物细胞杂交的本质是将两种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诱导融合。由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因此融合之后的杂种细胞,可以再生出具有双亲性状的杂种植株。因此,细胞融合也叫原生质体融合或细胞杂交。其包括三个主要环节:诱导融合;选择融合体或杂种细胞;杂种植株的再生和鉴定。 1.1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是体细胞杂交的最基本的技术环节。融合方法的选择受到很多实验条件的限制。常用的化学方法有化学方法与电融合方法。化学方法中用的最多的是聚已二醇(PEG)融合技术。但是这种方法中PEG与高PH强加于原生质体的非常生理条件,PEG 的相对分子质量、纯度、浓度、处理时间、原生质体的状况和密度等都会影响PEG融合技术,而且其融合过程繁琐,PEG可能对细胞有毒害作用;而影响电融合的因素有电融合技术中交流电的强弱、处理时间的长短、电脉冲的大小电极的材料和间距、直流脉冲的强度、宽幅以及次数等。 而且对于不同的植物材料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找出这些参数的适当值。这就制约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常规育种方法。 1.2杂种细胞的选择 为了将杂种细胞与未融合的、同源融合的亲本细胞区分开,一般有以下选择方法: 1.2.1利用或诱导各种缺陷型或抗性细胞系,用选择培养基将互补的杂种细胞选择出来; 互补选择一般要求有相应的突变体。在体细胞杂交的研究中,虽然人们已经建立和利用了各种各样的突变体,但是在植物中要建立突变细胞系比较困难,如果要使突变细胞系保持再生能力就更难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1.2.2机械选择法 利用荧光素标记分离杂种细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显微镜操作费工费时,选择出异

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

天地图数据融合技术要求 (试行)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4年2月

目录 1 说明 (1) 2 技术依据 (1) 3 术语 (1) 4 成果数据规格 (2) 5 数据处理总则 (2) 5.1 数据源 (2) 5.2 基本原则 (2) 6 技术流程与分类处理要求 (3) 6.1 技术流程 (3) 6.2 分类处理要求 (4) 6.2.1道路数据处理要求 (4) 6.2.2铁路数据处理要求 (5) 6.2.3水系数据处理要求 (6) 6.2.4居民地数据处理要求 (6) 6.2.5境界与政区数据处理要求 (6) 6.2.6绿地数据处理要求 (6) 6.2.7地名地址与兴趣点数据处理要求 (7) 7 数据质量要求 (7) 附录A 数据分层与命名 (8) 附录B 属性结构 (9) 附录C 属性参考值域 (16)

1说明 天地图是由国家、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随着天地图应用的日益广泛与深入,采用“超链接”和“服务聚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跨省(市)域、跨层级(国家、省、市)的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查询、专题信息挂接、综合统计分析等应用需求。 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启动国家、省、市节点同构试点,旨在通过节点间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软件同构与数据融合,实现更深层次的分布式信息资源集成与协同服务,并为未来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服务资源动态调度奠定基础。 数据融合是节点同构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整合国家、省、市各级节点的数据资源,提高天地图各级节点数据的现势性,丰富数据内容。数据融合的主要对象包括水系、交通、居民地、境界、地名、地址、兴趣点与遥感影像等。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天地图国家、省、市级节点数据融合的总体原则、成果规格、技术流程及处理与质量要求。各级节点在进行数据融合时,应遵循本技术要求的规定,并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本地数据特点,编制数据处理的相关细则。 2技术依据 ●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1.7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 9010-2011 ●导航地理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GB/T 19711-2005 ●车载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GB/T 20268-200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 917-2009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2005 3术语 ●数据融合:从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精度和不同数据模型的地理空间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