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成分鉴定检测方法

食品成分鉴定检测方法
食品成分鉴定检测方法

食品鉴别及方法概述

1、食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食物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各种生理机能所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恒定、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来源。正因为食品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所以它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食物,人类就不能生存。

2、假劣食品的质量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食品的质量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营养丰富的食品,有时会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引起腐败变质,或者是在生长、来收(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受到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这样的食品一但被人食用,就可能引发传染病,寄生虫或食物中毒,造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更有一些假冒伪劣食品,鱼目混珠,流入市场,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选购食品时,学会客观、准确、快速地识别其品质优劣,择优而购是很有必要的。

3、正确使用食品质量的感官鉴别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

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优劣和真伪,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灵敏度高,直观而实用,与使用各种理化、微生物的仪器进行分析相比,有很多优点,因而它也是食品的生产、销售、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广大消费者从维护自身权益角度讲,掌握这种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感官手段来鉴别食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除了与人体感觉器官的健全程度和灵敏程度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人体的感觉器官正常,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又熟悉有关食品质量的基本常识时,才能比较准确地鉴别出食品质量的优劣。因此,通晓各类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方法,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购食品或食品原料、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常权益不受侵犯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依据。

4、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所依据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四条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第七条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其中第一项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这里所说的“感官性状异常”指食品失去了正常的感官性状,而出现的理化性质异常或者微生物污染等在感官方面的体现,或者说是食品这里发生不良改变或污染的外在警示。同样,“感官性状异常”不单单是判定食品感官性状的专用术语,而且是作为法律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而严肃地提出来的。5、凭感受器官发现食品的轻微变化

感官鉴别不仅能直接发现食品感官性状在宏观上出现的异常现象,而且当食品感官性状发生微观变化时也能很敏锐地察觉到。例如,食品中混有杂质、异物、发生霉变、沉淀等不良变化时,人们能够直观地鉴别出来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处理,而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检验分析。尤其重要的是,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只发生微小变化,甚至这种变化轻微到有些仪器都难以准确发现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嗅觉等都能给予应有的鉴别。可见,食品的感官质量鉴别有着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在食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中,第一项内容一般都是感官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不仅能够直接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做出判断,而且还能够据此提出必要的理化和微生物检验项目,以便进一步证实感官鉴别的准确性。

5、借助理化和微生物仪器检验食品质量感官鉴别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虽然是在购买食品和进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食品的感官性状变化程度很难具体衡量,也由于鉴别者的客观条件不同和主观态度各异,尤其在对食品感官性状的鉴别判断有争议时,往往难以下结论。为了克服上述弱点,在需要借助感官鉴别方法来裁定食品质量的优劣时,常常要邀请对食品的性状熟悉、感觉器官正常,无不良嗜好、有鉴别经验的人员同时进行,这样可以减少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若需要衡量食品感官性状的具体变化程度,则应该借助理化和微生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物的检验方法来确定。7、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对何场所的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又可以在购物现插进行,还可以在评比、鉴定会场合进行。由于它的简便易行、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目前已被国际上普遍承认和来用,并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查的实践中。

6、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优点

作为鉴别食品质量的有效方法,感官鉴别可以概括出以下三大优点:

(1)通过对食品感官性状的综合性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鉴别出食品质量有无异常,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可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2)方法直观、手段简便,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和专用、固定的检验场所以及专业人员。(3)感官鉴别方法常能够察觉其他检验方法所无法鉴别的食品质量特殊性污染微量变化。

7、食品色泽的原理与视觉在鉴别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食品的色泽是人的感官评价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食品显现着各不相同的颜色,例如,菠菜的绿色、苹果的红色、胡萝卜的橙红色等,这些颜色是食品中原来固有的。不同种食品中含有不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有机物吸收的是可见光区域内的某些波长的光,那么这些有机物就会呈现各自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如果有机物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以外,那么这种有机物则是无色的。那么何为可见光区域与非可见光区域呢?一般说来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肉眼能见到的光,其波长在400~800纳米之间,在这个波长区域里的光叫作可见光。而小于400纳米和大于800纳米区域的光是肉眼看不到的光,称为不可见光。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的颜色也不同。食品的颜色系因含有某种色素,色素本身并无色,但它能从太阳光线的白色光中进行选择性吸收,余下的则为反射光。故在波长800纳米的红色至波长400纳米的紫色之间的可见光部分,亦既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某一色或某几色的光反射刺激视觉而显示其颜色的基本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是识别每一种色的3个指标。对于判定食品的品质亦可从这3个基本属性全面地衡量和比较,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和鉴别出食品的质量优劣,以确保购买优质食品。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1)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高,人跟的视觉就越明亮,这就是说它的明度也越高。人们常说的光泽好,也就是说明度较高。新鲜的食品常具有较高的明度,明度的降低往往意味着食品的不新鲜。例如因致褐变、非酶褐变或其他原因使食品变质时,食品的色泽常发暗甚至变黑。

(2)色调:红、橙、黄、绿等不同的各种颜色,以及如黄绿、蓝绿等许多中间色,它们是由于食品分枝结构中所含色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选择性吸收而形成的。当物体表面将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全部吸收时,物体表面为黑色,如果全部反射,则表现为白色。当对所有波长的光都能部分吸收时,则表现为不同的灰色。黑白系列也属于颜色的一类,只是因为对光谱中各波长的光吸收和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它们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着两种特性。色调对于食品的颜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人眼的视觉对色调的变化较为敏感,色调稍微改变对颜色的影响就会很大,有时可以说完全破坏了食品的商品价值和实用价值。色调的改变可以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如食品的退色或变色),这说明颜色在食品的感官鉴别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3)饱和度: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也就是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当物体对光谱中某一较窄范围波长的光的发射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发射时,表明它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这种颜色的饱和度就越高。愈饱和的颜色和灰色不同,当某波长的光成分愈多时,颜色也就愈不饱和。食品颜色的深浅,浓淡变化对于感官鉴别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8、食品的气味与嗅觉在鉴别中的意义

食品本身所固有的、独特的气味,即是食品的正常气味。嗅觉是指食品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子浮游于空气中,经鼻孔刺激嗅觉神经所引起的感觉。人的嗅觉比较复杂,亦很敏感。同样的气味,因个人的嗅觉反应不同,故感受喜爱与厌恶的程度也不同。同时嗅觉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嗅觉的敏感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的嗅觉适应性特别强,即对一种气味较长时间的刺激很容易顺应。但在适应了某种气味之后,对于其他气味仍很敏感,这是嗅觉的特点。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9、食品的气味,大体上由以下途径形成的:

(1)生物合成:食品本身在生长成熟过程中,直接通过生物合成的途径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例如香蕉、苹果、梨等水果香味的形成,是典型的生物合成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本来水果在生长期不显现香味,成熟过程中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产生香味物质,使成熟后的水果逐渐显现出水果香。

(2)直接酶作用: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例如当蒜的组织被破坏以后,其中的蒜酶将蒜氨酸分解而产生的气味。

(3)氧化作用:也可以称为间接酶作用,即在酶的作用下生长氧化剂,氧化剂再使香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如红茶的浓郁香气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

(4)高温分解或发酵作用:通过加热或烘烤等处理,使水平原来存在的香味前体物质分解而产生香味成分。例如芝麻、花生在加热后可产生诱人食欲的香味。发酵也是食品产生香味的重要途径,如酒、酱中的许多香味物质都是通过发酵而产生的。

(5)添加香料: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引起人的食欲,在食品本身没有香味、香味较弱或者在加工中丧失部分香味的情况下,为了补充和完善食品的香味,可有意识地在食品中添加所需要的香料。

(6)腐败变质:食品在贮藏、运输或加工过程中,会因发生腐败变质或污染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气味。这在进行感官鉴别时尤其重要,应认真仔细地加以分析。

10、食品的滋味与味觉在鉴别中的意义

因为食品中的可溶性物质溶于唾液或液态食品直接刺激舌面的味觉神经,才发生味觉。当对某中食品的滋味发生好感时,则各种消化液分泌旺盛而食欲增加。味觉神经在舌面的分布并不均匀。舌的两侧边缘是普通酸味的敏感区,舌根对于苦味较敏感,舌尖对于甜味和咸味较敏感,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在感官评价食品的品质时应通过舌的全面品尝方可决定。

味觉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45℃范围内较适宜,尤其30℃时为敏锐。随温度的降低,各种味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觉都会减弱,尤以苦味最为明显,而温度升高又会发生同样的减弱。味道与呈味物质的组合以及人的心理也有微妙的相互关系。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时尤其显著,是咸味对味精的鲜味起增强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与此相反的削减作用,食盐和砂糖以相当的浓度混合,则砂糖的甜味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当尝过食盐后,随即饮用无味的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的变调现象。另外还有味的相乘作用,例如在味精中加入一些核苷酸时,会使鲜味有所增强。

在选购食品和感官鉴别其质量时,常将滋味分类为甜、酸、咸、苦、辣、涩、浓、淡、碱味及不正常味等。

11、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12、食品质量视觉鉴别方法的注意问题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入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13、食品质量嗅觉鉴别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人的嗅觉器官相当敏感,甚至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检查出来极轻微的变化,用嗅觉鉴别却能够发现。当食品发生轻微的腐败变质时,就会有不同的异味产生。如核桃的核仁变质所产生的酸败而有哈喇味,西瓜变质会带有馊味等。食品的气味是一些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形成的,所以在进行嗅觉鉴别时常需稍稍加热,但最好是在15~25℃的常温下进行,因为食品中的气味挥发性物质常随温度的高低而增减。在鉴别食品时,液态食品可滴在清洁的手掌上摩擦,以增加气味的挥发,识别畜肉等大块食品时,可将一把尖刀稍微加热刺入深部,拔出后立即嗅闻气味。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食品气味鉴别的顺序应当是先识别气味淡的,后鉴别气味浓的以免影响嗅觉的灵敏度。在鉴别前禁止吸烟。

14、食品质量味觉鉴别注意事项

感官鉴别中的味觉对于辨别食品品质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味觉器官不但能品尝到食品的滋味如何,而且对于食品中极轻微的变化也能敏感地察觉。做好的米饭存放到尚未变馊时,其味道即有相应的改变。味觉器官的敏感性与食品的温度有关,在进行食品的滋味鉴别时,最好使食品处在20~45℃之间,以免温度的变化会增强或减低对味觉器官的刺激。几种不同味道的食品在进行感官评价时,应当按照刺激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最后鉴别味道强烈的食品。在进行大量样品鉴别时,中间必须休息,每鉴别一种食品之后必须用温水漱口。

15、食品质量触觉鉴别时的注意问题

凭借触觉来鉴别食品的膨、松、软、硬、弹性(稠度),以评价食品品质的优劣,也是常用的感官鉴别方法之一。例如,根据鱼体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常常可以判断鱼是否新鲜或腐败,评价动物油脂的品质时,常须鉴别其稠度等。在感官测定食品硬度(稠度)时,要求温度应在15~20℃之间,因为温度的升降会影响到食品状态的改变。

16、食品质量感官鉴别适用的范围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食物,其品质优劣与真伪评价,都适用于感官鉴别。而且食品的感官鉴别,既适用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室内进行技术鉴定,也适合广大消费者在市场上选购食品时应用。可见,食品感官鉴别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其具体适用范围如下:

(1)肉及其制品:畜肉种类很多,禽肉更是不胜枚举,如猪、羊、牛、马、骡、驴、狗、鸡、鸭、鹅等畜禽肉及其制品都可以进行感官鉴别。各种畜禽肉都有其相应的特点,病、死畜禽肉与正常畜禽肉的鉴别方法,不仅对食品卫生或质量管理人员适用,而且对于为数众多的购买畜禽肉的消费人群也是适用的。

(2)奶及其制品:消毒鲜奶或者个体送奶户的鲜奶直接来用感官鉴别也是非常适用的。在选购奶制品时,也适用于感官鉴别,从包装到制品颗粒的细洁程度,有无异物污染等,通过感官鉴别即可一目了然。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3)水产品及其制品:鱼、虾、蟹等水产鲜品及干贝类、海参类等经过感官鉴别,即可确定能否食用。方法简便易行,快速准确。

(4)蛋及其制品:禽蛋种类很多,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能否食用或者变质与否,通过感官鉴别即可作出结论。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讲是很适用的方法。

(5)冷饮与酒类:冷饮与酒类的感官鉴别也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特别是酒中的沉淀物、悬浮物、杂质异物通过感官鉴别都可以直接检查出来。。

(6)调味品与其他食品:调味品主要是酱油、酱、醋及酱腌菜,其他食品如茶,糕点等等。这些食品都可以通过感官鉴别,把宏观指标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者区分出来予以控制,严防流入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总之,各种食品原料及其制品质量的宏观评价,都适用于感官鉴别方法。17、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应遵循的原则

要坚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因此,感官鉴别食品的品质时,要着眼于食品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性考评,尤其要注意感官鉴别的结果,必要时参考检验数据,做全面分析,以期得出合理、客观、公正的结论。这里应遵循的原则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食品卫生法规是鉴别各类食品能否食用的主要依据。

(2)食品已明显腐败变质或含有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含量过高或霉变)时,不得供食用。

(3)食品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供直接食用,必须加工复制或在其他条件下处理的,可提出限定加工条件和限定食用及销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食品某些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略低于卫生标准,而新鲜度、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卫生标准时,可提出要求在某种条件下供人食用。

(5)在鉴别指标的掌握上,婴幼儿、病人食用的食品要严于成年人、健康人食用的食人、健康人食用的食品。

(6)鉴别结论必须明确,不得含糊不清,对条件可食的食品,应将条件写清楚。对于没有鉴别参考标准的食品,可参照有关同类食品恰当地鉴别。(7)在进行食品综合性鉴别前,应向有关单位或个人收集该食品的有关资料,如食品的来源、保管方法、贮存时间、原料组成、包装情况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以及加工、运输、贮藏、经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寻找可疑环节,为上述鉴别结论提供必要的正确判断基础。

对食品进行感官鉴别时,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有关要求:

(1)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进行感官鉴别的人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感官鉴别经验。

(2)检查人员自身的感觉器官机能良好,对色、香、味的变化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

(3)非食品专业人员在检查和鉴别感官性状时,除具有正常的感觉器官外,还应对所选购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或对该食品正常的色、香、味、形具有习惯性经验。

18、鉴别后的食品其食用与处理原则

鉴别和挑选食品时,遇有明显变化者,应当即做出能否供给食用的确切结论。对于感官变化不明显的食品,尚须借助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检验,才能得出综合性的鉴别结论。因此,通过感官鉴别之后,特别是对有疑虑和争议的食品,必须再进行实验室的理化和细菌检验,以便辅助感官鉴别。尤其是混入了有毒、有害物质或被分解蛋白质的致病菌所污染的食品,在感官评价后,必须做上述两种专业操作,以确保鉴别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应提出该食品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阐明其来源和含量、作用和危害,根据被鉴别食品的具体情况提出食用或处理原则。

食品的食用或处理原则是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国家、集体或个人的经济损失,并考虑到物尽其用的问题。具体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正常食品:经过鉴别和挑选的食品,其感官性状正常,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可供食用。

(2)无害化食品;食品在感官鉴别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但经过处理后,可以被清除或控制,其危害不再会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如高温加热、加工复制等。

(3)条件可食食品;有些食品在感官鉴别后,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供人食用。如有些食品已接近保质期,必须限制出售和限制供应对象。

(4)危害健康食品:在食品感官鉴别过程中发现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食品,不能供给食用。但可在保证不扩大蔓延并对接触人员安全无危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如作工业使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用。但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不能保证安全的食品,如畜、禽患有烈性传染病,或易造成在畜禽肉中蔓延的传染病,以及被剧毒毒物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必须在严格的监督下毁弃。

19、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的一般术语及其含义

酸味: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苦味: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咸味:由某些物质(例如氧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基本味道。

甜味: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碱味: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涩味: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黏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又神经觉特性的复杂结合。它可能受触觉的、温度觉的,痛觉的和(或)动觉效应的影响。

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沾染:与该产品无关的外来味道、气味等。

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基本味道:四种独特味道的任何一种:酸味的、苦味的、咸味的、甜味的。

厚味:味道浓的产品。

平味:一种产品,其风味不浓且无任何特色。

乏味:一种产品,其乏味远不及预料的那样。

无味:没有风味的产品。

风味增强剂:一种能使某种产品的风味增强而本身又不具有这种风味的物质。

口感:在口腔内(包括舌头与牙齿)感受到的触觉。

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官特性。

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异常特征: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通常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质地:用机械的、触觉的方法或在适当条件下,用视觉及听觉感受器感觉到的产品的所有流变学的和结构上的(几何图形和表面)特征。

稠度:由机械的方法或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而变化。

硬:描述需要很大力量才能造成一定的变形或穿透的产品的质地特点。

结实:描述需要中等力量可造成一定的变形或穿透的产品的质地特点。

柔软:描述只需要小的力量就可造成一定的变形或穿透的产品的质地特点。

嫩:描述很容易切碎或嚼烂的食品的质地特点。常用于肉和肉制品。

老:描述不易切碎或嚼烂的食品的质地特点。常用于肉和肉制品。

酥:修饰破碎时带响声的松而易碎的食品。

有硬壳:修饰具有硬而脆的表皮的食品。

无毒、无害:不造成人体急性、慢性疾病,不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或者含有少量有毒有害物质,但尚不足以危害健康的食品。在质量感官鉴别结论上可写成“无毒”字样。

营养素:正常人体代谢过程中所利用的任何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

色、香、味:食品本身固有的和加工后所应当具有的色泽、香气、滋味。

20、粮食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未熟粒:籽粒不饱满、外观全部为粉质,无光泽的颗粒。

损伤粒:虫蛀、病斑和生芽等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筛下物:通过直径20毫米的孔筛的物质。无机杂质:泥土、砂石、玻璃、砖瓦块、铁钉类及其他无机物质。

有机杂质:无食用价值的稻谷粒、草籽、异种粮粒及其他

有机黄粒米: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色泽明显不同的颗粒。

颜色、气味:一批谷物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21、食用油脂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酸价: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游离脂肪酸含量越多,酸价越高,说明油脂的质量越差。

过氧化值:油脂最初氧化的灵敏指标。过氧化值超过0.15%时,即为油脂酸败的征兆。

溶剂残留量:提取油脂时所用的有机溶剂正己烷等在油脂中的残留部分。溶剂残留多时,造成食用油脂异味大,影响食用。

棉酚:存在于棉籽油中的一种黄色色素。棉酚有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结合型无毒。棉酚一般是指有毒的游离型棉酚。

油脂酸败:油脂长期贮存于不适宜的条件下,产生一系列的化学成分改变,使油脂分解出醛、酮、低级脂肪酸、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造成油脂感官性状改变,如有哈喇味等。

22、食糖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颜色:糖的外观品质指标。白糖颜色要洁白明亮,红糖要红亮。糖颜色深浅与糖的纯净度有关。晶粒:糖的颗粒结晶而言。砂糖晶粒整齐、大小一致。富有光泽、晶面明显、晶粒松散、不粘手、不结块。

气味与滋味:糖应具有的正常的气味与滋味。糖汁处理不净则带有异味,保管不妥则易沾污其他商品味,被微生物(酵母)污染易产生酒味和酸味。

夹杂物:糖中不应含有的外来的各种异物,如砂土、泥块、草屑等。

23、调味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1)酱油色泽:普通酱油所具有的棕褐色,不发乌,有光泽。香气:酱油应当有一定的酱香气,无其他不良气味。滋味:酱油咸甜适口、味鲜回甜,无苦、酸、涩等异味。生白:酱油表面生出一层白膜,是一种产气膜性酵母菌引起的(2)食醋色泽:食醋应具有与加工方法相适应的产品的固有色泽。气味:食醋应具有酸甜气味,不得混有异味。滋味:食醋应具有酸甜适口感,不涩,无其他不良滋味。霉花浮膜:食醋表面由微生物繁殖所引起的一层霉膜。

醋鳗、醋虱:食醋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在醋中有两种形态不同的生物存活,即醋鳗和醋虱。

(3)酱色泽:各种酱应具有的相应色泽。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气味:各种酱的咸度适口,不涩、不酸、不苦、无焦糊味及其他异味。

24、肉类、水产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肉类、水产品的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有色泽、粘度、组织状态、气味、煮沸后肉汤等指标,具体含义详见本书中相应的肉类和水产品的质量感官鉴别章节。

25、蛋、乳及乳制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1)蛋

新鲜蛋:蛋壳坚固、不格窝、无裂纹。灯光透视时气室高不超过11毫米,整个蛋呈微红色,蛋黄不见或略见暗影。打开后,蛋黄膜不破裂并带有韧性,蛋白不浑浊。

血圈蛋:受过精的鸡蛋,因受热而胚盘发育,呈现鲜红色小血圈。

血丝蛋:由血圈蛋继续发育扩大,灯光透视蛋黄有阴影,气室较大。打开后,蛋中有血丝。血坏蛋:受过精的鸡蛋,因受热时间较久,蛋壳发暗,手摸有光滑感觉,灯光透视蛋黄上有黑影,将蛋打开后,蛋黄边缘有血丝,蛋白稀薄。

孵化蛋:鸡蛋贮存日久或受热、受潮,蛋白变稀,水分渗入蛋黄使蛋黄膨胀,蛋黄膜破裂,透视时蛋黄散如云状,打开后蛋黄白全部相混。

泻黄蛋:由于蛋内微生物的作用或化学变化所致。透视时黄白混杂不分,全呈灰黄色。将蛋黄打开后,蛋黄、蛋白全部变稀,混浊,并带有不愉快的气味。

粘壳蛋(粘皮蛋、卷壳蛋、靠黄、顶壳):鸡蛋经久贮未曾翻动或受了潮,蛋白变稀,蛋白密度大于蛋黄,使蛋黄上浮,粘在蛋壳上。透视时气室大,粘壳程度轻者粘壳处带红色,称为红粘壳蛋:粘壳程度重者粘壳处带黑色,称为黑粘壳蛋:黑色面积占整个蛋黄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者,视为重度黑粘壳蛋,黑色面积占整个蛋黄面积二分之一以下者,视为轻度黑粘壳蛋。除粘壳外,蛋白、蛋黄界限分明,无变质发臭现象。黑腐蛋(臭蛋、混身蛋、坏蛋):这类蛋是严重变质的蛋,蛋壳乌灰色,甚至蛋壳因受内部硫化氢气体膨胀作用而破裂,透视时蛋不透光、呈灰黑色,蛋打开后蛋内混合物呈灰绿色或暗黄色并带有恶臭味。

霉蛋:鲜蛋受潮或雨淋后发霉:仅壳外发霉,内部正常者称为壳外霉蛋。壳外和壳膜内壁有霉

点、蛋液内无霉点和霉味,品质无变化者,视为轻度霉蛋。表面有霉点,透视时内部也有黑点,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打开后见壳膜及蛋液内均有霉点,并带有霉味者,视为重度霉蛋。虫蛋:为寄生虫引起的,蛋

打开后,蛋白内有小虫体。如发现血块者不属于虫蛋。

流清蛋(破损蛋、流汤蛋):蛋壳受外界力量震动而破碎,蛋白流出。破口直径小于1厘米者,视为小口流清蛋。

格窝蛋(瘪头蛋、熄嘴蛋):蛋受挤压使蛋壳局部破裂凹小成嘴状而蛋膜未破、蛋清不外流。

裂纹蛋(哑板蛋、瘪嘴蛋):蛋受压、碰撞,使壳裂成长破缝,将蛋握在手中相碰发出哑板声音。

(2)乳及乳制品

这类食品质量的感官局部术语主要有色泽、气味、滋味、组织形态等,其含义详见本书中乳及乳制品质量感官鉴别章节。

26、饮料、糕点类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常用术语及其含义

(1)饮料类

色泽:各种酒类和饮料应具有的相应的色泽。如白酒应是无色透明(个别的可带有本品种特有颜色)、无沉淀,无悬浮物的液体。

香气:各种酒类和软饮料应具有相应的溢香气。如白酒的香气分为溢香、喷香、留香。一般白酒都具有本身特有的醇香。

滋味:各种酒类和软饮料在品尝时应体现出的本品种固有的味道。如白酒的滋味有浓厚、淡薄、绵软、辛辣。纯净和邪味等。

(2)糕点类

回潮:糕点在存放保管期间,从空气中吸收水气而引起色、香、味、形的变化。

干缩:糕点在存放保管期间,失去水分,引起皱皮、僵皮、减重等,口感也发生变化。

走油:含有油脂的糕点,在存放保管期间,油分外渗,糕点失去光泽和原有风味。

变质:糕点在存放保管过程中被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污染而引起品质劣变,导致不能食用。

变味:糕点在存放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或与强烈异味的物质同贮,或由糕点内油脂氧化而产生异味,失去原味。脱色:糕点在存放过程中失去原有的色泽而变得乌暗,特别是受日光照射

后失去原有的鲜艳色泽。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虫蛀:糕点在加工过程中原料不洁、工艺不佳,夹杂混入虫卵发育为成虫;或是存放过程中被昆虫蛀蚀。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

课题:“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实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牢记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初步了解其化学特性,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同一食物中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营养物质。 2.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的实验态度及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并努力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鉴定方法。 2.难点:认识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含量不一样。 三、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饭粒(或馒头、面包的碎屑)、鸡蛋清、花生种子、食用油、碘酒、烧杯、白纸、载玻片、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1:课前准备,收集材料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当地的饮食特点,选择感兴趣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如马铃薯、鸡肉、奶油、核桃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感受其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节2: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PPT,展示我们平常吃过的食物,我们知道,一天中我们要吃许多的食物,都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 问题: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播放大量的美食图片,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还可以引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思考,有利于指导学生用心从日常生活出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激趣、激疑、探究之效果。 环节3:探究实验的开展 这部分教学,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六个环节。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借助引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馒头、面包、蔬菜、瘦肉、水果、鸡蛋、甘薯、牛奶、花生等食品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各种食物中得营养成分是否相同?不同食物中得营养物质含量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作出假设:以小组为单位,参考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提出合理的假设。 人要生长,就要不断的从外界摄取食物,我们的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脂肪、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假设能力,让其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绽放光彩。

实验2.1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教案

实验2.1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一、教材分析: 糖类、脂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大分子。对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是学习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名字早已了解,但不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为此,教材先安排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探知这些物质在生物体中的确存在,以便从感性认识开始引入正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生化鉴定的方法。 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实验方法训练,让学生知道利用特定的化学式给予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有特定的颜色反应可以鉴别这些物质,帮助学生学会生物组织中主要化合物的鉴定方法。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检测技术测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实际的应用,指导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 二、课题:实验2.1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化检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尝试检测部分饮料、食品的营养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同时,认识健康饮食的科学原理,激发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难点:应用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测定食物、饮料中的营养成分。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 实验2.1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和化学试剂能产生不同的特征性反应,利用这个特性区分各种有机物。 二、实验步骤 1、已知成分的鉴定 淀粉+ 碘呈现蓝色 还原性糖+ 班氏试剂加热至沸呈现红黄色沉淀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5%NaOH 1%CuSO4)紫色 脂肪+ 苏丹Ⅲ呈现橘红色 2、未知样品成分的鉴定 生物材料切碎----研磨----过滤-----取滤液。 每种鉴定用滤液2ml,加各种试剂进行鉴定。 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各种生物材料的有机物成分。 三、分析与讨论 1、哪种食物中含有你所鉴定的所有营养成分?哪种食物可作为人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2、根据实验结果和已学理论知识,吃水煮萝卜和甘蓝能获得脂肪吗? 九、评价: 1、下列各项中,能证明梨果肉细胞中含有葡萄糖的是() A、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桔黄色 B、与班氏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C、被碘液染成红色 D、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对试管中的梨匀浆液进行加热时,操作不正确的是() A、将试管放进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 B、将试管底部不接触烧杯底部 C、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D、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 3、一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种子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视野左上方细胞看得清晰,右上方细胞较模糊,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细调节器未调节好 B、反光镜未调节好 C、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D、显微镜物镜损坏 4、在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应该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这样做的目的是() A、留下次实验用 B、鉴定脂肪时用 C、失败后可再做 D、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作对照

功能性食品的功效成分

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与标志性成分分类及功能(一)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膳食的基本营养成分,占人类膳食能量来源的40%~80%。随着营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某些碳水化合物还具有一定的生理功效,这些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碳水化合物统称为功能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醇类、低聚糖类、多糖类与膳食纤维。 1.糖醇类主要生理功能 ①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与胰岛素无关,不会引起血糖值和血中胰岛素水平的波动,可用作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特定食品。 ②无龋齿性。可抑制引起龋齿的突变链球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预防龋齿。并可阻止新龋齿的形成及原有龋齿的继续发展。常用在咀嚼片中。 ③部分多元糖醇如木糖醇、乳糖醇、异麦芽糖醇等,有类似于膳食纤维的功能,可预防便秘、改善肠道菌群、预防结肠癌等作用。 2.低聚糖类生理功能 ①低热量,难消化由于大多数功能性低聚糖的糖苷键不能被人体内的消化酶水解,摄食后难以消化吸收,因而能量值很低或为零。基本上不增加血糖、血脂,能有效防治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②有水溶性膳食纤维作用功能性低聚糖也是一类低分子量的膳食纤维,与一般膳食纤维相比有如下优点:甜味圆润柔和,有较好的组织结构和口感特性;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且不影响食品原有的性质;在推荐范围内不会引起腹泻;日常需求量较少,约3g左右等。 ③防龋齿主要是由突变链球菌引起的,大量研究表明突变链球菌产生的葡萄糖转移酶,不能将低聚糖分解成粘着性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另外突变链球菌从功能性低聚糖生成的乳酸也明显比从非功能性低聚糖蔗糖、乳糖生成的乳酸少,故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低龋齿性糖类。 ④促进矿物质的吸收研究表明,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具有截留矿物质元素如Ca、Mg、Fe和Zn的能力。低聚果糖不能被消化酶分解,在到达大肠后,随着低聚果糖被双歧杆菌发酵分解,释放出矿物质离子。另外,低聚果糖经双歧杆菌等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降低了肠道pH,在酸性环境中,许多矿物质溶解速度增加,更有利于吸收。 ⑤肠道中有益菌群双歧杆菌增殖。 3. 活性多糖类主要生理功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淀粉、蛋白质实验鉴定方法、所用试剂以及脂肪的鉴定方法。 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会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小组进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不同食物中可能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但是主要成分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营养均衡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方法以及所用试剂。 2. 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二)教学难点: 1.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会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了解不同食物中可能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但是主要成分不尽相同,从 而形成营养均衡的观点。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二)教师准备: 1、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2、实验器材:烧杯、白纸、载玻片、玻璃棒、试管、试管架 3、实验材料和试剂:饭粒(或馒头、面包的碎屑)、鸡蛋清、抄熟的花 生种子、食用油、碘酒等 4、实验装置及材料:(图片)

四、 课时计划 : 1课时 五、 设计思路: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的实验为分组实验,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方法和所用试剂。教学难点是了解不同食物中可能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但是主要成分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营养均衡的观点。我的教学策略是:首先通过大家熟知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展示不同的食物图片让学生分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再次,联系前面所学内容、生活常识、以及课本知识这些方面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出鉴定蛋白质、脂肪、糖类(淀粉)的原理、试剂等方面的知识。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教师解惑答疑进行精讲点评并总结本节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操作,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馒头中富含淀粉,鸡蛋中富含蛋白质,花生中富含脂肪。能深刻的理解不同的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不同这一知识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实验操作,能对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所用试剂的用途理解倒位并能记忆深刻,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 六、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 讨论教师提出的话题; 看课题 欣赏图片, 思考 摩拳擦掌、准备实验 【教师活动】 “同学们:早上/中午你们吃饭了吗?我们每天会吃很多食物,我们吃的这些食物是谁给我们提供的呢?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 么呢?”以身边熟悉的事为话题引入新课 课题——《饮食与营养》 【板书】5-1饮食与营养 屏幕呈现“食物与营养关系”的图片, 教师设疑:不同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 我们如何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呢?我们 今天这节课就来鉴定一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板书】小标题——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通过大家身边熟悉事件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明确

功能性红曲中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8481(2011)01-0017-05 功能性红曲中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逯慎杰,刘秀河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红曲,介绍了红曲中红曲色素、洛伐他汀和桔霉素等的组成、提取与检测方法,同时还介绍了桔霉素的降解方法,并综述红曲中其它功能成分有麦角甾醇、酶类活性物质和γ-氨基丁酸等,同时,对功能性红曲潜在的价值空间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红曲米;功能成分;提取;检测;功效 中图分类号:TS201.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functional ingredients in monascus red rice LU Shen-jie,LIU Xiu-he (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Jinan,Shandong,250353)Abstract:For a better use of red koji,the functional ingredients in red yeast rice,like monascus pigment,lovastatin and citrinin etc.,are introduced.The composition,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se functional ingredients are ex-plained.The degradation method of citrinin is discussed.Other functional ingredients,such as ergosterol,the active substances of enzymes andγ-aminobutyric acid are summarized.The prospect of potential value of functional monas-cus red rice is put forward as well. Key Words:red kojic rice;functional ingredient;extraction;determination;efficiency 0前言 红曲的使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作为中药,它具有活血和健脾等功效。红曲霉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红曲科、红曲属。红曲霉是腐生真菌,生长最适pH值为3.5 5.5,生长温度为26 42?,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1]。红曲米又名红曲、赤曲、红米或福米,呈棕红色至暗红色,它以籼稻、粳稻和糯米等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发酵而成。除药用外,红曲还常在腐乳、红酒和鱼等食品中起呈色作用。红曲中的主要功能成分有红曲色素、洛伐他汀类(Monacolin K)、麦角甾醇、酶类活性物质和γ-氨基丁酸,但有的红曲也含有对食品安全存在潜在威胁的桔霉素。 1红曲色素 1.1红曲色素的组成 红曲色素是红曲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 修回日期:2010-07-28 作者简介:逯慎杰(1986-),男,山东淄博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通讯作者:刘秀河(1965-),男,山东淄博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 71 ·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对食物中主要成分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活动过程目标:尝试多种主要成分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检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 规范性。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严谨和勇于创新的科学实验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检验物质方法鉴别食物中的部分营养成分。 【难点】学习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针对不同的待检食物,实施合理的实验步骤,使用正确的检验试剂。 三、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我们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有哪六种?最主要的是那哪三种。我们日常的食物中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如何鉴别其中的成分。 活动一:观察实验器材:本节实验要运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1%葡萄糖溶液、鸡蛋清、蒸馏水、菜油、猪油、班氏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3%硫酸铜溶液、试管、试管夹、滴管、烧杯(100ml)、酒精灯、火柴、滤纸、玻棒。 活动二:器材分类,本节课实验器材哪些是待鉴定物质,哪些是鉴定材料?把待鉴定物质涂抹在滤纸上,作为标记 活动三:实验设计1:你选择利用实验桌上的哪一种鉴定材料来鉴定待鉴定物质葡萄糖,你设计的鉴定方法是什么,请在工作纸上上写出你的实验设计。 “你选择哪些材料来鉴定溶液中的葡萄糖成分,请写出你的实验步骤: 我选择的实验器材有: 我的实验步骤是: 1 2 3 4 5 ” 教师检查实验设计,纠正其中的错误。 实验注意事项讲解,加热试液的注意事项复习,溶液取量的大致要求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我的方法能不能鉴定葡萄糖。 学生交流:哪些方法可以鉴定葡萄糖?正确的鉴定方法和实验现象是什么? 活动三:实验设计2:你选择利用实验桌上的哪一种鉴定材料来鉴定待鉴定物质蛋白质,你设计的鉴定方法是什么,请在工作纸上上写出你的实验设计。 “你选择哪些材料来鉴定溶液中的蛋白质成分,请写出你的实验步骤: 我选择的实验器材有: 我的实验步骤是: 1 2 3 4

茶叶中功能性成分

关于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 1. 生物碱: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常以测定咖啡碱的含量为代表。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 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促进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浓度,促进食物消化。但因此也可诱发胃溃疡甚至胃穿孔。 咖啡碱的作用有:①使神经中枢兴奋,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②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作用。③对中枢和末梢血管系统及心波有兴奋和强心作用。④有利尿作用。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⑥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兴奋。 2.茶多酚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成,其中以儿茶素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绿茶中茶多酚含量一般为干茶重量的15%~35%,甚至有的品种超过40%,而红茶因发酵使茶多酚大部分氧化,故含量低于绿茶,大约为10%~20%。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并不是一种物质,因此常称为多酚类,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过去茶多酚又称作茶鞣质、茶单宁。 茶多酚的作用:①降低血脂。②抑制动脉硬化。③增强毛细血管功能。④降低血糖。⑤抗氧化、抗衰老。⑥抗辐射。⑦杀菌、消炎。⑧抗癌、抗突变等。 3.维生素类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及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一般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水溶性维生素类主要是B族、C族。 他们的功效是:①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机能,促进人体糖代谢。 ②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癞皮病等皮肤病。③防治角膜炎、结膜炎、脂溢性皮炎、口角炎等。④增加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⑤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⑥抑制致癌物质和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抗癌效应。 4.矿物质 茶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以磷与钾含量最高,其次为钙、镁、铁、锰、铝,微量成分有铜、锌、钠、硫、氟、硒等。这些矿物质中的大多数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微量元素氟在茶叶中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植物。氟对预防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效果。硒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治疗冠心病也有效,还能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锌有利于智力与抗病力,缺锌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缓慢,因此不论老少都很需要。铁与铜则与人体的造血功能有关,能够促进血红蛋白的构成。 5.氨基酸 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有的氨基酸和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

食品安全 单元测试答案

食品安全 第一章单元测试 1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对 B.错 正确 ? ?1分 2 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对 B.错 正确答案是:A 3 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对 B.错 正确 ? ?1分 4 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对 B.错 正确

? ?1分 5 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对 B.错 正确 ? ?1分 6 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对 B.错 正确 ? ?1分 7 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对 B.错 正确 ? ?1分 8 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 形体微小 B.

结构复杂 C. 种类繁多 D. 培养容易 正确 ? ?1分 9 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微生物污染 B. 农药残留 C. 加工方法不合理 D. 没有分类存放 正确答案是:A 10 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争夺营养 B. 机械损伤 C. 分泌毒素 D. 急性中毒 正确

? ?1分 11 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 含有皂素 B. 含有秋水仙碱 C. 含有龙葵碱 D. 含有亚硝酸盐 正确 ? ?1分 12 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 蔬菜腐烂变质 B. 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 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 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正确 ? ?1分 13 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教学设计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要求在进一步认识实验教学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尽可能多的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探究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生物学实验的质量。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本节课围绕“人体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这一重要概念展开。教材安排了“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特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因为七年级学生不具备3种有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知识,比如淀粉遇碘液变蓝;蛋白质遇高温凝固;水分遇高温会变成蒸汽等知识,在实验时可以通过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进行。同时七年级学生不具备规范操作的实验能力,所以在实验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的生物实验室设备比较健全,实验管理比较规范,教材所设计到的实验基本可以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说出含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常见食物。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2、尝试鉴定常见食物中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存在。 五、实验准备:布置给大家可以从家里带不同种类的食物,比如馒头、挂面、花生、

七、教学设计的创新 1、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实验。 3、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

作业一:根据实验完成表格 作业二: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九、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虽然学生积极热闹地参与了实验的过程,但是对新课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要求,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在操作前注意力难以集中。当准备实验时,由于好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上,如:摆弄馒头、鸡蛋清、花生等等。许多学生直接往蛋清中加水……,他们急于观察,动手操作,忽视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器材的过程。 第二,机械模仿,不实事求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把实验仅仅当成一种机械的模仿,并没有做深入地思考,也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感悟实验中蕴涵的思维方法和真理。为了应付,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习题(含答案)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儿童既患夜盲症,又患佝偻病,你建议他应多吃() A.胡萝卜、番茄B.粗粮、瘦肉C.新鲜的水果、蔬菜 D.肝脏、鱼肝油【答案】D 【解析】 【分析】 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也不参与细胞的构成,但作用很大,一旦缺乏就会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 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图: , 可见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肝脏和鱼肝油中含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重点考查的是维生素的作用,这部分是中考的热点,注意掌握。 2.下列有关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乏维生素B1时易患神经炎 B.牛奶可为青少年提供蛋白质和钙 C.儿童多吃动物的肝脏可预防佝偻病 D.维生素是人体必需且需要量较大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维生素的种类很多。

【详解】 维生素B1缺乏时的症状是脚气病、神经炎等,A正确;牛奶中主要含蛋白质和钙,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B正确;动物的肝脏富含维生素D,儿童多吃动物的肝脏可预防佝偻病,C正确;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D错误。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 3.平时食用的番薯、花生、鸡肉等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中,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有() A.水、无机盐和维生素B.糖类、无机盐和蛋白质 C.糖类、脂肪和蛋白质D.蛋白质、糖类、维生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详解】 由题意可知,人们吃的米饭、花生、鸡蛋等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有三类能够供给人体能量即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水和无机盐是简单的无机物,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C正确。 【点睛】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及对人体的作用,关键点: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4.以下几种营养物质的检测过程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食品成分鉴定检测方法

食品鉴别及方法概述 1、食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食物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各种生理机能所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恒定、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来源。正因为食品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所以它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食物,人类就不能生存。 2、假劣食品的质量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食品的质量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营养丰富的食品,有时会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引起腐败变质,或者是在生长、来收(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受到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这样的食品一但被人食用,就可能引发传染病,寄生虫或食物中毒,造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更有一些假冒伪劣食品,鱼目混珠,流入市场,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选购食品时,学会客观、准确、快速地识别其品质优劣,择优而购是很有必要的。 3、正确使用食品质量的感官鉴别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 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优劣和真伪,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灵敏度高,直观而实用,与使用各种理化、微生物的仪器进行分析相比,有很多优点,因而它也是食品的生产、销售、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广大消费者从维护自身权益角度讲,掌握这种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感官手段来鉴别食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除了与人体感觉器官的健全程度和灵敏程度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人体的感觉器官正常,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及成分、作用

1、第一代产品(强化食品):举例如:各类强化食品及滋补食品,如高钙奶、益智奶、鳖精、蜂产品、乌骨鸡、螺旋藻等。 2、第二代产品(初级产品):举例如:三株口服液、脑黄金、脑白金、太太口服液、恒宁固之宝等。 3、第三代产品(高级产品):举例如:防感宝贝、鱼油、多糖、大豆异黄酮、辅酶Q10、纳豆、金御稳糖等。 钙奶: 1、作用:帮助长高帮助减肥预防骨质疏松增强骨骼预防高血压给孕妇补充钙质 2、适应人群: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中年人老年人孕妇 3、功能新成分:钙 鳖精 1、作用:滋阴补血、润肺养胃、健脑强身、安神除烦。对年老体衰者有滋补强壮作用。 亦用于少年儿童,有益智健脑、促进生长发育作用。用于病后、产后、手术后病人可促其早日恢复。 2、适用人群: 3、功能性成分:本品的主要组成为中华鳖、龙眼肉、枸杞子、薏苡仁、大枣、 银耳、蜂蜜等,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a、d、e、菸酸、钙以及微量 元素锌、铁等。 4、摄入量:每日服1~2支(每支10ml),可以长服。如出现少量沉淀,可摇匀 服用 螺旋藻: 1、作用:抗疲劳,缓解压力,防辐射,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还可以对胃肠道 功能有很好的休复作用 2、适用人群:体弱的人或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 脑出血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胃肠病患者。 ◆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 ◆易疲劳、精力不足的酸性体质(典型的亚健康)的人群。 ◆从事有辐射、放射性工作(尤其是长时间使用电脑、电视、手机)的 人。 ◆饮食营养不均衡的人群(尤其是长期偏食的人群)。 ◆工作学习(包括高、中、小学生)压力较大的人群 3、功能性成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 4、摄入量:每日2-3次,每次6-8片,儿童酌减.温水吞服 脑白金: 1、作用:可以调整人体生物节律”,“改善睡眠”,“调整肠道”,“减少有 害物质的吸收”。 2、适用人群:主要适合中老年人服用。 3、功能性成分:褪黑素胶囊山楂茯苓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 太太口服液: 1、作用:太太美容口服液能调理气血,调节内分泌,对经期腹痛、经血流出不畅、

实验2.1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教学设计

实验2.1《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是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实验课的内容既包括已知三种成分的鉴定,包括糖类(包括淀粉和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这个验证性的实验是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为后面进行食物成分的鉴定打下基础;还有对未知成分的鉴定,即提供不同食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测定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后面第二部分的成分鉴定是对前面实验的延伸和拓展,并且可以巩固前面实验步骤掌握情况。 本实验是在学生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脂肪的结构和功能之后进行的,有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巩固,而且学生自己证实了食物中确实存在这些物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也强化了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实验仪器的记忆,巩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对后面学习其他的实验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在初中对于基本的实验仪器有初步的认识,这对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相关内容,对此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知道他们具有不同的结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成分和特定试剂反应实验现象不同。对于后面的探究实验,学生在第一章当中学习了柳条鱼的相关实验,知道探究实验的相关步骤,这对于他们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于未知成分的不同食物的探究,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而且在知道了不同食物所含的成分之后,他们可以自己合理调节膳食营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初步学会鉴定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生化检测方法,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独立用化学试剂检测出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⑵自己可以独立设计并完成不同食物中成分鉴定的探究性实验。(探究性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教师演示和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对于两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已知成分的鉴定,学生初步学会鉴定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生化检测方法; 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独立鉴定不同食物中成分,完成不同食物中成分的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生物的魅力,认同生物是实验性的科学; ⑵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不同食物中包含成分不同,并结合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对身体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生物本事就是由实验构成的,对本节关于营养物质的知识,需要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并且能够对本节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让学生牢记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初步了解其化学 特性,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同一食物中也 并不是只有一种营养物质。 ●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的实验态度及掌握实验器具的使 用。 ●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并努力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鉴定方法。 难点:了解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含量不一样。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明确实验原理 进行验证性实验就要初步了解各种物质的特性。 PPT展示各种营养物质的特性:淀粉是一种白色物质。淀粉遇到碘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蓝色。蛋白质遇到高温就会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此外,蛋白质直接燃烧时还会散发出臭味。脂肪能在纸张、布匹等上面

留下“油斑”;相同体积的脂肪比水轻,因此脂肪能够伏在水面成为“油滴”。 二、提出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馒头、面包、蔬菜、瘦肉、水果、鸡蛋、甘薯、牛奶、花生等食品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各种营养物质中得营养成分是否相同?不同物质中得营养物质含量是否相同? 三、作出假设 人要生长,就要不断的从外界摄取食物,我们的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脂肪、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四、制定探究方案 猜想某些食物中所含不同的营养物质。教师把几种营养物质的性质一一演示介绍,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教师点拨:(1)碘酒溶液一定要稀,过浓时产生的是变黑现象而不是变为蓝色。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浓度要接近标准配比。 (3)实验操作“花生燃烧释放能量”时,试管上的是水珠,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盐……。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讨论,交流和修改, 最后制定出探究方案,列表如下: 面粉实验:将做好的面团,置于三到四层的纱布中,然后放于蒸馏水中挤捏,在得到的白色溶液中加入碘液观察,将纱布上剩下的 物质放入滚烫的沸水中观察。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解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第一章: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对 B.错 A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对 B.错 A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对 B.错 B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对 B.错 A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对 B.错 B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对 B.错 A 7.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对 B.错 B 8.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形体微小 B.结构复杂 C.种类繁多 D.培养容易 B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微生物污染 B.农药残留 C.加工方法不合理 D.没有分类存放 A 10.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争夺营养 B.机械损伤 C.分泌毒素 D.急性中毒 D 11.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含有皂素 B.含有秋水仙碱 C.含有龙葵碱 D.含有亚硝酸盐 A 12.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蔬菜腐烂变质 B.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D 13.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A.鲫鱼 B.草鱼 C.鲐鱼 D.青鱼 C 14.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 A.3 B.4 C.5 D.6 C 15.食品掺伪如给腐竹、粉丝、米粉、面粉等食品中不法分子要添加吊白块,其主要目的是?

食品分析资料报告与检测

食品分析与检测 绪论 重点 1.食品分析的性质 2.PPM、PPB 、PPT 3.食品分析方法 4.五种标准 5.国际标准 6.国家标准 7.玻璃器皿的校正 食品分析:食品分析是研究和探讨食品品质和食品卫生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一.食品分析与检测的性质、任务与作用 一)性质 食品分析就是专门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检验技术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如何评价食品的优劣? 一是从感官,二是营养成分,三是安全性 感官: 食品质量的好坏,首先表现在感官性状的变化上。食品感官即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它是否令人接受?是否令人满意,从而激起食欲。 营养价值: 一看质量,二看含量,三看加工过程品质的变化。即 1、看它所含的营养成分(含什么营养成分) 2、营养成分含量的多少。 3、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在贮存、加工过程中品质发生什么变化。 安全性-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 如果有,其含量是多少?对人是否造成危害? 我国《食品卫生法》第六条的规定: “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二)任务与作用 食品检测技术的任务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还要对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食品工业生产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眼睛”与“参谋”,是不可缺少手段。 其作用是: 1. 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 2 . 为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探索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食品分析与检测的容 人类对食物进行加工时有可能加入或混入一些非生物来源的成分,因此,食品的化学成分与其原料不尽相同,食品的化学组成大致如下:

食品安全章节作业试题及答案智慧树)

第一章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7、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8、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结构复杂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 10、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急性中毒 11、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含有皂素 12、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13、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鲐鱼 14、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5种 15、食品掺伪如给腐竹、粉丝、米粉、面粉等食品中不法分子要添加吊白块,其主要目的是?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第二章 1、导致粮食原料发霉的主要微生物是细菌。× 2、地沟油是一个泛指概念,是对各类劣质油的统称,一般包括潲水油、煎炸废油、食品及相关企业产生的废弃油脂等。√ 3、食用水果之前可以用臭氧水浸泡处理后再食用,可以很好地分解破坏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和其它有害成分。√ 4、有虫眼的蔬菜没有农药残留,因此食用很安全。× 5、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直接向动物体内或肉中注水,这不仅降低肉的品质,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6、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是一种动物生长激素,能够促进动物生长,提高日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胴体品质。× 7、乳的内源性污染是指在乳挤出之前受到的污染,外源性污染即乳挤出后的污染。一般而言健康的动物没有内源性污染,只有外源性污染。× 8、由于海洋资源丰富,活动空间大,可以自主选择环境,因此食用海水鱼虾贝藻比淡水的鱼虾贝藻更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