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教师版)

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教师版)
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教师版)

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

教师版

学习目的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员应能够:

□理解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熟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掌握快速风险评估工作思路以及适用工具开发要点;

□建立虫媒传染病输入、传播风险评估正确思路,掌握评估考虑要素;

□掌握重大活动传染病风险评估思路,拓宽风险评估工作视野。

登革病毒病毒感染,包括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传染病之一。登革热是登革病毒感染后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登革出血热主要发生于再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中,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表现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近年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登革热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登革热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蚊子通常在吸食病人血液时获得病毒,经过4-10天潜伏期后,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尚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控制或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唯一方法是控制蚊媒。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25亿人生活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国家/地区。过去50年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近年全球报告病例数仍持续增长。2008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报告约120多万登革热病例;2010年为230多万(美洲约160万),其中49000例重症登革热。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登革热地方传播,另有三个欧洲国家发现了输入性病例。2012年,在葡萄牙马德拉岛发生的登革热疫情就有1800多例病例,除了葡萄牙大陆之外,还在欧洲其它五个国家发现了输入病例。

中国将登革热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1920-1940年,登革热在上海、杭州、广州、汉口流行;1978年后我国曾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发生过大规模流行;近20年主要发生于广东省,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也发生过暴发,另有多个省份时有输入性病例报告;有些地区可能未识别到本地已有登革热病例。2013年7月,我国广东中山市黄圃镇暴发聚集性登革热疫情,至7月23日,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感染病例已上升至63例,除此次聚集性疫情外,广东省深圳、广州和珠海等8个地市亦先后报告输入性病例。

2013年,中国邻近部分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据新发疾病监测网络(ProMED)7月份发布的信息:新加坡发病12308例、死亡4人,为8年来最严重;老挝20367例、死亡64人,确诊与死亡病例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泰国59318例、死亡68人,较去年有所上升;越南14000余例、死亡10人。东南亚登革热肆虐,为我国南方省份敲响了警钟。

2013年8月,江苏省南京市将举办第2届亚洲青年运动会,赛期8天。截止6月25日,除阿富汗、印度、东帝汶外的4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约2391名运动员已经完成报名注册,还有1200多名教练员、官员参加本次赛会。南京亚青会共设15 大类运动项目、118 个小项。运动员村及27个体育场馆,大多邻长江分布。为做好亚青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卫生部门针对运动会期间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害进行了全面风险评估,登革热是其中重点病种之一。

此外,2014年南京市将举办第2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包括登革热在内的相关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风险的挑战对赛事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第一部分风险评估准备

案例:2013年,江苏、香港对于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不同做法。

(1)2013年2月,江苏省疾控中心接到省检疫局通报:上海某旅游社组织出境游,目的地为菲律宾;南京市4名旅客自菲律宾旅游归来后,3人诊断为登革热;同行另有27位旅客,分布于浙江省不同地级市,结局未知;附旅游者名单及联系方式。江苏省疾控中心于当日联系浙江省疾控中心相关部门,告知事件概况并将名单传真给对方;同时,通过省内沟通机制,将该起事件概况通知各市疾控中心应急办,要求各市关注类似事件,指导医疗机构及时正确、诊断。

(2)2013年4月,香港某医院诊断2例登革热病人,病人近期有菲律宾旅游史,同行者3人。针对此起事件,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反应包括:隔离治疗病人;在病例居住区域开展监测;发布警告信息。

从上述案例来看,江苏与香港对待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敏感性不同,主要基于对该病在本土传播可能性及其危害预期不同。上述案例中应对决策依据大致如下:①江苏:2月份,不具备伊蚊活动环境,人群危险暴露基本不存在,本地传播及地方流行的风险等级低。②香港:4月份,具备伊蚊活动环境,存在人群危险暴露可能性,且香港不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以致地方性流行的风险较高。

导致不同决策结果的专业研判过程,就是“风险评估”。

问题1:什么是风险评估、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快速风险评估及深入风险评估?

参考答案:

1、风险评估,是指为了决策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与判断,明确事件受到何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得出潜在风险等级与管理建议的过程;是一种结构化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

2、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指应用风险评估理念对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健康危害及社会影响等负面后果、事件控制能力等进行评价,最终识别、分析与研判公共卫生事件潜在风险的过程。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是采取行动以管理和减少公共卫生风险负面后果的基础,是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3、快速风险评估,通常指在某一具有潜在公共卫生风险事件发生的早期(24~48小时),

利用有限的事件相关信息和已有的科学证据,采用简便易行的评估方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进行快速研判,为进一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的系统过程。快速风险评估属专题评估范畴,其结果将决定是否需要作出应对、应对级别、关键控制措施,以及是否需要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等。

4、深入风险评估,是指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特定健康威胁所开展的专题风险评估,用来确定以应急准备为重点的风险管理重点,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该类评估一般采用结构化的评估方法,需要提前设计严密、合理的评估框架,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详尽的收集,通常所需要时间较长。深入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分析及评价的要点与快速风险评估相似。

点评: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某些常见疾病的暴发苗头或暴发疫情,只能由少数专业工作者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规则对其风险进行研判,即开展快速风险评估。前述江苏与香港案例中,应对决策前的研判过程,均可定位于“快速风险评估”。

快速风险评估、深入风险评估,均属于专题风险评估范畴。传染病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有别于传染病疫情分析与预测,不仅需要考虑疫情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还需要考虑特定背景下疫情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因此,传染病相关专题风险评估通常与特定的疫情态势、突发事件、社会背景等相关,具有专业、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必要性。

问题2:立足于本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你认为开展登革热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目的如何?

参考答案:

1、在南京举办亚青会与青奥会期间,开展登革热输入与传播的风险评估,有其切实必要性。理由如下:

(1)全球范围内登革热流行形势严重。2013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大幅度增长。由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登革热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增加。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登革热对我国的影响可能逐步向北方发展。

(2)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需要。2013年南京亚青会期间,东南亚国家入境人员大大增加,增加病例输入风险;同时,亚青会安全保障对于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提出更高要求。

(3)8月份的江苏,处于白纹伊蚊繁殖、活动高峰期,具备登革热输入后在本土传播的气候、虫媒条件。

(4)传染病输入并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案例时有报道,如2010年广东东莞发生基孔肯亚热的输入与暴发事件。在亚青会、青奥会特定背景下,风险意识必不可少。

2、开展本次专题风险评估的目的如下:

(1)评估亚青会期间,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可能性;

(2)评估亚青会期间,登革热输入后在本地传播导致二代病例,以至发生暴发疫情、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

(3)评估亚青会特定背景下,登革热输入、传播所产生的社会与国际影响;

(4)明确亚青会期间南京地区应对登革热输入疫情的能力,指导亚青会、青奥会卫生保障工作的开展。

问题3:选择风险评估专家的原则有哪些?本次评估建议哪些人员参加?

参考答案:

1、选择风险评估专家的原则:

(1)根据评估目的、涉及领域和评估方法,确定参加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要求:原则上应来自议题相关的不同专业领域,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必要时邀请卫生系统外的相关专家参与,专家人数应满足所使用方法的要求。

(2)具体专业包括:流行病学、免疫规划专业技术和管理、实验室检测专家、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检疫检验局传染病防控处专家、外事部门东南亚事务专家等

(3)专家会商法或风险矩阵法,要求专家人数10-30人不等;专家类别的全面性更重要。

2、本次风险评估建议专家及其发挥作用。

(1)流行病学专家:提供病例监测与管理信息,从专业角度控制风险评估过程,提出并综合风险管理建议。

(2)实验检测专家:是否具备登革热检测条件,是否满足亚青会期间可能增加的检测需求?

(3)临床专家:是否具备救治条件?是否需在综合医疗机构开展登革热相关宣传?

(4)虫媒控制专家:介绍江苏省、南京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概况,提出防控相关建议。

(5)行政管理人员(亚青会组委会官员和/或市卫生局相关部门人员):介绍亚青会期间,对于防止疾病输入及流行所作的工作部署,评估是否具备早期发现、救治、控制的能力。

(6)外事专家:介绍东南亚疫情重点国家相关情况,以及对入境人员、外籍病例进行管理的特殊要求。

亚青会卫生保障工作由省会城市南京市负责,赛事影响不仅限于南京地区,故上述风险评估建议参加人员需兼顾南京市、江苏省相关部门专业、管理人员。

问题4:亚青会期间登革热输入与暴发风险评估,需准备那些技术资料?

参考答案:

基于风险问题(登革热输入与传播风险)来考虑收集相关的评估资料。包括:病原学;疾病临床特征、救治能力、医院感染控制;流行病学特征、控制能力、免疫策略及效果、人群脆弱性水平、监测与发现能力等评估目标疾病/事件相关的具体信息。

本风险评估案例所需收集的资料包括:

(1)登革热基础知识:病原学、临床特征、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2)登革热流行的国际、国内形势;

(3)南京市、江苏省登革热近年发生情况;

(4)南京市、江苏省登革热及其流行因素监测情况;

(5)亚青会相关资料:赛事背景(规模、举办时间、比赛项目、参加人员、参赛人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情况及要求(监测、预防、诊疗)、疫情重点国家入境人员及其管理。

参考:在本案例提供背景资料的基础上,继续收集资料如下。

1、东南亚地区疫情概况

2013年以来,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明显上升。截至7月8日,泰国已报告登革热病例近6万例,死亡68人。泰国卫生部预计今年该国登革热病例将可能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2万例。截至6月14日,老挝报告登革热病例10159例,是去年同期的8倍。截至6月15日,新加坡报告登革热病例10108例,是去年同期的5.9倍。全球登革热风险地图及近期登革热报道事件地理分布见图1。

图1 全球登革热风险地图及2013年4月9日-7月9日登革热报道事件地理分布

(颜色表示发生风险高低;圆点表示登革热报道事件数)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111078872.html,/dengue

2、我国疫情概况

上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我国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曾发生过登革热大规模流行。

1991~2012年,全国共报告病例16879例,死亡5人。通常每隔2~3 年出现一次登革热发病高峰。1995年、1999年、2002年和2006年,我国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局部暴发疫情。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是境外输入性病例及由其引起的局部暴发,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9~11月份。输入性病例的感染地多为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岛国及非洲国家。

2013年,我国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明显增多。1~7月份的报告病例数是去年同期的2.4倍,除年初广东的1例病例外,其他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病例的输入地分别为安哥拉(27%)、泰国(23%)、老挝(11%)、印尼(8%)、新加坡(5%)、柬埔寨、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马尔代夫、缅甸、巴西、几内亚、斐济、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等国。

3、我国媒介伊蚊的分布情况

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大部分流行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分布于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海南岛,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呈零星点状分布;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次要传播媒介,但其在我国包括江苏在内的诸多省份广泛分布,覆盖我国1/3面积,在局部地区登革热流行中起主要媒介作用。

各地伊蚊密度具体数据不详,但既往监测数据显示夏秋季(8-10月)是我国媒介伊蚊密度的高峰季节,且南方地区的伊蚊密度高于北方。根据2006年开展的白纹伊蚊分布边界调查,我国白纹伊蚊分布界线为:北至沈阳,西北至陇县和宝鸡,西南至西藏;分布线走向大致为,自沈阳向西南斜向河北宣化,经山西、陕西的韩城、铜川、陇县、宝鸡和阳平关,四川的雅安、九龙、盐边,折向西,达西藏南部的察隅、墨脱,连到不丹、尼泊尔。根据伊蚊监测调查结果和伊蚊生活环境适宜度数据构建的我国伊蚊地理分布见图2。

无白纹伊蚊或

埃及伊蚊区

白纹伊蚊区

埃及伊蚊区

图2 我国伊蚊地理分布(吴凡.中国白纹伊蚊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及登革热的风险评估研究[D].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

4、预防及治疗

目前,尚无预防该病的疫苗可用,个人预防措施主要为防止蚊子叮咬。城市型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以埃及伊蚊为主,丛林型和农村地区登革热则以白纹伊蚊为主。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在气温22~30℃条件下,病毒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8~14日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日。气温低于16℃时,病毒不能在蚊体内繁殖;在非流行期,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疫情控制措施主要是在媒介伊蚊密度升高或发生病例的社区开展灭蚊运动,采用杀虫剂灭杀环境中的伊蚊成蚊,动员社区和居民家庭“翻盆倒罐”,清理可能孳生伊蚊的垃圾和容器,减少伊蚊孳生和幼虫生长环境,降低媒介伊蚊密度。

传染源控制是预防疫情传播的手段之一。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尚未发现有病毒携带者。在城市型疫源地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在其发病前1日至发病第3-5日内传染性最强,但病后9-20日仍可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到病毒而起传播作用。在流行期间,轻型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也是重要传染源。

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对症和支持治疗,无特异治疗方法。

5、江苏省登革热疫情报告及流行因素监测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沿海省份,出国旅游和务工人员较多,近10年来基本每年均有散发病

例报告,以输入型病例居多;2013年截止7月底共报告6例登革热病例。白纹伊蚊作为江苏主要蚊种之一,其7月份密度明显升高,根据以往监测信息,8、9月份江苏各地白纹伊蚊密度仍然会比较高。亚青会期间,南京市卫生局在指定医疗点、重点医院开展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监测,完善可疑病例发现与报告机制。(表1、图3)

表1 江苏省近年输入性登革热报告情况(例)

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合计2010 1 1 1 3 2011 2 1 1 4 2012 1 1 1 1 1 1 6

图3 江苏省近年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

6、江苏省实验室检测能力:目前,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为血清IgM抗体及病毒核酸检测。江苏省、南京市疾控中心具备上述实验检测能力,满足疫情应对需求。

问题5:本案例开展亚青会期间登革热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可以采用何种风险评估方法?如何推动风险评估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并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答案:

1、本案例首选专家会商会开展风险评估。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如专家会商法、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分析流程图法,均可在特定条件下应用于相同事件的风险评估。不同方法各具特点与优势,可根据本次风险评估的时间条件与专家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

德尔菲法较为耗时,必须在提前较长时间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另一方面,登革热并

非江苏省常见、多发传染病,卫生系统内难以保证有多名专家从同一角度来理解登革热相关风险因素,因此基于多名专家独立意见的德尔菲法不一定适用于本次评估。

专家会商法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常用形式。当风险评估内容还没有可依据的固定的评估工具或评估框架时,或受评估时间、评估证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进行较为准确的定性、定量评价时,专家会商法往往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首选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专家会商法是指通过专家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评估。该评估方法依据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步骤,主要由参与会商的专家根据所评估的内容及相关证据,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充分讨论,提出风险评估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会商组织者根据专家意见归纳整理,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专家会商法是日常风险评估的常用形式,也经常应用于专题风险评估。

2、可通过适宜的方法/工具,推动登革热风险评估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如风险矩阵法。

欲推动登革热风险评估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有必要尽可能明确使风险判断标准,开发辅助工具,促使风险评估过程标准化;风险矩阵法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风险矩阵法是指由有经验的专家对确定的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量化评分,将评分结果列入二维矩阵表中进行计算,最终得出风险等级(表2)。

表2 风险评估矩阵分类表

注:风险分值2-10,其中:低风险(2-4),中等风险(5-6),高风险(7-8),极高风险(9-10)。

风险矩阵法以专家对确定的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量化评分为基础,专家评分具有独立性;综合多名专家意见,以减少评估结果的偏性。为确保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等要素的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可事先设计普遍适用或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价标准”定义,使不同专家的评估结果具有更好的可比性与可信度。

问题6:如果在亚青会期间发现输入性病例(甚至聚集性病例),推荐何种方法与工具对已发生的事件(疫情)开展进一步评估?

参考答案:

如果在亚青会期间发现输入性病例,进一步评估的重点是该起事件(疫情)是否具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即导致本土传播的可能性。前一问题(问题5),主要是针对亚青会背景开展登革热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考虑因素立足于宏观;而现有情况下(问题6),主要针对既有事件开展风险评估,考虑因素应紧紧围绕事件本身,强调针对性。

评估时间需求较紧,在缺乏实用工具的情况下,仍可选择专家会商法开展快速风险评估。

另外,分析流程图法是快速分险评估的常用方法。某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分析流程图,可应用于不同事件、疫情的快速风险评估。下图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代表处设计试用的快速风险评估流程,主要考虑事件发生可能性、疾病/事件严重性、控制能力等几方面要素,适用于多种疾病、事件的风险评估,可应用于本次评估(图4)。运动会期间,将对相关区域的蚊虫孳生环境开展整治,对可能出现的病例实施严格管理;按照该分析流程图,亚青会期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导致本土暴发疫情的风险大致为“低度”至“中度”。

分析流程图并非一成不变,针对特定的事件/疾病,专业人员可根据事件/疾病本身的特征,以及本地环境与气候特征、公共卫生应对能力等要素,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评估逻辑框架。

管理级别

常规工作程序:根据疫情发生

地区现有应急预案、技术方案

进行管理。

采取比常规工作更严格的措

施;必要时上级部门介入管理;

特定的人群责任定位与防控要

求;应急监测与处置措施。

上级部门介入事件管理,关注

事态进展;建立指挥框架与控

制计划;实施效果显著的控制

措施。

高层部门介入管理,严密关注

事态发展;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建立指挥框架与控制计划;实

施效果显著的控制措施。

图4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分析流程图

第二部分风险分析与评价

问题7:请结合你对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理解,阐述风险分析重点要素,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公共卫生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分析考虑重点要素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潜在的公共卫生影响、风险承受与控制能力三方面。举例阐述如下: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参照以下要素进行评估:

(1)本地是否具备发生此类事件的条件及特定风险因素;

(2)本地是否曾经发生过此类事件;

(3)周边地区是否发生过此类事件,是否可能波及到本地区。

2、潜在的公共卫生影响。可参照以下要素进行评估:

(1)风险影响的地理范围、涉及人数;

(2)造成的病例数和(或)死亡数;

(3)事件不寻常或出乎意料,例如:事件由未知因素引起,或其来源、传播途径、控制措施不明确;事件发展比预期严重(包括致病率或病死率),或症状罕见;事件发生的地区、季节或人群异常;引起事件的疾病或因素已在我国消灭、根除,或以前从未报告、发生……

(4)存在跨地区广泛传播的风险,例如:有证据表明该事件与其它地区的类似事件存在流行病学联系;事件发生在大型集会地区,有可能引起跨地区传播;指示病例在多个地区有旅行史;由环境污染等引起的事件,可能跨地区蔓延……

(5)有可能产生重大的公共卫生影响,例如:传染性高、病死率高;没有有效防控措施;发生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营养不良者等;发生于特殊时期,如重大活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事件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有毒有害物质大范围播散,如市场化销售被污染食品和饮用水、核事故……

(6)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例如:事件已经或可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关注;事件已经或可能引起公众关注;事件已经或可能引起媒体关注……

3、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可参照以下要素进行评估:

(1)风险的承受能力,例如:人群的脆弱性(易感性);政府、公众可接受程度……

(2)风险控制能力。例如:是否有处理类似事件或风险的经验;是否有诊断、治疗手段,收治能力;是否具备有效防控手段,是否有足够可利用资源,如人力、预防性药物和疫苗等。

问题8:根据对问题7的理解,开展登革热输入、传播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哪些要素?

参考答案:

1、登革热输入风险评估考虑要素

(1)登革热流行态势。

①全球发病率、周边国家发病率、我国现有流行区及其发病率;

②周边国家及我国流行区的流行季节与持续时间;

③既往病例输入情况。

(2)流行区登革热传入可能性。

①流行区对登革热的关注程度及防控措施;

②流行区与我国/本地交往密切程度;

③传染源检获能力,如卫生检疫等工作的开展。

(3)输入病例的处置:医疗机构诊断、治疗能力。

2、登革热传播风险评估考虑要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只存在登革热输入风险。开展登革热本土传播以至暴发、流行风险评估,除考虑前述输入风险评估相关要素以外,尚需关注以下要素。

(1)媒介因素:是否处于伊蚊活动季节;伊蚊(成蚊、幼虫)密度。

(2)环境因素

①伊蚊适生自然条件:平均最低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

②农村地区集体供水情况;

③家庭用水、养花、鱼池等因素。

(3)人群易感性:我国大多数地区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

(4)社会因素

①流动人口规模和来源;

②当地防控、应对能力:医院机构登革热诊疗能力(早期发现、有效治疗)、登革热监测系统能力、防制措施(蚊媒控制)及其效果、应对保障能力等;

③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登革热防控意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公众)。

一般而言,实施快速风险评估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全部风险要素、收集所有相关信息。此时,关注重点要素、通过适用工具开展风险评估并得出“定性”结论(如风险级别),是现实可接受的结果。

问题9:亚青会/青奥会期间登革热相关风险评估,具体如何考虑风险要素?详细阐述。

参考答案:

1、事件发生可能性:

(1)病例输入可能性:参会国家名单及该国登革热疫情;登革热高流行国家组团参赛人数;机场申报、检疫措施。

(2)本土传播与暴发可能性:运动会期间温度、湿度(7~9月份是江苏省白纹伊蚊活动高峰);赛场、运动员村以至南京市的伊蚊密度;人群居住密集程度;人群易感性(本地人口普遍易感);赛场监测系统完整性;医疗机构对病例的诊断、发现能力及治疗水平等。

2、潜在的公共卫生影响

(1)对病例健康、赛事的直接影响。登革热的潜伏期为2~15天,平均6天左右,如果运动员在潜伏期内入境,很可能在比赛期间发病,直接影响比赛。南京地区非登革热疫区,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疗不是太熟悉,如果发病后处理不及时,可能产生负面的国际影响。

(2)导致本土传播、暴发,以及形成本土自然疫源的可能性。运动会期间正逢江苏省白纹伊蚊活动高峰,天气炎热,同时是多雨季节,因此一旦发生输入性病例,可能引起本土传播;比赛期间人员高度集中,如防控不及时,存在引起暴发的可能性。华东地区是成熟的旅游集散地,交通便利,运动会期间不可避免会有大量外籍人员至周边城市观光,因此疾病传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江苏地区。

(2)疫情经新闻报道造成的国际影响;

3、风险承受与控制能力

(1)控制措施:医疗机构的病例诊断能力未经实践检验;运动员村位于长江边,水体丰富,存在孳生蚊媒的环境;无特异性控制手段;

(2)管理难度:人群高度集中;难以对国外参赛者实施不间断监测,不一定及时发现病例;志愿者管理松散,难以杜绝带病工作;境外人员至周边旅游可能性大,难以控制疾病播散;

(3)首次承担国际赛事,公共卫生应急经验欠缺。

问题10:请尝试选择适用方法/工具,对南京亚青会期间的登革热输入、传播风险进行评估。

参考答案:

1、运用风险评估矩阵分类表,对登革热输入、传播风险分别开展评估。

2、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可事先通过专家讨论制定统一的判断标准,与风险矩阵结合应用,如表

3、表4。

表3 登革热输入风险评价标准

分级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

极高境外疫情严重,人员入境增多(++),

常规状态下病例输入常见

医疗机构水平低,无处理经验(-)

高境外疫情严重,入境人员增多(++)医疗机构水平中,处理经验少(±)

中等境外疫情严重,人员入境一般(+);

或境外疫情一般,人员入境增多(++)

医疗机构水平较高,处理经验一般(+)

低境外疫情一般流行,人员入境少(±)医疗机构水平高,处理经验丰富(++);或处理经验一般,但近期接受专门培训

极低境外疫情散发,人员入境少(±)医疗机构水平高,处理经验丰富(++),为特定目标给予专门培训

表4 登革热传播风险评价标准

分级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

极高伊蚊活动高峰时段,传染源多发(++);

环境适于伊蚊孳生

无有效监测系统;无控制措施;社会影响大

高伊蚊活动高峰时段,传染源多发(++)监测系统一般;控制效果未知;社会影响大

中等伊蚊活动季节,传染源常见(+)监测系统有效;控制措施落实;社会影响较大低伊蚊活动季节,传染源偶有报告(±)监测系统完善;控制措施有效;社会影响中

极低非伊蚊活动季节,传染源罕见(-)监测系统完善;控制措施有效;社会影响小

2、专家参考表2、表3判断标准,按矩阵框架开展风险评估,结果如下:

(1)登革热输入风险:由于东南亚大量人员入境,且正值流行高峰季节,故登革热输入可能性“高”。登革热症状严重程度一般,亚青会期间对入境人员的监测加强,可及时发现病例;相关单位作好检测、诊疗准备,可及时开展救治,病情延误可能性小,故后果严重性“低”。综合判断为“中等风险”。

注:风险分值2-10,其中:低风险(2-4),中等风险(5-6),高风险(7-8),极高风险(9-10)。

(2)登革热传播风险:亚青会期间,有组织开展卫生保障工作,加强了症状监测工作,确保可及时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运动员村内加强了蚊媒控制,减少传播机会;另外,全省近年未发生本土暴发疫情。故认为,传播以至本土暴发风险为“低”;由于赛事具有国际影响,一旦有本土传播以至暴发事件发生,其后果严重性为“中等”至“高”。综合判断为“中等风险”。

注:风险分值2-10,其中:低风险(2-4),中等风险(5-6),高风险(7-8),极高风险(9-10)。

问题11:请阐述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全过程,以及执行每一步骤的工作要求。

参考答案:

1、风险识别: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是做好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不同类型风险评估的风险识别有所差异,情报筛检评估和阶段性趋势评估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议题的确定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快速风险评估和深入风险评估的风险识别侧重于列举和描述评估议题所涉及的风险要素。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分析,并同时考虑防控措施以及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工作包括:

(1)收集背景信息、事件相关信息;

(2)组织小型会议,确定事件风险,并明确社会、政治对该事件的看法或定位。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综合考虑风险分析过程所获得的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结论,通过规范思维逻辑的特定工具,确定潜在或事实存在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等级,同时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描述,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的过程。风险评价结论将指导开展风险沟通在内的进一步应对行动。

4、风险管理。以风险分析与评价结论为依据,得出风险管理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应对、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采用哪些应对措施及其优先次序等。

(1)确定应对行动措施,执行应对计划。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控制措施,依赖于人群暴露程度、传播可能性、疾病严重性、控制能力、已采取措施等多种因素。

(2)向相关人群传达评估结论与行动措施。向卫生系统内部相关机构单位、其它部门、公众等传达风险评估的结论;向执行或有利于执行风险管理措施的部门、人群传达即将采取的行动,以促进行动效率。

5、监测与回顾。风险评估与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计划或针对不同对象,亦可能产生新的有助于风险评估的信息,因此需要对风险评估与应对过程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价,必要时及时开展新的风险评估并修正评估结论与行动建议。

点评:风险评估通过收集并分析可及信息资源,对疾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进行评估,最终得出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估结论。不同机构/组织对于风险评估的理解与操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如WHO推荐风险评估步骤包括:建立评估小组,设计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危害评估、暴露评估、背景评估),风险定级与描述,风险评估可信度评估(WHO:Rapid risk assessment of acute public health events);欧盟CDC推荐风险评估步骤包括:准备阶段(人员、文献检索资源),收集事件信息,全面文献检索,系统收集(可能的)病原学信息,提炼相关证据,证据评价,风险评估(ECDC:Operational guidance on rapid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但是,不管风险评估的程序如何定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风险评估原则与思路,最终评估结果就会具有可比性,并足以指导正确的决策过程。

第三部分风险管理建议

问题12: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如何提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建议?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风险管理建议考虑要素:以风险评估结论为基础,综合考虑风险问题(风险等级、可控性)、支持环境、承受能力等各方面要素,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1)风险问题。首先考虑风险等级,兼顾风险发生可能性、结果严重性两方面要素。以风险等级为风险管理建议依据,应区别对待风险可能性、严重性两方面要素而确定适宜风险管理措施。根据本案例风险评估结果,登革热输入风险的控制应重点关注“可能性”,应对措施重在病例的早期发现(健康申报、症状监测、);登革热传播风险的应控制应重点关注“严重性”,应对措施重在减小疫情传播的赛事影响及国际影响,对于传播风险的应对重在控制,而非预防。

其次考虑风险可控性。多数情况下,难以杜绝突发事件/疫情的发生,但可以尽量减小其影响。本案例中,无法杜绝可能的登革热感染者入境,但可通过监测工作及早发现病例,减少传播机会;一旦有暴发事件发生,难以控制媒体报道,但可以通过规范病例诊疗、事件处置,避免媒

体报道过程中的负面内容。

(2)支持环境。在风险评估、控制过程中考虑风险管理支持环境,可发现薄弱环节,提高风险控制针对性。本案例中,由于亚青会赛场分散,环境治理工作难以面面俱到,传播风险控制难免存在疏漏;为了做好亚青会卫生保障,当地卫生部门规范开展了风险评估、培训教育等工作,专业队伍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组织与专业保障不存在问题。一旦发现输入性病例,在规范开展调查与救治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病例生活场所周边可能存在的传播风险,亦即关注风险控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3)风险承受能力。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不是纯粹的专业问题,需考虑应对能力、可利用资源、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作用;权衡利弊,作出与现实情况相匹配的合理决策,争取应对效果、效益最大化。例如,在亚青会期间,病例管理涉及外事敏感性,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离、舆论控制等措施,在尊重既有事实的基础上落实适宜的综合防控措施。

2、风险管理措施确定原则

(1)有效性:风险管理措施符合疾病(中毒)事件特征,为社会环境所支持。

(2)可行性:风险管理措施不能拘泥于理论,需与现实环境相匹配。如控制学校肠道病毒感染暴发事件,考虑学生上课需求,学生病例症状恢复后可能携带病毒上课(有的病毒可能持续携带4-8星期),期间加强学校卫生管理,而非简单地长时间放假。

(3)经济性:针对一些后果严重的新发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政府可能不惜代价推动防控措施。常见疾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则不可避免需考虑应对措施的成本-效益。

3、风险管理建议的目标:“零风险”是违背科学原则、不现实的工作目标;符合科学精神与现实要求的目标为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风险危害等。本案例中,风险管理的现实目标是:①开展环境整治,减少蚊媒传播机会;②强化早期监测,及时发现与救治病例,避免严重后果,减少本地传播。

4、风险管理建议的内容:围绕事件的早期发现、有效应对需求,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根据事件发展变化,随时调整风险管理措施的重点。

(1)监测预警:建立疾病/事件监测网络,提高工作人员意识,早期发现病例/事件;完善信息报告、利用机制,及时提出预警

(2)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促进风险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的客观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沟通,一是业务沟通,指风险评估组与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和战略目标而采用的规范化沟通方式,主要协调系统/机构内外成员对某一风险的认识及其应对策略与措施;二是公众沟通:是指定期将风险评估的主要结论告知目标公众,保公众了解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可采取的最佳预防控制措施。

(3)控制措施:采取针对事件来源(传染源、致病源)、传播途径(致病过程)、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措施,预防事件发生或减少其机会,控制事件发展并减轻其危害。

问题13:请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亚青会登革热风险评估的针对性风险管理建议。

参考答案:

1、开展机场检疫、健康状况申报,对可疑病例实施适当的追踪管理(由于可能涉及敏感问题,该措施应得到外事专家认可);

2、在赛事医疗点及指定医院开展症状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例;

3、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保证早期诊断报告病例;

4、加强环境整治,做好运动场馆、运动员村及周边区域的病媒昆虫控制及评估,确保病媒密度稳定控制在安全水平;

5、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

6、在全省卫生系统内,沟通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卫生专业人员的敏感性。

问题14:按照地理、气候、经济活动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登革热风险有所差异。如何根据登革热风险水平对我国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答案:

根据登针热风险评估,不同地区的风险类型可能包括输入、暴发、地方性流行三类,风险级别可以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几类。不同地区分类及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无登革热暴发、流行风险地区:存在输入病例风险,需维持法定传染病监测能力;医疗机构定期培训,可识别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并予以正确治疗。

2、可发生登革热暴发,但不会地方性流行的地区:

(1)风险低:维持法定传染病监测能力,医疗机构具有诊断登革热能力。

(2)风险中:流行季节加强登革热病例主动监测;

(3)风险高:流行季节加强登革热病例主动监测,必要时设置/强化蚊媒监测点;

3、可发生登革热地方性流行的地区:

(1)风险低:开展人间病例监测报告。

(2)风险中:开展人间病例监测报告,加强宣传与督导;设置蚊媒监测点,开展媒介生物日常监测工作;常规开展群众防蚊宣传教育;

(3)风险高:强化人间病例监测、蚊媒监测,发现异常事件时加强群众防蚊宣传教育、开展环境整治运动;

4、有登革热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强化人间病例监测和蚊媒监测;定期开展群众防蚊宣传教育、开展环境整治运动。

点评:我国幅员广阔、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登革热防控策略应区别对待。

南方地区可能存在地方性流行的省份,应根据周边形势及本地自然因素,评估发生暴发、地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附件3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二)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 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 (一)布雷图指数法。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1,2)。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二)诱蚊诱卵器法。 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25-3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蚊卵需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3,4)。 3.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

(三)双层叠帐法。 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1.8m×1.8m×1.5m;内层:长×宽×高:1.2m×1.2m× 2.0m)、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附表5)。 个人防护:收集者需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工作结束时涂抹蚊虫驱避剂。 3.密度指标:叮咬指数计算公式 三、常规监测 (一)监测点选择。 1.监测区域划分 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省份进行分类,Ⅰ类地区为近年常有登革热暴发的省份,Ⅱ类地区为近年出现过本地病例或根据我国伊蚊分布情况,暴发风险相对较高的地区,Ⅲ类地区为近年有输入病例报告,且有媒介伊蚊分布,具有登革热暴发风险的地区。 2.监测点确定 Ⅰ类地区确定至少15个登革热高风险县区(涵盖本省内全部登革热高风险区域),Ⅱ类地区确定至少10个登革热风险县区,Ⅲ类地区选择5个县区作为监测点开展伊蚊监测。 (二)监测方法。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第2版) 2014-10-1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

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的指南

附件4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一、应急控制启动条件 1.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2.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二、社会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针组织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和成蚊控制。 2.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例如印制登革热媒介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 三、防蚊措施 (一)个人防护 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避免被蚊虫叮咬。 (二)医院和家庭防护 登革热发生地区的医院病房应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四、蚊虫孳生地处理 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 (一)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 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如下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6.治理轮胎。轮胎要求叠放整齐并存放在室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如不能有效遮盖,须对废弃轮胎进行打孔处理,防止积水。对于不能清除积水的轮胎,可使用双硫磷等灭蚊幼剂处理。 7.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附件1)控制蚊虫孳生。在使用过程中,记录灭蚊幼剂的使用场所、使用剂量、处理前后的蚊幼密度,评价灭蚊效果。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为加强全国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导各地在疫情早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特拟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根据既往伊蚊监测结果,本方案适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包括: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余省份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二、应对原则 登革热疫情应对应贯彻“早发现、早评估、早预警、早行动”的原则,参照本技术方案的疫情分级标准和应对措施,在疫情不同阶段,及时采取各项防控行动。各省应按照本方案信息报送的要求,及时共享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信息。 三、疫情分级 (一)相关定义 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 .境内输入病例指发病前天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境内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发病前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暴发: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二)分级标准 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的社区(村),但尚无病例报告。 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的社区(村),并且报告年内首例输入病例;或一个县(区)报告年内首例本地病例。 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新发本地病例达例及以上,但未达到级事件;或一个县(区)发生暴发疫情。 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水平超过前年同期平均水平倍以上,或新发本地病例达例及以上,但未达到级事件;或一个

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试题

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试题 1、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天?( B ) A、4-13 B、3-15 C、4-15 D、3-14 2、2014年版登革热诊疗指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登革热感染分为哪两种临床类型?( A ) A、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B、普通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C、典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D、登革出血热和重症登革热 3、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哪三期?( B ) A、急性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B、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C、急性发热期、出血期和恢复期 D、急性发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 4、重症登革热实验室指征?( D ) A、血小板快速下降 B、血小板快速下降和白细胞升高 C、HCT升高 D、血小板快速下降和HCT升高 5、登革热急性发热期常见热型?( A) A、双峰热 B、稽留热 C、驰张热 D、波状热 6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A ) A.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B.潜伏期为1—3天,发热同时出皮疹 C.没淋巴结肿大,可有肝脾肿大 D.登革热没重症病例 7登革热治疗措施中错误的是(C ) A.急性期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B.口服补液为主,监测生命体征 C.高温应以药物为主 D.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8登革热的诊断依据有(D ) A.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子叮咬史 B.临床表现有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C.实验室检查有包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病毒分离阳性、登革热抗 体阳性 D.以上都是 9登革热的临床分型有(D ) A.典型登革热

B.轻型跟重型登革热 C.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D.以上均是 10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中高危人群有( ABCDE ) A、二次感染患者 B、伴有糖尿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等基础疾病者 C、老人或婴幼儿 D、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E、孕妇 11症登革热的诊断指标中包括( ABCDE ) A、退热后病情恶化 B、腹部剧痛 C、持续呕吐 D、嗜睡,烦躁 E、少尿 12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登革热后,出现下列哪一种情况即可诊断为重症登革热( ABCDE ) A、皮下血肿 B、黑便 C、急性心功能衰竭 D、休克 E、肝脏损伤 13革热的治疗措施(ABCD ) A、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B、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D、可给与安定、安痛定等对症处理。 E、伴有胃出血时可给予插胃管引流 14预防登革热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BCD ) A、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点蚊香; B、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 C、涂防蚊水 D、填平凹陷的地面;注意盖好储水容器;消灭一切蚊子幼虫的孳生地。

登革热试题答案完整版

登革热试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018年登革热防控知识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 1、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 C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A、老鼠 B、蟑螂 C、白蚊伊蚊(花斑蚊) D、苍蝇 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 B )。 A、与病人直接接触传播 B、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C、饮食传播 D、空气传播 3、白纹伊蚊叮咬人的高峰时间在( A ) A、上午8-9时及下午5-6时 B、晚上9-10时 C、下午7-8时 D、早上5-6时及晚上8-9时 4、下列哪一项不适登革热的典型特征( B ) A、急性起病、发热 B、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疲乏 B、皮疹、淋巴结肿大 D、白细胞显着增多 5、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B )天,多数5-8天。 A、1-2天 B、3-15 C、9-10 D、10-15 6、登革热患者在( A ),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A、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5天 B、发病后1天至病程第5天 C、发病前7天至病程第15天 D、发病后7天至病程第15天 7、下列哪项不是登革热的传染源( D ) A、登革热患者 B、隐形感染者 C、带毒的媒介伊蚊 D、按蚊幼虫 8、预防和防治登革热的环境治理手段,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蚊子幼虫的孳生地 B、种植水生植物盆景,每二月换水一次 C、储水容器加盖,经常清理露天积水的器皿 D、填平凹陷的地面,疏导积水 9、预防登革热采取的防护措施下列哪项不正确( D ) A、在外露的皮肤省涂防蚊水 B、睡觉时挂好蚊帐 C、减少到树木丛生的地方活动 D、为避免蚊虫发现,穿深色的长袖衣裤 10、出现发热、头痛、骨痛的症状,除外下列哪项( C ),怀疑得了登革热,应及时就医。 A、生活在有登革热现症病例的地区 B、发病前15天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C、在全天气温低于10℃的冬天受了风寒 D、发病期前15天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 二、填空题(每题5分)

登革热调查报告-

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 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 1男,2女□ 3. 年龄:_____岁□□□ 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5. 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 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8. 入院诊断:□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10. 出院诊断:□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 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是,0否□ 2. 乏力:1有,0无□ 3. 发热: 1有, 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 4. 头痛: 1有, 0无□ 5. 颜面潮红: 1有, 0无□ 6. 眶后痛:1有, 0无□

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理论测试卷(含答案)

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理论测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登革热病人传染期从发病前(1)天到发病后(5)天。 2、登革热病例根据感染来源可分为(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 3、伊蚊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有(黄热病、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 4、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蚊媒有(中华、微小、嗜人、大劣)写出3种不扣分 5、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蚊媒是( 6 7、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阳性容器数/检查户数×100) 8、在树林、竹林、灌木丛等植物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成蚊速杀,最宜选用穿透力强的(烟雾剂)喷雾技术。 9、发生登革热疫情时疫区划分,核心区是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半径(200米)范围。 警戒区是指在核心区外扩展半径(200米)范围。还可以根据登革热风险、疫情大小、流行季节等因素,在警戒区外围划定(监控区)。 10、双层叠帐法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应在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即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内,其密度指标叫(叮咬指数)。 11、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室外成蚊杀灭时,气象条件要求风速1-( 4 )m/s。要求其雾滴颗粒直径大于5微米,小于(20 )微米。杀灭时应由外到内按次序处理,即从(警戒区)到(核心区)逐次喷雾。 12、蜱虫可传播什么虫媒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蜱传(地方性)回归热、莱姆病、森林脑炎、Q热)答出4种即不扣分 13、赵某,女,43岁,千岛湖镇某三星级酒店厨房员工,平素体健,10月13日早起感不适,自测体温39.3℃,伴轻微咳嗽、全身乏力和头痛、肌肉

2018年登革热防控知识试题

2018年登革热防控知识试题 姓名科室: 分数 1、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 ( C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A、老鼠 B、蟑螂 C、白蚊伊蚊(花斑蚊) D、苍蝇 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 B )。 A、与病人直接接触传播 B、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C、饮食传播 D、空气传播 3、白纹伊蚊叮咬人的高峰时间在( A ) A、上午8-9时及下午5-6时 B、晚上9-10时 C、下午7-8时 D、早上5-6时及晚上8-9时 4、下列哪一项不适登革热的典型特征 ( B ) A、急性起病、发热 B、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疲乏 C、皮疹、淋巴结肿大 D、白细胞显著增多

5、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B ) 天,多数5-8天。 A、1-2天 B、3-15 C、9-10 D、10-15 6、登革热患者在 ( A )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A、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5天 B发病后1天至病程第5天 C、发病前7天至病程第15天 D、发病后7天至病程第15天 7、下列哪项不是登革热的传染源( D ) A、登革热患者 B、隐形感染者 C、带毒的媒介伊蚊 D、按蚊幼虫 8、预防和防治登革热的环境治理手段,哪一项是错误的? |( B ) A、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蚊子幼虫的孳生地 B、种植水生植物盆景,每二月换水一次 C、储水容器加盖,经常清理露天积水的器皿 D、填平凹陷的地面,疏导积水 9、预防登革热采取的防护措施下列哪项不正确?( D )

A、在外露的皮肤处涂防蚊水 B、睡觉时挂好蚊帐 C、减少到树林丛生的地方活动 D、为避免蚊虫发现,穿深色的长袖衣裤 10、出现发热、头痛、骨痛的症状,除外下列哪项( C ),怀疑得了登革热,应及时就医。 A、生活在有登革热现症病例的地区 B、发病前15天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C、在全天气温低于10℃的冬天受了风寒 D、发病期前15天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 2、填空题 (每题5分,共50分) 1、登革热属于( 乙)类传染病。可分为血清型( )( Ⅱ )( )( ),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且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2、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为 (埃及伊蚊 )和( 白纹伊蚊). 3、伊蚊只要与具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 内( 复制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 天)甚至终生. 4、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可分为三期:( 急性发热期 )( 极期 )和( 恢复期 ). 5、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 发热 ),可伴畏寒,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病原 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1.登革热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

2015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第三章通用指引 第一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二)为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 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 (一)布雷图指数法。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1,2)。同时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 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为避免连续监测对布雷图指数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选择不同的居民户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25-

(二)诱蚊诱卵器法。 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25-3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记录诱蚊诱卵器阳性数(包括卵阳性数、成蚊阳性数、卵及成蚊均有的阳性数),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蚊卵需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 进行种类鉴定。(记录、统计表见附表3,4)。 3.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 (三)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监测。 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1.8m×1.8m×1.5m;内层:长×宽×高:1.2m×1.2m× 2.0m)、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附表5)。 个人防护:收集者需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工作结束时涂抹蚊虫驱-26-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精品文档 . 登革热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试行) 一、前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 高。该病起病急、传播快、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在我市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自1978年发生建国以来首起较大规模的疫情之后,我市陆续出现多起局部暴发疫情。我市发生了一起近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 我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频繁,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及时做好我区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该预案。 二、总则 (一)目的 为规范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处置和管理,提高各级机构对登革热散发、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及时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精品文档 . (二)工作原则 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 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三)适合范围 本预案适合在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疫情处置工作。 三、人员分工与职责 (一)成立领导小组、疫情监测小组和疫情督导小组: 1、疫情监测小组职责: (1)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监测各医疗机构疑似病例、监测传染病报告网络情况及周边疫情情况; (2)定期到各医疗单位开展主动病例侦查工作,督导医疗单位对达到送检条件病例及时进行采样送检; (3)每月收集蚊媒监测点监测结果并汇总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情况及周边疫情变化及时预测我区登革热疫情趋势。发现疫情时及时开展现场核实,开展危险因素评估,报告领导小组。 疫情监测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 2、领导小组职责:根据疫情监测评估报告的情况,对控制的级别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部署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向上级报告疫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登革热知识讲座

长乐南方门诊部 登革热知识培训 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 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 培训时间:2016年8月21日 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森森 培训内容: 一.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 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 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

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

登革热疫情的风险评估报告 .doc

关于我市近期登革热疫情的风险评估报告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市自8月22日报告我市首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以来,截止至8月31日,我市共累计报告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13例。为识别登革热在我市扩散的风险,找出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根据《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年版)》的要求,我中心组织业务人员对我市近期登革热疫情进行评估,现将评估结果汇报如下: 一、近期本地登革热疫情概况 **市于 8月22日报告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截止至8月31日,**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例,其中**街道8例、**街道4例、**街道1例,去年同期无登革热病例报告。 我市8月中旬以来疫情突然上升,且均为本地病例,疫情比2014年提早1个月(2014年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时间为9月25日);13例本地病例发病时间较为集中,并分布于3个街道,疫情较严重的区域为西新街道;病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短,且病情稳定。虽然目前疫情相对局限于3个街道,但发病地点为人口密集、蚊虫孳生较多的新旧城区结合部,防控难度大。 二、蚊媒密度监测情况 我市从3月份开始持续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监测工作,监测点逐步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8月份评估为“中度传播

危险”的监测点有4个(**区铁铺镇、桥东街道和官塘镇、枫溪区),“高度传播风险”的有3个(潮安区彩塘镇和金石镇、饶平县海山镇)。 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后,各疫点均在病例报告后连续开展3天蚊媒密度监测,具体监测结果见下表: XXX年**区各疫点疫情发生后3天布雷图指数情况 疫点地区 布雷图指数(BI) 疫情发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 **街道4010.5 5.6 **街道22113 **街道58284注:高度风险(布雷图指数BI >20),中度风险(BI介于10~20),低度风险(BI 介于5~10),符合防控要求(BI<5) 但疫点周围环境的布雷图指数未能按时(疫情发生后3天)下降到5以下的安全目标。市疾控中心8月28日查**街道西新市场后居民区的布雷图指数为47,8月31日查**街道后上村居民区的布雷图指数为26.8。 三、疫情影响因素分析 1. 我市气候条件适宜伊蚊孳生繁殖。我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根据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我市7-8月份平均气温为27-29℃,受台风天气影响,雨量呈增多趋势。按照我市历年布雷图指数监测数据显示,布雷图指数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夏秋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到来,我市伊蚊密度也将呈逐步上升趋势。 2. 我市目前仍存在大量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主要存在于房前屋后(如闲置老厝区、空地、施工工地)的大量积水洼地、闲置积水容器(如**区、**区古巷镇、**镇的陶瓷垃圾);在城区中心,主要为无人居住的老厝区、出租屋、天台等地方,这些区域常为蚊媒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已知有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地区中不同蚊种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在太平洋岛国及我国的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传播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各年龄均普遍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目前确认有四种型别的登革病毒,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暂且不可靠。

登革热知识讲座

登革热知识讲座(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长乐南方门诊部 登革热知识培训 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 培训时间:2016年8月 21日 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森森 培训内容: 一.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 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

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着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附件2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一、目的 (一)及时发现、诊断病例。 (二)及时了解伊蚊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状况。 (三)病毒分型和溯源。 (四)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三、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临床标本采集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上级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附件1,附表1)。 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及疑似病例,每次采集血液标本5mL。 2.登革热临床诊断和疑似的住院病例(包括初筛阴性),应采集双份血液标本,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一份。 3.疫点首发病例,必要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标本,距第一份血样采集日期间隔在7天以上。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标本应-70℃以下保存,血液标本可-20℃以下保存,但不超过1周。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四、检测内容 (一)实验室检测

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控机构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检测流程参见图1。 (二)复核检测 1.送市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临床标本,抽样30%进行复核检测,疫点首发病例需采用病原学和/或双份标本血清学方法复核检测,暴发疫情复核检测不少于5例,疫情少于5例者应全部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应分型检测。 2.疫点首发病例,重症病例、输入病例急性期标本应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阳性者分离病毒,从临床标本或所分离病毒中扩增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3.每次暴发疫情应开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实验室检测阴性临床病例以及重症病例,应对恢复期血清进行IgM、IgG 抗体和/或中和抗体检测。 (三)媒介标本检测 1.核酸检测 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核酸分型检测,并扩增病毒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2.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由国家、省或有条件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毒分离、基因组序列分析。 图1登革热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流程 五、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 (1)抗原检测:一般发病后6天内血液标本NS1抗原检出率高。标本中检出NS1抗原可以确诊病毒感染,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附件2,3)。 (2)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6天内血液标本病毒核酸检出率高。在病人血清中检出病毒核酸,可确诊而且能够分型,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核酸检测容易因污染而产生假阳性,因此要求严格分区操作(附件4)。

登革热考试题目

登革热应急演练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有登革热、、、 等,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有莱姆病、新疆出血热、 、等。 2、登革病毒与乙脑病毒一样,属黄病毒属,有个血清型。 3、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经和传播引起的两种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 4、和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5、登革热内潜伏期天,外潜伏期天。 6、登革热最主要的三大典型临床症状是、、。 7、登革热皮疹在病程第天出现,初期为多形性皮疹。 8、登革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县区内,年度内首次发现病例或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9、登革热治疗高热以为主,慎用,以防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对出血症状明显者,应避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蚊虫中,一般雄蚊触角的轮毛密而长,而雌蚊的轮毛则疏而短() 2、一般而言,雌蚊需要吸血才能满足卵巢发育的需要。() 3、登革热病例调查重点关注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5天活动情况。() 4、白纹伊蚊主要是白天活动的蚊种,每天有上、下午两个高峰。() 5、登革热血象早期表现为白细胞增多,可见异淋巴细胞,但血小板一般减少。() 三、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1、登革热的典型体征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多样性皮疹 B.酒醉貌 C.浅表淋巴结肿大 D.束臂试验阴性 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A.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B.潜伏期为1—3天,发热同时出皮疹 C.没淋巴结肿大,可有肝脾肿大 D.登革热没重症病例 3、登革热的诊断依据有() A.流行病学资料:蚊子叮咬史 B.临床表现有发热、疼痛、皮 疹、出血等 C.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病毒分离阳性、登革热抗体阳性 D.以上都是 4、关于登革热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传染源 B.中间宿主 C.储存宿主 D.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5、蚊虫幼虫的密度调查中,检查100户,结果在20户的80个容器中发现蚊虫幼虫,该调查布雷图指数为() A.20 B.40 C.60 D.80 6、灭蚊处理前容器指数为60%,处理后容器指数为2%,那么本次处理的绝对密度下降率为() A.30% B.58% C.87% D.97% 7、滞留喷洒是将药物喷在墙壁、天花板上或走廊、牲畜栏内,以杀死吸血前、后栖息的蚊子。作为滞留喷洒的杀虫剂必须对人畜安全、有持效、对蚊敏感、但不损坏物品。以下杀虫剂可用于室内滞留喷洒的是() A.马拉硫磷 B. 溴氰菊酯 C.残杀威 D.敌敌畏 8、伊蚊布雷图指数可作为登革热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当该指数超过20时,判定为危险,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有流行风险,低于时,流行将停息。 A.5 B.10 C.15 D.20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