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视角下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及其防控_张增田

风险管理视角下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及其防控_张增田
风险管理视角下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及其防控_张增田

第11卷第5期2012年5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11No.5May 2012

收稿日期:2012-05-01

作者简介:张增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从事管理伦理、廉政建设研究。①研究以庄德水为代表,他所发表的论文《利益冲突:一个廉政问题的分析框架》(文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和《利益冲突视角下的腐败与反腐败》(文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专门探讨了利益冲突的基本问题。②

或许是出于取经的需要,学者们在这方面用功尤勤。楚文凯着重介绍了北美两国防止利益冲突的具体制度(详见楚

文凯《关于借鉴国外防止利益冲突做法的思考》,文载《中国监察》2006年第14期);唐晓清、杨绍华则根据国际社会防止利益冲突法律制度所包含的伦理法规体系、

预防性配套法规体系和刑法规定等体系,分类予以介绍(详见唐晓清、杨绍华《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国际社会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文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庄德水系统介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的“伦理工程”(详见庄德水、杨沂凤《OECD 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及其启示》,文载《南昌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樊建武、于建星则重点介绍了加拿大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详见樊建武、于建星《加拿大预防利益冲突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文载

《理论导刊》2009年第2期)。③这方面的研究以杜治洲等的工作尤为系统和详尽(详见王琳瑜、杜治洲《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文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④

任建明借助《关于领导干部报告有关个人事项的规定》这一专项制度的解读,就如何提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科

学化水平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和具体建议(详见任建明《不断提高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科学化水平》,文载《理论视野》2010年第9期)。

风险管理视角下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及其防控

张增田,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26)

要:利益冲突是处于公私利益交织背景中的公职人员在腐败机会刺激下所面临的两难决

策情境。在风险管理视角下,这是导致腐败的危险因素。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内容。诉诸伦理、立法和制度则是防止利益冲突的一般路径,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实际效果尚不理想。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防止利益冲突的最优解。因为廉政风险防控的机理就是预防和控制因各种危险因素聚合导致的危险事件(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除了作用机理的适用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对于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还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等优势。

关键词:利益冲突;预防腐败;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中图分类号:D 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 (2012)05-0014-05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

全会明确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重要举措。各级地方各部

门为积极落实这一精神,

陆续出台了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预防利益冲突具体制度规定。学术界则围绕“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其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四

个方面:利益冲突的基本问题,包括概念内涵、表现类型,及其与腐败和反腐败的关联;①

国外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

系和实践经验,

及其对我国该制度建设的启发与借鉴价值;②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建设的历程和趋

势,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对策;③如何提高我国防止利益冲

突制度的科学化水平。

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但总体上尚未跳出“制度建设”

的范畴,也未能对利益冲突及其防治作理论一贯的系统考察。虽然意识到这是

“一个涉及社会学、

法学、政治学和行政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概念”,[1]

但从一个特定理论视角切入,界定“利益冲突”概念,

进而探求防止利益冲突之策,目前仅限于行政伦理学。

庄德水将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视为一种伦理困境,进而主张借助伦理教育和伦理立法等途径来防止利益冲突。其他三个视角的观察未见纯粹一贯者,跨学科研究更为鲜见。研究者常常基于国内实践措施的描述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及未来防止利益冲突的对策建议。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所提的对策只是根据惯常思维推得,理论说服力尚不够充分。

本文在学术界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尝试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来透视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并基此主张借助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以治理。

一、作为廉政风险危险因素的利益冲突

政治清廉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关键表征和根本保障。廉政的最大威胁是腐败。但腐败并非必然,只是一种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管理学视域内,可以视之为一种风险。风险理论发展至今形成了客观实体派和主观构建派两种理论。[2]前者认为任何风险都与“危险因素”、“危险事件”和“损失”三个概念密切相关。在中国政治语境中,腐败作为廉政风险广义上可划分为违法违纪需要立案查处的行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三种类型。狭义上的腐败当指第一种类型,即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从而触犯了党纪国法的行为。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纪委向全国党代会报告工作的有关描述,广义腐败的危险事件包括以下若干现象:贪污,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谋取预期不正当利益,以交易形式收受财物,借委托他人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挪用,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放任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影响谋取非法利益,借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参与赌博,腐化堕落,奢靡铺张,官僚主义、冷漠、狂妄等;狭义腐败则指那些对公共利益造成实质性伤害,必须给予法律惩处的以权谋私行为,如贪污、挪用和各种类型的受贿等。廉政风险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严重后果。直接损失主要有公私两个方面:公共利益受到侵蚀,公共责任无法得到有效担当,腐败者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受阻或中断;间接损失则在时空两维扩散,家庭因之支离破碎,社会因之滋长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执政党及其政府的信誉和合法性更因之受损。廉政风险的危险因素宏观上可以从个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等多个维度条分缕析;而在微观实现机制上则主要包括公私利益交织、个人动机和腐败机会(制度漏洞和监督缺失)等因素。

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正是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构成的特殊情境,是为腐败这一危险事件综合性的危险因素。在没有腐败机会的情况下,尽管身处公私利益交织之中,公职人员的个人利己动机只能服从公共权力应然的运行方向;一旦有机可乘,公职人员的利己动机与权力的公共价值取向就会形成矛盾,使之在谋求私利和承担公共责任之间犹豫和徘徊,陷入两难境地,这就是所谓“利益冲突”。

从廉政风险危险因素的角度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之属性及危害的认识值得商榷。利益冲突一般被定义为公职人员的“角色错位”,即私人利益与他(她)应当承担的公共责任之间“相冲突的情境和行为”,或“相背离的状态”,或“抵触、违背与侵害”。实际上,作为具有导致危险事件可能性的危险因素,利益冲突对于公职人员而言只是一种角色两难的境地,有可能导致“角色错位”但尚未至此;是一种“情境”但却不是一种“行为”(“行为”当指利益冲突情境下的行为决策);该情境包含两种相反的发展变化可能性,秉公而为是为正,“背离”则是以权谋私,是为反;虽然两种可能性会呈相互抵触之势,但却未至于“违背”和“侵害”。根据主观构建派风险理论,任何风险都是由社会环境构建而成,风险与社会有机体与生俱来。因此很难对危险因素作价值判断。本文赞同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本身并不是腐败,……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的话,就会导致腐败”[3]的观点,也就是说,利益冲突“蕴含着腐败发生的可能性”[4]、是“以权谋私的土壤”和“权力腐败的潜在之源”[1];不认同利益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腐败根源”[5]、是妨碍廉政的“罪魁祸首之一”[5]等观点,也不认为利益冲突“相当于一个触发机制”,只有在利益冲突的作用下,制度、人性、道德和社会等因素才会导致腐败[5]。利益冲突只是公职人员行为决策的情境,在此背景下,恰恰是制度中以权谋私的机会、人性中的利己动机、道德自律机制的失灵和社会参照形成的侥幸心理等因素引导公职人员作出错误的决策,“触发”了腐败行为的产生。因此,腐败的根源或“罪魁祸首”当指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因素。

利益冲突情境下公职人员行为抉择的特点就是两难。因为“私利”是人之所欲,“公正”则是公职人员之所当为。利益冲突实际上将公职人员置于一个十字路口,许多人能够经得住私利一两次的诱惑,却经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利益冲突的考验,最终倾向舍公而取私,沦为腐败分子。这种两难特征在首次违法行为(如受贿)的抉择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许多腐败分子在悔过时陈述了一个共同的心理体验,即第一次腐败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内心挣扎,之后,除程度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外,一般都不会再引起不安。首

·

51

·

第5期张增田等:风险管理视角下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及其防控

次腐败的“艰难”当是公职人员在由利益冲突情境向腐败蜕变过程中利益取舍、价值较量、后果权衡等复杂决策所致。一旦作出某种决定,利益冲突的状态便随即消除,转向因结果不确定而滋生的害怕、忐忑和侥幸的心理状态。下一次利益冲突情境下的抉择因有了第一次和上一次的参照和惯性而简化为一种“程序性决策”。

二、防止利益冲突一般路径评析

当前学者们针对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路径选择的需要,提出的建议主要有诉诸伦理、制定专门法律和完善制度体系等三种。

诉诸行政伦理的主张是学者根据西方国家,特别是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为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实施伦理工程的经验而提出的。经合组织国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多种伦理干预方法和手段,并构成包括指导、管理和控制三个功能模块的工程体系。指导重在价值宣导,树立和倡导行政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教育和培训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公职人员的行为自觉;管理是以专门伦理管理机构的成立和授权为标志,这些机构基于咨询顾问、监督和沟通协调等职能的履行来管理和防止利益冲突;控制则是将伦理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借助伦理立法引导和规范公职人员在利益冲突情境下的行为选择。[6]

着眼于价值引导开展教育培训是伦理干预的基础。因为公职人员在利益冲突情境下的决策,完全取决于其主观责任意识的强弱,主观责任感强,行动者则会克制私欲,坚决履行公共责任;反之则服从膨胀的私欲,进而演变为腐败行为。正是出于对这一机理的把握,公职人员的个人主观责任被视为实现公共行政责任的最后防线。主观责任感主要源自公职人员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立场,所以伦理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和增强公职人员的主观责任感。诉诸价值观念的灌输固然非常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教育,但人的自利性有着强大的本能力量,除非在信仰高度坚守伦理价值信念,否则伦理的内在约束总难奏效。同时当我们将道德的软性约束转化为法律的硬性规范时,伦理的空间便被挤压,人被物化的危险也随之增加。至于设置某个专门伦理管理机构或授权某个机构承担相应的职能,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由于公共权力在社会中的渗透面甚广,依靠一个部门审查和监督以防止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制定专门法律是学者根据西方国家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立法实践所提出的对策。西方国家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法律有两类:一类是伦理立法,主要表现为公务员行为准则;另一类是专门法律,如加拿大的《利益冲突章程》和《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与离职后行为准则》,以及美国的《利益冲突法》等。诉诸法律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主要借助两种机理。一是引导和规范公职人员在利益冲突情境下的行为,比如在面对馈赠的情况下只能接受较小金额的礼品等。一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直指利益冲突情境,要求公职人员主动避开和退出利益冲突的情境。

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诉诸法律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是一条有效途径。立法者显然认识到了利益冲突的危害,借助法律规范的具体性和惩治违法行为的威慑力,迫使公职人员放弃利己的企图转向维护公共利益。但法律规范具有滞后性,且伦理立法易挤压伦理制约的空间。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以惩治为后盾的,而惩治须及时发现违法者,这需要开放的媒体和强大的舆论作为支撑。同时,法律的强制力来源于司法体系的独立性。这些条件在我国目前尚不成熟。再说利益冲突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几乎是永恒的生活情境,特别是在我国的政治环境中,试图依靠法律消除之的努力必然事倍功半。

完善制度体系则是学者根据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发展历程发出的呼吁。诉诸制度和政策规定实际上是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路径依赖。据王琳瑜、杜治洲的梳理,自1978至2010年,仅国家层面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法规就有22项,[4]平均近1.5年就有一项新规出台,用力不可谓不勤。这些政策规定一般针对特定时期的典型腐败行为而制定,在时间序列上基本上覆盖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利益冲突问题,形成了一个复杂体系。但对具体事项所做的规定,其科学程度、完备程度及其有效性尚有较大发展和改进空间。[7]同时,由于缺乏坚实的法律根基,这些制度的执行颇受限制,影响了实施效果。[4]鉴于此,学者建议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应朝着系统化和科学化方向完善,以增强制度约束的有效性。系统化就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发展和健全制度体系,并重视制度的实施,提高制度执行力;科学化则要调整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设计更加完整的制度环节。

作为一种路径依赖,建立健全制度将依然是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实践的首选之策。但从作用机理上论,依靠党和政府体制力量推行的制度主要采用禁止、限制和引导等方式,作用和影响那些处于利益冲突情境中的公职人员。已建立的相关制度并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问题在于作为政治规范,即便是禁止和限制性的条文都容易被解读为政治号召,而且被违反后不能象法律那样提供具有

·

61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卷

司法效力的惩治依据。所以依靠制度常常呈现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频出,但腐败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反腐败形势长期处于严峻状态,便是实证。此外,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类属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否则完善制度体系将是一项极为浩繁的工作。正在施行的为学者们所认同的一些制度,如公开制度和资产申报制度,其实可归入广义监督制度之属。只有回避制度、限制制度和利益声明制度等才专门针对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

上述三种路径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对于防止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均不可或缺。除专门法律尚未出台之外,均已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所运用。但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说明这些努力尚未取得理想效果。在我国,这三种路径展开过程的共同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因此有必要寻找某种具有整合功能且便于操作的具体路径。

三、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防止利益冲突的最优解

在风险管理的视阈内,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最佳选择。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近年来我国预防腐败实践工作根据风险管理原理探索确立的新方式和新机制。风险管理着眼于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一方面重视防止风险因素转化为风险事件,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强调避免影响较大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针对政府机构职能及公职人员岗位职权行使过程中所存在廉政风险,借助廉政风险排查、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监测与预警,以及处置等环节,进行层层防控,达到降低其发生概率及损失的目的。其中,处置是中心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与处置相联通,从而将控制植入各项预防措施中,形成综合性的防控效力。

将防止利益冲突置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之中显然是合适的。因为公职人员利益冲突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导致腐败的危险因素,正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所在。前文分析表明,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有三个条件:一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交织与关联;二是权力行使者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意愿;三是权力行使者拥有以权谋私的机会。据此,防止利益冲突演变为腐败行为的基本思路应当是阻止这三个条件的形成及其聚合。

但是,第一个条件本来就无法阻断。因为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具有多副面具。对于公职人员而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交织与关联实际上是由多重角色扮演所引致。正是由于每一个公职人员同时扮演着个体角色、社会角色和组织人角色,公私角色的边界才难以廓清,那些试图消除第一个条件的努力自然事倍功半。我们可以借助法律限制某类公私利益纠缠的情境,但其他类型的又会一个一个地浮现。特别是贿赂者的出现,将原本并不存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关联的公职人员带入利益冲突情境之中。

于是,防止利益冲突演变为腐败行为只能着眼于对其他两项条件的干预。也就是要降低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意愿,减少其以权谋私的机会。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流程中,风险排查和评估两个环节重在揭示公职岗位有哪些风险及风险程度,藉着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可以开展岗位廉政教育。结合岗位特点,宣扬和灌输特定的价值观,易于为公职人员所理解和认同,进而提高其伦理意识、是非判断力和道德自制力。这些都有利于他们在利益冲突情境下作出正确的决策。风险控制、监测与预警两个环节则基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完善权力运行制度,基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过程,从而有助于缩小以权谋私的空间。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更加重视后两个环节的工作,这恰好切中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重在控制腐败机会的需要。腐败机会既是公职人员陷入利益冲突的核心条件,也是诸条件聚合的关键。腐败机会激发腐败意愿,没有机会,即便公职人员处于公私利益交织之中,也不会产生非分之想,只有秉公办事一项选择。再者,腐败意愿属于心理范畴,并受人的利己本能作用,因而总是显得比较顽固,而腐败机会则属于制度设计范畴,完全可以调节和控制。

此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中的处置环节也具有防止利益冲突从危险因素向危险事件转化的功能。基于其他环节所提供的有关信息,特别是所发现的腐败机会,及时处置可以提醒和指导公职人员正确面对利益冲突的情境,减少利益冲突发生质变的可能性。对于所发现的腐败现象,合理处置还能够遏止廉政风险危险事件的积累,避免大案要案的发生,从而降低腐败行为的影响程度。

较之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传统路径,借助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综合性优势。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法律和制度路径有着各自不同的着眼点和作用机理,伦理主要影响公职人员的主观责任感以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法律在一般意义上对介入利益冲突及在此情境下的行为提供强制规范和针对违反者的惩罚依据;制度则就避免具体利益冲突情境及身在其中的公职人员的行为作出禁止性、限制性的规定,但对违反者不能提

·

71

·

第5期张增田等:风险管理视角下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及其防控

供具有法律效用的惩罚依据。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一种

管理模式和一套工作机制,

可以有效整合多种路径和方法。如,

结合岗位风险开展廉政教育,依据法律和制度要求制定岗位具体行为规范等。其次是可操作性优势。伦理、法律和制度都是宏观思维下的路径选择,容易遭致操作难题,尤其是由谁来实施的问题。成立独立的伦理管理机构毕竟是少数国家的尝试,法律的执行需要独立的司法体系,制度执行与监督也需要专门机构。我国实行一党执政,公共权力体系庞大,增设机构势必会降低行政效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经纪检部门组

织协调,

由各公共部门和机构具体实施,在不扩大权力系统和行政成本的前提下,操作过程具有组织和资源保障。再次是针对性优势。与可操作性较弱相关联,传统路径往往流于一般性要求,并不针对特定岗位中的利益冲突,因

而很难触及公职人员的认知,

侥幸心理的流行便是主要表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结合公职岗位具体职能及行使过程,基于所排查出和监测到的具体风险,依据党纪国法和有关政策制度设计具体的防控策略,能够增强防控手段的针对性。最后是科学化优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依据经长期实践检验的风险管理理论,遵照一般性法律和政策规定,并结合具体工作和所面临的风险制定微观行为规范,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搭建权力公开运行和风险监测与预警平台。这些元素符合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所应具备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等三个要件。上述优势可以保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方面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利益冲突是公职人员所处的公私利益相矛盾的决策

情境。在风险管理视角中,公职人员利益冲突是导致各类腐败行为(危险事件)的危险因素。在由利益冲突向腐败蜕变的过程中,腐败机会起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兴起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预防腐败而发展出的一项管理创新,其着力点正在防控腐败机会,因而可以有效防止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顾阳,唐晓清.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理论内涵、制度功

能和实践途径[

J ].探索,2011(2).[2]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21.[3]庄德水.利益冲突:一个廉政问题的分析框架[J ].上

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5).[4]王琳瑜,杜治洲.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

变迁及完善[

J ].广州大学学报,2011(3).[5]庄德水.利益冲突视角下的腐败与反腐败[J ].广东行

政学院学报,

2009(6).[6]庄德水.OECD 国家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工程及其实

践[

J ].廉政文化研究,2010(1):71-77.[7]任建明.不断提高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科学化水

平[

J ].理论视野,2010(9).[责任编辑罗海丰]

Conflict of Interests of Public Officers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Management

Zhang Zengtian ,Yang 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China )

Abstract :Conflict of interests is a dilemma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the public of-ficers ,stimulated by the chances of corruption ,face the mingling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management ,the elements of the dilemma are the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corruption.Preven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s of public offic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The general path of preven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y resorting to ethics ,legislation and the system has not achieved the ideal result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ffective enforcement mechanisms.The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urrently arising is the optimal solution to pre-vent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construct incorrupt governments.The mechanism of the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corrupt governments is to prevent and curb the aggregation of risk factors which may lead to the corruption.In ad-dition to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corrupt governments also have advantages of integrity ,operability ,targetedness ,and scientificness.

Key words :conflict of interests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corrupt governments

·81·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卷

XX院探索构建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院级重大风险预警机制

成都院探索构建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院级重大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风险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围绕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以规避和化解风险,如何使风险管理工作有的放矢,确保风险可控和在控,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证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预警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完备、有效构建的基础上,如何创新风险管理工作模式实现风险管理与战略的契合、与生产经营管理中心工作的融合,己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层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如何充分发挥企业风险管理效应,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有鉴于此,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院”)以集团公司子企业充分发挥风险管理职能为出发点,以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主要途径,以风险监控预警为实施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致力构建院级重大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目前,以季度重大风险监控预警、勘测

设计预警模型为代表的系列风险预警机制与成果已经建设 完成并投入运行,风险管理发挥价值创造的核心作用初显。 现就重大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汇报如下: 1 制度基础 为加强成都院全面风险管理,建立积极主动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强化事前防范,实现对重大风险的预警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年度重大风险,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2015年,成都院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有关企业重大风险管控要求为基础,依据股份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手册》等文件有关要求,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手册》、《风险评估程序》、《内部控制评价和考核制度》、《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办法》等管理文件;与此同时,构建了风险防控的三道防线,明确各级风险管控职责和权限,为开展院级重大风险监控预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组织保障 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确保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行。成都院优化建立覆盖全公司的纵向一体化、横向专业化的组织体系,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成员涵盖公司中高层领导的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法律与风险管理部。由法律与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

技术创新风险的几个基本特征及风险管理

技术创新风险的几个基本特征及风险管理 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各种风险。随着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风险已经成为障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加强技术创新风险治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治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治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治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治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治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治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治理。美国闻名治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治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治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 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治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

注册会计师-风险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二)

(A)风险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二)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36.00) 1.关于内部审计的外包,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 A.企业应指定一名保持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师负责管理与外包企业的关系 ? B.此类工作常常是涉及专门领域的,比如信息技术和信托 ? C.服务提供商通常仅为具体领域执行商定程序,并将结果直接向企业的董事会报告 ? D.审计由外单位承包,所以企业不需要内部审计师 (分数:1.50) A. B. √ C. D. 企业应指定一名保持独立性的雇员(一般是内部审计师或内部审计经理或总监),负责管理与外包企业的关系;服务提供商通常仅为具体领域执行商定程序,并将结果直接向企业的内部审计经理报告。 2.关于董事会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董事是由股东选出的,但是董事会及其代表在挑选候选人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B.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是独立董事 ? C.董事长的角色还应扩展至配合非执行董事的工作,并促进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 D.提名委员会的存在不应当被看作是意味着分散或减少了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责任 (分数:1.50) A. B. √ C. D. 董事会中大部分成员应当是独立董事。 3.奠定管理和监督的坚实基础的方法之一是确认并公布董事会和管理层各自的作用和责任。以下关于董事会和管理层各自作用和责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董事会可以任免首席执行官或相应职位 ? B.独立董事是独立于管理层,不具有任何可能会大大干扰或可以合理地认为有重大干扰的关系,从而能够不受约束地进行独立判断 ? C.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独立于外部审计师 ? D.一般应由董事会审查企业财务报告的诚信和监督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分数:1.50) A. B. C. D. √ 审计委员会应审查企业财务报告的诚信和监督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4.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是监督、评估和______企业内的其他部门和系统。 ? A.复核

风险管理角度

论文评定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___________(签名) 年月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3)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机理分析 (3) (三)次贷危机的影响 (4) 二、美国金融机构存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 (5) (一)金融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冲动放贷 (5) (二)未能及时预测经济周期性变化,以识别系统性风险 (5) (三)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蕴涵着风险 (6) 三、我国房贷市场面临的风险 (6) (一)违约风险。 (7) (二)提前偿付风险 (7) 四、我国银行房贷风险管理的启示 (7) (一)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 (7) (二)谨慎推行金融创新 (8) (三)完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8) (四)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房价 (8) (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9)

内容提要 2007年3月13日,美国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宣告濒临破产,它的破产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不断有次级抵押贷款提供者和其他金融机构亏损或倒闭的消息付出,其中不乏花旗、美林、汇丰等国际银行界的巨头,它们都是因为发放或投资了次级抵押贷款及次债产品而损失惨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我国因为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够,金融机构对次贷产品的投资比较少,所以总体来说次贷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危机面前“独善其身”,何况我国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经验还尚显不足。我们应该汲取次贷危机发生的教训,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从金融风险管理角度对次贷危机进行分析,梳理出导致这场金融风暴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对我国银行房贷风险管理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房贷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简介 一、风险坐标图 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有定性、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金额来表示。 下表列出某公司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供实际操作中参考。 下表列出某公司关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影响程度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供实际操作中参考。

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绘制风险坐标图。如:某公司对9项风险进行了定性评估,风险①发生的可能性为“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⑨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为“高”,则绘制风险坐标图如下: 可能性 极高 高 中等 低 极低 极低低中等高极高影响程度 如某公司对7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其中:风险①发生的可能性为83%,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为2100万元;风险②发生的可能性为40%,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为3800万元;…….;而风险⑦发生的可能性在55%到62%之间,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在7500万元到9100万元之间,在风险坐标图上用一个区域来表示,则绘制风险坐标图如下:

绘制风险坐标图的目的在于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的比较,从而确定各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如:某公司绘制了如下风险坐标图,并将该图划分为A 、B 、C 三个区域,公司决定承担A 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 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C 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 可能性 极低 低 中等 高 极高 影响程度 1 0.8 0.6 0.4 0.2 (亿元)

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完整篇.doc

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1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规范风险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风险管理工作是由公司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公司内部业务的各个环节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公司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风险控制过程。风险管理工作是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基础上开展的一项高级管理工作。 第三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目标: (一)识别可能对公司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 (二)为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包括并不限于:经济并有效的使用资源;防止资产流失;信息的可靠性与整体性;与政策、计划、程序、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第二章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

一、目标制定 第四条公司目标的制定和分类应有利于使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识别 公司风险管理的不同方面。目标应包括四类: (一)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与公司的经营目标和预期相联系并支持公司的经营目标和预期的实现。 (二)经营目标。经营业绩目标和盈利能力目标应与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相联系。 (三)报告目标。有效的报告应包括公司内部的报告和外部的报告,同时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四)合法性目标。公司业务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定。 二、事项识别 第五条公司管理者应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识别。对公司有正面影响的事项,应采取行动抓住机遇。对公司有负面影响的事项,在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阶段应予以重点关注。 第六条风险事项包括外部事项和内部事项。公司应重点关注如下风险事项和风险源:需求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管理风险、沟通风险、环境风险等。 三、风险评估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科负责医疗技术风险上报统计、组织专家讨论、反馈整改意见等具体工作。 二、造成医疗技术风险的可能因素 (一)医疗技术设计方面:新技术操作规范不成熟,技术操作流程不够科学或者过于复杂等; (二)医务人员个人因素:新技术应用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足等; (三)设备因素: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不能正常运转等。 三、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 (一)执行技术操作的经治医师负责监测技术风险,发现有潜在风险或已经造成损害时,应立即现场采取处理措施。现场经治医师采取措施后仍难以处理时,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报告直至科主任,必要时报告医务科或分管院领导。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办法》进行上报。 二)医务科根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必要时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讨论,指导相关人员做出正确处理。 (三)如需继续应用该技术,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情况,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施行。 (四)经治医师对紧急意外情况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诊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应及时记录,同时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至患者病情稳定为止。 四、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 落实我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和评估制度》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等相关规定,医务科定期对上报的医疗技术风险进行汇总和分析,呈交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评估,对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

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医疗技术管理持续改进。

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简介

附录 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简介 一、风险坐标图 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有定性、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金额来表示。 下表列出某公司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供实际操作中参考。

下表列出某公司关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影响程度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供实际操作中参考。

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绘制风险坐标图。如:某公司对9项风险进行了定性评估,风险①发生的可能性为“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⑨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为“高”,则绘制风险坐标图如下: 可能性 极高 高 中等 低 极低 极低低中等高极高影响程度如某公司对7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其中:风险①发生的可能性为83%,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为2100万元;风险②发生的可能性为40%,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为3800万元;…….;而风险⑦发生的可能性在55%到62%之间,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在7500万

元到9100万元之间,在风险坐标图上用一个区域来表示,则绘制风险坐标图如下: A 、 B 、 C 严格控制B 确保规避和转移C 施各项防范措施。 区域 极低 低 中等 高 极高 影响程度 二、蒙特卡罗方法 1 可能性(%) (亿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是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包容内部控制。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存 即内部控制,从这一概念来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 1.1组成部分重合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中,其中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这五个要素是重合的。 1.2最终目标相同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都包括:经营目标、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 1.6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作用是控制风险;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最终目标也是控制风险。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发展,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控

制内涵,内部控制发展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因此,我们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一体化,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与处理。 [1] 问题与误区编辑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设中的误区或问题 还 一种常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可以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既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管理过程,更是一种自律行为。 2.2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 虽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有很多重合之处,如要素很多相

同、方法很多相似,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发展阶段、行业特性、技术条件、外部环境等要求来执行。比如,某企业生产医疗设备或药品,因为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而且政府管制非常严格,风险管理的迫切性相对较强,此时企业以风险管理来主导内部控制比较合适;如果某企业是为了使自己的财 系,只有理论说教,缺少实际行动。 2.5制度执行不力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没有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再先进的制度也不起作用。影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执行力度的因素很多,其中,

护理风险管理

第六章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陪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决策,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应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处置预案,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本章归纳了临床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导管脱落、跌倒、压疮、烫伤、窒息、患者自杀、患者走失、针刺伤等的防范与应急处理。 一、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 【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

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 (7)6小时内完善抢救记录。 【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二、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浅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浅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市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合理有效性直接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本文将从风险管理视角指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的建议和对策。 标签: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市场主体活力也与日俱增,企业逐渐将风险管理融入内部控制中,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逐渐被重视。为了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自2004年COSO委员会的ERM框架发布以后,国外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实务建设已经趋于完善,我国2008年、2010年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适合我国企业的、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但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来看并不理想,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构建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可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实施提供指导十分重要。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系分析 依据美国COSO委员会2003年7月完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适用基本上就是围绕企业风险展开。如果企业发现内部的风险隐患很多,发生内生性风险的几率上升的过程中,企业就应当制定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策略。企业要想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必须要重视做好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这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必要环节。通过积极的风险识别和内部控制,尤其是在企业财务方面进行

风险管理技术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第五章风险管理技术 如何改变风险状态是风险管理的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由于原始风险状态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积累形成的,所以改变原始风险状态的工作可以作用于任何一个环节。为此人类发展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技术。 大致的分类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的风险管理技术;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作用于结果,即在风险市场上,将原始风险状态x交换为y的风险管理技术。 由于因果关系的相对性,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更高级别的风险管理,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也可看作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技术还可以分为依赖风险市场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不依赖风险市场的管理技术。前者必须在具备风险市场的条件下,风险主体才可采用(主要是财务型风险转移技术);而后者并不依赖风险市场。 第一节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所以了解有关风险状态形成过程的理论(风险致因理论)十分必要。 一、风险致因理论 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源于保险,所以风险致因理论迄今还主要是指事故(损失、灾害)致因理论。以下是四种风险致因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1919年,英国人格林伍得和伍兹发现: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其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 1939年,法默和查姆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指:个别人所具有的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是少数,但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减少事故频发倾向者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如何减少事故频发倾向者?不是就业上的歧视,更不是肉体上的消灭。正确的做法是,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一类工种上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是另一类工种上的事故频发倾向者。 (二)、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07-22T15:11:59.9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孙蓉晖[导读]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孙蓉晖 (湖北省广水市妇幼保健院湖北广水 4327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确诊为内科疾病的患者共计22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按风险管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皆<0.05,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在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内科护理质量,减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纠纷发生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307-02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随着医药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兹将本院风险管理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共收治内科患者2248人,其男性1246例,占55.43%;女性1002例,44.57%。年龄19岁~67岁,平均年龄45岁。平均随机地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两个组进行实验,每组1124人。 1.2 方法 1.2.1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挑选个人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并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利用优质资源,共同研讨制定风险管理机制与风险评估方法,制定切实可行风险评估流程图。 1.2.2落实风险管理培训:精心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切实提高内科护理人员风险防患意识及应对风险的能力。重点培训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理论、技能与风险评估方法。有针对性选择突发性预案进行现场演练,让每一位护理人员亲身体验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应对与化解内科护理风险的能力。 1.2.3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能:及时注入新“血液”,引进人材。对新进人员实行指定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工作,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新进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得到锻炼,并让她们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中。严格执行岗前技能培训、岗中技能培训、岗后技能再培训制度。致力打造一支技术精良、能力过硬的内科护理队伍。 1.2.4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医护活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使护 理人员应具备“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要敬老爱老,多为老人送温暖[2]。邀请心理专家传授心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及时掌握患者的心态,及时排解患者的顾虑。 1.2.5有效监管风险管理工作:无论机制、章法、程序等都十分健全,缺乏自觉执行与监管则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监管显得极其重要。成立以业务院长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由精通业务的护理人员组成监管小组。按计划定期开展抽查监管工作,对护士的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处理。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限期及时整改到位。 1.3 效果评价 寻找护理现存及潜在风险的高危因素,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并制定每月风险发生的概率表及危害程度等级表,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3]。主要评价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患者满意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录入到Excel-2003中,利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利用t检验;率的比较,利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满意率、护理纠纷投诉率、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5.6%、14.3%、85.71±1.8、28.65%;95.8%、0.53%、97.85±0.9、2.78。实验组满意率(%)与护理质量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x2为68.26(P<0.05、t为2.78(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皆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护理纠纷投诉率(%)与风险事件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x2分别为93.97(P<0.05)、284.58(P<0.05皆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伴随着国家医药卫生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卫生工作的重心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正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6]。护理风险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与能力。消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通过两年的探索,利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管理模式,患者满意度上升明显,内护理质量有效提高;护理纠纷投诉率及风险事件发生率低大幅下降。同时护理人员自信心增强,工作责任心大幅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悄然形成,从而使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因此,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增强了内科护理人员从风险防范意识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 傅铭,邵志华.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92-94. [3] 李玉秀.基层医院ICU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12(16):172. [4] 王斌全,张培丽.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7.

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

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如今转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将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风险识别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与风险有关的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主持者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之后由风险管理小组对集体讨论后识别的所有风险进行复核,并且认定核心风险。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充分发挥专家意见,在风险识别阶段进行定性分析。 (二)主要优点与局限性

1.主要优点: (1)激发了想象力,有助于发现新的风险和全新的解决方案; (2)让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有助于进行全面沟通; (3)速度较快并易于开展。 2.局限性: (1)参与者可能缺乏必要的技术及知识,无法提出有效的意见; (2)由于头脑风暴法相对松散,因此较难保证过程的全面性; (3)可能会出现特殊的小组情况,导致某些有重要观点的人保持沉默而其他成员成为讨论的主角; (4)实施成本较高,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素质,这些因素是否满足会影响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效果。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德尔菲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联系。它是一种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一)实施范围 适用于专家一致性意见基础上,在风险识别阶段进行定性分析。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一) 一、分析风险的因素(1)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 1)高危人员。例如刚参加工作的护士、轮科护士、进修护士、无执业资格护士以及实习护士。年轻的护士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资历较浅、例如在抢救室内对窒息的患儿进行吸痰操作时,有可能因护士的经验不够,操作不规范,对患儿的呼吸道粘膜造成损伤,引起患儿呼吸道粘膜出血、水肿,加重患儿的呼吸困难症状。在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监测时,因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呼吸、心率、体温等出现异常的生命体征没有及时辨别,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这些都会增加护理风险的机率。 2)高危时段。如交接班、午休以及节假日,特别是工作集中的时间,因儿科疾病的变化较快,而且难以预料。如果值班的人员不足,护士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护理纠纷和差错。3)高危病人。例如特殊体质患儿、危重患儿以及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患儿。(2)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护理管理方面儿科护士人员紧张,编制严重缺乏,与正常的床护比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护士都在超负荷中工作。每年都会新进一批护士,这也同时给管理带来一些问题。另外护士的工作存在多面化,不但要完成正常的业务工作,而且还要完成一些其他事务工作,这就会导致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出现疏忽。2)护士责任心不强儿科有一种特殊的称呼“哑科”,和患儿疾病相关的资料只能通过家长及描述以及护士的观察得到,如果护理人员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患儿的病情观察的不仔细,就易导致医疗纠纷及事故;另外,儿科用药很严格,所用剂量较小,多数是根据公斤体重进行计算,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会导致用药差错,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或者用药剂量过高就会导致患儿出现不适,也容易出现护理差错。二、防范措施(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患儿实施护理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护理人员应定期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工作中记录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2)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每个科室的护士长负责,紧抓护理安全,同时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3)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护理风险,任何一

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与风险慢慢增多。因此,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就必须实施好护理风险管理。1引发护理风险的原因1.1护士服务观念滞后和服务质量存在缺陷护士的服务意识与患者期望之间存在着矛盾,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患者希望了解和参与医护过程等。如果护士思想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欠佳,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则会对患者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1.2告知行为中的风险因素护士告知不得当,未告知或告知过度均可造成不良后果,侵入性操作未履行告知义务,高新技术的使用和护士对知识缺乏,使护理工作难度和风险增加,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化验结果等等。但保护性医疗制度又要求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在与患者交谈中要慎重或保密,护士应正确处理。 1.3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随之增多,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认为在工作中,护理行为与法律无关,而实际上自病人入院起就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享有知情同意权,安全治疗权,自由选择权等,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病人合法权益,自我保护意识差。1.4护士承受家庭、社会、工作等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疲劳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致使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差错等。1.5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入院评估不准确,护理评估直接影响护理措施是否符合病情。同时评估资料的记载为举证提供依据,如病人入院时即存在压疮,在入院评估中未发现前后矛盾或护理记录和其它记录不一致、不完整,一旦处理护理纠纷,护士很难举证,给护理埋下隐患,增加败诉的风险。1.6当前医疗水平同患者的期望值有差异患者及家属怀着焦急和期盼的心情来到医院,就是希望治好病,解除痛苦,希望医生护士技术高超,药到病除等。但是由于医疗水平的局限,一些疾病当前还无法治愈,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诱发纠纷,对诊断治疗不满意。当某些疾病诊断不清楚,切口愈合不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及家属往往存在不满情绪,当护士话语不当或操作失败就有可能成为患者或家属发泄情绪的对象。1.7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自律性差,医院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是规范护理行为的准则。临床护理工作有多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护理制度等,若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指导,监督机制,就会造成护理人员玩忽职守,护理行为有章不循,导致纠纷发生。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护理措施是保证护理安全制度落实的有效手段,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安全措施不应仅仅停留在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的教育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考核上,重要的是做好环节质量管理,建立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才能保证护理安全管理。2.1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士或护理部管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让她们自己判断护理风险,分析产生的原因,确定高风险发生的环节,对护理进行了护理风险教育。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在护理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

·综合2012年第11期(下) 作者简介: 邬烈岚(1979-),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唐俊艳(1985-),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 邬烈岚唐俊艳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近年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在全面风险管 理环境下对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即通过完善内部环 境和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加强内部审计防线三管齐下,以期为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可靠性全面风险管理 一、引言 会计信息可靠性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都非常关注会计信息 的可靠性。近几年国内又对风险管理展开了全面研究,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贯穿企业各项活动的过程,力求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其中报告目标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全面风险管理能为实现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因此也为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认识,国内外许多会计组织或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多种阐释。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可靠性的构成要素包括“忠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 整性”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对可靠性的定义包括“反映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认为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R.Scott认为可靠性就是“精确(precise)和超脱偏见(freeofbias)”。各国主要会计组织与学者尽管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传统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 “忠实反映”(精确)与“中立性”(超脱偏见)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此外,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对可靠性的理解与以上观点有所不同,主要突出两点,一是信息是否可靠,是对于理性的、 对信息有充分理解能力的人而言,而不是对所有的人;二是可靠的信息必须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近年来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视角,一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研究 会计信息可靠性,二是从产权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笔者认为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理解, 在“忠实反映”与“中立性”的传统观点基础上,需要加入葛家澍教授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对性理解,即会计信息可靠性具有相对性。这基于三点理由:一是会计信息自身具有相对性,其反映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行为的主观性使其产生的过程具有相对性;二是会计信息的效用具有相对性,同一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或不同的决策用途,其价值也会不同;三是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对性也有现实考 量因素,过度苛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不符合企业经营原则。因此, 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单个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其完全依赖于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等的审核;二是一系列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体现为会计报表中单一项目的可靠性,其不仅取决于单个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等行为过程中,还受到分析人员在会计程序中行为的影响。这也由此产生了企业管理中的风险。 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1)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目前各国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大致情况是:美国、澳大利亚最超前、最成熟;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在风险管理标准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继网络泡沫和新经济遭挫之后,美国社会又出现了“安然”、“施乐”和“世通”等特大恶性企业欺诈案件。因此,在2002年美国国会从保护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所有到美国境内上市的企业必须建立风险内部控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全面风险管理的普及。2004年COSO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其构架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战略目标”,并将“报告目标”扩大到内部报告,同时将风险管理要素扩大至8个,新增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对策”3个要素。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联合制定的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风险管理标准之一,其给出了一整套风险管理的标准语言定义和标准过程定义。加拿大CICA所属的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COCO)1995年发布《控制指南》则将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从审计师的需要转向了对管理者的要求。在国际层面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协调目前存在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05年第一届风险管理工作组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形成了ISO25700:《ISO/TMB/WG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通用指南(草案)》;200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风险管理工作组(ISO/TMB/WGRiskManagement)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四次工作组会议,讨论制定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2009年国际标准IS031000《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终于面世,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所适用的组织不限规模、不限活动、不限时间、不限风险类型,涵盖组织生命周期的各种行为,包括战略、决策、运营、服务等。这一标准将会成为现有众多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