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沉积岩总面积约354 万平方公里,星罗棋布地分部着近300 个沉积盆地,发育着从震旦亚代到新生代的沉积岩系。从古老的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系到到最新的第四系都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海域辽阔,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共有10 个大中型沉积盆地,初步勘探证实,大都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一)华北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全部或一部分及渤海海域,面积近20 万平方公里。盆地东临胶辽隆起,西与太行山隆起为邻,北为燕山台褶带。是一个新生代的沉降平原,广为第四系所覆盖。

华北盆地是迭置在华北地台古生界盖层之上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有人也称其为复式迭加型沉积盆地。盆地内广泛发育震旦亚界、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海陆两套沉积地层,累计厚度约33000 米。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地轴南缘,张家口-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了一个北北东方向的沉降带,沉积了晚元震旦亚界,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厚达9000 余米。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使华北地台曾一度上升,早寒武世时又沉没在浅海中,一直延续到中奥陶世末才结束。

在内蒙古陆以南和鲁东古陆以西的广阔浅海内,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泥质岩和蒸发岩,厚1000-1500 米。这是一套有利的生油气岩系。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成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岩溶作用。中石炭世又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海陆交替相煤系地层,厚200-400 米。二叠纪为陆相碎屑沉积,仅堆积在一些坳陷内,厚度不等,300-1500 米。中生代三叠纪分部零星,仅在太行山东麓的平顺、峰峰和燕山的平泉有沉积,广大地区均未发现,说明印支运动在华北地区主要以大面积隆起为主。侏罗、白垩系主要分部在一些断陷盆地内,燕山地区沉积厚度大可达100余米;辽胶地区7000 余米;河淮地区厚2800 余米;鲁西和太行山地区厚度更小。这些断陷和凹陷为华北盆地的进一步大面积坳陷开创了基础。

新生代第三纪是华北大面积沉降时期,也是油气的主要形成时期。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厚达6000 余米。

(二)基本构造特征

1 断块构造是xx 盆地最突出的构造特征

海西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处于大面积隆起剥蚀状态。燕山运动以断裂陷落和火山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强烈的张扭性和张性断裂作用下,拉开了华北盆地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断裂带有:

北北东方向的>庐断裂带、沧州一东明断裂带、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和近东西方向的北塘-乐亭断裂带、黄河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了一些断陷和凹陷,堆积了陆相碎屑沉积和火山岩。经过侏罗、白垩纪的发展,华北盆地已具雏形。据估算,当时的盆地总面积约等于新生代盆地面积的一半。进入新生代早第三纪,区内断块活动达到了强盛时期,在总的引张力作用下,老的断陷继续扩大、加深和陷落,又产生一系列新的断陷和凹陷。盆地的总面积进一步扩大。在这些断陷和凹陷内迅速堆积了巨厚的近海湖盆相沉积,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

据航空磁测、重力和地震资料以及钻井地质资料证明,整个盆地内正、负向构造的展布和各种类型油气聚集带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都受断块构造的控制。同时由于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的强烈进行,使凹陷边缘的块体上升,并受到剥蚀,沿着断面高侧下切到古生界和震旦亚界,局部地区甚至深达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系,为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 隆起与坳陷是xx 盆地内的基本构造格架

华北盆地内的大型构造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格局十分明显。全盆地由三通大型的北北东向断带(>庐断裂带、沧东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一条北北东转北东东的弧形断裂带(聊考-埕西为北北东走向,齐河-广饶为北东东走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宝X—昌黎断裂带、黄河断裂带)控制了盆地内大型的隆起区和坳陷区。盆地内有八个基本隆起与坳(断)陷自东北而西南为:

辽河坳陷、渤中坳陷、济阳坳陷、埕宁坳陷、黄骅坳陷、沧县坳陷、冀中坳陷和临清坳陷。

北部辽河坳陷中生界地层发育,中、新生界直接覆盖在前震旦亚界花岗片麻岩之上。中部为盆地的主体,包括冀中、黄骅、渤中和济阳四大坳陷,以继承性坳陷为主,中、新生界地层覆盖在古生界或震旦亚界之上。在冀中坳陷与黄骅坳陷之间隔以沧县隆起。南部临清坳陷是盆地内抬升较高的部分,中生界地层厚,埋藏浅,新生界地层严重剥蚀。再向南到东濮凹陷和汤阴地堑一带,凹陷变窄而凸起变宽,沉降中心向开封坳陷转移。在上述

六个坳陷内都以发现了油气田,其中济阳、冀中、黄骅和辽河四个坳陷为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的主要战场。其它坳陷内也相继发现了油气田,例如:

在埕宁隆起上也发现了上第三系油藏。

3 凹陷与凸起是坳陷内的基本构造格局

华北含油气盆地是由许多次级坳陷与隆起为滑架组成的。盆地内的坳陷则由更次一级的凸起与凹陷所组成,这是盆地断块构造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凹陷是坳陷内的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其间充填了较厚的下第三系地层。凸起则为坳陷内的次一级正向构造单元,下第三系很薄或缺失。凹陷和凸起都受次一级断块差异活动所控制,都是因一条或几条次级主断层的张裂活动而产生的。据统计,华北盆地内有57 个凹陷和54个凸起。

这些凹陷和凸起在盆地内多呈左列雁行式排列,说明它们的形成曾受右旋张扭力的作用。例如:

XX坳陷内的凸起带自XX而XX是:

马头营凸起、北大港凸起、孔店凸起、盐山凸起及徐扬桥凸起。冀中坳陷内有四排凹陷带,自北而南为:

北京-汤县凹陷带,大厂-廊坊-固安-徐水-保定-石家庄凹陷带,武清-坝县-饶阳-晋县凹陷带,里坦-深县-束鹿-巨鹿凹陷带,也是呈北北东向左列雁式排列。

在济阳坳陷和临清坳陷内,由于受两侧鲁西隆起和埕宁隆起的影响,次一级凹陷成弧形向北撒开,向南收敛。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东濮、莘县、高唐、临邑、东营和沾化凹陷带,总体呈弧形展布。

4 二级构造带是华北盆地内油气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带是内的次级正向构造单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成因相似的局部构造所组成,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一般构造面积为100-500 平方公里,大者可达1000-2000 平方公里。二级构造带是华北盆地内油气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依据基底起伏、构造带成因与区域构造位置、构造断裂的形态发育特征以及油气聚集条件,把二级构造带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凸起潜山构造带、潜山构造带、背斜断层构造带、逆牵引背斜带、断裂鼻状带、断裂台阶构造带、斜坡带。

(三)基本含油气特征

1 主要含油气层系

华北盆地是一个复迭加型沉积盆地。沉积岩层累计厚度三万余米,有海相和陆相两套沉积岩层。由于沉积过程的多回旋性和多次沉积间断,目前全盆地共发现十八套可供开采的含油气层系。其中第三系地层内有九套,第三系以下的老地层内有九套。油气储量比较富集的层位是上、下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第三系底部的不整合面和第三系内部的三次沉积间断面上、下。

(1)下第三系的原生成油组合

华北盆地第三纪是陆相沉积岩系,是盆地内的最主要的生储油岩系。目前所发现的成油组合集中在下第三系。被划分为下、中、上三个成油组合。它们可形成原生油气藏。下部成油组合以孔店组暗色泥岩为生油层,砂质岩及碳酸岩为主要储集层,沙河街第三段为盖层。

中部成油组合以沙河街第三段暗色泥岩为主要生油层,沙二段砂质岩为主要储集层,沙一段为盖层。

上部成油组合以沙河街组第一段暗色泥岩为主要生油层,沙一段砂质岩、碳酸岩和东营组砂岩段为主要储集层,东营组泥岩为盖层。

(2)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

目前所发现的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内的储油层,认为系通过上、下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或断裂系统,由下第三系的成油组合生成的原油向上运移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

(3)xx 的地层内的xx 油藏

华北盆地内第三系底部不整合面之下的老岩层中,已发现了震旦亚界、古生界、中生界和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系的古潜山油藏。这种类型的油气藏的形成,系由于下第三系的原生成油组合,通过不整合面或落差很大的主断层面与老地层的储集层直接接触,使

原油运移到老储集层内而聚集为油藏。被称为“新生古储”的成油组合。在这类油气藏中,特别是由震旦亚界硅质白云岩和寒武-奥陶系灰岩、白云岩组成的古潜山,由于储集层缝洞发育,常形成高产油气田。

2 油气藏的圈闭类型

华北盆地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圈闭类型有以下四类八种型式:

(1)构造圈闭油气藏:

即由褶皱和断层作用所形成的油气圈闭。包括穹窿型油气藏、逆牵引型油气藏和断块型油气藏。

(2)

性油气藏。

(3)混合圈闭油气藏,即油气藏的形成是由构造作用和岩性作用两种因素所决定。

地层圈闭油气藏,即由于岩性作用所形成的油气圈闭。包括单斜型油气藏、岩包括超覆不整合型油气藏和上倾尖灭型油气藏。

(4)xx 圈闭油气藏:

是由第三系底部不整合面以下潜伏的老地层缝洞所形成的油气藏。有中生界的火山集块岩和火山熔岩油藏。有中生界的火山集块岩和火山熔岩油藏;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油气藏;震旦亚界硅质白云岩油藏及前震旦亚界结晶变质岩油气藏。古潜山圈闭的储集条件为裂缝溶洞型。以震旦亚界的硅质白云岩和寒武-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缝洞最发育,常形成高产油气藏。例如:

著名的任丘油田就是震旦亚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组成的高产油藏。华北盆地古生界和震旦亚界古潜山油气藏分部相当广泛。

在渤海海域的石臼坨潜山带,获得了中、上侏罗系火山岩储集油藏。

3 含油气远景

华北盆地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尽管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勘探结

果,但是还有许多新的勘探领域需要继续探索,等待开发。含油气远景相当广阔。

(1)第三系的潜力

虽然在第三系已经找到油、气田52 个,探明的地质储量占全盆地储量的75%,年产油量占全盆地的64%。但是还有不少有利地区未被钻探,例如:

临近深凹陷处于岩相过渡带的各种大型圈闭构造,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构造圈闭,与深部塑性岩层(盐岩、石膏、软泥等)的塑性流动有关的构造圈闭,以及上第三系特别厚的新凹等。这些地区都很有希望发现新的油气藏。

(2)xx 油气藏分布广阔

华北盆地古潜山油气藏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类型,勘探工作刚刚开始,仅探明全盆地地质储量的25%,产油量仅占36%,还有以数十万平方公里计的领域等待勘探和开发。

(3)现这种以干气为主的天然气藏,据认为是由于煤系地层中的瓦斯气向上运移而形成的。气体中甲烷含量为95-96%,其余为非可燃气体。不同于油气层内的伴生气(甲烷含量75-85%,重烃含量10-15%),世界上这种类型的气田已经发现不少,例如:

荷兰的格罗宁根大气田,英国的备好南部盆地气田及苏联西伯利亚盆的丘明北部气区等,都与煤系地层有直接关系。

因而,在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分布的凹陷内,选择距气源较近,密封程度较好的构造带进行勘探,将会获得好的结果。

(4)

原生油气藏。

例如:

河北涞水蓟县系雾迷山组有机炭含量为0.11-0.26%,氯仿沥青A 含量为

0.0076-0.0265%。河北唐山及山东嘉祥地区寒武系有机炭含量0.08%,氯仿沥青A为0.038%、发光沥青B含量为0.03%。奥陶系有机炭含量为0.1%,氯仿沥青A含量为0.02%,发光沥青B含量为0.03%。在冀中坳陷的井下寒武系,震旦亚界地层内钻遇沥

青多层,在盆地边缘的山区见到许多油苗。说明华北盆地下古生界和震旦亚界在适当的构造条件和保存条件下是可能生成原生油气藏的。我国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气藏和美国中部的寒武-奥陶系油气藏就是很好的例证。下古生界和震旦亚界的碳酸盐岩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可望获得自生自储的与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有关的天然气是华北盆地近期勘探的新发

南华北盆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ooper, M. A. & Williams, G. D. (eds.). Inversion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44,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9 Dronkers, A.J. & Mrozek, F.J. 1991. Inverted basins of the Netherlands. First Break, 9, 409-425 John Parnell. 2002a. Diagenesis and fluid flow in response to uplift and exhumation. In: DORE, A.G, Cartwright, J.A., Stoker, M.S., Turner, J.P. & White, N(eds). 2002. Exhum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Margin: Tim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6, 433-446 Macgregor D S. Hydrocarbon habitat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verted rift basins. In: Buchanan J G & Buchanan P G (eds.), Basin Inversion.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88, 1995: 83-93 Navilkin V D, Goldberg I S and Kruglikov N M et al.. Destructive processes affecting oil and gas pools and estim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los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984, 26(12): 1185-1198 Osborne, M.J. & Swarbrick, R.E. 1997. Mechanism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reevaluation. AAPG Bulletin, 81, 1023-1041 安作相, 马纪. 华北克拉通分割与华北平原上古生界含气问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8(5): 22~26 曹高社,宋明水等。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3-277。 陈传诗, 苏现波. 断块运动与中生代济源盆地的演化. 岩相古地理, 1995, 15(1): 18~23 陈刚,李丕龙,李学田等. 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研究方法思考.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01-203 陈建平,冀国盛等。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9-283。 杜旭东, 李洪革, 陆克政等. 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中生代(J-K)原型盆地分布及成盆模式探讨.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5): 5~9 费宝生. 论残留型盆地研究思路和油气勘探方法. 海相油气地质,1998,3(4):3-7 甘克文. 漫谈前陆盆地逆掩断层带油气勘探的经验教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49-155 宫色, 李剑, 张英等. 煤的二次生烃机理探讨. 石油试验地质, 2002, 24(6): 541~544 何登发,马永生,杨明虎. 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1-8 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等. 中国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学前缘,2000,7(3):23-37 何明喜, 常辉, 韩玉戟等.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河南石油, 1995, 9(3): 17~23 胡斌, 张利伟, 齐永安等. 济源下侏罗统鞍腰组沉积构造特征及环境解释.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4, 23(1): 18~22 季强. 论热河生物群. 地质评论, 2002, 48(3): 290~296 江来利, 吴维平, 储东如等.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科学通报, 2003, 48(14): 1557~1563 金晓辉. 济源-黄口地区地层埋藏史研究. 西安石油学院院报, 1995, 10(1): 14~17 李德生,罗鸣.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残留小含油气盆地德油气富集特点. 石油勘探与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地质论文集(1986-1996),1996: 99-108 李民杰,郑孟林,曹春潮等.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的叠合演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54-57 李丕龙,李学田等著。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李曙光, 聂永红. 俯冲陆壳与上地幔的相互作用-I. 大别山同碰撞镁铁-超镁铁岩的主要元素及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D辑), 1997, 27(6): 488~493 李祥臣. 有效烃源岩及其与天然气藏关系探讨.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1): 刘池洋,孙海山.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 新疆石油地质,1999,20(2):79-83 刘池洋,杨兴科.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思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 刘池洋. 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讨会开幕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刘池洋. 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4):255-261 刘光鼎,宋海斌,张富勤.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8 刘光鼎. 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海洋地质动态,2002,18(11):1-3 刘和甫, 梁慧社, 李晓清等.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地学前缘, 2000, 7(4): 477~486 刘丽峰. 残留盆地研究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4):576-581 刘洛夫等.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1995,13(增刊):147-150 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等.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地质科学. 1999, 34(3): 336~346 刘司红, 刘西宁, 李和平.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地质与资源, 2003, 12(4): 21~ 25 刘喜杰. 豫西地区上三叠统生油岩特征研究.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3, 16(3): 47~49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长江大学盆地构造分析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伸展盆地分类:根据伸展盆地的岩石圈或陆壳性质及演化阶段又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部裂谷、陆间裂谷(原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间和孤后边缘海盆地、大洋盆地等基本类型。 2.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作用而伸展、减薄而形成的裂陷或裂陷一拗陷盆地。 3. 挤压盆地:挤压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陆一陆碰撞或陆一孤碰撞有关,通常包括海沟盆地、残留洋盆地、孤前盆地和前陆盆地等。 4.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系指介于造山带前缘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状盆地,盆地横剖面为一不对称楔状。前陆盆地分为孤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破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5.前渊:前渊是指紧邻前陆冲断带的覆水最深的前陆区,不能将覆水深的盆地与前陆盆地的巨厚地层混淆,因为巨厚的前陆地层是完全可以在缺乏覆水盆地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 6.走滑盆地及分类:因走滑断层的走滑作用而产生的盆地,总称为走滑盆地。这些盆地发生在走滑断层产生的局部拉张地区。走滑盆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转换拉张盆地、转换挤压盆地和拉分盆地。其中拉分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7.拉分盆地及分类:拉分盆地产生在两个走滑断层雁列重叠部位的拉张区,其拉伸轴基本上平行主断层,这类盆地常为菱形断陷,发育成熟的盆地长宽比为3:1。断层的长度反映水平位移量,盆地边界有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拉分盆地依形态分舒缓S型及Z型。拉分盆地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沉降速率快、沉积速率大的特点,且热流值较高,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常构成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 8. 裂谷形成的动力学模式:一类是要有热源,如地慢柱和上升热对流,由于热岩石圈变弱和变薄而产生应力或应力集中;另一类是归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拱,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在板内形成张应力,或继承老地壳和岩石圈边界和构造产生先存应力的集中,或大洋裂谷作为一种迁移破裂传播到大陆内部去等,均可以导致岩石圈的拉伸。以上两类的主要差别在于热源和拉伸的关系上具有相反的因果关系。前者称为主动裂谷,而后者则称为被动裂谷。) 9.正花状构造:是在压剪性应力场下形成的。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背形构造,10.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张剪性应力场下,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向形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 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 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⑤冲起构造和逆冲三角带构造:两条或两组逆冲断层相向倾斜,使中间的公共上盘断块向上逆冲称为冲起构造。对冲的逆冲断层有一条深层的拆离断层联系在一起构成逆冲三角带构造。⑥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 盆地的沉降史分析: 伸展型盆地沉降史分析:伸展型盆地的沉降曲线整体呈上凸型、两段式。早期,曲线陡、直,延伸短,斜率大,沉降速率快;晚期,曲线平缓,延伸长,斜率小,沉降速率呈指数衰减。一个完整的裂陷旋回在构造沉降曲线上表现为斜率不同的两段式:较陡的一段,代表由于深部地幔物质上隆,形成异常上地幔。这种由裂陷伸展减薄作用引起的地壳快速下沉,称为裂陷阶段沉降(裂谷阶段沉降)或初始沉降,而较缓的一段,代表裂陷伸展后异常上地幔上隆的热冷却松弛引起的地壳缓慢下沉,称为后裂陷阶段沉降(后裂谷阶段沉降)或热沉降。这种“开始迅速下沉。而后热指数衰减”反映了由地壳裂开—岩石圈减薄—热流值增加—热冷却的过程。 前陆盆地沉降史分析: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整体是以斜率较大和相对较小的两段式交替出现,体现了成盆过程中冲断层席加载作用和相对宁静的往复,盆地早期沉降缓慢标志着前陆盆地的初始起动,构造反差较小,构造载荷距离造山带较远,发育以细粒沉积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后期的加速沉降反映造山作用的加剧,构造载荷的逐渐逼近和盆地迁移使其位置逐渐变为沉降中心,即造山带的构造加载量使构造载荷向克拉通方向迁移,直接加剧沉降速率,发育以碎片沉积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如中国塔北、准葛尔盆地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中新生代地层。 克拉通盆地沉降史分析:克拉通坳陷如果是叠加在裂陷盆地之上,则克拉通坳陷的沉降主要是受岩石圈热收缩作用的影响,其沉降曲线是裂陷盆地的热沉降部分或热沉降的延续部分。如果是壳内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相变等引起的沉降,其沉降速率也是逐渐减小的。多数情况下克拉通盆地的沉降速率相对较小,且稳定衰减。也可以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加大的趋势,总体上的沉降速率比前陆盆地和裂陷盆地要小一些。 盆地的热史分析:盆地的热历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2盆地内部沉积物的性质及埋藏历史。次要因素包括盆地内发生的吸热放热过程、地下水的运动及岩浆活动。分析方法有:一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包括:1古热流模型,该模型多为经验模型,一般是将盆地的古热流与现今大地热流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主要有线性的、三角函数型的和分段线性的。三角函数型主要使用于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较丰富的盆地。2古地温模型,3镜质体反射率理论模型。二裂变径迹分析法:所以矿物中的裂变径迹都具有岁温度增加而径迹密度减少和径迹长度缩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称为退火。矿物经历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作用就越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研究盆地的热历史。短的径迹形成较早,经历的热历史较长。长的径迹形成较晚,经历的热历史较短。三流体包裹体测温。四矿物学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 构造样式 绪论 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 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 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 (一)开裂环境

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 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 3、边缘海盆地 (二)收缩环境 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 2、山间压陷盆地 (三)剪切环境 1、拉分盆地 2、断层边缘盆地 3、断层楔盆地 4、断层角盆地 5、走滑横向盆地等 (四)重力环境 1、克拉通盆地 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 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 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 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 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 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在挤压应力作用下,西部地壳明显收缩,为了达到均衡,远端发生北东向断陷,河西、阿拉善等地区的上侏罗-下白垩统半地堑的形成就是远端效应的结果。 (三)喜玛拉雅期 喜玛拉雅旋回以晚白垩世(或古新世)与始新世、始新世与

华北地区地震和深部构造关系及其破裂机制

华北地区地震和深部构造关系及其破裂机制研究 张路张世民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摘要 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格外活跃,其地壳深部构造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地震活动性。多条地学断面和地震剖面等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华北地区的地震带(即活动构造带)一般均存在低速体或上地幔上隆;华北强震区的地球物理详细勘测发现,强震区也都存在低速体或上地幔上隆。应用应力摩尔圆和库伦破裂准则,利用上涌模型和地壳减薄模型研究地壳岩石破裂机制,结果表明,地壳存在上地幔上隆和低速体的地区的地壳岩石比其它地区更易于发生破裂。华北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决定了地震的空间分布格局。 1引言 华北地区远离板块活动边界,地表形变测量和GPS观测结果表明,该区相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断裂带滑移速率低[车兆宏等,唐方头等,郭良迁等],地表变形小[沈正康,Zhu S],总体上属于稳定的华北克拉通地区。 但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却十分活跃。大华北包含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历史上(-780~1911年)发生过6次8~8.5级地震、19次7~7.9级地震,1912年以来又发生过6次7~7.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强震活动频度和强度仅次于青藏高原的地区。 地震活跃区多数位于地表变形强烈的地区,如我国西南川滇地区和西北南疆地区等,但华北地区为什么会是地表平静而地震频繁的“外冷内热”情形?其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深部孕震机制? 2华北地区的深部构造与地震带 华北地台(华北盆地与鄂尔多斯及周边)具有统一的前寒武结晶基底,在古生代—侏罗纪期间也有相同的演化历程;白垩纪开始,它们的演化才开始有所区别,其中鄂尔多斯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华北盆地与鄂尔多斯周边在新生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裂陷伸展、地壳减薄(程裕淇等,1994)。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活动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根据新生代构造演化,大致以太行山为界,华北地区可分为构造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地区,西边为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断陷盆地带,东边为华北东部盆地。张培震等(张培震等,韩竹军等)以山西断陷盆地带和郯庐断裂带为界,将华北地区分为鄂尔多斯(K1,)、华北平原(K2)和鲁东—黄海(K3)等3个二级活动地块,华北平原地块内部又可以划分出更次一级的地块,如太行山、冀鲁、豫淮等次级地块(图1)。断块划分所依据的活动构造带涵盖了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断层,也涵盖了现今的小震(图2,图3)。 从图中看出,强震一般分布于二级活动地块边界,但华北盆地内部的1830年磁县、1937年菏泽和1966年邢台等强震位于三级活动地块边界。二级活动地块边界代表了穿越地壳的深部活动构造带,三级活动地块边界是壳内活动构造带,可以说这些位于三级活动地块边界的地震应该代表了“更纯粹的板内地震”。图2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映出华北地区的强震是由走滑断层发震,并且该区的最大主应力为近水平,方向为北东东。 华北盆地的西边界太行山山前断裂前第四纪活动强烈,但第四纪以来它的很多分段活动性很弱或基本不活动(韩竹军,Xu Jie,徐杰),并且是发育于上地壳的拆离滑脱断裂(王椿镛),它没有被作为断块边界。唐山-河间-磁县活动构造带作为新生地震构造带,现今地震活动频繁,晚第三纪以来,它已经成为分隔渤海拉分构造系统与西边太行山构造系统的边界带(韩竹军)。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第21卷 第2期 2000 西北地质科学 NORTHWEST GEOSCIENCE Vol.21,N o.2 文章编号:1004-7786(2000)02-0057-0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1,曹代勇2 (1.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 东营 257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00083) 摘 要:盆地构造样式及展布规律研究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 勘探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将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归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 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 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从动力学背景、基底 卷入性、级别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的基本特征。对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和展布的 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圈闭;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4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1〕。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1)。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揭示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和认识同类型盆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在揭示柴达木盆地基本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从油气勘探的需要出发,主要考虑与油气藏密不可分的正向局部构造和断层,强调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资料综 收稿日期:1999-11-22 修回日期:1999-12-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编号:970208-02-02) 作者简介:戴俊生(195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

构造盆地编图系列

盆地构造研究编图系列 一、盆地分析编图方法概述 为了对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地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为了查明这些能源矿产的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以作出合理的工业评价,就应当根据地质勘探过程中根据野外观察和各种普查勘探工程与手段所获得资料,编制出一整套盆地分析图件。目前,包括煤盆地在内的沉积盆地分析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理论、概念和术语、分析流程和方法,而与知识赢得一整套编图方法也已成龙配套,日趋完善。 盆地分析编图方法是在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等学科发展中不断积累和完善起来的。 早在1836年,J.Phillips首次编制了石炭纪一个统的岩相分析图。1862年,Hull根据野外观测结果编制了厚度等值线图,用以反映英国石炭纪碎屑岩和灰岩厚度的消长关系,并详细讨论了等值线图的编制和使用方法。1913年,A.W.Grabau编制了岩相图,用阴影图案来表示低层单位的区域变化,如海陆性质等。1938年,A.Gressly在研究瑞士保罗山和法国东部侏罗纪地层时发现:侏罗纪最顶部地层单位可以分为五种岩性类型,每一种类型各自具有特征的动物群,他把这些同时期的不同岩性类型和动物群称之为相(facies),意指反映这些岩石形成环境的与岩性和古生物面貌,并且用相图表示了这个地层单位的区域变化。1947年,Read和Wood用等值线表示新墨西哥州宾夕法尼亚含煤岩系碎屑成分对非碎屑成分的比值。上述学习和的工作成果对近代盆地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无疑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但是,真正淡定近代盆地分析学科和发展基础的主要是W.C.Krumbein等人的《综合相分析》,P.E.Potter等人的《古流相盆地分析》和C.E.B.Conybcare的《岩石地层分析》。 盆地的构造研究是盆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构造作用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对盆地的沉降沉积及沉积矿产和油田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构造租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了解盆地的范围和形态,确定盆地坳陷的幅度和方向,查明盆地内部低级别的同生构造,分析盆地类型及形成机制,弄清盆地的古构造与周围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分析古构造对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 盆地构造学的主要图件一般包括:构造纲要图,古构造剖面图,构造格架图,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图,构造-岩相分区图,构造等高线图,构造高程趋势面图及残差图,古构造剖面图,盆地基底构造图,盆地基底等高线图,构造演化剖面图等。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用图件: 二、.构造纲要图 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的线条、符号、颜色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一种图件。主要表示填图区各类构造如褶皱、断层、岩体等的特征;一般无须绘出所有地层界线,只须表示反映构造运动的不整合面、假整合面以及以此为依据所划分的构造层等。图上也可标注面理、线理等的统计资料。绘制构造纲要图的目的是为了形象地突出一个地区的主要构造特点,使之能够鲜明、概括地反映出构造复杂地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发展史。它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图件,特别是由于研究范围和观察现象的限制,常常要作某些推断,但一定要力求有理有据。因此,需要充分分析本区构造情况后,方可动手编制构造纲要图。构造纲要图的目的是说明区域或矿区的构造条件和构造特点,是采用地质历史发展的观点编绘的一种图件,如下图,一般要求用醒目的方法表达各类型、各级别的褶皱、断裂和其他构造形迹在时间上分布规律,及其对岩浆岩和矿床的控制作用。 在沉积盆地分析中构造分析十分重要。具体包括地质观察和填图、物探、航片与卫星照片判释、构造岩石学以及数学和物理模拟等多种方法。 盆地构造纲要图,主要反映盆地性质、基本轮廓和走向、构造分析(隆起及坳陷分布)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177?收稿日期1999-04-20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贾承造 (教授级高工石油地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库尔勒841000)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油气特征油气聚集油气勘探中图法分类号 TE111.1,TE111.2 第20卷第3期新疆石油地质 V ol.20,N o.3 1999年6月 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Jun.1999 1 盆地构造特征 1.1 盆地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史。1.1.1 盆地基底 盆地边缘露头地层资料、盆地内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资料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具有统一的前震旦系古老陆壳基底。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基底地层最古老的为中-下太古 界托格拉克布拉克群深变质岩系,角闪岩全岩Sm -Nd 年龄为3263±129M a ;盆地地壳厚度为37~55km;岩石圈以整体挠曲变形为特征,各层界面同步起伏,即盆地基底坳陷和隆起区基本上也是莫霍面的相对坳陷和隆起区,横向厚度变化不大。因此,塔里木盆地基底是典型的刚性陆壳基底,其地壳各层具刚性、没有明显侧向蠕变,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中国东部盆地基底坳陷与莫霍面隆起呈镜象关系的特点截然不同。另外,塔里木盆地基底构造极为复杂,具强烈的不均一性,这对后期盆地形成与演化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1.1.2盆地类型 经盆地分析,塔里木的主体是位于古老陆壳基 底之上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晚期在南北叠加了两个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总体上是一个由古生界克 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由于盆地主体是陆壳克拉通,塔里木盆地 构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长达8×108 年的地质历史中,仅震旦—奥陶纪和早二叠世表现出较强的地壳活动性;盆地内火山活动主要出现在震旦—寒武纪和早二叠世,其它时代基本没有火山活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表现为盆地内部平缓,盆地周缘强烈;构造样式在盆地内部以走滑断裂、陡倾角逆断层控制的断垒为主,复杂的逆冲带、推覆构造及复杂的褶皱主要出现在盆地周缘。 塔里木盆地沉积盖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界面和多个沉积体系。在纵向上古生代为海相克拉通沉积,中、新生代为陆相前陆盆地沉积;在平面上有多个沉降中心,而不同时期的沉降和隆起既有继承性,又有迁移和相互转换,并且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隆起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因此,塔里木盆地是多个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在纵向上叠合、在平面上复合的联合体,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沉积盆地。 1.1.3 盆地地热特征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1.8~2.0℃/hm ,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 2,具有低地温梯度和低

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沉积岩总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星罗棋布地分部着近300个沉积盆地,发育着从震旦亚代到新生代的沉积岩系。从古老的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系到到最新的第四系都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海域辽阔,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共有10个大中型沉积盆地,初步勘探证实,大都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一)华北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全部或一部分及渤海海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盆地东临胶辽隆起,西与太行山隆起为邻,北为燕山台褶带。是一个新生代的沉降平原,广为第四系所覆盖。 华北盆地是迭置在华北地台古生界盖层之上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有人也称其为复式迭加型沉积盆地。盆地内广泛发育震旦亚界、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海陆两套沉积地层,累计厚度约33000米。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地轴南缘,张家口-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了一个北北东方向的沉降带,沉积了晚元震旦亚界,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厚达9000余米。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使华北地台曾一度上升,早寒武世时又沉没在浅海中,一直延续到中奥陶世末才结束。在内蒙古陆以南和鲁东古陆以西的广阔浅海内,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泥质岩和蒸发岩,厚1000-1500米。这是一套有利的生油气岩系。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成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岩溶作用。中石炭世又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海陆交替相煤系地层,厚200-400米。二叠纪为陆相碎屑沉积,仅堆积在一些坳陷内,厚度不等,300-1500米。中生代三叠纪分部零星,仅在太行山东麓的平顺、峰峰和燕山的平泉有沉积,广大地区均未发现,说明印支运动在华北地区主要以大面积隆起为主。侏罗、白垩系主要分部在一些断陷盆地内,燕山地区沉积厚度大可达10000余米;辽胶地区7000余米;河淮地区厚2800余米;鲁西和太行山地区厚度更小。这些断陷和凹陷为华北盆地的进一步大面积坳陷开创了基础。新生代第三纪是华北大面积沉降时期,也是油气的主要形成时期。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厚达6000余米。 (二)基本构造特征 1 断块构造是华北盆地最突出的构造特征 海西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处于大面积隆起剥蚀状态。燕山运动以断裂陷落和火山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强烈的张扭性和张性断裂作用下,拉开了华北盆地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断裂带有:北北东方向的×庐断裂带、沧州-东明断裂带、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和近东西方向的北塘-乐亭断裂带、黄河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了一些断陷和凹陷,堆积了陆相碎屑沉积和火山岩。经过侏罗、白垩纪的发展,华北盆地已具雏形。据估算,当时的盆地总面积约等于新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