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公开课教案优秀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公开课教案优秀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公开课教案优秀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公开

课教案优秀

《敕勒歌》公开课教案1

目标导航

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并能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天空、草原、牛羊、蒙古包等)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面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中国古代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轻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可分三步法学习) 4.看书上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学习第1、2句) (1)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师:猜猜诗中哪几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3)自由读这2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讲述大概意思;敕勒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阴山脚下静静流淌着敕勒河。天空就像一顶巨大的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4)谁愿意来读读这2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课后作业

18 古诗二首——敕勒歌 一、请写出含有“见”字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答: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请想象一下《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画面描绘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谈谈你对《敕勒歌》所展现的境界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敕勒歌》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得到草原的主人。你从 诗中感受到这里生活着的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折杨柳歌辞子夜四时歌(冬歌) 北朝情歌南朝情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 1. 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朝乐府和南朝乐府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面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歌词,请你哼唱哼唱,感受一下这支歌与 《敕勒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最新教学实录

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最新教学实录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 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 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 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 “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 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 【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行动才会更有力) 1、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等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领略壮美的草原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21教育网 3、学习文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体会构思的巧妙。(难点) 4、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堂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敕勒歌》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敕勒歌 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阴、似”等5个生字,随机教学“见”。 2.读诗句,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读诗句,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学习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齐读课题《敕勒歌》 教师随机点拨:敕勒是一个民族,敕勒族,就像我们的蒙古族、鄂温克族一样。 二、范读古诗,配动态画面。(课件)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圈一圈。 2.检查会认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课件和生字卡片来随机出示) 庐:似穹庐 笼盖:笼盖四野 苍茫:天苍苍—天空蓝蓝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 教师运用课件图片指导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教师带动作引导读句子)去掉拼音单独词语,单独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记忆生字。 3.教师指导会写的生字:苍茫似阴野(生字卡片) “苍茫”一起出示,教师重点指导“茫”字,强调上下结构。 “似”“野”重点指导。“野”“阴”教师点拨,“阴”怎么把这个字写好呢?可以放手书写(指导双姿:一拳一尺一寸)同桌之间互评一下:看看他的字写的正确美观吗?当小老师给她指导一下。 教师指导生字时随机让学生来扩词。 四、生字我们读正确了,淘气的生字宝宝又跳回到了古诗里,我们再读古诗,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读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明确: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牧民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明确: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见牛羊”句暗示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北朝民歌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练习

《敕勒歌》练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 青色。() 3. 辽阔,深远。() 4. 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

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 “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 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作者的“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他又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5. 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试题答案】 一、敕勒穹xiàn 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 1. 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立刻翻书93页)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北朝民歌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 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 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 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 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 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课文精讲

.敕勒歌·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敕勒()()穹庐()笼盖()见牛羊()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遥看瀑布挂前川。 川: ⑵敕勒川,阴山下。 川: ⑶川、陕、甘、宁地区。 川: ⑷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见: 3、文学常识填空。 《敕勒歌》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卷八十六,这是_______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所描述的景色。

〖点击思维〗 1、注意“见”不要读成“jiàn”,“勒”“靳”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 2、文言词的解释也要结合具体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有很大差别,如“见”在⑷中是文言通假现象,在⑸中是“看到,见到”的意思。 3、你知道吗?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4、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静——苍苍茫茫(辽阔无边) 动——草低、见牛羊(茂盛肥壮) 〖语言特色〗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

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把握重点〗 一、背景知识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一个著名的传说也许可以稍微弥补这一遗憾: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真是令人神往。 二、内容综述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

《敕勒歌》获奖教学设计

千载草原颂浓浓故乡情 ——《敕勒歌》教学设计 西子路李霞教材内容: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敕勒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像,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4个生字,结合诗句理解“穹庐”、“笼盖”等词语。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在创设的语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草原风 光的壮美。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内容。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1、课件引领,以景促情。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 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播放歌曲《天堂》。 师: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 学生用最能抒发自己感受的词句自由回答: 生:草原真辽阔! 生:草原真美啊! 生:一望无际。 师: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从古至今,草原人民都在用满

腔热情歌颂着自己的家乡。 2、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 板书课题:敕勒歌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悠悠的乐曲声中,一幅幅壮美的草原风光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播放录音,示范朗读。 要求:认真听读,听清字音及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仿效录音,把握诗歌的韵律。 3、读字词卡,纠正读音。 出示词语:笼——lǒng 敕勒——chì lè 见——xiàn 穹庐——qióng lú 4、学生跟读:放示范录音,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设计意图:诗歌中出现生僻字、通假字,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放在生字的读音及诗句的节拍的上。通过听录音——正音——跟读,学生们掌握了诗句的正确读法,为再次品读、体验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三、品读感悟诗意,升华情感体验。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学生再次深入诗歌中,品读词句,进行自主体验。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是什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师生互动,品评诗歌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品读后充分谈出自己的自身感受,注重激发学生自得的情感体验。 品读重点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课前预习】 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 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 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 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

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 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PPT3、4)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PPT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PPT6)(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 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展示配乐朗读。(PPT7) 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 (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字音提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 停顿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 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

《敕勒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 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B.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