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示范教案3.4.2换底公式

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示范教案3.4.2换底公式
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示范教案3.4.2换底公式

4.2 换底公式

导入新课

思路1.问题:你能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出下面的换底公式吗?a >0,且a ≠1,c >0,

且c ≠1,b >0,log a b =log c b log c a

.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思路2.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对数的定义及性质;2.对数恒等式;3.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应用.我们能就同底数的对数进行运算,那么不同底数的对数集中在一起,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课题.

思路3.从对数的定义可以知道,任意不等于1的正数都可作为对数的底,数学史上,人们经过大量的努力,制作了常用对数表和自然对数表,只要通过查表就能求出任意正数的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这样,如果能将其他底的对数转换为以10为底或以e 为底的对数就能方便地求出任意不等于1的正数为底的对数,那么,怎么转化呢?这就需要一个公式,即对数的换底公式,从而引出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已知lg 2=0.301 0,lg 3=0.477 1,求log 23的值.

②根据①,如a >0,a ≠1,你能用含a 的对数式来表示log 23吗?

③更一般地,我们有log a b =log c b log c a

,如何证明?④证明log a b =log c b log c a

的依据是什么?⑤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换底公式吗?

⑥换底公式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活动: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交流讨论,回顾所学,力求转化,教师适时指导,必要时提示学生解题的思路,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①目前还没有学习对数的换底公式,它们又不是同底,因此可考虑对数的定义,转化成方程来解;对②参考①的思路和结果的形式,借助对数的定义可以表示;对③借助①②的思路,利用对数的定义来证明;对④根据证明的过程来说明;对⑤抓住问题的实质,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一般是按照从左到右的形式;对⑥换底公式的意义就在于对数的底数变了,与我们的要求接近了.

讨论结果:①因为lg 2=0.301 0,lg 3=0.477 1,根据对数的定义,所以100.301 0=

2,100.477 1=3.

不妨设log 23=x ,则2x =3,所以(100.301 0)x =100.477 1, 100.301 0×x =100.477 1,即0.301 0x =0.477 1,x =0.477 10.301 0=lg 3lg 2

. 因此log 23=lg 3lg 2=0.477 10.301 0

≈1.585 1. ②根据①我们看到,最后的结果是log 23用lg 2与lg 3表示,是通过对数的定义转化的,这就给我们以启发,本来是以2为底的对数转换成了以10为底的对数,

不妨设log 23=x ,由对数定义知道,2x =3,

两边都取以a 为底的对数,得

log a 2x =log a 3,x log a 2=log a 3,x =log a 3log a 2,也就是log 23=log a 3log a 2

. 这样log 23就表示成了以a 为底的3的对数与以a 为底的2的对数的商.

③证明log a b =log c b log c a

. 证明:设log a b =x ,由对数定义知道,a x =b ;

两边取c 为底的对数,得log c a x

=log c b x log c a =log c b ;

所以x =log c b log c a ,即log a b =log c b log c a

. 一般地,log a b =log c b log c a

(a >0,a ≠1,b >0,c >0,c ≠1)称为对数换底公式. ④由③的证明过程来看,换底公式的证明要紧扣对数的定义,证明的依据是:若M >0,N >0,M =N ,则log a M =log a N .

⑤一个数的对数,等于同一底数的真数的对数与底数的对数的商,这样就把一个对数变成了与原来对数的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的商.

⑥换底公式的意义就在于把对数式的底数改变,把不同底问题转化为同底问题,为使用运算法则创造条件,更方便化简求值.

说明:我们使用的计算器中,“log”通常是常用对数,因此要使用计算器计算对数,

一定要先用换底公式转化为常用对数.如log 23=lg 3lg 2

, 即计算log 23的值的按键顺序为:“log”→“3”→“÷”→“log”→“2”→“=”.

再如:在前面要求我国人口达到18亿的年份,就是要计算x =log 1.011813

, 所以x =log 1.011813=lg 1813lg 1.01=lg 18-lg 13lg 1.01≈1.255 3-1.1390.043

=32.883 7≈33年. 可以看到运用对数换底公式,有时要方便得多.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计算:(1)log 927;(2)log 89·log 2732.

活动:学生观察题目,思考讨论,互相交流,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板演,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底数;根据题目的特点,底数不同,所以考虑把底数统一起来,可以化成常用对数或以2为底的对数,以3为底的对数也可.

(1)解:log 927=log 327log 39=32

. (2)解法一:log 89·log 2732=lg 9lg 8·lg 32lg 27=2lg 33lg 2·5lg 23lg 3=109

. 解法二:log 89·log 2732=log 29log 28·log 232log 227=2log 233·53log 23=109

. 解法三:log 89·log 2732=log 39log 38·log 332log 327=23log 32·5log 323=109

. 点评:灵活运用对数的换底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2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下列对数(精确到0.001):

log 248;log 310;log 8π;log 550;log 1.0822.

解:log 248=5.585;log 310=2.096;log 8π≈0.550;log 550=2.431;log 1.0822=8.795.

例3 (1)证明log a x log ab x

=1+log a b ; (2)已知log a 1b 1=log a 2b 2=…=log a n b n =λ,

求证:log a 1a 2…a n (b 1b 2…b n )=λ.

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提示:(1)运用对数换底公式,统一成以a 为底的对数,或利用对数的定义,分别把三个式子设出,再由定义转化成指数形式,利用指数幂的性质得解,利用换底公式可直接得解;(2)这是条件证明问题,应在现有条件下利用换底公式,转化成积的形式,从题目的结论来看,真数是积的形式,因此要创造对数的和的形式,这就想到先换底,再利用等比性质来解.

(1)证法一:设log a x =p ,log ab x =q ,log a b =r ,

则x =a p ,x =(ab )q =a q b q ,b =a r .所以a p =(ab )q =a q (1+r ),从而p =q (1+r ).

因为q ≠0,所以p q =1+r ,即

log a x log ab x =1+log a b (获证). 证法二:左边=log a x log ab x =log x ab log x a

=log a ab =1+log a b =右边. (2)证明:因为log a 1b 1=log a 2b 2=…=log a n b n =λ, 所以由换底公式得lg b 1lg a 1=lg b 2lg a 2=…=lg b n lg a n

=λ. 由等比定理,所以lg b 1+lg b 2+…+lg b n lg a 1+lg a 2+…+lg a n =λ.所以lg b 1b 2…b n lg a 1a 2…a n =λ. 所以log a 1a 2…a n (b 1b 2…b n )=lg b 1b 2…b n lg a 1a 2…a n =λ. 点评: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题目的需要,把底数转化,换底公式可完成不同底数的对数式之间的转化,该公式既可正用,又可逆用,使用时的关键是选择底数,换底的目的是实现对数式的化简.

例4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估计约经过多少年,该物质的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1个有效数字).

活动:学生审题,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强调实际问题的注意事项.根据题目给出的数学模型及其含义来解决.这是实际问题,但题目给出了数学模型即关系式,关系式是以常用对数的形式给出,因此要利用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同时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解:设最初的质量是1,经过x 年,剩留量是y .则

经过1年,剩留量是y =0.84;

经过2年,剩留量是y =0.842;

……

经过x 年,剩留量是y =0.84x .

即约经过4年,该物质的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

方法二:依题意得0.84x =0.5,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得

x =log 0.840.5=ln 0.5ln 0.84

=3.98, 即约经过4年,该物质的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

图2

点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思路2

例1 (1)已知log 23=a ,log 37=b ,用a ,b 表示log 4256.

(2)若log 83=p ,log 35=q ,求lg 5.

活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要注意转化.利用对数运算性质法则和换底公式进行化简,然后再表示.对(1)据题目的特点,底数不同,所以考虑把底数统一起来,再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化简.对(2)利用换底公式把底数统一起来,再灵活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解决.

解:(1)因为log 23=a ,则1a

=log 32,又因为log 37=b , 所以log 4256=log 356log 342=log 37+3·log 32log 37+log 32+1=ab +3ab +a +1

. (2)因为log 83=p ,即log 233=p ,所以log 23=3p .

所以log 32=13p

. 又因为log 35=q ,所以lg5=log 35log 310=log 35log 32+log 35=3pq 1+3pq

. 点评:本题是条件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条件与结论的关系,更要灵活运用对数的换底公式和运算性质.

变式训练

已知log 189=a,18b =5,用a ,b 表示log 3645.

解:因为log 189=a ,所以log 18182

=1-log 182=a .所以log 182=1-a . 因为18b =5,所以log 185=b .

所以log 3645=log 1845log 1836=log 189+log 1851+log 182=a +b 2-a

. 点评: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问题的需要,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或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这正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转化思想是中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要注意学习、体会,逐步达到灵活运用.

例2 设x ,y ,z ∈(0,+∞),且3x =4y =6z .

(1)求证:1x +12y =1z

;(2)比较3x,4y,6z 的大小. 活动:学生观察,积极思考,尽量把所学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教师及时提示引导.(1)

利用对数的定义把x ,y ,z 表示出来,根据对数的定义把3x =4y =6z 转化为指数式,求出x ,

y ,z ,然后计算.(2)在(1)的基础上利用中间量,作差比较,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比较.

(1)证明:设3x =4y =6z =k ,因为x ,y ,z ∈(0,+∞),所以k >1.

取对数,得x =lg k lg 3,y =lg k lg 4,z =lg k lg 6

, 所以1x +12y =lg 3lg k +lg 42lg k =2lg 3+lg 42lg k =2lg 3+2lg 22lg k =lg 6lg k =1z

, 即1x +12y =1z

. (2)解:因为3x -4y =? ??

??3lg 3-4lg 4lg k =lg 64-lg 81lg3·lg 4lg k =lg k ·lg 6481lg 3·lg 4<0, 所以3x <4y .

又因为4y -6z =? ??

??4lg 4-6lg 6lg k =lg 36-lg 64lg 2·lg 6lg k =lg k ·lg 916lg 2·lg 6<0, 所以4y <6z .所以3x <4y <6z .

点评:如果题目中有指数式,常根据对数的定义转化为对数式,有对数式常根据对数的定义转化为指数式,比较大小常用作差,如果是几个数比较大小,有时采用中间量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3 已知log a x =log a c +b ,求x .

活动: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对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把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求解,或把b 转化为对数形式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来解.由于x 作为真数,故可直接利用对数定义求解;另外,由于等式右端为两实数和的形式,b 的存在使变形产生困难,故可考虑将log a c 移到等式左端,或者将b 变为对数形式来解.

解法一:由对数定义,可知x =a log a c +b =a log a c ·a b =c ·a b .

解法二:由已知移项可得log a x -log a c =b ,即log a x c =b ,由对数定义,知x c =a b , 所以x =c ·a b .

解法三:因为b =log a a b ,所以log a x =log a c +log a a b =log a c ·a b .

所以x =c ·a b . 点评:利用对数定义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解题起到关键作用.

知能训练

(1)已知lg 2=a ,lg 3=b ,则lg 12lg 15

等于( ). A.2a +b 1+a +b B.a +2b 1+a +b

C.2a +b 1-a +b

D.a +2b 1-a +b

(2)已知2lg(x -2y )=lg x +lg y ,则x y

的值为( ).

A .1

B .4

C .1或4

D .4或-1

(3)若3a =2,则log 38-2log 36=__________.

(4)lg 12.5-lg 58

+lg 0.5=__________. 答案:(1)C (2)B (3)a -2 (4)1

拓展提升

探究换底公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大胆设想,运用对数的定义及运算性质和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证法一:设log a N =x ,则a x =N ,两边取以c (c >0且c ≠1)为底的对数,得log c a x =log c N ,

所以x log c a =log c N ,即x =log c N log c a .故log a N =log c N log c a

. 证法二:由对数恒等式,得N =a log a N ,两边取以c (c >0且c ≠1)为底的对数,得log c N

=log a N ·log c a ,所以log a N =log c N log c a

. 证法三:令log c a =m ,log a N =n ,则a =c m ,N =a n ,所以N =(c m )n =c mn .

两边取以c (c >0且c ≠1)为底的对数,得mn =log c N ,

所以n =log c N m ,即log a N =log c N log c a

. 对数换底公式的应用:换底公式log a N =log c N log c a

(c >0且c ≠1,a >0且a ≠1,N >0)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由左端到右端的应用和由右端到左端的应用,前者较为容易,而后者则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教学时应重视后者的用法,下面仅就后者举例说明:

例:化简:log a M log a N +log b M log b N +log c M log c N +log d M log d N

. 解:原式=log N M +log N M +log N M +log N M =4log N M .

课堂小结

1.对数换底公式.

2.换底公式可用于对数式的化简、求值或证明.若对数式的底数和真数可转化成同底数的幂的形式,则该幂底数可被选作换底公式的底数,也可把对数式转化成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或以任意数a (a >0且a ≠1)为底的对数式的形式,进行化简、求值或证明.

作业

1.已知1271log 7=a ,131log 5

=b ,求log 81175的值.

解:因为1271log 7

=log 277=13log 37=a , 所以log 37=3a . 又因为1

3

1log 5=log 35=b , 所以log 81175=14log 325×7=14(log 325+log 37)=14(2log 35+log 37)=3a +2b 4

. 2.求证:(log 23+log 49+log 827+…+log 2n 3n

)log 9n

32=52. 证明:左边=(log 23+log 49+log 827+…+log 2n 3n )log 9n 32

= =n log 23·1n log 332=log 23·52log 32=52

=右边. 设计感想

本堂课主要是学习对数的换底公式,它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由于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在同底的基础上,因此利用对数换底公式把不同底数的对数转化为同底显得非常重要,有时也可以逆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达到我们的目的,特别是实际问题的应用更为广泛,因此要反复训练,强化记忆,所以设计了大量的例题与练习,授课时要加快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备课资料

【备选例题】

【例1】 化简:log a M log b N ·log b M log c N ·log c M log d N ·log d M log a N

. 解:原式=log a M log a N ·log b M log b N ·log c M log c N ·log d M log d N

=log N M ·log N M ·log N M ·log N M =(log N M )4. 【例2】 求证:log a b =1log b a

(a >0,b >0且a ≠1,b ≠1). 证法一:log a b =log b b log b a =1log b a

. 证法二:1log b a =log b b log b a

=log a b . 【例3】 试证:1log 2x +1log 3x +1log 4x +…+1log n x =1log n !x

. 证明:1log 2x +1log 3x +1log 4x +…+1log n x

=log x (2×3×4×…×n ) =log x (1×2×3×4×…×n )=log x n !=1log n !x

. 对数的创立

对数是中学初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当初是谁首创“对数”这种高级运算的呢?在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对数的发明者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Napier,1550—1617年)男爵.在纳皮尔所处的年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可是由于当时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计算那些繁杂的“天文数字”,因此浪费了若干年甚至毕生的宝贵时

间.纳皮尔也是当时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为了简化计算,他多年潜心研究大数字的计算技术,终于独立发明了对数.

当然,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在形式上与现代数学中的对数理论并不完全一样.在纳皮尔那个时代,“指数”这个概念还尚未形成,因此纳皮尔并不是像现行代数课本中那样,通过指数来引出对数,而是通过研究直线运动得出对数概念的.那么,当时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运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那个时代,计算多位数之间的乘积,还是十分复杂的运算,因此纳皮尔首先发明了一种计算特殊多位数之间乘积的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0,1,2,3,4,5,6,7,8,9,10,11,12,13,14,….

1,2,4,8,16,32,64,128,256,512,1 024,2 048,4 096,8 192,16 384,….

这两行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极为明确的:第一行表示2的指数,第二行表示2的对应幂.如果我们要计算第二行中两个数的乘积,可以通过第一行对应数字的加和来实现.比如,计算64×256的值,就可以先查询第一行的对应数字:64对应6,256对应8;然后再把第一行中的对应数字加和起来:6+8=14;第一行中的14,对应第二行中的16 384,所以有64×256=16 384.纳皮尔的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经完全是现代数学中“对数运算”的思想了.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学学习“运用对数简化计算”的时候,采用的不正是这种思路吗?计算两个复杂数的乘积,先查《常用对数表》,找到这两个复杂数的常用对数,再把这两个常用对数值相加,再通过《常用对数的反对数表》查出加和值的反对数值,就是原先那两个复杂数的乘积了.这种“化乘除为加减”,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思路,不正是对数运算的明显特征吗?

经过多年的探索,纳皮尔男爵于161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这项发明,并且解释了这项发明的特点.所以,纳皮尔是当之无愧的“对数缔造者”,理应在数学史上享有这份殊荣.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把笛卡儿的坐标、纳皮尔的对数、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共同称为十七世纪的三大数学发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曾说:对数,可以缩短计算时间,“在实效上等于把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倍”.

(设计者:刘菲)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 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A B = 真子集 A ≠ ?B (或 B ≠ ?A ) B A ?,且B 中至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 (1)A ≠ ??(A 为非空子 集) (2)若A B ≠ ?且B C ≠ ?,则 A C ≠ ?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 素都属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 (1)A ?B (2)B ?A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 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 称 记 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A B I {|,x x A ∈且}x B ∈ (1)A A A =I (2)A ?=?I (3)A B A ?I A B B ?I B A 并集 A B U {|,x x A ∈或}x B ∈ (1)A A A =U (2)A A ?=U (3)A B A ?U A B B ?U B A

北师大版-江西省宜春中学必修1学案换底公式

3.4.2 换底公式 导学案 一课前自主导学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对数运算的换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能较熟练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实践问题; 【预习自测】 1.计算:(1)(log 25+log 4125)5 log 2log 33?; (2)6811 log 4log 71649+ 【答案】: 2.计算:(1)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6、lg12、 (2)设lg 2a =,lg3b =,试用a 、b 表示5log 12. 【温故而知新】 1.复习填空 复习1.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0,0,10>>≠>N M a a 且 , 那么 =)(log )1(MN a =N M a log )2( =n a M log )3( 复习2. 对数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m a m N N a = 2.由换底公式可得以下常见结论(也称变形公式): ① log log a b b a ?= ;② log m n a b = ;③ log log b a a x = ;

【我的疑惑】 二、课堂互动探究 【例1】计算:(1)已知3log 12a =,试用a 表示3log 24 (2)已知18log 9,185b a ==,用,a b 表示36log 45 【例2】求值:(1)已知的值求x x x ),5(log )1(log 93+=-. (2)若a ,b 是方程的两个实根,01lg )(lg 24 2=+-x x 求的值)log (log )lg(a b ab b a +?. (3) 若()()lg lg 2lg 2lg lg x y x y x y -++=++,求 x y 的值. 【答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简化)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重点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大全(速记速查版)

重点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大全(速记速查版)

————————————————————————————————作者:————————————————————————————————日期:

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1、函数的单调性 (1)设1212[,],x x a b x x ∈<、且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 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若()=0f x ',则)(x f 有极值。 2、函数的奇偶性 若)()(x f x f =-,则)(x f 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若)()(x f x f -=-,则)(x f 是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0x f '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 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C 0=; ②1')(-=n n nx x ; ③x x cos )(sin '=; ④x x sin )(cos '-=; ⑤a a a x x ln )('=; ⑥x x e e =')(; ⑦a x x a ln 1)(log '=; ⑧x x 1 )(ln '= 5、导数的运算法则 (1)' ' ' ()u v u v ±=±. (2)' ' ' ()uv u v uv =+. (3)'' '2 ()u u v uv v v -=. 6、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0f x '=得0x .当()00f x '=时: ①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 ②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 7、分数指数幂 (1)m n m n a a =. (2)11 m n m n m n a a a - = = . 8、根式的性质 (1)()n n a a =.(2)当n 为奇数时,n n a a =;当n 为偶数时,,0 ||,0n n a a a a a a ≥?==? -

高考总复习北师大BSD版数学 换底公式 课后练习

课时作业(二十) 一、选择题 1.log 49 log 43的值为( ) A.12 B .2 C.32 D.92 解析:log 49 log 43=log 39=2. 答案:B 2.下列各式中值为零的是( ) A .log a a B .log a b -log b a C .log a 1 D .log a (log a a 2) 答案:C 3.log 331 9 的值等于( ) A.34 B .-3 4 C.43 D .-43 解析:log 3 319=log 319 log 333=log 33-2log 33 23 =-232=-4 3. 答案:D 4.若x =60,则1log 3x +1log 4x +1 log 5 x 的值为( )

A .1 B.12 C .2 D .以上都不对 解析:原式=log x 3+log x 4+log x 5=log x 60=log 6060=1. 答案:A 5.已知lg 2=a ,lg 3=b ,则log 36等于( ) A.a +b a B.a +b b C.a a +b D.b a +b 解析:log 36=lg 6lg 3=lg 2+lg 3lg 3=a +b b . 答案:B 6.2+1log a 10比lg a 100大( ) A .3 B .4 C .5 D .6 解析:由于2+1log a 10=2+lg a ,lg a 100=lg a -2, 所以(2+lg a )-(lg a -2)=4. 答案:B 二、填空题 7.log 43·log 134 32=________. 解析:原式=log 223·log 3-1254=? ????12log 23×? ?? ??-54log 32 =-5 8()log 23·log 32 =-5 8.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必备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必备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必备版) 篇一 篇二 篇三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注意:在做题时,将a看成锐角来做会比较好做。 诱导公式记忆口诀 ※规律总结※ 上面这些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 对于π/2*k ±α(k∈Z)的三角函数值, ①当k是偶数时,得到α的同名函数值,即函数名不改变; ②当k是奇数时,得到α相应的余函数值,即sin→cos;cos→sin;tan→cot;cot→tan(奇变偶不变),然后在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

高一数学换底公式练习题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换底公式·例题 例1-6-38log34·log48·log8m=log416,则m 为 [ ] 解 B 由已知有 [ ] A.b>a>1 B.1>a>b>0 C.a>b>1 D.1>b>a>0 解 A 由已知不等式得 故选A.

[ ] 故选A. [ ] A.[1,+∞] B.(-∞,1] C.(0,2) D.[1,2) 2x-x2>0得0<x<2.又t=2x-x2=-(x-1)2+1在[1,+∞)上是减函数,

[ ] A.m>p>n>q B.n>p>m>q C.m>n>p>q D.m>q>p>n 例1-6-43 (1)若log a c+log b c=0(c≠0),则ab+c-abc=____; (2)log89=a,log35=b,则log102=____(用a,b表示). 但c≠1,所以lga+lgb=0,所以ab=1,所以ab+c-abc=1. 例1-6-44函数y=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f[lg(x2-1)]的定义域是____. 由题设有0≤lg(x2-1)≤1,所以1≤x2-1≤10.解之即得.

例1-6-45已知log1227=a,求log616的值. 例1-6-46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式子的大小: 例1-6-47已知常数a>0且a≠1,变数x,y满足

3log x a+log a x-log x y=3 (1)若x=a t(t≠0),试以a,t表示y; (2)若t∈{t|t2-4t+3≤0}时,y有最小值8,求a和x的值. 解 (1)由换底公式,得 即 log a y=(log a x)2-3log a x+3 当x=a t时,log a y=t2-3t+3,所以 y=a r2-3t+3 (2)由t2-4t+3≤0,得1≤t≤3. 值,所以当t=3时,u max=3.即a3=8,所以a=2,与0<a<1矛盾.此时满足条件的a值不存在.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新课讲解: 1、 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 3、,由此我们猜想:(均为正实数)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试通过计算的值,推测出的值。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 (1) 180?360?540?(2)180n -??221222221,,,331332333+++<<<+++ a a m b b m +<+,,a b m {}n a 2 1()(1)n a n N n +=∈+12()(1)(1)(1)n f n a a a =--???-(1),(2),(3)f f f ()f n 113(1)1144 f a =-=-=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 全册 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 全册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A B B ?U 补集 {|,}x x U x A ∈?且%1 ( %1 %1 %1 %1 ⑼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Y Y I I == 结合律:)()();()(C B A C B A C B A C B A Y Y Y Y I I I I == 分配律:)()()();()()(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Y I Y I Y I Y I Y I == 0-1律:,,,A A A U A A U A U Φ=ΦΦ===I U I U 等幂律:.,A A A A A A ==Y I 求补律:A ∩ A ∪=U 反演律:(A ∩B)=(A)∪(B) (A ∪B)=(A)∩(B) 第二章函数 §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一、映射1.映射: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 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 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 到 的映射;记作 .2.象与原象:如果f :A →B 是一个A 到B 的映射;那么和A 中的元素a 对应的 叫做象; 叫做原象.二、函数1.定义:设A 、B 是 ;f :A →B 是从A 到B 的一个映射;则映射f :A →B 叫做A 到B 的 ;记作 .2.函数的三要素为 、 、 ;两个函数当且仅当 分别相

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对数与对数运算 第三课时 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复习巩固: 1.对数运算有哪三个常用结论? ____)3(___,log )2(___,log )1(log 1 ===N a a a a a 2.对数运算有哪三条基本性质?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1)()______________log =MN a (对数的加法) (2)_____________log =N M a (对数的减法) (3)()R n b n a m ∈=_________log (对数的数乘) 讲授新课: 问题:同底数的两个对数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可以进行乘、除运算吗? 思考1:b b a c b c a a c c y x log log ,log ,,表示用已知== 结论:,0(log log log >=a a c b c b a 且0,1>≠c a 且)0;1>≠b c 思考2:该公式有什么特征? 思考3:若c b =,有什么结论? 思考4:证明b b a c a c log log log =? 例1、 求值 ())4)(log 9(log 132 ())2log )(log 3log 3(log 292 384++

())9)(log 4)(log 25(log 3532 例2、12log ,,3lg ,2lg 5表示试用已知b a b a == 练习:45 36918log ,,518,log 表示试用已知b a a b == 例3、的值求若x x x -+=44,14log 3 例4、的值。,求设b a b a 1 2 3643+== 练习:z y x z y x 1 111632=+≠==,求证设 课堂练习: 1、32 2798log log ?=______ 2、)log log (log )log log (log 8 12542525582541252++?++=_____ 3、4.1log ,35log 75表示用已知m m =

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数学课本目录大全(必修)

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数学课本目录大全(含必修和选修) 北师大必修 《数学1(必修)》 全书目录: 第一章集合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集合的基本关系 §3 集合的基本运算 阅读材料康托与集合论 第二章函数 §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3 函数的单调性 §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 §5 简单的幂函数 阅读材料函数概念的发展 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 正整数指数函数 §2 指数概念的扩充 §3 指数函数 §4 对数 §5 对数函数 §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 阅读材料历史上数学计算方面的三大发明 第四章函数应用 §1 函数与方程 §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阅读材料函数与中学数学 探究活动同种商品不同型号的价格问题

必修2 全书目录: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 简单几何体 §2 三视图 §3 直观图 §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5 平行关系 §6 垂直关系 §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 §8 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简单应用阅读材料蜜蜂是对的 课题学习正方体截面的形状 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 §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2 圆与圆的方程 §3 空间直角坐标系 阅读材料笛卡儿与解析几何 探究活动1 打包问题 探究活动2 追及问题 必修3 全书目录 第一章统计 §1 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 §2 从普查到抽样 §3 抽样方法 §4 统计图表 §5 数据的数字特征 §6 用样本估计总体 §7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8 相关性 §9 最小二乘法 阅读材料统计小史 课题学习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 第二章算法初步 §1 算法的基本思想 §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完整版)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2测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00 1 A 圆 2位置关系是A 平行3、一个西瓜切34 5.三个球的半径之比是1:2:3,那么最大的球的表面积是其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和的( ) A .1倍 B .2倍 C .541倍 D .4 31倍 6.以下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过空间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②过空间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 ③过空间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④过空间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 A .1 B .2 C .3 D .4 7.若)0,(),4,9(),2,3(x C B A --三点共线,则x 的值是( ) A .1 B .-1 C .0 D .7 8.已知直线06:1=++my x l 和直线023)2(:2=++-m y x m l 互相平行,则实数m 的值是( ) A .-1或3 B .-1 C .-3 D .1或-3 A

9.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02543=-+y x ,则圆12 2=+y x 上的点到直线l 的最大距离是( ) A .1 B .4 C .5 D .6 10.点)1,3,2(-M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 ) A .(-2,3,-1) B .(-2,-3,-1) C .(2,-3,-1) D .(-2,3,1)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1、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6、8、12,则其对角线长为 12.将等腰三角形绕底边上的高旋转180o ,所得几何体是______________; 13.圆C :1)6()2(2 2=-++y x 关于直线0543=+-y x 对称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经过点)4,3(--P ,且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 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15、16、17题各题10分,18题14分) 15.过点P (1,4),作直线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相交,当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最小时,求此直线方程. 16.经过点P )3,2(-作圆2022=+y x 的弦AB ,使P 平分AB , 求:(1)弦AB 所在直线的方程;(2)弦AB 的长。 17.如图,Rt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 到△ABC 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D 为斜边BC 上的中点,求证:PD ⊥平面ABC 。 18题:(14分) 已知圆C:25)2()1(22=-+-y x , 直线l :047)1()12(=--+++m y m x m (1)求证:直线l 过定点; (2)判断该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A B C P D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文科)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U x A x C A ∈??,U x C A x A ∈??.A A ??≠?? 2 集合12{,, ,}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个;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的真子集 有22n -个. 3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 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 顶点式2 ()()(0)h f x a a k x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h k 时,设为此式) (3) 零点式12()()()(0)f x a x x x a x =--≠;(当已知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2(,0),(,0)x x 时, 设为此式) (4)切线式:02 ()()(()),0x kx d f x a x a =-+≠+。(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y kx d =+相切且切点的 横坐标为0x 时,设为此式) 4 真值表: 同真且真,同假或假 5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下图):(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充要条件: (1)、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反之,q 是p 的必要条件; (2)、p q ?,且q ≠>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 ≠> p ,且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p ≠> p ,且q ≠>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6 函数单调性: 增函数:(1)、文字描述是: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 (x )在x ∈D 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 1212 ,,x x D x x ∈<且,都有 12()() f x f x <成立,则就叫f (x )在x ∈D 上是增函数。D 则就是f (x )的递增区间。 减函数:(1)、文字描述是: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 (x )在x ∈D 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 1212 ,,x x D x x ∈<且,都有 12()() f x f x >成立,则就叫f (x )在x ∈D 上是减函数。D 则就是f (x )的递减区间。 单调性性质:(1)、增函数+增函数=增函数;(2)、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 (3)、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4)、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 注:上述结果中的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情况下是要变的,是等号左边两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必修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练习(P5) 1、算法步骤:第一步,给定一个正实数r . 第二步,计算以r 为半径的圆的面积2 S r π=. 第三步,得到圆的面积S . 2、算法步骤:第一步,给定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n . 第二步,令1i =. 第三步,用i 除n ,等到余数r . 第四步,判断“0r =”是否成立. 若是,则i 是n 的因数;否则,i 不是n 的因数. 第五步,使i 的值增加1,仍用i 表示. 第六步,判断“i n >”是否成立. 若是,则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练习(P19) 算法步骤:第一步,给定精确度d ,令1i =. 第二步,取出 的到小数点后第i 位的不足近似值,赋给a 的到小数点后 第i 位的过剩近似值,赋给b . 第三步,计算55b a m =-. 第四步,若m d <,则得到5a ;否则,将i 的值增加1,仍用i 表示.返 回第二步. 第五步,输出5a .

程序框图:

习题1.1 A 组(P20) 1、下面是关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收费的问题. 为了加强居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订了以下生活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未超过7 m 3时,每立方米收费1.0元,并加收0.2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费;超过7m 3的部分,每立方收费1.5元,并加收0.4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费. 设某户每月用水量为x m 3,应交纳水费y 元, 那么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1.2,07 1.9 4.9,7x x y x x ≤≤?=? ->? 我们设计一个算法来求上述分段函数的值. 算法步骤:第一步:输入用户每月用水量x . 第二步:判断输入的x 是否不超过7. 若是,则计算 1.2y x =; 若不是,则计算 1.9 4.9y x =-. 第三步:输出用户应交纳的水费 y . 程序框图: 2、算法步骤:第一步,令i =1,S=0. 第二步:若i ≤100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输出S. 第三步:计算S=S+i 2. 第四步:i = i +1,返回第二步.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2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圆锥过轴的截面是( ) A 圆 B 等腰三角形 C 抛物线 D 椭圆 2、若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在平面内 D 平行或在平面内 3、一个西瓜切3刀,最多能切出( )块。 A 4 B 6 C 7 D 8 4.下图中不可能成正方体的是( ) 5.三个球的半径之比是1:2:3,那么最大的球的表面积是其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和的( ) A .1倍 B .2倍 C .541倍 D .4 31倍 6.以下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过空间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②过空间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 ③过空间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④过空间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 A .1 B .2 C .3 D .4 7.若)0,(),4,9(),2,3(x C B A --三点共线,则x 的值是( ) A .1 B .-1 C .0 D .7 8.已知直线06:1=++my x l 和直线023)2(:2=++-m y x m l 互相平行,则实数m 的值是( ) A .-1或3 B .-1 C .-3 D .1或-3 9.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02543=-+y x ,则圆12 2=+y x 上的点到直线l 的最大距离是( ) A B C D

A .1 B .4 C .5 D .6 10.点)1,3,2(-M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 ) A .(-2,3,-1) B .(-2,-3,-1) C .(2,-3,-1) D .(-2,3,1)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1、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6、8、12,则其对角线长为 12.将等腰三角形绕底边上的高旋转180o ,所得几何体是______________; 13.圆C :1)6()2(2 2=-++y x 关于直线0543=+-y x 对称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经过点)4,3(--P ,且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 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15、16、17题各题10分,18题14分) 15.过点P (1,4),作直线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相交,当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最小时,求此直线方程. 16.经过点P )3,2(-作圆2022=+y x 的弦AB ,使P 平分AB , 求:(1)弦AB 所在直线的方程;(2)弦AB 的长。 17.如图,Rt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 到△ABC 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D 为斜边BC 上的中点,求证:PD ⊥平面ABC 。 18题:(14分) 已知圆C:25)2()1(22=-+-y x , 直线l :047)1()12(=--+++m y m x m (1)求证:直线l 过定点; (2)判断该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当m 为何值时,直线l 被圆C 截得的弦最长。 B C P D

(完整版)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