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的基本介绍

霓裳羽衣舞的基本介绍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其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

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

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

音调而成。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

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

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

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

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

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彷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

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

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

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

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

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

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

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

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

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

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

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

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

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现在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舞蹈名伶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舞蹈名伶 1、西施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家。西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宫廷舞人。越王勾践为向吴国复仇使美人计,把西施送给错庸好色的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终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据记载,为西施表演《响屐舞》,夫差在御花园的一条长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进大缸,上面铺木板,取名“响屐廊”。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婀娜优美舞姿中时,木屐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重的“铮铮嗒嗒”回声和裙上小铃清脆欢快的“叮叮当当”声相互交织,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味。吴王为西施所迷,荒废了政务,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打败了吴国,夫差被迫自杀。 2、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著名的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她生得丰满艳丽,是盛唐典型的美人,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正与多才多艺的唐玄宗结为艺术知音,盛唐音乐舞蹈艺术的空前繁荣,其中杨玉环是有一定贡献的。 她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 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 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家。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其中歌舞尤为出色。据传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后,杨贵妃稍加浏览,便依韵而舞,歌声婉若凤鸣莺啼,舞姿翩若天女散花,表现了一种飘渺神奇的意境,她对乐曲的领悟之深,表现力之强,令玄宗兴奋不已,亲自为其伴奏。她除了擅长表演《霓裳羽衣舞》外,她跳的《胡旋舞》也有很高的舞蹈技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霓裳羽衣歌》记述了这个舞蹈给予他的深刻印象,其中“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云欲生。”描写了《霓裳羽衣舞》的舞蹈动态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杨玉环的琵琶技艺妙然出众,宦官白秀贞出使蜀郡返回朝廷时献上一只逻沙檀木琵琶,“温润如玉,光辉可见,用金缕红文,做成双凤”,是乐器中的精品,杨贵妃常抱着这只琵琶在梨园中弹奏,音响清越,飘然如在云端,许多公主王妃都争着做她的弟子。 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在对《霓裳羽衣曲》的配舞中,杨玉环注意吸收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因而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并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步,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简要解说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简要解说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 1.《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 2.《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 3.《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

4.《霓裳》: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大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里的“霓裳羽衣曲”即借代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中的生活。后多指美妙的乐曲。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0初为《霓裳》后《六幺》。”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5.《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6.《梅花落》,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

古诗霓裳中序第一翻译赏析

古诗霓裳中序第一翻译赏析 《霓裳中序第一》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姜夔。其古诗全文如下: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注释】 ①霓裳中序第一:此调乃姜夔据《霓裳曲》“中序”改编而成。 ②祝融:指祝触峰。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者。 ③黄帝盐、苏合香:均指祭神乐曲。 ④散序六阕: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⑤沈氏乐律:指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 ⑥亭皋:水边的平地上。 ⑦纨扇渐疏:秋天渐近,逐渐疏远团扇。 ⑧杏梁:文杏木做的屋梁。 ⑨仿佛照颜色: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⑩坠红:落花。 【翻译】

我正处在在外漂泊之时,对古乐曲产生了不少感想,因此写下这首怨愤之作。我在岸边的亭台上向远处望去,久久不肯离去,只见红莲飘零,我却无法归去。如今多愁多病,境地凄凉。夏天即将过去,团扇马上就不用,又要换下夏衣。时光匆匆如而去,可叹文杏梁上的双燕,也像我一样在这里客居。 可我的心上人又在哪里?满屋都是淡淡的月光,我只愿意在梦境OrG里见到她,却是那样的朦胧。我是多么幽独孤寂,壁间蟋蟀的哀鸣一声一声。引动我像古人一样,心中的无限伤感。回顾自己年少时处处飘泊,在《关山月》的笛声中踏遍关山,在垂柳下与她相遇。而今又见莲花纷纷,旧日暮途穷风景,却没有她的消息,只见那河水仍然浩荡向东流去。而今长年漂泊无依,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心绪,像阮籍那样在酒垆旁狂放大醉。 【赏析】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姜白石客游于湖南长沙,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发现了献神曲《黄帝盐》、《苏合香》乐谱。两曲原来都是唐代乐曲。继而又从乐师旧书之中,发现了商调《霓裳羽衣曲》乐谱。《霓裳羽衣曲》,原为盛唐著名宫廷音乐,其乐、舞、服饰皆着力描绘仙境与仙女形象,调属黄钟商,乃唐乐之代表作。姜白石所发现之谱,调属夷则商(俗名商调),虽与唐乐原貌不尽相同,但毕竟是煌煌唐乐之遗响。白石,是南宋大音乐家妙解音律。一年之中而两度发现稀世乐谱,岂非货遇识家!于是,他采用了《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之第一阕乐曲,填入此词。

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 唐朝风流天子玄宗创作了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它可以配上歌舞表演,舞者身饰多彩的羽毛,拖着闪光花纹的白裙,拌着音乐的节奏,舞姿轻盈,飘逸如仙。整个大曲描写了玄宗向往仙境、遇见仙女的梦幻故事。那么,玄宗究竟是如何创作《霓裳羽衣曲》的呢? 一说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与“游月宫”有关。据《全唐诗》记载,有一个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引玄宗“游月宫”。玄宗在那里见到了数百个“素练霓衣”的仙女“舞于广庭”,便趁机询问仙女们伴奏的曲子是什么,回答是“霓裳羽衣”。玄宗本来爱好音律,就默默记下了曲调。可是,当他回来后,竟忘了一半的音调,此时正好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其曲调与他在月宫所闻之曲相符,于是就把能记下来的一半曲调作为“散序”,而将杨敬述所献之曲作为后面的乐章,由此定名为《霓裳羽衣曲》。 一说玄宗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后,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唐代“诗豪”刘禹锡曾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曰:“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做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宋朝乐史在《杨太真传》中也说:“《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 一说《霓裳羽衣曲》就是《婆罗门曲》。此说认为,《霓裳羽衣曲》

的本名就叫《婆罗门曲》,玄宗开元年间杨敬述进献,天宝时玄宗在对曲调稍加润色后,配以歌词,遂改名为《霓裳羽衣曲》。 一说《霓裳羽衣曲》的“散序”,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后创作的,其他部分则是由印度佛曲改编而成的。《中国音乐史略》的作者,根据宋朝王灼《碧鸡漫志》所引唐朝郑瑀《津阳门诗注》的记载,认为《霓裳羽衣曲》的“散序”与玄宗“游月宫”无关,而是他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后,产生了神气的想象,由此写成的。至于“散序”以外的乐章,也非取自《婆罗门曲》,而是由印度佛曲改编而成,借以叙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杨贵妃霓裳羽衣舞之谜

杨贵妃霓裳羽衣舞之谜 杨玉环 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 《长恨歌 》中的一段诗句 ,其中所说的《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精品与唐歌舞 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安史 之乱后此曲却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 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霓裳羽衣曲》 约成于公元 718~720 年间, 关于它的来历, 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杨贵妃睡梦中去往广寒宫听到仙子演奏乐曲, 梦醒后便将此曲记录下 来,这便是后来的《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有两个最宠爱的妃子, 一个是先入宫的梅妃江采苹, 再一个便是贵妃 杨玉环。江采苹为高力士所献,天性幽娴贞静,因喜欢梅花,玄宗便封为梅妃。 为了讨取梅妃的欢心,玄宗让能歌善舞的李龟年、李彭年兄弟各领一班宫女,传 授歌舞,制成渭州曲,教成惊鸿舞,唱来婉转抑扬,舞来翩翩飘忽。梅妃更是亲 自下池,谱惊鸿曲,演惊鸿舞,那娇喘细细、柳腰起伏,深得玄宗喜爱。 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有了新欢杨贵妃后,便对梅妃冷淡下来。杨贵妃入宫 之后,他除了每天坐朝处理政务,行走坐卧与贵妃寸步不离,每有饮宴贵妃必在 筵前表演惊鸿舞。杨贵妃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心想万岁虽一时宠爱自己,但梅 妃的遗曲天天在皇上耳边吟唱,难免勾起旧情。有了这种想法,杨贵妃心中不由 得焦灼万分,再美的音乐、再妙的歌舞,反觉得十分的难受,她也想制作一曲以 胜过梅妃。翻来覆去之后,不由得在床上沉沉入梦。 睡梦中,贵妃来到广寒宫。只见一群仙女穿着素衣红裳,手中各执乐器,从 桂花树下款款吹奏而来, 那声调铿锵, 十分悦耳, 贵妃顿觉身体虚飘飘如升天际。

钢琴音乐中的_霓裳羽衣曲_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陈雪慧(1972~)女,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钢琴音乐中的《霓裳羽衣曲》 作者简介:陈雪慧 钢琴独奏《霓裳羽衣曲》由谢耿教授编曲,首先发表在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1984年第四期中。90年代初被收录在《钢琴曲四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1年3月第一次印刷)一书中。从创作角度看,这首保持着古典韵味和传统中国风格的乐曲在第五届羊城音乐花会中获音乐创作奖;在1996年的 “喜玛拉雅杯”首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中获“国家电台广播奖”。从演奏角度看,这首作品曾在专门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中,为参赛选手带来了获奖荣誉,并且能够在钢琴音乐会中营造出远远超出点缀小品的效果。 一、乐曲的素材来源 据谢耿教授自述,《霓裳羽衣曲》是根据《华氏琵琶谱》中的《月儿高》并参考彭修文改编的同名民族器乐合奏曲谱改编而成,彭修文在民族器乐合奏乐谱的扉页有一段说明:“这是根据《华氏琵琶谱》中的《月儿高》改编而成的乐曲。有一时期又名《霓裳羽衣曲》。《月儿高》是一首描绘月色的乐曲……。”根据该说明,谢教授在改编钢琴曲时面临过用什么曲名和表现什么内容的选择,如果是用《月儿高》曲名,则要求乐曲诗情画意般地描绘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月光下的种种美丽景色,这对钢琴的乐器性能来说难度很大;然而如用《霓 裳羽衣曲》的曲名提示并根据史料有关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的种种传说来构思改编,对钢琴而言则会有很大发挥余地。中国音乐词典中记载:霓裳羽衣曲——唐代大曲中的法曲名作。有注: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后又演化成为唐玄宗梦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帝默记其音调而作之传说。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更详细描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速度变化、音乐表现、歌舞场景、乐器配制等,最后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所有这些记载与以海岛冰轮等12个小标题组成的《月儿高》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上却是不谋而合。时史变迁,年代久远,唐代的《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已失散,遗留下来的零碎片断,与《华氏琵琶谱》中的《月儿高》(霓裳羽衣曲)在音乐上是否还有联系和相似,已缺少资料可查。因此钢琴改编曲采取了《月儿高》原曲调(略有删节)力图在钢琴上模仿民族乐器以表现其古典韵味和风格,同时取“月宫仙乐、霓裳歌舞”之意加强了乐曲的幻想和歌舞描写,并定标题为《霓裳羽衣曲》。 二、乐曲的结构 这首钢琴曲长约9分钟,改编时将小段落归纳大致分为四部分: [内容提要]钢琴独奏《霓裳羽衣曲》由谢耿教授根据《月儿高》改编而成,在这首长达九分钟 的乐曲中,作者以不同的钢琴技法从画境渲染、歌舞场面、乐器演奏等方面来描述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的场景。作者笔触细腻,乐曲委婉典雅,东方音乐之神韵跃然纸上。这首乐曲创作的最大特点是把中国民族音乐之声韵与西方乐器巧妙融合起来。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月宫/唯美/民族乐器/舞者/创作[内容类别词]表演艺术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大致有: 《杨柳曲》:属乐府曲调,又作《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蝶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代最盛,“折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也会触动离恨。因此,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紧承雄阔苍凉的山川描写之后,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从而勾起征夫的离愁,含蓄着无尽的乡思离情。又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从而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关山月》:属乐府曲调。《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此曲多用来表现征戍离别、思念亲人、怀恋乡土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的“旧别情”。又如:“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感情。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享乐误国。如:“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又如:“霓裳一曲前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作此曲,整日同妃嫔们歌舞取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被俘。后人常将此曲与《霓裳羽衣曲》相提并论,讥为“亡国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昭君怨》:琵琶曲。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写此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中就密不可分了。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是对“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恨”,又是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梅花落》:属笛中曲。对此曲的理解应结合诗的整体基调。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进而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冷落、遭贬的感受。“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思乡之情自然表现。“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盼的分外美丽,她们吟唱着的是《梅花落》曲调,表现的是对灯火辉煌的佳节,风清月白的良宵的喜爱和无限留恋之情。 《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此曲多用来表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谓于此边地寒夜,横笛偏偏吹奏咏叹世

霓裳羽衣为君舞_六年级作文

霓裳羽衣为君舞 爱如湖,,情无尽,万叶千声,空吟斯人韵,别后不知君远近,春意秋情,盼断隔世信。一生情,千古困,碧落黄泉,顾影无人问。地老天荒离人恨,寸断琼枝,化作相思尽。 --题记 梧桐叶落,残阳如血,洒落一地的悲凉。 孤立的坟冢上,纸带在空中飘零,白幡在漫无边际的冷色中凄凉无力。玄宗独自吹起那曲他曾经最爱的《霓裳羽衣曲》,笛音中遗下他销魂蚀骨的孤独,他望着那阴冷的残月,在顷刻间苍老。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怎料梦中人儿竟与他阴阳两隔,物是人非,却终究是负了思念,折了流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那一日,玄宗骊山之行遇见了她,肤若凝脂,云鬓花颜,羞花之美艳绝了流水光阴。他看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开始绽放... 那日的擦肩而过,看似平凡,却不料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缠绵与痴爱。 骊山宴会,一曲《霓裳羽衣曲》,云纱霓裳,素手轻捻,红袖曼舒,一抹娇羞,那位翩翩女子再次闯入他的眼帘。足尖点地,曼妙非常,迷离了玄宗的眼。 玉环,注定是被玄宗一世宠爱的名字,为那娟娟如花的女子,染尽尘世最美的情事。

那日一别,玄宗便夜夜难眠。“陛下,庭院露重天凉,保重龙体。”玄宗低吟:“城内月光寒,城外佳人笑。”高力士看到皇上近日心事重重,虽然没有明说,但心中早猜到了八九分。“陛下,骊山宴会上那曲《霓裳羽衣曲》真是妙阿!不过最慑人心魂的倒是那位美艳女子,不知陛下可有印象?”高力士虽有几分把握,但在君王面前不得不谨慎些。“水袖翩翩,芙蓉如面柳如眉;娇生两靥,回眸一笑百媚生。”听到玄宗如此回答,高力士不禁窃喜。高力士附耳低语,玄宗点头。 开元28年,玉环被召进宫,玄宗度玉环为女道士,号太真。 道观内,香火袅袅,褪去一身浮华:清风冷禅,抹不去尘世万千烦恼。 一抹胭脂只为他而洇,一头秀发只为他而妆,一身霓裳衣只为他而着。夜冷清,孤灯独明,玉环辗转反侧。骊山一别后,她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天宝四年,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不是偶然,是唐玄宗的蓄谋已久。 云鬓花颜金步摇,翠翘金雀玉搔头,广袖半遮面,一抹倾城之笑,美艳一生风情。玉环再一次为他而舞,这一次,独为他。 长安繁华,歌舞升平,看不够的红颜曼舞,数不尽的良辰美景,一切皆应她而生。 昭阳殿内恩爱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温泉汤池,弥漫轻纱般的雾气,飘溢馥郁的幽香,两人相嬉而浴,缱绻柔情如华色流泻。

霓裳羽衣舞的基本介绍

霓裳羽衣舞的基本介绍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其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 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 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 音调而成。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 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 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 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 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 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彷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 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 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 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 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 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 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读唐诗品唐代大曲《霓裳羽衣》

读唐诗品唐代大曲《霓裳羽衣》 大曲,早在汉代便已出现。燕乐中的大曲,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为一体的大型乐曲。其表演场面辉煌,结构长大,诗、乐、舞并茂,集中体现了唐代燕乐的艺术成就。唐代大曲在类型上主要分清乐大曲、法曲大曲和胡乐大曲。清乐大曲来自清商乐,法曲大曲来自南朝佛教的“法乐”,胡乐大曲来自以西域诸国为主的外族音乐。法曲的主要特点,是在他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一些。《霓裳羽衣曲》就是大曲中的法曲。大曲是在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结构基础上,吸收了外族和外来的音乐形式而发展起来的。它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中间又包含若干个乐段。起大致的结构形式如下: (一)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 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没便是一个曲调; 靸——过渡到慢板的乐段。 (二)中序、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慢板; 攧或正攧,节奏过渡到略快。 (三)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 人破——散板; 虚催——由散板入节奏,亦称“破第二”;

衮遍——较快的乐段; 实催、催拍、促拍或簇拍——节奏过渡到更快; 衮遍——极快的乐段; 歇派拍——节奏慢下来; 煞衮——结束。 一般的形式,大略如此;但在个别曲调之间,可能有着相当的伸缩性。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所描述,大曲主要分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 白居易诗大曲结构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扌压)弹吹声迤逦。散序 [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马砉)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 [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破 [《霓裳》破凡十二编而终。]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最喜欢的中国音乐作品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着名法曲以及大型歌舞曲,唐玄宗亲自创作。李隆基洞晓音律,酷爱法曲。乐曲描写了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时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个别片断保存在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霓裳曲》全曲共分三十六遍,由《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构成,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散序》的六遍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箜篌等乐器轮奏,不进行歌舞。《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有舞,有器乐伴奏。《曲破》,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霓裳》的舞、乐和衣裳装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450)中国古代的礼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到了夏朝,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周代盛行“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礼仪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①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②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具体规定:①按等级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用乐规模:皇帝“宫悬”“八佾”(64人),诸侯“轩悬”“六佾”(36),卿、大夫“判悬”“四佾”(16),士“特悬”“二佾”(4)。②按场所的不同③按身份不同④按活动步骤。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450) 中国古琴音乐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完善的琴是在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古琴有七条弦,音域有四个八度。汉代名琴家中,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所写《琴操》一书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简化成笔画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晋代的琴家嵇康)、《胡笳十八拍》(蔡文姬)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阮籍),感情浓郁的琴歌《阳关三叠》等。另外唐代涌现了许多的造琴名家。(367) 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戏曲早期形式在周代是俳优,汉代是角抵戏。而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唐代是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是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伴奏乐器有笛、板、锣、鼓和琵琶。其结构是一本四折,有时外加楔子。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明清是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314)

古典音乐鉴赏

古典音乐鉴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最喜欢的中国音乐作品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着名法曲以及大型歌舞曲,唐玄宗亲自创作。李隆基洞晓音律,酷爱法曲。乐曲描写了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时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个别片断保存在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霓裳曲》全曲共分三十六遍,由《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构成,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散序》的六遍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箜篌等乐器轮奏,不进行歌舞。《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有舞,有器乐伴奏。《曲破》,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霓裳》的舞、乐和衣裳装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450) 中国古代的礼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到了夏朝,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周代盛行“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礼仪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①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②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具体规定:①按等级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用乐规模:皇帝“宫悬”“八佾”(64人),诸侯“轩悬”“六佾”(36),卿、大夫“判悬”“四佾”(16),士“特悬”“二佾”(4)。②按场所的不同③按身份不同④按活动步骤。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450) 中国古琴音乐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完善的琴是在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的飞跃时期。古琴有七条弦,音域有四个八度。汉代名琴家中,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所写《琴操》一书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简化成笔画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晋代的琴家嵇康)、《胡笳十八拍》(蔡文姬)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阮籍),感情浓郁的琴歌《阳关三叠》等。另外唐代涌现了许多的造琴名家。(367) 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戏曲早期形式在周代是俳优,汉代是角抵戏。而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唐代是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是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伴奏乐器有笛、板、锣、鼓和琵琶。其结构是一本四折,有

霓裳羽衣舞_高一作文

霓裳羽衣舞 当我着金丝缕衣,迈上层层台阶。应和着乐师的商调,舞一曲霓裳羽衣。舞榭歌台,夜夜笙歌。火树银花不夜天也不过如此。可你却不曾见我跳着一支为你准备多时的舞。 ——习题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我轻轻倚着雕花凭栏,吟诵这首诗。心中不知是何种滋味。富丽的金丝缕衣早已准备好。对着铜镜,抹上胭脂水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我着一袭金丝缕衣,倚在沉香亭的围栏上。手肘靠着沉香木栏,手掌拖着腮骨。木讷地看着匆匆而过的行人。 却不知那日,他的到来,打破了这平静。将我卷入了层层后宫。他其实不是如此崇高,他其实不是万人膜拜的对象。我与他心有灵犀。一曲舞毕,一舞倾城,震惊在座宾客。 我不是没有想过入宫为妃,深居后宫,即使雍容华贵,也不过昙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花一现。勾心斗角,其实不是我所擅长的。 与他不舍的别离,在圣上面前强颜欢笑。若没有倾城容貌,或许只是平平庸凡的一介布衣。与相爱的人,长相厮守,相依相偎,度过一生,没有波澜,没有起伏,没有锦衣,没有狐裘,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曲霓裳羽衣,为他而奏,为他而舞。王为我建起高台,火树银花不夜天怎能与此相比。在众目睽睽之下,含泪,甩起水袖,舞一曲霓裳。 我渴望他会来看我的舞,即使在一批王公贵族中,他也仍万众注目。不,他再不可能会出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 思绪多离愁。当人们鼓掌时,我看到了王的瞳孔。那一种轻蔑,是一种霸气。我不过是一位舞女,一位低微的舞女,成为一名宠妃又怎么?我恨,我恨,我恨着偌大的宫墙束缚了我的人生。 妃嫔的争斗终于落在我头上。下台时,我不慎被绊倒。我再也不能舞了,王越来越少来我的宫门了。酒阑灯灺,人走茶凉,灯火阑珊。 我的宫,渐渐变为冷宫。 …… 当我从高台跃下时,有一种从未感受到的解脱将我笼罩。我感到跌入了一个温柔的怀抱中,感受到他给予我的安全感。没有金丝缕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及人物简介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长安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 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入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杨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此外,杨玉环在宫中与安禄山有染,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今陕西兴平市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课外阅读】唐诗欣赏: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课外阅读】唐诗欣赏: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霓裳羽衣歌》原名为《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微之是唐朝大诗人元稹的字;也就是说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这首诗是为了唱和元稹的"霓裳羽衣"诗写的,但元稹的这首诗已失传。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著名的宫廷舞之一,它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唐诗中常能看到有关霓裳羽衣舞的记述;白居易在他的多首诗中都提到了霓裳羽衣舞及曲子,并且说:"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而《霓裳羽衣歌》这首诗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此舞及曲子最详尽的描述,也是研究唐朝宫廷舞及音乐相当珍贵的资料。下面我先介绍一下《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中说:"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笛写其半,会西凉府杨敬忠进《婆罗门曲》,声调脗合,按之便韵,乃合二者制《霓裳羽衣曲》"。叶法善是唐朝很著名的修道士,据说道术通玄。另外在《明皇杂录》、柳宗元的《龙城录》、《集异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述。郑嵎的记述与白居易诗中写的:"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比较吻合;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将经西域辗转传入凉州的天竺佛曲《婆罗门曲》依律创声,献给唐明皇。李隆基获曲后,结合自己所听到的仙乐,加以润色并制词,亲自创制成了这首梨园名曲。天宝十三年,他又易曲名为《霓裳羽衣曲》。综上所述,《霓裳羽衣曲》应是一首神传舞曲。 另外,《霓裳羽衣曲》也是唐朝法曲中的精品。法曲又称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东晋僧人法显的游记)一书,因用于佛教的法会而得名,法曲在隋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又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初,隋有法曲,其间清而近雅,器有挠、钹、磬、钟、幢箫、琵琶。......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使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后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些记载也都与白居易诗中的描述比较吻合。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最喜欢的中国音乐作品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着名法曲以及大型歌舞曲,唐玄宗亲自创作。李隆基洞晓音律,酷爱法曲。乐曲描写了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时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个别片断保存在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霓裳曲》全曲共分三十六遍,由《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构成,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散序》的六遍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箜篌等乐器轮奏,不进行歌舞。《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有舞,有器乐伴奏。《曲破》,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霓裳》的舞、乐和衣裳装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450) 中国古代的礼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到了夏朝,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周代盛行“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礼仪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①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②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具体规定:①按等级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用乐规模:皇帝“宫悬”“八佾”(64人),诸侯“轩悬”“六佾”(36),卿、大夫“判悬”“四佾”(16),士“特悬”“二佾”(4)。②按场所的不同③按身份不同④按活动步骤。

舞蹈理论

1、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舞蹈家。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2、百戏 百戏是汉代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形式。 3、十部乐 是唐代的部伎乐舞,其内容有《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高昌乐》。 4、《白紵舞》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的主要乐舞之一,因身穿白色舞衣而得名。 5、《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

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1、《葛天氏之乐》 远古葛天氏部落的歌舞.《吕氏春秋》记为:三人执牛尾,踏足为节,载歌载舞。该乐舞有八段:《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该乐舞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2、六舞 六舞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五个乐舞加上当朝的新作组合而成.其内容为:《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3、大武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是一个以歌颂武王伐纣为主题的乐舞. 4、《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又是法曲.据传乐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舞蹈以杨玉环的表演最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