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第7卷第2期

2008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7N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2),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研究。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章提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多元性课程目标,并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

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8)02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

口。[1]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面向师范生开设。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体现师范性特色的重要课程,在师范教育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公共心理学课程仍旧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及发展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

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因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传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学习、教学中的心理学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

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该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现实指导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困扰、迷茫、矛盾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3,4]

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合格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课程目标。

(三)人类自我认识目标

人既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又是社会活动的本体,还是精神依附的主体。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借用神话的

形式,表达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愿望。[5]

医学、生理学、神经

学等学科的研究,使人类了解了自身的生理构造、物质活动,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组织行为的研究,使人类认识了人的社会性,而要对人的意图、动机、目的等深层次的精神活动进行认识,则必须依赖于心理学。心理学就是一门在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学”[6]。研究人类自己是心理学的科学追求,服务人类自己则是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所在。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实质的科学认识,获得对人性、个性、生命发展的科学认识。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以及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说哲学课程是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课程则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这种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的目标,是心理学课程的第三层次的目标。

心理学课程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侧重实践应用到注重理论修养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随着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的依次实现,学生不但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职业技能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理论修养、思想深度上也会有大的提高。

二、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定位的局限

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一直以来被定义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基础课,因此该课程以往只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培养正从以往师范院校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高等教育化的培养模式转变。各高等院校都可以承担教师教育的培养工作,高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每年有大量非师范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在教师教育日益开放化、扩大化的新形势下,公共心理学如果仍然局限为师范专业公共课,只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显然不能适应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要求。另外,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偏重具体心理规律的介绍,而忽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只认识一些具体的心理现象,无法形成对心理本性的正确认识。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观、人性观。

(二)课程培养目标的单一

传统公共心理学定位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其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服从于师范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准备和指导。这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正确的,然而却失之单一。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时,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往往会觉得课程中所讲授的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应用的知识、场景与他们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但是因为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在心理学教学中通常对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涉及不多,使得学生对心理学这门课程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去。因此,单一的课程目标定位既影响了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内容,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

传统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分拘泥于心理学学科的结构体系,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多是对心理学学科中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化,许多公共心理学的教材其实就是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简写本,只注重对个体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介绍。关于个体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知识固然重要,是进一步进行心理学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然而学生只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无法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觉得心理学的学习内容很“虚”,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如何去用。有些教材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心理学课程中引入了教学心理学等与教育实践联系较紧密的内容,但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仍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的领域,对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中需要用到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介绍比较欠缺,这使得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欠缺,实际上妨碍了对教育心理学等实践性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和灵活应用。另外,传统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往往被定位为一种知识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技能的培养,这实际上也妨碍了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课程设置较单薄,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传统高校中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往往只有单一一门课程,课程学时较少(一般为36或54学时,2~3个学分)。

?

95

?

 第2期蔡笑岳等: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较好的教学质量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来保证的。这种单薄的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能就一些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无法更多地联系职业实践活动和现实心理问题,无法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这也限制了多元化、多层次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高等院校公共课心理学课程

改革思考与建议

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关于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简述如下。

(一)心理学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通识课

正如前面提出的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中所言,公共心理学课程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技能的课程,也是一门改变思想修养、提高理论素养的课程,它既具有指向未来的职前培养作用,也具有指向现实的生活指导作用,不仅对未来教师的职业活动有帮助,也与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公共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不应再局限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而应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其开设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要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对人、对人性、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其开设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未来的教师,也包括广大的学生群体。这种通识课的教育,一方面能适应教师教育开放化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心理教育工作有大量需求的社会现实。

(二)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提供知识,同时也应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其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元性:它应当既具有职业指导性,又具有现实指导性。既具有实践作用,也具有理论修养作用。心理学作为教师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要适应教师教育的要求,能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指导。因此,在心理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适应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心理学课程也要针对学生的现实心理生活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与职业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既服务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也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既能看到课程学习的长远意义,又能体会到对自己的切身帮助。这对于提升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适应性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以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为导向,注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无论是服务于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服务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普通心理学所讲授的个体心理现象的知识。人首先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因此人的心理现象首先表现为个体心理现象。人又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具有其特定的规律,因此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心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人的心理总是处在变化发展中,因此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对正确理解、认识人的心理现象也非常重要。因此,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应该共同组成心理学课程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心理现象,更好地认识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都有直接的加强和促进作用。

在注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性的同时,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还必须注重实用性。因此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必须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能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应该涵盖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领域的内容;另一方面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相关指导,能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

(四)改变单一课程设置的局面,构建心理学课程群

由于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丰富性,既有知识传授,也要注重技能培养和实践活动,单一的课程设置,单薄的课时是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构建心理学课程群,扩充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我们建议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划分为若干门课程,分别侧重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学校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等的介绍。这种课程群的设置,会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合理,教学目标更明确,

?

0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 

教学更专门化,也更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上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正是实验方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引入,才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因此要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积极运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心理测验等实践教学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讲授更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法进行解决。通过实践得到验证的知识是最有生命力的知识,实践活动过程也是发展技能的必经途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不会自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才得到体现。要达成心理学课程的目标,积极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按照以上的改革思路,笔者与同事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在广州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中,原本的师范类心理学公共课被一分为三:《心理学基础》主要讲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个体心理现象与规律、社会心理现象与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等领域的内容;《教育心理学》主要介绍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学校心理辅导》主要介绍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技术,注重对学生心理生活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问题。心

理学课程向全校的学生开放,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由蔡笑岳教授主编,以上述改革思路为主要理念编写的教材《心理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蔡笑岳教授也应邀在全国性的教师教育教材建设会上介绍广州大学的心理学课程改革经验。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相信,积极的思考和改革尝试,是心理学课程不断发展进步并体现出其重要价值的必要因素。我们也将在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

[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3(3):14217.

[2] 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6):992103.

[3] 章竞思,陈铁补,史亚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1999(5):86287.

[4] 凌苏心,陈卫旗.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

策[J ].心理科学,2000,23(5):6282630.

[5] 蔡笑岳.心理学[M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蔡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J ].中山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1172122.

[责任编辑 尹朝晖]

Co mm on psychology course i n h i gher i n stituti on s :

the course goa l and its refor m

CA I Xiaoyue,L IU Baili,X IANG Zuqiang

(Educational School,Guangzhou U 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offers multi p le course goals of Common Psychol ogy,It points out s ome p r oble m s in the traditi onal common p sychol ogy course,and p r oposes s ome ideas f or refor m in the foll owing res pects:course quality,goal of training,content of teaching,set 2up of course and teaching methods . Key words:Co mmon Psychol ogy;course refor m;course goal

?

16? 第2期蔡笑岳等: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公共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开设对象范畴也逐渐突破了以前只针对师范类和教育类学生的定位,成为一门通识课。然而,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要求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使得公共心理学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采取封闭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1] 当前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 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即强调为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新模式,对改 变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窘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以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的姿态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主张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培养。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将其揭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观。

它不仅注重外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让其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潜能;[3]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对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如何将这种全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 1.教育目标:从培养“应试机器”到培养“自我实现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成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罗杰斯也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教养的人。” [4] 以往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制度的适应能力,忽视了个体潜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对象,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观秉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应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自我实现人”的教育目标,让 人本主义教学观贯穿、指导整个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理解地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是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运用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和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2. 教学过程:以教学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

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8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第七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体育兴趣、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 第八条要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体育锻炼工作的管理,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 第九条应努力将公共体育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高专部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推动我省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拟组织申报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升我省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推进我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实践问题,培育教学成果,努力推进我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项范围 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按A、B、C类项目,重点支持各高职院校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建设与立项。 (一)A类项目。根据我厅“十二五”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拟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面向全省高职院校招标。 (二)B类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C类项目。以高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 具体范围见附件: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三、项目条件 (一)基本条件:1.项目理念先进。项目能把握理论与改革实践前沿,符合改革与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国家对高职要求。2.基础条件扎实。有校级以上重点项目立项与研究实践的基础,团队结构合理,项目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3.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方案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4.预期效益明显。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预期效果显著,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5.保障体系健全。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制定教改项目实施奖励管理办法,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本校教师开展教改实践项目。

大学体育课程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

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项目:排球

1、动作的讲解要遵从从下至上的原则,脚→膝→身体重心→上体→手臂 2→头。、半蹲:用于接发球、传球、、组织练习的顺序2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作要领。重点讲解手型,垫击部位, 击球点,手臂角度及身体上下肢的协基调用力动作。1、准备姿势:面对来球,成 (2 )示范:教师先做垫球的完整动半蹲或稍蹲姿势站立。 作示范,让学生建立垫球技术的完整两手掌根相靠,两本、2手型:动作概念。然后再进行分解示范,也手指重叠,手掌互握,两拇 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加深印指平行向前,手腕下压,两 象。做侧面示范时,要让学生看清两部前臂外翻成一个平面。臂向前插臂。蹬地、提肩、顶肘、压、垫球动作:当球飞到腹前3腕的身体协调动作;做正面示范时,约一臂距离时,两臂夹紧前要让学生看清手型,垫击部位平面,伸,插入球下,同时配合蹬分 两手夹臂的动作。正面与侧面示范要地、跟腰、提肩、顶肘、压结合运用。如图所示。腕、抬臂等全身协调动作迎 向来球,身体重心随着击球 动作向前上方移动。 ˊ保持在腹40、4击球点与部位:前高度,击球后下部 2、球触手臂部位:腕上510、垫球技术的练习方法 1)公分处,桡骨内侧平面、徒手模仿练习 (1 )两手叠掌或抱拳互握的垫球手型练习:要求前臂夹紧并伸直,形成 垫击平面,教师及时检查。(2)结合半蹲准备姿势的原地集体 徒手模仿垫球练习:要求先慢后快,击球后动作:重心向抬臂、6重心低,动作协调,教师及时检查与方面伴送,松开双臂 纠正错误动作。两臂夹紧插球、7技术要领:(3下,提高送臂腕下压;蹬地)原地与移动的徒手垫球动作练 习:听教师口令做原地垫球徒手动跟腰前臂垫,轻球重球有变 作;看教师手势做前、后、左、右的化;撤臂缓冲垫重球,轻球 并步、交叉步、跨步的移动垫球动作主动抬臂击。练习。要求动作正确、协调。连贯。2)、结合球的练习 (1)击固定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双手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击动 作。重点体会正确的击球点、手型及 手臂用力时的肌肉感觉。 (2)垫抛球练习:两人或三人一组, 相距4m ,一抛一垫或一抛二垫。要求先教会学生用双手下手抛球,抛出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邯郸市一中附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邯郸市一中小学部体育教研组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3: 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3 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4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5 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6 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7 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 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三、创新创业教育 3-1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3-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3-6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7 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9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3-1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3-11 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3-12 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3-13 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3-14 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3-15 系统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3—16 创新创业在线共享课程建设与应用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2 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4 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4-5 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4-6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4-7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4-8 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4-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4-10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与运行机制研究 4-11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12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13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试讲教案(排球)

体育(公共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排球) 教学内容:排球基本技术(发球) 教案类型:自主制作 姓名:赵宗俊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6 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正面上手发球 (1)准备姿势:面对球网站立,两脚自然开立,左脚在前,左手持球于体前。 (2)抛球与引臂:左手将球平稳的垂直抛于右肩的前上方,距离身体前30厘米,高度约1米左右,上体稍向右侧转动,右臂抬起,屈肘后引与肩平,抬头、挺胸、展腹、手掌自然张开。 (3)挥臂击球:利用蹬地,使上体向左转,同时收腹,带动手臂向前上方快速挥动。 (4)击球点:在右肩上方伸直手臂的最高点,用全掌击球的后中下部。 (5)击球动作:手指和手掌要张开与球吻合,手腕要迅速做推压动作,使击出的球呈上旋。 (6)结束动作:随着重心前移,迅速进入场地。 (7) 技术要领:手托球向上抛高一米,同时抬臂右旋体;转体收腹带挥臂,弧形鞭打用加力;全掌击球中下部,手腕推压要积极。 2、侧面下手发球 左肩对网,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左手持球于腹前。(脚→膝→上体→手→肩)左手将球抛于胸前,距身体一臂远,一个半球高,同时右臂摆至右侧后下方,利用右臂蹬地向左转体,带动右臂向前上方摆动,在腹前用虎口、全掌或掌根击球后下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大一学生是形成人生观,掌握专业理论、技术、技能,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处于从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转变。开始掌握了辨证思维,情感也更加具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但由于正处于青年期,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心理的闭锁性和渴望交往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和鉴别能力不够的矛盾,他们在认知方面很容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26.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27.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2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9.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30.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3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4.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35.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37.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39.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0.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4.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45.特殊人才专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实践 46.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47.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48.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49.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50.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与综合改革实践 5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 52.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53.通识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4.面向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 55.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体育课程设置

大坡坪学校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 安排的评价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严格执行和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并且做了大量的夯实工作,现对这一工作的展开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端正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 二、确定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 三、确定实施对象 全体学生 四、保证活动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组织学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早操活动; 2、大课间: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一天组织学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五、活动内容的落实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早操的活动得到切实保障:广播体操或自编操、集体跑操等,以集体跑操为主; 2、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开展第一、二套中学生系列 广播体操、分班级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3、明确体育课内容:按照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踢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 学校体育学2012年(第2卷)第2期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① 何润侨 (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湛江524023)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及发展,课程建设还是以教育与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体育谋的教学课程内容建设更 具有鲜明特色,那么,怎样恰当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技术,方法及手段使学生能够对篮球运动技术学以致用.针对重球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 关键词:篮球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O95—2813(2012)01(b)一0031一O2 篮球课是各高校主要开设的课程之一,主要因为篮球的普 及性和其竞技性,娱乐性等受高校学生的热爱和推崇,再者,因 为篮球场地还是各高校占地面积较大的场馆之一,这样,也有利 于日常教学和课后学生的再进行运动和锻炼.那么,怎样进行普 通高校的篮球教学,课堂中采取何种方式或者传授篮球运动的 哪些技能,授课的深度和广度应怎样,这都是高校教师都必须面 对的一个课题.本文就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观点和不足谈一些 看法,以求和广大师生共同分享和改进. 1篮球课教学的基本特征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其本质特征,在任何环境我们都不能违 背其具有的本质特性,篮球运动当然也不可置否.那么我们首 先就要遵循其学习规律和原则. 1.1掌握专项知识和技能,进行能力培养 篮球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三种主要形 态,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统一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掌握技术和战

术的依据,技术是战术的基础,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战术的同 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篮球课程的重要任务. 能力培养包括身体素质,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 是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篮球运动本身需要运动者具备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技能,通过篮球运动的学习可以活 跃学生身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技能素质,增强体质. 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指学生在接受了篮球运动教育之后所能进行的技术,技能运用能力,这其中包括比赛,组织,分析, 介绍等相关的篮球知识的纵横延伸. 12篮球课的教学原则 把篮球技术列为重要内容是无庸质疑的.篮球基本技术是 基础的观点为大家所公认的,对技术的掌握决定了篮球技能发展的潜力,结合以后的终身锻炼,好的篮球技术大大提高了人 们对该项运动的信心和热心,很多跟踪调查显示:大学期间具 备有较强篮球技术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有90%多一直热衷于篮球运动,可见,技术的培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 我们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那么,我们全身心投 入到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的教学中去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有目共睹,一个工厂,一个社区,直 至贫穷的山区,都或多或少的有篮球场地,都可以进行着篮球 运动,可见,掌握基本的篮球运动理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在走出校门走向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时,他们都可以组 织,裁判一次篮球赛事.那么,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时,组 织裁判教学也是必学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 育才和育德是同步进行的,我们不能舍德求才,一个有 能力而没有思想道德的才子是社会不容纳的,是被人们所否认的,甚至是唾弃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体育道德的教 育,这样,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2篮球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1000104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 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第7卷第2期 2008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7N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2),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研究。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章提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多元性课程目标,并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 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8)02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 口。[1]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面向师范生开设。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体现师范性特色的重要课程,在师范教育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公共心理学课程仍旧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及发展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 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因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传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学习、教学中的心理学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 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该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现实指导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困扰、迷茫、矛盾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3,4] 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合格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课程目标。 (三)人类自我认识目标 人既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又是社会活动的本体,还是精神依附的主体。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借用神话的 形式,表达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愿望。[5] 医学、生理学、神经

高等院校教改项目管理办法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管理工作,确保立项项目顺利实施和研究成果应用推广,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教育部和省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结合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改项目管理办法适用范围: 1.学校立项建设的级教改项目; 2.学校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 3.学校整体转型发展中的各项教改项目。 第三条凡是涉及学校转型发展改革的教改项目,均由学校转型办会同教务处计划统筹、监督评估、项目结题。教务处作为主管部门需制定项目建设的技术标准并负责项目建设日常管理,项目建设的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转型办、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结题验收。 第四条学校教改项目管理包括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项目孵化等环节。 第五条教改项目实行学校、二级学院(部门)、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 第二章立项原则及范围 第六条教改项目立项原则,以学校转型发展与特色建设为指引,

深究其内涵,以崇工重商、理实兼优,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赛一体等为重点,开展项目研究,注重实效。 第七条教改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须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立足现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努力培育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有影响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八条教改项目立项的范围: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与管理体制机制、质量监控、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案例资源建设项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与建设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实训教学体系与方案、虚拟仿真实验类项目、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 第九条立项建设的教改项目,既可以是一个体系研究与实践,也可是某个点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十条学校根据总体改革与年度工作任务,每年上半年启动教改项目的申报工作。发布校级教改研究课题指南。 第十一条各二级学院、部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选题申报工作,并由项目申请人填写《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以下简称立项申请书,附件1)。申请人所在单位须对立项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申请人的政治表现、业务能力、研究条件等方面签署明确意见,择优向学校推荐。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4)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运动竞赛等主要形式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体育课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和勇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二、课程设置内容及要求 1. 为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专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8 个学分。任何学生不得免修。 体育学院公共课指导性计划(四年标准学程) ( 2007级开始执行,文/ 理本科适用)

2. 第1、2两个学期里,为体育素质课,以自然班形式授课。 3. 第3、4两个学期里,以学生自主选课形式授课,开设的课程有: 男女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保健。 4. 对部分身体特型和病、残、弱和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为主的适 应性体育课程。 三、课程结构 1.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体质学生的需要。 2. 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课外练习。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3、4学期实行学生自主选课方式教学。 四、考核与评分标准 1.一年级设体育素质课,以速度、灵敏、柔韧、力量和综合练习项目为主,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素质训练。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50米和立定跳远。 2.二年级设体育选项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保健项目为主。考核各专选的内容。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 学模式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1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