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

顾志红来源:载《乌克兰的昨天和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1998年11月版

一、乌俄关系的特殊性

乌克兰和俄罗斯是独联体中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乌俄两国关系对独联体的稳定和前途,以及欧洲战略格局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性是把握乌俄关系发展的关键,决定了乌克兰与俄罗斯合作与冲突的限度。

乌克兰和俄罗斯结盟到1954年已长达300年,特别是在苏联时期,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深厚的密切关系。这种长期形成的盘根错结的利益关系并不会因为两个民族的各自独立而中止。目前,俄罗斯仍然是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国和商品销售市场。对于乌克兰来说,他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俄罗斯。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乌克兰巩固国家安全,改善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艰难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3年7月2日,乌克兰议会通过的《乌克兰对外政策基本方针》中指出,“鉴于乌克兰历史发展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特点,乌俄关系在邻国双边关系中占据优先地位。乌俄是‘特殊伙伴’关系”。1995年4月4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乌议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对于我们来说,与俄罗斯的关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优先地位”,“都是主要的战略伙伴”①。在俄罗斯眼里,乌克兰不仅仅是俄罗斯的经济伙伴,更重要的是乌俄关系的现状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战略利益。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二战以后形成的欧洲地区安全体系崩溃。在欧洲新的安全结构形成的过程中,整个东欧地区都被俄罗斯列入自己的战略利益范围内,而乌克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的交通生命线穿越乌克兰(俄罗斯输往东、中欧国家的天然气、石油管道经乌克兰境内),保持俄罗斯到巴尔干、地中海、德涅斯特、黑海地区的力量存在也需借助乌克兰。如果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维持良好状态,俄罗斯可以较为轻松地维系自己在上述地区的影响,反之,俄罗斯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是很难消除的。两大民族从结盟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根据乌俄之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1654年乌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的规定,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以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并未取得独立自主国家的地位,而且向沙皇政府纳税。但事实上不只如此,乌克兰历经数年战乱,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无法与当时的东欧强国俄罗斯相匹敌。实力上的悬殊差距决定了乌俄关系的不平等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统治地位,并且奠定了乌俄关系的发展框架。这种不平等的民族关系造成了种种矛盾,至今对乌俄关系的发展产生着消极作用。

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相差悬殊。在独联体中,俄罗斯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他在经济改革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其他国家不可与之较量的自然资源,对独联体的形势具有决定性影响,乌克兰处于明显劣势。他担心历史重演,视俄罗斯是乌克兰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乌克兰前总统克拉夫丘克视俄罗斯是睡在乌克兰身旁的猛狮,随时可以吞掉乌克兰。因此,乌克兰事事处处防俄罗斯,乌克兰对俄罗斯的猜忌和提防对乌俄关系的发展投下了重重的阴影。

1992年2月14日,乌克兰和俄罗斯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乌克兰与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两国关系经历了对抗、谈判、缓和、协调反复几个波折。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历史的恩恩怨怨和现实中的利益和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而分割黑海舰队问题、克里米亚问题和销毁核武器问题是近几年来影响乌克兰与俄国罗斯关系发展的三个主导因素。

二、黑海舰队之争

黑海舰队是俄国历史上的著名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3年创建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间,黑海舰队历经沧桑,成长为一支世界闻名的海军舰队。它是俄罗斯海军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俄罗斯的光荣与骄傲。苏联解放时,黑海舰队拥有97000名官兵,45艘大型水面舰只,包括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直升机航空母舰(莫斯科号和圣彼得堡号),驱逐舰10艘、护卫舰30艘、巡航舰和沿岸护卫舰100艘,拦截扫雷舰60艘、登陆舰5艘、供给救援舰50艘、潜艇28艘、战斗机和直升飞机超过400架,其中140架可携带核武器。黑海舰队的海军陆战队装备360辆汽车。在辛菲罗波尔市驻扎着126摩托化师,装备有270辆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步兵汽车①。黑海舰队的战舰总价值70.450亿美元②。这支舰队在苏联的4支舰队中位居第三,是独联体地区冬季唯一不被冰封冻的舰队。黑海舰队的沿岸设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集中在乌克兰境内,主要集中在克里米亚。在塞瓦斯托波尔市有4个港口,可以停靠任何级别的战舰。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大约12万个俄罗斯海军的家庭③。

苏联解体以前,俄罗斯借助黑海舰队的力量,一直控制着黑海地区。

黑海地区,包括黑海舰队水域,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这里集中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利益,通过黑海地区,欧洲国家向中东、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扩大政治、军事影响。历史上,俄罗斯为取得对黑海地区的控制权,从1676年开始先后与土耳其、法国、英国、德国作战,为黑海流血战斗200年之久,终于在1871年取得黑海控制权。俄罗斯在黑海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市和港口,以保证俄罗斯南部在该地区的经济优势和走向欧洲市场的通道。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黑海舰队不再是保证该地区稳定的因素,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筹码。但是,黑海地区仍然对俄罗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否掌握黑海地区的控制权,关系到俄罗斯南部边界的国家安全。另外,黑海是集中俄罗斯经济利益的地区,是俄罗斯通往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唯一水上通道。专家们证实原苏联外贸总量的60%都是通过黑海运出去的。更为重要的是,黑海地区是俄罗斯精神生活的摇篮,俄罗斯东正教的发源地。在黑海地区。我们从以下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黑海和黑海舰队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继续不向舰队提供资金、零配件、燃料、人员等经济和物质保证的话,那么2000年前我们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实力就会落后瑞典和德国,在黑海地区就会大大落后于土耳其。如果俄罗斯在该地区不存在海军力量,那么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就会倒退到200-300年前”①。

黑海舰队的划分既涉及到财产问题,又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利益问题,难度很大。在俄罗斯看来,失去黑海舰队就意味着失去了对黑海地区的控制权。在乌克兰看来,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同样意味着丧失主权。在划分黑海舰队问题上,俄罗斯要维护自己在黑海地区的存在,乌克兰则要削弱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因此,有关黑海舰队的所有权问题成为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两国领导人有关黑海舰队的划分问题的谈判历时5年之久。5年来,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以总统、总理、副总理到正副部长级之间就此问题进行了220轮会谈,终于于1997年5月28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由两国总理签订了解决黑海舰队问题的最后三个协定。

9年来,乌克兰和俄罗斯黑海舰队之争的过程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2年1月至8月,乌克兰坚决排斥在本土上的所有外国军事力量的存在,坚持黑海舰队全部归乌克兰所有,同时宣布将在整编黑海舰队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海军。俄罗斯方面认为,根据1991年12月30日签订的明斯克协议(该协议第1条将海军列为战略力量,战略力量应由独联体统一指挥),黑海舰队应由独联体统一指挥,不能全部归乌克兰所有。俄罗斯只同意移交给乌克兰22%的舰队财产。两国各持已见,互不相让。

第二阶段,从1992年9月至1993年8月,双方做出妥协,决定分割黑海舰队。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乌俄两国同意按对半分的原则(50%对50%)分割黑海舰队。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的重要协议有,(1)《关于在黑海舰队基础上建立俄罗斯舰队和乌克兰海军原则的协定》(雅尔塔协定,1992年8月3日)。协定规定,黑海舰队脱离独联体管辖,并使其成为联合指挥的乌俄联合舰队,期限为3年。两国总统决定,黑海舰队在过渡时期受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总统的直接指挥。他们将共同决定有关这支舰队的基地及装备的所有问题。这项协议意味着乌克兰和俄罗斯同意分割黑海舰队,各方对黑海舰队拥有50%的所有权。(2)《关于在黑海舰队的基础上建立俄罗斯黑海舰队和乌克兰海军的紧急措施协定》(莫斯科协定,1993年6月17日)。双方决定从9月份开始对按原则划分黑海舰队的各种兵团和部队,分开前的费用由双方按比例负担(各50%)。乌克兰允许俄罗斯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市和乌克兰的其它海军基地驻扎。但事实上,乌克兰根本无力负担海军的活动经费,俄罗斯承担了供养舰队的全部费用。

第三阶段,从1993年9月至1994年,这期间,就分割黑海舰队的问题进一步谈判。1993年9月3日,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了《马桑德拉协议》。协议规定,乌克兰将根据乌俄两国早先达成的协议,把黑海舰队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舰只部分地出售给俄罗斯,而俄罗斯将按比价付款。乌克兰将用出售舰只获得的钱偿还俄罗斯的巨额债款。黑海舰队将全部归俄罗斯所有。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基础设施将“租赁”给俄罗斯使用①。

第四阶段,从1995年初至1996年初。乌克兰和俄罗斯就如何使用黑海舰队的港口设施和基础设施问题进行谈判。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占地5.6万公顷。黑海舰队的总部设在塞瓦斯托波尔市。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海军必须以克里米亚以外的港口为基地,乌克兰不同意,两国谈判陷入僵局。鉴于在雅尔塔协议到期之前,乌克兰与俄罗斯无法解决划分黑海舰队的问题,1995年6月9日,乌俄两国领导人在索契会晤,签订索契协议。该协议规定,在目前由两国总统管辖的黑海舰队的基础上建立俄罗斯黑海舰队和乌克兰海军。两支舰队将分开单独驻扎。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及其司令部设在塞瓦斯托波尔,并使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设施,以及克里米亚其它海军驻泊点、海岸部队、技术和后勤保障设施、舰队财产所有权双方各半。

索契协议标志着乌克兰和俄罗斯有关黑海舰队的谈判进入了新阶段。这时,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主要分歧是,(1)乌克兰海军的驻泊地问题。根据索契协议,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海军分开驻泊。俄罗斯方面认为,乌克兰海军应该撤出塞瓦斯托波尔;乌克兰方面坚持,在塞瓦斯托波尔有7个港湾码头,其中5个可以作为军用。俄罗斯海军可以单

独使用其中的2个港湾①。(2)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舰队基地之间的距离,乌克兰方面认为,两国舰队的驻泊距离为数公里,并建议乌克兰海军到达努兹拉夫驻泊。(3)俄罗斯租赁塞瓦斯托波尔港口的期限问题。乌克兰坚持租赁期为5年,俄罗斯坚持租凭期为99年。(4)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的法律地位及驻扎条件问题。

第五阶段,从1996年初至1997年五月止。这期间,经多次谈判,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了分割黑海船队的终结条约。1996年,乌俄两国领导人均表示希望尽快解决黑海舰队问题,早日签订乌俄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这一立场出发,双方都作出了让步,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乌俄两总理达成三项协议,即:《关于划分黑海舰队参数的协议》;《关于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境内驻扎的地位和条件的协议》;《关于分割黑海舰队和俄罗斯黑海舰队驻乌克兰境内的相互支付协议》。双方就下述问题取得了共识,即俄罗斯确认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是乌克兰的领土,俄罗斯同意租赁塞瓦斯托波尔(期限为20年)供俄黑海舰队驻泊。塞瓦斯托波尔不再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而是乌克兰海军的主要舰队基地。当时任俄罗斯总理的维·切尔诺梅尔金评价上述协议时说:“俄罗斯将在南方有自己的海军舰队”①。后由于两国议会发难,上述协议一直托到1997年5月28日,俄罗斯总理维·切尔诺梅尔金访问乌克兰时,才由乌俄两国总理共同签署。这些文件的签署,标志着黑海舰队存在300多年的历史终结。舆论界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亲手把曾为之骄傲的海军力量葬送了。苏联解体以后,“黑海舰队海岸防御体系受到100%的摧毁,70%的指挥系统受到破坏,72%的后勤保障和技术维修系统瘫痪,侦察系统全部被破坏,所剩力量连组成战术分队都成问题,更无法组成战略打击小组”②这种支离破碎、已近瘫痪的舰队既使存在下去,也是名存实亡了。

三、克里米亚问题

克里米亚半岛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乌克兰最南端,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与俄罗斯无陆地联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60万,其中160万是俄罗斯人(在塞瓦斯托波尔市,俄罗斯人口占2/3以上),60万乌克兰人,20万鞑靼人和其它少数民族,首府设在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属于亚热带气候,渔业发达,农产丰富,尤盛产葡萄,酿酒业发达。克里米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苏联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

克里米亚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长达200年的沙俄帝国和苏联的统治下,这里建立了一整套军事和军港基地。它拥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其中塞瓦斯托波尔为深水不冻港,建立了整套配套设施(港口、机场、铁路、仓库、维修基地)。苏联四大海军舰队之一——黑海舰队司令部驻扎塞瓦斯托波尔市,以保证苏联走向欧洲和世界的海上通道的安全。

历史上,1443-1783年各民族建立了克里米亚国。1475-1774年该国成为土耳其的仆从国。在16-17世纪,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发动了反对土耳其鞑靼人的战争,俄国军队乘机进行了克里米亚远征(1687-1689年),1783年,克里米亚正式被俄吞并。1921年10月18日,作为俄联邦的一员,成立了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二战后,1945年更名为克里米亚州。

克里米亚半岛一直归俄罗斯管辖。1944年,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占领者相勾结”的罪名强迫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迁居它乡。这项政策不仅恶化了俄罗斯人与鞑靼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给克里米亚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缓和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振兴半岛经济,于1954年2月19日,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300年(1654年乌俄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协议两国合并。)为由,将克里米亚州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乌克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俄罗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俄罗斯议会曾于1992年5月21日单方面通过了关于废除1954年2月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议,1993年7月9日又通过关于收回克里米亚的重要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虽然俄罗斯不便公开向乌克兰提出领土要求,但也不愿意放弃克里米亚。这是因为,从18世纪以来,克里米亚就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尔干地区的基地。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控制黑海地区,特别是黑海西部的关键。失去克里米亚,俄罗斯在黑海的帝国地位和对地中海地区的政治影响将成问题。维护对克里米亚的影响力是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制约乌克兰的重要因素。

克里米亚是以俄罗斯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俄罗斯的文化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乌克兰的文化影响很弱,绝大多数居民只讲俄文,俄文报刊、杂志比乌文的多20倍,只有7-9%的克里米亚人看基辅电视台的节目。

同时也应看到,在乌克兰管辖的40年间,乌克兰和克里米亚之间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40年来,乌克兰政府向克里米亚的投资,如按人均投资水平计算,要高于乌克兰全国人均投资水平的15-20%。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合作修建的克里米亚北运河,将德聂伯河的淡水引入半岛,解决了克里米亚对淡水85%以上的需求。如按世界价格计算,运河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达20多亿美元。克里米亚工业用电的75-85%均由乌克兰提供。而克里米亚则向乌

克兰提供蔬菜、水果、海产品和生活日用品。

乌克兰独立以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一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其他族人受到歧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里米亚的俄族人回归俄罗斯或者独立的势头不断加强。1992年,克里米亚议会通过独立法令。1993年,克里米亚俄族人提出脱离乌克兰问题。1994年1月,亲俄派代表梅什科夫当选克里米亚首任总统,实施与乌克兰中央抗衡的政策,致使克里米亚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另外,1944年被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占领者相勾结”的罪名强迫迁居它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成批返回克里米亚,也使该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经济和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引起克里米亚局势动荡不安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亚经济的支柱行业是军工产业、旅游和农业。

(1)军工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克里米亚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有众多的深水良港,是苏联的军工造船基地。据统计,克里米亚有一半居民从事这一行业。该行业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近70%的配套产品来自俄联邦和苏联的其他共和国。苏联解体,横向经济联系中断,军工生产萎缩,给克里米亚经济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1994年,克里米亚的工业生产下降27%,1995年1-2月份,工业生产下降30.1%,超过了乌克兰全国下降水平(14.1%),岛内有76.2%的工业企业减产。截止到1997年,经济形势仍然严峻。

(2)旅游业。克里米亚气候宜人,是疗养旅游胜地,旅游业曾是克里米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半岛政局不稳定,乌克兰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旅游业。1993年到克里米亚的游客比2年前减少9/10,1994年的游客只相当于往年的1/4,绝大部分的宾馆、疗养院客源严重不足。

(3)农业。克里米亚农业同样不景气,只能保证城市居民30-50%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生产下降的恶果是造成大批人员失业。目前克里米亚的失业人数高达11万人。大批人口失业造成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是由俄罗斯首先提出来的。俄罗斯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试图以此来压乌克兰在黑海舰队问题上让步,恢复对南部出海口的控制。

1992年1月23日,俄罗斯议会通过决议要求重新审议有关苏联最高苏维埃1954年4月26日将一直归俄罗斯管辖的克里米亚半岛划归乌克兰的决定是否符合俄联邦宪法,同时建议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也研究这个问题。这项决议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关系骤然紧张,两国议会、总统和新闻单位纷纷发表声明、讲话,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归纳起来如下:

俄罗斯坚持废除195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关于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议。1992年5月21日,俄罗斯议会用投票的方式批准了《关于对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改变克里米亚地位的决议作出法律评价的决定》(136票赞成、18票反对、20票弃权)。决定中指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54年2月《关于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联邦版图划归乌克兰版图的决定》是违反宪法程序和立法程序的,应认为自通过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考虑到后来的一些法律承认了这一事实,而且1990年11月9日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了双方不提出领土要求的条约,而且这一原则已纳入独联体各国之间的条约和协定,因而最高苏维埃认为有必要在克里米亚代表机构的参加下根据克里米亚的意愿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谈判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不要采取旨在压制克里米亚居民自由表达意愿的行动,更不应对克里米亚动用武力。这期间,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借巡视黑海舰队之机,呼吁克里米亚居民进行全民公决,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乌克兰认为,1954年把克里米亚州从俄罗斯联邦划归乌克兰符合当时的立法,其中包括苏联、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的宪法。俄罗斯议会无权废除前苏联文件,俄罗斯议会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作出的决定对乌克兰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对于俄罗斯议会1992年5月21日通过的决定,乌克兰外交部照会俄罗斯外交部说,这项决定违背了现代国际法的准则和原则,孕育着危险的难以预料的后果。乌克兰坚持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组成部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相互关系问题是乌的内政,因此俄罗斯议会1月23日的决定和5月21日的决定均违背了乌克兰和俄罗斯近几年来签署的一系列条约和文件,以及1991年12月8日的《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决定》中的第5条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中关于现有国界不可触动性的原则,乌克兰最高苏维埃1992年2月6日发表的声明中说,按苏联形成的政治法律结构、程序和现实,克里米亚就是乌克兰的一部分。乌克兰对邻国没有任何领土要求,并且希望独联体所有国家,尤其是对乌克兰一向友好的俄罗斯联邦在确保克里米亚居民安宁方面持同样的态度。克里米亚是享有充分自治共和国地位和权利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议会的行动是干涉独立国家内部事务的行动,克里米亚的命运已由克里米亚居民在1991年12月1日全民公决时自己解决了,他们主张克里米亚归乌克兰。乌克兰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领土要求。

1992年5月19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领导人同乌克兰议会代表团就克里米亚问题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会谈结束以后,俄议会表示,俄罗斯仍然恪守独联体范围内现有边界,其中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边界不可侵犯性,并严格

遵守欧安会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乌克兰议会第一副主席杜尔季涅茨说,俄罗斯议会的决议是不友好和不合法的行为,这一行为破坏了克里米亚局势的稳定性,也动摇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顾问斯坦科维奇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记者来访时说,俄罗斯议会废除1954年关于把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的不合法文件只是“整理我们的法律遗产,并不意味着提出领土要求”,该半岛以后的命运应当由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来解决。这次两议会之间的会谈不仅仅是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立场,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行动制定了行动规则,即与克里米亚有关的所有问题必须通过与乌克兰的谈判来解决。以后,俄罗斯议会没有再提出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俄罗斯总统和政府在公开场合一再表示克里米亚问题是乌克兰的内政,从而缓和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由于克里米亚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

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半岛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存在着一股强大的亲俄势力,他们要求克里米亚独立,支持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尽管乌克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平息克里米亚的独立风潮,局势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亚共和国进行总统大选,共和党主席、俄罗斯人尤里·梅什科夫当选克里米亚共和国首任总统。这次总统选举表达了岛上大多数居民的意愿,乌克兰政府不便强行干预,只得默认大选结果。但是,乌克兰中央并没有对克里米亚的分立活动听之任之,一直在谋求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途径。1995年3月,乌克兰中央采取强硬措施,加强对克里米亚的控制。这就是:(1)坚决主张决不允许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她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关系到乌克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稍有松动,可能会触发聚居在乌克兰工业发达地区的东部地区的俄族人的分离运动,其后果十分严重。在这项原则问题上,乌克兰政府寸步不让,包括在克里米亚不能实行双重国籍。1995年3月17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法》明确规定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版图内的一个行政区或自治单位,并解除了梅什科夫的克里米亚总统职务,撤消了克里米亚总统位置。(2)明确指出中央法律高于克里米亚法律。乌克兰议会已废除了克里米亚1992年通过的克里米亚宪法。而克里米亚议会制定的克里米亚宪法以及对该宪法的修改只有在得到乌克兰议会批准后才能具有效力。(3)允许克里米亚成为自由经济区,建立自己的财政体系,但是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应有统一的武装力量、海关和货币-信贷体系,从而否定了克里米亚提出的实行卢布区的要求。(4)为防止克里米亚局势失控,乌克兰一直向克里米亚派总统代表和内务部队常驻,并设有安全机构,还下令将克里米亚共和国政府置于乌克兰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5)克里米亚只能在经济、环境保护和文化合作领域进行对外交流活动。(6)塞瓦斯托波尔市是乌克兰中央的直辖市,不属于克里米亚共和国,其地位由乌克兰法律确定。

乌克兰政府深知,经济危机是克里米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在采取政治措施的同时,决定增加对克里米亚的经济援助,其中包括从国家预算中拨出450亿乌克兰卢布贷款,用于稳定克里米亚经济,另外通过国家合同提供600亿乌克兰卢布,并准备拿出200亿乌克兰卢布用于确保当地农村的社会保障。乌克兰中央采取上述强硬措施以后,克里米亚局势出现了有利于乌克兰国内稳定的积极变化。

乌克兰敢于对克里米亚采取果断措施是由下列有利因素促成的:(1)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有所改善,这是乌克兰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前提条件。由于克里米亚问题直接牵扯到俄罗斯,是乌俄关系中的敏感问题,而乌克兰不希望克里米亚问题影响乌俄关系,所以乌克兰在解决克里米亚问题时一直比较谨慎。库奇马任乌克兰总统以后,在对俄政策上,主张恢复同俄罗斯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有了大的改善。俄罗斯同样不希望克里米亚问题影响俄乌关系。俄罗斯一直希望加强俄乌关系,抵制北约东进,对克里米亚议会请求俄罗斯帮助的要求基本上进行低调处理。俄罗斯总统、议会、政府均在各种场合表示,克里米亚问题是乌克兰的内政。(3)岛上居民态度转变。克里米亚居民面对越来越艰难的生活,已对克里米亚领导人失去信心,希望中央加强控制,结束动荡局势,摆脱经济危机。

尽管克里米亚的分立活动已有所收敛,但是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大批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回迁,增加了新的矛盾。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于稳定和发展经济。在这方面,乌克兰政府虽然追加了对其的经济援助,但是,在乌克兰自身经济处于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全面解决克里米亚的经济问题,克里米亚的经济复苏有赖于乌克兰经济的根本好转,这不是近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四、核武器问题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境内的战术核武器共计2000件,已于1992年5月全部运往俄罗斯销毁。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核武器问题主要是指如何处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境内的战略核武器问题。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在乌克兰境内留下了大批的战略核武器。这些武器有176枚州际导弹(可携带1240枚核弹头),其中包括每枚能携带10个弹头的46枚“SS-24”导弹和各自能携带6个弹头的130枚“SS-19”导弹。还有21架“熊式-H”式轰炸机和16架“海盗旗”式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均可携带巡航导弹,共计1800枚核导弹和

2个导弹基地。

乌克兰独立以后,对其境内的战略核武器将采取何种立场,这是美国、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注的焦点。为取得这些国家的信任和对乌克兰独立的支持,1990年7月,乌克兰议会宣布乌克兰共和国将成为无核国家。以后,乌克兰的国家领导人又利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这一立场,并承诺于1992年7月以前将其境内的战术核武器运往俄罗斯销毁,而战略核武器则于1994年以前运往俄罗斯销毁。1991年12月18日,克拉夫丘克向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贝克作出如下保证:乌克兰不使用核武器,并致力于取得无核国家地位和在本国境内销毁核武器。将遵循有关削减欧洲常规武器的所有条约,并将尽快参加美国和原苏联签署的战略核武器条约,承担该条约中规定的有关义务。

乌克兰的无核政策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欢迎。这些基本国策符合乌克兰的国情。虽然乌克兰是独联体内第二经济大国,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但就其实力来讲,乌克兰尚无能力维持核大国的地位。乌克兰不仅缺乏必要的核指挥和控制、维修以及试验的基础设施,而且更缺少资金。据西方估算,乌克兰要建立起核武器科研、生产、保养等有关基础设施,需620-1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对苏联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战略核武器进行更新换代所需的费用。据专家预测,这些核武器还有10-20年的安全期,安全期一过,需全部更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显然,这是乌克兰经济实力所不及的。

但是,乌克兰并不想无条件实行无核化政策。如何在撤走和销毁核武器的同时又得到国际安全保障和经济补偿,以解决乌克兰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这是乌克兰政府实行无核化政策的主要前提。乌克兰提出的条件是:

(1)乌克兰要以苏联平等继承国的身份参加同美国的谈判,这一要求得到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同意。1992年5月6日,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访问美国时,两国总统达成一致,乌克兰执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7月与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乌克兰将成为进攻战略武器条约的缔约国并将放弃拥有的所有战略核武器。1992年5月23日,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在里斯本签订了履行减少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议定书。其中规定,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由其境内部署着战略核武器的原苏联4个加盟共和国批准,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将作为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样,在处理战略核武器问题上,乌克兰取得了与俄罗斯平起平坐的地位。

(2)谋取安全保障。乌克兰曾许诺要在1992年年底以前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但是,乌克兰并没有如期批准这项条约,特别是当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在黑海舰队和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矛盾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时,乌克兰更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战略核武器这张王牌。它提出,只有在5个核国家对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时,乌克兰才能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乌克兰还提出,要求5个核国家“最高一级”集体签署一项承担军事政治义务的法律文件,规定核国家,首先是俄罗斯和美国,不对乌克兰使用核武器,不对他使用常规武装力量和不以武力相威胁,不施加经济压力来解决任何争端,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1993年1月15日,以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首的两国国家代表团在莫斯科就战略核核武器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中说,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都把乌俄关系放在特别考虑的位置上。俄罗斯总统表示俄罗斯准备在乌克兰批准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战略武器条约和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前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书,保证书在乌克兰批准这些文件以后生效。

(3)要求经济补偿。苏联解体以后,独联体各国商定,俄罗斯是苏联核武器的唯一继承者。1993年3月2日,乌俄两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郊外举行战略核武器会谈。在这次谈判中,乌克兰提出关于苏联部署在乌克兰境内核武器的“所有权”问题。乌克兰坚持对其本土上的战略核武器拥有所有权。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认为,如果这样,俄罗斯将不承担对保障乌克兰领土上的核安全的责任。俄罗斯方面坚持,要么乌克兰承认自己是无核国家,要么承认这些核武器是俄罗斯的财产。乌克兰指责俄罗斯“试图拥有不属于他的财产”。乌克兰议会162名议员联名写信给克拉夫丘克总统和普柳希议长,要求宣布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归乌克兰所有。乌克兰这样做一方面是想当“临时核国家”,利用核武器的威慑力量加强本国的实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想更为合情合理地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1993年6月3日和4日,乌克兰议会开会讨论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问题。议会做出两项决定:一是乌克兰保留一定数量的战略核武器(议会只同意削减42%核弹头和36%的导弹发射器),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保留核国家地位”。二是无限期推迟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6日,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访问乌克兰,讨论核武器问题,希望乌克兰不要违背自己的诺言,但乌克兰要求得到经济补偿的立场并未松动。7月,乌克兰议会宣布,乌克兰领土上的所有核武器均属乌克兰财产,并进一步提出经济补偿问题。

早在1993年1月25日,俄罗斯就正式答应向乌克兰提供核燃料以作为乌克兰放弃核武器的补偿。而这次,乌克兰不仅要求俄罗斯,同时要求美国等西方大国为其销毁核武器提供财政援助。据乌克兰估计,销毁核武器的费用高达十亿美元。同时,乌克兰坚持,要俄罗斯用从将销毁的核弹头中提取的核燃料向乌克兰支付“补偿费”,而且不光是战略导弹,还要包括去年已运往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7月30日,克拉夫丘克总统在乌克兰电视台发表讲话,

重申了乌克兰的无核化政策,同时提出美国向乌克兰提出的用于拆毁和运走核武器的1.75亿美元太少了,乌克兰没有进行这项工作的经济能力和组织能力,呼吁国际社会建立裁军基金。此外,乌克兰还要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同时按比例”销毁战略核武器,而不能只销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的核武器来达到条约规定的数字。

截止到1992年2月4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都先后批准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和里斯本议定书,只剩乌克兰一国不采取实质性的步骤,且价码一再提高。乌克兰的做法已妨碍美国和俄罗斯按期执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该条约是美国和俄罗斯于1993年1月13日签署的。该条约规定到2003年1月1日以前,双方把各自的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减少2/3,但必须以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不再拥有核武器为先决条件。美国和俄罗斯对乌克兰一再推迟放弃核武器的政策极为不满,两国同时向乌克兰施加压力。俄罗斯方面减少向乌克兰提供石油,从原定4500万吨锐减到200万吨以下,价格提高300倍,甚至一度中断供应,并一再推迟签署一项承认乌俄边界不可更改的条约。美国方面拒绝当时任乌克兰总理的库奇马访问美国,并放出口风说,如果乌克兰不交出核武器,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将联合对乌克兰进行经济封锁。

在西方和俄罗斯的双重压力背景下,1993年9月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克里米亚会晤,讨论了部署在乌克兰的核弹头的利用及其合理赔偿问题。两国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库奇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两国政府间核弹头利用协议》、《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战略核部队核装药利用的基本原则》、《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关于对部署在两国境内的战略部队导弹综合设施的使用保证及自我监督办法的协定》。舆论界认为,这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有关核武器协议的一次“突破”,解开了造成乌俄两国对抗的一个“大疙瘩”。根据这些文件,乌克兰境内的所有核弹头都将由俄罗斯专家帮助拆卸和运输并在俄罗斯工厂加以利用。俄罗斯将满足乌克兰的要求——用核燃料——铀作为向乌克兰转交给俄罗斯的核弹头的“补偿费”。美国同意拨款4亿美元用于把核填料分解成钚和铀,然后把它们转交给乌克兰用于核电站的燃料。

这项协议遭到了议会的强烈反对,民族主义者骂克拉夫丘克是“卖国贼”。没有乌克兰议会的支持,这项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1993年11月18日,乌克兰议会批准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决定,但提出保留条件,即除安全保障和经济补偿以外,还包括,乌克兰不受里斯本议定书第5条(作为无核国家尽快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约束。只有在所提要求满足以后,乌克兰议会才同意交换批准书。俄罗斯对此十分恼火,于次日减少向乌克兰供电50%。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克林顿出访莫斯科,途径基辅作短暂停留。199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莫斯科签署销毁乌克兰境内核武器的三方协定。根据该协定,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归乌克兰所有,并按依此向乌克兰赔偿核燃料,而乌克兰保证在2001年以前放弃他所拥有的核武器。乌克兰将把境内所有的战略核武器,包括176枚远程导弹和由轰炸机携带的总计1800枚核弹头运往俄罗斯销毁。俄罗斯和美国将对乌克兰进行经济补偿;该协定还规定7年间,乌克兰的核电站将得到俄罗斯无偿提供的核燃料——铀。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7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3.5亿用于技术援助,3.5亿用于核裁军。1994年3月3日,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再次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交换了已获批准的第一阶段减少战略核武器条约。5月,乌克兰代总理兹维亚吉利斯基同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签署了一项包括将裁军最后期限提前和俄罗斯向乌克兰5个核电站提供核燃料的内容详细的草案。俄罗斯还付给乌克兰5亿美元以补偿1992年乌克兰运往俄罗斯的战术核弹头的损失。乌克兰政府于1994年4月开始拆除境内核导弹。

从乌克兰领土撤出战略核弹头的工作已于1996年6月1日完成,大规模销毁导弹发射井的工作也在1996年得到顺利执行。为此,库奇马总统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中说,乌克兰及时而充分地履行了就1994年1月14日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总统三方声明承担的义务。1996年5月23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和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在基辅会谈,商讨关于从乌克兰运往俄罗斯进行再加工的导弹的核填料进行补偿的协定,补偿金约为4.5亿美元。

乌克兰成为无核国家以后,直接受益者是俄罗斯。

五、乌俄关系的法律基础

1990年11月19日,乌克兰和俄罗斯签订两国关系基础条约。这是两国独立之初就两国关系中的至关重要问题达成的初步协议。由于两国在独联体性质、前途、分割苏联财产、克里米亚的归属等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两国关系发展步履艰难,问题成堆,曾一度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两国关系恶化是两国领导人不愿意看到的。为防止两国关系失控,两国领导人在近5年里签订了200多项协议,其中有两项协议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即达戈梅斯协议和《乌俄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

(1)达戈梅斯协议

1992年6月23日,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风景如画的黑海海岸进行了9个小时的会谈。会

谈结束以后,两位总统签署了达戈梅斯协议,确定了两国关系的原则基础。其要点是:第一,双方将作为友好国家来处理彼此关系,马上着手签定新的全面性的政治条约。第二,双方将在防止和调解可能会给双方安全带来损害或以别的方式严重触犯双方利益的冲突方面进行合作。第三,双方信守确立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战略力量地位的现行协议。第四,双方商定将定期举行高级会晤。

达戈梅斯协议的签定标志着乌俄关系从过去一味争吵和对抗转入通过谈判和协调来发展两国关系的阶段,两国都努力“在友好、平等和顾及相互利益的原则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战略和经济伙伴关系”①。该条约是对1990年11月19日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的进一步肯定和补充。

(2)《乌俄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

1997年5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正式访问独立以后的乌克兰。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订了为期10年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亦称《大条约》)。文件规定,两国作为友好、平等和主权国家将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发展战略伙伴和合作关系;两国将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不破坏现有的边界;两国关系将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不破坏现有边界、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包括不采取经济和其他制裁措施,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领导人将进行经常性的磋商,并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乌俄双方不参与和支持针对对方的任何行动,同时不与第三国签订针对对方的任何条约,不允许本国的领土成为用于危害对方安全的场所。两国外交部长的会晤每年不少于2次。

根据条约的上述基本协议,可以说,《乌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翻开了乌俄关系的新篇章,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互利合作奠定了基础,为解决乌俄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创造了进一步前提条件。

对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关系探讨

讨论点: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上与俄罗斯关系 9世纪,抗击波兰统治,乌克兰主动加入俄罗斯 1648年,乌克兰人民在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的统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帮助。 沙俄政府反应谨慎,没有迅速给予答复。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乌克兰起义军依靠智谋,两次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波兰。乌军趁波军陷入混乱时大举反攻,将其打了个落花流水。然而,由于波兰收买了克里米亚汗国,后者在乌克兰背后发起了进攻,腹背受敌的乌克兰起义军被包围,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 1650年,沙俄与波兰之间的领土问题谈判破裂,沙俄决心援助乌克兰。1654年3月,乌克兰代表团在莫斯科觐见了俄国沙皇。随后,双方签订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条约》,亦称《三月条约》,乌克兰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权力之后,与俄罗斯正式结盟。 结论:乌克兰在历史上曾经加入乌克兰,但在1650年后,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战略盟友关系。 补充材料:乌克兰和俄罗斯结盟到1954年已长达300年,特别是在苏联时期,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深厚的密切关系。这种长期形成的盘根错结的利益关系并不会因为两个民族的各自独立而中止。目前,俄罗斯仍然是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国和商品销售市场。对于乌克兰来说,他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俄罗斯。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乌克兰巩固国家安全,改善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艰难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讨论点:核武器问题 乌克兰独立以后,对其境内的战略核武器将采取何种立场,这是美国、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注的焦点。为取得这些国家的信任和对乌克兰独立的支持,1990年7月,乌克兰议会宣布乌克兰共和国将成为无核国家。以后,乌克兰的国家领导人又利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这一立场,并承诺于1992年7月以前将其境内的战术核武器运往俄罗斯销毁,而战略核武器则于1994年以前运往俄罗斯销毁。1991年12月18日,克拉夫丘克向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贝克作出如下保证:乌克兰不使用核武器,并致力于取得无核国家地位和在本国境内销毁核武器。将遵循有关削减欧洲常规武器的所有条约,并将尽快参加美国和原苏联签署的战略核武器条约,承担该条约中规定的有关义务。 据西方估算,乌克兰要建立起核武器科研、生产、保养等有关基础设施,需620-10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对苏联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战略核武器进行更新换代所需的费用。据专家预测,这些核武器还有10-20年的安全期,安全期一过,需全部更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从乌克兰危机看美俄地缘政治的博弈

从乌克兰危机看美俄地缘政治的博弈 【摘要】: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俄美关系的“蜜月期”很快结束,矛盾和分歧不断加深,这突出体现在双方对独联体地区特别是乌克兰的争夺上。九一一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契机在中亚实现战略突破,并通过支持“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地区推进全球“民主”战略,使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面临强大压力;同时,随着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持续走高,俄罗斯经济得以全面复苏,自信心日益增强,进而在独联体地区对美国展开全面回击。乌克兰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在后苏联地区仅次于俄罗斯的影响力,自然成为俄美争夺的“桥头堡”,这也是造成乌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乌克兰、美国、俄罗斯、欧盟、地缘政治 【正文】: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不仅是莫斯科通向欧洲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抵御北约东扩的最后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乌克兰的影响和控制不仅成为俄罗斯复兴世界大国目标的关键,也成为美国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的重要棋子。独立后的乌克兰很快成为美俄在后苏联地区争夺的“桥头堡”,这也是造成乌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 一、乌克兰特殊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成为美俄争夺的焦点 一国在世界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权力中心的关系决定着它的安全课题[1](P107)。这恰恰道出了乌克兰特殊的地缘环境与艰难的外交处境间的微妙关系。作为与俄罗斯直接接壤的国家,乌克兰在历史上就深受俄罗斯的影响,是俄罗斯与欧洲其他大国间的重要缓冲国。其政策主张与外交倾向不可避免地、同时也是不可抗争地要受到来自俄罗斯的牵引。冷战的结束,特别是苏联的解体给了乌克兰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然而,地理位置的不可变更性决定了乌克兰的特殊命运:一方面,它从俄罗斯得到了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支持与帮助,但另一方面,它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对其国家主权的侵蚀。有主见的政治家们开始寻求借助外部力量制衡俄罗斯。 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来说,这却恰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作为当今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同样面临着一种安全困境,即霸权国对于未来挑战国的一种隐忧。任何一个霸权国都会对其地位的巩固存在一种担忧,从而寻找并扼杀可能的敌手,以避免自己的噩运降临,历史上这一类例子并不少见。而美国的战略家已经看到了在未来15年内,可能对美国提出挑战的只能是俄罗斯和中国。而俄罗斯以其雄厚的核潜力及国家发展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更有可能成为威胁美国战略利益的国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急于填补在中亚和东欧出现的力量真空。并借这一过程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将俄罗斯全然置于美国的监控之下。 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由来已久。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后不久,欧盟就承认乌克兰的独立。1992年,欧盟启动了向乌克兰提供技术援助的计划。1993年,乌克兰议会决定将加入欧盟作为乌克兰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众所周知,乌克兰既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也有原苏联遗留的先进的军工技术;既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也有不小的市场规模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在军事领域,乌克兰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欧盟东扩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克兰局势分析

乌克兰局势分析 3月21日,克里米亚正式加入俄罗斯;4月8日,哈尔科夫亲俄抗议者宣布独立;5月12日,顿涅茨克和芦甘斯克宣布独立。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爆发,其中蕴涵着新一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角力,其中最主要是其本身的地理缘故政治特点和政治形式,以及乌俄,乌美(欧),俄美的三个利益体之间的对各自利益之间的争夺,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这场危机的发生。 一、乌克兰特殊的地理位置 乌克兰处于欧洲大陆心脏之中,因此,在欧洲上更具地理战略意义。东部靠近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加上乌克兰拥有极具战略意义的黑海出海口,所以它极大地影响着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活动,假如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在黑海的主导地位也会因此而丧失。因此乌克兰处在的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希望重新崛起的俄罗斯和希望抑制俄罗斯的西方国家的必争之地。 二、乌克兰现状 1、乌克兰权利体制失衡 在乌克兰现行宪政体制下,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权力过于集中,议会对总统制约能力有限,而政府就是一个总统的执行机构。总统有权解散议会,经议会批准任命总理、总检察长,有权直接解除总理和总检察长职务、任命各地方政府领导人。议会有权弹劾总统,但程序非常复杂。 2、乌克兰经济东、西部发展失衡 乌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和欧盟。乌传统优势出口商品是冶金、化工、机械、军工产品,而这些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仅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占乌全国的60%—70%。此外,东部地区工业发展能源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收入主要来源于与波兰等国的经贸往来,但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乌西部地区被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地缘性决定,前者要求密切与俄的合作,而后者希望尽快融入欧洲。经济利益决定了东西部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这一因素被乌两位候选人在大选中加以利用。 3、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冲突 乌克兰西部地区是通向欧洲的走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乌克兰族和波兰族、犹太族、白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天主教。东乌克兰与俄罗斯接壤,这里与俄罗斯联系最密切,人文也最相近。信仰东正教的俄族人主要聚居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克里米亚等东南部地区。自乌独立以来,东南部地区居民主要说俄语,在地缘、历史、感情上很难接受苏联解体的现实,曾经提出过区域化或实行联邦制国家的要求,还提出过分离主义口号。比如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要求回归俄罗斯事件,1993年顿巴斯(由顿涅茨克和卢甘斯

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 一.2013年11月21日政府放弃与欧洲联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在迈向欧盟的“西进”道路上突然调头“向东” 1. 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总理阿扎罗夫当天辩解说,政府依据眼下经济状况作出这一决定,不能为这份“欧盟准成员国”协定而放弃与俄罗斯的贸易。大约3000人当天冒雨聚集在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挥舞欧盟旗帜和一些标语,抗议政府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这份协定历经多年协商,准许乌克兰加入以欧盟为主体、包含挪威等非欧元国家在内的自由贸易区,在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今年3月草签协定,原定本月29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欧盟峰会之际正式签署。欧盟先前把乌克兰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作为签署联系国协定的条件之一。不过,乌克兰议会21日再次投票否决准许季莫申科赴德国就医的提案。这名曾发动“橙色革命”上台、又因滥用职权罪入狱服刑的亲西方政客22日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呼吁民众上街,抗议政府在入盟问题上突然改变立场。 2.担忧对俄贸易.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22日为政府放弃联系国协定辩护:这是“一个艰难决定,但从眼下国内经济状况看,这是唯一可行的做法”。政府眼下财政吃紧,明年要向俄罗斯支付170多亿美元天然气费用,还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方面偿还37亿美元债务。俄总统普京本月9日会见乌总统亚努科维奇时明确表示,如果乌签署

联系国协定,将“立即失去很多,俄将限制乌商品进口”;相反,如果乌加入俄主导的关税同盟,将“立即获得利益,包括天然气价格优惠”。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今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阿扎罗夫说,乌克兰无法承受失去与俄罗斯贸易往来的损失。 二.2014年1月22日.乌克兰反对派向总统下最后通牒:24小时内举行选举 1.反对派威胁发起更大规模抗议.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22日向该国总统亚努科维奇发送了最后通牒,要求当局在24小时内举行选举,否则将承受民众更大规模的反抗。目前,反对派已经要求总统亚努科维奇解散政府,并废除严格的反抗议法案。反对派指出,“总统先生,你还有机会解除此次危机。提前选举可以改变当下冲突局面,我们也会极力促成此事。”反对派领袖还称,“如若不成,明天(23日)我们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抗议,警方如何对我们,我们则会以牙还牙。”亚努科维奇已经表现出妥协的意愿,还表示称,此前与反对派领导人会晤过程中未达成共识。 2.乌总理宣布政府做好对话准备.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对反对派要求24小时内举行选举的最后通牒做出了回应。阿扎罗夫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表示,反对派领导人在发出最后通牒时应该“更加谦逊”。他同时宣布,政府已经做好对话准备。

乌克兰地理概况

一、乌克兰概况 乌克兰国(UKRAINE,УКРАИНА)为原苏联重要加盟共和国,总面积为603700平方公里,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处东欧之南,东邻俄罗斯,北接白俄罗斯,西与波兰、斯洛伐克毗邻,西南同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接壤,南濒黑海和亚速海。东西长1316公里,南北宽893公里,总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与法国相当。最大山系为西部的喀尔巴阡山,最高峰戈尔维拉峰海拔2061米。最长河流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流经乌克兰河段长981公里。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为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19.6℃。 乌克兰有广阔而又平坦的大平原,平原占乌克兰国土面积的95%,水利资源充足,农 地草场灌溉便利。乌克兰除了拥有世界著名的黑海和亚速海海域外,境内还有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其中流径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00多条。其中最著名的是第聂伯河,为欧洲第三大河,从北向南贯通全境流入黑海,全长约1204公里;第聂伯河所经之处又形成许多河湾,其中第聂斯特罗夫斯基河湾最大,被当地人称之为"海",它的水域面积约有360多平方公里。此外还有北顿涅茨河、德涅斯特河、南布格河等。第聂伯河在乌克兰境内形成了一系列大水库。众多的河流构成了乌克兰南北贯通、东西交流的水利资源网络。 乌克兰森林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的森林和草原面积也相当可观。森林面积约有840-860多万公顷,覆盖率为15%以上。由于地势平坦,易受大西洋暖温气流的影响,乌克兰以温和的大陆性气候为主,克里木半岛南部呈亚热带气候。境内1月的平均气温从北至南由零下7-8摄氏度逐步上升到4摄氏度;7月份的平均气温北部为18-19度,南部可达到24度。东南部的年降水量为350毫米左右,喀尔巴阡山地区为1300-1700毫米。 1998年乌克兰的人口为5048万,而1991年曾经有5194.4万。其中,城市人口约占68%,农村人口约占32%。近10年来,乌克兰人口减少有几个原因,如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的影响、国家经济转轨、人才外流等等。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资料,乌克兰有30-36%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或小城市。 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乌克兰族,占全部人口的70%以上;俄罗斯族 占总人口的20%以上,此外还有白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 希腊人等约100个民族。 乌克兰的行政区划分为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木)、两个直辖市(基辅和塞瓦斯托波尔)和24个州,首都是基辅,人口263万。基辅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花园式大都市。它不仅是乌克兰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科技、交通运输的中心,而且是欧洲东斯拉夫国家的发祥地。它始建于公元5世纪,是斯拉夫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城,被誉为"俄罗斯城市之母"。其他主要的城市有哈尔科夫(155万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15万人)、顿涅茨克(109万人)、敖德萨(105万人)等。 乌克兰是原苏联的第二经济大国。由于拥有适于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经济一直比较发达。早在十月革命前乌克兰就享?quot;欧洲粮仓"的美誉。在20世纪的苏联时代,也一直保持着"面包篮子"的称号。 乌克兰的矿藏资源非常丰富,工业生产实力雄厚。主要有顿涅茨克的煤、克里沃罗格的

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内因

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内因 乌克兰地处俄罗斯与欧洲的缓冲地带,复杂的地理、政治、经济格局使得该国近年来政局变化莫测。 乌克兰危机是由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导致。2013年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抗议群众要求政府和欧盟签署协议、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至此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今日,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近两年,那么战乱下的乌克兰的政治经济状况又如何? 一、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 (一)经济 当前乌克兰经济严重衰退,形势岌岌可危。 (1)根据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2013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 (2)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预计2015年下降4.3%。全国近半数企业停产,货币贬值66%,通胀率超过30%,居民实际收入缩减一半以上。外汇储备急速缩水至50亿美元。标准普尔将乌长期主权外汇信用等级由“CCC”降

为“CCC-”,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降为“负面”。经济运转基本靠美欧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和援助维系。 (二)政治 乌克兰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实行多党制。截至2012年2月,共有198个政党在乌司法部注册登记。 (三)外交 乌新政权视美西方为外交优先方向,坚定推进加盟入约融欧进程;谴责俄侵略行径,拒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寄希望于美欧助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范俄继续肢解乌。2014年9月16日,议会正式批准同欧盟签署的联系国协议。12月23日,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放弃不结盟地位法案,决定加强与北约合作。因为克里米亚和乌东部问题,乌俄关系已降至历史低点。 (四)军事 智库卡内基欧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朱迪?登普西说,乌克兰危机持续的原因是各方签署的停火协议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从机制上看,停火协议缺乏权威监督。另外,随着危机持续,乌克兰冲突各方的互信几乎消磨殆尽。 有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2013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

乌克兰人为何宁愿相信中国人也不信俄国

乌克兰人为何宁愿相信中国人也不信俄国 2015-06-02 08:44:08 归档在我的博文|浏览57275次|评论4条 孙越:我的东乌克兰之旅 2005年至2013年期间,我曾经数次在乌克兰游历,足迹遍及乌克兰,从基辅西出利沃夫,再折返东进哈里科夫;后来又从莫斯科直飞尼古拉耶夫,最终南下敖德萨。 我的教父,作家诗人布兹尼克是乌克兰东南古城尼古拉耶夫人士,却持俄罗斯护照,常年住在莫斯科。 布兹尼克带我多次前来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这座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的船坞之城,由于涉及军事秘密的缘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尚不对外国人开放。 中国人知道它,也是因为1999年从这座城市买到了苏联航母半成品"瓦良格"号。 我曾在布兹尼克的岳父家小住,那是位于南布克河边,一座名叫索尼辛的小村子,它极为偏僻的,距离市里大约一小时车程。 有一年,我从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乘坐法国航空公司一架螺旋桨式的小飞机,飞往乌克兰东南重镇尼古拉耶夫,大约2个小时后抵达。机上唯一的空姐告诉我,尼古拉耶夫机场很小,每天只有2个班次的飞机起降,它的建筑规模还不及北京首都机场的十分之一,而且这条航线开开停停,极不稳定。2008年时,航线开辟5个月后便一度中断,航空公司对外宣布的原因是,客流稀少,得不偿失。而我

在乌克兰得到的消息,航线一度中断,是乌俄关系紧张所致。后来我在尼古拉耶夫机场的亲历,证明乌俄关系紧张,是航班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那次,我飞抵尼古拉耶夫后,随着20位为旅客,顺着颤巍巍的小舷梯下了飞机,当地的海关和边检人员立即包围过来,他们神情严肃,令众人不得离开飞机,他们先爬上飞机,仔细检查了机上,确认没有遗留物后,才领着我们鱼贯走向海关。一位边防局上校警官单独将我领进办公室,说要对我进行问话,宣称海关对入境尼古拉耶夫市的外国人问话,是警察例行公事,而且问话内容要填入表格,签字生效。 我觉得此举很是奇怪,我在世界各地旅行,前所未闻。不过后来,我跟上校谈得投机,我问旅客入境,填表签字,所为何来,他看看四下无人,悄声说:"谁让你从莫斯科来呢!"至此我才明白,从俄罗斯入境乌克兰,绝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尼古拉耶夫,尽管你周遭的气氛,与俄罗斯无异,俄罗斯式的建筑,教堂,俄语,店铺等等,甚至空气中弥漫着与莫斯科同样的气味,但历史却在冥冥中提示,俄罗斯与乌克兰现在不仅不是一个国家,而且俄乌克兰那段不寻常的历史,正在逐渐发酵,似乎要生成一种难以名状的特殊物质。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俄罗斯海关。乌克兰东部城市哈里科夫,与俄罗斯一侧的白城隔界相望,由于白城是乌克兰族聚居地,两国各有亲属居住在对方城市,亲属朋友之间走动频繁。苏联解体之前,两国的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 程及趋势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及克里米亚归并俄罗斯,一场冷战结束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动正在拉开序幕。 关于乌克兰危机原因的争论即使从西方世界的观点来看,关于这场危机原因的解说也是众说纷纭。 从较为保守主义的立场来看,这场危机的发生缘起于西方对俄罗斯战略的彻底失败,认为俄罗斯远非如原先所想象,可以通过提供帮助或者接触引导,使其改变立场,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麦凯恩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阵营的立场,认为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敌人。而从较为专业人员的立场来看,犹如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马特洛克的观点,是长期以来美国的傲慢,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应过度;而乔治敦大学的安其拉·斯坦因教授则干脆认为现有美国对俄

问题的决策团队中根本缺乏有关俄罗斯的必要知识,才会导致这样的失误。 当然,还有更为离奇,但是未必没有来头的另一种视角的断言,就像美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米尔斯海默所说,美国是压根儿搞错了对象,根本不应该把俄罗斯作为敌人,中国才是美国的真正对手。 从俄罗斯的立场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人脉联系;苏联虽解体,但维持对乌克兰等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乃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第一要务。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已经一再突破底线,如戈尔巴乔夫所云,先是两德统一之后违背承诺加入北约,后是把东欧甚至波罗的海国家拉入北约和欧盟,现在又要在俄罗斯周边最关键的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通过颜色革命实行分化瓦解,这接连不断的步步紧逼,为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民历史感情,以及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抱负所不能接受。 在我个人看来,既不能把乌克兰危机单单解释为是“内因”,也不能够将此简单解释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乌克兰、俄罗斯练习(教师版)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乌克兰、俄罗斯练习(教师版) 下面左图为乌克兰略图,右图为第聂伯河及其支流的水源补给构成图。读图回答下题。 1、第聂伯河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月份出现在 A A.3~4月B.6~7月C.9~10月D.12月~次年1月 2、乌克兰有“欧洲粮仓”之称,其商品谷物农业发达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B ①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②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充足 ③夏季日照时间长,热量较丰富④高山冰雪融水丰富,水源充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试题分析: 1、第聂伯河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冰雪融水,应该在春季雪融化的季节,所以应为3~4月。 2、乌克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的原因在于其平原为主的地形和夏季较丰富的热量条件。乌克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所以只能靠冰雪融水作为水源,这一点应该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不是优势条件。所以,选择答案B. 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二,其北部地区与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品性玉米产地。下图是乌克兰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 A.①B.②C.③D.④ 4、与美国中部地区相比,乌克兰玉米种植不利的自然因素是(C)。 A.土壤B.水源C.热量D.光照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黑土是在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草类植物生长地区,有机质不易分解并大量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肥沃土壤。乌克兰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黑土分布匹,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流域。

材料二图5为乌克兰地形示意图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耕地占国土面积的70%。为更好应对国际粮价上涨,国内粮食需求增加的现状,中国部分粮食企业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租地种粮之后,又于2013年6月到该国租地种粮:但同时我国也有专家指出:“要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根本还是要立足国内。” (1)描述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欧洲东部,南邻黑海;邻国众多。 (2)简析乌克兰黑土广布的原因。 ①地处温带内陆,降水总量较少;②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高温,适宜草类植物生长; ③冬季低温,有机质不易分解;④地势低平,利于有机质的沉积。 (3)你是否赞同中国粮食企业到乌克兰租地种粮,并说出理由。 赞同:①自然条件优越;②耕地面积广;③土地租金低;④中乌两国关系好;⑤我国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⑥增加我国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⑦可实现两国经济双赢。 不赞同:①该国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生产不稳定;②该国劳动力成本较高;③乌克兰政局不稳定,投资风险大;④远离中国,粮食运输成本高;⑤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大;⑥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加。 6、读乌克兰经济简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俄欧关系演变与乌克兰危机

俄欧关系演变与乌克兰危机 发表时间:2018-03-19T14:58:54.3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作者:郝雪莹 [导读] 在复杂的历史与脆弱的政治作用之下,最终难以承受这场大国间博弈的暗流,最终走向了危机与分裂。本文以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大国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试图分析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郝雪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100000 【摘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面对俄罗斯时始终秉承“胜利者”的姿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进行全面的压制。欧盟成立后,更是与北约一道,作为两架马车,分别从经济文化的软实力层面和军事安全的硬实力层面不断向“前苏联空间”国家扩展,蚕食俄罗斯在俄欧之间的大批真空地带。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凭借一路攀升的国际原油价格,逐步恢复国家实力。俄罗斯不甘心成为美欧眼中边缘化的二流国家,恢复往日欧亚帝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并提出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一体化方案,试图与欧盟抗衡。然而俄罗斯的强大并没有得到美欧的重视与回应,随着双方矛盾的加深,对中间地带国家争夺愈发激烈。而处在俄欧争夺最前沿的乌克兰,在复杂的历史与脆弱的政治作用之下,最终难以承受这场大国间博弈的暗流,最终走向了危机与分裂。本文以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大国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试图分析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关键词】俄欧关系乌克兰危机大国博弈 一、从虚弱走向成为世界一极的俄罗斯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休克疗法”的作用下,经历了从1992-1997长达5年的经济负增长,在1997年经济刚有起色时,又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再度遭遇经济衰退。从2000年起,借助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走高,以及俄国内政治的逐渐稳定,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好转,至2008年经济危机前,俄国内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甚至达到30%以上。俄罗斯的经济总量也从世界第22名攀升至世界第8,恢复到1990年苏联解体前的水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伴随经济实力的回升,俄罗斯作为苏联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不甘于始终跟随在西方国家身后,做一个听话的配合者。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长期活跃在国际关系舞台中央的外交智慧型国家,在新的世纪里,显然希望能够恢复往日盘踞欧亚大陆的风采,成为真正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一极。俄罗斯在2008年发布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指出,俄对外政策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为“对世界进程产生影响,以确立建立在国际问题集体解决方式、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宪章的领导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作为拥有唯一合法性的国际关系协调机构协调下的国家间公正的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 在俄罗斯看来,不需要只有一个权力中心的单极世界,俄罗斯应以多边外交来应对美国的单极世界和单边行动。俄罗斯的多极世界政策所考虑的目标包括:优先考虑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拒绝被西方看做二流国家,并避免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建立一个多极世界;采取多边外交政策与美国的政策进行竞争,谴责“一超”的世界秩序;与希望拥有区别于欧盟身份的独立国家认同的西欧国家发展关系;奉行独立于欧盟和美国的政策;使俄罗斯融入全球化的世界中,避免被其他国家孤立。 俄罗斯在其发展对外关系的对象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先后顺序。俄最为看重的是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因为这一区域事关俄罗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俄罗斯希望“与接壤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消除和预防在俄联邦毗邻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紧张和冲突发源地”。俄认为没有任何外部伙伴或其他一体化形式可以替代俄罗斯在该地区所发挥的作用。2006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博尔久扎称:“在前苏联的领土上,所有没有俄罗斯参与的组织都将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因为我们更大、更有智慧或更强硬。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大国,影响着这些进程的方方面面。因此,试图绕过俄罗斯而建立一个自己的小世界是完全徒劳的。” 为了建立能够与美欧抗衡的世界一极,俄罗斯在前苏联国家空间内积极运作,先后成立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均试图将该地区内的国家以军事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进行整合。俄罗斯凭借其无出其右的国家实力,在独联体国家中发挥着绝对领导力,试图在此地区构建与北约和欧盟相抗衡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选择忽略俄罗斯的美国和欧盟 面对俄罗斯将独联体国家视作自身“势力范围”的行为,美国和欧盟并没有选择默许,而是采取了与俄罗斯在此地区竞争的政策。美国和欧盟从未在某一时刻承认或以模糊方式默认俄罗斯对院苏联空间除波罗的海国家外的影响力。事实上,北约和欧盟从未停止其向东扩展的步伐。 欧盟构想借助其一体化的丰富经验,凭借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力,通过提倡自由、民主、法治的价值与规范,引导、塑造、约束包括强制周边地区和国家执行欧盟标准,实行对欧盟的睦邻政策,为欧盟进一步扩大做准备。依托经济、政治和价值观等软实力,欧盟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与文化空间。欧盟最新提出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目的就在于为东扩后的欧盟边境与俄罗斯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促进这些国家与欧盟标准对接。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俄罗斯显然十分不满。2009年5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欧盟哈巴罗夫斯克峰会上指出:“欧盟迄今为止还没有说服俄罗斯东部伙伴关系的好处[…]所有的伙伴关系都比冲突好,但让我们不满的是,某些国家试图将此构建成对抗俄罗斯的伙伴关系。[…]我不希望这一伙伴关系巩固某些国家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反俄立场。”俄罗斯将欧盟在此空间内的进步视作俄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倒退。 在欧盟的邻国关系框架稿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俄罗斯在2003年的文稿中到处可见,似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而在日后的框架稿中消失了。这表明在欧盟领导人心中,俄罗斯是可以被忽略的。俄的缺席说明欧盟的误判,他们认为可以在不考虑俄罗斯的情况下在此地区发展外交政策。第二,欧盟忽略了俄罗斯的地区外交政策,以及俄罗斯与这些前苏联国家长期存在的紧密联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无意地错误判断邻国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或有意地忽略俄罗斯存在的战略。包括波兰在内的很多欧盟成员国,长期阻止布鲁塞尔与俄罗斯就达成新的协议进行谈判,导致现有的俄欧双边关系基础文件已经过时。而这被克里姆林宫解读为一种边缘化行为。 三、俄欧难以调和的行动立场撕裂乌克兰 俄罗斯与欧盟在原苏联空间内的争夺愈演愈烈,并在此次乌克兰危机前达到顶峰。乌克兰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考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俄罗斯希望推行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在原苏联空间内的政治和经济整合,进而复兴俄罗斯。在2014年3月5日的关税同盟

乌克兰概况

概况: 乌克兰,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GDP:2012年,1763亿美元,人口:2012年,4559万人。乌克兰一共有130个少数民族。按各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看,主体民族乌克兰族占77.8%,俄罗斯族占17.3%,其他少数民族总共只占4.9%。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 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金帐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苏维埃乌克兰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波兰统治的西乌克兰并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作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向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使得乌克兰进入了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9],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10]。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乌克兰有24个省、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和两个特别市(首都基辅和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工业: 乌克兰是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曾是前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了以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独立后,随着地区间的分工和生产协作关系的瓦解,能源密集型产业高度集中而又缺乏能源的乌克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特别是工业体系中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衡——重工业、国防工业较发达,轻纺、家电工业及食品加工工业则严重滞后,影响和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乌克兰的重工业,如冶金、化学等工业虽较发达,但目前资金短缺、设备亟待更新、技术落后、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使重工业部门陷入极度困境;许多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流向国外谋生。近几年,很多企业已开始非国有化进程,一些大企业已经股份化,随之一些企业的生产出现回升。 1 冶金工业 黑色冶金是乌克兰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工业部门齐全,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苏联解体以前曾达到全国人均一吨钢的水平。乌克兰80-90%的冶金产品供出口,是乌最主要的创汇来源。但乌克兰黑色冶金工业的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 乌克兰主要黑色冶金产品:铁合金、生铁、钢坯、钢管、线材、板材、钢轨、特种钢等。乌克兰黑色冶金在全国工业中各项指标的占有比重是:产品产量占24%,固定资产占13%,就业人数占6.5%,电力消耗量占15.6%,燃料消耗量占14.2%,产品出口额占40%。 乌克兰黑色冶金原料及产品产量在独联体国家中所占比重为:铁矿砂占50%(居世界第五位),锰矿砂占75%(世界拥有量的30%),焦炭占44%,生铁占43%,钢材占36%,轧材占35%。 2 飞机制造 乌克兰有40余家飞机制造企业,5个专门从事航空技术研究的实验室,5所航空高等院校。乌航空工业科技实力强大,生产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乌航空工业有能力生产飞机、飞机发动机、飞机配件和光电子系统。 3 造船工业

乌克兰危机(形式与政策)

乌克兰危机 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后欧亚地区转型发展和欧洲安全体系演变的重大事件,不仅反映了乌克兰国内的重重矛盾,也折射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变化的复杂光谱。从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乌克兰危机是政治失范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标本,20多年的社会转型困局加剧了乌社会既有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分野,而这些矛盾在经济发展遇阻和民主政治危机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美、欧在乌克兰有着各自的地缘政治目标,它们之间的大博弈使欧洲有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危机”覆辙的危险。从国际秩序的角度看,尽管俄罗斯以强力方式取得了克里米亚,但不可能颠覆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俄罗斯有可能在美欧制裁之下遭受诸多损失。从帝国研究的角度看,苏联解体的“后遗症”并未痊愈,欧亚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俄罗斯所倡导的“欧亚一体化”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其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为其他成员国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发展空间等公共产品。 乌克兰危机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大国围绕乌克兰的博弈会不会引发新的“冷战”?乌克兰危机将对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产生怎样的影响?围绕这些问题,目前国际战略界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各利益相关方学者的观点大多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 本文尝试从多种角度对乌克兰危机进行一次多维透视。 一、乌克兰危机中的民族政治视角 回顾半年来危机演化进程,中间至少有三个拐点性事件使得冲突与危机向纵深挺进。第一,2013 年11 月21 日,乌克兰政府突然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俄罗斯等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此举引发乌克兰国内亲欧民众不满,于是爆发了自2004 年“橙色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在本已十分脆弱的乌克兰政治生态中,乌克兰广场政治在旧动力驱动下找到了新“广场”,也使本已经极化的乌克兰政治生态进一步彰显与表面化:亲西方的西部乌克兰与亲俄罗斯的东部乌克兰;亲总统派与反总统派;俄罗斯族与乌克兰族。第二,2014 年 2 月18 日,数千名示威者从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出发,朝议会大楼方向前进,举行号称“和平进军”的活动,要求议会恢复2004 年宪法。随后示威者在议会大楼附近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数百人伤亡。惨重的人员伤亡标志着危机升级,而新危机与新挑战势必接踵而至:社会舆情更加愤怒并走向决裂,对立的精英政治家开始摊牌,国际干预日益升级。第三,在俄罗斯因素驱动下,2014 年3 月16 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进行“入俄公投”,95.5%的投票者赞成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入俄公投”及俄罗斯的赞同与接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现实条件下展开的,它意味着乌克兰危机由国内事件转化为国际事件,意味着国际干预的深化以及大国地缘政治摊牌在即,意味着乌克兰危机愈来愈超出乌克兰所能掌控的范围,乌克兰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前述三个拐点性事件中,前两个事件不是显性民族类事件,但其中包含了民族因素,而最后一个事件是一个显性民族事件,因为克里米亚公投的主要法理基础

乌克兰危机及对中国启示

乌克兰危机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简介:乌克兰反政府武装骚乱已经持续了五个多月,并造成了上千人的伤亡。在这场政治危机中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匆忙出逃,反对党领袖季莫申科昂首从监狱走出,俨然促成了证券的更迭。 但如果说乌克兰危机只是一场政治危机显然远远不止于此。俄罗斯的出兵,克里米亚的公投,又是这场危机印上了军事冲突危机,主权危机,大国的博弈更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地区冲突,更是可能引起国际政治危机。事到如今,很明显乌克兰已经成为板上鱼肉,问题在于,俄国熊和欧美国家争夺到底要怎么分,才能让自己吃的更饱。那么如此突如其来的剧烈冲突中,又有哪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呢,下面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乌克兰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地缘政治英国的哈尔福德麦金德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曾作出了惊人的论断,中亚和东欧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谁控制了中亚谁就控制了亚欧大陆,谁控制了亚欧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乌克兰位于东欧和中亚的过渡地带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乌克兰主要潜在的外援来源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俄罗斯。疲弱的财政状况是目前乌克兰政治动荡的核心,而且可能因为政治动荡引发的动乱遭到进一步破坏。财政的长期缺乏导致政府的运行存在潜在威胁,而经济长期的停滞不前,公民的生活水平长期的不到提高则是乌克兰危机的经济根源,者也是人们革命的动力,西部的人希望偷盗欧盟的怀抱,享受欧盟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准。而东部的居民更倾向于头像俄罗斯的怀抱,促进他们曾经强大一时的军工重型制造业辉煌。新词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们都不再相信乌克兰的政府---这个腐败无能的利益集团了。因此正应了古罗马法学家塔西佗定律,当一个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时,他的任何决定,不混是对是错,人们都不再相信他,都要推翻它。 俄罗斯认为,如果乌克兰不参加俄罗斯主导的三国关税同盟和“欧亚联盟”,反而去加入欧盟,那将是对俄罗斯利益的极大挑战。经济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只有把经济搞上去,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能稳定,古有仓禀足而知廉耻,因此,我国要避免乌克兰式的社会危机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积极的推动国民经济的转型政治腐败。到尤先科时期,好东西基本上该卖的已经卖完了,不该卖的也卖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橙色革命,还有10年的总统大选,无不彰显出西方的影响力,但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联系过于密切了,虽然在西方的帮助下乌克兰想极力的摆脱俄罗斯的影响,但是由于俄乌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巨大向心力。使得乌克兰总是不自觉地出现亲俄的势力并多次的主导政坛。 启示: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和平演变战略逐步丰富成熟,即在实施军事战略的同时,采取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平手段施加压力,利用选举、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挑拨、干预,制造动乱和分裂,促使目标国内部发生演进性变化,建立亲西方政权。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警惕西方对我国实施新时代的和平演变。为防止新时代的和平演变,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吸引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西方向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幅射面越来越广,密度也越来越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是我党必须长期予以关注的现实问题。

我在乌克兰的工作经历

我在乌克兰的工作经历 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犹如黑海边上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都是旅游观光胜地。这次到乌克兰实习实现了我的这一黑海梦想。两个月的实习生活,给予了我对这个美丽国度全新的认识,也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至今回想起来,黑海实习生活仍如一张张幻灯片,鲜活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中乌贸易桥梁 飞机经过9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从北京来到了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首府辛菲罗波尔,这也是我实习工作的单位Simferopol motor plant(简称Simz)的所在地。Simz是乌克兰最大的焊接机生产公司之一,与欧洲、中亚十多个国家有很大的贸易合作项目。Simz主要从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焊接零配件,之后加上自己公司的核心设备和技术,生产出完整的焊接设备。

随着中国产品质量地不断提升,同时在价格方面又有着很大的优势,以Simz为代表的一批乌克兰企业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然而,语言问题是双方贸易合作的一个巨大的阻碍。乌克兰主要说俄语,英语普及率不高,而中国会说俄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于是,作为俄语系专业的我,同时又具有经济双学位背景,很快从众多AIESEC的候选实习生名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他们对中国贸易的总负责人。 我的工作是联系中国焊接配件的生产商,并代表Simz与他们交流谈判,商谈贸易。Simz所需要的产品很多,小到焊接机的脚轮、焊丝,大到发电机、柴油机,几十样产品都计划长期从中国进口。由于时差的问题,在乌克兰开始上班时,国内已经是接近下班的时候了。于是,每天上班开始的两个多小时就显得极为宝贵。所幸国内的贸易商大部分都非常勤勉,尽职尽责,同时也想通过这种贸易合作打开东欧市场,所以我们在联系交流时,虽然受到时差和后来新年长假的阻碍,但是总体进度很快。两个月的时间,我与所有所需产品的生产商进行了商谈,效果不错,甚至还和国内好几家公司签定了长期的贸易合同。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们收到从中国定来的产品时,公司老板爱不释手,连连拍手称赞:哈拉哨!(俄语好的意思)。 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经过长期休整,目前正处于百废待兴

乌克兰危机及其分析

乌克兰危机及其分析 胡方旭学号:20121865 软件3班 摘要:2013年末,乌克兰暴发亲欧盟示威运动,进而演变为克里米亚危机。本文简要概括了乌克兰危机事件的整个经过,并且对危机暴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以及对整个危机的未来流向给予适当的展望。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原因;展望 1.背景 乌克兰,位于欧洲,是欧洲除俄罗斯以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60.37万km2)。原来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是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加盟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地理上,乌克兰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向西又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相连。乌克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人口构成上,乌克兰有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罗斯人和罗马尼亚人等。宗教上,其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往南是伊斯兰教,往西是基督教。 2.事件经过 乌克兰危机开始于2013年11月份时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想要以此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一行为导致乌克兰亲欧派在首都基辅展开了抗议游行并且迅速升级成乌克兰西部地区的政府大楼被占领。2月27-28日,亲俄的枪手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辛菲罗波尔市的关键建筑。然后议会投票决定加入俄国并呼吁公共投票。3月5日,乌克兰多家媒体传出美国航母编队向黑海开进的消息,第六舰队进入紧急备战状态。16日,公投结果出来了,97%的人支持加入俄罗斯。不久之后,普京签署了一份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境内的协议。24日,俄因吞并克里米亚而被从八国集团中排除,联合国谴责俄的这一行为,北约停止与俄合作。4月初,亲俄分离分子占领了乌克兰东部的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的政府管理机构,要求举行脱离基辅的公投。12日,斯拉维扬斯克等多个城市的警察局被占领,一天后,乌克兰军开始“反恐行为”。但随后由于亲俄排接管了乌克兰匀兑的6辆装甲车,反恐行动中断。17日,乌克兰和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解除所有非法武装,清理所有被占领的建筑以及实行大赦,但协议效果并不明显。5月2日,政府军再次向斯拉维扬斯克的分离分子才去军事行动,导致数十人丧生。4日,政府军在该国懂不继续打击分离分子,并夺取多个城镇。12日,乌克兰东部两州宣布独立,美国表示不承认公投结果。26日,欧盟、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在柏林举行天然气问题谈判,乌克兰初步同意偿还俄罗斯天然气欠款。6月4日,G7讨论乌克兰议题,表示随时准备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并且,乌克兰就克里米亚问题起诉俄罗斯。6日普京与波罗申科呼吁结束乌克兰的留学冲突。7日,波罗生科正式就职乌克兰总统,乌克兰局势似乎有所好转,但是到目前为止,乌克兰流血事件仍未停止,危机丝毫没有解决的迹象。 3.分析 3.1原因 乌克兰危机本身的发展具有戏剧性,几次起起跌跌,动荡不断。而这件事主要是俄罗斯与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的冲突最为激烈。 俄罗斯之所以这样支持和煽动乌克兰危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文化的关系来看,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正是俄罗斯文明的发祥地,俄罗斯民族最先是在基辅建国,然后才北上发展到莫斯科的,几乎每个俄罗斯人都认为基辅是全俄罗斯城市之母。而从地缘政治关系看,如果把俄罗斯这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身体的话,莫斯科就是心脏,圣彼得堡是脑袋,那么基辅就是腿。然后,从政治上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是一个帝国,尤其不是一个欧亚帝国,如果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自动成为一个欧亚帝国,这点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